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毛细管电泳法介绍

合集下载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
毛细管电泳是带电粒子在 电场力的驱动下,在毛细 管中按其淌度或和分配系 数不同进行高效、快速分 离的电泳新技术,也称为 高效毛细管电泳。
20世纪30-40年代 蒂塞利乌斯 (A.W.K.Tiselius) 建立了移动界面电泳,将电泳发 展成分离技术 获得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
实验中,只发生电泳时有效淌度
μef =υef ﹒ (L /V) =( l / tm )﹒(L /V)
毛细管有效长度
迁移时间 毛毛细管细电泳管法 总长度
电压
2 电泳和电渗
电渗
与固液界面的双电层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毛细管壁双电层的扩散层中的阳离子,相对于毛 细管壁的负电荷表面,形成一个圆筒形的阳离子鞘, 在电场作用下,溶剂化了的阳离子,沿滑动面与紧 密层作相对运动,携带着溶剂一起向阴极迁移,便 形成了电渗流(electroosmotic flow , EOF)。
1981年 J.W.Jorgenson,K.D.Lukacs实验上和理论 上为毛细管电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一世纪后二十多年分析化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分离 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
毛细管电泳的原理 分离模式 进样与检测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
一 毛细管电泳的原理
1 装置
电极 缓冲液
毛细管
数据处理
毛细管电泳法
2 电泳和电渗
µeo正比于Zeta电势和介质的 介电常数
改变电渗流的方法
反比于介质的黏度
Zeta电势正比于双电层厚度 和界面有效电荷密度
1. 改变外加径向电场
反比于介质的介电常数
2. 改变缓冲液成分和浓度
Zeta电势
3. 改变缓冲液pH 4. 加入添加剂

《毛细管电泳原理》课件

《毛细管电泳原理》课件
过程
将样品溶液注入毛细管一端,施加电 场后,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开始电 泳迁移,经过一定时间后,到达毛细 管的另一端,经过检测器检测。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
环境监测
用于检测水体、土壤等环境样 品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
、有机物等。
生物分析
用于蛋白质、DNA、RNA等生 物分子的分离和检测,可应用 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等 领域。
标准化处理
将数据转换为统一标准,便 于比较和分析。
统计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 进行处理,提取有意义的信 息。
结果分析与解读
趋势分析
分析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揭示潜在规律。
差异分析
比较不同样本或条件下的数据差异,找出关键影响因 素。
相关性分析
探究实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揭示变量之间的相互作 用。
误差来源与控制
06
毛细管电泳的未来发展 与展望
技术创新与改进
高效分离技术的研发
01
通过改进分离介质、优化分离条件等手段,提高毛细管电泳的
分离效率。
检测技术的升级
02
研究新型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满足更多样品
的检测需求。
微型化与集成化
03
将毛细管电泳技术集成到微流控芯片中,实现微型化、便携式
分析。
应用领域的拓展
毛细管清洗
实验结束后,对毛细管进行必要的清洗,以 便下次使用。
数据整理与保存
将实验数据整理并保存,以便后续分析。
仪器清洁与保养
对仪器进行必要的清洁与保养,延长其使用 寿命。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原理
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场,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产生迁移,由于迁移速度与粒 子所带电荷、半径、质量等因素有关,因此不同粒子在电场中产生不同的迁移 速度,从而实现分离。
发展历程
01
02
03
1980年代初期
毛细管电泳法由 Jorgenson和Lukacs首次 提出并实验验证。
1980年代中期
该技术逐渐成熟,被广泛 应用于生物、医药、环境 等领域。
饮用水安全
毛细管电泳法能够检测饮用水中 的消毒副产物、有机污染物等, 保障饮用水安全。
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
食品添加剂分析
毛细管电泳法能够分离和检测食品中 的添加剂,如色素、防腐剂等,有助 于食品安全监管。
营养成分分析
毛细管电泳法能够快速分析食品中的 营养成分,如氨基酸、维生素等,有 助于食品质量控制和营养评价。
核酸分析
毛细管电泳法能够分离和检测核酸片段,用于基 因诊断、基因表达研究和法医学鉴定。
3
临床检验
毛细管电泳法可用于检测体液中的小分子代谢物, 如氨基酸、糖类等,辅助临床诊断。
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
污染物分析
毛细管电泳法能够分离和检测水 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 属、农药残留等,有助于环境监 测和污染治理。
在化学分析领域的应用
有机物分析
毛细管电泳法能够分离和检测有机化合物,如药物、染料等 ,在药物研发、化工生产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金属离子分析
毛细管电泳法能够高灵敏度地检测金属离子,如铅、汞、镉 等,可用于地质、冶金和环境等领域的研究。
谢谢
THANKS
加样
将处理好的样品加入毛 细管中,注意控制加样
量。
施加电压
启动电源,施加适当的 电压,使带电粒子在电

