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练习题与答案解析

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练习题与答案解析
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练习题与答案解析

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练习题与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2小题,共44.0分)

2017年5月23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青海湖已迎来夏候鸟繁殖

高峰,青海湖特有的湟鱼也开始洄游到淡水河道繁育后代,一场

“群鸟抢鱼大战”在青海湖边开始上演(下图),回答下列题。

1.20世纪80年代,青海湖湟鱼资源从32万吨减少到不足2千

吨,环湖物种也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

A. 捕捞过度,生态环境恶化

B. 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C. 气候变暖,降水逐年减少

D.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2.从2001年开始,对青海湖封湖育鱼,水域面积十年间增长了240平方千米,截至

到2014年底,青海湖的水鸟种类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64种,刷新到222种。

对于上述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人类活动体现了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B. 人类尊重了自然生态的和谐和稳定

C. 人类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D. 人类发展只注重经济效益

【答案】

【小题1】A【小题2】D

【解析】本题考查青海湖湟鱼及环湖物种减少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青海湖湟鱼资源从32万吨减少到不足2千吨,环湖物种也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捕捞过度,生态环境恶化,A对;青海湖周边工业不发达,B错;气候变暖,该地区冰雪融水增加,湖区面积变大,生物生存环境变好,C错;该地区森林破坏少,水土流失不严重,D错。故选A。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由题干可知,“水域面积增大、生物物种增多”,说明人类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青海湖及其周边环境趋向于有利生物生存方向发展,人类的这些做法体现了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尊重了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故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体现了人类发展注重生态效益,不是只注重经济效益,故D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嘉黎县是青藏高原上的一处秘境,藏在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的交会之处。几乎所有“最西藏”的景观都在此悉数登场:极高山、雪峰、悬谷冰川、高山湖群、湿地、深切峡谷和花开各色的密林……有些山体一半冰雪,一半森林,之间再无过渡。下图为嘉黎的地理位置。麦地卡湿地位于嘉黎县北部,属于典型的高原湖泊沼泽草甸湿地,201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读图完成下列题。

3.影响图中等降水量线分布的因素有( )

A. 地形和海陆位置

B. 大气环流和地形

C. 海陆位置和纬度

D. 海陆位置和洋流

4.造就嘉黎“有些山体一半冰雪,一半森林,之间再无过渡”的原因是( )

A. 海拔高,气温低,冰雪覆盖

B.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C. 印度洋暖湿气流带来丰富的降水

D. 地形起伏大,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

5.与三江平原相比,麦地卡湿地的突出作用是( )

A. 保持水土

B. 调节气候

C. 物种基因库

D. 候鸟越冬地

【答案】

【小题1】B【小题2】C【小题3】A

【解析】1.【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图中等降水量线分布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认真读图,分析影响图中等降水量线分布的因素。【解答】

从图中可以看出,青藏高原的地区的气候主要为高寒气候;其年均温较低,光照多,积温较少;各地降水量差异较大。西藏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受地形因素影响降水地区出现差异。B符合题意,ACD不正确。

故选B。

2.【分析】

本题考查嘉黎“有些山体一半冰雪,一半森林,之间再无过渡”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认真读图,分析嘉黎“有些山体一半冰雪,一半森林,之间再无过渡”的原因。

【解答】

从图中可以看出,亚寒带半湿润高山草甸区与温带湿润区高山灌丛草甸区,局部地段还有沼泽化高山草甸;土壤类型主要为高山草甸土和高山灌丛草甸土,印度洋暖湿气流带来丰富的降水,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旱,动植物种类少、生长期短、生物量低、生物链简单,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转换过程缓慢,致使生态环境十分脆弱。C符合题意,ABD不正确。

故选C。

3.【分析】

本题考查湿地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认真读图,分析人口湿地的作用。

【解答】

从图中可以看出,麦地卡湿地位于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北部,面积43496公顷,平均海拔4900米,属于高原湖泊沼泽草甸湿地.是黑颈鹤、赤麻鸭等多种珍稀鸟类的迁徙走廊和繁殖地.有丰富的高原鱼类,对当地水土保持、防止季节性泛滥的洪水、阻截上游沉积物并形成生产力很高的草甸、沼泽湿地有重要作用。A符合题意,BCD不正确。

故选A。

北京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被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是挖去1米厚的淤泥层,把翻上来的沙砾与土覆盖在防渗膜上,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题。

6.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

①湖泊周围树木生长受到影响

②水生生物种类锐减

③湖泊耗水增多

④湖水循环周期加长,更新缓慢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7.圆明园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北京水系演变的见证。近年来,北京城市水系日益

