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流动重力测量规范

合集下载

(完整版)流动重力测量规范

(完整版)流动重力测量规范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技术规程流动重力测量部分1 测量内容流动重力测量是利用相对重力仪按一定的周期重复观测固定测点之间重力差的相对重力测量。

2 技术要求a)同一测段往返观测经固体潮、零漂和格值等改正得到每台仪器重力段差,3台仪器所测重力段差的互差限差为40×10–8ms–2。

特殊困难地区可放宽到1.5倍。

b)平差后单程联测精度优于20×10–8ms–2,点值精度平均值优于15×10–8ms–2。

3 设备配置重力相对联测仪器设备见下表。

表3.4 重力相对联测仪器设备配置4 测前准备a)根据工作量、测量地区及交通状况制定实施方案,包括作业推进线路图、作业进度表。

b)人员培训,准备现场记录材料和配备数据处理系统;c)收集测区环境情况资料:包括点之记、观测环境情况、重力观测历史情况和测量结果等。

d)仪器检测。

相对重力仪及其附属设备应根据相应仪器说明书或有关规程进行检查或检验。

e)检修车辆,检查和维修仪器箱的固定与减震设备;f)相对重力仪应每5年应进行一次格值一次项系数的标定,标定区间宜涵盖测区重力仪读数范围。

格值标定有效期检查。

5 观测实施5.1 至少采用3台重力仪。

5.2 相对重力仪器检验与调整a)日常检验(见附录1)b)定期检验(见附录2)5.3联测方式a)采用串式对称观测,即A→B→C→……→C→B→A,或三程推进式对称观测A→B→A→B→C→B→C→D……;b)每站需读3次合格读数,LCR-g和Burris仪器每次读数需重新转动度盘,每次读数前需按同一方向逼近;c)一条测线应在3天内闭合,条件不允许时可延长到5天;d)一条测线中仪器静置超过2小时,应测定静态零漂并记录。

5.4绝对和台站点的相对重力联测a)基准站的并置连续重力站比测点必须进行联测,测点周围30km内的其他绝对重力点必须进行联测;地震重力固体潮台站,在交通条件许可时,应进行联测。

b)联测方式可采用环线或支线联测。

重力规范修改稿

重力规范修改稿

重⼒规范修改稿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区域重⼒调查五统⼀技术要求、技术设计、重⼒仪调节及性能测试、野外⼯作、资料整理、基础图件编绘、资料处理与解释、说明书与成果编写的要求。

本标准适⽤于以解决与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有关问题为⽬标的中、⼩⽐例尺陆地重⼒测量。

2 引⽤标准下列⽂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期的引⽤⽂件、其随后的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于本标准。

然⽽,⿎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研究是否可使⽤这些⽂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期的引⽤⽂件,其最新版本适⽤于本标准。

GB/T 14499-93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DZ/T 0069-93 地球物理勘查图⽰、图例和⽤⾊标准 DZ/T 0153-95 物化探⼯程测量规范 DZ/T 地质调查GPS 测量规程 3 常⽤术语3.1 区域重⼒调查以研究区域地质构造为⽬的,⼯作⽐例尺在1:100 000⾄1:1 000 000的重⼒勘查,常⽤⽐例尺为:1:100 000、1:200 000、1:500 000、1:1 000 000。

3.2 重⼒系统由若⼲⾼精度重⼒点(基准点、基本点)和重⼒仪格值标定场(长基线、短基线)组成的国家重⼒基准。

3.3 重⼒仪格值校正系数通过在长基线或短基线上观测求得的对LCR 重⼒仪出⼚时所附格值表的修正值。

3.4 ⾮独⽴增量三程循环观测法(观测路线为:1、2、1、2,2、3、2、3,…) 中由闭合段(1、2、1)或(2、1、2)所求得的2号点相对于1号点的增量值和1号点相对于2号点的增量值称为⾮独⽴增量。

3.5独⽴增量三程循环观测法中⼀个闭合段内的两个⾮独⽴增量的平均值称为独⽴增量。

3.6联测精度(b ε)基点⽹各边段重⼒增量测量的均⽅误差平均值。

3.7 基点⽹的精度本规范以平差后基点⽹内最弱点重⼒值的均⽅误差作为基点⽹的精度。

3.8 ⼤样法测定松散沉积物密度的⼀种⽅法,按规则形体(如0.5m 30.5m 30.5m )采集松散沉积物,测量其质量和体积,按v p /=σ计算出密度值。

重力计操作规程

重力计操作规程

重力计操作规程目的和范围本文档旨在规范重力计的操作流程,以确保准确测量地球的重力。

适用于所有使用重力计的操作人员。

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在使用重力计前,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并了解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范。

- 在操作过程中,应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设备,如手套和安全鞋。

- 操作人员应注意周围的安全环境,避免碰撞和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

操作步骤1. 准备阶段- 检查重力计的完好性和准确性,并记录相关信息。

- 确保重力计底座稳固,避免晃动和摇动。

- 将重力计放置在平稳的工作台上,并确保无其他干扰物。

2. 接通电源- 将重力计的电源线连接到电源插口。

- 打开电源开关,确保仪器和显示屏均正常开启。

- 检查有关电源指示灯和显示屏的显示情况。

3. 校准仪器- 根据仪器说明书,按照正确的校准方法进行操作。

- 确保仪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符合要求。

4. 开始测量- 将重力计的探头放置在要测量的地点,确保与地表接触良好。

- 按照仪器说明书的指示,开始记录重力计的测量数据。

- 注意保持测量环境的稳定,避免外部干扰。

5. 数据处理- 将测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或其他数据处理设备中。

- 使用相应的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 生成测量报告,并根据需要保存相关数据。

6. 关闭仪器- 在完成测量后,将重力计的电源开关关闭。

- 断开电源线,并进行清理和维护。

- 将重力计妥善存放,并确保防尘和防潮。

维护保养- 定期清洁重力计的探头和底座,避免积灰和污染影响准确测量。

- 检查仪器的电源线和连接线路,确保无损坏和松动情况。

- 定期对重力计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附录- 重力计的技术参数和说明书- 重力计的维修记录和维护日志以上是重力计操作规程的内容,请所有操作人员严格遵守。