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药物含量

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药物含量

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药物含量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是一种常用于药物分析的高效分离技术。

它基于药物在电场中的电荷迁移速率不同,通过毛细管内的电场驱动,实现对药物的定量分析。

本文将详细介绍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药物含量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以及该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优势。

一、原理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药物含量,是利用毛细管的微小通道对药物进行分离和测量的一种分析技术。

它利用药物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受到电荷的影响,从而在毛细管内发生电泳迁移,实现对药物的分离和定量测定。

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药物分子的电荷特性:药物分子可以分为带正电荷、带负电荷和无电荷的三类。

根据药物的电荷特性,调整毛细管内的电荷环境,使药物分子在电场中按照不同的电荷迁移速率进行分离。

2. 毛细管的表面电荷:毛细管内壁会带有一定的电荷,称为表面电荷。

表面电荷与药物分子的电荷有相互作用,影响药物在毛细管内的迁移速率。

3. 毛细管内的电场:在毛细管内施加电场,通过电泳迁移,使药物分子按照不同速率进行分离。

二、方法毛细管电泳测定药物含量的方法主要包括前处理、样品准备、色谱条件设置、电泳分离和定量测定等步骤。

下面将简要介绍这些步骤的具体操作:1. 前处理:对于复杂的样品,如血液、尿液等,需要进行前处理。

常用的前处理方法包括样品提取、样品净化等。

2. 样品准备:将提取的药物样品溶解于适宜的溶剂中,得到适宜的药物浓度。

3. 色谱条件设置:选择合适的色谱柱、毛细管和分离液,调整电泳分析的条件,如缓冲液的浓度、pH值等。

4. 电泳分离:将样品注入毛细管中,施加电场,使药物分子在毛细管内发生电泳迁移,实现对药物的分离。

5. 定量测定:通过荧光检测、紫外吸收等方法,测定药物的峰面积或峰高,从而确定药物的含量。

三、应用毛细管电泳法作为一种高效的药物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等领域。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电极槽和毛细管内的溶液为缓冲液,可以加入有机溶剂作为改性剂,以及加入表面活性剂,称作运行缓冲液。 运行缓冲液使用前应脱气。电泳谱中各成分的出峰时间称迁移时间。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中的胶束相当于液相色 谱的固定相,但它在毛细管内随电渗流迁移,故容量因子为无穷大的成分最终也随胶束流出。其他各种参数都与 液相色谱所用的相同。
此外,还有一类基于芯片的二维分离系统主要应用于蛋白质酶解物的分离分析。
除上述分离模式外,芯片自由流电泳也是芯片电泳分离蛋白质的重要方法。芯片自由流电泳是指在芯片中通 过外加电场使样品随缓冲液连续流动的同时沿电场方向进行电迁移,从而按照电泳淌度不同实现分离的电泳分离 模式。Raymond等采用芯片自由流电泳模式分离了人血清蛋白、缓激肽和核糖核酸酶A,其分离长度为3.1 cm,流 出时间为62 S。Kobayashi等采用自由流电泳的分离模式在一个体积为56.5 mm×35 mm×30 mm的微分离室 (60uL)中实现了持续的蛋白质分离,并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涂覆来抑制蛋白质吸附,在25 min内有效分离了细胞 色素C和肌红蛋白。最近,Kohl.heyer等H 3。制作了一种自由流等电聚焦分离蛋白质的玻璃芯片,成功地将人 血清白蛋白(pI=4.4)与等电聚焦标记物(pH 3和9)分离。
仪器要求
所用的仪器为毛细管电泳仪。正文中凡采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的品种,其所规定的测定参数,除分析模式、 检测方法(如紫外光吸收或荧光检测器的波长、电化学检测器的外加电位等)应按照该品种项下的规定外,其他参 数如毛细管内径、长度、缓冲液的pH值、浓度、改性剂添加量、运行电压或电流的大小、运行的时间长短、毛细 管的温度等,均可参考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数据,根据所用仪器的条件和预试验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
检测方法
毛细管电泳通常用到的检测方法有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热镜,拉曼光谱,质谱和电化学方法。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简介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常用于分离和检测化学物质的分析技术。

