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认知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三)

社会心理学(三)

• 有关社会认同的观点
认同感是一种社会心理稳定感,具有群体性(即社群 性)。 1. 埃里克森:
一个成熟的心理认同的渐进发展是以人所属的团体为条件 的,团体的传统价值对个人的成长而言意义非常。
2.
米勒:
“指出认同的本质不但是‘心理’的,它也包含‘群体’ 的概念,是一项‘自我的延伸,是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 这是认同的核心”。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的概念: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它包括两 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知或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 所有特征的认识集合,包括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 等的认识。包括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 •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 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请尽可能多地写出答案。
7. 麦克盖根:
认同是一种集体现象,而绝不仅是个别现象。它最频繁地 被从民族主义的方面考虑,指那些身处民族国家疆域之中的人们被 认为共同拥有的特征。
认同的基本特点:社会性、可塑造性和可共存性。
• 社会认同
广义:社会认同(狭义)、群体认同、文化 认同、民族认同等。 狭义:指“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 会期待趋于一致的倾向”,表现为三个层面:价 值认同、工作或职业认同和角色认同。 1.价值认同
自尊及其测量
• (一)自尊的建构及其作用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 或消极的,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
⑴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⑵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⑶自己的内部标准
• 希金斯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 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 理想的自我:我们想成为的人,它激励我们 实现抱负。 • 应该的自我: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的人, 它引导我们尽职、尽职、尽义务。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5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一)范畴化(categorize) 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自动地将之归到 某一类社会群体当中,可以有效的节省认知资源。

(二)图式(Schema) 基于个体的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的一种心理结构。包括 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以及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 一些特殊的事例。

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 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 心状况,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
根据原因的性质,又可将原因归纳到因素来源、稳定性、能控制性 这三个向度之中。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 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 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 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 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 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 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 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2.内隐自尊、内隐社会态度的研究;
3.人际交往中的内隐性别刻板效应的研究; 4.跨文化交流中的内隐种族刻板效应的研究。
9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 VS 间接测量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使之很难通 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 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

第四章认知心理——感知觉

第四章认知心理——感知觉

3、错觉
(1)内涵: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 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2)意义:

理论: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现实: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利 用错觉为人类服务。

(3)错觉种类:
• (一)对人的错觉: • 1、首因效应。首应效应是指在对人的知觉中,最早获得 的第一印象产生的影响最大。 • 2、近因效应。对一个人近期的印象影响人们对他人长期 形成的看法的现象叫近因效应。 • 3、光环效应。在人际知觉中,人们常以对所具有的某个 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的特性上,也就是以所知 觉到的特征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以局部信息形成完整 印象。 • 4、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一类人 所持的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 (二)对物的错觉:视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形重 错觉、颜色错觉、方位错觉等。
你相信中间是一个圆吗?
月亮错觉
這是一個螺旋嗎?
錯,這只是一些各自獨立的同心圓而已。
你看到的是誰?
看起來像是美國總統克林頓及副總統柯爾對不對? 那您就錯了... 這只是將克林頓總統的臉複製二次,只有髮 型不同罷了。
左邊圖中心的圓比較大嗎?
不..他們是一樣大的喔!
注視著中央的黑點。過一段時間後黑點周圍 的灰色薄暈就會漸漸縮小。
不可能图形——三齿叉、两齿叉?
感觉与知觉关系:
共同之处:感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 不同之处: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 种最简单、低级的心理过程,而知觉是对事物各 种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即对事物整体的反映,要借助过去经验对感觉信 息进行解释,有记忆和思维的参与,是较为复杂 的认识过程。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一般来说,我们先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对其形成第一印象,然后再收 集相关的信息,并经过整合形成整体印象。当然,我们的认知过程不可 能完全准确,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2.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3.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热情、真诚 A>B
注:括号中为权重
(四)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途径或线索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 态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进行,这些就构成了社 会知觉的基本途径。
2、语言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
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 “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口是心非”。不仅听他说什么,更重要是看他做什 么,如何做?
3、 行为
Jones 与 Davis ( 1965 ) 相 应 推 论 理 论 (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 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品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 影响相应推论的因素: ( 1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 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越能对人做出 本质归因。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好人=好的行为 坏人=坏的行为

