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土壤分类
土壤分类标准与分类情况
土壤分类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因素和标准进行划分。
根据土壤质地,可以分为沙土、黏土和壤土。
沙土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但通气性能好;黏土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差;壤土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气性能一般。
另外,根据土壤的成土过程、属性的某些共性以及重大环境因素对土壤发生性状的影响,土壤可以分为不同的土纲。
例如,淋溶土纲的土壤以石灰充分淋溶、土壤呈酸性或弱酸性反应、有明显的淋淀黏化过程为特点;钙层土纲的土壤则以钙的淋溶淀积成土过程为特点。
在同土纲内,根据土壤明显的水热条件差异所形成的土壤属性的重大差异,又可以分为不同的亚纲。
例如,半淋溶土纲中半湿热境的燥红土、半湿暖境的褐土、半湿温境的灰褐土和灰色森林土等,虽然都属于半淋溶土范畴,但它们的属性有明显的差异。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土壤分类标准和方法,因此土壤分类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土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土壤”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及其分析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解读:教学中需重点落实的内容是“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其涉及自然与人文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要求。
教学方法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突出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对于本节内容,教材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如何观察土壤、土壤的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土壤是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土壤的形成是各个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内容安排在大气、水、地貌、植被四个要素之后呈现,为学习本节内容作了知识铺垫。
通过土壤的形成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观念。
三、学情分析知识层面:学生在“地貌”一章学习掌握的“地貌景观的观察方法”对本节从不同维度观察土壤有借鉴意义。
之前学习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内容为“土壤形成因素”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但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许多相关的自然地理知识仍较为欠缺,并且城市学生对土壤相对陌生,这增加了本节内容的学习难度。
因此,教学中需要教师搭建支架,提供必要的知识及信息支撑。
能力层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描述和问题分析的能力,但野外观察、地理实验的经验较为欠缺,动手能力较差。
因此,本节课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观察和动手体验的机会,提升其地理实践力。
四、教学目标依据课标和学情基础,预设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1、通过设计、组织与实施土壤考察活动,挖掘土壤剖面,采集土壤样本,通过动手、动眼、动脑来观察土壤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培养学生使用地理工具、野外观察、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培养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2、综合分析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人类活动等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对成土过程的影响,培养时空综合和要素综合等综合思维(综合思维);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学习,有利于学生深入认识区域特征,观察不同区域的土壤景观,认识区域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区域认知);4、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壤发展生产的观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
如根据平原地区不同矿化度地下水 引起盐分组成上的差异,盐土可 划分出氯化物、硫酸盐盐土等土 属。
5.4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残留特征或埋 藏特征。
如残余沼泽土,埋藏盐土等
5.5 耕种的影响
由耕作、种植、施肥等影响所产 生的变化尚未形成新的土类和亚 类的特性均可在土属中反应。
5.6质地的变化
学习 1954 学习发生分类阶段,以地理 发生 - 发生为基础,以成土条件为 分类 1958 依据,以土类为基本单元,
采用土类、亚类、土属、土 种和变种五级分类。
