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分析(殷作福)
关于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仅供参考
关于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任慧萍!@#¥%……&*摘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呈现出办学主体“一主多元”办学形式“一主多元”等特点。
存在对社会力量办学的审批不够规范、对转制学校的审批和监管失范等问题。
需要严格法制,规范、引导民办学校的健康,巩固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基础办学体制;问题;对策近十年的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使我国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构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分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办学体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明确进一步改革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办学体制改革的实践形态的认识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涌现出了许多不同教育模式和型态,举例如下:1.个人办学。
个人办学是指由自然人出面举办学校,至少在名义上举办者为自然人。
他不仅兴建学校,还招聘校长和教师,承担了学校中的许多管理工作。
举办者也可以组织学校董事会作为学校校长之上的管理机构,但是仍旧属于个人办学。
2.企业办学。
企业办学是企业作为法人组织举办学校,企业经营活动与学校无直接关系,纯粹以资金投入举办学校。
如果企业或因建校而设,或主要经营学校,则不称为企业办学,都另有称呼,前者在个人办学或其他形式的办学中都有,后者称为教育集团。
3.股份制办学。
股份制办学首先是指一种举办资金的筹措方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资人(自然人或法人)根据出资协议以资金或其他生产要素投入学校的建设或运营中。
参照经济领域里股份制企业的说法,称为股份制办学。
除了原始股东外,还可以在原始法人股的基础上向社会筹集股金,所筹股金如果超过一定数额,也可以加入董事会。
在闲散资金比较充足的地区,这种筹集方式往往能够获得大量的资金进入教育领域;股份制的资金筹措完成后,有的直接举办学校,也有先成立股份制公司,再由公司举办学校,并对学校的运作方式进行管理,所以股份制办学其次的含义就是一种管理运作模式。
如果由多个投资人直接举办学校,它与独资办学的差别仅在于由独资变为多人出资,实际是合作办学。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玉溪函授站文山教学点2007级学员王恩凤【内容摘要】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变革。
从课程典范的重构、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体制的发展、课程文化的再生等几个方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行回顾,并从合理基础、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新课程自身等方面进行反思,提出其发展的走向,以图能更好地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回顾;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四年多,即将进入一个全面推广的阶段。
我们作为农村一线教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提高,特别是表现在教师的角色转变及课堂教学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进一步的提高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一个全面的回顾与反思。
本文从课程典范的重构、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体制的发展、课程文化的再生等几个方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面临的问题与走向,以图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变革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J.D.McNeil )指出,如果从课程变革的复杂性来看,课程改革通常有五种类型。
一是“替代”,即一种要素可能被另一种现成的要素所替代。
比如,用新的教科书代替旧的教科书。
二是“交替”,即当变革被引进到现行的材料中,并有希望成为选修科目而容易被采纳时,交替就产生了。
这种方式常常表现为在现行课程内容和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对其进行充实、改进等。
三是“紊乱”,这种变革是破坏性的,对课程改革往往起反作用。
四是“重建性变革”,这种变革导致对体系本身的修改,即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结构的改造,而是要更新课程体系,形成新的教学观,因为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五是“价值观变革”,它强调课程改革归根到底是一种价值变革,是与课程有关的人的价值思想观念的变革。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旨在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具有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
重要性
基础教育改革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 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
通过改革,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 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国家和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与实践
应用
教育信息化在基础教育中应用广泛,如在线课程、数字化教 材、网络教学平台等,这些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便 捷的学习方式。
实践
各地中小学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如翻转课堂、混 合式教学等,这些实践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经 验。
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
虽然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技术应用表面 化、教学资源质量不高等问题。
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发展 活动,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04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
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 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多媒体教学、在线课程、数字化校园 等。
趋势
未来,教育信息化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 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学生提供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学习体验。
部分教师学历、专业素质 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工作负担过重
部分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 学任务和额外工作,影响 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增加教师数量
基础教育改革趋势与问题
一、理性评估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取得的 成绩
1.三维教学目标得到普遍认同并逐步落实 2.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3.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 4.三级课程体系初步构建
5.多元教学评价正在全面形成
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主要表现:
1.主观上接受新课程的理念,并努力付诸实践;课堂教学 方式有了改变,学生主体地位更加得到尊重,“自主、 合作、探究”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师生关系 趋于平等;
(三)学生层面
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课业负担仍过重,主要表 现: 1. 作业多,教师课堂教学时效不高,教师无效 教学语言多,无效教学环节多,习惯于通过补课 加重作业来保障学生成绩。
2.考试多,考了以后还是排名——教师对自己 的教学严重缺乏自信。
三、几点思考
1、理念的转变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意识决定态度,观念决定行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本质内涵
