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分册完整版
上海高中历史书第一分册参考答案
![上海高中历史书第一分册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3faee419e8b8f67c1cb9cd.png)
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二)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化遗,引以为自豪。
二、 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阅读指南
关于《贝希斯顿铭文》和罗林生
1835年,英国学者罗林生在今伊朗西部发现刻在古都埃克巴坦那西南的贝希斯顿(Behistun或Bisutun)大崖石上的铭文。用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楔形文字刻写。铭文右上方刻有波斯国王大流士和他打败的九个被缚的反叛首领的浮雕。罗林生把它制成拓本,仔细研究。1847年,他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后与巴比伦文相对照,又读通了亚述、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原来,这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建立的记功石刻。碑上记载大流士镇压贵族高墨达政变和各地暴动,以及他夺得王位的经过事迹。罗林生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古代波斯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读懂了楔形文字,从此获得解开两河流域历史之谜的钥匙。
第一分册教学目标和辅助栏目的参考答案
(讨论稿)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基本状况。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以及用楔形文字保留下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
(二)练习与测评
1.两河流域早期国家产生于什么时候?主要是哪些古代民族建立了这些国家? 1
上海高一历史第一分册 填空
![上海高一历史第一分册 填空](https://img.taocdn.com/s3/m/3a23aadfa1c7aa00b52acb68.png)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1、罗马共和国建立后,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出 现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即“ ”。
2、为了进一步维护罗马公民的权利,政府颁布了一系列 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的法律,统称为“ ”。 3、随着罗马人的对外扩张,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 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政府颁布了一系 列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部,统称为“ ”。 4、公元212年, 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 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逐步取 消,法律逐渐统一起来。 5、古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体现了罗马人崇尚 但它也有局限性,即将 排斥在法律之外。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1、两流域是指 与 流经的流域,基本上 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古希腊称之“ ”, 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2、大约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 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 人率先
3、 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为止被 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4、 是目前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 成文法典,在世界法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公元前14世纪,“ 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 2、印度存在“ 人 ”的部落出现在 河流域。 、 、吠 河中 上游地区,征服了土著部落。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将
制度”,社会分裂为
舍和首陀罗。其特征为职业世袭、
和排斥外人,各
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3、公元
为
佛教产生于印度,创始人为
,经典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公元 年,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
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2、公元前27年, 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3、公元2世纪,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最大规模,形成一 个地跨三洲的 帝国。
上海历史第一分册会考全能复习
![上海历史第一分册会考全能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73fe62f915f804d2a16c100.png)
高一上复习第一分册:1、古代两河流域:位置:西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在BC3500—BC3100年,苏美尔人建立了最早的城市国家,文明的奠基者。
《吉尔伽美什》史诗:两河最早的文学的作品之一,是用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写成的。
公元前十八世纪初,古巴比伦王国的《汉穆拉比法典》(《石柱法》):作用: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巩固王国的统治。
价值: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轮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2、古埃及位置: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表现:集各种权力于一身,强化王权神授,拥有土地支配权、官吏任免权,控制军队。
金字塔是陵墓,最负盛名的是胡夫和哈夫拉金字塔。
金字塔象征意义:专制权力象征,来世信仰体现,建筑奇迹,社会经济建筑技术成就,人民智慧结晶。
古代埃及人BC3500发明了象形文字(纸草)。
3、古代印度:位置——印度河恒河;吠陀时代:指BC14C—BC6C的古代印度历史(吠陀经)。
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特征: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影响:社会阶层隔离,阻碍社会流动佛教是世界性宗教,创立传播背景:公元前六世纪,北印度社会动荡,刹帝利吠舍社会经济地位上升,对婆罗门特权不满,佛教倡导“众生平等”,得到广泛支持;创始人:悉达多,经典大藏经(经律论);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4、美洲三大文明:(中美)玛雅文化、阿兹特克、(南美)印加文化。
玛雅文化,“美洲的希腊”,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40多种农作物,在农业、建筑、自然科学和艺术等对人类有贡献。
5.古代黑非洲:位置——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东北非——麦罗埃文明(库施文明鼎盛阶段成就)和阿克苏姆文明(混合型文明);南非:大津巴布韦文化(巨石建筑群)6、古希腊文明地位——欧洲(西方)文明发祥地,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古希腊范围: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群岛、小亚细亚西部,比今天希腊大些。
【非常实用】【沪】历史第1分册++世界古代史复习资料
![【非常实用】【沪】历史第1分册++世界古代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ffea52d7375a417866f8fcd.png)
第1分册世界古代史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学业考复习要点(P2——5)一.王国的更替: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类考点)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今伊拉克,又称“美索不达米亚”;2.文明奠基人——苏美尔人。
辉煌时期——古巴比伦时期(A类考点)二.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1.楔形文字——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识图),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A类考点)2.《吉尔伽美什》——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楔形文字写成。