第一 1958 开展全国土壤普查,1978年
次土 - 召开土壤分类会议,采用土
壤普 1978 纲、土类、亚类、土属、土
查
种、变种六级分类。
1土纲
土纲是土壤重大属性差异的归纳和 概括,反应了土壤不同发育阶段 中,土壤物质移动累积所引起的 重大属性差异,是土类间在发生 上和性质上的共性的综合。
淋溶土纲指石灰充分淋溶,呈酸性, 有明显粘粒移动淀积的土壤。
钙层土纲的各土类都具有明显的钙 化过程,即在剖面一定位置具有 钙化层。
如铁铝土纲是在湿热条件下,在脱 硅富铝化过程中产生的粘土矿物 以 1׃1 型 高 岭 石 和 三 、 二 氧 化 物 为主的一类土壤。
成土因素不同,其利用改良方向不 同,虽有相似的剖面形态和理化 性质,但不一定是同一类土壤。 如海滨盐土和内陆干旱盐土。
2.2.2 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
土壤特定的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 可以在土壤剖面中反映出来,故 在各级分类系统中所依据的剖面 形态应有不同。
2.2.3土壤属性的差别
不同成土因素作用产生的属性,其 分类地位不同。母质成土过程造 成的是区分亚类的属性,而人为 产生的则作为划分土种的属性。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11讲土壤课件新人教版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命题情景】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 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 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 平原。
0.27
0.03
3.48
2.05
3.69
2.17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内蒙古自治区
C.贵州省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2.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 )
A.年均温相对较高
B.降水量最少
C.植被覆盖率低
√D.有机质分解慢
【解题流程】
内蒙古自治区
高
低
慢
(2021·辽宁实验中学月考)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 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黑土 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 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 1~2 题。
20%~30%
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协调程度的好坏,以及
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求
点拨 不同气候影响下的土壤类型
气候环境
土壤状况
高寒环境 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
湿热环境 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环境 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 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拓展 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壤特点 (1)山谷:河流发育,下渗多,土层厚,有机质较丰富,土壤肥沃。 (2)山脊:坡度较大,成土母质迁移快,土层薄。 (3)迎风坡:降水多,土层厚,土质黏重,含水量大。 (4)高原:海拔高,冻土广布,地下水位高,光照强,气温低,形成冰沼土。 (5)山前冲积扇:土壤肥沃,土层厚,矿物养分含量高,水、气组合较好。 (6)平坦地形: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 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土壤。
第五章土壤分类与区域土壤.ppt
(二)紫色土剖面特征
剖面发育层次不明显,颜色以紫色为主, 土层厚度变化大,丘陵顶部与陡坡上部浅薄, 仅20—30厘米,坡脚与缓坡地段土层深厚, 达1米以上。表层具有粒状、块状结构,淀积 层多棱柱、棱块状结构,比较疏松,底层较 坚实。
(八)灰化成土过程
❖ 灰化成土过程是在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和湿润 条件下,土壤中的铁铝与有机酸性物质螯合淋溶淀 积过程。
❖ 在这样的成土条件下,针叶林残落物富含单宁、树 脂等酚类物质,分解后产生酸性很强的富里酸及其 他有机酸作为有机络合剂,使表层土壤中的矿物质 蚀变分解,且与金属离子结合为络合物,使铁铝等 发生强烈的螯迁,到达B层,使亚表层脱色,只留 下极耐酸的硅酸呈灰白色土层(灰化层),在剖面 下部形成较密实的棕褐色腐殖质铁铝淀积层。
第五章土壤分类与区域土壤
主要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 原始成土过程是成土过程的起始阶段,岩石 矿物开始风化,只有低等的植物和低等微生 物参与成土过程。
❖ 三个阶段:
❖ “岩漆”阶段:自养型微生物 ❖ “地衣”阶段:异养型微生物-原始微生物群
落
❖ “苔藓”阶段:生物风化与成土过程速度升高
(二)有机质聚积过程 有机质的聚积过程是指在各种植物和水、热等成土因素的综合
❖ 是半干旱、干旱草原植被下腐殖质聚积过程。
❖ 5.沼泽泥炭化过程
❖ 是在沼泽植被下有机质聚积过程。
(三)粘化成土过程 ❖ 指矿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粘粒的过程,或粘粒在土
体中淀积使粘粒含量增加的过程.
❖ 粘粒的形成可通过物理性破碎和化学分解,使颗粒 逐渐变小成为粘粒,也可由矿物的化学分解产物再 合成.
