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理论基础知识.ppt

合集下载

智能控制 第5章 神经网络理论基础0

智能控制 第5章 神经网络理论基础0

4.新连接机制时期(1986年-)
神经网络从理论——应用(神经网络芯
片、神经计算机) 模式识别与图象处理、控制与优化、预 测与管理、通信领域
并行分布处理理论
1986年,Rumelhart和McClelland发 表了《并行分布处理——认知微结构探 索》一书。(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系统地总结了PDP的概念、理论、数 学方法、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前景。著名 的BP神经网络学习法则就是在本书中由 Rumelhart提出的。
1965年M. Minsky和S. Papert在《感知机》
一书中指出感知机的缺陷并表示出对这 方面研究的悲观态度,使得神经网络的 研究从兴起期进入了停滞期,这是神经 网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转折
2.低潮期(1969-1982年)
神经网络理论研究水平的限制
计算机发展的冲击
1969年,Grossberg提出迄今为止最复杂
感知机是现代神经计算的出发 点。Block于1962年用解析法证明 了感知机的学习收敛定理。正是 由于这一定理的存在,才使得感 知机的理论具有实际的意义,并 引发了60年代以感知机为代表的 第一次神经网络研究发展的高潮。
1961年,E.R.Caianiello提出了能实现记忆和 识别的神经网络模型,它由学习方程式和记忆 方程式两部分组成。 1962年,M.Minsky和S.Papert进一步发展了感 知机的理论,他们把感知机定义为一种逻辑函 数的学习机。 B.Widraw在稍后于感知机一些时候提出了 Adline分类学习机。它在结构上与感知机相似, 但在学习法则上采用了最小二乘平均误差法。
人工神经元--信息处理单元
人工神经元--信息处理单元
信息输入

《计算机网络课程》PPT课件

《计算机网络课程》PPT课件
14
第一章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体系
从物理结构上看,计算机网络又可定义为在协议控制下,由若干计算 机、终端设备、数据传输设备和通信控制处理机等组成的系统集合。 该定义强调计算机网是在协议控制下,通过通信系统实现计算机之间 的连接,网络协议是区别计算网络与一般的计算机互连系统的标志。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流行的观点,可以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按照网 络协议,以共享资源为主要目的,将地理上分散且独立的计算机互相 连接起来形成的集合体。通常根据人们所处环境和研究的着眼点不同, 可采用不同术语。当着重研究网络资源共享问题时,可称作计算机网 络;当着重研究和分析通信方面问题时,常称作计算机通信网络。我 们对这两个术语将不加严格区分,一般都称作计算机网络。
实体与协议: 网络中的通信是指在不同系统中的实体之间的通信。 实体,是指能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任何东西,包括终端、应用软件、
通信进程等。 协议:跟在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实体之间通信需要一些规则和
约定,例如,传送的信息块采用何种编码和怎样的格式?如何识 别收发者的名称和地址?传送过程中出现错误如何处理?发送和 接收速率不一致怎么办?简单地讲,通信双方在通信时需要遵循 的一组规则和约定就是协议。 协议的构成:协议主要由语义、语法和定时三部分组成,语义规 定通信双方准备“讲什么”,亦即确定协议元素的种类;语法规 定通信双方“如何讲”,确定数据的信息格式、信号电平等;定 时则包括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18
第一章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体系
提高可靠性表现在网络中各台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彼 此互为后备机,一旦某台计算机出现故障,故障机的任务 就可由其它计算机代为处理,避免了单机在无后备使用情 况下,某些计算机故障导致系统瘫痪的现象,大大提高了 可靠性。

第一章网络安全基础知识

第一章网络安全基础知识
化测试分析 B2:结构化保护 E4:半形式化分析
GB5:访问验证保护级
B3:安全区域
E5:形式化分析
EAL6:半形式化验证设 计测试
--
A:验证设计
E6:形式化验证
EAL7:形式化验证和测

