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秋雨
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何蔚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余秋雨散文有着独有的特点,善于以真实的情景故事来表达文章的主题。
文章大多取自现实生活,跟进时代步伐,以独特的视角剖析都市人的人性弱点,采用各种的手法抒写内心情怀。
关键词:散文;艺术特色;主旨作者简介:何蔚(1984-),女,硕士研究生,讲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40-01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其代表作有《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吾家小史》、《君子之道》、《冰河》、《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化苦旅》等。
余秋雨善于运用美妙的语言文字、优美的句子、深邃的情致,将读者引入作者创造的情绪和情感中,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
善于引古颂今,怀古抒情,在历史的文化长中游走,咏古怀旧,其散文风格大气磅礴、立意深远。
余秋雨的散文有着独特的书写手法,有着独有的特点,本文将对其艺术特色进行简单的论述,以下围绕三个特点展开。
一、善于创造情景,将表达的主旨缩影在一个场景中,利用简单的情景剧来抒发情感。
作者的散文没有浮华的文字,直抒胸臆的地方不多,为书写情感,作者往往会创造一个个小的场景,生动而形象,让读者在阅读时不会因为某些文章里深奥的哲理而感到疲惫。
会在一个个简单的故事情节中,领悟其中的观点。
被创作的真实而又被作者赋予了新的观念的情节所吸引,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观点的认可。
如作者的散文集《霜冷长河》中的街市,这篇散文作者就展示了一个大家熟悉的地方街市,通过写街市里发生的一个个事情来引出关于善良的哲理,为了讲“善良”这个熟悉而又抽象的话题,作者没有用一大堆富有哲理的语句来讲什么是善良,也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事情才叫善良,而是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通过人们的行为来告诉我们关于善良的涵义。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高师函授毕业论文题目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作者唐玉琳2011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专业方向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时间年月日目录摘要┈┈┈┈┈┈┈┈┈┈┈┈┈┈┈┈┈┈┈┈3正文目录┈┈┈┈┈┈┈┈┈┈┈┈┈┈┈┈┈┈┈3一、艺术特色(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3(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5(三)、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5(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6二、美学特色(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8(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9注释┈┈┈┈┈┈┈┈┈┈┈┈┈———————————————10参考文献┈┈┈┈┈┈┈┈┈┈┈┈┈┈┈┈┈┈┈┈┈┈—— 11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唐玉琳内容提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1]一、艺术特色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王颖琪 厦门外国语学校摘 要: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以井喷式的创作态势连续出版了《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多部散文集,一经面世就盛行一时,成为文坛一大热点。
余秋雨散文是一种文化散文和学者散文,其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在文化意蕴上,余秋雨散文一直都有一个鲜明的贯穿始终的主题,即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文化人格的重建等;在创作风格上,余秋雨散文和普通的传统散文不一样,它突破理论以往散文文体的约束,应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独到运用自己的创作风格使之突破传统散文的框架,发展了语言特色和新的结构模式和表现手法。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创作风格[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55-01引言:当代中国文坛有一类“余秋雨现象”,不难理解,即是一种创作现象,这种独特景观在文坛是一枝独秀的。
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所形成的文化意蕴是鲜明的,是具有独特审美视角的,这个文化意蕴的创造是一个大的突破,引领了一代学者散文的新文风。
“余秋雨现象”受到文学界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其新的架构和手法,而许多围绕余秋雨散文的评论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滋长,能够有如此之大的学者在长时间内如此关注余秋雨散文,不论是褒或贬,这对于一个作家,一个作品,对散文研究来说都是幸事,在繁多的评论中,本文试图从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入手,对已有评论加以概括梳理,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发现余秋雨散文的价值,更好地了解这两方面的研究现状。
一、对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的探讨余秋雨散文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鲜明的主旨是文化,这个主旨决定了研究者的目光着重放在对散文的文化意蕴的研究上,论者们研究的主要方面有:华夏历史文化、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民族未来的关注以及对人格的健全重铸。