第五章 土壤分类
生物地理学
第二节 中国的土壤分类
总结 世界土壤分类概述 中国的土壤分类
生物地理学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1. 世界上有哪几大土壤分类体系?试比较分析各 土壤分类体系的特点。(作业)
2. 结合自然地理学的有关内容,试分析土壤地理 发生学在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3. 什么是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试举例说明在土壤 系统分类中如何使用它们。
生物地理学
第一节 世界土壤分类概述
三、土壤形态发生学分类
形态发生学分类是土壤形态学和发 生学相结合的土壤分类,以西欧的库 比恩纳和莫根浩森(Mückenhansen) 分类为代表,这一分类系统在西欧影 响很大。
生物地理学
第一节 世界土壤分类概述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 ①土壤是一系列环 境的产物,土壤分类应根据自然体的全 部性状,并需与自然环境联系考虑;② 土类之间的差异是由形态(层次)发生 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的,剖面层序可分为 (A)-C、A-C,A-(B)-C、A-B-C、 B/A-B-C型等土体构型;③莫根浩森还提 出按土壤水分渗透方向与程度、母质类 型、土壤中物质特定动态等进行分类, 分为水下土壤门、半陆上或淹水和地下 水土壤门、陆上土壤门。
第二节 中国的土壤分类
5.土属: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是土壤在地方 性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的区域性变异。 例如:红壤根据母质影响而划分为;铁质红壤、 铁铝质红壤、硅铁质红壤。 6.土种:土壤分类的基层单元。同一土种发育 在相同的母质上,并且有相似的发育程度和剖 面层次排列。 7.变种: 土种范围内的细分,一般以表层或耕 作层的某些变化来划分。划分的依据是土种在 某些性状上的差异。
生物地理学
19世纪末俄国道库恰耶夫创立了土壤地 理发生分类,奠定了现代土壤分类的科学基 础,到20世纪中叶已形成了地理发生、形态 发生、历史发生三大学派;定量化土壤分类 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中期,以1975年发表的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soil taxonomy) 》为代 表,在国际土壤科学界掀起了一场土壤分类 的重大变革。
土壤地理第五章棕壤棕壤于褐土
分布与形成条件
3.油松林,主要分布于辽东山地西麓、医巫闾山脉南麓等 地段 4.落叶阔叶林中,辽东栎林分布于辽东地区北部的低山丘 陵、千山山脉西麓等地段。麻栎林主要分布于胶东与辽东 半岛,用于养蚕;栓皮栎林除辽东半岛外,只有辽西绥中 县、泰山等地有分布 5.针叶-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树混交林、落叶阔叶树-常绿 阔叶树混交林主要分布于皖、鄂、黔、滇、川、藏等省区 的海拔1500~3600m垂直带山地。
(四)棕壤性土 棕壤性土占棕壤总面积的24.91%,主要分布于剥蚀缓丘、低山丘陵、中山 坡及山脊,常与粗骨土、石质土壤镶嵌分布,是处于弱度发育阶段剖面分化 不明显的一类棕壤。土体较薄,通常不超过50cm,其下为半风化母岩;剖面 构型为A-(B)-C或O-A-(B)-C型;原生矿物风化弱,粗骨性强。
褐土是从棕壤中(不是全部)划分出来的土类,在国外除了苏 联和东欧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外, 大多数国家都不承认 褐土剖面中某部位有 CaCO3积聚。 褐土, 因此棕壤分类显得很混乱 , 故有“ 残余碳酸盐棕壤” 钙化过程 特指碳酸盐的淋溶与淀积过程 。 和“ 石灰性棕壤” 之类的名称。我国疆域辽阔 , 成土条件 1.棕壤与褐土的区别: CaCO 3+H2O+CO2=======Ca(HCO3)2 复杂, 土壤类型繁多, 划分出褐土类无疑是正确的。但既然 褐土分布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在剖面中有明显的 CaCO3 脱钙作用被认为发生于水和二氧化碳存在条件 划分出了棕壤和褐土,一二者就得有明确的划分界线。大 积聚;粘化作用以残积粘化为主,而淋溶淀积粘化作用较 下,此反应式向右移动,形成可溶的重碳酸盐, 体上说, 棕壤是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区盐基不饱和的地带 弱,粘化层出现部位较高,层次厚度小;pH值中性到微 随着水分移动淋溶出某个土层或整个土。当土 性土壤, 褐土是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盐基高度饱和的 碱性,SiO /Al O 大于棕壤,而铁锰的游离度和活化度都 壤脱水或二氧化碳分压降低的情况下,上述反 2 2 3 地带性土壤。据此, 就不应该再有“ 残余碳酸盆棕壤” 和 明显低于棕壤。 应式向左移,溶液中的重碳酸钙转化为难溶的 “ 石灰性棕壤’ 之类名称。 碳酸盐在土壤中淀积下来即为钙积。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 1 -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 5 - 第五章综合实践活动............................................................................................................ - 8 -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一主要植被1.概念: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分类(1)自然植被:是一定地区植物长期发展的产物,有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
