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医-药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用药安全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用药安全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e33232a1ff00bed5b8f31da1.png)
围术期用药安全专家共识(2018)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国家麻醉质控中心1 围术期用药安全专家共识编写过程本次专家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国家麻醉质控中心、《麻醉安全与质控》共同组织麻醉用药安全方面的专家,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围术期管理现状,历时11个月经过多次专家会议讨论,逐条分析表决确定专家共识内容。
2 围术期用药安全现状用药安全不仅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是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
除外药品质量事件,用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用药错误(medication errors,ME)和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二者具有显著区别。
ME是指药品在临床使用及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疏失,这些疏失可导致患者发生潜在或直接的损害,由于ME引起的医疗纠纷,当事人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是药品的自然属性。
ME和ADR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二者是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ADE)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医务人员报告ADR无需承担相关责任,国家法规也明确规定不得以ADR为理由提起医疗诉讼。
用药安全不仅要关注ADR,更需要降低ME的发生率,本次组织编写专家共识也以降低ME发生率为目的。
与ME相关的数据触目惊心。
调查发现,医疗失误中ME所占的比率在欧美国家为9.1%~24.7%。
全球每年因ME导致的医疗花费达420亿美元,占全球总医疗花费近1%,美国医疗机构每年因ME增加数十亿美元的医疗成本,同时造成数千例患者死亡。
2017年3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2届全球患者安全部级峰会上发布了第3项全球患者安全挑战-用药安全(The Global Patient Safety Challenge on Medication Safety),这是一项全球性举措,呼吁在未来5年内通过多种措施将全球严重、可避免的药物相关的伤害减少50%。
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0461b9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b7.png)
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相关指南建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在2019版基础上进行修订,旨在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提供规范化和可行的妇科围手术期患者PBM的实施方案。
一、术前患者血液管理(一)术前血液状态的评估及管理1、采集病史主要针对患者的血液状况采集相关的病史,包括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贫血,是急性还是慢性贫血,患者输血及输血相关并发症史、血液疾病及血液疾病家族史、有无肾脏疾病、有无服用影响凝血的药物。
2、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②肝肾功能、出凝血功能筛查;③铁代谢检查;④C反应蛋白(CRP)。
3、多学科协作实施PBM,需要麻醉科、输血科、血液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患者血液管理计划,尽早评估手术患者,充分术前准备,对复杂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更应该做好计划和预案。
本共识推荐:应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血液状态的评估及管理,必要时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患者血液管理计划和预案。
(二)贫血管理贫血是围手术期患者中最常见的问题。
妇科患者术前贫血患病率为24%~45%,其中,缺铁性贫血在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81.4%。
术前贫血是手术患者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死亡率更高、并发症更多、住院时间更长、术后恢复更差,以及异体输血量显著增加。
PBM的理念是推荐以非输血的方式纠正择期手术患者的术前贫血,对急诊和限期手术的贫血患者,术前需要积极治疗贫血。
1、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1)妇科常见贫血病因:主要为失血性贫血和骨髓造血不足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常见原因是异常子宫出血(AUB)。
骨髓造血不足性贫血除患者患有血液病外,主要病因为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等。
(2)贫血诊断及分级:建议采用WHO(2011)的贫血诊断标准,以便更早识别潜在的贫血状态,积极纠正贫血。
我国也制定了贫血诊断标准(表1)。
推荐对于妇科良性疾病手术前,贫血在1级以上(Hb≤90 g/L)的患者,应纠正贫血达正常后再手术。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共识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4b2afd7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5.png)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共识》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病理生理特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策略•特殊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结论与展望01引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对医疗保健需求增加围手术期管理老年患者往往存在多种合并症和生理功能减退,需要精细化、综合化的围手术期管理背景与意义规范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流程提高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和生活质量目的和任务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
研究方法文献回顾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研讨,结合我国国情和北京协和医院实际情况,达成共识。
专家共识将共识转化为具体的临床实践指南,便于临床医生参考执行。
实践指南02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病理生理特点老年患者定义一般指年龄≥60岁的患者,但因地域和时代不同,老年患者的具体定义有所差别。
