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3口语报告法(大声想):即经过一定的训练后,让被试者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4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5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6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7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8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9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1、意识:(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
第二种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reness)。具体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
(1)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3)随意后注意: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3、生物节律: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1)日节律
4、催眠: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的高低。
5、催眠诱导:催眠师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称为催眠诱导(hypnotic induction)。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
释。
3、超感知觉: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4、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5、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6、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绝对阈限的值需要靠多次重复测定去取平均值,或者更确切地说,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7、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8、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9、感觉适应: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感觉适应。
10、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活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得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1、社会刻板效应:指人对社会上某一类事务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地看法。社会刻板效应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12、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3、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4、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也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1、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持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说,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语义网络:语义网络是在长时记忆中存储信息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根据信息间的语义联系构成的一种层次不太清晰的框架。它由结点和连线组成。结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概念渐联系的密切程度。
3、图示:过去知识经验的有组织的较大单元的“整体团块”,是表征过去知识经验的心理结构。
4、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5、学习:学习是指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6、接受学习:指将别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须学习者自己去独立发现。学习者将传授者呈现的材料加以内化的组织,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再现或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