它基于样品在电场作用下在毛细管中的迁移速度的差异,利用电泳现象进行分离。

该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样品消耗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环境、食品等领域的分析研究。

原理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在毛细管中的迁移速度差异分离物质。

当样品通过直径较小的毛细管时,由于电场的作用,带电物质会在毛细管中产生电泳迁移。

迁移速度快的物质会较早到达检测器位置,而迁移速度慢的物质则会滞留在毛细管中,从而实现了物质的分离。

毛细管电泳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在电场、毛细管中的迁移速度与其电荷、粒径、溶剂性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其中,电荷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毛细管电泳法可分为两种类型:正交电泳和非正交电泳。

正交电泳主要用于带电物质的分离,而非正交电泳则用于非带电物质的分离。

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在进行毛细管电泳实验之前,需要准备好以下实验器材和试剂:•毛细管电泳仪•毛细管•电解质缓冲液•样品溶液2. 设置电泳条件根据实验需要,设置好合适的电场强度、电解液pH值和缓冲液浓度等参数。

这些参数的选择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分离效果的好坏至关重要。

3. 毛细管填充将毛细管浸入缓冲液中,通过电力作用使缓冲液进入毛细管,直至毛细管完全填充。

4. 样品进样通过微量注射器将样品溶液缓慢注入毛细管,注意避免气泡的产生。

5. 开始电泳将毛细管两端插入正、负电极中,开启电源,开始电泳过程。

6.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结果分析,如紫外检测、荧光检测等。

应用领域毛细管电泳法广泛应用于生物、环境、食品等领域的分析研究。

具体的应用包括:1.蛋白质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和定量分析,对于药物研发、生物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2.DNA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DNA序列分析、基因突变检测、DNA测序等领域,对于遗传学研究、法医学等具有重要意义。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概述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分离和测定化合物的方法,主要通过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场,利用化合物在电场作用下的电荷性质和分子大小来实现分离。

毛细管电泳法具有快速、高效、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易于自动化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化学分析和药物研发等领域。

原理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基于化合物在溶液中的电荷性质和分子大小。

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场后,带正电荷的化合物(称为阳离子)会向负极移动,带负电荷的化合物(称为阴离子)会向正极移动。

此外,较小的分子会比较大的分子更快地移动。

毛细管电泳法通常涉及两种类型:区域电泳和溶剂前移电泳。

区域电泳区域电泳是毛细管电泳法中常用的方法。

在区域电泳中,毛细管中的电场强度不均匀,其中一个区域的电场强度较弱,另一个区域的电场强度较强。

样品被注入到电场强度较弱的区域,然后通过施加电场使样品向较强的电场区域移动。

不同化合物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它们的电荷和分子大小,因此可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

溶剂前移电泳溶剂前移电泳是另一种常用的毛细管电泳法。

在溶剂前移电泳中,毛细管中的电场强度是均匀的。

样品被注入到毛细管中,然后施加电场使样品移动。

不同化合物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它们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和电荷性质,因此可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