老年患者特点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多伴有慢性疾病,免疫力下降,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
老年患者定义与特点应激反应手术创伤可导致老年患者的应激反应增强,易出现器官功能不全、感染等并发症。
术前评估需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肝肾功能、血糖、血压等指标,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状况。
术后恢复术后恢复速度较慢,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加强术后监护和治疗。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病理生理特点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评估评估内容采用国际通用的评估工具如ASA 评分、POSSUM评分等,以及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实践中常用的“五维度评估法”。
评估方法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针对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风险分层03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策略术前准备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如备皮、胃肠道准备、呼吸道准备等,预防术后并发症。
术前评估对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及营养状况、认知功能、心理状态等。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3aca005b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5.png)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骨科手术出血量大,异体输血率高。
围术期失血量平均1000~2000 ml, 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 )下降30~46 g/L ,术后异体输血率高达45% ~ 80%。
同时,骨科手术患者术前贫血发生率为24%~ 45%,围术期失血和未纠正的术前贫血增加了术后急性贫血的发生率,髋、膝关节置换术及脊柱手术术后贫血发生率为51%,髋部骨折术后的贫血发生率高达87%。
围术期贫血增加术后感染及死亡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术后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
美国外科学会NSQIP数据库227,425例非心脏手术患者随访数据显示,术前轻度贫血依然是术后30日内并发症和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较高异体输血率不仅增加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血液资源紧张局面及患者医疗负担。
随着《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一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和《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一围术期贫血诊治专家共识》的发布及推广,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认识到加强骨科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perioperative blood management, PBM )是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
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在围术期的各个阶段采取多种技术进行血液质和量的保护,以达到减少失血、降低贫血及输血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增加患者满意度的目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术前术后优化造血;②术中减少出血;③ 提高患者贫血耐受性;④合理异体输血。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推广骨科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做好术前和术后贫血的诊断与治疗,优化造血,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术中坚持微创化理念,优化手术操作技术,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出血、降低输血率,合理输注异体血。
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和《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联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学专委会共同邀请骨科、血液科、麻醉科、输血科共85位专家参与,复习国内外文献,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编辑整理完成本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医院条件和患者情况参考和应用。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麻醉专家共识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麻醉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1107a76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9c.png)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麻醉专家共识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疾病,患者数量众多。
然而,围绕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的麻醉管理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争议。
为了提供更准确、规范和安全的麻醉管理指导,专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并形成了围术期高血压患者麻醉专家共识。
一、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特点对围绕高血压患者进行麻醉管理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这类患者的特点。
高血压患者往往存在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如左心室肥厚、心脏功能减退等。
此外,高血压还伴随着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增加,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因此,在麻醉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并加以适当处理。
二、围术期高血压患者麻醉治疗的基本原则1. 术前评估和准备在进行围手术期麻醉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工作。
这包括完整的病史记录、身体检查、血液检测以及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等。
