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 短文二篇-优质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 短文二篇-优质课件

•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2021/7/252021/7/252021/7/25Jul-2125-Jul-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7/252021/7/252021/7/25Sunday, July 25, 2021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友信。 中书,是谢征的官
职。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 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 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 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美文欣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7/252021/7/252021/7/252021/7/25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6.17.20216.17.202110:5110:5110:51:1910:51:19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Thursday, June 17, 2021June 21Thursday, June 17, 20216/17/2021

八上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八上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短文两篇》,与文人雅士一起欣 赏山水之美,体悟人生况味。板书课题《短文两篇》。

21世纪教育网
出示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积
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 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
景物之美。
3 分析文章描写的景物特征,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倾听山水之美
1 、有感情朗读文章。
同学们,优美的景色,精巧 的文字,你是否被打动了呢?我们 也来有感情朗读这篇文章,抒发内 心的感动吧!要求读准字音,读出 节奏、读出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倾听山水之美
2 你会给文章划分朗读节奏吗。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短文两篇
2017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 地大物博,有着美不胜收的山水资源。 无数的文人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 物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也有 许多雅士寄情山水,排遣人生的种种 苦闷与无奈,由此产生了一批模山范 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文。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读懂文中之景
原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 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 了。

21世纪教育网
品味诗意美景
同学们,文章描写的景物有 什么特点?景物之美表现在什么 地方呢?让我们美美地吟咏涵诵 文章,思考下面的问题,品味山 水之美。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具体描述
文章从白鹭的飞翔、站立、觅食等日 常活动入手,展现了白鹭的优雅、自 由和生命力,强调了和谐、自然之美 。
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
《白鹭》的语言优美、细腻,富有诗意。
具体描述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 文章的感染力。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白鹭》采用了寓言式的写作手法。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07
作业与延伸阅读
作业布置
01
02
03
04
作业一
熟读并背诵《短文两篇》中的 《陋室铭》和《爱莲说》。
作业二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作业三
搜集有关刘禹锡和周敦颐的资 料,了解他们的生平和作品风
格。
作业四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理解
和感悟。
延伸阅读推荐
《刘禹锡诗文选注》
《周敦颐集》
此书收录了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包括诗、 文、赋等,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刘禹锡的 文学成就。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此书收 录了他的代表作品和思想,有助于学生深 入了解其思想和文学风格。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古文观止》
此书收录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散文,有助 于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
分组讨论
总结词
提高学生参与度
VS
详细描述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对短文 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可以 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分享与交流
总结词
增强学生表达能力
详细描述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短文的看法和理解,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表 达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活跃度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部编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之《短文两篇》(共14张PPT)

部编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之《短文两篇》(共14张PPT)
部编八年级语文(yǔwén)上册
第三(dì sān)单元复习
文言文部分(b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fen)之《短文两篇》
第一页,共14页。
短文(duǎn wén)两篇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五色交辉 交相辉四时(sìshí)俱备
晓雾将歇 映消(散jiā夕o 日欲颓
沉鳞竞跃 月色入户
xyiìān争ng门相g) 与念h其无uī 奇与者为乐
4、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
欢离合(bēi huān lí hé),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
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jùrén)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于是,就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大概是
全,都 坠落
这里指欣赏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只是
第二页,共14页。
二、翻译句子,要求准确通顺。 1、山山川川景色之的美美,丽,古自来古共以来谈就。是文人雅士共同(gòngtóng)欣
赏赞叹的。
2、清 快晓晨要的落雾薄山将雾的将时歇要候,消,散潜猿游(x鸟在iā水乱o中sà鸣的n鱼);的儿时夕争候相日,跳传欲出来水颓猿面、,。鸟沉此起鳞彼竞伏的跃鸣。叫声;夕阳
)B
第四页,共14页。
五、阅读课文并按要求回答问题——《答谢中书书》。 ①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山川(shān chuān)之美, ,全文围绕着一个 “晨词昏句美变 是化“ ”字之展美开、。动共静写古相了来衬共山 映之谈水 衬美”之(sh美ā等nsh。uǐ其) 中、写晨色彩昏搭变配化之之” 美美、的 ②“高峰入晓云雾,将清歇流,见猿底鸟”乱以鸣;夕日欲颓,沉鳞两竞种跃视。角,写
• 答:(从写景视角的变换,动静变化(biànhuà),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的运用,抓住景物特点描写,以景传情等方面谈)本文写景,先仰视“高 峰入云”,后俯视“清流见底”再平视石壁。把握了景物特征,描摹山 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传达出作者与自然有机融合的愉悦, 体现了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ppt课件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写作特色 ❷抒情绘景,语言凝练。
11 短文二篇
这篇小品文只用了68个字,就把大自然的山川、 河流、青林、翠竹、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等景 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 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板书设计
11 短文二篇
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谢 中 描绘景色
山高水净 石绚林青