仪器和操作步骤进行毛细管电泳法需要一些特定的仪器和材料,如毛细管电泳仪、毛细管、高电压电源、样品注射器、电解质缓冲液等。

下面是一般的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工作,准备所需的电解质缓冲液和样品。

2.毛细管准备:将毛细管切割为适当长度,并连接到毛细管电泳仪。

3.缓冲液填充:将电解质缓冲液注入毛细管的两端,确保整个毛细管都充满缓冲液。

4.样品注射:使用样品注射器将待分离的样品缓慢而均匀地注入到毛细管中。

注射点距离电极一定距离。

5.施加电场:从高电压电源上施加适当的电场,在实验过程中保持稳定电场。

6.记录结果:观察样品的迁移情况,根据需要调整电场强度和时间,记录分离结果。

第三章 毛细管电泳分析

第三章 毛细管电泳分析

四、淌度
mobility
淌度:带电离子在单位电场下的迁移速度;
1.绝对淌度(absolute mobility)μab
无限稀释溶液中带电离子在单位电场强度下的平均迁移 速度,简称淌度。可在手册中查阅。
2.有效淌度(effective mobility)μef
实际溶液中的淌度(实验中测定的)。 μe扩散引起的峰展宽:σ 2=2Dt
由扩散系数和迁移时间决定。大分子的扩散系数小,可 获得更高的分离效率,大分子生物试样分离的依据。
2.进样的影响
当进样塞长度太大时,引起的峰展宽大于纵向扩散。分 离效率明显下降;理想情况下,进样塞长度: Winj= (24D t )1/2 实际操作时进样塞长度小于或等于毛细管总长度的1%~2%。
q E 6π

二、电渗现象与电渗流
electroosmosis and electroosmotic flow
1.电渗流现象 当固体与液体接触时,固体表面由于某种原因带一种电荷,则因静 电引力使其周围液体带有相反电荷,在液-固界面形成双电层,二者之间 存在电位差。
当液体两端施加电压时, 就会发生液体相对于固体表面 的移动,这种液体相对于固体 表面的移动的现象叫电渗现象。
高效毛细管电泳在技术上采取了两项重要改进: 一是采用了0.05mm内径的毛细管,;
二是采用了高达数千伏的电压。
• 毛细管的采用使产生的热量能够较快散发,大大减 小了温度效应,使电场电压可以很高。
• 电压升高,电场推动力大,又可进一步使柱径变小,
柱长增加, • 高效毛细管电泳的柱效远高于高效液相色谱,理论塔
三、HPCE中影响电渗流的因素
factors influenced electroosmosis 1.电场强度的影响

毛细管电泳法-2012

毛细管电泳法-2012
毛细管电泳法简介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主要内容
1 2 3 4 毛细管电泳的特点和应用 毛细管电泳的理论 毛细管电泳的主要分离模式 毛细管电泳仪
何谓毛细管电泳(CE)? 电解质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 电荷相反方向迁移的现象,称为电泳。 毛细管电泳是在散热效率很高的毛细管 内进行的电泳,可以应用高电压,极大 地改善了分离效果。
• 高压电源:0~30kV,电压稳定性在±0.1%
• 毛细管柱
–材料:要求具有化学、电学惰性,紫外可见光透光性,柔韧性,高强度,价廉。 常用材料为熔融石英,外层涂聚酰亚胺; 新材料有聚四氟乙烯。 –规 格 : 内 径 2 0 ~ 7 5 μ m, 外 径 3 5 0 ~ 400μm;长度 ≤ 1m
毛细管电泳仪主要部件
• 指毛细管中因轴向直流电场作用而发生的溶 剂整体的定向流动。 • 双电层是电渗流产生的原因。
• 双电层是浸没在液体中所有表面具备的一种 特性,当固体与液体接触时,固体表面由于 某种原因带一种电荷,则因静电引力使其周 围液体带有相反电荷,在液-固界面形成双 电层,二者之间存在电位差。
电渗速度和电渗率
毛细管电色谱(CEC)
• 将HPLC中众多的固定相微粒填充到毛细管
中(或涂渍到管壁)。以样品与固定相之间的
相互作用为分离机制,以电渗流为流动相驱
动力的色谱过程称为CEC。CEC将CE的高
效和HPLC的高选择性相结合,得到了CE
研究者的青睐。90年代初解决了毛细管填
充技术后,CEC发展迅速。
毛细管电泳仪主要部件
• 电渗速度: • 电渗率:
uos os E
os os : 介质的介电常数, : 介质的粘度 : 管璧的Zeta电势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分离水杨酸、苯甲酸及阿司匹林中的含量测定毛细管电泳法分离水杨酸、苯甲酸及阿司匹林中的含量测定毛细管电泳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 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HPCE) 是一种仪器分析方法。

通过施加10-40kV 的高电压于充有缓冲液的极细毛细管,对液体中离子或荷电粒子进行高效、快速的分离。

现在,HPCE 已广泛应用于氨基酸、蛋白质、多肽、低聚核苷酸、DNA 等生物分子分离分析,药物分析,临床分析,无机离子分析,有机分子分析,糖和低聚糖分析及高聚物和粒子的分离分析。