同时,还需要评估患者的风险因素和并发症,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药物选择和剂量控制在给围术期高血压患者进行麻醉药物治疗时,应尽量选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的药物,并注意避免剂量过大引起血压波动。
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
此外,还需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3. 液体管理和血压控制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的液体管理和血压控制是关键环节。
合理的液体管理既要满足术中和术后的需要,又要避免血容量过负荷或不足的情况出现。
在血压控制方面,应尽量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避免过低或过高的血压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4. 多学科团队合作围绕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的麻醉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需要麻醉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等专家共同参与,制定全面且适合患者的麻醉方案,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术后的恢复。
三、围术期高血压患者麻醉管理的个体化策略每个高血压患者的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在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的麻醉管理中,个体化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这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麻醉药物选择、剂量控制、血压控制以及液体管理等。
围手术期的血压控制
![围手术期的血压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45a520f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2.png)
麻醉对血压的影响及调控
麻醉药物对血压的影响
不同麻醉药物对血压的影响不同,如 全身麻醉药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而局部麻醉药对血压影响较小。
麻醉深度对血压的影响
血压调控措施
根据手术需要和患者情况,麻醉师可 采取调整麻醉药物用量、输液、使用 血管活性药物等措施来调控血压。
麻醉过深可能导致血压下降,而麻醉 过浅则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开展临床研究
通过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探索更加 安全有效的围手术期血压控制方法。
加强多学科协作
心血管内科、麻醉科、外科等多学科共同协 作,优化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策略。
引入智能化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围手术期血 压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
THANKS
感谢观看
术中监测
术后调整
在手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 ,及时调整降压药物的用量和给药方式, 以维持血压在适宜范围内。
手术后应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和血压变化及 时调整降压方案,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影响手 术效果和患者康复。
围手术期血压控制的非药物
06
治疗
饮食调整与营养支持
控制钠盐摄入
减少烹调用盐,避免食用 高盐食品,以降低血压水 平。
麻醉药物
麻醉药物的使用会影响血压的调节,可能 导致血压下降。
液体管理
术中输液过多或过少,以及术后疼痛等因 素都可能影响血压的稳定。
血压控制目标与策略
术前评估与准备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 的基础血压状况和靶器官损害情况,
制定个体化的血压控制目标。
非药物治疗
包括心理干预、饮食调整、运动锻炼 等方式,帮助患者放松心情、改善生
钙通道阻滞剂:使用时应注意观察心率和血压变化,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面部潮红、下肢水肿等不良 反应。
2019版:胸主动脉腔内治疗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19版:胸主动脉腔内治疗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3b8ddd07360cba1aa911daca.png)
2019版:胸主动脉腔内治疗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胸主动脉腔内治疗(TEVAR)是多种胸主动脉疾病的重要治疗措施,常用于胸主动脉瘤、胸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壁内血肿、穿透性溃疡、假性动脉瘤及外伤性主动脉破裂。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主动脉腔内治疗创伤显著降低,但是仍然存在围手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围手术期管理仍然是整体治疗的重要环节。
随着技术的进步,主动脉腔内治疗的适应证逐渐扩展,接受治疗的疾病类型和病变的复杂程度都在增加,患者人群也往往存在更多的合并症,对围手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共识在现有国内外相关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经验,对围手术期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
一、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管理由于搏动的血流对主动脉壁的直接影响,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和管理是围手术期的重要工作。
血压异常是TEVAR围手术期最常见的问题,多种主动脉疾病患者合并血压的增高。
高血压不仅损伤主动脉血管内膜,也影响主动脉壁的功能,是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的重要危险因素。
国际急性主动脉夹层注册(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IRAD)数据库中81%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患者有高血压史,66%的TBAD患者就诊时表现为血压升高[1]。
除了基础血压升高,急性主动脉疾病带来的剧痛也造成血压难以控制。
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与顽固性疼痛显著增加急性TBAD的病死率(17.4%比4.0%,P=0.000 3)[2]。
围手术期低血压也时有发生。
常见的低血压原因包括主动脉夹层真腔严重受压、心包压塞、心肌缺血/坏死、主动脉瓣反流。
这些多见于A型主动脉夹层及复杂型TBAD,是尽快主动脉修复的指征。
收缩压<90 mmHg(1 mmHg=0.133 kPa)、纵隔增宽、血胸和左肩胛骨骨折提示创伤性主动脉损伤。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指导与规范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指导与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0d82d85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e.png)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指导与规范麻醉科对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指导与规范是保障手术患者安全的重要一环。