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生活用水增加

B. 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C. 气候变迁,降水减少

D. 城市建设填埋

【答案】

【小题1】C【小题2】A

【解析】本题考查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会使湖泊周围树木生长缺少水分而受到影响,湖泊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生生物种类锐减,又因缺乏和外界水体的交换,湖水循环周期加长,更新缓慢,湖泊耗水不会增多,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

本题考查北京城市水系日益萎缩的主要原因。北京市经济发达且发展迅速,人口众多,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导致北京城市水系日益萎缩,A对;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对北京城市水系日益萎缩的影响有限,B错;近年来,气候比较稳定,C错;城市建设填埋对北京城市水系影响小,不是主要原因,D错。故选A。

具有“抽水机”之称的桉树,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其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被引种到我国西南地区后,引发了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等生态问题。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8.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是因为高大的桉树

A. 遮挡了林丛的阳光

B. 大量消耗了地下水

C. 增加了土壤肥力

D. 降低了空气湿度

9.该案例给予我们的启示: ①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②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

③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变化

④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

【小题1】B【小题2】A

【解析】1.【分析】

本题考查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和材料分析能力。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关键。

【解答】

从材料可知,桉树具有“抽水机”之称,其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被引种到我国西南地区后,引发了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等生态问题。故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是因为高大的桉树大量消耗了地下水。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分析】

本题考查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和材料分析能力。掌握物种入侵是解题关键。

【解答】

从材料中可知,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①正确;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②正确;某一要素的改变也许会引起整个环境的变化,③错误;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太过于绝对,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0.三江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和同江市境内,总面积198 089公顷,其中核

心区5.6万公顷,保护区于1994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是一个以沼泽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结合以下材料,分析回答题。分析三江平原分布有大面积湿地的原因()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②盆地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③夏秋多雨,且多暴雨④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⑤春季积雪融化,地下水水位升高⑥植被覆盖不良,下渗作用较弱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⑥

C. ①②④⑥

D. ①③④⑤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三江平原湿地的形成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江平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明确湿地的形成原因要从地表水的来源和去向两个角度分析,在地表水来源充足,去向少的情况下即容易形成湿地。

【解答】

三江平原地处中高纬度,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处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秋季多雨且多暴雨;因气温较低,该地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春季该地季节性积雪融化,补给水源增多,地下水水位升高,使地表容易产生积水;该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涵养水源作用良好。故①③④⑤对,②⑥错。故D

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1.读渤海海域水污染分布情况及滦河河口地区变迁图,回答10-11题.

据图可知,图中滦河河口地区湿地变化的原因是()

①流域内工农业发达,水污染严重,使河口生物退化,导致湿地减少

②沿河地区修水库拦水以及向流域外调水,使入海径流量减少

③流域内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河流流量减少

④河口大量沼泽湿地被开垦为盐田和鱼塘

⑤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大,大量湿地因蒸发而变干。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B

【解析】解:湿地变化主要与水量变化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有关,全球变暖是个缓慢的过程,虽有影响,但影响不会太大;水污染严重主要是影响水质,对湿地变化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盐田和鱼塘大量增加,1979年与2000年间,该区域人口、经济增长快,用水量大增。

故选:B。

湿地形成条件是:在湿润地区,降水较为丰沛,或气温较低,蒸发微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表有多条径流汇集。地下有隔水层或冻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该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图,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12.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湖泊湿地的是( )

A. 退耕还湖

B. 围湖造田

C. 移民建镇

D. 截弯取直

【答案】A

【解析】略

下图是“某地区地理环境要素联系示意图”。完成下题。

13.图中①~④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A. 洪涝灾害加剧、调蓄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B. 粮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

C. 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

D. 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14.围湖造田使该地生态环境恶化,体现了

A. 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B.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C.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特点

【答案】

【小题1】D【小题2】B

【解析】略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5.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a>b>c>d

B. 气压:d>a>b>c

C. 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16.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A. 净化、增温

B. 净化、增湿

C. 增温、增湿

D. 减湿、减温【答案】

【小题1】C【小题2】B

【解析】1.【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造成的,C正确;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D错误;a处气流下沉,温度低,近地面a处形成高压,d处形成低压;b处气流上升,温度高,近地面b处形成低压,c处形成高压;a、b在同一水平面上,c、d在同一水平面上,可推知:a处气压高于b处,c处气压高于d处。又因为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故四点气压高低的排列为a>b>c>d,B错误;a处气流下沉,b处气流上升,可推知a处气温低于b处,又因为近地面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0.6℃,故四点气温高低的排列为:b>a>c>d,A错误。

故选C。

2.【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风形成过程及绿化带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城市风形成过程及绿化带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大气下沉形成高压即为郊区,b大气上升形成低压故为城市,城郊之间建绿化,而绿色植被具有吸附尘埃即为净化作用,蒸腾释放水汽即为增湿作用等,故即为对郊区吹向城市的风具有净化、增湿的作用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岱海是内蒙古境内的内陆湖泊,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