如有任何问题或疑问,请及时与相关负责人联系。

重力勘探要求和资料整理图示

重力勘探要求和资料整理图示
重力勘探要求和资料整理图示
重力仪分类:
石英弹簧重力仪
机械式重力仪 金属弹簧重力仪
按结构分
振弦重力仪(海上)
复 习
电子式重力仪
超导重力仪 (实验室)
激光重力仪
绝对重力测量仪 按测量原理分
相对重力测量仪
影响重力仪精度的因素及消除影响的措施
温度影响:选用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材料作为仪器的
弹性元件;附加自动温度补偿装置;采用电热恒温
1. 布格重力异常
布格重力异常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重力异常。经过各项 校正后,消除了观测面以下正常密度分布的重力作用,但 是对于异常/剩余密度分布的重力作用未作任何调整。
因而布格重力异常包含了从浅到深各个深度上剩余密度分 布对测点的重力作用,既有各种局部矿体和构造的影响, 也包含了大范围内地壳下界面起伏而在横向上相对于上地 幔质量的巨大亏损(陆地)或盈余(海区)的影响。
g高 0.3086h (mGal) 3.086h (g u)
布格重力异常
高度校正和中间层校正都与测点的高程大小有关系,通常 把这两项合并起来称为布格(Bouguer)校正,即:
g布 g高 g中 (3.086 0.419 )h (g u)
观测重力差值经过正常场校正、地形校正和布格校正之后 得到异常称为布格重力异常。可表示为:
g布 g实测 - g0 g地 g布
布格重力异常是重力勘探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典型特 征是布格校正。
校正后的效果
外部校正仅仅消除了起伏地形上各测点与基准面之间 均匀密度分布对测点重力值的影响,并没有改变局部 密度不均匀体对各测点重力值的影响。
因此,校正后局部密度不均匀体引起的重力异常并不 是对应于测点在基准面上的投影点,而是仍然对应于 自然表面上的各测点。

重力测量系统使用手册--完全版

重力测量系统使用手册--完全版

重力测量电子记簿系统使用手册目录一、重力测量系统简介 (4)1.1主要特点 (4)1.2功能概述 (4)1.2.1数据采集 (4)1.2.2数据输出 (4)1.3系统需求 (4)二、系统安装、卸载与运行 (5)2.1系统安装 (5)2.2系统卸载 (6)2.3系统运行 (6)三、重力测量系统启动 (6)四、操作指南 (8)4.1主菜单介绍 (8)4.2系统操作 (9)4.2.1建立工程 (9)4.2.2打开工程 (11)4.2.3动态试验、重力联测、短基线校准、长基线校准 (13)4.2.4反馈系数测量 (13)4.2.5垂直梯度测量 (14)4.2.6水平梯度测量 (15)4.2.7静态试验 (16)4.2.8灵敏度检调 (16)4.2.9横气泡检调 (17)4.2.10纵气泡检调 (18)4.2.11横气泡细调 (18)4.2.12工程选项 (19)4.2.13打印文件输出 (20)4.2.14交换文件输出 (21)4.2.15数据处理 (22)4.2.16关于 (25)五、PC版重力测量系统 (25)六、校验库 (28)附:交换文件及配置文件格式 (29)一、重力测量系统简介重力测量系统是中国地震局武汉地震研究所与天维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重力测量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以《国家重力测量规范》、《陆态网绝对重力测定技术规程》、《陆态网流动重力测定技术规程》为标准,进行数据采集、检核、数据处理与输出,可自动完成段差计算、成果输出。

该系统采用C++开发,适用于基于Win CE 操作系统的PDA,无论是设计的科学性,还是实用性都以完善为目标,真正体现了面向对象的设计、面向重力测量工程管理与应用。

1.1主要特点1) 界面友好、操作简单2) 功能齐全,数据采集与处理规范化3) 便于携带实用性强4) 内外业一体化1.2功能概述1.2.1数据采集1)实现LCR、CG5、BURRIS重力仪的仪器检调与记录2)实现LCR、CG5、BURRIS重力仪的长短基线仪器标定3)实现LCR、CG5、BURRIS重力仪野外数据采集与检查4)记录数据、编辑数据的处理5)数据采集过程记录1.2.2数据输出1)原始观测数据的表格化输出2)交换数据格式化输出3)静态曲线图输出1.3系统需求1.3.1基本硬件1) CPU ARMV4、MIPS2) 操作系统微软WinCE3) 类型 PPC型掌上电脑4) 存储介质 SD、CF卡1.3.2关联设备5) PC机或手提电脑数据备份与打印 (建议)6) 打印机成果文档输出 (建议)二、系统安装、卸载与运行2.1系统安装1)首先确认您的重力测量系统包含有完整的使用说明(本手册)。

重力测量实习指导书.

重力测量实习指导书.