余秋雨本人认为,文明是克服了愚昧和野蛮之后达到的境界,是对前者的摆脱,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在重复上演这个过程,总体的人类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还是在于愚昧和野蛮作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文明有多么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
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余秋雨是中国著名作家、文化名人,其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系列已成为国内外读者喜欢的研究文化问题的好书。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忧患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可以说是他多年来最直观的感知和抒发。
本文将从余秋雨散文中的忧患意识展开讨论,以此来深入了解这位这位文学大师的思想。
一、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余秋雨的散文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为人称道。
他是一个独立思考、古道热肠、不惧吐真言之人,自1991年起,开始从黄山文学作家村的自己的小窝里,细心书写他的散文,内容多是成败得失,人生沧桑,历史文化,以及对很多现象悲愤于心,加以思考,以小见大,打破沉闷的外表像盛开的城市夜晚灯火,渐渐地抚慰着人们心灵的伤痛。
散文中,他喜欢讲述人性、历史、文化、道德等问题,行文间常常流露出老师般的智慧和温情。
在他笔下的忧患意识,来自于对现实的观察和对历史的反思。
余秋雨的散文中,忧患意识常常与对生命和人性的关注、对社会和时代的挂念交织在一起,既露出苦闷的情感,又表达了对困苦生命的同情和对美好人性的寄托。
二、余秋雨散文中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1. 对社会的忧患余秋雨在多篇散文中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忧患,他把对社会的忧患看作自己身为文化名人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在他笔下,社会的不公、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等问题都成为了他探讨的重点,他以一种批判和反思的态度,对这些问题加以严厉的批评,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唤起中国人民的意识,让大家都能够审视自己生活的现实,以及更好地实现自我救赎和精神自由。
2. 对生命的忧患余秋雨在散文中也经常表达出对生命的忧患,他把人生看作一场旅行,对这个世界怀着敬畏和忧患之心。
在他笔下,人类的生命和命运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故事,每一个命运的波折和意外,都是我们人生行路中的一道难题,余秋雨认为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他希望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死亡的认识,来让人们更加珍惜每一天的生命,更加热爱生命中的每一段经历。
3. 对文化的忧患文化也是余秋雨散文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论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
论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周静(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由于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
当代散文创作呈现出相对平庸的状态。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在自觉的追求中.以其高远而切近现实的主体精神及独特的艺术表现为散文创作奉献了一种新的文体范式.显示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体意识.表现出对当代散文实践的超越。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主体精神当代新时期散文创作五彩纷呈.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但不少流派、不少风格独具的作家作品.往往在令人感动欣喜一时之后,则表现出后劲不足。
很快便消歇无闻.然而余秋雨的创作却是个特例。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他的散文作品广受欢迎,反响巨大。
余秋雨散文这种持续地、广泛地获得不同文化层次读者接受的状况我们可称之为“余秋雨现象”。
考察余秋雨散文旺盛而持久的艺术魅力根源可以发现.对于当代散文而来说.余秋雨散文的意义不仅止于为当代文学宝库奉献了丰富、精美的篇章.实际上还应引发人们对于散文创作规律、散文文体意识等理论层面问题的思考。
长久以来.人们对散文文体的理解一般多侧重于对形式层面元素的关注.因而对散文文体的阐释往往更为注重突出其共性化特征。
这种思维显然对散文创作产生强烈的影响,当年杨朔散文对篇章结构的刻意雕凿便是一个典型。
然而。
如果对于散文文体的界定仅局限于形式层面的思考.必将对当代散文理论的建构与散文的发展有所局限。
追寻自《文化苦旅》以来的散文创作足迹。
应当可以明确余秋雨散文实际代表着当代文学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意识的萌生。
在散文创作实践中。
余秋雨格外强调创作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叩问。
2004年余秋雨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作了一个关于散文创作的专题讲座,其问曾谈到:“我当时写《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我比较重要的是想用我的脚去踩一踩废墟,在废墟当中感受中华文化还能给我什么感觉……”。
所谓“感觉”.即指作者对这些人文山水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而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恰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艺术特点和思想内蕴的极致,这是他文章的精华和气脉所在,也是始终令人动情、沉思、惊觉的根源。