为350-450mm,有22条河流汇入,为内蒙古人口密集

地区。据记载,岱海面积曾达到200平方千米,而现今

仅为78平方千米。近40年来,岱海面积不断减小。图

为岱海流域及水域面积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岱海流域人口密集的主要原因是

A. 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

B. 科技发达,环境人口容量大

C. 工农业发达,人口迁入

D. 河流多,淡水资源丰富

18.岱海面积的不断缩小主要是由于

A. 支流截水利用

B.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C. 围湖造田

D. 入湖泥沙淤积增加

19.岱海流域适宜发展

A. 水稻种植业

B. 商品谷物农业

C. 畜牧业

D. 乳畜等城郊农业

【答案】

【小题1】D【小题2】A【小题3】C

【解析】1.【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调动知识点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解答】

根据材料可知,岱海是内蒙古境内的内陆湖泊,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50-450mm,有22条河流汇入,故水源充足,淡水资源丰富,易形成聚落;内蒙古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征,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科技落后,经济水平低。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调动知识点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信息并掌握内蒙古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解答】

岱海面积曾达到200平方千米,而现今仅为78平方千米。近40年来,岱海面积不断减小,主要是由于人口数量增加,支流截水利用,河流汇入的水量减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不是近期缩小的原因;围湖造田、入湖泥沙淤积增加不是最主要原因。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岱海流域的自然环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答】

岱海流域在内蒙古境内,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征,降水较少,城市化水平低,适宜发展畜牧业。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014年12月26日,兰新高铁正式通车。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0.兰新铁路没有穿过吐鲁番遭人批评,兰新高铁在图示区域仍和兰新铁路选线基本相

同,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 河流

B. 聚落

C. 耕地

D. 地形

21.达坂城的发展方向是( )

A. 保护湿地,建自然保护区,禁止开发

B. 利用荒地开发风能

C. 发展钢铁工业,分散乌鲁木齐的职能

D. 建设棉花生产基地

【答案】

【小题1】D【小题2】B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交通线选址的区位因素。从图中看,兰新高铁与兰新铁路的线路通过地区地形平坦,其他地区较为崎岖,所以说主要原因是地形,与河流、耕地、聚落关系不大,D对,ABC错。故选D。

本题考查达坂城的发展方向。达坂城接近湿地,要保护湿地,建自然保护区,但不是禁止开发,A错;西北地区风能丰富,可以利用荒地开发风能,B对;铁矿资源和煤资源不多,资金和技术也不占优势,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钢铁工业,C错;保护湿地,建自然保护区,不适宜建设棉花生产基地,D错。故选B。

22.如图中的湖泊是中亚地区著名的巴尔喀什湖,以东咸西淡闻名世界近年来该湖的水

域面积呈减小趋势。读图,完成30?32题。

造成近几年巴尔喀什湖水域面积呈波动减小趋势的主要人为原因最可能是()

A. 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B. 人口增加,围湖造田

C. 冶金发展,湖水消耗大

D. 水利建设,灌溉量增多

【答案】D

【解析】解:该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农业以灌溉农业为主,水利设施的建设,导致河流湖泊水量减少。

故选:D。

湿地干涸是自然进程的必然结果,但当前不少湿地的迅速消失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重大联系。(1)土壤破坏是破坏湿地的一大因素。(2)环境破坏。比如水污染、空气污染。(3)围湖、围海造田。(4)河流改道。

该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图,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23.红树林因由红树科植物组成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

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读图5-1-5和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胎生现象--红树林最奇妙的特征是所谓的"胎生现象",红树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的时候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胚轴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树,掉落到海滩的淤泥中,几小时后就能在淤泥中扎根生长而成为新的植株,未能及时扎根在淤泥中的胚轴,则可随着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数个月,在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生长。

特殊根系--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很多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红树林植物都具有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满足了红树林植物对空气的需求。

泌盐现象--红树林植物多具有盐生和适应生理干旱的形态结构,植物具有可排出多余盐分的分泌腺体,叶片则为光亮的革质。

(1)任选一项红树林植物的特点,说明其适应的环境条件。

(2)简述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

(3)例举有红树林植被分布的我国的省级行政区。

【答案】1)支柱根和板状根: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林植物的主干一般不无限增长,而从枝干上长出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

呼吸根: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气生根露出于海滩地面,在退潮时甚至潮水淹没时用以通气,故称呼吸根。