★实现教育目标由“培养塑造人”向“引导 生成人”转变 ★实现教学内容由“科学世界”、“书本世 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摆脱教学认识论的束缚,实现教学的理 论基础由认识走向理解,实现教学哲学 由认识论向价值论的转向。 ★基础教育不再是知识本位的教育,而是 人格本位的教育。
(二)教师层面 1.教师教育观念从接受到全面内化为自觉行为还 需要一个漫长过程,还会出现反复;知识与技能的 结构化、过程与方法的系统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理性化还有待于努力去实现。 2.小学和初中的教师结构优化还要一个艰巨过程: 小学英语、小学科学、思品、音体美等学科专职 教师仍然偏低;作为开发区独特的教师年龄结构 过于集中于某个年段的问题将逐步凸显。 3.部分教师中年教师的职业倦怠逐步显现。
• 第三,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 •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 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 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党的十七大不仅明确 提出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 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 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目标,还 从“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 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 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系统提出 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当前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的思考
当前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的思考(一)我们今天的教育,追求实现促进人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
这是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教育的双重功能给予高度重视。
纵观20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我认为当前的教育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变革。
我有一个未必准确的归纳:四国的现代教育长期处于“追随“他人的摇摆状态。
五四以后追随欧美,解放后追随苏联直至“文革”走向虚无,改革开放后先是博采众长,之后才逐步有了构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自觉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了三次教育工作会议。
1985年召开第一次会议,出台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主要解决谁来办教育的问题。
1994年召开第二次会议,出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主要解决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次序问题,确定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1999年召开第三次会议,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主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三次会议所产生的质的飞跃是显而易见的。
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尽管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其实,从世界范围看,重视人的素质培养也是国际教育的共同趋向。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专题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宣示,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生生存和发展,是未来教育的4大支柱。
四个“学会”的核心就是素质的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终身教育、个性化教育、教育民主与平等、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等先进理念也得到广泛推崇和积极有效的实践。
可以说,今天中国教育变革的深刻性、广泛性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些变革的总体方向就是让教育更好地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论文导读: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而教育必先从基础教育做起。
中考的竞争远胜于高考的情况下。
如改革先哲梁启超之言:少年智则国智。
关键词: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方式,高考,改革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这些年取得了较多的成就,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规模上和质量上都有较好的体现。
虽然成绩是明显的,但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质疑的声音却也不绝于耳。
然则,国之强盛,必然要教育之强盛,一如改革先哲梁启超之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若要人智,必先强教,而教育必先从基础教育做起,有道是万事开头难,有了一个好的开头,那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的颁行,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中的一个聚焦点。
尽管近几年来在教育领域已有众多的专家学者从各个层面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但问题却或多或少地依然存在着。
(一)应试教育依然是其主基调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高考,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这个号召的提出已有了25年的时间,在这25年中,也有了许许多多的探索和改革,伴随着对培养目标问题的讨论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诉求,我国基础教育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实验,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等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为素质教育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但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国的基础教育的主基调仍然是应试教育,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还在延续着。
特别是高校扩招后,中考的竞争远胜于高考的情况下,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更是愈演愈烈,同时,在各种评比和考核中讲究分数,也给应试教育提供了存在的温床。
浅谈基础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与改善措施
浅谈基础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与改善措施第十一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论文类别:综合育人浅谈基础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与改善措施 ***电话:136****6481 **市**县**镇中学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理念的转变。
人们对基础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基础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然而,在改革中除了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外也体现出了许多存在的不容小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问题改善措施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基础教育的理解越来越透彻,基础教育改革步步深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学校硬条的不断改善、教师在课堂中角色的变化都体现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就。
但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改革出现的问题(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然而,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跟不上基础教育发展的脚步。
