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探讨

合集下载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限制性液体复苏是近年来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于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其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率,在保证重要脏器基本血供的前提下将血压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而减少治疗期间出血量,达到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标签:限制性液体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研究进展創伤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traumatic shock,HTS)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病程发展快,死亡率高,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止血和充分性液体复苏。

传统治疗观点要求主治医师在彻底控制大出血的之前就要快速大量输注液体,将下降的血压迅速提升到正常,以保证重要脏器的正常灌注,借此来纠正休克的发展,即为充分性液体复苏(Aggressive fluid resuscitation)。

但随着人们对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这种治疗方法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现在观点认为这会严重扰乱机体对失血的正常代偿机制,并随着大量补液造成机体内环境的加速恶化。

据最新的医学观点,对于还在继续失血中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快速大量液体复苏会增加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限制(低压)、延迟复苏即限制性液体复苏(Limited fluid resuscitation)治疗出血中的此类疾病被人们逐年认可和接受[1] 。

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可使机体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疗效达到最大程度的凸显,从而提高抢救病人的生存率[2] 。

随着们对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学研究的加深和了解,限制性液体复苏成为了现在为“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部分[4] 。

1、创伤失血性休克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概述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理念是近年来在大量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以及动物实验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的,又被称之为低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液体复苏。

限制性液体复苏是指处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机体存在活动性出血时,通过减慢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可接受的较低水平的范围内,仅保证体内重要脏器的基本需求,通过手术或者压迫等方式止血后,再进行大量液体复苏的过程。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其中,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主张在休克初始阶段控制液体输入量,以进行有效的补液。

本文将从治疗原理、临床应用、优缺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治疗原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原理是通过控制液体输入,使患者体内液体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从而达到有效的补液效果。

其主要应用于体积缺乏性休克的治疗,即失去的液体主要是血容量缺乏而导致的休克。

在治疗过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减少液体输入的量。

如果有必要进行输液,我们可以考虑使用生理盐水、羟乙基淀粉等等维持循环的主要成分,但是要注意不能过量输液,因为过量输液会引起过度扩容,加重组织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

二、临床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主要适用于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在分娩过程中,产妇因各种原因(如分娩出血、胎盘早剥等)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症状。

此时,我们应尽快控制出血,然后开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应主要控制液体输入的量,以避免过度扩容引起其他并发症。

在液体输入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以便及时调节液体输入的量和速度。

三、优缺点优点:1.能够在控制液体输入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补液,能够有效地避免输液过多引起的并发症;2.能够减少输液后患者卧床不起的时间,帮助患者早日恢复;3.能够减少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控制,降低输液成本和医疗管理复杂度。

1.限制性液体复苏需要详细的医生指导和监督,涉及到液体输入量的控制、监测等方面,比较复杂;2.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或者治疗不彻底,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肾脏损伤、肝功能不全等)。

总之,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在不增加患者并发症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补液。

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注意掌握液体输入量的控制和监测,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监测指标
01
中心静脉压 (CVP)
02
平均动脉压 (MAP)
03
尿量
04
血乳酸 (Lac)
05
血红蛋白 (Hb)
06
血细胞比容 (Hct)
07
体温
08
心电图 (ECG)
09
动脉血气分 析(ABG)
10
凝血功能 (PT、APTT、
INR)
生理指标
01
血压:评估循环 系统功能
03
呼吸频率:评估 呼吸系统功能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目录
01.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 02.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
性休克中的作用
03.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
性休克中的实施
04.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
性休克中的效果评估
原理
01
限制性液体复苏是 指在失血性休克治 疗过程中,通过控 制液体输入量,避 免过量输液导致的 并发症。
05
血氧饱和度:评 估氧合功能
02
心率:评估心脏 功能
04
尿量:评估肾脏 功能
06
体温:评估体温 调节功能
临床结局
死亡率降低 器官功能恢复加快 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并发症减少 住院时间缩短
长期预后
1
降低死亡率
2
改善器官功能
3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4
提高生活质量
5
降低医疗费用
感谢您的观看
晶体液:如生理盐水、 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 平衡液:如乳酸林格氏
林格氏液等
明胶等
液、醋酸林格氏液等
血浆:如新鲜冰冻血浆、 特殊液体:如白蛋白、
浓缩红细胞等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产科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常发生在产后出血或者产程中出现严重出血的情况下。