同时余秋雨又是一个争议最多的作家,可以说在全国出现了一种“余秋雨现象”。
近年来,他受到批评也是空前的,有从质问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有人评说余秋雨的散文程式化,虚假化;有人抨击余秋雨好为人师,处处以学者、导师身份说教。
如今,余秋雨已辍笔散文创作。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其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对散文文体探索与尝试上所体现的创新意义出发,感受其作品对文化所体现的积极意义,领略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综观余秋雨散文,我认为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突破传统体裁模式文学体裁往往是在作品产生后,人为的硬性规定的结果。
然而,余秋雨对于散文传统模式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为散文创新开辟了新道路,拓展了新领域。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2、题材广泛。
余秋雨的散文涉及领域众多,政治(一个王朝的背影探讨清王朝的功过)、经济(遥望山西叙说山西票号的兴蓑)、文化(千年庭院走进书院文化的收藏)、艺术(莫高窟和青云谱随想探寻艺术的流变)、科考(十万进士品说科举制度的利弊)、旅游(品味山水风光的内涵),几乎无所不包。
古今中外,天马行空,丝毫没有没有时空的限制。
从地域看,余不仅走篇了中华大地,而且游历了欧亚大陆,长江黄河三山五岳都被他调遣,关山大漠名胜古迹都任他叙说。
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故乡都进入了他的笔端。
从时间讲,他喜欢穷本溯源,莫高窟壁画,都江堰水利,天一阁藏书,三峡风光都是从古到今,洋洋洒洒,尉为大观。
余秋雨散文突破了传统散文的框架,颠覆了周作人、林语堂的“休闲模式”,“杨朔的说教模式”等,又形成了新的大散文模式,但一旦形成模式,大批余氐散文应运而生,又将文化大散文推向困境,走向蓑微,预示着文化大散文的终结,因为散文本质上是最个性化最直逼人心灵的文体,一旦僵化,就自然失去其生命力。
浅论余秋雨的散文
浅论余秋雨的散文发表时间:2019-06-04T15:43:55.80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9年03期作者:龙珊[导读] 【摘要】散文经过一代又一代才思敏捷的创作者们经历与智慧的凝结,已经沉淀了海量的优秀作品。
其中,余秋雨的散文更是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拥有很高的阅读价值跟鉴赏价值,他的散文又是珍宝库中的镇库之宝。
余秋雨的散文以亲身行程游踪为线索,以山川河流名胜古迹为媒介,进行文化反思和人文思索的特点更是为评论界普遍认可的。
本文主要论述余秋雨的散文,从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背景以及人生历程出发,结合作品,探索余秋雨散文的内【摘要】散文经过一代又一代才思敏捷的创作者们经历与智慧的凝结,已经沉淀了海量的优秀作品。
其中,余秋雨的散文更是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拥有很高的阅读价值跟鉴赏价值,他的散文又是珍宝库中的镇库之宝。
余秋雨的散文以亲身行程游踪为线索,以山川河流名胜古迹为媒介,进行文化反思和人文思索的特点更是为评论界普遍认可的。
本文主要论述余秋雨的散文,从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背景以及人生历程出发,结合作品,探索余秋雨散文的内容特点和艺术特色,体味余秋雨散文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总结并浅谈余秋雨散文的价值。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价值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9)03-061-01一、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背景(一)社会背景及时代背景在20年代末30年代中后期,一场巨大的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在国内兴起,在这个重大的转折期,作家创作散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此后散文发展稳定。
在革命现实需求及革命文艺创作散文作品创作的推动下,大力倡导以及展望了文艺的大众化,探讨了对革命文艺作品服务对象及它的方式问题。
也逐渐凸现出来人民与文学的关系的问题,成为中国的进步文艺界的十分重视的一个庞大的散文作品的课题。
虽然限于那个阶段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没有清晰的表述到文艺为人民的大众服务的思想,在他们的论述中但是对这样的问题也已早有所概况。
余秋雨散文创作特点论文
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特点摘要:曾经兴盛一时的散文创作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便陷入困境,这种困境一直到90年代以后才出现了复苏的景象。
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无疑成为催生这一时期散文重新焕发生机并获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力量之一。
余秋雨通过对历史深沉的理性感悟,把自身对历史、人文关怀以及自然之美进行了形象的融合,这也形成了余秋雨创作风格的构成要素。
对其创作风格的特点进行探讨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余秋雨,了解其散文创作的真正魅力所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创作特点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阅读余秋雨的散文读者可谓是享用了一顿文化大餐,读者不仅可以听故事、学艺术而且可以探历史、寻文化,在其作品中感受哲、史、思、艺的文化魅力,也正是这样丰富的内涵使得余秋雨的散文容量宏大、内涵深广、篇幅较长其中也蕴藏着做种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
对余秋雨的解读,无论是从饱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苦旅》的角度、亦或是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还是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都可以感受到余秋雨散文集创作中的金典之处,这些作品品也成为了新时期散文文化回归的先河。