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保存下来的自然植被已经很少。
(2)人工植被:主要指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3.自然植被的主要类型及特点1.地理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而环境必然影响到植物的各个方面。
(2)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都非常紧密地依赖于所生活的环境。
2.地理环境对分布植被的影响就某个较小的区域而言,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表面上是植被减少了,而实际上是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
地表失去植被,拦截降水的功能下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形成过程会发生改变,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于是土壤趋于贫瘠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
植被的分类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光照如亚欧大陆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第五章--土的工程分类
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NORTH CHINA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INSTITUTE CO., LTD
颗粒级配 勘察规范 砾砂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 过总质量的25%-50% 粒径大于0.5 mm的颗粒质 量超过总质量的50% 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质 量超过总质量的50% 粗砂 中砂 1、建筑规范 2、港口规范 3、公路桥涵 4、北京规范 5、上海规范 和勘察规范的 定名完全相同。
工试验规程》(SL237-1999)(简称水利标准)和《公路土 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简称公路标准)分类方法; 它们土分类的共同点是:粗粒土按粒度成分分类,细粒土是 按塑性图(1942年美国卡萨格兰德提出)分类。
各行业规范对土分类
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NORTH CHINA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INSTITUTE CO., LTD
一类土粒组划分
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NORTH CHINA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INSTITUTE CO., LTD
(一)、粗粒土的分类方法
1、以国家标准为代表的第一类土的分类方法 (1)、粒组划分
一类土粒组划分
粒组 统称 巨粒 粗组粒径范围 (mm) d>200 200≥d>60 60≥d>20 20≥d>5 粗粒
ASTM规范筛号
No.50(300μm) No.60(250μm) No.100(150μm) No.140(106μm) No.200(75μm)
第五章 土的工程分类 三、国外土的工程分类 (一)、粒组的划分 1、土类别的划分
一、意义
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土壤的种类课件ppt
棕壤主要分布在西欧 地区,适宜种植小麦 、大麦等作物。
美洲地区
美洲土壤类型以红壤、棕色石 灰土、火山岩土为主,还包括 冰碛土等。
红壤主要分布在巴西、阿根廷 等国,适宜种植大豆、玉米等 作物。
棕色石灰土主要分布在墨西哥 、美国等国,适宜种植棉花、 花生等作物。
非洲地区
非洲土壤类型以热带稀树草原土、热带荒漠土为主,还包括红壤、黑色石灰土等。 热带稀树草原土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地区,适宜种植棉花、花生等作物。
增加有机质
01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
改善土壤质地
02
通过合理的耕作和轮作制度,可以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的
保水能力和通气性。
调节酸碱度
03
通过施用酸性或碱性肥料,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使之适应作
物生长的需要。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土壤保护
保护土壤资源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是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基础。
碱性土壤
pH值大于7的土壤,适合种植一些 喜碱植物。
02
CATALOGUE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的组成
01
02
03
矿物质
土壤中最主要的成分,是 构成土壤骨架的基础,主 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有机质
土壤中含有的动植物残骸 ,对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有重要影响。
水和空气
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对植 物生长和土壤生物活动有 重要作用。
土壤的性质
土壤质地