心理发展与教育 自测题四

心理发展与教育 自测题四

第四章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社会认知:顾名思义就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及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关系以及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

2.自我中心: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学名词。

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3-6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如当自己的汤是热的时,就认为别人的汤也是热的。

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利己主义不同。

幼儿不能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观点,还存在着别人的观点,他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以为事物就是他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看法。

3.去自我中心:它使得婴儿不再把一切事情都归功于自己,学会把自己看成是由许多永久客体组成的世界中的一个客体,在情感方面,婴儿则从不能区分自我和外在环境,开始向着群体交往或情绪交流发展,从而通过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而区分自我和别人,或是通过对事物的各种好奇心的驱使而区分自我和外界事物。

4.假想观众:这是青春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

无法区分自己的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

想象中有一群人在看着自己的活动。

5.个人神话: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青春期情结。

青少年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不能理解我正经历的一切”,“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我能应付一切”这些观念反映出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

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意识,一种认为自己非常与众不同并且总是受到他人评价性关注的感觉。

属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的一个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完整的自我。

6.观点采择: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塞尔曼把观点采择定义为个体“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观点采择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立的,它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第四章_认知与发展(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_认知与发展(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社会性发展等。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
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语言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学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并 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人格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包括道德品 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三)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 连续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 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 要求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做好教育工作。 2、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1.制定了新的智力测验 2.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3.教师可以依皮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 的智能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1、社会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心理发展的原因 二、维果茨基的理论与教育 1、语言与发展 2、学习与发展 3、教学与发展
(二)环境与教育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
展的空间是由环境与教育提供的,发展的水平与内容 完全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三)学校教育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简介 让 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20世纪最具影 响力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发 生认识论专家。皮亚杰一生著 述极多,出版了近50本著作, 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一生 致力于个体认识发生发展的研 究(认识论研究),创立了 “发生认识论”;而该理论的 核心内容——“儿童认知发展 理论”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儿 童心理学理论。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PPT课件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PPT课件第四章  社会认知

案例:香味:正在消失的非语言线索?——香水的销量虽 然没有爆跌,但是正在稳步下降。
华尔街日报,1998年12月27日——Ari Kopelman 的总经理在拜访朋友时 经常设法看一看主人的卧室。在一个又一个的化妆台上,他看到一大堆 用了半瓶的香水堆积着。“每个女人一定都积压了能用157年的香水。 Kopelman先生说。

让被试判断此人是 否慷慨、幽默,结 果如下
慷慨 第一组 90%
幽默 77%
第二组 10% 75%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
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 如果事先提醒被试避免作出草率判断,并告知他们要考
虑到全部有用信息,首因效应就可以减弱。 近因效应就会发生,我们就可能注意对方的“现在”表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任何社会知觉都由自我知觉开始, 都有自我知觉的参与过程。
所谓的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自我知觉的内容 主要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 征的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 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人们称它为嗅觉器官的转变。如今,女人们走在走廊上,上班和外出吃 饭,香水的香味少多了。亚特兰大一位31岁的叫Mary Collins的市场主 管说:“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香水和在它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了。”
香水工业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那时作战回来的Ggs为他的情人带来 了经典的Chanel 5。随后昂贵的香水成了梳妆台上必备之物。香水工业 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60亿(美元)的盛况。但它的发展在90年代初慢 了下来。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以每年2%到4%的速度下降。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三节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社会群体:是由具有某一共同的且具有社会意义的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构成的集合。