知识链接信息保障PDRR模型
Protect
Detect
Restore
React
网络安全与黑客攻防技术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尧刚华
课程简介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包括信息安全、网络安
全、病毒、黑客以及基本网络技术等。
基本的黑客攻击技术:包括基本命令、扫描、
监听、入侵、后门、隐身、恶意代码等。
基本的防御技术:包括系统安全、加密、防火
墙、隔离闸、入侵检测、IP安全、Web安全等。 目的是使同学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网络基本知 识,掌握初步的黑客攻击技术,提高网络安全意 识。
邮政系统的分层结构
发信者 书写信件 贴邮票 送邮箱 收集信件 盖邮戳 信件分拣 邮局服务业务 邮局服务业务 通信者活动 通信者活动 阅读信件 收信者
信件投递 信件分拣
信件打包 送运输部门
邮局转送业务
邮局转送业务
分发邮件 邮件拆包
路由选择 运输
转送邮局
运输部门的运输路线 接收邮包
分层的优点
各层功能明确,且相互独立易于实现。 各层之间通过接口提供服务,各层实
是网络安全橙皮书。
自从1985年橙皮书成为美国国防部的标准以来,
就一直没有改变过,多年以来一直是评估多用 户主机和小型操作系统的主要方法。
类别 级别
名称
主要特征
D
C
D
C1 C2
低级保护

沪科版七上信息技术 3.1网络基础知识 说课课件(17ppt)

沪科版七上信息技术 3.1网络基础知识 说课课件(17ppt)
与进去,然后乐于追问、思考,并进行探讨,最后 形成结论。
教学重点
知识目标的达成是这节课的重点,技能目 标和情感目标是辅助和推动的重要力量。 以知识点为条理展开,把学生理解知识目 标、培养和加强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目标 教学融入到课堂追问过程中去。
教学难点
通信协议本身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抽象话 题,本节课仅是对学生作一简单介绍,学 生对其有第一印象即可,不需要进行深入。
பைடு நூலகம்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学, 让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基础知识,在“讨论和实际 讲解”中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正是在讲解和追 问的过程中,了解了网络基础知识,了解了网络 带给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感受 到了真正的 “天涯若比邻”。对学生计算机使用 的道德规范、安全防范意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 识的教育,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学 生的分辨能力和更大的兴趣,是我这堂课的最终 目标。
小结
刀 不磨不亮,枪不擦不亮,理不辨不明,人不学 就要落后。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大家不仅对网络 的相关基础知识有了一次深刻的认识,同时也通 过这堂课,开始舒展飞 翔的翅膀、跃上水面呼吸, 在后续的课堂上,还将为大家提供更大的舞台, 让同学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正所谓磨刀不误 砍柴工,要想飞得远、跃得高,就要多预 习、多 看书、多思考、多练习。
说学生
学情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 绝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上信息技术课之前, 学生在机房门口早已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 着老师的到来。)但是,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虽然大多数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信息技术,但是各学校计算机教学的 差别,导致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特别是基础知 识的掌握更是少得可怜,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个薄 弱环节。学生初接触网络,对于网络的了解,大多数人的 认识仅限于聊天打游戏,而对于网络的基础知识的了解几 乎为零,所以有关于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电网络 - 第一章网络理论基础(1)教材

电网络 - 第一章网络理论基础(1)教材

第一章
重点:
网络理论基础
网络及其元件的基本概念: 基本代数二端元件,高阶二端代数元件,代数 多口元件和动态元件。 网络及其元件的基本性质: 线性、非线性;时变、非时变 ;因果、非因果; 互易、反互易、非互易;有源、无源 ;有损、无 损,非能 。 网络图论基础知识:
Q f , B f ;KCL、KVL的矩阵形式; G,A,T,P, 特勒根定理和互易定理等。
3.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材的第一章~第七章的大部分内容,计划 40学时,21周考,详见后面的教学安排。
4.要求:
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使对电网络的 分析在“观念”和“方法”上有所提高。
5.参考书:
肖达川:线性与非线性电路
电路分析 邱关源:网络理论分析(新书,罗先觉)
第一章 网络理论基础
§5-7端口分析法(储能元件、高阶元件和独立源抽出跨接 在端口上—与本科介绍的储能元件的抽出替代法类似)
第二章 简单电路(非线性电路分析)
§2-1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图解法(DP、TC、假定状态法) §2-2小信号和分段线性化法 §2-3简单非线性动态电路的分析(一阶非线性动态电路分析) §2-4二阶非线性动态电路的定性分析(重点)

t
t
t
u
( )
i( )
, 取任意整数
(0) x x
基本变量(表征量)之间存在与“网络元件”无关的普遍 关系:
dq(t ) ( 1 ) i(t) ,q(t) i i(t)dt dt d (t ) ( 1 ) u(t) , (t ) u ( t) u(t)dt dt
§1- 1 网络及其元件的基本概念 §1-2 基本二端代数元件 §1-3高阶二端代数元件 §1-4代数多口元件 §1-5动态元件(简介) §1-11网络及元件的基本性质 §1-8 图论的基础知识~§1-10网络的互联规律性