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在手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减少手术风险并提高手术成功率。
本文将从麻醉科对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意义、血压管理目标、血压监测、干预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意义围手术期血压管理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的监测和干预,以保持患者的血压稳定在合适的范围内,从而减小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麻醉科的指导与规范,可以有效地控制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手术出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效果。
二、血压管理目标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目标是在手术过程中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压,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
具体的血压管理目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血压水平、手术类型等。
一般来说,血压管理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维持正常的脏器灌注压,确保脏器组织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2. 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手术风险;3. 针对不同手术类型,制定相应的血压管理策略。
三、血压监测在围手术期血压管理中,准确的血压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血压监测方法包括有创和无创两种方法。
1. 有创血压监测:通过在患者体内插入动脉导管,可以直接测量动脉内的血压,具有准确性高的优点。
但是需要手术操作,对患者有一定的创伤,适用于重症患者或需要长时间监测的情况。
2. 无创血压监测:通过使用袖带和听诊器等设备,可以间接地测量患者的血压。
无创血压监测操作简单、无创伤性,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然而,无创血压监测的准确性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四、干预策略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干预策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干预策略:1. 药物干预:通过给予一些药物来调节患者的血压,例如血管活性药物、镇静药物等。
在使用药物干预时,需要注意剂量的选择和给药速度的掌握,以确保患者的血压在合适的范围内。
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6b0c302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65.png)
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马正良,王天龙,王东信,王秀丽,王国林(负责人),王海云(执笔人),石学银,李金宝,余剑波,张卫,祝胜美,夏中元,喻文军,鲁开智,薛荣亮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指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4%,估算全国高血压患者达亿,并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合并高血压的手术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围术期高血压可增加手术出血、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导致脑卒中以及肾脏衰竭等并发症。
我国高血压呈现三高三低流行病学特点,即发病率、伤残率与死亡率高;知晓率、服药率与控制率低,从而大大增加了国内围手术期高血压处理风险。
一、高血压的定义、分类及危险性评估(一)定义和分类高血压的标准是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界定的,其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其中90%~95%为原发性高血压,余为继发性高血压。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3级(表1)。
表1血压(mmHg)的定义和分级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正常血压<120 和<80正常高值120-139 和(或)80-89高血压1级(轻度)140-159 和(或)90-992级(中度)160-179 和(或)100-1093级(重度)≥180 和(或)≥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和<90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
(二)心血管总体危险评估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能只根据血压水平,必须对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并分层。
高血压患者按心血管风险水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层次(表2、3)。
表2?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其他危险因素和病史血压(mmHg)1级高血压^*P140-159或DBP90-992级高血压^*P160-179或DBP100-1093级高血压^*P≥180或DBP≥110无低危中危高危1~2个其他危险因素中危中危极高危≥3个其他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高危高危极高危临床并发症或合极高危极高危极高危高血压(1~3级)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糖耐量受损(餐后2h 血糖~ mmol/L)和(或)空腹血糖异常(~ mmol/L)血脂异常TC≥L(220mg/dL)或LDL-C>L(130mg/dL)或HDL-C<L(40mg/dL)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或肥胖(BMI≥28kg/m2)左心室肥厚心电图:Sokolow-Lyons>38mv或Cornell>2440mm·mms超声心动图LVMI:男≥125,女≥120g/m2颈动脉超声IMT或动脉粥样斑块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12m/s(*选择使用)脑血管病: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史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史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肾功能受损血肌酐:男性133mol/L(dL)女性124mol/L(dL)蛋白尿(300mg/24h)外周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糖尿病空腹血糖:≥L(126mg/dL)餐后血糖:≥L(200mg/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踝/臂血压指数<(*选择使用)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eGFR<60ml/min/)或血清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15~133mol/L(~dL),女性107~124mol/L(~dL)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24h或白蛋白/肌酐比:≥30mg/g(mmol)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MI:左心室质量指数;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BMI:体质量指数。