(A类考点)三.《汉穆拉比法典》1.作用:(B类考点)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2.历史价值:(B类考点)(1)目前已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重要地位;(2)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具有较高史料价值;3.特点:(1)严惩犯罪,严刑峻法(2)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保护私有财产(3)法律不平等,等级森严(4)赋予法神权色彩第2课《古代埃及》学业考复习要点(P6——P9)一.法老专制统治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A类考点)东北非,尼罗河流域2.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王权神授)(A类考点)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1.金字塔——古代埃及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A类考点)2.金字塔作为世界闻名奇迹的象征意义:(B类考点)(1)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2)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3)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4)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三.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A类考点)第3课《古代印度》学业考复习要点(P10——P13)一.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1.古代印度四大种姓(阶级社会的产物):(A类考点)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2.种姓制度的特征:(B类考点)(1)职业世袭(2)内部联姻(3)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4)有各自不同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二.佛教的创立和发展1.佛教创立和传播的时代背景:(B类考点)创立:(1)公元前6世纪,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剧变,刹帝利和吠舍地位上升;(2)新学说广为流传传播:(1)悉达多创立佛教,主张“众生平等”;(2)佛教教义“四谛”中所包含的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对饱受艰难的民众具有心灵慰藉作用;(3)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政府大力推崇佛教;2.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A类考点)3.佛教是世界性宗教(A类考点)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学业考复习要点(P15——P18)一.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的名称:(A类考点)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三.玛雅文化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A类考点)培养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和烟草等农作物,极大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第5课《古代黑非洲》学业考复习要点(P19——P55)一.黑非洲的代表文明麦罗埃文明、阿克苏姆文明、大津巴布韦)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文明》学业考复习要点(P24——P28)一.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1.希腊的地理范围:(A类考点)希腊半岛、爱琴海及小亚细亚西部二.希腊城邦的形成:1.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特征(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A类考点)小国寡民2.“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城邦制的全盛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阶段;(A类考点)三.雅典民主政治1.形成:(平民与贵族间的百年斗争结果)梭伦改革——开雅典民主政治的先河(A类考点)2.发展: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标志A类考点)3.全盛: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5世纪)(A类考点)4.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及其时代局限性:(B类考点)(1)它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2)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3)只是城邦内部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排斥在外;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学业考复习要点(P29——P33)一.史诗和戏剧:《荷马史诗》——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A类考点)三.建筑艺术:1.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大理石为基本材料,方顶柱廊式结构造型;(A类考点)2.典型代表:神庙建筑(帕特农神庙)(A类考点)四.哲学与史学:希罗多德及《历史》——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A类考点)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学业考复习要点(P34——P37)一.罗马共和国时间: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1世纪(A类考点)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A类考点)三.罗马帝国1.开始: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A类考点)2.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得环地中海大帝国;(A类考点)3.帝国分裂: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古代历史终结(A类考点)第9课《罗马法体系》学业考复习要点(P38——P41)一.“十二铜表法”(A类考点)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二.“公民法”与“万民法”1.概念:(A类考点)(1)“公民法”: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为了有效维护罗马公民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稳定和团结,而制定的一系列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的法律;(2)“万民法”:随着罗马人对外扩张的加速,越来越多的非罗马外邦人加入到罗马属民行列中,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颁布的一系列法令;(3)趋势:“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A类考点)三.古代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性(B类考点)历史价值:(1)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2)其丰富内容和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的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3)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榜样局限性: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学业考复习要点(P43——P46)一.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产生1.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公元7世纪(A类考点)2.地点:西亚的阿拉伯半岛(A类考点)3.创始人:穆罕默德(A类考点)二.阿拉伯帝国1.8世纪中叶,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A类考点)2.伴随着帝国扩张,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A类考点)3.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覆亡;(A类考点)第11课《奥斯曼帝国》学业考复习要点(P47——P50)一.攻占君士坦丁1.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并迁都于此,改名为伊斯坦布尔2.16世纪,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军事封建大帝国二.帝国的统治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A类考点)第12课《封建制度》学业考复习要点(P52——P55)一.封建制度的产生1.封建制度产生的时间:公元6世纪下半叶(A类考点)2.封建制度基本确立的时间:11世纪(A类考点)3.采邑改革(A类考点)(1)时间:8世纪(2)影响: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二.等级君主制1.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背景:(B类考点)12世纪后,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上海新教材历史第分一册复习资料