在这种情况下,液体复苏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之一。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液体类型和使用方式就变得至关重要。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就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定义和危害产科失血性休克是指因产程中或产后出血导致的休克状态,是产科急重症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产后出血是导致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产妇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

对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大量出血导致的低血容量状态,使得组织器官无法获得足够的氧供应,从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肾功能衰竭和心脏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

休克状态本身会对患者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患者焦虑和恐慌情绪,同时也影响治疗效果。

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和原理限制性液体复苏是近年来液体复苏治疗理念的一种重要变革。

传统的液体复苏治疗强调尽快补充大量液体以维持循环量,但实际应用中发现这种方式并不能改善预后,反而还有可能加重组织器官的水肿和功能障碍。

限制性液体复苏则是在对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中有选择地限制补液量,以维持合适的血容量和微循环灌注。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原理是在保证足够灌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液体复苏的量,减轻血管内外渗透性增加和水肿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它的核心理念是在保证组织器官足够灌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补液量和维持“干”状态,以减轻水肿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

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有着很强的适用性。

孕妇在生理上对液体的负荷非常敏感,过度液体复苏会增加孕妇水肿和肺水肿的风险,导致呼吸系统功能出现问题。

临床观察表明,过度补液也并不能明显改善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而且还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凝血功能障碍等。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产科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产后出血等原因导致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的一种严重病情。

在临床上,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一旦发生却会对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是一种常用的手段。

传统的液体复苏方法主要是通过输注大量的晶体液或胶体液来补充失血导致的血容量不足,以维持体循环的稳定。

传统液体复苏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可能导致水盐平衡紊乱、肺水肿等不良反应。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评估其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可靠的指导。

具体而言,我们将通过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比较其与传统液体复苏的差异,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原理及优势,为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改善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提供可靠的依据,促进临床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限制和格式要求。

【研究意义】的内容如下:产科失血性休克是产科急重症的一种常见类型,严重程度高,病死率也较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通过对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产科急救能力和救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对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也可以为未来产科急重症救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减少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和死亡率做出积极贡献。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为改善产科急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 正文2.1 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定义产科失血性休克是指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产后出血过多导致循环血容量显著下降、组织缺氧、乏力、心跳过快等症状,并最终导致休克状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控制性升压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研究

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控制性升压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研究

理: ①快 速 评 估 伤 情 ; ②清 除呼 吸道 分 泌 物 及 血 块 , 痰 吸 氧 , 吸
保持 呼 吸 通 畅 , 管 插 管 , 械 辅 助 通 气 ; 监 测 心 电 、 压 、 气 机 ③ 血
血氧 、 动脉 血 气 分 析 等 ; 建 立 2条 以上 静 脉 通 道 , 行 液 体 ④ 进 复苏 , 速 输 入 平 衡 盐 溶 液 和 胶 体 溶 液 ; 完 善 相 关 检 查 , 快 ⑤ 明 确 诊 断 , 备血 、 皮 , 急 实 施 确 定 性 手 术 , 制 活 动 性 出 并 备 紧 控 血 。常 规 液 体 复 苏 组 行 常 规 正 压 液 体 复 苏 抗 休 克 , 建 立 2 即
患 者 并 发 症 发 生 率 均 有 显 著性 差 异 ( 均 <0 0 ) P .5 。
3 讨 论
限制 性 液 体 复 苏 亦 称 低 血 压 性 液 体 复 苏 或 延 迟 液 体 复 苏 , 指 机 体 处 于有 活动 性 出血 的创 伤 失 血 性 休 克 时 , 过控 是 通 制 液体 输 注 的速 度 , 机 体 血 压 维 持 在 一 个 较 低 范 围 内 , 至 使 直 彻 底 止 血… 1。本 院 20 0 5年 1月 一 2 0 o8年 1 应 用 液 体 复 0月 苏 方 法 救 治 9 失 血性 休 克 患者 , 回顾 分 析 如 下 。 9例 现
患者并发症 的发 生率 , 改善预后 。
[ 键词] 失血性休克 ; 关 限制 性 液 体 复 苏 ; 制 性 升 压 控 [ 中图 分 类 号 ] R 0 .7 6 59 1 [ 文献 标 识 码 ] B
[ 章 编 号 ] 10 文 0 8—8 4 (0 9 0 —02 —0 8920)1 00 2

创伤失血性休克出血有效控制前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探讨

创伤失血性休克出血有效控制前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探讨
临春医 程 21年9 第1卷第9 学工 0 2 月 9 期