“胎生”:是红树林另一适应现象:果实成熟后留在母树上,并迅速长出长达20~30厘米的胚根,然后由母体脱落,插入泥滩里,扎根并长成新个体;在生理方面,胚根组织疏松,含有氧气,这有利于红树植物从海水中吸收水分,可长期漂浮在海上而不失生命力。泌盐现象:热带海滩阳光强烈,土壤富含盐分;叶片为光亮的革质,利于反射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2)红树林密集的支柱根,可以防风消浪,保护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缓解潮流对滩涂的冲刷,固岸护堤;发达的呼吸根,具有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等

(3)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台湾省等

【解析】略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咸海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咸水湖,如图示意咸海(M湖)的卫星航片,观测到咸海近几十年来在不断的萎缩。

如表:所示区域人口和农田面积的变化

施。

(2)推断咸海消失后可能给当地气候带来的影响。

【答案】解:(1)咸海面积不断缩小的自然原因,可以从气候干旱、蒸发强烈等方面回答,咸海面积不断缩小的人为原因,可以从引水灌溉、植被破坏严重等方面回答。回答时候要注意结合图和表。

人为原因的解决要有针对性,根源在于中亚气候干旱,水是关键因素,灌溉及其浪费导致的水量的减少是根因,所以问题就转化为如何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发展灌溉,技术是关键,如节水农业或者海水淡化,并且要合理利用水资源。

(2)考查湿地的功能以及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原因及影响。咸海消失后,由于湖泊的调节作用消失,当地气温变化幅度增大,冬季温度降低,夏季温度升高,气温年较差变大。蒸发水汽少,年降水量减少,气候愈发干旱。风暴、沙尘暴等恶劣气象灾害频率增大。故答案为:

(1)原因:全球变暖,蒸发加剧(或答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人口增长迅速,耕地面积扩大,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措施:培育耐旱农作物,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控制周围地区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压力;加强周边国家的合作,合理分配水资源;培育耐旱、耐碱林木,恢复地表植被。

(2)由于湖泊的调节作用消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变大;年降水量减少,气候变干旱;风暴、沙尘暴等恶劣气象灾害频率增大。

【解析】湿地的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被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面积萎缩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去考虑。解决措施要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去考虑。

以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为背景,结合地理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区域认知以及人地协调观,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区域特征解决实际问题。该题综合考查湿地面积萎缩的原因,整治措施以及湿地的功能。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学习目标: 1.结合三江平原等地区区域特征分析湿地的形成条件。(区域认知) 2.通过图片资料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利用洞庭湖、咸海面积的变化探究湿地减少的原因。(综合思维) 3.针对湿地破坏的原因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人地协调) 学习过程: 板块一:湿地的概念及类型 1.读图,你知道什么是湿地吗? 课堂检测1: 下列不属于湿地的是() A、三峡水库 B、海南岛红树林 C、水稻田 D、青藏高原上的冰川 下列事物属于湿地的是() ①海洋②耕地③河流④湖泊⑤森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 D、②④⑤ 板块二: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2.读中国主要湿地分布图,描述我国湿地分布的特点? 3.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沼泽湿地形成的自然因素?(合作探究) 三江平原沼泽: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 青藏高原湿地: 课堂检测2: (2014新课标2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 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 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

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板块三:湿地的重要价值 4.结合图片资料,说出湿地的主要作用,并归类。 课堂检测3:(2018新课标2)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白洋淀芦苇.分布广泛.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6分) 板块四:湿地减少的原因和保护措施(合作探究) 材料1 洞庭湖的萎缩 洞庭湖原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但长江中上游的滥砍滥伐、毁林开荒使得长江含沙量大增而导致湖泊的淤积;另一方面,湖区围垦严重,1896年至1980年面积减小了57%,储水量减少了46%。湖泊形态支离破碎,现已分割为几部分,被人戏称为“洞庭河”。洞庭湖的调蓄功能下降,加重了近年来长江中游“小水大灾”现象。如1998年大洪水,其最大洪峰流量较1954年小,水位也低,但洪水泛滥程度却远大于1954年。 2000-2006洞庭湖共监测到鱼类111种,其组成结构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大大减少,洄游性鱼类已极为罕见;平均渔获量为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湖区内造纸厂、化工厂污水大量排放,渔业污染事故频发,水体自净能力降低,严重影响洞庭湖水质。 材料2 咸海变“死海” 咸海,位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的咸水湖,原为世界第4大湖,主要由中亚两大内流河锡尔河注入。历史上咸海海拔53米,南北最长435公里,东西290公里,面积68,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6米,在西海岸外最深处达69米。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大量用于农业和工业,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气候持续干旱,导致湖 20世纪中期洞庭湖水系图 19世纪初洞庭湖水系图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最新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 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 1.了解湿地的分布及其生态效益。 2.理解湿地问题、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思维导图] 考点一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湿地的含义 (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 ?? ? ??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 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2.“地球之肾” (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湿地的生态效益 “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 ?? ? ??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示(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2)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 3.湿地资源问题

