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体验磨练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浙江省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答案

浙江省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答案

2009年浙江省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答案一、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样卷参考答案: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二、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3.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分,两处错扣1分,三处错扣2分)4.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

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

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

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3分)三、金华一中2009年2月高三年级语文测试题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

6.言之成理即可。

四、浙江省桐庐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7.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的确责任重大;为之奋斗一生,的确路途遥远。

这正所谓任重道远。

这样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终生追求的。

五、浙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8.“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9.“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

“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完整word版)《论语》高考模拟题(1).docx

(完整word版)《论语》高考模拟题(1).docx

《论语》高考模拟题《为政以德》1 、孔子在P1 ( 12.7 )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题?说说你对“民无信不立”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1分)(2)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

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

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理由 1 分)( 3 )“民无信不立”意为“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1分)( 4 )“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老百姓是国家的基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有重于社稷,所以说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若把“信”理解成“信用”,阐述信用的重要性也行,言之成理即可, 1 分)2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你如何认识其“德治”思想?参考答案:两个层面: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对待、如何管理庶民百姓。

两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强调了把统治者的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

(1)在孔子看来,为政者之所以要先修身正己,是由于其地位及道德楷模的作用使然,只要统治者以自身的德行去“示范” ,被统治者就会像草随风倒一样跟上来。

(2 )孔子把富民置于为政以德中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施行德治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那就失去了德治的意义,检验为政者修德的标准就是看国家是否兴盛,民众是否安居乐业,因为民富则国富,民安则国安。

(每层2 分)3、你如何看待“德治”与“法治”两者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所谓“德治”,强调的是用道德来约束君主,用道德来管理百姓;(1分)所谓“法治”,强调的是用法令制度来管理百姓。

(1分)( 1)从两者实质看,互相兼容,并不排斥,“法”主要功能为“惩恶”,它引导“德” ,也保证“德” ,“德”是立法之基,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可解决许多“法”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单元测试(含解析)苏教版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单元测试(含解析)苏教版

专题规范练十六《论语》选读一、(2013·杭二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 公孙丑问曰:“夫子(孟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或问乎曾西(曾参之子)曰:‘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朱熹注:桓公独任管仲四十余年,是专且久也。

管仲不知王道而行霸术,故言功烈之卑也。

)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孔子、孟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参考答案:孔子肯定管仲的功业,赞赏他为“仁者”。

孟子否定管仲的功业,对他很不屑。

解析:第一段写孔子的观点是比较明确的,而第二段写孟子的观点则绕了点弯子,需要仔细体会。

孟子喜欢用比方,当公孙丑问孟子对管仲的评价时,孟子也是用打比方来回答的。

假借曾西的话批评管仲“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结合朱熹的注释,便可理解孟子对管仲是不认可的。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孔子、孟子为什么对管仲有不同的评价。

参考答案:在孔子看来,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匡正天下,维护华夏统一,是大节大信。

孟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行霸术却不知王道。

解析:所谓分析,就是要从材料出发,看孔、孟对管仲评价的出发点、标准。

孔子是从对老百姓是否有益,对整个国家是否有利的角度看问题的;而孟子则是从是实行霸道还是实行王道来说的。

二、(2013·杭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2009浙江高考论语题及

2009浙江高考论语题及

《论语》历年高考题练习一、( 2009 年浙江高考卷)《》中的一段文字,而后回答。

( 4 分)(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然曰:“ 不可以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表达了他截然相反的点度。

⑴你楚狂接会同的点回会成的点( 1 分)⑵你成的点什么( 3 分)二、( 2009 年浙江高考卷)《》中的两文字,而后回答。

( 4 分)子曰:“不不启,不悱不。

一隅不以三隅反,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曰:“子如不言,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行焉 , 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4.⑴有许多成源于《》,比如“不不启” “不悱不” ,再写一出自上段的成。

( 1 分)( 2)依据孔子与子的,概略出一条教课原,并加以析。

( 3 分)三、( 2010 年浙江高考卷)《》中的两文字,而后回答。

( 4 分)子曰:“由之瑟,奚于丘之” 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可以,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我,无所取材!”24.⑴ 从上述文字中提出一个成。

(1分)⑵从孔子子路两次价的共同特点中归纳出孔子的教育特点,并加以析。

( 3 分)四、( 2010 年浙江高考卷)24.《论语》对后代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边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而后剖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 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五、( 2011 年浙江高考样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达成23— 24 题。