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共识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2dbcaca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7.png)
背景介绍通过推广专家共识,可以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我国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整体管理水平。
此外,通过改善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质量,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旨在总结和规范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目的与意义01020304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术前诊断风险评估麻醉管理手术操作术中监测术中并发症预防术后康复术后并发症预防优化患者生理状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等。
评估与准备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器官功能、营养状况、心理状态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和术前准备计划。
心理支持术前向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解释手术目的、风险和预期效果,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合理选择麻醉方法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预防术中并发症03020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疼痛管理早期康复训练高血压老年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室性早搏等,需密切监测并治疗。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肺不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感染尿失禁急性肾损伤03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综合征0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02低血糖内分泌及代谢系统并发症脑血管意外神经衰弱神经系统并发症1 2 3全面评估疾病诊断与治疗术前准备重视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方法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并充分评估其风险和效果。
麻醉深度监测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确保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稳定,并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用量。
疼痛管理术后给予患者充分的镇痛治疗,以减轻疼痛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患者康复。
优化术中麻醉管理加强术后监测与护理生命体征监测营养支持功能锻炼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和舒适性完善术前评估和准备加强术后监护和护理加强术后康复治疗与护理早期康复干预01优化术后护理模式02预防术后并发症03围手术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个性化精准医疗技术的应用探索新型围手术期管理技术。
2024老年妇科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老年妇科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d89a4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e1.png)
2024老年妇科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目前,我国以年龄60岁以上作为老年人的标准,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60-74岁划归为年轻老年人,75岁以上才称为老年人。
老年女性是妇科疾病的高发人群,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组织器官不断衰老退化,机体储备功能下降,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以及医疗费用均较高,成为临床需迫切关注的问题。
本共识包括了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的管理建议,旨在实现围手术期的标准化管理,力争达到平稳康复的预期,保障患者安全和手术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提升医疗品质。
术前管理老年患者作为特殊群体,其术前管理重点包括基于风险的分层管理、营养状态评估与干预、基础疾病专科管理、血栓风险评估与预防、麻醉风险评估等。
1.1初筛分层管理在拟定老年患者手术时,应根据妇科疾病本身、体能状态、合并症类型及程度、生活习惯、既往用药史等进行分层管理,个体化诊疗方案尤为重要。
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将老年患者分为适合直接手术和需要进行术前康复(也称预康复)两类。
1.2营养状态评估及干预营养干预是预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妇科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问题,营养缺乏也会增加妇科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易感性。
晚期妇科肿瘤患者多合并营养不良,营养筛查和评估是判断手术耐受性、并发症及预后的重要环节。
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是营养不良的直接证据。
当判断患者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时,应积极进行营养干预。
推荐意见推荐营养风险筛查表(NRS-2002)为老年妇科患者首选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评分23分提示存在营养风险,推荐进一步联合《老年人营养不良风险评估表》、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等评估营养不良程度;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及营养不良患者,推荐进行包括营养咨询、饮食调整、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等营养干预,纠正患者营养状态(推荐等级:2A类)。
