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y words:culture;foreignization;domestication;cultural integration
一、引言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或者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等行为方式所构成的复合体(金惠康,2003:35)。它主要存在于具体的语言积淀之中,成为一个不断传承而又变化着的系统。文化具有民族性,传承性,流变性,和兼容性。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系统,与文化的关系甚为密切。萨丕尔认为,从根本上说,语言具有一种‘文化功能而不是什么生物遗传功能’(Languagehasa cultural, not a biologically inherited function, Sapir, 1949: 192)。当代许多语言哲学家认为,就其实质而言,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离开了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意义,语言将一无所有。与此同时,人类依赖语言传播其文化,人类社会的全部运作依赖语言。“萨丕尔等人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结为语言的文化本质:语言不仅是人类传达知、情、意的交际工具,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刘宓庆,2005: 31)。语言符号与文化关系之密切好似人的身体与精神。人的身体是世界上的客观存在,其各种生理上的功能也无甚区别,但是每个人的精神和观念却使人类各不相同,人类世界多彩多姿。正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使各民族语言各不相同,异彩纷呈。而翻译不仅是对意义进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使佛教文化融入中国,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一并成为中国文化的精华。文化在语言上的体现多种多样,只有对此具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语言翻译和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2.1英语时态、语态清楚,
汉语时态、语态模糊
与英语相比,汉语的时态和语态范畴都相对模糊。英语共有十六种时态,其中有七种常用时态。特定的时态有特定的表达方法。基本的范畴是规范的。英语动词本身就显示出这种时间范畴。而汉语时间概念模糊,无标记,往往要通过语境来判断。汉语动词本身无所谓“时态”,动作发生的时间概念由着、了、过等词来表示。汉语的语态,主动与被动,在形式上也无精确的规范,不像英语中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转化那样有法可依。汉语中,动词本身也不带有语态的标志,如果是被动形式,汉语在动词前用“被”、“受”、“挨”等被动标志语,或者任何标志语也不用,语态隐含,通常被称作“隐性被动”,在汉语中用得极广。汉语中被动语态不加“被”、“受”、“挨”等被动标志语也是符合逻辑的。英语可不是这样,必须一板一眼,被动、主动一目了然。
关键词:文化;异化;归来自百度文库;融合法
Abstract:First,this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inwhich culture reflects itself in language in order to show that cultural transference is one of the major obstacles translators should overcome.Next, the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two strategies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which arefound to be far from enough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nsferredcultural elementsintranslation. Then, the paper appraises thecommentson translation made by Goethe. Finally, the writer points out that thestrategyof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advanced by Goetheis preferable to the dichotomy of foreignizaion and domesticationin the process of handling cultural factors.
2.2形合与意合
西方传统哲学思维“天人各一,偏重理性,突出个性”的这种特点反映到语言形式上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偏重整体领悟,这种特点反映到语言形式上出现了汉语凭借句际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用松散疏落的语言结构来表达清晰完整的意义。汉语的句子强调表意的完整性,只要意义完整,重要的词项常常可以省略,句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靠直觉顿悟来体察的。以下描写景物的中文实例及其英文译文,充分说明了英语与汉语形合与意合的不同特点。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
Cultural Elements in Language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文化在语言中的种种表现方式,以说明文化转化是译者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之一。接着对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作了简要评述,例证了这两种策略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文章借鉴歌德关于翻译的论述,主张应用歌德提出的文化融合法来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二、文化在语言结构及
整体形式上的体现
中国的整体性哲学观与西方分析性哲学观在汉语和英语中均充分体现出来。中国的传统哲学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孟子曾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道家的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具有直观整体性,这种整体性表现在汉语的模糊性。而西方哲学是将自然看作是人类的认知对象,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西方哲学的这种二元论形成西方人分析型的思维习惯,西方分析性哲学观表现在英语的词法、句法等各个方面。
一、引言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或者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等行为方式所构成的复合体(金惠康,2003:35)。它主要存在于具体的语言积淀之中,成为一个不断传承而又变化着的系统。文化具有民族性,传承性,流变性,和兼容性。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系统,与文化的关系甚为密切。萨丕尔认为,从根本上说,语言具有一种‘文化功能而不是什么生物遗传功能’(Languagehasa cultural, not a biologically inherited function, Sapir, 1949: 192)。当代许多语言哲学家认为,就其实质而言,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离开了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意义,语言将一无所有。与此同时,人类依赖语言传播其文化,人类社会的全部运作依赖语言。“萨丕尔等人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结为语言的文化本质:语言不仅是人类传达知、情、意的交际工具,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刘宓庆,2005: 31)。语言符号与文化关系之密切好似人的身体与精神。人的身体是世界上的客观存在,其各种生理上的功能也无甚区别,但是每个人的精神和观念却使人类各不相同,人类世界多彩多姿。正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使各民族语言各不相同,异彩纷呈。而翻译不仅是对意义进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使佛教文化融入中国,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一并成为中国文化的精华。文化在语言上的体现多种多样,只有对此具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语言翻译和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2.1英语时态、语态清楚,
汉语时态、语态模糊
与英语相比,汉语的时态和语态范畴都相对模糊。英语共有十六种时态,其中有七种常用时态。特定的时态有特定的表达方法。基本的范畴是规范的。英语动词本身就显示出这种时间范畴。而汉语时间概念模糊,无标记,往往要通过语境来判断。汉语动词本身无所谓“时态”,动作发生的时间概念由着、了、过等词来表示。汉语的语态,主动与被动,在形式上也无精确的规范,不像英语中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转化那样有法可依。汉语中,动词本身也不带有语态的标志,如果是被动形式,汉语在动词前用“被”、“受”、“挨”等被动标志语,或者任何标志语也不用,语态隐含,通常被称作“隐性被动”,在汉语中用得极广。汉语中被动语态不加“被”、“受”、“挨”等被动标志语也是符合逻辑的。英语可不是这样,必须一板一眼,被动、主动一目了然。
关键词:文化;异化;归来自百度文库;融合法
Abstract:First,this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inwhich culture reflects itself in language in order to show that cultural transference is one of the major obstacles translators should overcome.Next, the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two strategies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which arefound to be far from enough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nsferredcultural elementsintranslation. Then, the paper appraises thecommentson translation made by Goethe. Finally, the writer points out that thestrategyof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advanced by Goetheis preferable to the dichotomy of foreignizaion and domesticationin the process of handling cultural factors.
2.2形合与意合
西方传统哲学思维“天人各一,偏重理性,突出个性”的这种特点反映到语言形式上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偏重整体领悟,这种特点反映到语言形式上出现了汉语凭借句际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用松散疏落的语言结构来表达清晰完整的意义。汉语的句子强调表意的完整性,只要意义完整,重要的词项常常可以省略,句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靠直觉顿悟来体察的。以下描写景物的中文实例及其英文译文,充分说明了英语与汉语形合与意合的不同特点。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
Cultural Elements in Language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文化在语言中的种种表现方式,以说明文化转化是译者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之一。接着对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作了简要评述,例证了这两种策略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文章借鉴歌德关于翻译的论述,主张应用歌德提出的文化融合法来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二、文化在语言结构及
整体形式上的体现
中国的整体性哲学观与西方分析性哲学观在汉语和英语中均充分体现出来。中国的传统哲学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孟子曾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道家的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具有直观整体性,这种整体性表现在汉语的模糊性。而西方哲学是将自然看作是人类的认知对象,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西方哲学的这种二元论形成西方人分析型的思维习惯,西方分析性哲学观表现在英语的词法、句法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