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学校,还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教师缺乏现象。
一位教师任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随处可见。
近几年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创新意识的欠缺也渐渐显露出来,他们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已不能适应新形式下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也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此外,现阶段进行的教师培训注重知识方面, 忽视了对教师关于新课程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实际应用的相关培训,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课程改革效果。
师资薄弱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
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二)班级编制不合理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我国很多地区由于严重缺乏专业教师,导致中小学班级普遍存在着人数过多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给任课教师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然而,在美国,中小学每个课堂的人数不及我国的一半,而且他们的很多教室都是多功能的,不仅是理论课教室同时也是实验室,这样能够充分保证课堂教学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中问题的反思及前瞻
改革开放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中问题的反思及前瞻改革开放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中问题的反思及前瞻金忠明李福春[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经历了以恢复常规、尊师重教为特征的启动阶段,以教育体制改革为关键的宏观变革阶段,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微观改革阶段及以提高质量、均衡发展和制度创新为重点的教育改革深化阶段。
在社会整体转型背景下,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在改革和发展中凸显出历史问题的集聚与现实问题的碰撞。
主要表现为数量与质量冲突的目标问题、草根与精英分岔的动力问题、传承与创新对峙的功能问题、渐进与突变博弈的路径问题以及事功与立人抵牾的性质问题。
应从六方面加深对中国基础教育变革中问题的认识:一是变革方略的整体性,二是变革价值的基础性,三是变革深度的转型性,四是变革评估的针对性,五是变革问题的复杂性,六是变革过程的持续性。
[关键词]中国基础教育;问题;反思;前瞻The Reflection and Foresight on the Problems in the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sic Education Since theIntroduc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Jin Zhongming Li Fuchun(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Abstract: In the 30 year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sic education has剧。
1983年12月31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草案)》指出:“不能只抓升学,忽视对劳动后备军的培养;只抓考分,忽视德育和体育,忽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只抓少数,忽视多数;只抓毕业班,忽视非毕业班;只抓高中,忽视初中。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方案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大厦的基石,它直接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我们的教育应如何发展以适应当前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科学育人、全面育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探索的课题。
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教育这棵常青树的根系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有些还是根深蒂固的问题,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是无法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使命的。
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认清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着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体系,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得到科学充分的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体系是建立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框架之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与教育理念,致力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义务阶段教育,大而言之,高中和中职教育也包含在基础教育的范畴里,通过多年的观察,我个人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无庸讳言,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仍旧是偏重于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的简单文化课教育,这种教育似乎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一种惯性思维教育,向来以来忽视了学生做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社会人的长远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首先,做为一个独立人,学生应该获得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那点知识,还应学会满足其个体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交、自控、自我完善、礼仪、健体、防卫、审美鉴赏等多种知识和技能,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建构,对其一辈子的平衡发展、终极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甚至远比学生背会几个公式定理要实用得多。
再者,做为一个社会人,学生应建立起强烈的国家意识、道德感、组织认同感、责任感等等。
在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背景下,从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来说,对于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在哪里
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在哪里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石,其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究竟在哪里呢?首先,教育理念的更新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思想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这种理念下,学生被视为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灌输,缺乏主动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因此,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我们要摒弃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品德塑造和身心健康的教育模式。
要让教育回归本质,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新人。
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
在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
然而,当前仍有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接受较慢。
因此,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让他们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课程与教材的改革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材是课程的载体。