1.3体能状态评估及干预对老年患者来说,体能状态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生理功能储备和状态,与手术入路、手术范围等手术因素密切相关。
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药物治疗管理医药专家共识
![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药物治疗管理医药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9f06cc0f5a8102d276a22f99.png)
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药物治疗管理医药专家共识(广东省药学会2019年12月31日发布)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指于围手术期采取一系列在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基础上优化的临床路径,从而减轻患者围术期心理及生理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并且可以降低医疗费用。
ERAS理念及应用近年来发展迅速,整个实施过程以外科、麻醉、药学、护理、康复、营养、心理等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MDT)进行,团队成员包括医生、药师、护士、康复师、营养师等。
已有报道至少50%手术患者需要长期或短期使用药物[1],围手术期的疼痛、恶心呕吐、抗凝、抗感染、血压管理、血糖管理、营养管理、液体管理等多方面都涉及药物治疗,以及会产生药物治疗相关的问题(Medication Related Problems,MRPs)。
目前,药师在围手术药物治疗管理中已经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药师参与ERAS过程中药物治疗管理具体工作模式尚无统一指引。
本共识关注于药师在ERAS团队中,可以从哪些维度全程参与围术期药物治疗管理,协作多学科综合诊疗行为,优化相关药物治疗路径。
1 ERAS围手术期药物治疗管理目的手术过程对于患者来说是创伤修复的过程,患者的机体情况、手术过程、围术期应激及炎症反应等均有可能导致器官功能紊乱、疾病或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继而影响术后康复的程度及速度。
对此采取ERAS围术期药物管理,除了全面评估患者药物相关需求外,还包括患者的围手术期药物治疗路径的优化、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不良反应的监测以及随访和患者用药教育。
其与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融为一体,最终达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缩短住院时间。
2 ERAS围手术期临床药师工作模式2.1 ERAS围手术期药物治疗管理原则2.1.1获取患者完整用药史,特别是慢性疾病合并服用多种药物患者,明确使用的药物种类及准确剂量,包括所有处方药、非处方药、中草药、保健品等,了解患者是否吸烟、饮酒,是否涉及对围手术期有影响的药物,药师对患者进行用药评估、发现可能的药物治疗相关问题。
高血压指南及中国专家共识药物
![高血压指南及中国专家共识药物](https://img.taocdn.com/s3/m/8ac269bc3c1ec5da51e270b7.png)
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血压在正常高值范围内的糖尿病 患者应尽早开始降压药物治疗。
首选RAS阻滞剂(ACEI或ARB) RAS阻滞剂应作为联合治疗的常规组分
小剂量利尿剂治疗 ---糖尿病患者顽固性高血压降压治 疗的基石药物。
糖尿病患者是血压达标率最低的人群 。
整理课件
28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降压治疗
17%。
整理课件
5
降血压治疗时机的确定
高危患者:即使血压处于正常高值(130~139/85~ 89mmHg),也应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考虑进行药物 治疗。
极高危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即 使血压在正常或正常高值,也应在非药物治疗的 基础上考虑进行药物治疗。
整理课件
6
生活方式干预 --高血压降压治疗中的关键事项
如开始用的ACEI(或ARB)则加CCB或噻嗪类 利尿剂。
如须3种药,则联合ACEI(或ARB),CCB或噻 嗪类利尿剂。
如须第四种药,应考虑以下之一: 较大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或β-阻滞剂。
整理课件
18
NICE指南---药物治疗建议
β-阻滞剂不是最好的高血压开始治疗,但是
在较年轻的人也可以考虑,特别是那些对 ACEI和ARB不耐受或禁忌者,或可能生孩 子的妇女,以及交感神经增强的人。
不应联合应用ACEI与ARB类药物
仅重度心力衰竭与蛋白尿性肾病患者可 以考虑接受ACEI/ARB联合治疗,但需密 切监视其不良事件的发生。
整理课件
14
降压药的选择 ---强调联合降压治疗(五大类药物)
单纯强调首选某种药物进行降压治疗的观念已经过时, 大多数患者需要≥2种的降压药物联合应用。
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α阻滞剂)在ALLHAT研究 中显示增加高血压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因而不再 推荐作为单独或起始治疗时的用药。
围手术期高血压
![围手术期高血压](https://img.taocdn.com/s3/m/8c2095f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7b.png)
围手术期高血压高血压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对手术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围手术期高血压,作为手术过程中常见的医疗状况,需要医生、护士和患者共同努力来管理和预防。
本文将探讨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定义、影响、原因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
一、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定义围手术期高血压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或手术后出现的高血压。
这种高血压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持续的,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手术类型、患者年龄、病史等。
二、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影响围手术期高血压可能导致多种术后并发症,包括心脏病发作、中风、肾损伤、呼吸系统问题等。
高血压还可能影响手术部位的愈合,增加感染的风险,并延长住院时间。
因此,识别和管理围手术期高血压对优化患者结果至关重要。
三、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原因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患者对手术的紧张和焦虑、疼痛管理问题、睡眠障碍、饮食问题以及药物副作用等。
一些特定类型的手术,如心血管手术或神经外科手术,也可能导致高血压。
四、预防和治疗围手术期高血压的措施预防和治疗围手术期高血压的措施包括:1、术前评估:医生应通过全面的术前评估来识别可能的高血压风险因素,包括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
2、有效沟通: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是管理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关键。