在余秋雨先生的众多散文作品中都蕴含着它独特送的创作风格,具体来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一、通过游历山水名胜把握文化的脉络在创作的过程中,余秋雨有着明确的写作目标,始终本着意气为先的原则,按照主题先行的风格来创作。
它的散文,看似在写山水,其实,究其本质,是在进行文化寻根。
他散文中的山水,所发挥的只是背景作用,是为了衬托而出现的,而真正的创作目的所在是要从山水中找寻生命之真谛、寻求文化之根源,用一句很形象的话来形容,就是:余秋雨的散文是“走”出来的。
比较典型的就是《千年一叹》一文,这是一篇自序,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理解起来是这样的:相比较于笔端,我个人更加注重脚步;相比较于文章,我个人更关注生命;相比较于精细,我个人更倾向于粗糙。
余秋雨的散文被誉为文化大散文,他的作品在创作中注重的是文化的含量、其取材往往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相联系,常以文化的视角观照生活,作品往往附着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自觉的文化意识。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的审美特征
( 0 9) 2 0
内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A1 OF NEII J ANG NoRM AL U NI VERS TY I
No 1 . 1 Vo . 4 12
( 0 9 20 )
论 余 秋 雨 散 文 艺 术 的 审 美 特 征
记 ・乡 关 何 处 》 坦 言 : 我 的 家 乡 是 浙 江 省 余 姚 县 桥 中 “
在风 格 上 致 力 于 求 新 求 变 。 因 此 , 秋 雨 既 有 对 新 颖 余 性 的特 殊 偏 爱 , 有 着 在 研 究 观 众 的 鉴 赏 心 理 和 读 者 又
的阅 读 心 理 方 面 的得 天 独 厚 的优 势 。 因 为 , 1 9 从 9 2年
究 型成 功 转 向为 文 学 创 作 型 的 散 文 家 , 时 又 是 人 们 同
熟 悉 的戏 曲理 论 艺 术 家 和 中 国 文 化 史 学 者 , 中 国 文 对 化 思 想 史 、 界 艺术 理 论史 、 市 文 化 学 和 全 球 华 文 文 世 城
化 史 都 有 深 入 地 研 究 。迄 今 为 止 , 余 秋 雨 散 文 所 具 对
有 的 独 特 艺 术 魅 力 和 价 值 , 究 者 们 已经 从 各 个 角 度 研
散 文 多样 风 格 的传 统 , 时 在 表现 社会 生 活 容 量 、 体 同 文
演 变 等方 面 随着 社 会 的进 步 都有 了 一些 新 的 发 展 。议 论 性 散 文 、 情 散 文 、 品 文 及 报 告 文 学 等 文 体 在 2 抒 小 O 世 纪 散 文史 上不 同 的 历 史 时 期 都 呈 现 过 兴 盛 状 态 , 散 文 作 家 们 都 试 图独 自拓 展 个 人 的 创 作 道 路 , 期 形 成 以 自己独 特 的创 作 风 格 。而 各 种 文 体 间 的 融 合 也 是 形 成
余秋雨散文艺术[论文]
余秋雨散文艺术探析摘要:在中国的当代散文创作中,余秋雨的创作风格以其独到之处,在中国的文坛上留下浓厚的一笔,并开启了中国散文新篇章。
他的散文以高视野、深层次和大格局的特点赢得好评如潮,他突破常规、拒绝平庸地将人文、历史,自然、社会紧密融合起来,彰显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学造诣。
本文将通过余秋雨先生的著作探析余秋雨在散文艺术中的独特魅力,深刻剖析“余秋雨热”背后的内涵。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散文作为一种被大众接受、被作家追捧的文学形式活跃起来,散文逐步开始融入文化的血液,并随着社会发展,散文开始被置于边缘化,散文为寻求自身的发展开始走与商业化结合的道路,从而使得散文世俗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
而余秋雨散文以其高度的使命感和对文化深层的反思唤醒了文人对文化的良知,为其找回应有的价值构筑了一个平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余秋雨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光明大道。
从《文化苦旅》的诞生,到《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横空出世,“余式”散文的受众度不断提高正是因为“余式”散文成功的背后蕴含着无穷魅力。
一、深剖历史,彰显深厚意蕴以史料和诗文作为文章的架构成为“余式”散文的重要特征,强大的文化威力让读者们自然而然心生敬佩。
《一个王朝的背影》中我们从避暑山庄这一表象中看到了清王朝整个兴盛与衰亡的过程,凝聚着康熙大帝的英武、王国维的亡灵,以及一位良知文人笔下肩负的厚重使命。
《寂寞天柱山》让我们领略到余式散文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气息与作者笔下起到好处引用的诗篇,“青山祗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居”“相看发秃无归计,一梦东南即自羞”等让人心声共鸣。
正如余秋雨先生在《台湾演讲》中说到“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
”余秋雨先生将这句话演绎到了极致,《文化苦旅·道士塔》、《文化苦旅·莫高窟》、《文化苦旅·阳关雪》《酒公墓》等文章让我们自然而言被其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所感染所打动,将历史和文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对历史深刻剖析,以一位良知文人的睿智与其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传统历史为契合点,彰显出深厚的文化意蕴。
论余秋雨《文化苦旅》之“苦”
论余秋雨《文化苦旅》之“苦”摘要:《文化苦旅》是余秋雨钻研学问、溯源文化的里程碑,是他在行路中寻求诗与远方的答案,虽存在很多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拉开了中国文化散文的序幕,也给中国文人提出了全新的研究历史文化与文人人格的方式。
《文化苦旅》之“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山水寻觅之“苦”、文化探索之“苦”和人生求索之“苦”。
“苦”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主旋律,《文化苦旅》中的“苦苦”探索,其本质上是对自然、文化、生命的探索。