・57 1l・
论著・
( 临床 研 究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刨伤失血性休克出血有效控制前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探讨
黎 文 豪 ,林 烘峰 ,邓 学标 ( 东省 怀集 县人 民医 院 ,广 东 肇庆 5 6 0 ) 广 2 4 0
【 摘要 】 目的 观察探讨 限制性 液体复 苏救治 出血有 效控 制前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 临床效果 方 法 选取我 院 2 1 年 7 00 月
Cl ia s u so fLi t d Fl i s s ia i n o m o r a i a ma i h c t o tCo t o l g Bl e i g i cl n Dic s i n o mie u d Re u ct t n He r h g c Tr u o t S o k wih u n r l n e d n c i
至21 0 2年 5月 1 6 创 伤 失 血性 休 克 的 患 者 , 随机 分 为 A 组 ( 制 性 液 体 复 苏 ) 和 B 组 ( 分 性 液 体 复 苏) 各 6 2例 限 充 3例 。观 察 比较
两组输液量 、平 均动脉压 、死亡率及 实验 室指 标 ( L P T、P T、A T P T、Hg E等 ) 、B ,进行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两组复苏后的血 气 碱 剩余值 ( E 、血清乳酸值 、血 气指标与复 苏前 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 0 5 ,A组 改善程度更 为显著 ( 00 ) B ) 尸< . ) 0 尸< . ,具有统计 学 5 意 义。A组 术后 2 AR 、MODS 4h的 DS 、死亡率 明显低 于 B组 ( O 5 ,具有统计 学意 义。结论 限制性液体 复苏救治 出血有 P< . ) 0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进展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进展
伤 出血 后 应 尽 量 缩 短 患 者 受 伤 到 手 术 止 血 的 时
灌 注压 , 并指 出 限制 性液 体 复 苏 的 目的是 防止 血压 升 高到 一定程 度 以至 于无 效 血 栓形 成 及 再 次 出血 。 也 可认 为其 目的是 寻 求 一 个 复 苏平 衡 点 , 可 通过 既 液体 复 苏适 当恢 复组 织 器 官 的 血液 灌 注 , 不 至 于 又 过 多扰 乱 机 体 内环 境 和 代 偿 机 制 J 。随 着 失 血 性
研 究 目的各 有所 不 同 , 研究 者 均 倾 向于 限制 性 液 但 体 复 苏的 M P为 5 6 mH 。Y A 0~ 0m g u等 通 过制 作 孕兔 非 控制性 出血休 克 模 型 , 现林 格液 低 压 复 苏 发
血 障碍 等诸 多不 良反应 , 可 以维 持 患 者 组 织 器 官 又
东南 国防医药 2 1 0 2年 3月第 1 4卷第 2期
n it yMe ia o r a fS uh a t C i a, 1 1 No 2, r 2 2 la d clJ u lo o te s h n Vo . 4, . Ma 01 ir

— —

15・ 4




述 ・
动物 实验很 多 , 正常 哺乳 动 物 的平 均 动脉 压 ( P MA )

般均 在 7 0—10m g7, 然 实 验 动 物模 型 及 0 mH l 虽 J
险¨ 。限制性 性 复苏 , 称 低 压 复 苏或 低 容 量 性 复 又
苏 可 以避免 早期 积极 大容 量复 苏 导致 的再 出血及 凝
未加 控制 , 早期 进行 积 极 的大 量 液 体 复 苏会 导 致 伤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探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探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探讨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对1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加以比较,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

结果通过临床验证,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的救治,传统的观念认为应早期快速大量的输注液体,尽可能的将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这种方法严重影响患者的代偿机制,并加速体内环境的恶化。

近几年来大量学者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即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的范围内,直至彻底止血。

其目的是使血压维持在重要脏器的临界灌注压值,以保证心、脑、肾、肝等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液供应,又不使液体输入过多过快造成不良后果。

应用于失血性休克早期复苏的限制性液体复苏作为一种新的液体复苏理念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7年5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8例,其中男73例,女35例。

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7.2岁。

病种分类:腹腔脏器伤52例,胸腔脏器伤21例,胸腹联合伤9例,骨盆骨折9例,四肢伤17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均予以吸氧、输液、止血,血压血氧监测,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MAP维持在50—60mmHg左右,即减慢输液速度,限制复苏液量。