指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的大 小和比例,对土壤的保水 性、通气性和肥力有重要 影响。
土壤结构
指土壤颗粒的排列和组合 方式,对土壤的通气性、 保水性和抗侵蚀能力有重 要影响。
土壤分类
土壤分类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在灰化土和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
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
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各类土壤的名词解释
各类土壤的名词解释土壤,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是人类生存、农业生产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托。
不同的土壤类型在构成、性质、用途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各类土壤进行名词解释,以增进对土壤的了解和认识。
第一类土壤:沙质土壤沙质土壤主要由粒径较大的石英颗粒组成,其颗粒接触较少,容易透水、透气和排水性良好。
沙质土壤较为疏松,没有明显的层次结构。
它们具有良好的渗水性能,但缺乏保水能力,容易被水分冲走,极易干旱。
因此种植在沙质土壤上的作物需要加强水分的补给和保持。
第二类土壤:黏质土壤黏质土壤是由颗粒细小的粘土矿物质主要构成的土壤类型。
它们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排水性较差,容易发生积水。
黏质土壤通常较为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然而,由于细小颗粒的堆积,黏质土壤容易结块,并影响根系的伸展。
因此,在种植作物时,需要进行适当的翻耕和改良,以提高土壤通气性和改善根系发育。
第三类土壤:壤土壤土是一种混合性的土壤类型,由沙、黏土、和部分有机物质混合而成。
它们常常出现在耕地上,具备水分保持能力和较好的通透性。
壤土层次结构明显,容易管理和耕作。
由于壤土同时具备沙质土壤和黏质土壤的优点,所以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第四类土壤:砂质土壤砂质土壤是由砂颗粒构成的土壤类型,颗粒之间的接触较少,导致通透排水性能好。
它们的保水能力弱,不耐旱,容易发生水分流失。
砂质土壤缺乏养分,并且通风性良好,随着水分的排出,养分也会被冲走。
在种植作物时,需要添加肥料和保持适量的灌溉,以维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供应。
第五类土壤:粘砾土壤粘砾土壤是一种由颗粒粗糙的碎石和粘土混合而成的土壤类型。
粘砾土壤通常石块较大,不容易聚集水分,需预防水分流失。
由于石块的存在,粘砾土壤具有良好的通气性,但是养分含量相对较低。
在种植作物时,需要进行土壤改良,以提高养分供应和水分保持能力。
第六类土壤:黏砾土壤黏砾土壤由细砾石和黏土混合而成,石块较小,通透性较好,但黏土的粘性使得土壤排水性相对较差。
土壤质量分类
土壤质量分类土壤质量分类是指将土壤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级分类的过程。
根据土壤的基本性质、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肥力特点等方面的指标,可以将土壤分为不同的质量等级。
本文将介绍土壤质量分类的主要指标和方法,以及不同土壤质量等级的特点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土壤质量分类的主要指标1.基本性质: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和含水量等是判断土壤质量的重要标志。
常用的基本性质指标包括土壤质地、土壤颜色、土壤结构和土壤含水量等。
2.物理特性:土壤的物理特性主要包括容重、孔隙度、土壤持水性和通气性等方面。
常用的指标有土壤容重、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非饱和含水量等。
3.化学特性:土壤的化学特性主要包括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和盐碱度等方面。
常用的指标有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等。
4.肥力特点:土壤的肥力特点是判断土壤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常用的指标有速效养分含量、菌群等。
二、土壤质量分类的方法1.评价标准法:根据各项指标的实测数值,与国家或地区规定的评定标准进行对比,给出相应的质量等级。
这种方法简单、明确,但对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有一定的主观性。
2.统计方法:根据大量的样方调查数据,确定各项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通过统计分析确定质量等级划分的区间。
这种方法准确性较高,但需要投入较大的调查和统计工作。
3.组合评价法:根据土壤各项指标的加权综合评价值,确定质量等级。
这种方法综合考虑了多个指标,较为客观全面,但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函数和权重。
三、土壤质量等级及其特点根据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土壤质量等级的划分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优质土壤、良质土壤、中质土壤和差质土壤等四个等级。
1.优质土壤:指土壤基本性质良好,物理性质稳定,化学性质适中,肥力较高的土壤。
这类土壤呈疏松结构,容重适中,通气性好,含水量适宜,有机质含量高,养分丰富,酸碱度适中。
适合于农作物的生长,有较高的产量和质量。
2.良质土壤:指土壤基本性质较好,物理性质相对较稳定,化学性质适宜,肥力较高的土壤。
土壤都是什么类型?你知道么?
