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解读

合集下载

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赏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抒情叙事诗,描绘了琵琶女生活的不幸和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

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以及对社会动荡和世态炎凉的感慨。

以下是《琵琶行》的赏析:1. 故事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7年),诗人当时四十五岁。

诗中通过琵琶女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艺术家们的无奈处境。

2. 人物形象:诗中的琵琶女形象生动鲜明,她才华出众,容貌美丽,但却命运多舛。

诗中通过琵琶女的遭遇,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迫害,以及艺术家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悲惨命运。

3. 艺术手法:白居易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抒情、叙事、描绘等,将故事娓娓道来。

诗中对人物心理、情感的刻画细腻入微,如“似诉平生不得志”一句,揭示了琵琶女内心的无奈和感慨。

同时,诗中以音乐为线索,将琵琶女的命运与音乐相结合,寓意着她的命运如同琵琶声一样凄美动人。

4. 情感表达:《琵琶行》抒发了诗人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诗中既揭示了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5. 社会价值:《琵琶行》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诗中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总之,《琵琶行》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诗歌。

通过生动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描绘,诗人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动荡的感慨。

这首诗不仅成为了唐代诗歌的瑰宝,也为后世文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白居易《琵琶行》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翻译及赏析琵琶行翻译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官为九江郡的司马。

第二年秋天,送客人到湓浦口。

夜里听到有人在船中弹琵琶,听那铿锵清脆的弦声,带有长安京城的韵味。

就打听那个弹奏的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师学过琵琶。

现在年纪大了,容貌衰老了,只好委托终身给商人为妻子。

于是命人摆上酒席,请她尽情地弹奏几支曲子。

曲子弹完了,她带着忧伤的神情叙述年轻时候欢乐的往事。

如今却漂泊沦落,容貌憔悴,辗转流浪,迁徙各地。

我由京中外调已经二年了,一直是安逸自适的,被这歌女的话所感动后,这晚才觉得我有被贬官远放的感伤;因此作了这首七言歌行送给她。

共六百一十六个字,命名为“琵琶行”。

夜里在浔阳江头送客,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瑟瑟作响,我和客人一起下马上船,饯别时,我们对举着酒杯要饮酒,却没有音乐助兴;我们将要分别,心中悲伤,纵使醉了也不能使我们尽情,在这行将分别时,只见广阔的江面上,沉浸着一轮明月。

这时忽然听到水面上传来琵琶声,使我忘了辞别,客人也不想启程。

依循着声音,探问这位弹琵琶的人是谁?琵琶声停了下来,弹琵琶的人似欲回答,却又迟疑不作声。

我们将船移近,邀请她和我们见面,我们添了酒,重新张灯,重新设宴。

经过再三催请,她才出来,出来时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

她才转动弦轴拨动琴弦,调整声音高低,顺手拨弹了三两声,虽然还没弹出曲调,却已流露出感情,一弦一弦掩藏抑制,音调不畅,托出幽怨的心惰,声声充满无限的愁思,好像在倾诉生平的不得意。

她低着眉头,随手继续弹下去,说尽了心中无限的心事。

左手手指在弦上轻轻叩弦,慢慢揉动,右手顺手下拨,或反手回拨。

先弹霓裳羽衣曲,再弹绿腰曲。

那粗弦发出的声音粗重,像阵阵急雨,细弦发出的声音轻细柔慢像私语:粗重的低音和轻细的高音错杂地弹着,就像大珠小珠落在玉盘上。

有时像黄莺般婉转悦耳的鸣声,轻轻地在花下滑过,有时弦声低沉微弱,像泉水正呜咽地从冰下艰涩地流过。

然后乐音凝结休止,如泉水结冰一般,由缓慢而断绝。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赏析简答题及答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赏析简答题及答案

必修上册第八课赏析简答题目录:一、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二、登高/杜甫三、琵琶行/白居易一、《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赏析简答题】1.《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开头?答:不能。

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

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

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图景,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