关键词:《文化苦旅》;苦;文化;忧患余秋雨在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中通过山水风物溯求历史文化的脉络、人生命运的真谛,“苦”成为《文化苦旅》全书的主旋律。
余秋雨览遍古老风物,忆尽岁月长流,道出胸中之苦。
本研究辩证地看待余秋雨《文化苦旅》中“苦”味儿,是对作家文化观点的尊重与延伸,也是对这趟行走在历史与文化间的“苦旅”的探寻。
本文通过剖析《文化苦旅》,探寻作家厚重的文化意蕴,重点研究作品中“苦”的表现,从而形成对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对千古文化的传承、漫漫历史的溯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山水寻觅之“苦”(一)踏遍千山万水作为中国当代文人中的一员,共同的文人意识与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驱使余秋雨放下埋头古籍的生活,开始走上讲学游历之路,在这场山水之旅中,他逐渐感悟他所游历的山水并非单单是自然山水,更是他心中的人文山水。
在行遍万千山水,抒怀心中丘壑的过程中,他时时在思考历史、人生与大千世界的交错关系。
(二)撰写丹心一片余秋雨撰写《文化苦旅》的“苦”在于内心对历史、文化、生命的感悟,在于走过现实的历史古迹,又巡游在思绪的千古传奇中,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惊诧中,也在古今交错的叹息中。
在这段漫长的旅行中,不仅他的脚步穿越万水千山,他的心也曾跋山涉水,不断追溯着来自历史、来自古老文明、来自人生百态根源的声音。
这种来自历史重压的苦,来自文化传承的苦,来自生命呐喊的苦,值得人们深思。
二、文化探索之“苦”《文化苦旅》作为文化散文的翘楚,摆脱了传统游记的单一性,在《文化苦旅》看似游记的背后倾注了作家深刻的文化思考,行文主要围绕文化展开。
文化与人生——简论余秋雨散文的独特气质
文化与人生——简论余秋雨散文的独特气质摘要:余秋雨作为现代青年在走进文化的道路上选择倾向性比较强的一位作家,他将文化熔铸于千年流传演进的汉字之中,将人生投影于过去与现实交叠的褪色胶片上。
他身上流淌的中华血液与心中不灭的传承之任剧烈碰撞,于火光之中喷薄而出的,是宏观文化世界里的《中国文脉》,是个人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之贞》,是精神修炼之下的《沿途修行》,亦是精心酿造后的《文化苦旅》。
本文立足于余秋雨的多篇散文,结合个人阅读、生活体悟,来探索其散文中所具有的独特气质。
关键词:人文思考、时代记者、中间人、使命感20世纪90年代初,《收获》杂志专栏就曾刊载过余秋雨的一组文化气息与学术内涵并存的散文[1]。
他用其富于个人色彩的文字,勾连着心灵与现实。
他的散文之中,闪烁着朴实的光芒,看似平静的“海面”之下,亦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探寻的“暗流”。
先生自己说:我写过中国,写过世界,最后写到自家,终于在泪眼凄迷中看透了文化。
他将自身拼凑成一座高扬着“文化”二字的青石板大桥,一端连着浸泡在白雾里的历史,一端连着肩负民族大义的现代青年。
他在探寻文化的边际长途里与无数人相遇,转身之际轻轻将人文思考的种子播撒在心田上,带着独特专属的气息,走进你,然后独自离去。
他散文中所具有的家国情怀、文化的联系性、历史与文学的交融性等,都值得我们去细细揣摩和体会。
1.文化人格的寻觅余秋雨的文化人格是多元的,在他的文字中,有时展现出的是内敛、是克制,有时展现出的是张扬、是火热,它们复杂而多变,无法用特定的词语来概括,但却又存在始终如一的联系体。
我认为任何文化都是从人的骨肉里抽离出来的,它降临于婴儿啼哭的那一刻,懵懂间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鲜活又顽强。
它被人精心雕琢,像是想要它成为黑暗里永垂的烛光。
无数被人反复摩挲的文化碎片互相交融缠绕,渐渐形成一个个独立存在于世间的文化人格。
无数的文化人格却又受无形牵引,走朝同一个方向。
它们彼此相异,却又彼此相依,才于精神世界辗转相遇。
浅论余秋雨散文诗性话语的建构
浅论余秋雨散文诗性话语的建构
文 /魏 源源
余秋雨散文打破 了传统散文文体 的束缚,其散文素 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语境如诗似画而备 受广大读者喜爱,也受到许多评论家学者 的
好评。余秋 雨散文作品展现 出学者特质的美学风格,其散文文笔如行 云流水,舒卷之 间灵性激溅,以及其诗性化语言构建共同丰富 了其散文 的 语言世界 。
在余秋雨的散文世界中,让人感受到浓浓 的诗情画意,透过字里行 间我们仿佛可 以看到一个充满个性色彩的古代文人的复活 ,苏东坡 、柳 宗元、骆宾王,一个个人物在字里行间淡入淡 出,从容而又匆忙,真实而又虚幻,历史在咫尺篇幅 中翻云覆雨,余秋雨的语 言总是时刻让我们
感受到一种诗意美 。
f 二J 在田顾 历史 中营造 诗意 曲意 象 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是有区别 的,艺术建立 的基点在于它是一种假 定性情景来表达对生活 内 的体悟和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有主观性和诗 蕴 艺性 。 长期以来 , 一般 的散文都传达这样的观念 “ 从接受美学 的角度 , 散文如果描写的不是关于实际发生的事情 , 而是关于可能发生 的事情 。 2 ] 这样往往就会造成读者的阅读障碍 ,而余秋雨的散文 , 却背其道而为之 , 大胆将想象和小说化的笔法融入历史事件,抛弃封闭保守的散文观念, 同时,又避免小说化 的 “ 无限虚构 ”或 “ 自由虚构 ”的倾 向。 散文注 重的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文类特征较为 自由,不应设置过 多的清规戒律 ,对历史具体细节合理想象也是不无稗益的,所以余秋雨 的散 文开拓一个更富于创造力的艺术空间。在余秋丽的作 品中都大胆借用小说的笔法 ,展开艺术想象 。如在 《 莫高窟》中,余秋雨大胆想象乐 樽和尚面临金光时候的场景 : “ 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地金光,背后是五彩地晚霞 ,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得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 明, 他怔怔站着 ,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 的笼罩”。通过诗意般 的言语我们似 乎可以看到一个虔诚的信徒面对神灵即将降临时, ・
论余秋雨散文的学术品位
要: 面对 学术传 播低 效 的 困境 , 秋 雨试 图把 自己的 学术 思考 通过 散 文传 播 到 大众层 面 , 学理 融 余 把
于世 俗 。他 的散 文具 有 一 定的 学 术品位 , 具体 表现 在 三 个方 面 : 一 , 第 选题 原创 、 大 , 有较 高的 文化 学 术 宏 具
20 0 9年 5月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0C AL S I S I C ENC ES
M a .20 y , 09
第l 7卷
第 3期
V0 . 7 No3 1 1 .