土壤都是什么类型?你知道么?一、土壤分类土壤可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
国际上按照土壤质地分为以下几种:二、不同类土壤介绍1、砂质土(1)介绍砂土是指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土壤质地的基本类别之一。
根据国际制的规定,砂土含砂粒可达85-100%,而细土粒仅占0-15%。
中国规定,砂粒(粒径1-0.05毫米)含量大于50%为砂土。
砂土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养分含量少,土温变化较快,但通气透水性较好,并易于耕种。
(2)特点具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耕作方便,不易板结开裂和春季升温快的特点。
但保水保肥力差,有效的矿质营养含量低,栽培作物易早衰,老化。
水肥力差,有效的矿质营养含量低,栽培作物易早衰,老化。
在水肥不足,地下水位过低的地方表现更为严重,应大量施用有机肥料和含腐殖酸类肥料,并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肥料流失。
此类土壤适于耐旱的瓜类,根菜类蔬菜和早熟的茄果类蔬菜。
2、黏质土(1)介绍一种重要的矿物原料。
是颗粒非常小的(<2µm)可塑的硅酸铝盐。
除了铝外,黏土还包含少量镁、铁、钠、钾和钙,一般由硅酸盐矿物在地球表面风化后形成。
黏土是一种重要的矿物原料,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岩石和土壤中,可用于制造陶瓷制品,耐火材料,建筑材料等。
黏土矿物用水湿润后具有可塑性,在较小压力下可以变形并能长久保持原状,而且比表面积大,颗粒上带有负电性,因此有很好的物理吸附性和表面化学活性,具有与其他阳离子交换的能力。
(2)特点土质细密,春季气温回升缓慢,栽培蔬菜的成熟期较晚:保水保肥力强,但排水不良,浇水后易干裂,不便耕作;播种后缓苗比较困难,植株根部吸收难度大,发育比较迟缓。
这类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养分,有丰产潜力。
适于晚熟栽培的大白菜,结球甘蓝(卷心菜)等大型叶菜类蔬菜和水生蔬菜的栽培。
各种质地的土壤,对于蔬菜栽培有不同的优缺点。
在栽培上,除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种类种植外,更重要的是采用合理的农业技术,使其得到改良,以更适于各种蔬菜的栽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中国的土壤分类
5.土属: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是土壤在地方 性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的区域性变异。 例如:红壤根据母质影响而划分为;铁质红壤、 铁铝质红壤、硅铁质红壤。 6.土种:土壤分类的基层单元。同一土种发育 在相同的母质上,并且有相似的发育程度和剖 面层次排列。 7.变种: 土种范围内的细分,一般以表层或耕 作层的某些变化来划分。划分的依据是土种在 某些性状上的差异。
生物地理学
第二节
中国的土壤分类
一、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 (一)分类的基本原则 1.发生学原则 土壤是客观存在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分 类必须贯彻发生学原则,即必须坚持成土 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较稳定的性 态特征)三结合作为土壤发生学分类的基 本依据,但应以土壤属性为基础,因为土 壤属性是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的综合反映,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土壤分类的 客观性和真实性。
级。
生物地理学
第二节
中国的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单元名称以土纲为基
础,其前叠加反映亚纲、土类和亚类性状
的术语,就分别构成了亚纲、土类和亚类
的名称。土纲名称一般为3个汉字,亚纲为
5个、土类为7个、亚类为9个汉字。
生物地理学
第二节
中国的土壤分类
(1)该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有严格的 定量指标和明确的边界,还有一个完整的检索系统, 反映了当前国际土壤分类的潮流和方向(定量化), 也便于土壤分类的自动检索。 (2)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纲 名称大多为当今世界上土壤分类中常用的名称,在土 壤命名上采用了连续命名法,也便于国际交流。 (3)具有中国特色。该系统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 出了灌淤表层、堆垫表层、肥熟表层和水耕层等具我 国特色的诊断层,建立了包括灌淤土、堆垫土、肥熟 土和水稻土在内的人为土纲;对热带、亚热带土壤提 出了铁铝土纲和富铁土纲。