人类基因组工程中DNA 的分离是用毛细管电泳仪进行的。

毛细管电泳较高效液相色谱有较多的优点。

其中之一是仪器结构 简单(见图1)。

它包括一个高电压源,一根毛细管,紫外检测器及计算机处理数据装置。

另有两个供毛细管两端插入而又可和电源相连的缓冲液池。

high-v oltagepower supply BufferV ialBuffer V ial Detector Recording dev icecapillaryElectrode Electrode图1 CE 仪器组成示意图毛细管中的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一方面发生定向移动的电泳迁移,另一方面,由于电泳过程伴随电渗现象,粒子的运动速度还明显受到溶液电渗流速度的影响。

粒子的实际流速 V 是电泳流速度 Vep 和渗流速度 Veo 的矢量和。

即:V = Vep + Veo (1)电渗流是一种液体相对于带电的管壁移动的现象。

溶液的这一运动是由硅/水表面的Zeta 势引起的。

CE 通常采用的石英毛细管柱表面一般情况下(pH>3)带负电。

当它和溶液接触时,双电层中产生了过剩的阳离子。

高电压下这些水合阳离子向阴极迁移形成一个扁平的塞子流,如图2。

毛细管管壁的带电状态可以进行修饰,管壁吸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增加电渗流, 管壁吸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减少电渗流甚至改变电渗流的方向。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物质的分离
毛细管电泳法特点
与传统电泳技术相比:
分离效率高:解决了因提高电压带来的焦耳热问题
分离模式多:由电渗流和电泳流共同作用结果,故有多种分类 应用范围广:有机、无机小分子,多肽、蛋白质大分子
带电离子,中性分子
最小检出限低 分析成本低:毛细管本身成本低,溶剂和试剂消耗量少
样品用量少:仅为纳升级(10-9L)
CE-MS构造
电喷雾电离(ESI)接口技术于1984年在MS中提出,溶液在高 场中毛细管端以1-10ul/min的流速喷射进入MS检测器。接着, whitehouse等人[8]的LC不能直接由CE-MS加以利用,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 CE流量小、流速慢(大多为10~100nl/min),不能满足各种接口 对流速的要求(2~10ul/min);二是由于毛细管端不存在缓冲液 中,所以必须解决CE操作中的电接触问题,保证提供分离电流 回路。不过基于whitehouse等人的LC-MS接口理论,smith等[9] 将CE分离毛细管的出口端作喷射源,首先实现了CE-ESI-MS的 在线偶合。电喷雾(ESI)接口作为最早出现的在线联用接口技 术,使得被分析物带上多电荷后采用质谱仪可以检测相对分子质 量达几万甚至十几万的生物大分子。由于ESI自身的优势以及 CE-ESI-MS接口技术的日益趋于成熟, 使CE-ESI-MS已成为CEMS联用技术中占主导地位的方法。CE-ESI-MS接口主要分为鞘 液接口和无鞘液接口两种。
目录
毛细管电泳法基本原理 毛细管电泳法仪器构造 毛细管电泳法类型
毛细管电泳法特点 CE-MS构造
毛细管电泳法基本原理
•CE统指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 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 分离的一类液相分离技术。 •通常采用25~74μm内径、长38~80cm的弹性石英毛细 管,使用10~30kV直流电压,形成高强度电场。由于细 管径的毛细管电阻率大、电流小,有效地抑制了焦耳热 效应,而且具有较大的散热比表面积,也限制了电泳过 程中溶液温度升高,使得分离柱效高,分离速度快。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电泳峰的半高峰宽
毛细管电泳分离柱效方程式
N l2
appV l
e eo V l
2Dt
2D L
2D
L
提高分离电压是增加分离效率的主要途径,在相 同的操作电压下,l/L =1,分离效率最高(短的毛 细管)。此外,N与溶质的扩散系数D成反比,所 以用毛细管电泳分离大分子时,可得到高的柱效。
• 1991年,Monnig等首次提出了高速毛细管电泳。
• 目前,毛细管电泳已广泛应用于氨基酸、肽、蛋 白质和核酸等离子型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分析,加 入表面活性剂还可以扩大到中性粒子,甚至应用 到细胞和病毒等的分离。同时,在小分子化合物 的分离分析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基本原理
一、毛细管电泳的理论基础 毛细管电泳法:是指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
毛细管凝胶电泳优缺点
优点:1、毛细管凝胶电泳分离度极高。电泳技术 和平板凝胶电泳的结合。 2、电泳峰尖锐,柱效极高。凝胶黏度大, 抗对流,溶质扩散减少,限制了谱带展宽。 3、组分在短柱上能有极好的分离。溶质与 凝胶可形成络合物,增加了分离度,防止了 溶质在毛细管壁的吸附,减少了电渗流。
缺点: 制备柱较困难,寿命较短。
层。 具体方法有:
(二)分离效率和分离度
1、分离效率
电泳湍度
毛细管有效长度
电渗湍度
柱效可用理论塔板数n表示
毛细管电泳分离柱效方程式
两端电压
N l2
appV l
e eo V l
2Dt
2D L
2D
L
理论塔板高
毛细管总长度
溶质扩散系数
实验上可按下式求出理论塔板数
电泳图上从起点至电泳峰 最大值之间的距离