《Internet技术与应用》第一章 Internet基础

《Internet技术与应用》第一章 Internet基础
在OSI参考模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分层体系结构方 法,其分层的原则有:
根据不同层次的抽象分层; 每层应当实现一个定义明确的功能; 每层功能的选择应该有助于制定网络协议的国际标准; 各层边界的选择应尽量减少跨过接口的通信量; 层数应足够多,以避免不同的功能混杂在同一层中,但也不能太多, 否则体系结构会过于庞大。
随着TCP/IP协议的标准化,ARPAnet的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在美国国 内,世界上的很多其它国家也将本地的计算机和网络接入ARPAnet,并 采用相同的TCP/IP协议。
2020/10/23
1.2.4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
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7年~1994年,这一阶段实际上只是国内少数高等院 校、研究机构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X.25线路实现和 Internet电子邮件系统的互联,还谈不上真正的Internet。
为Internet的一份子。
2020/10/23
返回本章首页
1.5 Internet 的协议结构
1.5.1 ISO/OSI参考模型
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表了著名的ISO/IEC 7498标 准,定义了网络互连的7层框架,这就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即ISO/OSI RM,如图1-2所示。
2020/10/23
2020/10/23
(1)网络接口层(Host to Network Layer)
事实上,TCP/IP参考模型并没有真正定义这一部分,只是指出在 这一层上必须具有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包含了多种网络层协议,如以太网协议(Ethernet)、令牌环网协 议(Token Ring)、分组交换网协议(X.25)等。

计算机网络基础说课_图文

计算机网络基础说课_图文

课 时
总 学 时:60学时 理论学时:30学时 实验学时:30学时
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计算机网络基础
“懂”--理解网络原理、主要协议和标准。
目 “建”--初步掌握局域网的组建。 标 “管”--学会初步管理、配置和维护网络,
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
课程设计的理念
计算机网络基础
1) 课程内容与国际全面接轨 通过与Cisco等世界级龙头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消化和吸收他们的职业 培训课程,并且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融入到我们课程体系中,确保教学内 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同时本课程大胆进行教考分离改革探索。 2)推行e_learning学习 对每一项网络技术,任何学生(Anyone)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 地方(Anywhere)都能远程登录到功能强大的实验台来完成实验。大幅度 的提高学习效率。 3)注重多层次人才培养,引导尖子学生冲击顶级认证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分层次培养,并吸收尖子学生成立网络技术学习 小组“Cisco Team”,全方位辅导、支持他们冲击思科认证。
计算机网络基础
1、传统的教学模式
按知识体系结构层次组织教学 理论(网络基础知识——》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传输层——》应用层) ——》综合实训
高职 学生 特点
思想比较活跃 动手能力 专业技能 适应性比较强
开设实验
任务1:观看 “Warriors of the Net”
任务2:使用 WireShark查看数据包
课程内容选取及组织
计算机网络基础
模块
工作任务
开设实验
(1)局域网的参考模型
任务1:使用Packet

(2)局域网的类型

机 网

深度学习与卷积神经网络基础理论与实例分析ppt课件

深度学习与卷积神经网络基础理论与实例分析ppt课件
11
目录
0 1
概述与背景
人脑视觉机理 与特征表示
0 2
0 3
卷积神经 网络
TensorFlow的 相关介绍
0 4
12
3.1 初探----LeNet框架
3.卷积神经网络-CNN
LeCun 1998年,LeCun提出LeNet,并成功应用于美国手写数字识别。测试误差小于1%。 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卷积层、pooling层、全连接层,这些都是现代CNN网络的基本组件。
第三次兴起(2012年):深度学习的兴 起,一直到现在。
• 发展基础: 数据爆炸:图像数据、文本数据、 语音数据、社交网络数据、科学计 算等 计算性能大幅提高
3
目录
0 1
概述与背景
人脑视觉机理 与特征表示
0 2
0 3
卷积神经 网络
TensorFlow的 相关介绍
0 4
4
2.人脑视觉机理与特征表示
3.2 基本单元-----卷积层
3.卷积神经网络-CNN
如上图是LeNet-5,它的第一个卷积层含有6的feature map,每一个feature map对应一个卷积核,也就
对应提取了图像的一种特征。这里注意最终的feature map并不是做完卷积后的结果,然后还要加一个 非线性激活的操作,一般用ReLU函数,这个过程一般叫做detector stage。
Top Layer: the neurons respond to highly complex, abstract concepts that we would identify as different animals
输出: The network predicts what the