(三)土壤命名
生物地理学
第一节
世界土壤分类概述
二、以美国系统分类为代表的土壤诊断学分类
土壤诊断学分类属于美国首创,诊断学分类的基本 观点是:分类所依据的具体指标是可以直接感知 和定量测定的土壤属性,土壤类型的划分,主要 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生物地理学
第一节
世界土壤分类概述
二、以美国系统分类为代表的土壤诊断学分类
生物地理学
第五章
土壤分类
世界土壤分类概述 中国的土壤分类
生物地理学
教学重点
1. 了解土壤分类的原理、依据和方法 2. 掌握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体系和土壤系 统分类体系的依据及其特点
生物地理学
土壤分类:根据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 在系统地认识土壤的基础上,对土壤所作 的科学区分。 从古迄今,土壤分类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 重要阶段:①古代朴素的土壤分类阶段; ② 近代土壤发生学分类发展阶段; ③ 定
生物地理学
第二节
中国的土壤分类
1.土纲
根据土类间的发生和性状的共性加以概括。全国 土壤共分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 干旱土、漠土、半水成土、水成土、盐碱土、人 为土、高山土、初育土等12土纲。
生物地理学
第二节
中国的土壤分类
2.亚纲 根据土壤形成过程的主要控 制因素的差异划分。土壤水分状况 和土壤温度状况的差异常用作亚纲 的划分依据,如铁铝土纲根据温度 状况不同划分为湿热铁铝土和湿暖 铁铝土两个亚纲。
生物地理学
诊断学分类命名举例:
落叶 永冻 有机土 土纲 亚纲 土类
生物地理学
第二节
中国的土壤分类
三、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 国际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以发生学原 则为基础,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依据,走 定量化、标准化和统一化的途径,对人为土 的形成过程、性状和分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 视,并将在本世纪可能形成一个为各国土壤 学家普遍接受的统一土壤分类方案。
生物地理学
第一节
世界土壤分类概述
(二)分类单元及其划分原则
伊万诺娃的分类系统中共分土类、亚类、土属、 土种、亚种、变种、土系、土相等8级。 伊万诺娃分类系统的命名原则,仍然采用道库 恰耶夫建议的连续命名法,即在土类名称的前 面加上亚类的形容词,亚类名称之前冠以土属 或土种的形容词,依次逐级连续拼接。
量化的土壤系统分类(或诊断分类)阶段。
生物地理学
19世纪末俄国道库恰耶夫创立了土壤地
理发生分类,奠定了现代土壤分类的科学基
础,到20世纪中叶已形成了地理发生、形态 发生、历史发生三大学派;定量化土壤分类
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中期,以1975年发表的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soil taxonomy) 》为代 表,在国际土壤科学界掀起了一场土壤分类 的重大变革。
生物地理学
第二节
中国的土壤分类
土壤发生分类的不足表现在:
① 主观性与理论推理性强; ② 过分强调生物、气候等地带性因素; ③ 强调中心概念,但土类界限较模糊;
④ 发生分类缺乏定量指标,难以建立土壤Fra bibliotek数据库。
生物地理学
第二节
中国的土壤分类
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s)和诊断特性(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 土壤分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制, 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6
生物地理学
第二节
中国的土壤分类
3.土类——分类的基本单元
它是在一定的综合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具 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土体构型,具有一定相似的发 生层次,土类间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
4.亚类:
在土类范围内的进一步划分。根据主导形成过程以 外另一个次要的或者新的形成过程来划分,如草甸 黑土。