有社会意义的特征是随时间与文化而变化的。

宗教、职业、省份、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是划分群体的重要特征。

一个个体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划入不同的群体中。

刻板印象(成见):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

对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是由正、负性特征构成的,如大多数人认为女性是敏感的、热情的、依赖的、以家庭为中心的。

刻板印象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但大多数刻板印象的准确与否无法测量和验证,因为没有合适的校标。

一、刻板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

1.个人的经验由此形成的刻板印象极大可能不准确,原因有:(1)由于新奇的、极端的、凸显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一个群体中特殊的成员对刻板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2)毫无疑问,一个群体的行为对我们的知觉起着很大的作用,但一个群体角色往往限制了我们多看到的行为,即一个群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所要完成的工作往往决定了他们要如何做,如一个医生就要耐心地照顾病人。

2.社会学习(从父母、老师、同学、课本及大众媒体)二、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在下列情况下,人们仪唤起及使用刻板印象:(P120)(1)一个人类别的特征越明显,与此类别相联系的刻板印象越易浮现在脑海中。

(2)对待匿名的、可互换的群体成员,易用刻板印象来知觉他们,从而忽略个人的特征。

(3)当时间紧迫,需快速对他人做出判断时,易使用刻板印象。

(4)当所获得的信息很复杂,不易分析加工时也易使用刻板印象。

(5)当人们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如勃然大怒时。

(6)当人们意识到对个体的判断重要,人们也许会进一步收集有关个体的信息,而不是只用有关群体的刻板印象来认识个体。

三、刻板印象辨析使用刻板印象的好处: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

第四章社会认知优秀课件

第四章社会认知优秀课件

组别 友好评价(%) 实验条件
1 78
先阅读热情外向材料,
后阅读冷淡内向材料
2 18
先阅读冷淡内向材料,
后阅读热情外向材料 3 95
只阅读热情、外向材料
43
只阅读冷淡、内向材料
2、近因效应 与第一印象的首因效应相对应的是近因效应, 指的是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 强烈,会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使 我们“忘记”以往的信息,而凭新获得的信息 对他人作出判断。
热情的中心性品质实验 第一次实验:
一组: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坚决,实干和谨慎 二组:聪明,熟练,勤奋,冷酷,坚决,实干和谨慎 第二次实验: 一组:聪明,熟练,勤奋,礼貌,坚决,实干和谨慎 二组:聪明,熟练,勤奋,生硬,坚决,实干和谨慎
二、认知他人的内涵
1、对情绪、情感的认知
认知他人的情绪、情感也常常是通过对其外在表现 做出判断的过程。这些外在表现主要有:
(4)惯性
社会知觉现象的一次次反复出现,周而复 始,就会忽视知觉对象的变化,仍对客 体作出同样的直观反应。
二、社会印象及其特点
1、主要指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 成对他人的印象。
2、社会印象的基本特点
(1)间接性:
社会知觉是以感官为基础,是主体的感官与社 会刺激直接接触而产生的直观反应。而社会印 象则是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对知觉到的社会 刺激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使发生过的客体在 大脑中的成像。因而,社会印象具有对客体间 接成像的过程,即具有间接性。
一次(3+3)=6分;
二次(3+3+1+1)=8分
第二节 社会认知与自我认知
一、认知他人的过程
1、第一印象与首因效应

职业社会认知

职业社会认知

旅游管理系
(2)确立阶段(跳槽期) 这山望着那山高 学校没别人的好 专业没人家的好 我要是学金融 我要是学建筑
旅游管理系
黄老师建议:
五 跳槽不要多于

旅游管理系
(3)维持阶段(奋斗期)