对照组采取充分液体复苏措施。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生命体征情况两组患者复苏前年龄及生命体征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休克程度[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01
评估患者情况:包括生命体征、出血量、
02
制定液体复苏方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
血红蛋白水平等
合适的液体复苏方案
03
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患者情况,控制输液
04
监测患者反应:在实施过程中,密切监测患
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者反应,及时调整液体复苏方案
05
预防并发症:在实施过程中,注意预防并发 06
定期评估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定期评估液
02 监测液体复苏效果:需要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 学参数,以评估液体复苏的效果
03 防止过度复苏:需要避免过度液体复苏导致的肺水 肿、心衰等并发症
04 优化液体复苏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 情变化,不断优化液体复苏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发展趋势
01
更加精准:通过实时监测和调 整,实现个体化治疗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目的是避免液体过量导致的肺水肿、心衰等 并发症。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原则是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液体输入量。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液体输入速度,以及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等。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原理
限制性液体复苏是指在失血 性休克治疗过程中,通过限 制液体输入量来维持生命体 征稳定的一种治疗方法。
03
更加有效:提高复苏成功率, 降低死亡率
05
更加便捷:通过便携式设备, 实现床边快速复苏
02
更加安全:减少液体过量导致 的并发症风险
04
更加经济:降低治疗成本,提 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06
更加智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实现自动诊断和治疗决策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未来展望

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

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

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作者单位:547500 广西巴马县人民医院通讯作者:黄祖春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高渗液体复苏-出血未控制前允许性低血压状态对创伤失血休克急诊早期的救治效果。

方法将5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组(29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7例)。

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输入平衡液,维持平均动脉压(MAP)达70~90 mm Hg,限制组在止血前输入7.2%氯化钠的右旋糖酐溶液(晶:胶3:1)4 ml/kg,平均速度20 ml/min,维持MAP在50~70 mm Hg。

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治愈率及死亡率。

结果与常规液体复苏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明显减少,PT明显缩短,治愈率明显升高,死亡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标签:创作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高渗盐液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急救措施之一是液体复苏,如何进行液体复苏,有关液体的量及液体的组成方面一直在争论之中。

传统上对HTS的液体复苏强调立即进行快速、大量的液体复苏,尽可能将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

但近来的研究表明,大量液体的输入反而会加重出血甚至导致死亡[1]。

目前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新概念,即机体处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入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的范围内,直到彻底止血,适当恢复组织器官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地干扰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2],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笔者研究比较了5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与疗效,也证明了这一观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急诊科2004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56例(除外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分析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分析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9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45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各项治疗指标和治愈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率等情况。

结果:在HGB、PLT、PT、APTT等指标方面,观察组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分别为95.6%、6.7%、0.0%,对照组的治愈率、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分别为82.2%、22.2%、2.2%,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效果创伤失血性休克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休克类型,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必须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疗[1]。

液体复苏治疗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的主要手段,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和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也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存在较大争议的地方[2]。

本研究将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9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纳入样本中,对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和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的效果进行探究。

现将情况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数字分组法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相同的45例。

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56.47±1.23)岁;休克类型方面,交通事故致伤、意外跌伤、其它原因致伤各有23例、14例、8例。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应用研究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应用研究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应用研究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法在临床急诊中对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抽取本院失血性休克急诊病例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分别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常规液体复苏治疗。

比较两组液体复苏情况、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经过液体复苏治疗后复苏情况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64,P < 0.01);两组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P < 0.05)。

结论在针对失血性休克临床急诊治疗中,运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的治疗效果及愈后情况均优越于常规液体复苏疗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标签: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临床应用失血性休克通常由外伤、孕妇生产、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等引起。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外伤致失血性休克的人数日趋增多,目前已经成为急诊科常见、危重的病种之一。

通常患者送至医院病情已经较为严重,且会根据送诊时间的长短而产生多种变化,如患者不能及时正确得到医治,将会有较大的死亡风险。

及时科学的体液复苏是对失血性休克治疗的关键。

本文试着通过对患者使用传统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以分析后者临床应用价值[1],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筛选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临床诊断为失血性休克病例140例,入选患者满足以下条件:①临床诊断为外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病例;②无严重心血管疾病、主要脏器功能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精神疾病及恶性传染病;③本次研究调查,孕妇生产、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等引起的病例排除出调查人群中,混杂因素过多将会使调查结果产生偏倚;④受伤后至我院就诊时间间隔过长、年龄≥70岁、脑损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病例不适合运用本次研究的方法进行治疗,故排除[2,3]。

1.2 病例构成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36.5±21.4)岁,受伤到送医院时间均<45 min。