2.诗人把仙境和仙人盛会描写得如此金碧辉煌、异彩缤纷、盛大热烈,是为了什么?答:反衬现实的黑暗腐朽,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登高》/杜甫【赏析简答题】1.这首诗首联写了哪些景物?特点如何,其作用是什么?答:风、天、猿、渚、沙、鸟。

风急-冷天高-人渺小、孤独猿啸-哀鸟飞回-孤独。

写出了登高见闻,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2. 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

答:“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

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3.应如何理解颔联的“木”“江”这两种景物?答: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暂。

江:时间无穷,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

4.颈联中“作客”怎么理解?答:此处的“作客”是飘零、流浪在外,客居他乡的意思。

5. 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答: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6、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无不体现一个“悲”字。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典型意义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典型意义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典型意义《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典型意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具有浓郁抒情性特色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千古传颂的名篇。

这首诗在音乐描写、景物衬托、情感表达、结构安排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充分显示了诗人诗歌创作的高超艺术技巧。

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琵琶女,青春年少时的美丽、多才多艺及"犹抱琵琶半遮面"时的羞愧、哀怨都是与众不同的。

对于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参考书认为:她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我认为,作者同情的不是琵琶女艺伎的身份,而是琵琶女由艺伎而沦落为商人妇的遭遇,借此抒发了作者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

一、艺伎在当时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唐代的音乐文化是非常繁荣的,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上自帝王贵戚、文臣武将,下至平民百姓,无论男女老幼,莫不会舞。

据记载,当时长安的乐舞盛极一时,教坊、梨园比比皆是。

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

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荣;诗人也以自己的诗能够入乐广为流传而为幸。

唐代的女艺人依色、艺两条标准以及服务对象的不同,分为乐伎、艺妓、歌妓、舞伎四个等级,其中,乐伎是最高等的,在宫中宜春院服务。

这些乐伎代表着当时最高的专业水准,在宫廷舞队中多是领舞者。

她们享受着相当高的待遇,"四季给米"、"赐第宅"。

要成为女艺人仅有容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天资聪慧、才艺杰出、知书达礼、善解人意,还要经过很长时间严格的专业训练。

"教坊"就是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教习音乐舞蹈的专门机构。

二、歌女自己也并不觉得自己地位低xxxx琵琶女自叙年轻时的欢乐生活,"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一曲红绡不知数"。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白居易在叙事诗创作中独特的造诣,他笔下的人物,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

无论是杨贵妃生前的娇媚,死后的孤独,还是卖炭老人辛苦苍老的形象,虽只三言两语,然其神貌特征无不生动准确地打上了各自的阶级地位、生活条件。

社会经历的印记,绝非其它阶级、阶层的人物所能代替。

《琵琶行》作为一首优秀的抒情诗,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气氖、渲染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诗一开头,诗人就以富于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萧索的秋景,江水之滨,枫叶芦苇摇动于瑟瑟的秋风之中,秋江之中,茫茫江水起伏于皎洁的明月之下。

美丽而又凄清的景色,与全诗伤感悲苦的情调和谐一致,为诗歌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感情的抒发创造了浓烈的气氛。

再如,写琵琶女演奏结束,在乐声戛然而止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环境气氛,借以烘托人们因沉浸于乐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态,映衬乐曲余音绕梁,曲终犹在的动人魅力。

诗人陈述谪居生活的苦闷,同样穿插以景物描写,如对浔阳贬所的描写(“浔阳地僻无音乐”到“往往取酒还独倾”)。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自然环境大大加深了作者对天涯沦落之感的'表现,悲凉的景境构成凄苦的氛围,衬托了悲凉的心境。

上述描摹环境的诗句在诗中虽然不多,但对于酝酿气氛,增添情韵,烘托人物,深化意境都是不可或缺的。

诗中细节描写,也颇传神,不少细节取自人物富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表达人物的感情,具有形神兼备,含意深邃的特点。