(1)湿地资源问题 (2)洞庭湖萎缩???? ? 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生 态环境问题增多 4.保护湿地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 地区 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 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 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2.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教学设计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邹小云 一、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认识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大致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辩论,提高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和上一节教材《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都是介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发展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节教材内容的编排,主要是以洞庭湖区为例,着重介绍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材编写按照湿地的概念——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这一主线,按照案例学习的思路,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个案研究,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球之肾”,第二部分是湿地资源问题,第三部分是保护湿地。三部分内容按照存在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保护措施的因果关系来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能力,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的保护 [教学难点] 湿地的保护措施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宁波东钱湖、洞庭湖湿地的有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对具体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判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019版第10章第2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2019版第10章第2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湿地资源的形成 (对应学生用书第173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定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1)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2)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共同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理解—要点突破] 1.形成条件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2.举例 (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底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运用—考向通关] 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以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解析]沼泽的形成原因一般从地形、气候、水文和土壤等四个方面分析。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平原,往往排水不畅,汛期河水易泛滥,溢出两岸形成沼泽;纬度较高的地区,气温低而蒸发弱,且易形成地下冻土层,导致地表积水形成沼泽;有凌汛现象的河流在凌汛发生时河水泛滥,溢出两岸形成沼泽。 [答案]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解析]湿地的形成条件,一般从水的盈、亏两方面分析。盈一般指水的来源(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地下水);亏要分析排水条件(盆地地形排水不畅)、蒸发量(与气温有关、年平均气温-4.7℃)、下渗(有冻土,不利于水分下渗)等方面。 [答案]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考点二| 湿地资源的功能 (对应学生用书第174页)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知识点一湿地的主要功能 知识点二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时可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知识点三湿地的治理措施 拓展:1. 森林资源的作用和保护(1) 森林资源的作用和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2) 森林的保护措施 (一)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 (二)根据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三)提倡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使用木材,鼓励开发、利用木材代用品; (四)征收育林费,专门用于造林育林; (五)煤炭、造纸等部门,按照煤炭和木浆纸张等产品的产量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 (六)建立林业基金制度。 拓展.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1)草地退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频繁发生等。 ②人为原因:是最主要原因,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规划利用管理不当、乱采滥挖等,在我国,鼠害和虫害也是重要原因。 (2)危害: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3)保护草地 ①主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②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 拓展.3.生物多样性保护

(1)物种灭绝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所以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②人为原因:人口增长,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森林破坏、湿地萎缩、草场退化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环境污染等,加速了物种灭绝速度,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2)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②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迁入适当的环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③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保护遗传资源。 ④国家颁布生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湿地的保护与开发教学设计

湿地的保护与开发教学设计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三江平原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简析高中地理必修3的核心内容是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典型区域为例,通过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分析,调用相关地理的基本的知识、原理和规律,运用地理思维方法,提出该区域持续发展的措施。希望学生通过相关区域的学习,应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世界其他相似区域的发展提出预见性的问题及防治措施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就本节内容而言,三江平原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应着重于区域案例自身的知识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借助三江平原的案例,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的能力,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探究,了解湿地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即三江平原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是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研究内容,它是围绕本章内容“生态环境建设”所设计的研究主题。绝大部分学生对北大荒的认识是作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但教材提出的“停止开发北大荒”可能使学生变得一头雾水。这也正是问题研究最突出的亮点,以学生熟悉的地理素材为背景,提出学生陌生的研究主题。如此给学生留下无穷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问题研究的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且也给学生探究、合作

学习提供了一个舞台,让学生能充分展示自身的聪明才智。学生通过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学习,学生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习思路更加深刻认识: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分析区域发展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因地制宜原则提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2、应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3、运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简析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原因及发展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归纳、总结北大荒的自然地理特征 2、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分析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停止开发“北大荒”,并为北大荒发展提出可行措施 4、应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建构湿地发展的一般模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

2019高中地理教案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初步认识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大致了解湿地的概念、类型和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听录音看视频等手段增强学生对湿地资源重要价值的理解。 3.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让学生积极加入到“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探究中来,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难点]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教学媒体与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我国湿地等方面的数据、图表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风景。 师:这么秀丽的风景反映的是什么景观? 生:湿地。 师:什么是湿地?湿地有哪些类型?它对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人类在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有哪些不合理的行为?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教师板书】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湿地的概念及分布 【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湿地? ②湿地有哪些类型? ③不同类型的湿地有什么共同特点?