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

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
例) 。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 、 快速 、 足量输入平衡液 , 维持平均动脉压( P 达 7 MA ) O一9 , 0mm Hg 限制组在止 血前输入 72 . %氯化钠的右旋糖酐溶液 ( : 3:) lk , 晶 胶 1 4m/ g平均速度 2 / n 维持 MA 0mlmi, P在 5 0~7 m g 0m H 。比较两组患者
中国医学创新
2 1 年 9月 第 8 01 卷第 2 6期 Meia Invt no C ia Sp mbr2 1 dcl n oao f hn ,et e.0 i e
8N . 0
・ 3・ 5
复, 心率显著降低 , 提示胺碘酮可尽 快恢 复窦性 心律 , 控制 心
ct eu ooay nevni .A C ril 20 ,14( ua os crnr it et n m J a o, 0 9 0 4) n r o d
吸痰 ; 2 维 持 良好 呼 吸 , 氧 ; 3 建 立 有 效 的静 脉通 道 ; () 吸 () () 4 系统查体及再次伤情评估 。常规 组采用 常规液体 复苏措 施, 即早期 快 速 、 足量 输 入平 衡 液 , 使平 均 动脉 压 ( A 达 M P)
7 9 g 1mm № =0 13k a 后 减慢 输液 速度并 维 0~ 0mm H ( . 3 P ) 持该 MA P水平 。限制组 采用 7 2 . %氯 化钠 的右 旋糖 酐溶 液
auedcmP naeh a alr. nlJMe 2 1 , 6 9) ct eo est eI f ue N E g d,0 1 3 4( : t i
7 7—8 5 9 0 .( 收稿 日期 :0 1— 6—1 21 0 5)
( 本文编辑 : 陈丹云 )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失血性休克中的疗效观察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失血性休克中的疗效观察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失血性休克中的疗效观察【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失血性休克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快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增加组织器官的有效灌注压是抢救休克的关键。

但随着对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构成的深入研究,近年有的学者提出“有限复苏”的观点,对有活动性出血的休克患者,早期限制性液体的复苏可使机体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从而改善预后【1,2】。

本文研究分析了我院急诊科4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及其疗效,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照第6版《外科学》【3】中关于休克的诊断标准,除外孕妇、高血压和合并颅脑损伤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48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14-74岁,平均年龄35.6岁;从受伤至来院就诊时间为15分钟到4小时,平均就诊时间为60分钟。

其中闭合性损伤者为32例,开放性损伤者为16例。

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28例,锐器伤8例,高处坠落伤6例,挤压伤4例,其他伤2例;其中以肝、脾等实质器官破裂为主的腹部创伤为30例,胸部创伤为主8例,四肢或骨盆骨折创伤为10例。

将此48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充分性液体复苏两组,每组24例。

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构成,伤后就诊时间、病因、创伤指数、休克程度及液体复苏开始时间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处理方法按照国际创伤急救复苏的ABC处理原则:①)快速评估伤情和失血量;②保持呼吸通畅,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和血凝块,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辅助通气;③迅速建立两条外周较大静脉通道,以便液体复苏和抽取血液行常规、生化检查及配血试验等;④尽早施行紧急确定性手术,控制活动性出血。

所有患者治疗同时实施心电监护,血压、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凝血酶静推或肌注,对肉眼可见的活动性出血或骨折患者,早期包扎、固定、止血。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初期快速补充复苏液(晶/胶比为2-3:1)至收缩压≥70 mmHg 后,减慢补液速度,限制复苏液的输入量,使血压保持在平稳水平,不急于将血压恢复至正常;充分性液体复苏组早期、快速、足量补充复苏液直至收缩压到达100mmHg后,改用维持补液量。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