![上海新教材历史第分一册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661fc4acf84b9d528ea7a7f.png)
第一分册复习提纲第1课两河流域1.两河流域地理位置:西亚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区域,于今伊拉克相当,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之间的地方”。
2.楔形文字,又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苏美尔人创造的,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3.《汉穆拉比法典》作用和历史价值:作用——集两河流域法律大成,有效规范社会秩序,巩固王国的统治。
历史价值——目前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位于非洲东北部,于今埃及大致相当。
尼罗河是埃及文明的摇篮。
2.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就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将自己的意志是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控制所有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金字塔式法老专制权利的象征。
3.金字塔与来世信仰A最负盛名的金字塔名称: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最负盛名的是胡夫金字塔和塔夫拉金字塔。
B金字塔的象征意义:金字塔是法老专制权利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4.古代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纸草为其书写材料。
第3课古代印度1.雅利安人创造了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吠舍(平民)和首陀罗(奴隶)。
2.种姓制度的特点: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隔离,阻碍社会成员流动,对印度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佛教的创立和发展创始人:悉达多时间:公元前6世纪地点:印度经典:《大藏经》(分为经、律、论三藏)外传: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向域外传播,主要是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1.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的名称: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分册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分册](https://img.taocdn.com/s3/m/b02daf43852458fb760b5603.png)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一分册)第一单元古代东方单元核心: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
大约从公元前3500前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
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
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一、古代两河流域1.王国的更替:①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②大约BC3500年至BC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
③更替原因:两河流域对周边原始牧民吸引力极强;开放的地理位置。
④更替影响:战争带来灾难;促进民族融合、促进国家形成。
2.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①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②《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被刻在泥版上。
③文字的诞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是解读古代文明的珍贵史料。
3.《汉穆拉比法典》:①古巴比伦第六任君主汉穆拉比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历史遗产,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得益于楔形文字而保留下来的古代宝贵文献。
②背景:两河流域统一国家的建立。
③地位: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用楔形文字写成。
④制定条件:楔形文字的成熟。
⑤来源隐喻:君权神授。
⑥时代特征:奴隶制。
⑦制定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
⑧历史价值: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海高中历史书第一分册参考答案
![上海高中历史书第一分册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496e79168884868762d654.png)
第一分册教学目标和辅助栏目的参考答案(讨论稿)第一单元古代东方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基本状况。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以及用楔形文字保留下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
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古代亚非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引以为自豪。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一)阅读指南关于《贝希斯顿铭文》和罗林生1835年,英国学者罗林生在今伊朗西部发现刻在古都埃克巴坦那西南的贝希斯顿(Behistun或Bisutun)大崖石上的铭文。
用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楔形文字刻写。
铭文右上方刻有波斯国王大流士和他打败的九个被缚的反叛首领的浮雕。
罗林生把它制成拓本,仔细研究。
1847年,他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后与巴比伦文相对照,又读通了亚述、巴比伦的楔形文字。
原来,这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建立的记功石刻。
碑上记载大流士镇压贵族高墨达政变和各地暴动,以及他夺得王位的经过事迹。
罗林生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古代波斯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读懂了楔形文字,从此获得解开两河流域历史之谜的钥匙。
(二)练习与测评1.两河流域早期国家产生于什么时候?主要是哪些古代民族建立了这些国家?产生时间: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7世纪主要古代民族:建立早期国家的古代民族先后有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等。
(说明:本题的“早期”界定为两河流域被波斯统治之前的历史。
)2.为什么说《汉穆拉比法典》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沪教版第一分册知识点整理
![历史沪教版第一分册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f47cd8133d4b14e84246827.png)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两河流域: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自西北流向东南流入波斯湾)适于发展农业十进位与六十进位相结合的双重计数法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泥版文书)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法典来自于神授(军权神授)《汉穆拉比法典》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第二课古代埃及尼罗河自南向北流1.相对封闭–中央集权2.定期泛滥–小农经济3.气候干燥–灌溉工程上埃及王国征服下埃及王国(统治者法老)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古代埃及法老专治权力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古代埃及人的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象形文字1.书写字体:圣书体.祭司体.世俗体2.书写工具:纸草(最普遍).木片.石头.陶片3.被人们逐渐忘却的原因:1.复杂难懂2.只有祭司,书吏,官员和一些大商人掌握读写能力3.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4.公元3世纪时,埃及人只能用希腊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了(无文字)5.