当前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现实生活脱节、缺乏时代性和实践性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
同时,教材的编写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还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导向。
现有的教育评价制度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杭州)
教育的法制化: 国家通过法律干预教育,教育的法 制化有利于教育有序、高效运行。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教育国际化(本土化):
教育国际化并不意味着教育于国际接轨; 教育国际化的标志:1、国际组织对各国教育 影响越来越大;2、全球及区域的教育合作在不断 加强;3、教育交流不断增强,图书情报资料、人 员(教育官员、教师、学生)等来往密切;4、各 国互相承认学力、教育市场趋于开放。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高中教育:
主要问题表现为:应试成为普遍现象,升学成为唯一目标,
导致学生压力过重、负担过重,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 健康。 “县中模式”:以牺牲教师、学生的生活质量为代价换取 “高升学率”; “鞭打快牛”:重点学校的学生学业与精神压力更大; 义务教育后的分流:陈旧的人才观导致较为单一的升学轨道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知识 ——知识+ 能力——知识+能力+志趣);
6、急功近利的教育价值观,办学指导思想上
出了问题:现代教育已实质性地演变为一种 “训练”,它的目的在于通过特殊智能的训练 而胜任某一种职业,从而使教育萎缩为职业的 附庸和工具,教育培养的只是“单向度的人”, 教育变成了“没有灵魂的教育”。 教育不是政治、经济的附庸;教育更不是 标榜政绩的招牌,而是从长远着眼的民族素质 工程。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现代教育应培养的人文精神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近代 征服、改造自然 个人奋斗、人对 社会的征服 竞争 工具理性、强调效益 现代 共生、共育、和谐 对社会有责任感
人与人 人格特征
基础教育质量问题分析与改进方法
基础教育质量问题分析与改进方法近年来,基础教育质量问题备受关注。
尽管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基础教育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法。
一、基础教育质量问题的分析1.1 教育资源不均衡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和农村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一方面,城市学校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育经费,而农村地区的学校则面临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
另一方面,发达地区的学校比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基础教育质量的差异。
1.2 教育内容和方法滞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当前的基础教育仍然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学方法也较为传统,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
这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
1.3 考试导向过重目前,基础教育系统普遍存在考试导向过重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而非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应对考试时注重记忆和应付技巧,而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也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创新。
二、基础教育质量改进的方法2.1 均衡教育资源的分配为了解决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改善教学设施,增加教育经费。
同时,应加强城乡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资源共享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2 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基础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方法应更加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个性化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3 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基础教育应摆脱过度应试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思考
义务教育的质量标准
1、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 从“知识本位”到“学生本位”的根本 转变; 2、形成基本的国民素养,成为合格的社会 公民; 3、以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习惯的形成,作为 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目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中教育
1、高中教育的普及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高 中教育将成为一种基本的国民教育; 2、高中教育在某些地区呈现一种以学校为 单位的超大规模,只是一种发展过程, 不是一种必然规律; 3、作为国民教育的高中要形成新的质量评 价标准。
改革与发展之路依然艰巨
1、由于资源总是稀缺,因此不同地区将感 受着不同的生存与发展的困难; 2、这样的困难只有在改革与发展中才能得 到解决,停滞不前就必然死亡; 3、基础教育生存与发展基本资源的提供, 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和公共财政的建立。
发展的数量与质量
1、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 题,具有连续性和普遍性; 2、数量的扩张本身就是发展的重要内涵之 一,没有数量的质量停留在精英主义的 基础教育阶段; 3、新的质量观: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更好的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个 重要问题的理性思考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础教育研究所 彭钢
三个主要问题
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环境分析; 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矛盾; 三、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的基点: 1、定性把握:复杂化、多样化、多变化 的时代和社会特征; 2、趋势判断: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 程度的逐步加深; 3、现实困境:穷与富、大与强、古老与 现代。
三、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管理体制与投入体制的改革; 2、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3、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问题;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 5、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问题; 6、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热点
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基础教育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并分析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转变过去的基础教育普遍以应试教育为导向,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如今,面对社会变革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倡导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
这种转变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挑战,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人才培养途径。
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育成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
通过互联网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和学生可以获取更广阔的学习资源,实现跨地域、跨年级的教学互动。