创伤 失血性 休 克是 创 伤 医学 常 见 的 急危 重 症 , 具 有较 高 的死 亡率 。正 确 的液 体复 苏是抢救 创伤 失 血性休 克 的关 键 。 目前许 多学 者对创 伤失血 性休 克
患 者采 用 了限制性 液 体 复 苏方 法 , 即通 过控 制 液 体
监 测患 者 的 血 乳 酸 ( L) 胃黏 膜 P i 、 余 碱 B 、 h值 剩
1 2 方 法 7 . 3例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常规 液 体 复 苏 组 ( 照组 ) 对 和限制液 体 复苏组 ( 观察组 ) 。对 照组 ( 一 ” 3 ) 用常规 液体 复 苏 , 7采 即快 速 、 早期 、 足量 补 液 , 维 持收缩 压 1 . 7 P ; 察 组 ( 一3 ) 用 限制 性 液 1 9k a观 ” 6采 体 复苏 , 即在 快速 补 液 使 S P至 9 3 k a和 MAP B . 1P 为 6 6 k a时 , . 5P 减慢 输 液速 度 , 制复 苏 液 量 , 限 同时
况无 统计 学差异 。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表 2 两组 终 末 复 苏指 标 变 化
B l正常( )p ≥7 3 ( 例 H .2 例) B > 一8 例) C 02 . 0 例) E ( S V ≥0 7 (
2 4h
2 2 6
4 2 4 8h 4h 8h
(E 、 B ) 中心静脉 氧饱 和度 ( C 、 缩 压 ( B ) S VO ) 收 SP 、
平 均动脉 压 ( MAP 复苏 指标变 化 。 )
1 3 统 计学 处理 . 采 用 S S 1 5统 计 软 件进 行 P S1.
输注 的速 度 , 血压维 持在 一个 较低 的水平范 围 , 使 直

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探讨

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探讨

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探讨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方法,以期提高该类疾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2月-2013年11月救治的资料完整的23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并将其分为两组。

较早期的1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的是立即大量液体复苏法进行救治。

较近期的126例患者作为限制组,采用的是限制性的液体复苏法进行救治。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110例死亡26例,死亡率23.6%,限制组126例死亡14例,死亡率11.1%,限制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545,P<0.05)。

对照组的110例中,发生并发症者9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4.5%,限制组126例中发生并发症者5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9.503,P<0.05)。

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方法在失血性休克未控制出血的救治中疗效优于立即大量液体复苏法,能够有效避免大量输入液体的并发症,减少出血量。

限制性输液中既需要立即大量快速输液以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又需要防止大量输液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标签: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失血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见的急症,常常是由各种外伤所引起,其发病凶险,救治困难,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救治方法存在较多的争议。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2月-2013年11月救治的资料完整的23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就其救治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2月-2013年11月救治的资料完整的23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所有患者均是院前急救或入院初期未手术彻底止血的外伤患者。

休克诊断标准参考《外科学》第7版。

其中,男160例,女76例,年龄10~72岁,平均(37.4±5.3)岁。

其中,腹部损伤92例,胸部损伤41例,颅脑损伤26例,四肢及骨盆骨折56例,多发伤21例。

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效果探讨

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效果探讨

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效果探讨目的: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治疗中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

方法:抽选2011年3月至2015年1月,我院产科接收的失血性休克患者75例,按就诊顺序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借助限制性液体法进行复苏治疗,对照组患者借助常规液体法复苏治疗,比对两组患者的复苏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复苏效果、血压、PT时间、BE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临床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过程中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安全性高,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病死率,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标签: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临床效果失血性休克是临床产科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休克是指患者受到系列刺激后,所诱发的全身性疾病,死亡率相对较高。

临床传统治疗此类患者的常用方法为液体复苏,但由于使用剂量相对较大,影响临床效果[1]。

近年来,通过临床实践、研究发现,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效果明显。

对此,将抽选我院接收的75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给予不同液体复苏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抽选2011年3月至2015年1月,我院产科接收的失血性休克患者75例,按就诊顺序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38例,年龄处于20~38岁范围内,平均(28.2±0.2)岁;休克原因:卵巢破裂,患者8例;妊娠晚期,患者15例;剖宫产手术,患者15例;对照组患者37例,年龄处于22~40岁范围内,平均(30.5±0.5)岁;休克原因:卵巢破裂,患者6例;妊娠晚期,患者15例;剖宫产手术,患者16例。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存在明显性差异,可给予临床比对(P>0.05)。

1.2 临床诊断①患者均符合失血性休克疾病诊断;②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组研究实验,且签署意向书。