④我国湿地的分布有何特点? 【师生小结】概括地说湿地是水位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天然湿地(包括滩涂、沼泽、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水区)和人工湿地(水库、稻田、鱼塘、人工河、人工湖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我国湿地具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分布不均,东多西少的特点。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决定了我国的湿地分布特点。 【教师承转】我国湿地分布这么广泛,那湿地对我们来说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观看视频】抢答洞庭湖湿地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学生小结】洞庭湖湿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教师承转】湿地还具有哪些作用呢? 【畅所欲言】学生探究湿地的其他作用 1、假如我国没有长江、黄河、珠江、湘江等大江、大河,我国将会怎样? 2、假如继续在洞庭湖地区大面积围湖造田,结果将会怎样? 【学生回答】水资源缺乏、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加重等。 【学生小结】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教师强调】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产出功能和生态功能两方面,并且其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其产出价值。 【教师板书】二、湿地的作用 【学生活动】将湿地的作用补上相应的美称 【教师承转】湿地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的重要,但有数据显示我国的湿地资源也在不断的减少(近20年来我国湿地总面积减少11.46%),我们的“肾”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教师板书】三、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 【学生阅读】“萎缩的洞庭湖”及教材相关内容,探讨洞庭湖湿地主要存在的问题? 【幻灯显示】“不同时期的洞庭湖”、“滥捕滥杀”、“水污染”等图片 【学生回答】洞庭源湿地主要存在三大问题:面积萎缩、物种锐减、水质污染。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探讨以上三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成果展示】召开新闻发布会:让部分同学充当记者采访对三个问题探讨比较有成就的专家们(学生中的佼佼者)。 【师生小结】 1、面积萎缩 原因危害 (1)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自然原因泥沙淤积 (2)影响航运 (3)破坏生物多样性围湖造田人为原因 (1)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危害 (2)影响航运; (3)破坏生物多样性;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考点一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湿地的含义 (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 ?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 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2.“地球之肾” (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湿地的生态效益 “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 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示

(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2)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 3.湿地资源问题 (1)湿地资源问题

(2)洞庭湖萎缩???? ? 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生 态环境问题增多 4.保护湿地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 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2.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3.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时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参考教案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参考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了解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综合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了解湿地的定义、类型及我国湿地的分布特点。 2.通过视频介绍湿地的重要作用和对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的归纳,提高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的保护 [教学难点] 湿地的保护措施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二、三)这些秀丽的风景反映的是什么景观,它们所展示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共同点?那么什么是湿地,它对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目前我国的湿地利用和保护情况怎样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一、湿地的概况 【阅读分析】阅读41页第一段,了解湿地的定义及类型。 【学生回答】1、湿地的定义 2、湿地的类型 【读图思考】读“我国湿地分布示意”图思考我国湿地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点拨】1.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从热带到寒温带,沿海到内陆,平原到高

原都有湿地的分布。2.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二、湿地的作用——“地球之肾” 【观看视频】观看视频“湿地的作用”,总结湿地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天堂。 【探究活动1】请同学们阅读“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谈一谈,你对洞庭湖区是天然生物基因库的理解。 【点拨】洞庭湖区为许多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栖息的环境和场所,分布着多种湿地植被类型,多种鸟类和水生动物,生物种类繁多,被称为天然生物基因库。 三、湿地资源的利用 观看“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视频 思考:建国以后,洞庭湖区为什么洪灾频繁发生? 【分组讨论】阅读43页“萎缩的洞庭湖”讨论: 1、洞庭湖面积减小的原因? 2、洞庭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的现象?洞庭湖面积减小对湖区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3、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洞庭湖继续萎缩? 【点拨】1、洞庭湖面积减小的自然原因有:全球变暖,降水减少,蒸发变大;和常年累月的泥沙淤积;人为原因有:围湖造田,和流域内的乱砍乱伐,造成长江及支流含沙量增大,加速湖泊泥沙淤积。 2、洞庭湖区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人地矛盾加剧,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有利:围湖造田能够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对湖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好处(增加口粮、经济收入等) 不利:围湖造田使湖泊湿地面积减小,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导致水患的可能性加大,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隐患。 3、针对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的现象,我们怎么样来保护洞庭湖。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一、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 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 初步认识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取图片大致了解湿地的概念和类型。 2. 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讨论总结,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对湿地价值的学习,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 在分析当前不合理利用湿地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3. 通过课堂上对平湖乡土地理的了解,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教学重点: 1. 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 四、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导入新课] 以“世界湿地日”为主题导入。 师:你们知道2月2日是什么日子吗? 生:…… 师:这一天是世界湿地日。那大家又知道什么是湿地吗?其实在我们江南地区有着很多很多的湿地。