知识备查
11 短文二篇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 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 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以此作为对友 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句曲山时回复谢中 书的一封信。
知识备查
11 短文二篇 文学常识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 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 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 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 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 作品。
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10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1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10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1张PPT)
第10课 短文两篇
R 八年级上册
2019/12/13
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 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 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 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 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其雄奇险 拨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 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 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2019/12/13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 《报任安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 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 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 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 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 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 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运山水石的成就?
其奇者。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 别从仰观、仰察两种视觉来写。
2019/12/13
6.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 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 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 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舞歇为静, 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
2019/12/13
1.山川之美,在作者笔 下是怎样的情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具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PPT 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PPT 课件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PPT 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Hale Waihona Puke 之《答 谢中书 书》PPT 课件
沉鳞竞跃( yuè ) 未寝( qǐn )
遂( suì ) 荇( xìnɡ ) 猿( yuán )
翻译课文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PPT 课件
清流见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PPT 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PPT 课件
整体感知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首句总领全文, 奠定了写景抒情 的基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PPT 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PPT 课件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 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背景透视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写于 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 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 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 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 是如此。

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2024版)

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2024版)

了解张怀民
展示自学成果
遂 寝 藻 荇
qǐn
zăo
suì
xìng
掌握字音
质疑问难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同学们,苏轼的这篇小品文描写了怎样的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呢?我们首先聆听课文录音,在美文经典中感受一千多年前苏轼的人生感悟。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读懂文章内容
1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读懂文章内容
短文两篇
2017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着美不胜收的山水资源。无数的文人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物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也有许多雅士寄情山水,排遣人生的种种苦闷与无奈,由此产生了一批模山范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文。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短文两篇》,与文人雅士一起欣赏山水之美,体悟人生况味。板书课题《短文两篇》。
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
简介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留有《陶隐居集》。

统编版(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八上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统编版(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八上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友。中书是谢
征的官职。
听朗读
陶 弘 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tuí lín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yù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
学卷、哲学卷、美术卷、中国传统医学卷、化学卷,都设
有"陶弘景"条目,足见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 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南北朝时, 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 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 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 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 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
长江之浩渺
西湖之妩媚
洱海之绚丽
第一课时
答 谢 中 书 书 陶 弘 景
南朝
作者资料
作者是陶弘景,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他是南朝齐、梁时期 思想家、医学家。梁 武帝遇有国家大事, 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 见,时人称为“山中 宰相”。这篇文章是 他写给谢中书的一封 谈山水的信。文章里 描绘山川秀美,清新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插入





清流见底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ppt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ppt教学课件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 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 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 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作业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 月色
描绘 —— 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竹柏
追求 —— 美好事物
寻张怀民 抒复杂情怀 贬谪的悲凉
人生观
人生的感慨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自我排遣的达观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1.歇,消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竞,争着;跃,跳跃 ,这里指跳出水面。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
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
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
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
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
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
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
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溢于言表。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 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 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 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 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 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 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 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 含其中。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2017部编版)10《短文两篇》课件 (共41张PPT)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2017部编版)10《短文两篇》课件 (共41张PPT)

年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
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 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 已经有四年了。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
知识链接: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 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 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 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
布置作业
导入新课
记承天寺 第二课时 夜游
作者简介: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 诗句含义,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 次濒临砍头之险,引发“乌台诗案”。这
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
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 读书,喜道术。遍游名山大川。陶弘景一 生纵情山水,修身养性,留下许多经典作
品,有《华阳陶隐居集》等。
知识链接:
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
18岁时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 公。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批 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第一个以山水作 为诗歌主要描写对象的诗人。他的诗歌
又名月台寺。
跟我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理解字

月色 入 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 照 门 高兴、愉快的 者 想 进 样子 到

【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 (共50张PPT)

【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 (共50张PPT)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 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作品简介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 信。书,书信。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 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 写景的名篇。
课两文岸朗石读壁,五色交辉


峰 入
山青林川清翠实之竹流是美,欲,见四界古底时之来仙俱共都备谈。。峰入
行业PPT模板:www.1p pt.co m/ hang ye /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www.1p pt.co m/ 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www.1ppt.c om/excel/ PPT课件下载:www.1p pt.co m/ kejian/ 试卷下载:www.1ppt.c om/shiti /
关于“书”
说,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 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 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 十分完美。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 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 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 人的安慰。
朗读方法:看清字,读准音,口齿清楚, 缓急有秩,轻重有度,感情充沛,一气呵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11《短文两篇》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11《短文两篇》课件(共26张PPT)

重点句子的理解与图解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 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 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蘅。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想一想?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
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 以说明。
沉浸能够在体 味出山水之美, 沉浸在和古代 名人为知音而 感到无限的愉
理解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高兴)起行。 念(考虑,想到 )无[人]与(和)
[吾]为乐者, 遂(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 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 居。丹阳秣陵(今南 京)人。仕齐拜左卫 殿中将军。入梁,隐 居句曲山(茅山)。 武帝礼聘不出,但朝 迁大事辄就咨询,时 人称为“山中宰相”。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故吾欲隐居山林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 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 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 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 时候。由于苏轼的改革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 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 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为官之处, 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 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总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 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 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 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文章主旨
全文紧扣文眼“闲”字展开,表达 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 喜,漫步的悠闲等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的复杂和微妙,反映出作者在逆境中寻 求解脱的进取和旷达。
肆赏 析
赏 析
肆赏 析
7、“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 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 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 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 的失落“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诗夜游
目 录