《重力测量实习指导书》2007年3月赵晓燕重力仪的安全保护须知重力仪是一种精密、贵重的测试仪器,正确的、严格的保养维护是保证观测成果质量的前提,也是保证仪器安全所必须的。

(1)重力仪的保管和使用应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仪器的主管人员和使用人员应对仪器的安全负责,未经主管人员和操作者同意,别人不得随意动用仪器。

重力仪的配件和工具一般应随仪器妥善保管,不得弃置或改作它用。

(2)长距离运输重力仪时应有专人负责,并尽量设法减震,严禁将仪器大角度倾斜,操作过程中防止对仪器的任何碰撞。

仪器筒提手、挂钩和背带等应随时检查以发现隐患,予以及时消除。

仪器放在底盘上后,操作员不得离开,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3)在野外观测中,重力仪要防止被阳光直照、淋雨。

每日工作后应将仪器表面擦试一次,目镜应用软毛刷或擦镜纸轻轻擦拭,不准用其他不合适的代用品。

每周至每月应对脚螺丝清洗、润滑一次。

(4)存放重力仪的环境应安全、稳固、干燥,如长期不用应及时取出电池,并在放仪器的防展筒内放置干燥剂。

(5)重力仪的重大检修应送仪器厂或仪修站进行。

在野外观测过程中如发现较大故障时,不得轻率动手,随意拆卸仪器部件,而应由具有一定检修经验的人员在主管批准下,于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处理,检修时应有一个洁静的环境,且有两人同时在场才行。

(6)在发放和验收仪器时,应作相应的仪器性能检验,双方签署记录,严格交接手续。

实训一、重力仪的认识与操作实训目的:认识ZSM型、CG型、GS型、DZW型重力仪的结构及其功能,学会ZSM型、CG型石英弹簧重力仪的操作。

实训内容:熟悉ZSM型、CG型重力仪的操作面板,完成重力仪在一个点上的读数。

基本要求:每人分别完成一个点上的读数、记录任务。

每人一个点上的读数的自差不大于0.4格。

实训步骤:(1)了解重力仪运输防震设备、防震措施、建立重力仪运输、使用的安全意识。

(2)认识重力仪面板:计数器、目镜、纵、横水泡了望孔、电源与照明系统、脚螺旋。

重力调查技术规定

重力调查技术规定

1.1.2.2 当采用规则网时,线、点距一般应为500×250或500× 500m,允许变动范围为20%,特 殊地区最大变动范围不能超过50%。 1.1.2.3 当采用自由网法布设测点时,测点应力求均匀分布,每平方公里内测点数为4~8个,特 殊地区不能少于2个点。 1.2 布格重力异常总精度的确定和误差分配 1.2.1 布格重力异常的总精度,应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工区的地质特点和仪器设备条件等合理 确定,必须保证工作精度能满足地质任务的需要,同时应兼顾到资料的继续使用和综合利用等问题。 设计精度应以能分辨(或研究)最小探测对象产生的最弱异常为原则。 1.2.2 布格重力异常总精度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一般应根据具体任务,可参照表1分配,并在设计 书中具体规定。
1.5.5.2 地形改正计算中,圆域数图时测点高程应采用图上高程。
1.5.6 地形改正所用密度值,应根据工作性质和解释上的需要合理确定,同时亦应采用地壳的平 均密度2.67×103kg/m3计算,以利区域拼图(改变中间层密度计算布格重力异常的方法见附录F)。 1.5.7 对总精度为0.1×10-5 m/s2的工作,地形改正应根据地形情况采取特殊措施,通
b. 测区外围基点无法联测时,用不小于工作比例尺地形图图解平面坐标与高程。 1.6.7 重力测点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测定,根据技术设备、测区实际情况,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 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 1.6.8 剖面测量视精度要求采用以下方法: a. 全仪器法测定平面坐标和高程,起闭于三角点、水准点。 b. 用大于工作比例尺的地形图布设,航片定点电算加密平面坐标和高程。 c. 用不小于工作比例尺的地形图图解坐标(或利用测网中测点平面坐标),高程用仪器实测。 1.7 密度工作 1.7.1 岩石密度资料是对重力观测结果进行改正及确定中间层密度用于推断解释的重要依据,岩 石密度工作的研究是重力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对前人所得密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由本单位 岩石标本的采集、测定和整理的研究。 1.7.2 对前人的岩石和疏松层密度资料的收集应力求广泛而详细,内容应包括采集地区、样品名 称(时代、层位、岩石名称)测定方法、测定结果及测定精度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必要的分析,然 后才能参与统计。 1.7.3 密度工作的设计以围绕异常解释按地质单元进行,要注意标本采集的系统性和代表性,分 布要合理,为此要求: 1.7.3.1 对于沉积岩,主要选择地层发育比较完整,各类岩石产出比较齐全,出露良好的典型剖 面采集。 1.7.3.2 对于岩浆岩,要按岩性和侵入期次采集。

流动度测定仪检定规程作业指导书(好)

流动度测定仪检定规程作业指导书(好)

流动度测定仪检定规程作业指导书
1 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检验方法及检定周期。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新制造的及使用中的水泥胶砂测定仪的校准。

2 引用标准
JJG(建材)126-99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检定规程
3 本企业负责检测项目及方法
3.1 产品应有铭牌、合格证和说明书,外观应平整、光洁、振动平稳、音响正常。

用目测法检查。

3.2 电动跳桌仪跳动30次的时间:30s±1s。

用秒表测两次,其结果均需符合要求。

3.3 圆桌面直径应为258mm±1mm。

用游标卡尺沿桌面互相垂直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

3.4 跳动部分质量应为3450g±10g。

用天平检查。

3.5截锥圆模尺寸:高度60mm±0.5mm;上口内径φ70mm±0.5mm;下口内径φ100mm±0.5mm.
用游标卡尺测量。

4 校准周期
每一年校准一次。

流动重力观测资料验收评比办法-中国地震局地壳形变台网中心

流动重力观测资料验收评比办法-中国地震局地壳形变台网中心

震防[1998]007号文附件流动重力观测资料验收评比办法为了配合《地震重力测量规范》 (1996年制定,以下简称《规范》)的执行,更好地对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的整体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使其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现以《规范》为依据,在参照1990年以来制定的一系列与流动重力观测资料验收评比有关办法和标准的基础上,结合1990年以后各年度各单位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的诸项统计结果(尤其是自差,互差、观测值中误差、点值中误差以及测点数、测段数等项),制定流动重力观测资料验收评比办法。