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过程、可能的风险以及如何控制血压。
3、术前准备:术前应确保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并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或尼古丁。
4、术中管理: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控制血压。
5、术后管理:术后,患者应继续监测血压,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习惯调整。
6、疼痛管理:有效的疼痛管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压力,从而降低围手术期高血压的风险。
7、营养支持: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手术压力。
8、药物治疗:在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开具抗高血压药物来帮助控制围手术期高血压。
9、心理支持:对于因紧张和焦虑而出现的高血压,心理支持(如放松技巧、冥想等)可能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医-药专家共识(广东省药学会2019年4月2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9 %[1]。
随着高血压患病率的逐年增加,外科手术中高血压病人也逐渐增多。
而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特别是舒张压(DBP)超过110 mmHg者更易出现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存在较高的心血管风险[2],如围手术期血压升高可使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手术患者脑血管破裂和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出现[3]。
而血压正常的患者围手术期血压也可因围术期应激增加和麻醉药等作用而发生波动,气管插管、导尿管、麻醉深度不当或镇痛不全等均可诱发围手术期高血压;手术操作涉及心脏及大血管或因纱垫填塞、拉钩等压迫心脏和大血管,牵拉内脏、腹膜和手术直接刺激迷走神经,术中失血过多以及输血反应等常可致血压急剧下降[4]。
可见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已经成为临床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此,本共识拟通过医师和药师的共同讨论,对不同围手术期患者的血压管理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围手术期患者血压管理可供参考的医-药共管模式,为临床围手术期血压管理提供参考。
1 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医-药共管模式围手术期血压管理是指在外科手术患者住院期间(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一般3~4 d)进行的血压管理。
目前临床对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的血压监测已给予重视,但对于非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监测的关注并不多。
现代应激理论认为,人在受到或即将受到有害刺激(手术、创伤等)的状态下,神经-内分泌系统会释放儿茶酚胺,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即使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也会呈现升高状态。
各种应激反应同样也会导致患者术后血压波动,而血压过高易引起吻合口破裂、出血、脑血管意外等危险,血压过低又会出现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不足的情况。
因此,也应加强非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变化的监测。
外科及麻醉科医师往往容易忽略自身专业以外的问题,如围手术期高血压,且大多外科住院医师对降压药物(特别是围手术期高血压常用治疗药物与一般高血压常用治疗药物有所不同[5-6])的使用经验不足,可能会对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的诊治不及时或不充分。
当前院内患者血压异常的诊治主要由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负责,但由于医疗资源的限制,心血管内科医师不可能全程参与每个围手术期患者血压异常的管理,患者的血压管理大多由所在科室医护人员完成,专科指导有限。
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医师和药师合作是一种较好的血压管理模式[7-8]。
目前国外的相关诊疗标准已将药师纳入高血压综合治疗团队,如美国心脏协会(AHA)《2017美国成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管理指南》中关于血压管理方面推荐以团队为基础对患者的高血压进行控制,对成人推荐以多学科团队为基础进行高血压管理。
团队成员主要包括病人、病人的初级保健提供者和其他专业人员(如医师、护士、药师、医师助理、营养师、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卫生工作者)[9-11]。
药师是此团队中的重要一员。
随着我国临床药学工作的逐步推进,国内多家医院的临床药师相继开展针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药学服务,为患者带来的获益也逐渐被证实[12]。
临床药师参与高血压管理对血压控制的Meta分析表明临床药师参与高血压管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7]。
目前,我国临床药师参与的血压管理大多是针对心血管专科患者,对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提供的药学服务较少,而且缺乏可参照和遵循的统一规范和标准。
因此,本共识拟通过讨论建立针对围手术期血压异常患者的医-药共管模式,为临床提供参考,具体流程见图1。
图1 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医-药共管模式流程图建立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医-药共管模式首先应成立院内血压管理团队,其成员应包含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心血管科临床医师、专科护士、临床药师等。
临床药师可在团队中充分发挥药师的专业作用,密切关注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关注用药对血压的影响(附录1)。
对于术前存在血压异常的患者,临床药师首先填写病情评估表(附录2),根据评估情况进行药物重整,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重点标示并填写血压控制方案表(附录3)。
外科医师根据评估表,最终确定诊治方案。
若患者病情危重或存在急慢性并发症,可请心血管内科医师会诊。
若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压控制不佳或病情变化,临床药师将结果反馈给医师,以及时调整方案。
对于即将进行手术的患者,麻醉医师在术前访视,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手术要求选择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麻醉维持期应严密调控麻醉深度使之与刺激性强度相适应,对麻醉过程中血压波动进行处理。
术后专科护士继续对患者术后先应进行心电血压监护(每小时测1次血压及心率),达平稳期后每日按医生医嘱进行血压监测,同时注意观察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某些因素,如寒冷、疼痛、焦虑、失眠及尿潴留等,发现异常问题及时对症处理或报告医生并进行复测。