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全面表现和潜能,许多国家开始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除了考试成绩外,学校也会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经验等方面,构建更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四、师资队伍建设与教育质量提升教师是基础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为提高教育质量,各国纷纷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
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激发他们的教育热情和创新能力。
优秀的教师队伍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五、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的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关注教育的公平性和机会均等性。
许多国家致力于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问题,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同时,也要注重改善少数民族和难以融入主流社会的人群的教育状况,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反思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反思孝昌县花西乡中心小学金东升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1、教育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权益保护时,老师逐渐处于弱势地位,学生挫折承受力脆弱。
2、高考指挥棒依然存在,应试教育仍占基础教育的较大比例,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单一;3、传统的思想观念仍然禁锢着国人的思想,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更乐意把子女送入各种补习班,增加学生负担;4、教育投入不均衡致使广大农村教师缺编,严重缺乏音、体、美、小科教师,学校配套设施匮乏,学生的爱好兴趣在学校得不到培养和发展;5、传统德育理念存在误区,会议式、口号式的活动多,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素质教育、反思、教育体制、教育公平、思想观念、误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飞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几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实现由传统的应该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但也凸现出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还不太完善的教育体制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请看几则报道,报道一:武汉市某中学一教师正在班上上课,突然,隔壁班的几位男生手持棍棒,冲进教室,将该老师打成重伤,究其原因,只是其中一名学生在办公室顶撞其班主任时,该老师说了几句公道话,致其怀恨在心,而进行报复;报道二:安陆市某高中一青年教师被发现杀死于自己的寝室多日,并被残忍肢解,后经公安侦破发现凶手是该校学生,原因是该老师曾批评过他的错误行为,笔者所在学校也曾发生多起学生伤害老师的教学事故,一支教老师正在初一某班上课,被突然冲进教室的一名二年级男生用砖头砸破脑袋,原因是该老师批评了他在走廊上扰乱该班课堂纪律的行为……,为什么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屡屡发生老师受到学生伤害的案例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以及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师德规范中规定,老师不得以任何方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得有侮辱学生人格的言行,否则老师在承担经济赔偿的同时,还会受到严厉的行政处分,甚至开除公职,在这一前提法规的约束下,当老师与学生发生纠纷时,受伤的只能是老师,而不能是学生,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的生活条件优越,很少经历生活的挫折,更没有经受过挫折教育(这是目前中国教育的空白),学生普通心理承受力差,而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点挫折时,就容易发生过激行为,,严重的就会发生以上典型的案例,因此,现代的老师普遍感到现在学生太难教,现在老师使太难当了,种种禁锢使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实用,老师处处受制约,特别是一些调皮学生倚仗条例法规,有时甚至处处为难教师,学校和教师已处于弱势地位,学生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学校、老师都难逃干系,受其制约,学生最爱上的体育课反而成为体育老师最担心的课,只要是容易受伤的项目,老师都不敢上,于是上体育课就只能让学生练练队列,小跑一下,做做游戏了,打篮球只成为少数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专利,因为,一旦学生受伤,一切费用都由老师承担,如被定性为教学事故,老师还要接受行政处罚,如此种种制约,都限制了教师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步伐,因此,如何完善现有的教育机制,既保护学生的权益,又能保证老师正常的教育教学,改变老师的弱势地位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指在我国基础教育各级学校中,对课程内容和课程思维方式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获得必要知识、工具技能和价值观念,具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该改革始于2001年,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 课程结构得到优化。
新课程改革从“以知识点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素质为本”的教学方式转变,强调“四位一体”的教学大纲,即“核心素养、学科知识、学科能力、情感态度,全面发展”。
2. 课程内容得到丰富。
新课程改革将“科学发展观”、“创新精神”、“中国特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理念和思想融入到每一个学科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3. 教育教学方式得到改进。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翻转课堂,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培养规律得到重视。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以及课外拓展和社会实践等环节,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社会责任感和领袖素质。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反思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 本轮改革效果不如预期。
虽然新课程改革推行了20年,但在“素质教育”“创新创造”“核心素养”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并没有明显提升。
2. 原来的老师难以适应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素养和教学要求,而大量的老师在思想意识和教学方法方面难以及时适应和跟进,导致新课程改革的落实难度加大。
3. 科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中仍然存在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单一评价模式,未能真正实现基于终身学习和积累素养的评价方式,评价效度和公正性有待提高。
4. 严重的城乡差距。
《基础教育改革热点与教师的挑战及应对》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改革热点与教师的挑战及应对》心得体会
今日有幸聆听了陈福祥老师主讲的“基础教育改革热点与教师的挑战及应对”讲座,通过本次讲座,我了解到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特点,也深深感受到了教师行业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压力。
在讲座中,陈老师提到中国的学校教育太乐于寻找标准答案,正确的、神奇的、万能的标准答案,找不到这个答案就很焦虑。
陈老师还提到中国的教学之患在于“多”,呼吁老师让学生走出作业焦虑,学习以色列的创新精神,培养“有想法、能思辨的孩子。
”
陈老师还提到,美德不能只停留在黑板上,应该让学生内化并付诸实践,发挥德育最大的作用。
顺应时代潮流,课堂不应该死气沉沉,而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在课堂上应该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符兰珍
天涯区台楼小学。
基础教育问题反思材料模板
一、标题基础教育问题反思:探寻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路径二、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本文对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建议。