从公元639年被阿拉伯人征服起,埃及迅速被“阿拉伯化”象形文字逐渐被人们忘却第三课古代印度吠陀时代种姓制度: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佛教(古印度)产生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创始人: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摩尼经典:《大藏经》或《三藏(经)》内容为经藏,律藏,论藏众生平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代印度:尼罗河古达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古代印度:恒河,印度河古代中国:长江,黄河第四课美洲印第安文明中美洲:玛雅文化(被誉为美洲的希腊),阿兹克特文化南美洲:印加文化玉米,马铃薯,可可,西红柿,烟草第六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古代希腊仅限于欧洲巴尔干半岛希腊城邦的形成(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氏族社会组织逐渐解体雅典民主政治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两个里程碑(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鼎盛阶段:伯利克里开创了“伯利克里时代”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1)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分册1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分册1](https://img.taocdn.com/s3/m/840a23cf0029bd64793e2c40.png)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分册1分散的、多元无关的区域文明(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古代东方、古代黑非洲、古代美洲、古代欧洲、古代伊斯兰世界)中世纪:古代向近代社会转型(多元相关文明的转折点)现代世界:(现代化、全球化,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现代世界的形成期:1500—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现代世界的发展演变:20世纪以来100年主要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全球史观注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关联和影响,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现代化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纵向发展,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一般2个前提下的5化。
2个前提:民族国家或民族独立5化: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思想理性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社会保障化。
第一分册世界古代史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其历史的起点是多元的。
各种文明的发端和早期发展都受其特定的地域环境(非“决定”要素)和历史条件影响。
这种相对独立发展的地域性历史在农业文明阶段持续了很长时间。
总体特征:古代世界基本上处于各地区独立发展为主的区域文明阶段,文明起源多元性、文明发展多样性。
古代东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等构成世界文明的源头。
古代欧洲文明:希腊城邦民主制、文化成果以及罗马法治,尤其工业文明的孕育提供精神遗产。
伊斯兰文明: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对世界文明传承、交融产生持久影响。
中世纪西欧:476年,随着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形成以庄园经济、采邑制度和基督教信仰为基本特征的封建社会。
11世纪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复兴,市民阶层形成,推动中世纪解体。
15、16世纪,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走出中世纪,引领世界向整体化发展。
第一单元古代东方(古代亚非文明)古代东方:具有特定时空内涵的历史名词,源于拉丁语“oriens”(意为“日出之处”、“东方”)一词,最初特指古代埃及和古代两河流域,后来逐渐演变为对包括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中国在内的广大古代文明地区的泛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在最前:本资料原始版本来自于互联网,经大幅度增加修改内容和深度优化排版后发布于互联网,版权归修改作者所有,不推荐再次修改电子版本(将严重影响排版)。
由于本资料最初编写目的仅为让修改作者更好地复习历史学科,结合上课笔记编成,故本资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同学的复习计划,敬请原谅。
2015年1月起本资料的所有权利转交给第二修改作者黄珍妮。
第一分册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A】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西亚)。
东:伊朗高原西:阿拉伯大沙漠北: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
大致与今伊拉克共和国相当。
苏美尔人(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
【A】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最古老的文字之一!【B】《汉穆拉比法典》:价值: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
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影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价值/评价①)内容: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评价: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价值/评价②)特点:①神明裁决②同态复仇③保护私有财产④严刑峻法⑤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第二课古代埃及(尼罗河)【A】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A】统治模式: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绝对权威,自奉为神或者神的后裔。
君主专制: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强化王权神授,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
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
控制所有的军队。
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A】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
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A】象形文字:时间:公元前3500年以前。
材料工具:以刻刀和石头做书写工具,书写材料以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灭亡原因:复杂难懂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第三课古代印度【B】种姓制度: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初曾用种姓来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婆罗门:世代掌握宗教大权,是精神统治者。
刹帝利:世俗统治者,国王。
吠舍:平民(自由民),从事农牧商。
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部分奴隶,多以手工业、农业、渔猎为主。
四大种姓集团特征:①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
②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力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①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
②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
③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A】佛教:时间:公元前6世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地点:古代印度。
创始人:悉达多。
经典:大藏经(由经藏、律藏、论藏组成)。
发展: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臻于鼎盛。
开始向城外,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教义:众生平等。