术后临床药师可继续进行药学监护,包括追踪血压监测结果(附录4,由护士协助填写)、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若患者血压仍控制不佳,协助医师及时调整药物。
对于出院患者,临床药师应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包括口服降压药的服用方法、低血压的防范等)。
2 围手术期血压异常的分类及高危因素2.1 围手术期血压异常的分类主要分为围手术期高血压和围手术期低血压。
2.1.1 血压测量方法测量血压应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者经过验证的电子血压计。
测血压前,受试者应至少坐位安静休息5 min,至少30 min内禁止吸烟或饮咖啡,测量前排空膀胱。
开始测量时,受试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
首次就诊时应测量左、右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较高读数一侧的上臂血压。
特殊情况下可以取卧位或站立位。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
站立位血压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 min和5 min时测量。
应相隔1~2 min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5 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2.1.2 围手术期高血压围手术期高血压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到与本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期内,患者的血压升高幅度大于基础血压的30 %,或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1]。
围手术期高血压危象是指围术期中出现短时间血压增高并超过180/110 mmHg。
血压过高,不仅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影响心肌供血,诱发脑血管破裂,对心脑血管及肾疾病患者危害极大,而且会增加术中、术后创面出血几率。
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也会明显增加麻醉危险性。
2.1.3 围手术期低血压围手术期低血压是相对于患者基础血压而言,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围术期基础血压[13]=(术前等候区测量的血压+手术室第1次测量的血压)/2。
现最常用的标准是:SBP小于80 mmHg、平均动脉压55~60 mmHg或SBP、平均动脉压较术前基础血压降低超过25 %[14]。
围手术期急性低血压指的是SBP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大于30 mmHg且持续时间大于30 min[15]。
围术期低血压造成组织器官低灌注,增加术后谵妄、脑卒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急性肾损伤等风险及增加术后死亡率。
2.2 围手术期血压异常的高危因素2.2.1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高危因素围手术期高血压的高危因素见表1。
表1 围术期高血压高危因素影响因素具体情况麻醉麻醉过浅或镇痛不全手术操作*夹钳主动脉、刺激V、X、IV对颅神经、气管插管、导尿管、引流管等不良刺激、过度输液等内分泌因素嗜铬细胞瘤、甲亢、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原发病高血压手术类型心脏手术,大血管手术,神经系统及头颈部手术,肾脏移植及大的创伤(烧伤或头部创伤)等心理因素紧张、焦虑、恐惧、失眠等注:*详见附录5。
2.2.2围手术期低血压的高危因素围手术期低血压的高危因素见表2。
表2 围术期低血压高危因素影响因素具体情况麻醉麻醉药如各类肌松药,麻醉期间体位剧烈变化手术操作*压迫心脏和腔静脉、嗜铬细胞瘤切除后、骨胶反应、止血带松带后、术中大失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垂体或肾上腺切除、长时间使用促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席汗氏综合症药物因素镇痛泵药物的使用原发病瓣膜病、心功能不全、肺栓塞等注:*详见附录5。
3 围手术期血压的管理3.1 患者术前血压评估及围术期血压监测3.1.1 患者术前应综合评估以下因素[1,16]:(1)是否有高血压病。
鉴别术前高血压是持续状态还是紧张焦虑引起的,长期高血压的患者常伴有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导致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2)高血压的程度。
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控制血压:1、2级高血压(BP<180/110 mmHg),危险性与一般病人相仿,手术并不增加围术期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而3级高血压(BP≥180/110 mmHg)未控制时,围术期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明显增加,需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使血压稳定在一定水平。
(3) 靶器官受累情况。
高血压伴重要脏器功能损害者,麻醉手术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应注意了解有无心绞痛、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糖尿病以及肾功能、脂类代谢紊乱等合并症。
如存在上述靶器官受累或生理紊乱的情况,术前在控制血压水平的同时应对并存疾病进行治疗。
(4) 了解患者术前用药情况:中枢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不宜骤然停药。
(5) 手术部位和种类及评估手术时间:①高危手术(心脏危险性>5 %):急诊大手术(尤其是老年人)、主动脉或其他大血管手术、外周血管手术、长时间手术(>4 h)和(或)失血较多等。
②中危手术(1%<心脏危险性≤5 %):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头颈部手术、腹腔内或胸腔内手术、矫形外科手术、前列腺手术等。
③低危手术(心脏危险性≤1 %):内镜检查、浅表手术、白内障手术、乳腺手术等。
(6)其他:除紧急手术外,择期手术一般应在血压得到控制之后进行,并调整受损器官功能的稳定。
3.1.2 围术期血压监测:围手术期血压异常主要表现为术前血压升高、麻醉诱导期气管插管和术终拨管期高血压、诱导后期低血压、术中血压不稳定及术后高血压。
术前血压升高的程度与其基础血压、受刺激的程度有关,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
原则上对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术前轻、中度血压升高(SBP 140~179 mmHg、DBP 90~109 mmHg)不影响手术进行,可严密观察,不急于处理,稳定病人情绪和消除紧张状态后血压多可恢复正常。
术前重度以上(>180/110 mmHg)高血压患者,建议缓慢降压治疗。
对于进入手术室后血压仍高于180/110 mmHg推荐择期手术。
但对危及生命的紧急状况,为抢救生命,无论血压多高,都应急诊手术;对严重高血压合并威胁生命的靶器官损害及状态的,应在短时间内采取措施改善威胁生命的脏器功能。
术中切皮等刺激可引起血压升高,而大失血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及麻醉过深等可致低血压,平均动脉压下降33 %持续10 min以上或短时间内下降50%均可造成心肌缺血,因此在术中应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