旅游管理系
(4)衰退阶段(下课期)
旅游管理系
㈠职业的含义
职业不同于工作,在德语中,职业一词为是 “天职”之意。它意味着个人毕生应当为之而不 懈奋斗的目标。因此,职业本身已经包含了职业 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内容,它是一种具有高尚性的 事业。
旅游管理系
㈡职业分工更精细,专业化增强
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不同的职务需要的 专业知识也大不同,所以,职业作为社会分工的的产 物,其发展也是越来越细致。
比如我们09级酒店同学在金悦实习时,分到的 有:迎宾、茶艺、普通服务员、传菜员、鲍翅组服务 员、厨房小工、仓库保管员等岗位。
旅游管理系
㈢职业内涵和功能不断更新
旅游管理系
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会介意 接生医生是个男人吗?
同样是做超市理货员,你更 容易接受男人还是女人去做 呢?
⑨素质高低
同样是看见奥巴马在 排队,有的人认为是 资本主义在作秀,有 人大骂中国官员,你
怎么看?
旅游管理系
⑩地区差异
旅游管理系
不是心理障碍就是神棍!
宗教 人士
是天神的使者!
旅游管理系
旅游管理系
1、技术性
没有金刚钻 莫揽瓷器活 好好学习提高智力 努力获得一技之长
旅游管理系
2、经济性
我为社会做贡献, 社会怎样认同我? 钱就是体现之一。
旅游管理系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 一项实验:11个词汇,其中7个引起不愉快情绪或社会禁忌的词 汇,逐一呈示,在被试认知后报告,用皮肤电反射测定情绪状态,考 察电反射与报告否一致?……
—— 生活中,面对高大歹徒, ……;看望重症病人,……
• 形成完形:把有关信息、特征组合起来,形成完整印象,带有主观色


3,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1)对人的社会行为、人际互动的影响
二,社会认知的范围
【他人情感;他人性格;人际关系;第一印象】
1,对他人表情的认知
• 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表情来判断其心理。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对他人 表情的认知与解释。
• 表情有三类: • 面部表情(视线联系)
身段表情(舞蹈语汇、四肢、躯体); 言语表情(歌唱家、演说家)。
其中,面部表情尤为重要。
• 面部表情判断: 眼部肌肉、口部肌肉何者重要? 发展特点,对若干表情判断达一定正确程度与年龄有关。(见表) ■
• 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人类的行为和认知对自身健康有重要影响。乐 观态度、面对疾病时乐观解释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条件。 Seligman,Peterson:哈佛大学1946年的一次面谈记录,这些人在1980年 的健康状况,两者比较,……
• 负性情绪——导致:紧张应对: —— 心脏功能受影响;免疫系统受抑制;自主神经系统受损。 ■
(2)对心理、对健康的影响
• 社会认知与寂寞。——社会认知中只注意生活中消极方面,会体验到更多 的寂寞,长期寂寞者会以消极态度看待自己和他人,责备自己没有良好社 会关系或他人难以相处、把事物看成自己无法控制。
• 社会认知与焦虑。——人们对情境的认知与控制可以使人避免焦虑。 Philip Zimbardo有项研究:害羞女生,大噪音,与英俊男士交谈……