毛细管电泳分析解析

毛细管电泳分析解析
V = Vep
(4) 电渗与速度 不同性质的离子在同样的电泳条件下的速度 阳离子:运动方向和电渗方向一致,不受电渗反作用力影 响,反而受电渗加速度的作用,运动速度最快。其运动速 度是带电粒子的电泳速度与电渗加速之和 中性离子:电泳流速度为零,迁移的速度相当于电渗流的 速度。其运动速度是带电粒子的电泳速度与电渗加速相等 阴离子:运动方向与电渗流方向相反,受电渗反作用力影 响,电渗速度的反作用,其运动速度是带电粒子的电泳速 度与电渗加速之差。利用电渗在电泳过程中产生的反作用 力分离不同的带电粒子。
2.3毛细管电泳的应用范围:
应用范 围

离子 CZE
小分子 MECC
肽类 CIEF
蛋白质 类
CZE
核苷酸 类
CGE
核酸类 CGE

CITP
CZE MECC CGE MECC

CIEF
CITP
CIEF

CGE
CIEF
3毛细管电泳仪的结构: 目前毛细管电泳仪的生产厂家有十几家,产品的型号很多。但是毛 细管电泳仪的基本结构相差不大,主要由高压电泳仪、毛细管柱、 检测器、电极槽及显示器几部分组成。
高效毛细管电泳
内容摘要
1概述 2基本理论 3毛细管电泳仪 4 电极液 5 进样方式 6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1概述 1.1高效毛细管电泳提出 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简称HPCE),广义的说,是泛指在极细的管内实现具有 高效、快速、灵敏度高的一大类电泳分析技术,称之为高 效毛细管电泳。 高效毛细管电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67年Hjerten首先提出在高电场强度下,采用管径为3mm 的毛细管进行自由溶液的区带电泳。