电网络 - 第一章网络理论基础(1)

电网络 - 第一章网络理论基础(1)

4 网络及其元件的性质(一)(分类依据): 1) 集中性与分布性: 如果在任何时刻 t ,流入任一端子的电流恒等于其它端子流 出的电流的代数和,则该元件称为集中参数元件(简称集 中元件),否则称为分布参数元件(简称分布元件)。
这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描述,实际上与我们大学本科 的定义是一样的。(元件或网络的几尺寸远远小于其 传播的电磁波的波长)。 描述集中元件电路(网络)方程的一般形式是常微分 方程。
第四章 电路的代数方程
§4- 1概述
§4- 2支路方程的矩阵形式
§4- 3电路代数方程的矩阵形式
§4- 4混合分析法(重点) §4- 5约束网络法(简介)
§4- 6稀疏表格法 §4- 7改进节点法(重点) §4- 9端口分析法(重点)
第六章 网络函数与稳定性
§6-3信号流图(Mason公式)
第七章 网络的灵敏度分析(重点)
证:设
u1 (t ) , i1 (t )
1 L(t )i1(t )
为其任意容允许偶,T为任意实常数 则有:
令: i2 (t ) i1 (t T )
2 L(t )i 2 (t ) L(t )i1(t T )
对应的电压分别为:
与 i1 (t ) , i2 (t ) i1 (t T )
§1- 1 网络及其元件的基本概念 §1-2 基本二端代数元件 §1-3高阶二端代数元件 §1-4代数多口元件 §1-5动态元件(简介) §1-11网络及元件的基本性质 §1-8 图论的基础知识~§1-10网络的互联规律性
第三章 多口网络
§3-1非含源多口网络的常见矩阵表示法 §3-2含源多口网络(的常见矩阵表示法) §3-3多口网络的等效电路(星网变换) §3-6不定导纳阵(归入第四章讲)

第一讲神经网络基本原理ppt课件

第一讲神经网络基本原理ppt课件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要素
人工神经网络(简称神经网络)是由人工神经元(简称神经元)互 连组成的网络,它是从微观结构和功能上对人脑的抽象、简化,是模 拟人类智能的一条重要途径,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若干基本特征,如并 行信息处理、学习、联想、模式分类、记忆等。
人工神经网络(ANN)可看成是以人工神经元为节点,用有向加权 弧连接起来的有向图。
20 世 纪 80 年 代 以 来 , 人 工 神 经 网 络 ( ANN ,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神经网络控制是将神经网络与控制 理论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智能控制方法。它已成为智能控制的一个新的 分支,为解决复杂的非线性、不确定、未知系统的控制问题开辟了新途 径。
y 是神经元的输出。
神经元的输出 y=f(w*u+θ )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要素 —神经元
可见,神经元的实际输出还取决于所选择的作用函数f(x)。神经元的阈值 可以看作为一个输入值是常数1对应的连接权值。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 在神经元模型中忽略它。关于作用函数的选择将在后面详细讨论。在上述 模型中,w和θ是神经元可调节的标量参数。设计者可以依据一定的学习规 则来调整它。
每个神经元的突触数目有所不同,而且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 和极性有所不同,并且都可调整,基于这一特性,人脑具有存储信息的 功能。图1.1 生物神经元的结构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要素 —神经元
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的研究 结果表明,神经元是脑组织的基 本单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的单位。
• 大脑
Brain
在此有向图中,人工神经元就是对生物神经元的模拟,而有向弧则 是轴突—突触—树突对的模拟。有向弧的权值表示相互连接的两个人 工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强弱。