1.3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后,均给予吸氧、确保呼吸道畅通等处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首先建立液体输入通道,以便快速补充液体,液体输入速度快速。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2021/6/16
9
限制液体复苏要点
第二阶段:为强制性血管外液体扣押期,历时大约
1~3天。此期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全身毛红血管通透性 增加,大量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间,出现全身水肿、体重 增加。治疗原则是在心、肺功能耐受的情况下积极复苏, 维持机体足够的有效循环血量。同时,此期也不主张输过 多的胶体溶液,特别是白蛋白。值得注意的是,此期由于 大量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间隙,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可能 会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这时不主张大量用利尿剂,关键是 补充有效循环血量。
⒉ 在血压恢复后,小血管内已形成的血栓被冲移,使已停止 的出血再次出血;
⒊ 随着血压的回升,保护性血管痉挛解除,使血管扩张; ⒋ 输入的液体降低了血液的黏稠度,增加出血量; ⒌ 出血发生后,尤其是休克期,骨骼肌、皮肤和内脏血管代
偿性收缩,能够维持重要脏器的临界灌注压。
2021/6/16
7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理由
法,即血乳氧酸供(和B氧L)摄、取内的皮另素一(个E较T好)指、碱剩余(BE)。
标,很多学者建议把血此乳酸指标作 为复苏终点的指标。
研究发现,该指标能准确反映休克的
严重程度和复苏效果,与持续性低碱
评价指标
剩余相比,持续性高碱剩余具有较低 的氧耗和较低的氧利用,且MODS的
内皮素 内皮素(endothelin,ET)不仅存在发于生血管率和病死率也明显提高。 内皮,也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和细胞中,是
2021/6/16
14
1.复苏液的选择
晶体液:生理盐
水,林格液,乳 酸林格及高渗盐 等
主张理由:费用低、纠 反对理由:扩容效果差、
正脱水和低钠血症、扩充 半衰期短、需大量输液、
细胞外液的数量、保护肾 ,可能引起血中白蛋白、凝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方法,以期提高该类疾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2月-2013年11月救治的资料完整的23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并将其分为两组。

较早期的1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的是立即大量液体复苏法进行救治。

较近期的126例患者作为限制组,采用的是限制性的液体复苏法进行救治。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110例死亡26例,死亡率23.6%,限制组126例死亡14例,死亡率11.1%,限制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545,P<0.05)。

对照组的110例中,发生并发症者9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4.5%,限制组126例中发生并发症者5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9.503,P<0.05)。

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方法在失血性休克未控制出血的救治中疗效优于立即大量液体复苏法,能够有效避免大量输入液体的并发症,减少出血量。

限制性输液中既需要立即大量快速输液以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又需要防止大量输液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中图分类号R541.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5)17-0037-02doi:10.14033/ki.cfmr.2015.17.019失血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见的急症,常常是由各种外伤所引起,其发病凶险,救治困难,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救治方法存在较多的争议。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2月-2013年11月救治的资料完整的23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就其救治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2月-2013年11月救治的资料完整的23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所有患者均是院前急救或入院初期未手术彻底止血的外伤患者。

休克诊断标准参考《外科学》第7版。

其中,男160例,女76例,年龄10~72岁,平均(37.4±5.3)岁。

其中,腹部损伤92例,胸部损伤41例,颅脑损伤26例,四肢及骨盆骨折56例,多发伤21例。

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较早期的作为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的液体复苏法,共110例。

限制组采用的是限制性的液体复苏法,共126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细见表1。

对照组的输液量为(2236±210)ml,限制组输液量为(1378±189)ml,两组的输液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 一般救治措施开放呼吸道,彻底清除呼吸道异物和分泌物,给氧,人工或者机械辅助呼吸,必要时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

开放静脉通道,输液,并配合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疼痛剧烈者给予止痛药物。

有伤口者给予伤口初步包扎止血。

四肢骨折先给予简单夹板外固定。

1.2.2 限制性输液法开通两组静脉通道,一组快速输入7.5%高渗盐水约200 ml,随后输入羟乙基淀粉约500 ml,另一组输入平衡液750~1000 ml,输入液体的晶体和胶体的比例约在2~3∶1,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80 mm Hg左右,HCT (红细胞比容)>30%,并根据患者的休克程度控制输液总量,轻中度休克总输液量在1500~2000 ml,重度休克输液量在2500 ml以上,同时准备输血。

一旦休克好转,血压回升后即减慢输液速度。

而对照组采用的是非限制性的输液方法,即早期快速足量地补充液体,对输入的液体速度和总量基本没有限制。

1.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并发症包括:弥漫性血管性凝血(DIC)、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MOF)、低体温。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对照组110例死亡26例,死亡率23.6%,限制组126例死亡14例,死亡率11.1%,限制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545,P<0.05)。

对照组的110例中,发生并发症者9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4.5%,限制组126例中发生并发症者5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9.503,P<0.05),见表2。