品 论余 秋 雨 散 文 的 学 术 位
王 萍
( 州大学 文学院 , 郑 河南 郑 州
摘
400 ) 50 1
名, 用年轻人也愿齑触摸 的散文笔调来写一部部史论 著作 , 最 后, 《 在 山居笔记 》 中干脆 用散文来探讨一个个复杂 的文化学 术 问题……我认为 , 为学术文化甘于寂寞是一种高贵 , 为学术 文化力求 沟通也是一种高贵。” [ 余秋雨从学术传播 的高效性 出发 ,试 图把学术成果装在散文这 只美丽的容器里奉献给读
考察研究的系统工程 。 在新时期社会 大转型 的过程 中, 余秋雨
对 现 实 的 文 化氛 围 和人 格 结 构 很 不 满 意 , 以他 走 出 书斋 , 所 背 负 着 生 命 的 困 惑 , 涉 于 山水 之 间 , 过 对 一 个 个 古 文 化 遗址 跋 通 的寻 访 和 考 察来 研 究 中 国文 化 的人 格 基 因 ,探 索 中国 文化 的 历 史 命 运 和 中 国文 人 的 人 格 构 成 ,于 是 就 诞 生 了 《 化 苦 文
雅和俗两个一 向相距遥远 的美学层面 。余秋雨的文体试 验和 学术 突围一举成功 , 他的散文一时洛 阳纸贵。 但余秋雨散文所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风格有何特点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语言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语言的运用上独具匠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秋雨散文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朴而深邃。
他不追求华丽的词藻堆砌,而是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在他的笔下,那些看似普通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却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直抵读者的内心深处。
比如在《文化苦旅》中,他描述莫高窟的经历时写道:“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表述,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让读者瞬间感受到了莫高窟所蕴含的厚重历史和鲜活的文化生命力。
余秋雨的语言富有诗意和哲理。
他常常将诗意的表达与深刻的哲理思考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欣赏优美文字的同时,也能引发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入思考。
他在《霜冷长河》中说:“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
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
”这样的语句充满了诗意的韵味,又蕴含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洞察,让人回味无穷。
他的语言还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余秋雨善于将历史典故、文化传说巧妙地融入到散文之中,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的文化长河之中。
在《山居笔记》里,他讲述清朝的兴衰时,旁征博引,将历史事件与文化背景紧密结合,让读者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将历史与文化融入语言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他懂得运用长短句的交替、排比和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例如在《行者无疆》中:“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
《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
余秋雨的研究论文
余秋雨的研究论文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影响、极富儒家情怀的学者和作家。
他的作品打破了传统散文的单一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杂化。
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入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秋雨推出的以《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都是透过重重叠叠的时间帘幕,去凝望、找寻遗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精髓,谛听隐藏在古老民族文化乐章中的不和谐音符。
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源自余秋雨对社会责任和使命的自觉承担,也是中国学者文入古已有之的历史传统。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余秋雨,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了他漫长的“文化苦旅”。
从此,他的“苦旅”便与他的散文创作和文化活动如影随形。
相依相生,这恰是余秋雨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的担当社会责任和使命的自觉意识。
早在余秋雨先生从事戏剧研究的时候,就对现实社会中有关文化人的人格、现实生存尊严这一无法回避的问题进行了深切的关注和思考,产生了踏访祖先的脚印,寻找中华文化生存的精华与阴影的想法。
带着对现实文化中令人迷惑现象的疑问,余秋雨先生走上了探求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与方向的漫漫征程。
面对漫漫五千年,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
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冲突,余秋雨先生抓住“历史意志”和“文化伦理”之间的矛盾,作为自己传统文化考察的重点。
“历史的意志要求强蛮、突进、超越,文化伦理则要求端庄、秩序、和谐。
两者都有充分理由却方向相反,互相牵掣,谁也无法实现自己,结果成了千年厮磨的生死冤家,‘苦旅’之苦,即来于此。
”余秋雨的散文以自己宽泛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态度,在解剖和反思历史的过程中弘扬了中华传统精神之精华,触摸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隐痛,因而始终萦绕着浓厚的忧患感。
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无不透出生命的气息和文化的“历史”反思。
论余秋雨散文的“寻根”情结
论余秋雨散文的“寻根”情结【标题】论余秋雨散文的“寻根”情结【作者】李金妹【关键词】余秋雨散文寻根【指导老师】陈静【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余秋雨是当代著名学者。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相继发表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系列文化散文。