神经网络基本介绍PPT课件

神经网络基本介绍PPT课件

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是神经元(神经细胞 ),它是处理人体内各部分之间相互信息传 递的基本单元。
每个神经元都由一个细胞体,一个连接 其他神经元的轴突和一些向外伸出的其它 较短分支—树突组成。
轴突功能是将本神经元的输出信号(兴奋 )传递给别的神经元,其末端的许多神经末 梢使得兴奋可以同时传送给多个神经元。
将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模糊逻辑、遗传算法 等相结合,可设计新型智能控制系统。
(4) 优化计算 在常规的控制系统中,常遇到求解约束
优化问题,神经网络为这类问题的解决提供 了有效的途径。
常规模型结构的情况下,估计模型的参数。 ② 利用神经网络的线性、非线性特性,可建立线
性、非线性系统的静态、动态、逆动态及预测 模型,实现非线性系统的建模。
(2) 神经网络控制器 神经网络作为实时控制系统的控制器,对不
确定、不确知系统及扰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使控 制系统达到所要求的动态、静态特性。 (3) 神经网络与其他算法相结合
4 新连接机制时期(1986-现在) 神经网络从理论走向应用领域,出现
了神经网络芯片和神经计算机。 神经网络主要应用领域有:模式识别
与图象处理(语音、指纹、故障检测和 图象压缩等)、控制与优化、系统辨识 、预测与管理(市场预测、风险分析) 、通信等。
神经网络原理 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的研究表 明,人脑极其复杂,由一千多亿个神经 元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结构构成,其中大 脑 皮 层 约 140 亿 个 神 经 元 , 小 脑 皮 层 约 1000亿个神经元。 人脑能完成智能、思维等高级活动 ,为了能利用数学模型来模拟人脑的活 动,导致了神经网络的研究。
(2) 学习与遗忘:由于神经元结构的可塑 性,突触的传递作用可增强和减弱,因 此神经元具有学习与遗忘的功能。 决定神经网络模型性能三大要素为:

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PPT课件

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PPT课件

2024/10/14
15
四、并发性生存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还出现了另一个特点,即并发性。 移动终端越来越显得“无所不能”而又随时可得,人们在同一时空里可以做 的事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人的行为的“多道并发性”。移动终端使得越来 越多的人“一心二用”“一心三用”,就像计算机并行处理多道进程一样。
2024/10/14
26
网络用户被动性的表现:
网络用户依然是懒的: 在人的本性作用下,网络用户依然会表现出很强的惰性,或者说他们依然 是懒的。这里所说的“懒”,指的是人们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 报偿。 用户在各种网络环境中,也会遵从这样一个公式。尤其是在社会化媒体这 样复杂的信息环境里,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各种方式减少成本。
2024/10/14
10
网络用户表演比现实空间更加自由的表现:
其三是角色转换的自由。 角色获得的轻易性、角色的多重分化可能,都意味着虚拟空间中角色转换 的自由。当然,人们是否会转换自己的角色,核心影响因素是某一角色对 他们的意义。一个角色如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就意味着角色转 换的成本高,人们在试图进行角色转换时就会有更多的顾虑。
2024/10/14
36
二、群体互动带来的人群分化
社会网络的“派系”或“圈子”带来的人群分化 权力落差带来的人群分化
2024/10/14
37
2024/10/14
38
三、“群氓的智慧”还是“群体性迷失”?
群体互动会带来什么?在网络特别是社会化媒体兴起之后,大量的研究都 与此相关。而研究者的结论也出现了分化:一方乐观地认为群体互动会带 来群体智慧;另一方则认为,群体互动会带来更多的盲从、非理性现象。
第五章

无线通信网络知识介绍

无线通信网络知识介绍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EDAP1
Q1-management
。 同时,它通过一些设备和其它网络相连,例如与固定电话相连。
AUC-Authentication Center (鉴权中心)鉴权中心,它是HLR功能的一部份,它的作用是 检测用户的权限和判断用户是否是合法的用户。 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 (归属位置寄存器)存储管理部门用于移动客户管理的数 据,它主要存储两类信息:一是有关客户的参数;二是有关客户目前所处位置的信息, 以便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 VLR-Visitors Location Register (来访位置寄存器)来访位置寄存器,是一个数据库,是 存储MSC,为了处理所管辖区域中MS(统称拜访客户)的来话、去话呼叫所需检索的信 息。 EIR-Equipment Identity Register (设备标识寄存器)存储有关移动台设备参数。主要 完成对移动设备的识别、监视、闭锁等功能,以防止非法移动台的使用。
--数据传输时时隙复用 (给一个用户 同时分配四个时隙 4*14.4=57.6k) --带宽最大64k/bit --同现有的无线网络基础兼容 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小区用户共享所有资源 --速率大于100kbit (8*21.4=171.2k) --同现有的无线网络基础兼容(增加路 由器) EDGE-(无线网络增强数据库改进) --新的调制方式以获得更高速率: 3P/8 8PSK --保持200KHZ信道频间和无线网络 TDMA帧结构 --与现有的GMSK调制服务共存