三、基础教育问题反思1.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1)城乡、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较大,农村地区教育条件相对落后。
(2)学校间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2. 教育理念滞后(1)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教育评价体系单一,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
3.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1)教师数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
(2)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狭窄,激励机制不完善。
4. 课程设置不合理(1)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5. 家庭教育缺失(1)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2)家庭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建议与对策1. 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1)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区域间教育差距。
(2)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2. 创新教育理念,推动素质教育发展(1)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2)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1)优化教师培养体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2)拓宽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激励机制。
4. 优化课程设置,提升课程质量(1)根据学生需求,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
(2)加强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 加强家庭教育,营造良好教育环境(1)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2)引导家长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和民族复兴。
通过对基础教育问题的反思,我们应积极探索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路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作业(2010 至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题目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的几点思考科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专题讲座姓名殷作富专业学科教学·语文入学年月2008年12月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的几点思考江苏省响水县运河中学殷作富(西北师范大学2008级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事关民族未来,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的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历多个年头,其中的得失成败、经验教训值得真总结。
毋庸置疑,这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之前相对封闭、凝固、孤立、僵化的课程观,为教学实践带来了新鲜血液,身处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及教育理论工作者投入改革的热情和做出的努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凸现出来,正视这些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较深入的反思,分析各类问题产生的根源,这对于目前基础教育改革来说十分必要,也是对本地教育现状和未来负责的态度。
一、关于教育秩序的问题思考教育秩序问题是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的话题,教育的乱收费问题、教育的立法问题、特色教育问题、教育教学中的歧视和体罚问题等,这些无不涉及到教育的秩序问题。
我国虽然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诸多教育法律、法规,但执行和落实的极不到位。
农村教师绩效工资问题、教师的权益侵害问题、学生伤害问题、教育乱收费问题、办学经费的使用问题、教育部门的腐败问题常常见诸于各种媒体。
可见,规范教育秩序刻不容缓,这需要上至政府,下至基层学校的每一位老师本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不回避问题,重视问题,解决问题。
二、关于教育公平问题思考教育的公平问题是近年来民众普遍关注的话题。
教育公平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教育的不公平,问题就出于普遍存在的国家级重点学校、省级重点学校、市级重点学校、县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优质学校、实验学校,还有重点班、尖子班、火箭班等等,这是教育不公平的具体体现。
而社会的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的公平上,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
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没有这样的有序流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各阶层之间的凝固,堵死了穷人阶层跨入富人阶层的路,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
如何实现不同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是执政者始终不敢怠慢的问题。
教育的公平就可以担当此任,而我国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教育公平问题。
可以说我们国家教育的不公平是政府教育投入不均所造成的。
在这种投入严重不均的现实情况下,国家的教育投入不仅不应该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而且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如西部地区、农村,普通一般学校)大力倾斜,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缩小原来造成的巨大差距,以保障教育的公平。
我们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仍然热衷于投资重点学校而忽视一般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以换得所谓的政绩是极不明智的。
概括起来,教育的公平问题可以分解为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三个方面的公平问题。
1、教育机会公平。
教育机会公平是指不同阶层的子女均有享受相同质量教育的权利,即所谓的“有教无类”。
尤其是义务教育,国家财政应统筹解决,不应该由公民负担。
一位公民已经向国家纳了税,国家就应该提供公共服务,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当前,我国儿童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是很普遍的,不仅存在与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教育机会不公平也是怵目惊心。
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民工子女异地就学、农村儿童就学问题。
长期以来,教育投资重大城市轻小城市,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学校轻一般学校,人为导致不同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相差悬殊。
有权有势家庭的孩子、城市中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上的重点学校,接受的是优质教育;没权没钱家庭的孩子、农村孩子、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上的是一般学校,接受的是劣质教育,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到城市上学更是难上加难。
什么择校生、高价生、自费生将弱势群体的子女统统拦在了优质教育资源之外,重点学校可以收取不菲的各种费用,再加上我们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也热衷于重点学校投资,无论是在政策导向上,还是土地的划拨上、师资的配备上无不向重点学校倾斜,而一般学校不仅收不到应收的学费、杂费,连政府的正常教育投资也难以保障,使得重点学校锦上添花,一般学校雪上加霜,更加剧了原有的差距,哪有教育机会公平?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加大对经济且发达地区、农村地区、一般学校的教育投入,创造出公平的教育机会,以便真正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
2、教育过程的公平。