第四章 社会

第四章  社会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 要素
孙本文
曾提出“四要素说” 曾提出“四要素说”: 地理要素(气候和地形) 地理要素(气候和地形) 生物要素(人口的数量和品质) 生物要素(人口的数量和品质) 心理要素(社会态度等) 心理要素(社会态度等) 文化要素(文化物质和模式) 文化要素(文化物质和模式)
一、自然环境
四、地缘关系
直接建立在人们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基础 上的社会关系。 上的社会关系。它是人类最早产生的社会关系 之一。可以分为两种: 之一。可以分为两种: 封闭型:社会分工不发达, 封闭型:社会分工不发达,人们被限制在较 小的地域范围内,很多人终生只在某一个村、 小的地域范围内,很多人终生只在某一个村、 镇里生活。 镇里生活。 开放型: 开放型:机器大生产的发展使人们摆脱了小 生产的束缚, 生产的束缚,城市的发展使很多人摆脱了土 地的束缚, 地的束缚,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人们远距 离的和较快的流动成为可能。 离的和较快的流动成为可能。
二、人口
人口是特定地域内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 的总称。 的总称。 人口质量:又称人口素质, 人口质量:又称人口素质,它包含思想 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通常我们 称之为德、 称之为德、智、体。思想素质支配人的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文化素质是人们认识和改造 世界的能力,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自 世界的能力, 然条件和基础。 然条件和基础。
(二)词源
1.中国古籍中的“社会” 中国古籍中的“社会” 中国古籍中的
在中国的古籍中, 社会” 在中国的古籍中,“社会”一词始 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 玄宗上》(本纪第八)。 于《旧唐书 玄宗上》(本纪第八)。 书中记载: 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 书中记载:“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 及村闾社会 并就千秋节先赛白帝, 社会, 及村闾社会,并就千秋节先赛白帝,报 田祖。然后坐饮,散之。 此处“社会” 田祖。然后坐饮,散之。”此处“社会” 一词是村民集会的意思,是一动名词, 村民集会的意思 一词是村民集会的意思,是一动名词, 两字演进而来。 由“社”和“会”两字演进而来。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了解班杜拉的生平以及他的贡献掌握班杜拉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以及他所进行的实验和研究等掌握社会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以及班杜拉的学习理论班杜拉是美国著名学习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

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了《社会学习理论》一书,该书总结了他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形成过程。

班杜拉认为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习得过程,一种是通过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一种是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也就是他特别关注的观察学。

在对观察学习的研究中他进行了许多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他又对观察学习的有关心理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观察学习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在观察学习中进行反应综合的位置和反应信息的传递的研究,强化在观察学习中的作用的研究以及示范影响的范围——观察学习的功能的研究。

从这些研究中他得出了社会学习的一般原理,如人类的许多学习都是认知性的;反应的结果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来源;观察是学习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展现一个榜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应;观察学习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和自我效能原理。

班杜拉的生平及著作班杜拉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班杜拉在研究中所进行的实验有关问题的研究社会学习的一般原理班杜拉的学习理论对班杜拉学习理论的评价一、班杜拉的生平及著作艾伯特·班杜拉(A1bert Bandur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

像斯金纳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

他就学的中学仅有20个学生。

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衣阿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于受赫尔的学生斯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含义1,感觉和直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者体验。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2,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他影响主题的心理活动。

调节主题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自我知觉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分为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是自我图式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征的认识结合。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测•社会比较: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

2,自我概念的作用•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还影响个体的想法,情绪,行为。

•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及自我概念。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的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

3,自我概念的测量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2,自我描述问卷1,2,3三,自尊及其测量1,自尊的构建•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完全正确。

2,自尊心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表四,自我认同1,认同的含义•认同理论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社会取向•认同在心理学上只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经过认同,帮助形成人的自我概念。

•认同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其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为他人的情感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爱情和经验足以童话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在默契。

第四章 社会知觉2011

第四章 社会知觉2011

二、社会知觉的特点
(一)认知对象的独特性——掩饰内在动机)
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
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换句话 说,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 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 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例如,通过他人的 言行、表情、态度等来认识、判断,但是,无论是 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的对象,都会掩饰自己的内 在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 准确的。
亲昵区 个人区 社会区 公众区 0cm-45cm 2 背景参考 夫妇、恋人 3 自我表演 (主动影响) 45cm—1.2m 朋 友 1.2m—3.6m 熟 人 3.6m以上 陌生人 公共场所
第二节 自我知觉
一、自我知觉的涵义 二、自我概念 三、自尊 四、自我认同
课堂活动-1
自我测验:每个同学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关 于自我描述的10个句子:“我是…..”前五 个是关于身高,体重,体型,外貌的评价,后 五个是关于智力、优点、特长的评价。 在不署名的情况下,让周围十名同学猜测, 并作评价。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是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
第一节 社会知觉
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 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作出推测 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是主体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主体的心 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
(二)社会知觉内容
物质自我:身体、衣服、房子、家庭和所有其 它的物质所有物; 社会自我:社会评价,我们从熟人或朋友那里 获得的承认,特别是有利的评价。 精神自我:个人内心的活动、能力、感觉、价 值观和理想,是自我感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部 分。 再由此引出“自我感觉”和两种涉及自我的行 动“自我追求”和“自我保存”。