第2章网络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2章网络教育的理论基础

2.3基于认知灵活性理论的认知工具—— 认知灵活性超文本
2.认知灵活性与预定知识之间的联系
再者,认知灵活性超文本中预定的知识范围通常局 限于大致描述应如何对该领域进行思考的一些标志 和起点,并把侧重点放在它们的灵活性上。
最后,认知灵活性超文本还允许学习者超越预定结 构,通过选择补充概念、命题和案例分析进行用户 定制。 综上所述,认知灵活性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定位于非 良构领域中高级知识的获取所以及该领域所必须的 社会性认知加工技能的发展。
2.1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
5、知识的建构不光表现在学生身上,也体现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也有一个知识的建构过程。因而在整个教学 过程中不光是学生的学习,教师也同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6、知识建构有一定规律,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规律去 促进学生学习。
2.1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
认知灵活性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学在非良构领域内过 分简化知识和预定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事实上, 在斯皮罗开发的认知灵活性超文本系统中也包含着一些预 定的知识。
首先,并不是要求学习者获得的知识表征都全部、 清晰地包含在其中。
其次,该系统中预定的知识并不是要求学习者被动 吸收的,也不是学习者应获得的最终结果。
2.1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
3.认知灵活性的含义
首先,对新信息的理解时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 的信息建构而成的; 其次,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的 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 学习者不是从记忆中提取事先包装好了的“处方”来指导 自己的思维和操作,而是将各种知识源汇在一起,加以适 当的整合,以适合当前情景下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需要。
2.1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

第2章 计算机网络

第2章 计算机网络

2.2.4 IP地址
Internet上计算机拥有的唯一地址称为IP地址。 IP地址由因特网信息中心NIC统一分配。NIC负责分配最高级IP 地址,并给下一级网络中心授权在其自治系统中再次分配IP地址。
1. IP地址结构
IP地址由两部分构成: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
2. IP地址分类
IP地址长度为4个字节,即32位二进制数,由4个用小数点隔开 的十进制数字域组成,称为点分十进制表示法,其每个十进制数字 域的取值在0~255之间。 IP地址划分为A、B、C、D、E五类,其中A、B、C三类为基本IP 地址 A类 B类 C类 0网络地址(7bit) 10 110 网络地址(14bit) 网络地址(21bit) 主机地址(24bit) 主机地址(16bit) 主机地址(8bit)
计 算 机 网 络 分 类
2.按拓扑结构分类
星状网:所有主机和其他设备均通过一个中央连接单元或是集线 器(hub)连接在一起而构成。 环状网:全部的计算机连接成一个逻辑环,数据沿着环传输,通过 每一台计算机。
计 算 机 网 络 分 类
总线型网:将所有的计算机和打印机等网络资源都连接到一条主干 线(即总线)上,所有主机都通过总线来发送或接收数据。
2.2 Internet基础知识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项目2:两种方法查看IP地址 Internet的发展概要 Internet的特点 IP地址 域名地址 Internet的接入 Internet的常用服务
2.2.2 Internet的发展概要
3. 特殊IP地址
(1)网络地址:当一个IP地址的主机地址部分为0时,它表示 一个网络地址。例如:202.115.65.0表示一个C类网络。 (2)广播地址:当一个IP地址的主机地址部分为1时,它表示 一个广播地址。例如:142.55.255.255表示一个B类网络142.55中的 全部主机。 (3)回送地址:任何一个IP地址以127为第1个十进制数时,则 称为回送地址,例如:127.0.0.1,回送地址可用于对本机网络协议 进行测试。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Chap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原理
教 材 • 《计算机网络》 肖锋 科学出版社
Chap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原理
参考书
1.《计算机网络(第5版)》 谢希仁 电子工业出版社 2.《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高传善 高等教育出版社
Chap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原理
• 重点掌握理论知识点;结合平时使用的 Internet的特点理解和掌握TCP/IP参考模型; •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网络实验验证理论观点, 对实验内容要认真练习并掌握主要的命令; • 认真完成每章后面的习题;
Chap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原理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
总成绩=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 实验成绩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 MANs)
范围:中等,<100KM 传输技术:宽带/基带 拓扑结构:总线
Chap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原理
按通信所使用的介质
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有线网络是指采用有形的传输 介质如铜缆、光纤等组建的网络;而使用微波、红外线等无线 传输介质作为通信线路的网络属于无线网络。
Chap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原理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信息检索 现代化的通信方式 办公自动化 管理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 远程教育与E-Learning 生活娱乐
Chap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原理
1.5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
计算机网络 = 资源子网 + 通信子网
Chap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平时:点名、提问、作业、小课件、……