(浏览地图册图/其他湿地地图)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简单的了解“世界湿地日”的由来和历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 一、湿地含义及价值 (展示各种平湖地区的湿地,以乡土地理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些都是我们平湖地区的湿地,大家在欣赏这些图片的同时能思考下面的问题: 1. 什么是湿地? 2. 湿地有哪些种类? 3. 湿地的特点? (进行一定的提示和引导,学生应该可以回答) 1、湿地的定义 (1)简明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世界《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 湿地的定义有多种,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湿地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湿地的分类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 根据湿地的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浅海区等 形成原因分类 人工湿地:水库、水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承转)湿地的种类有这么多,那它的分布也是相当的广泛。 4、湿地的分布 (展示世界主要湿地分布示意图) 湿地分布很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分布。 (承转)我国的湿地分布也是相当的广泛。 (展示我国湿地分布示意图) 我国湿地分布总的状况是:东部多,西部少,湿地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5、我国的湿地资源 中国于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现有湿地6594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前列。 中国湿地类型: (1)沼泽湿地 (2)湖泊湿地 (3)河流湿地 (4)浅海、滩涂湿地 (5)人工湿地 (展示我国类湿地分布的示意图) (承转)我国湿地分布这么广泛,那湿地到底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 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作用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说课稿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说课稿 单位:沁阳市第一中学 姓名:屈全胜 时间: 2015.10 联系方式: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必修三第二章的第二节,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必修三贯穿始终的主体和目标,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区域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本节以洞庭湖的开发与保护为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湿地开发的一般方法和过程,不仅对我国各大湿地问题的治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解读课标:因为各个区域的地理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其开发、保护治理的对策措施也必然不同,因此,课标要求的重点并不是某区域开发建设的具体内容和保护治理的具体措施,而在于研究湿地开发与保护的一般方法。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湿地的基础知识,高一高二学生对区域湿地条件的分析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比较陌生,在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方面存在欠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补充感性材料,培养学生分析湿地开发的方法和思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湿地的概念、类型、分布和重要价值; 认识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掌握湿地在治理保护中采取的对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分析、表达、交流、迁移等方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忧患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湿地资源的价值、利用与保护 难点:探究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措施 四、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程理念要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主张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学习。因而结合本课内容,我遵照启发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选择了案例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活动探究法。 学法:根据学生情况,贯彻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做学习主人的原则,我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既达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又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河流、湖泊、沼泽等

高中地理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设计 ——以洞庭湖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湘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本节教材主要介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发展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节教材内容的编排,主要是以洞庭湖区为例,着重介绍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人类社会的发展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活动都与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人类活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教材编写按照湿地的概念—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这一主线,按照案例学习的思路,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个案研究,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球之肾”,第二部分是湿地资源的利用,第三部分是保护湿地。三部分内容按照其存在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保护措施的因果关系逐一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综合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二、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三、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1. 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的分布状况。 2. 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及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 理解湿地的综合治理和保护的措施。 4. 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讨论,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发展要求: 了解湿地形成的地理背景;理解湿地保护与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说明: 不妨多介绍其他湿地类型的利用状况,但不作为考核范围。 四、会考要求: 1. 湿地的概念 2. 我国主要湿地的分布 3. 湿地的重要价值 4. 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5.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 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 初步认识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取“平湖地区的湿地”图片大致了解湿地的概念和类型。 2. 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讨论总结,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对湿地价值的学习,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 在分析当前不合理利用湿地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整理)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课标要求:分析湿地开发利用中存有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 1、观察地图说出湿地的概念、类型、分布状况。 2、通过阅读文本归纳湿地的作用、开发与利用湿地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危害。 3、提出对湿地的治理、开发、保护的见解。 【知识填空】 一、湿地的含义 1.定义:指水位经常__________或为________覆盖的土地。 2.类型:、、低潮时水深不超过米的前海区;也包 括、、、等 3.特点:地表______或______有水,属于______________之间的过渡带。 4.我国湿地的分布 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生态价值 提供水资源、_________、________、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_________等。2.湿地的别称 3.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________________、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____________、航运和____________等。 三、湿地资源问题 1.原因: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____________。 2.表现:天然湿地的数量在持续减少,________在逐渐下降。 3.危害: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得不到有效发挥,______________的水平明显降低。 四、保护湿地 1.湿地破坏的危害:严重威胁居民的______环境和区域的____________。 2.保护湿地的意义: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______效益,提供更好的______环境。 3.洞庭湖“变”大了的原因:退耕还林、__________、退田还湖、__________、以工代赈、______________、加固干堤、__________等。 【探究案】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III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一、说课标 本部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结合实例,了解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探究,了解湿地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课标解读:1、就本节内容而言,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方法教学应着重于区域案例自身的知识教学;2、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典型的案例,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的能力;3、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导学和对迁移案例的自学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同类区域案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共性的知识推广应用。 二、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实例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体现了教材学以致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编写思想。对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依据对课标的解读和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初步认识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求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湿地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树立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湿地资源的价值及利用与保护。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了解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探究,了解湿地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所以结合这条标准及教

