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古诗三首 牧童人教新课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笛声声品童趣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古诗《牧童》教学

设计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教学目标】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

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1.认识“铺”、“蓑”等字,会写“蓑”1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借助重点字词,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的意思。

3.体会诗的意境,从诗句中感受快乐与自由。

【教学重难点】

利用重点字词体会诗中画面的美妙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创设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牧童短笛》音频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趣”

同学们,说起童年总有许多聊不完的话题。瞧,在大诗人杜牧笔下,童年是“遥指杏花村” 的无忧无虑;在杨万里笔下,童年是“急走追黄碟”的自由自在;在诗仙李白的笔下,童年是“飞入青云端”的美丽遐想……(课件出示相关描述童

年的诗句和画面)那么,在吕岩这位传奇诗人笔下,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走进吕洞宾的诗词世界。

(板书:牧童)

二、初步感知,读“趣”

1.自由读(3遍以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指名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七言绝句的格式分为两大类,《牧童》属于仄起式的第二种: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所以这里的“铺”应该读四声,)同学们自己再试一试,看能不能读好。

3、按节奏来读。

4、配乐来读,注意读出自然节奏,读出情感韵律。

三、二次阅读,说“趣”

1.同学们,读通了古诗,还应该理解诗的意思。现在请大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

理解诗意,可以同桌讨论,也可以自己学习。(2分钟)

2.看大家学得这么认真,老师要先考考你们:你知道这些字词在诗中的意思吗?课件出示:铺:铺开弄:逗弄蓑衣:用棕叶等编织的衣服,可以挡风遮雨

2、重点解读“蓑衣”注释,然后讲解“蓑”字的演变过程。

3、学写蓑字(学生手写两个,同桌评价写得如何,画星星评价)

3.明确了字词含义,接下来我们来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根据注释回答诗意,可以让两三个孩子来说一说)

5.从诗中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牧童形象?

四、细读赏析,品“趣”

过渡句:同学们,透过诗,我们看到一个可爱自由的小牧童形象,除此以外,你还能从诗中看到什么?

(草地,黄牛……)

1、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

课件点击“铺”字:通过这个字,你感觉这是一片什么样的草地?

(宽广、辽阔)

课件出示草地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看到的图片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2、瞧,眼前绿草如茵,微风阵阵。耳边传来什么(笛声)播音乐。

课件出示诗句,同学们,是谁在逗弄笛声呢?从这个弄字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的小牧童?

(活泼、聪明的、调皮的……)

是啊,活泼可爱的小牧童放牛归来,弄笛还家。想一下,他会怎么逗弄他的笛子?

(课件出示句式训练)

瞧,同学们一个铺字写出了草地的辽阔,一个“弄”字突出了牧童的活泼,记住了,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板书:铺弄)3、同学们,来看诗中这几个数字,六七里,三四声。你来想一下,是不是草地只有六七里宽,而笛声也只有三四声呢?

这些数字是为了说明什么?

总结:这些数字在诗中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里”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地的茂盛和广阔(板书:广茂);“三四声”极言其少,反而突出了笛声悠扬,也衬托出了乡村夜晚的静寂。(板书:悠扬)在古诗中,诗人常常用这样的虚数来写景言事,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是写桃花才开,数量不多;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极言数量很多,掌握了虚数的用法,将来解析诗意就事半功倍了。

4、置身于这一片广茂的草地和悠扬的笛声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1)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齐读)读的时候可以把“六七里”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读得短而轻。谁来试试?(指名读)

(2)老师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铺满了原野,微风轻轻吹过,正涌起层层绿色的涟漪呢!远处传来的笛声,一阵阵悠扬的曲调,时有时无,时快时慢,时远,时近。男生们,可愿意用你们的朗读领老师再欣赏一番吗?

(男生齐读)

(3)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笛声声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

(师引读:草铺横野,生接:六七里;师引读:笛弄晚风,生接:三四声。)就这样,牧童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光着脚丫,在晚风的吹拂下慢悠悠地回到了家。接下来,他干了什么?(用诗句回答)

出示: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黄昏后,吃饱饭的牧童摸着圆滚滚的肚子,来到了草垛。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隐隐还闪烁着星光,看到如此美景,牧童哪还顾得上脱下蓑衣,嗖!这不,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他已惬意地躺着仰望这番美景了。此时此刻,你觉得他会想些什么?

(生自由言说)

2、同学们,什么是“卧”?(躺,睡)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