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十分准确传神,颇能使全诗增辉。

如琵琶女的出场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细节描写,都是文字省净的传神笔墨。

琵琶女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琵琶女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琵琶女的形象特点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琵琶女的形象特点: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悲惨凄凉,值得同情,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广大妇女的形象。

写琵琶女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琵琶女的形象分析《琵琶行》的“序”和正文第三段都交代了琵琶女的身世,既写了她年轻貌美时的“欢笑”,又写了她年长色衰时的辛酸,在这鲜明的对比中,作者到底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琵琶女呢?从琵琶女的言行举止来看,“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沉吟”、“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些都说明她满腹心事,欲说还休,不愿随便抛头露面,充分显示了琵琶女经历了沧桑,脱去了浮华,变成了一个庄重、愁苦的中年妇女。

从琵琶女的弹奏技巧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艺应该越来越精湛,而且从得阳江中的这一场演奏也可看出,她的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但为什么会“门前冷落鞍马稀”,只能孤“守空船”呢?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暮去朝来颜色故”。

由此可见五陵少年并非真正为欣赏艺术而来,主要还在于追求色相。

所以我们可以说,妙龄时的琵琶女虽然“今年欢笑复明年”,但是如今的琵琶女,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貌美,只能独坐船上盼等夫君来。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文章叙述到这里,似乎起了一个高潮。

琵琶女的命运突然有了历史性的改变,琵琶女接触的是富贵人家,琵琶女交往的是纨绔子弟;吃穿用度皆不同寻常。

如果我们展开联想,眼前也许会出现一幅幅生活画面:古色古香的。

高楼,素淡朦胧的烛光,珠光宝气,或素手弹琴,或觥筹交错,琵琶女成了人见人慕的当红明星。

其实这只是表面化的东西,要有深刻地理解,就应该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琵琶女为了生存,淹没了尊严,献出了青春,献出了肉体,和自己不喜欢的男人在一起。

琵琶女其内心是无可奈何和恸痛无比,其精神世界则是空虚孤独。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_《琵琶行》的“形象类比”特色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_《琵琶行》的“形象类比”特色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_《琵琶行》的“形象类比”特色黄汝授《琵琶行》运用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是形象类比法,所谓形象类比法,就是通过塑造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个是作者自己的形象,叫本体形象;另一个叫类体形象),并将两个人物形象进行类比来抒情言志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白居易曾有过兼济天下的理想,然而忠而见谤、遭贬。

元和十年,权臣们竟加之以越职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司马。

对这次政治迫害,诗人既愤慨又伤感。

于是他经常通过文艺创作来表现这种情绪,《琵琶行》就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

我们不难看出,在《琵琶行》中,作者通过塑造两个在才能、遭遇、感情等方面有相同属性的艺术形象──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自己的形象,并将这两个艺术形象进行类比来抒发自己的悲愤感情。

这首诗运用形象类比法,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1、塑造类体形象琵琶女和本体形象诗人的一些已知的相同属性,使他们之间形成一种类比关系。

作者在诗的前前后后,运用多种方式所交代的两个艺术形象之间的已知相同属性有四点:⑴ 原来都身居京都,都有春风得意的往昔:一个是京都的倡女,一个是京官。

⑵都具有超群之才:一个是誉满京都的名艺人,具有超群的艺才;一个是名闻天下的大诗人,具有超群的文才。

⑶ 都有沦落天涯的不幸遭遇: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从京都长安沦落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⑷ 都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一个是江口守空船,一个是谪居卧病浔阳城。

使两个形象构成了类比关系。

2、突出描写琵琶女的杰出才能和不幸遭遇,形象地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悲愤感情的结论。

为了突出琵琶女的演奏才能,作者特意为琵琶女安排了两次演奏。

对第一次演奏,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这22句诗从正面描写。

作者通过运用一系列艺术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描写这次演奏从调弦一直到收束的全过程,形象地表现出了琵琶女那出神入化的高超的演奏技巧。