作 者

背 景

翻 译

赏 析
壹作 者
作 者
壹作 者
大 家 之 一 。
词 人 , 唐 宋 八
画 家 , 豪 放 派
家 、 书 法 家 、
东 居 子 坡 士 瞻 北 。 , , 苏 世 号 轼 宋 称 东 , 文 苏 坡 字 学

作者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 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 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 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 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17《短文两篇》课件(共61张PPT).ppt

17《短文两篇》课件(共61张PPT).ppt
人——儒雅
文本探究
正面,实写 写了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反面,虚写 写了主人不受世俗羁绊
事——高雅
文本探究
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
景——环境清幽 人——人物不俗 事——情趣高雅
文本探究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丞相,著名政治家; 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他们都是历史上名声显赫 的人物,一个在政治上建立奇功,一个在文学上很有造诣。 他们都是古代名贤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他的话语更具有雄辩的力量。作 者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引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在文中起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作用,有力表现陋室主 人甘居陋室而不以为陋的品质。
写法探究
全文没有一个字直接表明作者的志向,却又处处可以 读出他的远大抱负,请问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
托物言志
1.定义: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等 2.作用: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引出主旨
文本探究
“上”,“入”,化静为动,写出“苔”“草”的神态,也将外 景引入室内,为下文写室中人、室中事做好了铺垫。
对偶,景——幽雅
一绿,一青,色彩鲜明,彰显“苔”“草” 的色泽,也映衬出陋室环境的幽雅。
文本探究
欲知其人应知其友。既然谈笑的、 往来的都是些知识渊博的贤友,“陋室” 主人的德才之高,自然不言而喻。
铭文的特点: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
作者简介
诗仙:李白 诗佛:王维 诗魔:白居易 诗豪 诗鬼:李贺 诗圣:杜甫
诗史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字:梦得
“刘柳”:柳宗元 组合
“刘白”:白居易
背景介绍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 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 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 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 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 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ppt

译读美文 :
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欣赏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 奇丽景色的人了。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 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 和松柏的影子。
短文两篇
检查预习:
夕日欲颓( tu í) 沉鳞(Lín)竞(jìng)跃(yuè) 未复有能与(yù )其奇者 四时俱(jù )备 未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交横(héng) 竹柏( bǎi)影
朗读美文
(标出停顿,体会情感)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衣/欲睡,
•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 见,被网罗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 还加了“本州安置” 字样,不得签署公事, 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描写对象
句式


骈文,多用四字句
谢 中 书
四季景色 山水长卷。
构成对偶,句式整 齐,节奏感较强; 间用散句,于整齐

并分别用一个字谈谈读文 感受
品读美景
写景对象 句式 写作手法
情感
《答谢中书 书》
《记承天寺 夜游》
• 请任选一个角度(修辞,手法,句式,短语 等),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你看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 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对偶中 描绘了山水相伴相映。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语文 《短文两篇》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语文 《短文两篇》课件
5.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沉醉山水的愉 悦、欢快之情和自豪,得意之情。
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
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 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 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近自 然的喜悦。
达标测评。
检测1、背诵课文。
•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来集体 背诵课文!
小试牛刀,背诵课文。
(提示1.参照图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提示2
总引1句
答谢中书书 写景2-6 句 四季常景 仰视:高峰 入云 日变景
交相辉映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 交相辉映。
四季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 季都有。
消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 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坠落
潜游在水 中的鱼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跃出水面。
指人间
视 线
俯 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时 间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 什么言外之意?(P55“思考探究”二) (1).景物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 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 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 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 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陶弘景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 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 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 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 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 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 ,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 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 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 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 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 二者相映成趣。
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 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 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 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动静相衬之美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3、 以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作业
1、完成《答谢中书书》的抄写。 2、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 天寺夜游》,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 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 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说说描写月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 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 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 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 “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 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 “晓”,“夕”两层来写,一句 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 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 结合等。
①〔交辉〕交相辉映〔四时〕 四季 ②〔歇〕 消散 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③〔夕日欲颓〕 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 ④〔沉鳞竞跃〕
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
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 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 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 ` 美好世界。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 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 解决不了的词句。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 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 了 山水相映 之美。 6、“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 之美。 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最后一句。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 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 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 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 传响,哀转久绝
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光,疑是地上霜。 静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夜 思 李

月明人倚楼。
参与,这里指欣赏。 ⑥〔与(yù )〕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 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 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 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 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 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内精读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 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 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回谢中书的信 2. 这篇短文文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 3. 这篇短文的内容可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 欲界之仙都 。 __________ 4. 简答。 峰、流、壁、林、竹、雾、 (1)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 (2)短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形式? 总分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