分析化学 毛细管电泳法

分析化学 毛细管电泳法
第十九章:
毛细管电泳法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概述
电泳: 电解质溶液中,位于电场中的带电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
下,发生差速迁移,可实现分离。
毛细管电泳
经典电泳法散热差,难以克服高电压引起的焦耳热,限
制了高电压的使用,分离电压受到限制。 乔更森和鲁卡斯采用75μm内径的石英毛细管做为分离室, 紫外柱上检测的方法,在30kv的分离电压下分离丹酰化氨基 酸,柱效达到40万个理论塔板。
课后习题: P427:3,4
的溶液整体向负极移动,形成电渗流(EOF)。
1.2 毛细管电泳原理
电渗速度uos以下式表示:
os uos os E E 4 os :电渗率或电渗淌度 os :管壁的Zeta电势 :介质介电常数 :介质黏度
E :电场强度
1.3 CE中电渗流的方向
电渗流的方向取决于毛细管内表面电荷的性质:
Qin c0 π r (eff +os )Et
2
电场:1-10kv 时间:1-10s 特别适合黏度大的试样。
存在的问题:
进样不均:淌度大的离子比淌度小的进样量大。 离子丢失:淌度大且与电渗流方向相反的离子可能进不去。 偏向性,准确性可靠性差,重现性差
2.3.3 扩散进样 试样通过扩散作用进入分离柱端口处。
由于电渗流速度大大高于电泳 速度,一般为电泳的5-7倍,所 以,不管正离子、负离子还是 中性分子,均随电渗流移动。
第二节、毛细管电泳仪
结构与流程
主要由高压电源、缓冲液及进样系统、毛细管柱、检测 器及数据处理等五部分组成 。
2.1 高压电源
(1)0~30 kV 稳定、连续可调的直流电源;
(2)具有恒压、恒流、恒功率输出;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可高至30KV)
数据处理 检测器 电极 缓冲液
进样方法
1、电动进样 也称电迁移进样.
方法:将毛细管的进样端插入装有试样溶液的 试样管中,试样管中插入电极,与检测端 的缓冲液间施加进样电压,并维持一定时 间,试样溶液在电泳和电渗流作用下进入 毛细管,然后再将试样溶液换成载体缓冲 液,电泳即可进行。
电渗流的意义
电泳过程中,伴随着电渗现象 2. 电渗流的速度比电泳速度快5-7倍 3. 利用电渗流可将正、负离子或中性分子一起向 同一方向,产生差速迁移,在一次电泳操作中 同时完成正、负离子的分离分析 电渗流是毛细管电泳分离的重要参数 控制电渗流的大小和方向,可提高毛细管电泳分 离的效率、重现性、分离度。
毛细管凝胶电泳综合了电泳技术和平板 凝胶电泳的优点 : 1. 电泳峰尖锐,柱效极高 2. 短柱上实现极好的分离 3. 试样容量为10-12g 主要缺点:制备柱较困难,寿命较短 已成为分离分析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 多肽、核 酸、DNA等强有力的工具。 例应用CGE分离与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相 结合,用于DNA序列快速分析。
电泳溶液硼砂30 mmol.L-1 (pH 9.43),检测波长295 nm,34 kPa.s压力进样,17 kV恒压电泳,电泳时间10 min,电泳温度 20℃,进样分析溶液中均含硼砂3.0 mmol.L-1 (pH=9.43)。 为消除进样等因素所引起的误差,采用内标定量法。实验 发现p-NBA出峰时间在LIG与FA之间,在优化条件下样品中杂 质对其无干扰,峰形好,用它作内标可明显改善分析精密度, 故选定p-NBA为内标,在进样分析溶液中浓度为60 μg.mL-1。
若某一区带的离子进入前一区带, 由于 电场强度变小而减速,由若进入到下区 带,由于电场强度变大而加速, 都退回 到原区带, 结果导致各区带形成鲜明的 界面.

3色谱-毛细管电泳法

3色谱-毛细管电泳法

在实际工作中,按HPLC 方法求得理论板数: N=5.54(t/w1/2)2 15
•影响分离效率的因素
• 焦耳热与温度梯度——电流通过而产生的热称 为焦耳热。受毛细管尺寸、溶液电导、外加电 压等影响
• 不均匀的温度梯度和局部的黏度变化会引起区 带展宽。温度变化1℃→黏度变化2%~3% →淌 度变化2%~3% • 进样塞长度——在进样过程中减少样品塞长度 非常重要。对进样长度的限制是低于毛细管总 长度的(1~2)%。例 70cm长的毛细管,进样 量应小于7mm
5
•电泳迁移原理
• 根据式(1) =eE ,淌度e=/E • 根据式(2) qE=6r,/E =q/(6r) • 所以 e= q/(6r ) ( 3) • 式(3)表明,带电量大的物质,离子半径 小的物质有较高的淌度
6
•淌度
• 淌度——物理常数,是在溶质带最大电 量时测定并外推至无限稀释条件下的数 值,即绝对淌度 • 有效淌度——实验条件下测得的数值, 其取决于操作缓冲液的pH值和组成
7
•溶液pH值对淌度的影响
• 若两种溶质在完全离 子化状态下,具有相 同的电泳淌度,则因 没有差速迁移而不能 分离 • 但若它们具有不同的 pKa值,则可调节溶液 pH值,使他们具有不 同的有效淌度,而达 到分离的目的
8
•电渗流(EOF)
• 毛细管电泳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毛细管内壁表面 电荷所引起的管内液体整体流动的现象,是推动流 体前进的驱动力 • 当固体与液体接触时,固-液两相界面上会带有相 反符号的电荷,形成双电层。对于石英毛细管柱, 当溶液pH值达4以上时,其内壁带负电荷,管中液 体将感应一层正电荷,形成双电层,在高电压作用 下缓冲液整体向负极移动,此即电渗流(eof)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法高等教育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法高等教育