接着又用一般听众的反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和特殊听众我(诗人)的反应(我闻琵琶叹息、感慨不已),从演奏效果这一角度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才能。

《琵琶行》分层赏析

《琵琶行》分层赏析

《琵琶行》分层赏析《琵琶行》分层赏析《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分层赏析,参考一下。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分层赏析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

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

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

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解读《琵琶行》中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

解读《琵琶行》中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

[提问]《琵琶行》中我们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

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慨。

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答复]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局部。

第一局部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消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局部“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参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局部“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最后一局部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留神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毅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情感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情感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情感《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情感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句子了吧,不同类型的句子具有不同的作用。

什么样的句子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情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情感1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可以说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三段关于琵琶女的演奏描写各有千秋。

其中第二段是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详细章节,也是传颂千古的精彩描写。

然后,在第三段,作者笔锋一转,来了一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此句常常被人忽视,只当是简单的承上启下,引出人事。

其实它大可玩味,本身便是乐天牵出“沦落”细腻之情的得意之句啊。

看此句,最需要侧目的便是“沉吟”二字。

为什么琵琶女要“沉吟”?那要看她“沉吟”之后做了什么。

她“整顿衣裳起敛容”啊,很正经的,要干什么呢,要说她的身世了;而且我们往底下看就知道,她不但把身世和盘托出,还讲了自己的“心事”。

这个心事是因为“颜色故”而从“欢笑”到“梦啼”的难言的失落和复杂的痛苦,可以说是对人交心了!也正因为下面的交心,我们才要说这个“沉吟”写得好,太细腻了,真是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一段矛盾斗争。

看过白居易的文句,谁都能看出来,琵琶女的琵琶技艺是非常高超的。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早先还没见面,只是远远的听见几句断断续续的琵琶声,就让像白居易这样京城来的大行家惊艳了。

古往今来,有才华的人,往往都是有些高傲的,自尊心很强。

琵琶女也不例外。

你看,当诗人开始“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时候,她是“琵琶声停欲语迟”的,她要张口,却没说。

为什么?结合下面她的身世一看,大家就明白了。

她不是一下子就不想说的,她已经习惯性的张口“欲语”了。

实际上她以前那么有名,可能当年在京城的时候她都不用张口,人家都忙着给介绍:“哎呀,大人,这就是最有名的某某”了;但是现在张口说呢?没人给她介绍了,那个“最有名的某某”怎么沦落到这穷乡僻壤里来了啊?她心里这么一转念,那就说不出来了。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人物形象分析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人物形象分析

⽩居易《琵琶⾏》中的琵琶⼥的⼈物形象分析⽩居易《琵琶⾏》中的琵琶⼥的⼈物形象分析 引导语:⼤家可能都觉得⽩居易《琵琶⾏》中的琵琶⼥是⼀个歌⼥,⾝份地位卑微,是⼀个败笔;但是很多⼈⼜说琵琶⼥是与诗⼈志同道合的,到底是如何的呢?我们⼀起来与⼩编⼀探究竟吧。

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居易《琵琶⾏》中的琵琶⼥的⼈物形象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居易《琵琶⾏》中的琵琶⼥的⼈物形象分析 琵琶⼥原是⼀个乐妓,属于歌妓的⼀种。

古代的歌妓都⾪属于“娼籍”,⽆论是教坊的歌妓,还是民间的歌妓,在本质上都是奴⾪,不是⾃由⼈。

她们在政治上、社会上受到种种歧视。

⽩居易的《琵琶⾏》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名篇,这⾸诗对于⾳乐的描写是很成功的,这个不⽤我来讲。

我要讲的⼀个问题,是琵琶⼥这个形象的真实性问题。

琵琶⼥这个形象,是⼀个不够真实的形象。

说得具体⼀点,就是她对⾃⼰“⽼⼤嫁作商⼈妇”之后的⽣活,有着严重的失落感,这⼀点不够真实。

琵琶⼥原是⼀个乐妓,属于歌妓的⼀种。

古代的歌妓都⾪属于“娼籍”,⽆论是教坊的歌妓,还是民间的歌妓,在本质上都是奴⾪,不是⾃由⼈。

她们在政治上、社会上受到种种歧视。

如果她们没有“脱籍”,即便结了婚,⽣了⼉⼦,她们的⼉⼦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做官,只能是世代为奴。