GSM网络基础知识

GSM网络基础知识
信息交换的。
• 信息交换,不仅指双方的语音通话,还包括文字、 图像、传真等数据业务。
第6页,共77页。
引入的概念
➢ 移动用户:包括ME和SIM卡 ➢ 拜访位置寄存器VLR:暂时存储来访用户数据,VLR集成到一个被称为移动服
务交换中心MSC的交换机中。 ➢ 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永久存储用户数据和用户当前位置VLR地址。 ➢ 登记:用户通过无线网络空中接口连接至VLR,通过VLR去HLR确认身份后,在VLR中暂
行信道,点对点方式传播。
• ---快速随路控制信道(FACCH):它与一个TCH相关。工作于借用模式,即在话音传输过程 中如果突然需要以比SACCH所能处理的高得多的速度传送信令信息,则借用20ms的话音 (数据)来传送。这一般在切换时发生。由于语音译码器会重复最后20ms的话音,因此这种 中断不被用户查觉。
GSM基础理论
第1页,共77页。
GSM基础理论
• 第一章 基础概念 • 第二章 GSM系统的组成
• 第三章 移动区域与编号计划
• 第四章 安全性管理 • 第五章 移动性管理
• 第六章 GSM网的呼叫建立 • 第七章 常见的业务流程
第2页,共77页。
GSM系统历史背景
•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史源于欧洲。早在1982年,欧洲已有几大模拟蜂窝 移动系统在运营,例如北欧多国的NMT(北欧移动电话)和英国的TACS (全接入通信系统),西欧其它各国也提供移动业务。当时这些系统是国内 系统,不可能在国外使用。为了方便全欧洲统一使用移动电话,需要一种公 共的系统,1982年北欧国家向CEPT提交了一份建议书,要求制定900MHz 频段的公共欧洲电信业务规范。在这次大会上就成立了一个在欧洲电信标准 学会(ETSI)技术委员会下的“移动特别小组(Group SpecialMobile)简 称“GSM”,来制定有关的标准和建议书。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完整版
2、了解字符填充及位填充成帧法
字符填充,帧的首尾都为一个特殊的标志字节ASCII码
发送方的处理
如果帧中也有该标志字符,则填充一个转义字符
如帧中也有转义字符,则再填充一个转义字符
接收方的处理
位填充成帧法,帧的首尾都为一个固定的8bit01111110作为标志;
发送方的数据中如果碰到连续的5个1,则自动在其后填充0;
第四章 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1、了解MAC子层的功能
将上层交下来的数据封装成帧进行发送,接收时进行相反的过程,
实现和维护MAC协议,比特差错控制,寻址
2、明白CSMA/CD的发送和接收过程
NIC处于发送和接收两状态之一,开始接收
完成接收;判定是否帧碎片Jam信号、小于64B,是丢弃;否则继续注意,接收方不负责检测冲突
5、掌握Ethernet的跨距及最短帧长度问题
系统的跨距表示了系统中任意两个站点之间的最大距离范围
传统的以太网是共享性局域网,采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最小帧长必须大于整个网络的最大时延位最大时延时间内可以传输的数据位64bit;帧如果太短,冲突不能检测到冲突检测最少时间
6、了解网桥或交换机的生成树spanning tree算法原理及过程
源地址
目的地址
可选字段长度可变
填充
5、了解ICM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中的ping及pathping或tracert、traceroute
Ping:用来测试两个主机间的联通性
Pathping:提供有关在源和目标之间的中间跃点处网络滞后和网络丢失的信息
Tracert:用于确定 IP 数据包访问目标所采取的
1、了解物理层上的多路复用问题:
FDMA频分复用、TDMA时分复用、WDMA波分复用、CDMA码分多址访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