浅谈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浅谈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作者:李子军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10期 摘要:文章对湿地的定义、功能、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等做了简要概述,介绍了我国的湿地状况和湿地保护对策,举例说明我国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对策。 关键词:湿地湿地保护湿地保护对策 什么是湿地? 于1971 年在伊朗的拉姆萨正式通过的国际《湿地公约》为湿地制定了一个广义的定义,通俗来讲,就是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m 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m 的沿海地区,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泥炭地、冲积平原、洪积平原、海积平原、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 一般将湿地简化分为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自然湿地包括:(1)河流湿地(2)河口湿地(3)湖泊湿地(4)沼泽湿地(5)草甸湿地(6)疏林湿地(7)灌丛湿地(8)海滨湿地(9)地热湿地等。人工湿地包括:(1)水库与水工建筑——水渠水库池塘(2)人工盐泽——鱼虾蟹池盐池(3)稻田湿地——水稻田。 一、湿地的功能 森林是“生命之本”,湿地是“生命之源”、“自然之肾”。在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湿地) 中,尽管湿地系统面积最小,但其巨大的蓄水、防旱、控蚀、促淤、造陆、降污等功能为人类作出难以估量的贡献。湿地还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不仅如此,湿地向人类提供大量的粮食、果品、蔬菜、肉类、药材、能源以及多种工业原料。具体来讲,湿地有如下的功能和效益。 1.水资源 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源头。溪流、河流、池塘、湖泊、水库都有直接利用的水。当水从湿地流入到地下蓄水系统时,蓄水层的水就得到了补充,成为深层的水资源。据估算,仅全国湖泊淡水贮量即达225 亿m3 ,占淡水总贮量的8 %。 2.防止盐水侵入地下水和地表水 在地势较低的沿海地区,下层基底是可渗透的。淡水楔一般位于较深咸水层上面,通常由沿海淡水湿地来保持。淡水楔的减弱或消失,会导致深层咸水向地表上移,出现土壤的次生盐碱化。从河流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然而,随着淡水流量的减少(由于过多地抽取或排干周围的湿地) ,海水可沿上游进一步回灌。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ET 基础落实 1-溫地得含5C (1)湿地得定爻: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得土地.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 过6米得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型地得特点 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得过渡带. 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2?“地球之肾" (1)型地生态系统得特点:具有较商得生产力与丰富得生物多样性? (2)型地得生态效益 "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调養洪水 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示】(1);显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就是价值就高得生态系统。 (2)湿地除具有強大得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得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 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得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与旅游场所。 3. 溫地资源问题 考点一湿地得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⑵型地得分谿 “地球之肾"“生命得摇篮” “鸟类得乐园"S

(1)溫地资源问题 [原因;泥沙淤枳严重 (2)洞庭湖萎缩*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生 ?态环境问题增多 4.保护湿地(1)必要性:;显地资源得破坏,严虫威胁到居民得生存环境与区域得业发展。 (2)虫要性:合理利用;显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得综合效益,提供更好得生童歩。 措施 地区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用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 疏浚河道 三江平原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1.湿地资源得主要功能 2.不同湿地开发保护得主要0得 溫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显地保护得主要目得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大规模團湖造田 I旅游功能:矣化环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考点一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湿地的含义 (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 ?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 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2.“地球之肾” (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湿地的生态效益 “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 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示 (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 统,其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2)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 3.湿地资源问题 (1)湿地资源问题 (2)洞庭湖萎缩???? ? 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生 态环境问题增多 4.保护湿地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

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2.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3.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政治作业)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王晓锋 (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重庆沙坪坝400044)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建设全过程结合具有重大的现 实意义,将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和国家及地方发展的综合决策切实关联。“湿地”是自然界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之一,尤其在三峡建设背景下形成了大面积的人工 湿地的开发利用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湿地保护湿地资源、维持湿地 基本生态过程,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立 足与分析当前发展过程,把握湿地资源现状和开发策略以及发展规律,与时俱进的提 出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途径、目标和重大举措,以期为国家和 地方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湿地,气候变化,开发利用 1 引言 湿地是自然界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之一,在供水、储水、净水、以及保持小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保护湿地资源、维持湿地基本生态过程,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受到重视,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1]。 我国是湿地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全国湿地总面积为3848万hm2,约占全球湿地面积的3%,居世界第4 位、亚洲第1位[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为362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77%[1]。自1992年中国加入全球《湿地公约》之后,我国的湿地生态功能研究逐步走向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方向。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迅速成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气候变化加剧,湿地资源的破坏和消失使多数生态学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感到心痛,给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保护的紧迫性敲响了警钟,合理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重要方向。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其实质是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湿地资源的现状特征及保护利用在一定空间范围和行政尺度内已经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顺利实施和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