所以她们最⼤的愿望,就是从良。

例如唐代歌⼥徐⽉英就写过这样⼀⾸诗: 《叙怀》徐⽉英 为失三从泣泪频,此⾝何⽤处⼈伦? 虽然⽇逐笙歌乐,长羡荆钗与布裙。

“三从”就是在家从⽗,出嫁从夫,夫死从⼦。

这是古代妇⼥的⼈⽣归宿。

但是歌⼥是没有这种归宿的,她们失去了⽗亲的庇护,多数⼈⽆夫⽆⼦,⽆依⽆靠,她们被抛出正常的⼈伦关系之外,所以“泣泪频”。

虽然她们成天轻歌曼舞,穿⾦戴银,但是这些都不是她们真正想要的,她们真正想要的,是像普通妇⼥那样⽣活,哪怕是“荆钗”、“布裙”,⽣活苦⼀点,她们也很羡慕,很向往。

如何才能过上普通妇⼥那样的⽣活呢?只有⼀条路:从良。

《琵琶行》艺术赏析

《琵琶行》艺术赏析

《琵琶行》艺术赏析(2)《琵琶行》艺术赏析诗人从送客落笔,只六句就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浔阳江头船上;时间──夜;时令──秋天;景色──枫叶、荻花、秋风萧瑟、江水映月;事件──送客;心境──—苦无管弦,离愁别绪,忧闷惨伤。

诗人被谗遭贬,谪居江州,内心抑郁,今又送客远去,离愁萦怀,只想痛饮尽欢而别,却苦无管弦相伴,唯有萧瑟秋风,萧索秋景,凄清秋色。

一对好友,饮着闷酒,“举怀消愁愁更愁”,不觉已经酒醉,这才惨然告别。

此情此景,水乳交融,情景相生,读者和诗人的心一起,陷入了无可解脱的苦闷之中,正如那浩淼江水似的深沉苦重,也象那月影映水般的惨淡苍白。

“别时茫茫江浸月”,正是此情此景的绝妙烘托,形象概括。

然而,就在一对友人面对茫茫江月惨然分别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

这琵琶声,无异空谷足音,亦无异于苦海孤舟,诗人沉重苦闷的心情一下子得到了解脱,惊喜之情,难以自抑,以致忘记了已是回去的时候,而友人也心动神驰,忘记了开船出发。

诗人承前之“无管弦”、“江浸月”,只用十四个字,通过对主客惊喜忘情神态的描叙,便使诗意骤转,诗情突变,琵琶声的悦耳动听,琵琶女的奇妙才力,也由于这一侧面描写,略露端倪,得到了生动表现,整个故事,也由此引出。

这一段,为诗中所要表现的悲剧性人物及其故事,烘托了合适的气氛。

第二段,写会见琵琶女的情况和琵琶音调之美。

作者采用闲闲起笔,渐渐引入的手法,记琵琶女登场。

由于诗人和他的朋友听到琵琶声后惊喜不置,无限神往,于是乎“寻声”而往;但是乐调优美,不忍打断,于是乎“暗问弹者谁”。

琵琶女停止了弹奏。

她饱经沧桑、满腹委屈,幽愁苦恨,无可告语,今幸有人动问,或可一倾情怀;但她又深知世态炎凉,人情浇薄,只好茹苦含辛,顾影自怜。

她思绪翻腾,想说又不想说。

“欲语迟”恰是这一不幸灵魂和复杂心理的形象描绘。

然而诗人心花怒放,“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情真意切。

琵琶女觉得盛情难却,而又深恨漂零江湖,亦且含羞,“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二句,便写尽了她此时的女儿情态。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浅析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浅析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中的琵琶
女形象浅析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描写了一个落泪表达思念和感情抒发的琵琶女。