本办法与《规范》同步执行。

1.检查验收内容1.1 检查作业组上交的资料是否齐全。

这些资料是:野外观测记录手簿(或计算机记录资料)数据软盘报表、实际联测图、新埋点或改点点志记,仪器测前检验调整资料、测量工作报告、年度技术总结报告、室内平差计算结果,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以及各级检查验收报告等。

1.2 按《规范》规定的校核比例检查野外观测记录手簿、数据软盘报表及其它资料。

检查中重点注意以下问题:(1) 进入测区正式作业前是否对仪器作精确检查和调整,检验项目是否完整;(2) 每天的正式作业前是否做了灵敏度和纵横水准气泡的检验;(3) 测站读数平均值计算是否正确;(4) 每日的观测记录是否进行了自检和互检,检查者有否签名;(5) 同一测站上出现两次连续记录时有无注明原因;(6) 当自差或互差超限时有无返工,是否两台仪器同时返工;(7) 有无涂改、连环划改或读数尾数划改;(8) 手簿上任意一项划改有无注明原因;(9) 测点位置变更时有无注明原因,新点是否提交点志记,新老点是否联测;(10) 手簿中各项记录是否齐全、规范;(11) 数据软盘报表是否与手簿—致,项目是否齐全,格式是否规范;(12) 有无实际联测图;(13) 是否进行了平差计算;(14) 年度技术总结是否详尽;1.3 检查监测计划的完成情况。

有无漏测、缺测,异常段是否进行了核实测量,对测区重力场的异常变化是否及时报告了有关部门。

流动重力运行状态及质量评价

流动重力运行状态及质量评价

/ )ntu e m l y C A,W h n 3 0 1 1 Is tt o i o g , E i e fS s o u a 4 0 7 \
\ ) rs l vmet a oaoy u a 4 0 7 / 2 C ut e n L brt ,W h n 3 0 1 a Mo r
稳定 、 观测资料质量 良好 , 观测资料 的单位权 中误差和点值 中误差均达 到或 接近 1 0×1 m ~, 0 s 已完全具备检测 因 构造活动等 因素引起 的重力场非潮 汐变化的能力 。
关键 词 流动重力 运行状态 精度
检测 非潮汐变化
中图分 类号 :2 3 P 2
文 献标 识码 : A
RUNN NG T E AND QUA I Y E I S AT L T VAL UAT oN oF I
REPEATED RAVI ETRY G M
Xin mi . n S a a n i,) a g Ai ng , Su h o n ,)a d LiHu

t s t e e t d g a i ty h s a — hu he r p ae r vme r a l
r a y h d t e a iiy t e e tt e n n t a r v t h ng sc u e y tco i c iiis e d a h b lt o d tc h o ・i lg a i c a e a s d b e tn c a t t . d y v e Ke r y wo ds:e e td g a i ty, u n n t t r p ae rv me r r n i g sa e,pr cso d tc in, o ・i a h n e e iin, e e t o n n td lc a g

流动式起重机检验标准

流动式起重机检验标准

流动式起重机检验标准[GB0624-09]本标准适用于汽车起重机,其它流动式起重机,检验时环境温度应在-25℃—+40℃之间风力不大于5级,沿海地区不大于6级,检验仪器、量具、工具必须在国家计量部位定期标准的有效期,检验人员要具备检验资格。

第一章:标牌第一条:操纵室的起重特性曲线和性能参数标牌清晰齐全。

第二章:金属结构第二条:吊臂支座、背板接口、箱型吊臂连接板和支腿、转台、底架等主要受力构件应无裂纹、开焊、扭曲、弯曲、腐蚀等缺陷。

第三条:各节臂侧向单面最大平均间隙不大于2.5mm。

第四条:主要受力构件的活动支点应润滑良好,不得有腐蚀、裂纹等缺陷。

第三章:吊钩第五条:吊钩固定牢靠,转动部位应灵活,表面应光洁,无裂纹、剥裂等缺陷,有缺陷不得焊补。

新吊钩应有标记和出厂合格证,不许用铸造吊钩.第六条:吊钩开口度不应超标。

第七条:危险断面磨损量:按GB1005.2制造的吊钩,应不大于原高度的5%,按行业沿用的标准制造的吊钩,应不大于原尺寸的10%。

第四章:钢丝绳第八条:绳端固定应牢固,用绳卡连接,数量不少于3个,用楔块连接时,楔块不应松动移位。

用合金压缩法连接时,套筒两端不得有断丝,套铜不得有裂纹。

第九条:余留圈数不应少于3圈。

第十条:断丝达到GB5972-86《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规范》第2·5·1条规定数值时应报废。

第十一条:钢丝绳直径减小量应不大于公称直径的7%。

第十二条:钢丝绳不允许有扭结、压扁、弯折和笼畸变、断股、波浪形、钢丝或绳股、绳芯挤出等变形现象。

第五章:卷筒第十三条:卷筒上的钢丝绳应固定牢靠,排列整齐,卷筒上最外层钢丝绳与端部凸缘高差≥2.5d。

第六章:滑轮第十四条:应无裂纹,轮缘无缺损,滑轮槽表面应光洁平滑,不应有严重磨损和损伤钢丝绳的缺陷。

应有防止钢丝绳跳出轮槽的装置,且不得损坏。

第七章:制动器第十五条:制动轮摩擦面与摩擦片之间应接触均匀,且不得有影响制动性能的缺陷或浊污。

重力最新规范标准

重力最新规范标准

重力最新规范标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程实践的深入,对重力测量的精度和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