第四章社会认知

第四章社会认知

2.好坏评价的重要性 奥斯古德提出了三个基本的维度:评价(好—坏)、力量 (强—弱)、活动(积极—消极)。也就是说,人们基本 上是从评价、力量和活动这三个角度来描述对一个人的印 象的。其中,好坏评价在印象形成中最为重要,一旦人们 对他人或事物的判断在这个维度上确定下来了,其他两个 维度的作用就不太大了。
二、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
1.信息加工的主要模式
①累加模式 累加模式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 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②平均模式
平均模式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 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③加权平均化模型 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 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比如对科学家而言,智力因 素的权重大;而对演员来说,则是吸引力的权重大。相对 前两个模型而言,加权平均模型能够解释的范围更广,它 是我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时最常使用的模型。
四、印象管理
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理论 角色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和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及 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 角色理论的精彩比拟就是: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中的人 如同舞台上的演员扮演着特定的角色,遵守着一定表演规范, 展示着各异的表演技能。而这种自我表演实际上就是印象管 理的过程。
怎样识别欺骗的行为和非真实的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可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比较容易控制的表现; 二是个体不大留意或难以控制的身体姿态和眼神等。 识别谎言——非语言背叛了“他” 1.微表情——瞬间闪现的面部表情。
2.各通道间表达的不一致。
3.说谎的人音调经常升高,并且他们更加犹豫,还 会有很多错误发生。 4.撒谎的人比说实话的人更经常眨眼睛、瞳孔扩大。 5.撒谎的人有时会表现出夸张的面部表情。

沙莲香第三版第四章社会认知

沙莲香第三版第四章社会认知

社会知觉=社会认识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P75
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
自我概念与自尊
印象
对群体的知觉 对社会的知觉
对行为及事件原因的推断
刻板印象
社会及群体认同感
归因
什么是社会知觉? 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环境中对外界的社会 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 程。
第一节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
社会知觉
eg.社工班学生对社 会工作专业的专业 社会知觉 认同 外界的社会性信息
知觉 主体
知觉 的内 涵
个体
个体、群体(群体对其成员的知觉、
群体对其他群体的知觉、群体对其他群体 成员的知觉,群体对自身的知觉等)
心理学中的知觉 包括对外部特征的知觉,还包 不包括判断、推 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及对 人行为的判断和解释。 理等认识过程
三、自尊及其测量
(二)自尊的测量 1、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 该工具只包括10个定序等级题目,因此它易于施测、计分和 解释。它最初是为青少年设计的,但也广泛用于成年人。
2、得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量表
• 得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量表(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是测量社交自尊的一个工具。 • 此量表有两个各含16个题目的复本,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87。题目描述的是与他人交往时的自信程度、与陌生人说 话时的恐惧感、在社交情境中的安全感,以测量社交信心、 支配欲、社交能力、与权威人士的关系。
自我概念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在与 他人的互动中逐步形成的。获得自我概念的四个主 要渠道: • 1他人的反馈:父母、老师 • 2反射性的评价: 感知别人对自己的态 • 3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 度来了解自己。库利 提出“镜中我”—— • 4社会比较 镜子中的我或别人眼 把各个渠道获得的信息 中的我就是我们感知 进行整合加工,形成统 的对象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第四章 社会认知