他的这批散文引起了海内外很多学者及评论家们的关注。
对余秋雨散文在文化意蕴上的开掘的研究颇丰。
如胡勇胜的《浅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忧患意识》中谈到,作为文化史学者的余秋雨面对民族文化在商品大潮和全球化语境冲击下的艰难处境,所表现出来的他的那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又如蔺春华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余秋雨散文创作的影响》,他在历史山水间搜寻着文化精髓。
笔者通过资料查阅的方法,查阅国内相关资料,余秋雨怀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浓郁的人文意识,以理性的思辨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冷静地分析和深刻的反思,思考着如何使古代文明转化为现代文明,以期构建一个现代人心灵里的华夏文化家园。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旧的价值观念开始解体,新的尚未构建。
他深入到历史文化中,力求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人格,以此参与现代社会人格的构建。
这些使余秋雨散文具有了浓厚的文化“寻根”情结。
一、“寻根”情结的表现余秋雨散文中所体现的“寻根”情结是什么呢?所谓“寻根”指的就是致力于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人格的挖掘,弃其糟粕,存其精华,从而建立利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文化。
余秋雨所寻的“根”便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智慧。
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构建一个何样的“华夏文化家园”余秋雨将自己的散文创作放在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
“他不是停留在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一致地站在现当代的人文高度去开掘祖国传统文化悠久历史的深沉内涵”[1],他对传统文化进行冷静剖析和深刻反思,思考的目的在于宏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鄙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使古老华夏文明实现现代转化,利于我们社会的发展,构建一个现代知识者心灵中的华夏文化家园。
1、揭露并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余秋雨深入传统文化,反思它,揭露了传统文化的阴暗面并将糟粕剔除。
做戏一样的套路叙事:论余秋雨第一部长篇小说《冰河》
《做戏一样的套路叙事:论余秋雨第一部长篇小说《冰河》》摘要:在余秋雨的得意之作《中国戏剧史》里面,还有很多包含类似人物和情节的剧目,如《赵贞女》《王魁》《张协状元》《琵琶记》《女状元》《再生缘》等,每一类戏剧都有自己的程式,以创新为生命的小说不该深陷套路之中,而《冰河》两个文本的互文关系显而易见,可能剧本版是小说版的衍生物,更大的可能是小说版来自于剧本版的最初构思,另外,小说还使用了一些流行语言,比如“玩失踪”,“你的美丽,让我不知所措”,“梦想中的女神”,“卧底”,“你太烦人余秋雨老师是著述戏剧教授出身,写一手风靡天下的散文,研习书法并被追捧者镌刻于石,成就自不必说。
但他还出版了小说,《冰河》是余秋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对于这本书是不是小说,其实连他自己也不十分确定,于是在封面上特别注明“一个爱情故事”。
在自序里他解释说:“所谓‘故事’,其实也就是小说。
”如果故事就是小说,按照莫言的话语思维,从村里随便拉一位老人都能把现在的小说家比下去。
但出于对小说家的尊重,不能信口胡言。
几年前我就读了这本书,想写点什么,因为有更多好看的小说扑到面前,就把它暂时搁置一边。
至近日取出重读,记录感受如下。
一因为余秋雨的专业毕竟是戏剧,这个故事以两种文体形式分别呈现出来,前者是小说,内容较为详尽,后者是他拿手的戏剧,也就是剧本,比较简略。
两者放在一起,没什么毛病,互相对照,对于通过前者理解后者有帮助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舞台剧跟电视剧的时空处理不太一样,舞台剧是高度凝缩的视觉艺术,不可能拉得像小说原著那么冗长。
但是如果必须通过小说才能理解剧本,说明这出戏编得还欠些火候。
剧本版的故事我也读了,有阅读小说的经验在先,也就并不难懂。
其实,传统的曲目都是有前文本存在的,尤其是历史故事演绎,取自《杨家将》也好,《包公案》也好,《三国演义》也好,中国人民耳熟能详,把它们改编成京剧、昆曲或梆子,哪怕杜撰一些情节出来,都不妨碍我们对整体内容的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余秋雨
简介:
“一个人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并不代表这个人的素质就很高。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首都图书馆举行《中小学生阅读和人文素质》报告会,如此概括了“素质”的内涵。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
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做过几年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写作,在繁多的头衔中比较重视上海市写作学会一职,因为这个学会由全上海各大学的写作教授们组成,专门研究“写作”究竟是怎么回事。
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
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其学术成就可见一二。
余秋雨指出,尽管我们进行了很多年的教育改革,但我们在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中仍存在很大的误区。
我们非常重视孩子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却忽略了文化知识只是人文素质中的一小部分,一个人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并不代表这个人的素质就很高。
他还要有对事物整体判断的能力、感性知觉能力和证伪能力以及一颗善良的心。
余秋雨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人才能被称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素质的人,一个高贵的人。
读后感: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
余光中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
的确,十多年来,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
有人评论说:从空间上它进入了民众,从时间上进入了散文历史,树立起一座散文的奇峰。