重力测量在地球物理勘探、地质研究、工程建设以及导航定位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最新的重力测量规范标准概述:1. 测量精度要求:重力测量的精度应根据应用领域的需求而定。

例如,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可能需要达到微伽(μGal)级别的精度;而在工程建设中,可能只需要达到毫伽(mGal)级别的精度。

2. 测量设备标准:使用的重力测量设备应符合国际标准,如国际重力标准(IGS)或国际重力测量协会(IGMA)的标准。

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测量方法:重力测量应采用稳定可靠的方法,如绝对重力测量或相对重力测量。

绝对重力测量是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来确定重力值,而相对重力测量则是通过比较不同地点的重力差异来确定。

4. 数据记录和处理:所有测量数据应详细记录,包括测量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

数据处理应遵循科学的方法,排除可能的误差源,如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因素。

5. 测量环境要求:重力测量应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避免受到外部干扰,如地震、建筑物振动等。

测量点应选择在地质结构稳定、远离大型建筑物和交通要道的区域。

6. 人员培训和资质:进行重力测量的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以确保测量过程的规范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7. 质量控制和评估:重力测量项目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质量评估,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8. 报告和文档:测量完成后,应编制详细的报告和文档,包括测量方法、数据记录、数据处理方法、结果分析等,以供进一步研究和参考。

9. 国际合作与交流:重力测量领域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享数据和经验,推动重力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化。

10. 持续更新与改进:重力测量规范标准应根据技术进步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和技术环境。

以上规范标准的制定旨在确保重力测量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混凝土流动度测试标准

混凝土流动度测试标准

混凝土流动度测试标准一、前言混凝土流动度测试是混凝土质量控制中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地衡量混凝土的可塑性和流动性,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密实度和耐久性。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混凝土流动度测试标准,对于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混凝土的流动度测试,包括但不限于建筑混凝土、水利水电混凝土、道路混凝土、桥梁混凝土、隧道混凝土等。

三、术语和定义1. 流动度:指混凝土在规定条件下的可塑性和流动性。

2. 塑性:指混凝土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能力。

3. 流动性:指混凝土在失去初始形状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流动的能力。

4. 稠度:指混凝土的凝结状态和流动阻力大小的综合体现。

5. 流动度试验:指对混凝土进行流动度测试的实验。

6. 坍落度:指混凝土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后变形的程度,用于评判混凝土的流动性。

7. 坍落度试验:指对混凝土进行坍落度测试的实验。

四、设备和试验材料1. 毛细管流量计:用于测量混凝土流动度的设备。

2. 实验用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80%,并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混凝土用量应不小于试验所需量的3倍。

3. 坍落漏斗:用于进行坍落度试验,漏斗直径应为200mm,高度应为300mm。

4. 坍落底板:用于进行坍落度试验,底板应为无毛边、无凹凸的钢板,直径应为100mm。

5. 棒子:用于进行混凝土的振捣。

五、混凝土流动度试验的方法和步骤1. 试验前准备(1)将试验设备进行检查和清洁,确保设备无损坏、无污染;(2)将试验用混凝土充分搅拌至均匀;(3)选取试验用混凝土的样品,按照混凝土配比进行取样。

2. 混凝土流动度试验的步骤(1)将毛细管流量计放置在水平台面上,并进行调平;(2)将试验用混凝土倒入毛细管流量计中,混凝土的高度应该使得毛细管流量计中的混凝土不会接触到底部的阀门;(3)打开毛细管流量计上的阀门,让混凝土流入试验管中,直到混凝土的高度超过试验管上标记的高度;(4)关闭阀门,记录试验管中混凝土的质量;(5)打开毛细管流量计上的阀门,让混凝土流入试验杯中,直到混凝土的高度低于试验管上标记的高度;(6)关闭阀门,记录混凝土在试验杯中的质量;(7)重复3-6步骤,直至取得3个相近的试验结果。

混凝土流动度测试标准

混凝土流动度测试标准

混凝土流动度测试标准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材料,它由水泥、砂、砾石等原材料经过混合、搅拌、浇注而成。

混凝土在浇注时需要满足一定的流动性能,以保证其在模板内均匀分布,从而达到设计要求。

因此,混凝土流动度测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测试原则混凝土流动度测试应按照国家标准《GB/T 50080-2016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

测试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测试前应对试验设备进行校验,确保其符合要求。

2.试验时应遵循标准规定的流程和方法,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3.测试时应保证试样处于密封状态,避免试样表面进水或蒸发。

4.试验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二、测试设备混凝土流动度测试需要使用以下设备:1.圆锥形漏斗:漏斗口径为100mm,底部口径为200mm,高度为300mm。

2.扁平度板:板面为水平面,边缘向下倾斜5mm,尺寸为600mm×600mm×50mm。

3.振动棒:直径为16mm,长度为600mm。

4.钢针:直径为1.5mm,长度为300mm。

5.称重器:精度为0.01kg。

6.计时器:精度为1s。

三、测试方法1.试样制备混凝土试样应按照设计要求制备,制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试样的比例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2)试样的制备应尽量避免空隙和分层,防止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3)试样应在模板内浇注,浇注后应振实。