全诗中,琵琶女形象极为出色,含义深厚,千言万语只能勉强把握诗中深刻的内涵。

首先,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句话中,琵琶女的形象充满了神秘感。

千呼万唤意味着大家一致期待着琵琶女的现身,她只是靠着琵琶半遮面地现身,神秘感充斥在诗中,似乎暗示着她“心有所属,不敢说出口”。

此外,琵琶女的形象还充满伤感和哀痛。

在第二句话“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中,“冲冠”是表示激烈情绪的诗句,琵琶女伤感的心情由此得到了展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郁闷和心酸,她的手指弹奏琵琶,哀痛的琴声凝结成佳句,百年以来,她的感情依然催人泪下。

再者,从“塞外青山暮,轮台东门夕”一句中,可以把琵琶女描绘成一位无知之女。

琵琶女背景落寞而落泪,尽管知道思念的爱人不会再归来,但她仍然坚持无知,乐此不疲,面对残忍的命运,却依然希望爱人的归来。

最后,琵琶女的形象也充满了悠远的叙述。

从“此去经年”到“知予池苑双溪头”,作者把时间的长短渐渐延长,把空间的远近渐渐拉近,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把诗人和爱人之间的情愫表达的淋漓尽致。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在充斥着神秘感、伤感和悠远之间,把一个哀伤的情思表达的恰到好处,完美诠释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神奇爱情。

她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一直都是不朽的经典。

以上就是以《千呼万唤始出来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浅析》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

唐诗白居易琵琶行

唐诗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笔下的音乐与人生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具有深厚艺术内涵和广泛社会意义的诗歌作品。

它通过对琵琶女高超演奏技艺的描绘,展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同时通过对琵琶女悲惨身世的叙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不懈追求。

一、音乐艺术的魅力展现《琵琶行》以琵琶女的演奏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

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将琵琶女的演奏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能够听到那悠扬宛转的琵琶声,感受到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诗中,作者通过对琵琶女演奏场景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世界。

琵琶女的演奏如泣如诉,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婉转,她的手指在琵琶上跳跃飞舞,弹奏出美妙的旋律。

作者通过对琵琶声音、演奏动作的细致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节奏,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愉悦和感动。

二、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除了展现音乐艺术的魅力,《琵琶行》还通过对琵琶女身世的叙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琵琶女原本是一个才华横溢、容貌出众的女子,但因为家庭的变故和社会的压迫,她最终沦落到卖艺为生的境地。

她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黑暗,也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注。

在诗中,作者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和对她身世的叙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琵琶女的悲惨遭遇使读者深感同情和愤怒,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三、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追求《琵琶行》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问题,还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不懈追求。

在诗中,作者通过对自己宦海沉浮的感慨和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作者认为,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幻莫测的因素,人们需要不断地适应和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同时,作者也强调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的重要性。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浅析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浅析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浅析以《千呼万唤始出来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浅析》为标题,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琵琶行》是一部古典小说,讲述了琵琶女罗贯中以及其围绕的五个主要人物之间的爱情故事。

简单来说,它是一个关于老实、贞洁、音乐,以及对感情的深刻表达的传奇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琵琶女的形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文学史上也有大量的研究。

本文将就《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罗贯中的形象进行浅析,旨在探讨当中的审美和审美理念。

首先,《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罗贯中,在形象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熟练的琵琶弹奏技艺以及优美的歌唱。

罗贯中初识贾宝玉,凭借女王手中的琵琶弹奏,将不可言喻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神情清丽,获得贾宝玉和全场宾客的赞誉,使贾宝玉为她而着迷。

她的歌唱也是相当优美,歌词中尽可能地表达了她的孤独和悲伤的情感,唤起了贾宝玉对她的怜悯和温柔。

除此之外,《琵琶行》中的琵琶女还通过把琵琶弹奏与自身的悲惨遭遇联系起来,以琵琶弹奏和歌唱来表达她的孤独和悲伤,表现出她的孤独感,使她的形象更加具有可叹的性格特质。