读完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到最近的《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几部散文集,心中不由感慨万千,大哉斯文,大美为美!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们看惯了标榜散文的精巧灵活之作后,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如一股罡风劲吹。
.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在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丰富的文化联想与想象中完成对所表现的对象的理性阐释,融合了庄子哲学散文的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思维与两汉赋体铺叙夸饰,华美凝重的修辞方式,从而表现出浸润了理性精神与内在理趣的诗
化特征。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有博雅的文化内涵,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字里行间充盈着越迈千年的睿智哲思。
第一次读到余秋雨散文的是《文化苦旅—废墟》。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
文章中没有细节,没有历史人物,没有山水胜迹,但却充盈着闪光的智慧,蕴涵着深刻的思考,饱蘸着的感情。
.残简断垣中,那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强烈的吸引了我。
走进废墟,体会着历史的沧桑,品味着文化的内涵,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进程”的慨叹;面对着敦煌,目睹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感受着历史的强悍与苦难,警醒道:“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余秋雨先生,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理性的严峻,融入智性与情感,考察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去贴近文化的大生命,重新审视中华文明。
正如《文化苦旅》自序中提到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与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
”从历史文化极为丰富的山山水水间追寻古代文人的足迹,发掘古代文化的沉淀,通过这种追寻与发掘,既寄托自己的文化关怀又给读者以文化的启迪。
就这样,山川草木,楼台轩榭,庙宇亭阁,云月飞鸿,都与人的呼吸相通,散发着文化的魅力!道士塔,莫高窟,阳关寄托着他悠远的凭吊;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承载着他浓重的感喟;白发苏州,江南小镇,蕴涵着他深沉的思考.贞节牌坊令人感慨, ,贵池傩事又警人反思!边塞大漠中,留下他道道车辙,庐山石级沾下他轻轻的脚印;江南小巷中回响着他的感叹,残简断垣中闪现着他伫立的身影.。
余先生的散文,追索文化生成的奥秘,感受文化历史的兴衰,有对文化缔造者的由衷的礼赞,又有对文化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抱愧山西》考察山西的晋商文化的兴衰,深入地揭示了山西独有的民情风俗以及历史沿革,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晋商文化的催生作用;同时又写出了山西商人在中国商业文明中的人格光彩;《苏东坡突围》在关注文化大师命运,写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而被流放的过程,但是却因此而获得了精神意义上的突围。
这里展现着一种气魄。
《一个王朝的背影》,《苏东坡突围》,《抱愧山西》,《流放者的土地》,《遥远的绝响》,《乡关何处》,《脆弱的都城》都相当有分量的大作。
“在这里思想的活跃把诗歌的激情与文化历史的沉思,哲学的概括升华为一种统一。
时间空间跨度之广,思绪反差之强烈,歌颂与批判,赞美与追怀,理性的概括,情感的渲染,历史的沉吟与个体的经验,纷至沓来,跌宕起伏,构成一种磅礴的大气。
”我不禁感叹:大哉斯文,大美为美!
进入新世纪,余秋雨在考察审视中华文明之后,随着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和欧洲之旅,把自己文化探寻和精神漫游拓展到中东和欧洲,完成对伊斯兰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深入探寻。
《千年一叹》,正如歌词中所写:“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
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
”饮着屈原的梦,李白的歌,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古文化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忧伤。
轻轻地抚去时光遗留的尘埃,深情地抚摸历史的肌肤,细致地剥落包裹于往昔躯体上的坚韧外壳,把希腊神话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侯赛因的陵寝,汉谟拉比法典的价
值和泰姬陵的圣洁娓娓动听的道出,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时空,去享受和品味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的震撼,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超常强韧的缘由。
在这里,历史的回忆与追踪只是一种传达心灵感受的博大场所,而所谓的文化精神,传统气韵以及种种与人生,与命运,与人的存在景况相关的意蕴,也就经由这样的场所而获得自然而然的体现。
《行者无疆》: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蔽;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冻。
米开朗基罗,伽利略,莎士比亚,但丁,歌德,黑格尔,一个个历史上熠熠闪光的大师,在这里与你直面;庞贝古城,罗马的废墟,巴黎圣母院,希隆大教堂,一座座闻名的建筑,让你亲身感受—怀古之请,兴衰之叹!秉承《千年一叹》的风格,审视欧洲文明,反思中华文明----让人和自然更紧密地贴近,让个体在辽阔的田地中更愉悦地舒展,让更多的年轻人在遭遇人生坎坷前先把世界探询一遍,让更多的老年人能以无疆无界的巡游来与世界做一次壮阔的挥别,让不同的文化群落在脚步间交融,让历史的怨恨在互访间和解。
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情致深惋的微观体悟,它流溢着历史诗情的的沉郁柔丽,张扬着现代飞天的吟啸。
它不动声色却有内里乾坤,波涛澎湃又不失骄矜,天马行空遨游于无限时空,回眸一顾却尽显生命本色。
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
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
一盏孤灯,一杯浓茶,细细品味秋雨散文。
读罢掩卷沉思,顿觉韵味无穷。
还是以《收获》上推荐大散文的评论作结语吧。
“它力求新的观念和审美取向,既要感悟人生,富于智慧”“对历史和现实有合乎今人的审视品味——有历史穿透力,敏于思考,有助于再铸民族精神和人文批判精神的散文”—大哉斯文,大美为美!
有感于此,姑妄言之,姑且听之。
八(2)班李晓超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