2.试验过程(1)将漏斗放置于扁平度板上,并用钢针在漏斗底部中心处打一个小孔。

(2)将试样搅拌均匀,然后将其分为3份。

(3)将第一份试样倒入漏斗中,打开底部小孔,使其自由流动。

(4)当第一份试样完全流出后,用振动棒在漏斗外侧振动45次。

(5)将第二份试样倒入漏斗中,并重复步骤(3)和(4)。

(6)将第三份试样倒入漏斗中,重复步骤(3)和(4),然后关闭底部小孔。

(7)将漏斗上提,使试样从漏斗流到扁平度板上。

(8)将扁平度板振动45次。

(9)用钢针测量扁平度板上试样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距离,记录为流动度。

测量排开液体重力的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测量排开液体重力的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测量排开液体重力的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下面是一种可能的概述内容: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测量液体重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液体的重力是指液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所产生的力量,其测量对于评估液体的质量和密度、研究流体力学和地质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测量排开液体重力的方法。

通过探讨两种不同的方法,希望能够为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以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和有效地测量液体重力。

第一种方法是通过使用测力计进行测量。

测力计是一种能够测量物体所受压力和拉力的仪器,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内部的弹簧或绳索等弹性材料,将物体对它的作用力转化为弹簧或绳索的伸长或缩短程度,并通过测量伸长或缩短的程度来确定物体所受力的大小。

在本方法中,我们将介绍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步骤,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测量排开液体的重力。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采用测量液面压差的方式进行测量。

液体在受到引力作用时,液位会呈现变化,这是因为液体的权重导致了液面的上升或下降。

通过测量液体在不同位置的液面高度差,我们可以推导出液体所受的重力大小。

在本方法中,我们将介绍液面压差的原理和测量步骤,以及如何准确地测量液体的重力。

通过对这两种方法的介绍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希望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对测量排开液体重力的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根据具体的研究或实践需求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测量。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实验条件和需求可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慎重考虑并精确操作。

最后,本文还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2. 正文2.1 第一种方法2.1.1 原理2.1.2 步骤2.2 第二种方法2.2.1 原理2.2.2 步骤3. 结论3.1 总结3.2 展望在正文部分,将分别介绍两种测量排开液体重力的方法,包括其原理和具体步骤。

流动式起重机检验内容要求与技巧

流动式起重机检验内容要求与技巧
查阅资料。
1.3
使用单位应提供注册登记和运行管理制度资 料以及设备技术档案(内容包括1.1和1.2项要求的 资料,维修保养、常规检查和故障与事故的记录等)。 新增设备的验收检验此项仅核查运行管理制度资料。
查阅资料。
2.
安全
标志
2.1
起重机明显部位应有清晰的额定起重
量标志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安全检验合格标 志。
夕卜观检查,定期检验和改造
(大修)后验收检验时查检验合格标 志。
2.2
在主臂适当位置用醒目的字体写上“起重臂 下严禁站人”。吊钩滑轮组侧版,回转尾部、平衡重、 臂架头部和外伸支腿要有黄黑相间的危险部位标志。
外观检查。
13.




3.1
起重机的主要动构件不应有整体失稳、严 重塑性变形和产生裂纹。整体失稳时不得修复 应 报废;产生塑性变形使工(乍机构不育正常运行时, 如果不能修复,应报废 发生锈蚀或腐蚀超过原厚 度的10%时应报废;产生裂纹应修复否则应报废。
①出现裂纹、轮缘破损等损伤钢丝绳的 陷;
②轮槽壁厚磨损达原壁厚的20%;
③轮槽底部直径减少量达钢丝绳直径 的50%或槽底出现沟槽。

外观检查 必要时用卡尺测量
5.3.3应有防止钢丝绳脱槽的装置,且可靠
外观检查,必要时用卡尺
有效。
测量防脱槽装置与滑轮之间的间
距。
5.4



5.4.1起升机构每一套独立驱动机构至少要 装设一个支持制动器,支持制动器应是常闭式 的,必须能持久地支持住额定载荷,用钢丝绳 起落起重臂的变幅机构应采用常闭式制动器。
空载,吊钩慢慢上升碰
撞限位装置,应停止上升运行。

流动式起重机试验项目及其内容方法和要求

流动式起重机试验项目及其内容方法和要求

流动式起重机试验项目及其内容方法和要求E4.1试验条件除应当满足本规则第十八条外,流动式起重机型式试验时还应当满足以下试验条件:(1)试验现场的试验动力源、空气相对湿度、海拔高度符合设计和标准要求,风速不大于8.3m/s(结构强度测试时,风速不大于4m/s),温度在-5°C至+35°C 之间;(2)起重机装上设计规定工作状态下的全部工作装置;(3)燃油箱内有1/3至2/3的油量,液压油箱内的油面不低于油面指示器的规定刻度,水箱加满水;(4)轮胎的工作压力符合轮胎起重机制造单位规定的气压;(5)集装箱跨运车和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跨度两侧行走通道的地面坡度同向(即同为上坡或者下坡);(6)试验场地平整坚实,倾斜度不大于1%。

E4.2绝缘试验动力电源的绝缘电阻值不得小于1M Q。

E4.3空载试验轮胎起重机、全路面起重机、汽车起重机按照GB/T 6068-2008中11的规定,履带起重机按照GB/T 13330-1991中7和JB/T 5318-1991中4.3.5的规定,随车起重机按照QC/T 459-2004中5.5.3的规定进行吊钩升降、吊臂变幅、回转、支腿收放等试验,并且测量吊钩升降速度、回转速度、变幅时间、吊臂伸缩时间、支腿收放时间等。

集装箱正面吊运起重机、集装箱跨运车、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起升、运行、吊具回转、臂架伸缩、臂架俯仰、行走、大车转向等动作的操作及其联锁性能试验,并且进行爬坡、上下坡制动、坡上驻车制动等试验。