甲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3.⑴有若建议哀公采纳的详细举措是什么(1 分)⑵联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剖析有若的看法中所包括的儒家德政思想。

(完整版)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

(完整版)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

2009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1.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样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2.杭州一模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24.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3.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2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2分)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4.金华一中2009年2月高三年级语文测试题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2019浙江高考《论语》题选

2019浙江高考《论语》题选

2013浙江高考复习:《论语》选读(精选试题)一、(2012·绍兴模拟)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1)原思之为宰①,与之粟九百,辞(原思嫌多咯)。

子曰:“毋!以为②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注】①原思:孔子的弟子。

为宰:在孔子家中任总管,当在孔子为鲁司寇时。

②为:给。

(2)子华①使②于齐,冉子为其(指赤之母)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③。

”请益。

曰:“与之庾④。

”冉子与之(赤母)五秉⑤。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子应该接济困难户而不是让富人更多)”(《论语·雍也》)【注】①子华:即公西赤。

②使:为孔子出使。

③釜:六斗四升。

④庾:二斗四升。

⑤秉:一百六十斗。

1.“毋!以为尔邻里乡党乎”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品质?(1分)2.结合选文,请简要评析孔子对待财富分配问题的态度。

(4分)【解析】第1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儒家主张“仁爱”,孔子反对原思的做法,主张“以为尔邻里乡党”,恰好表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第2题考查对儒家思想的分析评价,答题时立足选段内容,还要知人论世,联系孔子的思想。

答案:1.公正无私、仁爱。

2.孔子对财富分配的态度是合情合礼的,合乎他的义利观。

孔子认为,公西赤家境富有,不应该多给;而给原思的是他的劳动所得,合乎礼义(是“以其道得之”也)。

孔子还认为财富应该“周急不继富”,体现了他的仁爱思想。

可见孔子在财富分配问题上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遵守礼义(与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之“均”――“各得其分”(朱熹释)是一脉相承的,“各得其分”也即是一种符合礼义的财物分配形式),充满辩证。

二、(2012·金华模拟)阅读下面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甲: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浙江高考语文《论语选读》模拟训练试题20题 (课件32张)

浙江高考语文《论语选读》模拟训练试题20题 (课件32张)

4、(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 面的题目。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 语·里仁》)
②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
乙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 长》) (1)由材料甲“喟然”一语可以看出,孔子心中既有对曾皙 所描述志向的________之情,也有对自己志不得伸的________ 之感。(2分)
神往 苦闷
(2)请根据材料乙的相关内容,简述材料甲“吾与点也”的 原因。(4分)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附【译文】 《墨子·节用》中说:“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成 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成倍增长。这种(财 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省去无用 的费用,因而足以成倍增长。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兴办事业, 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 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 正当; 《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 予都要合乎道义。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甲
(曾皙,名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荀子 (2)孟子和荀子各自认为道德起源于什么?(4分) ①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内在的人性,是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 ②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会制度对人欲望的约束协调,是人们在 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范。

200体验磨练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200体验磨练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

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

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四)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完整版)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完整版)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浙江论语高考题【2009年6月】(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25.默写题:(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评分参考〗24. (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略。

25.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010年6月】(三)(4分)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选3小题)(1)谨庠序之教,,。

(《孟子》)〖评分参考〗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5. (1)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2011年6月(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完整word版)《论语》高考模拟题(1).docx

(完整word版)《论语》高考模拟题(1).docx

《论语》高考模拟题《为政以德》1 、孔子在P1 ( 12.7 )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题?说说你对“民无信不立”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1分)(2)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

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

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理由 1 分)( 3 )“民无信不立”意为“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1分)( 4 )“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老百姓是国家的基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有重于社稷,所以说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若把“信”理解成“信用”,阐述信用的重要性也行,言之成理即可, 1 分)2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你如何认识其“德治”思想?参考答案:两个层面: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对待、如何管理庶民百姓。

两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强调了把统治者的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

(1)在孔子看来,为政者之所以要先修身正己,是由于其地位及道德楷模的作用使然,只要统治者以自身的德行去“示范” ,被统治者就会像草随风倒一样跟上来。

(2 )孔子把富民置于为政以德中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施行德治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那就失去了德治的意义,检验为政者修德的标准就是看国家是否兴盛,民众是否安居乐业,因为民富则国富,民安则国安。

(每层2 分)3、你如何看待“德治”与“法治”两者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所谓“德治”,强调的是用道德来约束君主,用道德来管理百姓;(1分)所谓“法治”,强调的是用法令制度来管理百姓。