很多研究已表明,当个体的动机不同时,所采用的社会比 较方式也不同。

从以上各个渠道获得的对自我的认识片段
加工整合

自我概念

(三)、自我概念的作用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而且还影响着个人 的想法、情绪与行为。 1、自我表达(self-expression)性行为:即人们试图通 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认识,即自我概念。 研究表明,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进入能 允许他按与自我概念一致的方式行动的社会情境 (Snyder & Gangestad, 1982)。 对自己认为的真我的反映 使他人对我们形成准确的印 象 使他们按我们的意愿来对待我们。

青春万岁
3 自己的内部标准
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

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 理想的自我(the ideal self):我们想成为的人 应该的自我(the ought self ):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成为 的人 实际的自我(actual self)

线索(如人的长相、穿戴、身体姿势等)本身并无意义, 它们是根据知觉者记忆中所储存的有关人、行为、特质的 知识来解释的。 另外人们要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一个 人的概括性认识。


所谓的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就是把一个人 若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 义的特性。

Asch (1946) 的经典研究: A组是: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B组是: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第4章 社会认知-归因

第4章 社会认知-归因

在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业管 理及临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30/2019 6
1、朴素心理学家理论(海德内外归因理论)
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1958) 海德将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高区别性 区别性
汤姆并不是老踩其他舞伴的脚
低区别性
汤姆也踩其他舞伴的脚
高一贯性
一贯性 汤姆几乎总是踩琼的 脚
低一贯性
过去汤姆从不踩琼的 脚
高一贯性
汤姆几乎总是踩琼 的脚 高一致 性 琼的舞 伴常踩 她的脚
低一贯性
过去汤姆从不踩琼的 脚
高一致性 低一致性
一致性 琼的舞伴 琼的舞伴 常踩她的 很少踩她 脚 的脚
3、凯利的三维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H.Kelley,1971)对上述理
论进行了补充。 凯利指出,经验总是反复产生的,每次的经验总是有 着相似之处。假如我们拥有关于事件的多重信息,我 们就会利用协变原则来进行归因。 协变是指观察到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中所共同出现的 东西。 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属时需从主、客观领域中的三个范 畴去着手。 所谓三个范畴,即(1)客观刺激物(存在);(2)行动人 (人);(3)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
得不到一贯性、一致性、区别性的全部信息,也 不会进行如此科学、复杂的分析。
3/30/2019
13
(五)对归因理论的评价
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2、有助于推断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个性 差异; 3、有助于预测个体可能的学习行为; 4、仅仅归因难以完全符合实际。
3/30/2019
(五)社会常模
社会常模被人们视为归因的线索,是成人最常用的来推论能力水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平均方式
甲 坦率 +3 机警 +4 谦虚 +3 娴静 +2
124=3
乙 坦率 +3 机警 +4 谦虚 +3 娴静 +2 聪明 +4 平易近人 -2 14 6=2.33
2、累加方式
3、加权平均方式
另外,负面特性的权重往往要比 正面特性的权重高,即所谓“黑票作 用”或“负向效果”。
(三)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
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了 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非 常耀眼,吉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 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 的那个漂亮的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 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 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 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的注意之 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边的椅 子上喝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去了。
差别不明显。
凯利(Kelley,H.H.,1956)在现实 中进行了验证:
此先生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社会 科学系研究生。他在另一个学院已有 三学期的心理学教学经验。这是他第 一学期教经济学。他今年26岁,富有 经验,已婚。了解他的人们认为他是
一位较冷淡、勤奋、严谨、实际而果
断的人。
“热情”与“冷漠”对其他特质评价的影响
评价
社会特征
智慧特征
———————————————————
助人的
科学的

真诚的


宽容的

幽默的
果断的 有才能的 聪明的
平易近人的
有恒心的
评价
社会特征
智慧特征
————————————————————
不快乐的
愚蠢的
不 好
自负的
轻浮的