生物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
第一节
世界土壤分类概述
三、土壤形态发生学分类
形态发生学分类是土壤形态学和发 生学相结合的土壤分类,以西欧的库 比恩纳和莫根浩森(Mü ckenhansen) 分类为代表,这一分类系统在西欧影 响很大。
生物地理学
第一节
世界土壤分类概述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 ①土壤是一系列环 境的产物,土壤分类应根据自然体的全 部性状,并需与自然环境联系考虑;② 土类之间的差异是由形态(层次)发生 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的,剖面层序可分为 (A)-C、A-C,A-(B)-C、A-B-C、 B/A-B-C型等土体构型;③莫根浩森还提 出按土壤水分渗透方向与程度、母质类 型、土壤中物质特定动态等进行分类, 分为水下土壤门、半陆上或淹水和地下 水土壤门、陆上土壤门。
该系统分类也遵循了土壤发生学思想,但其最大 的特点是将过去惯用的发生学土层和土壤特性给 予了定量化,建立了一系列的定量化的诊断层和 诊断特性。该分类制共分六级:土纲、亚纲、土 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用字根拼接的命名法, 词汇简炼,只要熟悉各字根含义,对各级土壤的 名称顾名思义,便于记忆。 但本分类制也存在一些缺陷,表现在未能完全贯 穿发生学的原则,指标过于繁琐分散,有些高级 分类单元概括过广。
生物地理学
目前国际上主要土壤分类体系有:美国
土壤系统分类(ST)、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
单元(FAO/Unesco)、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
(IRB)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以
俄罗斯为代表的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等。形成 了多种土壤分类并存的局面。
生物地理学
第一节
世界土壤分类概述
一、以前苏联的土壤分类系统为代表的发生 学分类 (一)分类的基本原则 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 互关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 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结合 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土壤分类的依 据。
生物地理学
第二节
中国的土壤分类
(三)土壤命名 本分类系统的土壤命名采用分级命名法,即 土纲、土类、土属、土种等都可单独命名, 习惯名称与群众名称并用。 习惯名称通常是连续命名与分段命名相结合, 土纲与亚纲为一段、土类以下为一段。
生物地理学
解放后土壤命名系统采用以土类为基础的 连续命名法。例如:
生物地理学
第二节
中国的土壤分类
总结
世界土壤分类概述
中国的土壤分类
生物地理学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1. 世界上有哪几大土壤分类体系?试比较分析各 土壤分类体系的特点。(作业)
2. 结合自然地理学的有关内容,试分析土壤地理 发生学在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3. 什么是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试举例说明在土壤
系统分类中如何使用它们。
(二)分类单元及其划分原则 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汇总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 种7级分类,是以土类和土种为基本分类单元的分 级分类制。土类以下细分亚类,土种以下细分变 种。土属为土类和土种间的过渡单元,具有承上 启下作用。土类以上归纳为土纲、亚纲,以概括 土类间的某些共性。
生物地理学
第二节
中国的土壤分类
一、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 (一)分类的基本原则 2.统一性原则 在土壤分类中,必须将耕种土壤和自然土 壤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土壤类型的划分, 具体分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影 响,力求揭示自然土壤与耕种土壤在发生 上的联系及其演变规律。
生物地理学
第二节
中国的土壤分类
4. 结合你的地理调查与实践,运用中国土壤系统 分类、土壤地理分类体系试划分你所熟悉的土 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