接着,《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的美学和审美。

首先,她既是一个“新人”,又是一个“老人”,既有老实也有贤淑,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有品德有性格的人物。

此外,她在琵琶弹奏和歌唱时表现出来的激情和高贵,可谓无可挑剔,有着极高的优美度,可以说是一种美学价值。

此外,在《琵琶行》中,罗贯中还被描绘成一个虔诚、淑女,无论是行为还是情感都显得非常谦虚,充满了审美价值。

通过表现这种审美情怀,罗贯中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而不可轻易忘记。

最后,《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罗贯中的形象既古老又现代,她是一个歌唱者、音乐家,被当作文学历史的古老形象,也是当今文学史中有深刻影像的典型代表。

她代表了古老的审美思想,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文学性的形象,她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形象,它代表了古老的艺术传统,也是一个拥有现代美感的形象,罗贯中的形象始终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可叹的、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形象。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白居易《琵琶行》赏析,快来看看吧。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1这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叙事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是贯穿全篇的感情线索。

作者把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融合在—起,这是本文的—个特点。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既写出琵琶女用乐声倾诉悲苦,也表现了作者抑郁的心境。

琵琶女因遇知音而感动,详细自叙身世。

作者“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也倾诉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个是名震京城的歌伎,—个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个因“颜色故”而沦落天涯,—个因直言敢谏而被贬异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饱含着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自己遭遇的感叹,也是对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的揭露。

“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琵琶女用急促的曲调表达了个人的激愤和对作者的同情和理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者对琵琶女的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白居易《琵琶行》赏析2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音乐的描写和叙事紧紧结合,始终贯穿着一个“情”字。

诗的开头,写情中之景:琵瑟秋风,茫茫江月。

就在这愁惨的氛围中,传来了琵琶的声音,声和情融为一体,引起人们的悬念。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接着,诗就转入了对音乐的正面描写。

先写定音。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定音中就已经透露了情的消息。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那深沉、掩抑的基调,如泣如诉,动人地描述了琵琶女不得志的一生。

然后,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他所感受到的音色、旋律,形象地再现出来。

《琵琶行》中的琵琶意象

《琵琶行》中的琵琶意象

《琵琶行》中的琵琶意象《琵琶行》中的琵琶意象摘要: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唐代诗人白LWlm居易的诗歌可谓是难得的珍品之一,其中《琵琶行》尤为历代后人所传诵。

在这首诗中,作者用饱含真情的笔触,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并结合自己仕宦失意,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除了情感描写之外,作者还运用优美的语言,结合语言与音乐的特点,借助琵琶这种乐器让读者体会到了一种无法用单纯的语言来描述的美感。

关键字:《琵琶行》白居易意象音乐性描写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可谓是众多珍品之一,而"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两句诗不但说明这两篇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且脍炙人口,更说明了白居易在叙事诗上的地位与成就。

其中《琵琶行》尤为后人所传诵。

这篇抒情兼叙事的优秀诗篇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广为流传,是因为"作者用饱含同情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善于弹奏琵琶的不幸歌女的形象,不仅写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深沉丰富的内心活动,而且很巧妙地把歌女的不幸与自己在宦途失意很自然地联系起来,因而显得真挚动人,意境深远。

";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

在元和十年以前白居易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

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

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权贵,因此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

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专门安置"犯罪";官员,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

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解读

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解读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社会的动乱,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

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

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冲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

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

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

语言铿锵,设喻形象。

“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

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解读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

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不知数”。

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

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

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

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

语言铿锵,设喻形象。

“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

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

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

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

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

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

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
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
了。

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

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

拢、、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

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括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

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

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

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

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

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

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

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

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

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

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难为听。

”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

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

”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

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

这就是他
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

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

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

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

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

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

”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

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炙人口,极易背诵。

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