易怒的
笨拙的


令人厌烦、
不可靠、
不受欢迎的
优柔寡断的
汉密尔顿(D.L.Hamilton,1974)等 的研究表明,他人的社会特征会影响人们 对他的喜欢程度,而他人的智慧特征则会 影响人们对他的尊重程度。
Lachins的研究(1957):
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 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 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 人,他一面等待着店员对他的注意,一面和一 个熟人聊天。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 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了 朋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 手了。
2、印象的一致性
人们倾向于对他人不同的特征形成较 为一致的评价。
3、中心特性的作用
阿希(Asch,S.1946)实验:
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坚决、实干、谨慎 聪明、熟练、勤奋、冷淡、坚决、实干、谨慎
(热情:“慷慨大方”、“快活”、“幽默” 冷淡:“斤斤计较”、“毫无同情心”、“势
利十足”) 把“热情、冷淡”换成“文雅、粗鲁”,
二、印象形成 (一)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1.评价的中心性
奥斯古德(C.E.Osgood,1957) 等的研究认为,人们是从评价(如 好—坏)、力量(如强—弱)和活 动(如积极—消极)来对人形成印 象的,但评价最重要。
罗森伯格(S.Rosenberg, 1968)等发现人们往往根据社会的 和智慧的品质去评价他人:
对比效应:当任何事物与相对 不好的同类事物作比较时,会比实 际上看起来更好、更美、更高。
2、先入为主
最近的或经常被激活的想法最 有可能被大脑捕捉到,因而会被用 来解释社会事件。
3、决策的形成方式
呈现方式一: •如果采用计划A,可以挽救200条生命。 •如果采用计划B,600人获救的可能性为 三分之一,全部丧生的可能性为三分之二。
品质
自我中心的 不善社交的 不受欢迎的 严肃的 易怒的 没有幽默感 的 粗鲁的
指导语
热情
冷漠
6.3
9.6
5.6
10.4
4.0
7.4
6.3
9.6
9.4
12.0
8.3
11.7
8.6
11.0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有些特 性常常更有分量,并能改变整个印 象,这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特性便 被称为中心特性。
(二)印象形成的方式
亦叫假定相似性,即人们总是假 设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
4、宽大效应
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是积极 性的评价多于消极性的评价的现象。
5、刻板印象
对某一类人或事所产生的一种比 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就是刻 板印象。
三、社会判断
(一)背景的影响
1、参照点与对比效应 对一个对象好坏的判断,常常取
决于参照物的情况。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最先的信息对人形成印象具有强 烈影响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最后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 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S.E.Asch1946的实验:
(1)史蒂夫聪明、刻苦、冲动、爱发表意见、 顽固、好嫉妒。
(2)史蒂夫好嫉妒、顽固、爱发表意见、冲 动、刻苦、聪明。
结果发现,句子(1)比句子(2)更能使 史蒂夫得到正面评价。据此,阿希得出这样两 条结论:①印象形成是所有人格要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②在这些人格要素中有一种是左右印 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最早出现的中心词决定第 一印象。
组别


友好评价
第一组 先出示热情、外向材料,然后出示 相反材料
第二组 先出示冷淡、内向材料,然后出示 相反材料
第三组 只出示热情、外向材料
78% 18% 95%
第四组 只出示冷淡、内向材料
3%
2、晕轮效应
指当我们对一个人做了某些判断 或评价后,我们往往据此对该人的其 他品质进行推论的现象。
3、投射效应
(72%的被试选择了计划A)
呈现方式二:
如果采用计划A,400人会丧生。
如果采用计划B,全部获救的可能性为 三分之一,600人丧生的可能性为三分 之二。
(78%的被试选择了计划B)
特沃斯基和卡尼曼(Tversky & Kahneman,1984。卡尼曼为2002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颁奖辞:把心理 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从而 解释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决策。特沃 斯基1996年去世,没能分享这份殊荣。) 注意到,人们不喜欢失去而总是试图避 免受到损失。
第四章 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 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 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可分为三个步骤: 1.对他人的知觉
2.对他人的评价和判断 3.对他人行为表现进行归因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2.认知者本身的心理特点 3.认知的情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