(1分)( 1)从两者实质看,互相兼容,并不排斥,“法”主要功能为“惩恶”,它引导“德” ,也保证“德” ,“德”是立法之基,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可解决许多“法”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浙江省历年高考试卷中《论语》题汇编

浙江省历年高考试卷中《论语》题汇编

浙江省历年高考试卷中《论语》题汇编1.【2009.浙江】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默写题:(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2.【2010.浙江】(1)《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选3小题)(1)谨庠序之教,,。

(《孟子》)3.【2011.浙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题。

(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4.【2012.浙江】《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1) (2)(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浙江省高三语文最新试卷精编--论语阅读专题

浙江省高三语文最新试卷精编--论语阅读专题

浙江省高三语文最新试卷精编论语阅读专题--浙江省2009届高三语文最新试卷精编—论语阅读专题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7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2分)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答://管仲不死/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22、子路曰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曰/未仁乎子曰/分,12分,两处错扣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分)三处错扣是指管仲超越了一、孔子否定管仲“知礼”,23“反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个臣子的本分,,在孔子看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但是孔子不否定管是违背了“礼”的等级。

来,九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

由此即保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看来,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

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分)(3浙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Word版含答案

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Word版含答案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1.【2009.浙江】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默写题:(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2.【2010.浙江】(1)《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选3小题)(1)谨庠序之教,,。

(《孟子》)3.【2011.浙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题。

(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4.【2012.浙江】《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1) (2)(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浙江新高考专用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浙江新高考专用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浙江新高考专用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浙江专用)(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二)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完整word版)200体验磨练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完整word版)200体验磨练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三)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

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四)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 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

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

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四)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五)1.知其不可而为之2.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六)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

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七)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八)1.①管仲之器小哉②管仲是仁者2.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

孔子否定了管仲知礼而肯定他为仁,忽略他的小节小信。

而肯定他的大节大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通达。

(九)1.安贫乐道2.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

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十)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

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十一)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示例: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十二)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

”(即不再教他)的态度。

(1 分)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

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

(3 分)(十三)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

“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

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十四)⑴如:形容词词尾,释为:……的样子。

⑵高徒济济一堂,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情感或性格特征,身为老师的孔子自然内心充满喜悦。

⑶①可能是老师高兴时的一句玩笑话。

②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语言里充满着对弟子的深深的忧虑与牵挂。

③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的命运。

(答出三点得 2 分,答出两点得 1 分,答出一点不给分)(十五)1.孔子叔孙武叔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十六)1.治理武城县运用礼乐之道2.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受指使,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

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话。

(十七)1.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2.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共有三叹。

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十八)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但一切都落了空,仅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这当然是牛刀割鸡,大材小用。

孔子“莞尔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

(十九)①子路是素怀大志才抢先答的。

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如果说他自负,那他也是有资格的。

②孔子倡导谦让,也不必用在课堂讨论上,否则,谁来充当出头鸟?又如何形成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孔子的这一番开场白岂不失去意义?③当年毛遂如果怕被人斥为“不让”,不敢自荐也就无法发挥他的作用,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

④当今的年轻人更应像子路那样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才有机会让社会了解自己,挑选自己。

(答对 3 点给满分,答出 2 点给 3 分,答出 1 点,言之成理给 2 分)(二十)略(二十一)过犹不及。

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4 分,第一问 1 分,第二、三问 3 分)(二十二)1.“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1 分)2.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

(1 分)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

(1 分)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

(1 分)(二十三)示例一: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

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

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

示例二: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

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二十四)“中庸”的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

“中庸”不等同于“折衷主义”,因为“折衷主义”是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各方的思想观点等。

(二十五)1.示例:人生有自我的精神追求,清苦的生活也会自有情味;现代的生活充满了太多的诱惑,在物欲面前,保持心理的安宁、安详,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真正的快乐不以物质的富足为必要条件,快乐的本源来自精神的追求。

2.颜回安贫乐道(第一则);颜回好学(第五则);颜回最能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理想。

(第二则与陈蔡之厄)(二十六)1.率真(直率)、不谦逊。

(答“胸无城府”、“粗野”不给分。

)2.因为孔子非常主张为人要谦虚礼让,讲究礼节。

(二十七)1.阳货想通过送孔子一头小猪来迫使孔子见他。

他见孔子的目的是劝孔子出来为他办事。

2.提示。

言之成理即可。

(二十八)1.反复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

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 的教育方法。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