3 讨论虽然影响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体制、技术设备、认识水平等,但是,数据分析的结果仍然表明,采用如上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方法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在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显示该方法在抢救未止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时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虽然数据显示限制性输液方法治疗失血性休克有一定的治疗优势,但在临床上还有很多的问题存在着争议和不确定。

现就一些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以抛砖引玉,提供参考。

(1)采用何种液体进行早期复苏:笔者认为,7.5%的高渗盐水是比较理想的早期复苏的液体,高于此浓度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而低于此浓度则扩容效果较差[1]。

高渗盐水加羟乙基淀粉快速扩容,可以尽快解除休克患者重要脏器的缺血缺氧状态[2-3]。

7.5%的高渗盐水是目前已知的较好的快速扩容的晶体液,能够快速提高血浆的晶体渗透压,使血管外的液体向血管内转移,再配合使用胶体液羟乙基淀粉,使血浆的渗透压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能够使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得到恢复。

特别对于颅脑外伤的患者,高渗盐水能够有效地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安全且无毒副作用,是理想的扩容产品[4]。

(2)输液的速度:临床救治中是采用尽量快速地输液还是缓慢地输液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快速输液可以尽快地改善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组织缺氧,持反对意见则认为过快的输液会严重干扰机体的代偿机制,对休克患者的预后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有动物实验也表明,较缓慢地输液比快速的输液死亡率明显降低。

但是,不能就此认为缓慢地输液对于休克患者就一定是有利的。

人体的代偿机制是有限的,患者的受伤情况失血速度休克程度也各不相同,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于失血速度比较快和重度休克者,仍应采用快速地输液较为适当。

(3)限制性液体复苏还是立即大量液体复苏:自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提出以来,目前临床上已经充分认识到大量输液给人体造成的不良后果,尤其是对于失血性休克还未彻底止血的患者,会造成血液稀释、凝血障碍、出血量增加、低体温等。

既往大量快速无限制的输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现场救治措施中液体复苏实施地越早越充分,患者的存活几率就越大[5]。

胡森等[6]的研究也认为,失血性休克发生后,立即输液对于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组织缺氧灌流减少、降低早期病死率起关键作用。

因此,在失血性休克的现场和早期救治中,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还是采用立即大量液体复苏还存在着争议。

通过总结本研究结果可知,无论是立即大量液体复苏还是限制性液体复苏,其出发点仍然是首先要解除重要脏器的缺血缺氧状态,满足生命器官的基本供氧供血需求,从这一点来说,两者并不矛盾。

在满足了这一基本前提的基础上,再来考虑防止过量输液带来的不利因素。

因此,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目的,是要寻找到一个复苏的平衡点[7],既要能够通过输液尽快恢复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输液扰乱机体的内环境和代偿机制。

(4)限制平衡点的判断: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往往情况较为复杂,因受伤情况、受伤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基础疾病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对于输液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在休克早期缺乏有效监测的情况下如何判断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流情况,确实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有研究认为,在收缩压升高到50 mm Hg以上时,冠状动脉灌流压曲线明显回升,脑底动脉环血流量调节功能恢复,肾脏肾小球滤过压开始增加,尿的生成逐渐恢复[8]。

但是这是实验中的数据,大多数的研究则认为,对于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应将血压控制在80 mm Hg左右[9-12],才能保证重要生命器官的基本灌注,并且要尽快止血,尽量缩短这一限制输液的过程。

目前对于人体能够耐受多长时间的低灌注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对人体究竟有何不利影响,还缺乏相关的研究,也有待于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进一步探寻。

参考文献[1]程峰,王振杰.高渗盐抗失血性休克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5):458-461.[2]程辉,周宇明,李小林,等.高渗盐水+胶体液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救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13-15.[3]郑士友,陈辉.应用高渗盐水治疗失血性休克[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3,13(7):396-398.[4]朱高峰,曾红科.高渗盐水降颅压的应用与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0):1110-1113.[5]杨祖清,杨敬宁,杜娟,等.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应用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1):1032-1034.[6]胡森,李琳,侯经元,等.失血性休克延迟复苏对犬血流动力学和内脏灌流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7):722-725.[7]王成龙,张利远.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低压复苏机制新探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2):155-159,后插2页.[8]陈晓雄,丁宁,帅学军,等.三种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应用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9):769-772.[9]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3):129-134.[10]程美穗.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9,9(6):430-432.[11]彭吾训,吴建华,龚翔.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8):895-897.[12]江成学.失血性休克复苏的争议[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6):327-3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