根据不同品种流动式起重机,试验结果应当符合注E-2中的相关要求。

E4.3.1操纵机构、控制系统、连锁装置操纵、控制、连锁、互锁、馈电情况操纵机构、控制系统、连锁装置动作可靠、准确,操纵力和操纵行程符合JB/T 9738-2000中6.12或者GB/T 14560-1993中3.8的要求,馈电装置、声光报警系统设置应当符合要求并且工作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技术规程流动重力测量部分1测量内容流动重力测量是利用相对重力仪按一定的周期重复观测固定测点之间重力差的相对重力测量。

2技术要求a)同一测段往返观测经固体潮、零漂和格值等改正得到每台仪器重力段差,3台仪器所测重力段差的互差限差为40X10七ms「2。

特殊困难地区可放宽到 1.5倍。

b)平差后单程联测精度优于20X 10-ms-,点值精度平均值优于15X10七ms「2。

3设备配置重力相对联测仪器设备见下表。

4测前准备a)根据工作量、测量地区及交通状况制定实施方案,包括作业推进线路图、作业进度表。

b )人员培训,准备现场记录材料和配备数据处理系统;c)收集测区环境情况资料:包括点之记、观测环境情况、重力观测历史情况和测量结果等。

d )仪器检测。

相对重力仪及其附属设备应根据相应仪器说明书或有关规程进行检查或检验。

e )检修车辆,检查和维修仪器箱的固定与减震设备;f)相对重力仪应每5年应进行一次格值一次项系数的标定,标定区间宜涵盖测区重力仪读数范围。

格值标定有效期检查。

5观测实施5.1至少采用3台重力仪。

5.2相对重力仪器检验与调整a )日常检验(见附录1)b )定期检验(见附录2)5.3联测方式a )采用串式对称观测,即A T B T C T T C^ B—A ,或三程推进式对称观测b)每站需读3次合格读数,LCR-g和Burris仪器每次读数需重新转动度盘,每次读数前需按同一方向逼近;c)一条测线应在3天内闭合,条件不允许时可延长到5天;d)一条测线中仪器静置超过2小时,应测定静态零漂并记录。

5.4绝对和台站点的相对重力联测a)基准站的并置连续重力站比测点必须进行联测,测点周围30km内的其他绝对重力点必须进行联测; 地震重力固体潮台站,在交通条件许可时,应进行联测。

b)联测方式可采用环线或支线联测。

c)每期联测的点应相同,点位变更应重做点之记。

5.5观测记录与野外验算a)观测记录采用陆态网络专用电子记簿;b )一条测线结束后,及时进行验算,验算时应加入格值、潮汐改正、气压改正、仪器高改正和零漂改正(见附录3),进行数据备份。

c)Burries重力仪观测数据记录与输出为:大数+FBK数(读数小数)*反馈系数k6成果整理与工作总结6.1成果整理a)外业资料整理♦电子记簿文档编目♦外业概算成果整理b )内业资料整理;♦测段互差统计♦内业平差计算♦成果分析♦内业成果整理6.2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任务概述♦测区自然地理概况♦作业技术依据♦作业过程概述♦仪器使用情况♦主要技术问题与处理♦建议6.3上交的成果和资料♦实施方案(电子、纸质);♦观测记录(电子);♦观测计算资料(电子);♦测点的点之记(补充、修正点)(电子);♦重力仪检测资料(电子);♦测量成果表(电子);♦工作总结(电子、纸质);♦检查、验收或监理报告(电子版,纸质版)。

7质量控制为保证工程质量,陆态网络建设实施2级检查、1级验收和2级监理质量控制体系。

7.1 各作业小组对完成的任务100%自查,承担任务的部门进行100%检查并编写工作总结报告,任务实施单位进行抽查验收,编写验收报告;7.2 承担任务的各法人单位对下属各作业单位完成的任务质量进行二级监理,并编写监理报告。

7.3工程中心监理组对各法人单位的工程完成质量进行一级监理,并编写监理报告。

7.4 质量验收、监理的办法见附录4。

重力仪日常检验1.1 LCR-G型仪器的日常检验:每天测量前,应对重力仪进行光学灵敏度和纵横气泡的检验。

1.2 CG5型仪器的日常检验:每天测量前,应对重力仪进行纵横气泡检验。

1.3 BURRIS型仪器的日常检验:每天测量前,应对重力仪进行纵横气泡的检验。

定期检验2.1检验内容2.1.1 LCR-G型仪器的定期检验:约1个月或大跨度转移测区时应对重力仪进行光学灵敏度、纵横水准气泡、正确读数线三项检验。

2.1.2 CG5型仪器的定期检验:约1个月选择安静稳定点按1分钟采样率进行12小时连续测量,剔除突跳观测值后给出线性漂移率和非线性度,以检查静态零漂曲线稳定情况。

2.1.3 BURRIS型仪器的定期检验:a)出测前、出测后进行FBK反馈系数标定,测量过程中约1个月进行1次。

每次标定结果与前次结果相差在0.0004以内,不用替换FBK反馈系数。

否则再标定一次予以确认。

经确认后采用两次标定均值。

b)约1个月或大跨度转移测区时应对重力仪进行纵横水准气泡细调。

2.2 BURRIS FBK反馈系数标定方法:①找出平衡大数a,使反馈读数在^2X10②按5次往返读出-ms -以内;a-20和a+20对应的FBK数(即读数小数)b1,b 2,b 3, - ,b11・t 1 a -20 b 1 t 2 a +20 b 2 t 3a -20b 3t 11a -20b11③对反馈读数 b 1 ,b 2,b 3,…,lb 1C 1 b 2 f C 2 b 3fC 3Bn fC 11④ C 1 C C C n 相减得d 1,d 2,… C 1C 2 f d 1=C 2-C 1 C 3f d 2 = C 3-C 2fffC n fd 10=C 11-cbn 进行潮汐和零漂改正(注意经纬度与高程)得 C 1,C 2,C 3「,C 11d 1010⑤取绝对平均值 s,d io附录3⑥得到大数经格值表换算的相应重力值f 1和f 2格值表换算a-20Tfa+20T⑦得到反馈系数k相对重力联测各项改正3.1重力仪读数转换根据仪器厂家给定的格值表,将仪器读数R (三个读数的平均值)换算成相应的毫伽值。