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指不同的学生要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遗传、生理、年龄、情绪、个人阅历、愿景、生活背景、性向、潜能、学习能力、需求…),他们需求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每个学校都有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的责任,也就是说应该实行差异教育,真正地落实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利于教育过程的公平。
了解学生的个性所需、研究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每个教师的应尽职责,要创造适合每个人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需要真正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3、教育结果的公平。
教育结果的公平是指每个学生完成学业后,能从事与自己学业相一致的工作,无歧视现象。
不同的行业需要不同的人才,高科技需要高级人才,扫厕所也需要适合的劳动者。
具有相同技能的人享有相同的就业机会。
学校既要培养从事科学研究、高级行政管理人才,也要培养普通的劳动者,甚至后者更为重要。
因此,教育应关注人才结构问题,最终实现人尽其才!总之,有教无类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是国家的责任,因材施教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是学校、教师的责任,人尽其才实现教育结果的公平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只有处理好了这三方面的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三、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是在整个国际社会关于职业“专业化”研究推动下彰显出来的教育研究课题。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叶之后,在教育理论界兴起了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热潮。
研究兴起快、发展猛、成果丰。
就教师而言,人们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研究,也产生了大批的研究成果。
但有些理念性或根本性的理论问题,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这些问题包括:1、教师道德的定位和层次。
在中国文化传统作用下,教师道德被一直置于神圣化的地位。
将教师职业从神圣化到世俗化,将教师职业道德从神圣道德地位回归到大众道德,其意义、举措、条件等问题的研究,目前尚难见到。
此外,一个重要的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是教师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区分。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职业道德层面来评价教师的所有行为。
实际上,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因为教师从事某种行为的动机或起因并不都是源于教育教学,因此教师的行为并不都是职业行为。
在我们看来,教师的道德至少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师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个体应该具有的一般个体的道德品质;第二层次,教师作为公民应该具有的道德;第三层次,教师作为专业教学人员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
因此,对于教师的某一具体行为,不能一概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加以审视,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样教师才能享受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享受有的人格平等权,才能享受他们作为国家公民应该享有的相应权益。
然而这一问题目前在我国尚未引起必要的关注。
2、关于基础教育学校教师专业知识的“专”与“杂”的关系。
人们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是既要具有普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又要具有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但是这种辩证的要求一直受到成为专家型教师观点的搅扰。
作为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究竟有没有必要成为“专家型”教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专家”?成为在多大程度上的“专家”?教师是成为“专家”还是成为“杂家”,才更有助于发挥其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人们再做思考。
3、关于“教师成为研究者”。
今天,“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然而,“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的上位概念“什么样的教师”是“研究者”,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去一一解开。
四、关于教育质量问题的思考我国目前有各级各类学生两亿多,教育的任务很重。
国际教育实践证明,教育规模的盲目扩大必然是以教育质量的下滑为代价的,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质量问题。
我国的教育质量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教育问题,多次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那么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呢?1、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主要关涉到教师的学历达标问题、教师群体的结构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
2、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相互支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脱节给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技能、教育研究带来了许多问题。
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师范专业教育中没有得到重视,师范专业的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中,导致新任教师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师范教育是教师的母机,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需要师范毕业学生传播和推广,可惜我们这些刚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其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停留在几年前他上中学时的水平,怎么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呢?我们的教育专家不能深入基础教育实践,在书斋里研究教育,与基础教育实践严重脱节,怎么能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呢?优质课的评审、优秀教师的评选是专家、领导说了算,却不顾及最有发言权的学生;课改中的演练做秀、形式主义导致教育目标的倒置,示范课、优质课、观摩课首先考虑的是便于教师表演而不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可以说,这样的课“成就了一批名师,耽误了一代儿童”。
自上而下、盲目学习国外经验,不倾听教育一线人员的意见,不挖掘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势必导致教育改革的阻力重重和课程改革目标的落空。
学科教育的研究是我国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我们的学科专家既不在教育理论钻研上下功夫,也不在学科教学的实践里摸爬滚打,带出来的学科教育硕士、博士只会照抄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主见。
常常是理论上头头是到,实践中一窍不通;动口可以,动手不行;让他们研究学科教学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撤。
学科专家以及他们的弟子们恐怕更多地应该钻研先进的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同时深入基础教育实践,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教材编写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在此基础上,依托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编写适切的教学指导材料、提出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措施。
学科教育专家和其弟子们应多反思自己所做课题研究究竟对基础教育教学有什么意义、究竟能解决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哪些切实问题,而不是生产垃圾论文。
3、教育实验的缺失。
教育是需要实验的,尤其是课程改革更需要大量的教育教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