【A】第四课美洲印第安文明中美洲: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南美洲:印加文化玛雅文化:(“美洲的希腊”)农耕:培养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A】位置: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群岛、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A】希腊的城邦:时间: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形成。
特征: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
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A】“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
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
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C】雅典民主政治:以其政治民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而著称。
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是在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确立起来的。
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打破血缘门第,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改革:制定陶片放逐法。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希波战争后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开创了“伯里克利时代”【最辉煌的时代】。
意义: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制度。
评价:①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③然而只有成年男性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力,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制度被排斥在外。
④集体的暴政。
第七课希腊古典文化【A】史诗与戏剧:《荷马史诗》很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由荷马整理加工而定型的)。
反映出BC11世纪至BC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
【A】哲学与史诗: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
欧洲历史学的源头也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
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
希罗多德:“史学之父”,著作:《历史》。
《历史》影响:①对欧洲史学传统的形式有决定性影响。
②开创了叙事件的攥史体裁。
③独有的史料价值。
④生动流畅的写作风格。
【A】罗马共和国(意大利半岛):BC509年,罗马城邦实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罗马共和国实行贵族寡头政治:执行官元老院公民大会。
罗马确立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高度集权化的军事强人政治。
【A】罗马帝国:屋大维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元首政治”是一种表面上维持着共和制形式的君主专制,“元首”实际上就是无君主名义的君主。
(第一公民、首席元老、元首)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起两河流域、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南非,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
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西欧古代历史终结和中世纪开始的标志。
【A】基督教:耶稣创立。
创始于公元1世纪上半叶,《圣经》包括《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公元392年,基督教被宣布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第九课罗马法体系古代罗马人:以军事立国,以法律治国,拥有堪称古代世界最为完美的法律体系。
【A】“十二铜表法”:形式:全部12个法表的条文刻于12个铜牌之上。
时间: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
地位: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内容: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
实质: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意义: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制精神。
明文公示、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
从法律条文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A】公民法:罗马公民。
(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保证和所赋有的权力。
)【B】法治精神:(古代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制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当然,罗马法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
第十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A】伊斯兰教:兴起:西亚的阿拉伯半岛。
创始人:穆罕默德。
经典:《古兰经》。
【A】第十一课奥斯曼帝国建立: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亲率大军攻陷君士坦丁堡,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进入16世纪后不久便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改变了其统治下的亚非欧三洲交汇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狗捐杂税,破坏地中海地区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十二课封建制度(封建等级制度)【A】时间:5世纪—15世纪(产生于公元6世纪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产生: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罗马帝国时期萌生封建制因素:隶农制和日耳曼人的氏族制,相互影响,相互结合,催生出西欧封建制度。
【A】基本特征:农奴劳动。
地主剥削【庄园经济6世纪——11世纪】。
【A】采邑改革:定义: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
影响:①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②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③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④王国陷入分裂状态。
【B】时间: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后果: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上权力有限,在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A】中世纪的庄园: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是庄园领主。
庄园最初普遍采用劳役地租。
14世纪以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货币的渗透,导致领主自营地大为缩减,庄园开始衰败。
耕地三部分:①领主自营地;②农奴份地;③自由农民地。
特点: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两大因素表现阶级关系(领主——农奴)日耳曼因素氏族制军事贵族——失去土地的法兰克自由民罗马因素隶农制贵族/基督教会贵族——隶农第十三课城市的复兴【A】城市的复兴与自治:主要城市:意大利北部地区,法兰西南部地区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区的中世纪城市。
复兴的时间:11世纪开始。
原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手工业者和商人居于交通便利之处。
(商品经济活跃13世纪到15世纪)。
封建领主在经济利益的利诱之下为最初的城市居民提供庇护。
方式:金钱赎买、武装斗争。
城市特征:规模都相当有限。
空间狭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脏乱,瘟疫蔓延。
【B】等级君主制:背景:①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②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时间: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历史舞台。
与会者: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
特征与进步性:①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
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重要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