换算按下式进行:g = F1 +( R—R1) >df1式中:R ――仪器读数,小数点前为计数器读数(格数) ,小数点后为测微轮读数;g ――相应于仪器读数R的毫伽值;LCR-G : R1 ――在仪器出厂格值表中,读数的表列间隔为100格分划,故R1为(R/100)后的整数的100 倍,如,R= 3 457.653,则R1 = 3400;Burris:R 1 ――在仪器出厂格值表中,读数的表列间隔为50格分划,故R1为(R/50)后的整数的50 倍,如,R= 3 457.653,则R1 = 3450;F1 ――仪器出厂格值表中与R1相应的毫伽值;df1 ――出厂格值表中,与F1相应的格值间隔因子。

3.2格值改正格值改正包括格值一次、二次和周期误差项。

3.3固体潮改正3^3 t h< G (t) —Sf式中:3 固体潮改正值,单位 1 10-8ms-2;3 th重力潮汐因子,采用区域实测平均值,或 3 th= 1.16 ;G (t)――固体潮理论值,利用下面的直接法公式计算:G (t)= -65.17F ( ) (C/R) 3(cos F z -/3) -1.37F2( ) (C/R) 4cosZ (5coWz -) -J76.08F ( ) (C S/R S)3 (coWz s-/3)F ( )= 0.998327+ 0.00167cos2式中:R――为地心与月心之间的距离;1/C——为1/R的平均值;R S——为地心与日心之间的距离;1/C S ―― 为1/R S的平均值;Z ――为月亮相对测点的天顶距;Z S――为太阳相对测点的天顶距;--- 地理纬度3f――永久性潮汐对重力的直接影响,用下式计算:3C = —4.83 + 15.73 sin2 —1.59 sin4式中:----- 测点地心纬度。

经过改正后得到的重力为零重力系统的重力(零重力) ;附录33.4气压改正g = 0.3 ( p—p n) (10-ms「2)式中:p ――测点实测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p n ――标准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利用下式计算:p n =1.01325 103(1 -.0065H / 288.15)^559 其中:H ――海拔高程,单位为米(m);3.5仪器高改正(4.7)G p=G o+ Sg h Ml式中:G p 墩面重力值;G o ――仪器表面高度处的观测重力值;迫h 测点实测重力垂直梯度或理论值;h ――仪器高度。

3.6零漂改正两点间往返观测采用线性零漂方式改正。

重力联测质量监理办法4.1质量监理内容4.1.1上交成果及资料♦实施方案(电子、纸质);♦观测记录(电子);♦观测计算资料(电子);♦测点的点之记(补充、修正点)(电子);♦重力仪检测资料(电子);♦测量成果表(电子);♦工作总结(电子、纸质);♦检查、验收或监理报告(电子版,纸质版)。

4.1.2计划完成情况4.1.3计算方法、参数选用情况。

4.1.4各级验收情况。

4.2质量监理依据质量监理的依据为:♦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技术规程、细则、范例和附录;♦经工程中心审核同意的设计书和技术文件;♦随任务下达的补充规定和相关的其它技术文件。

4.3监理检查项目及质量评定标准4.3.1质量评定等级及划分办法质量总评按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级别。

质量评定记分按百分制,总得分》90分为优秀,90分>总得分》80分为良好,80分>总得分》60分为合格,总得分<60分为不合格。

4.3.2监理检查项目及计分细则1)实施方案(满分为10分)实施方案内容全面(包括作业路线图)者,计10分;其余6〜9分;缺实施方案者计0分;2)实际联测图(满分5分)实际联测图内容齐全,清楚,计5分;其余3〜5分;缺实际联测图者计0分。

3)野外观测记录(满分10分)野外观测项目齐全、规范、计算正确者,计10分;以上各项出错率不大于5%者为良,计8分;不大于15%者为及格,计6分;大于15%者为不及格,计4分。

4)外业计算结果(满分5分)外业计算方法、计算结果正确、零漂改正符合规范规定要求,计5分;某一项或几项略差者为良好或及格,计4〜2分。

5)室内计算结果(满分5分)内业平差计算结果及各项参数选用正确者,计5分;某一项或几项略差为良好或及格,计4〜2分。

6)仪器检验调整资料(满分5分)用于基本网测量的所有仪器在规定基线上进行过检定,并有仪器纵、横水准器、灵敏度读数线等检验调整资料者,计5分;未检定、有检验调整资料者为及格,计3分;两者均无为不及格,计0分。

7) 技术总结(满分 5分)技术总结内容全面、叙述清楚、技术方法正确,对非正常情况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有利于削弱误差,计 5分;某一项或几项略差,计4〜3分;无技术总结计 0分。

8) 验收报告(满分10分)各级检查验收达到或超过规定抽查百分比者, 计10分;某一级验收低于抽查百分比者,计8分;两级均低于规定抽查百分比者,计6分;缺少任何一级验收报告者计0分。

9) 点之记(满分5分)对重做的测点点之记,按填写内容正确、项目完整、绘图美观程度计 5、4、3分;缺必要的点之记,计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