特选课件
34
一、毛细管区带电泳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 CZE)
带电粒子的迁移速度=电泳和电渗流速度的矢量和。 正离子:两种效应的运动方向一致,在负极最先流出; 中性粒子:无电泳现象,受电渗流影响,在阳离子后流出;
阴离子:两种效应的运动方向相 反;ν电渗流 >ν电泳时,阴离子在负极最 后流出,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可以按类 分离,同种类离子由于差速迁移被相 互分离。
特选课件
29
特选课件
30
3.缓冲液池
化学惰性,机械稳定性好;
4.检测器
要求:具有极高灵敏度,可柱端检测; 检测器、数据采集与计算机数据处理一体化;
类型
检测限/mol
特点
紫外-可见 10-13~10-15 加二极管阵列,光谱信息
荧光
10-15~10-17 灵敏度高,样品需衍生
激光诱导荧光 10-18~10-20 灵敏度极高,样品需衍生
Vap是表观迁移速度;μap是表观淌度;ldet 是毛细管有效长度; ltot 是毛细管总长度
2.分离效率(塔板数)
在CE中,仅存在纵向扩散,σ2=2Dt
n apVl det ap Eldet ;
2DL
2D
n
5.54
tR W1/
2
2
扩散系数小的溶质比扩散系数大的分离效率高,这是分离生
物大分子的依据。
式中, e为of 电渗速度;为eof 电渗淌度(EOF mobility); 为 双电
层的Zeta电位; 为 缓冲液介电常数;η为电解液粘度;V为所
施加的电压; 为毛lto细t 管总长度。
特选课件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6πηrνef
η:缓冲液粘度;r:球形分子的半径;νef:离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
当带电离子以速度ν 在电场中移动时,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场驱 动力和平动摩擦阻力的作用,此时
F=F’
故:
q· E= 6πηrνef
则离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
ef
qE 6πr
即带电离子的电泳迁移速率(或称电泳淌度) :
面电离成SiO-,管内壁带负电荷,形成双电层。

在高电场的作用下,带 正电荷的溶液表面及扩 散层向阴极移动,由于 这些阳离子实际上是溶 剂化的,故将引起柱中 的溶液整体向负极移动, 形成电渗流。
1. CE中电渗流的大小与方向
电渗流的大小可用电渗速度和电渗淌度表示。
(1)电渗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小

电渗流的大小与电场强度、Zata电势及缓冲液介电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基础理论
+

一、电泳流

电泳:在电解质溶液中,位于电场中的带电离子
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向其所带电荷
相反的电极方向迁移的现象。


+
电泳时,不同离子在电场中具有不同的定向迁移 速度,迁移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淌度(μ):单位电场下的电泳速度。 绝对淌度:在无限稀释溶液中测得的淌度。 有效电泳淌度:在实际溶液中测得的淌度。
是现代微柱分离技术和经典电泳技术结合的产物,
是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常用分
离技术的重要补充,在诸多研究领域得到了人们 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一、毛细管电泳发展历程



1808年,俄国物理学家 Pence 发现电泳现象。 1937年,瑞典Tiselius将蛋白质混合液放在两段缓冲溶 液之间,两端施以电压进行自由溶液电泳,发现样品的 迁移速度和方向由其电荷和淌度决定,第一次从人血清 提取的蛋白质混合液中分离出白蛋白和α、β、γ球蛋 白,但分离效率低; 1981年,Jorgenson在75μm毛细管内施加300 V/cm的高 强度电场,获得了理论塔板数超过400,000 plates/m的 高分离效率,轰动了整个分离界,成为CE划时代里程碑 1989年,毛细管电泳仪问世。 1989年,第一届CE国际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一门新的分 析技术的产生。

在具体实验中,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中性组分作为标
记物(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甲酰胺、苯酚、 丙酮等),测定不同缓冲条件下中性标记物的迁移时间, 按下述公式计算出电渗率:
eof
ldet ldetltot E tE t V
eof
其中,t:中性标记物的迁移时间,ldet为毛细管电泳有 效长度, ltot为毛细管电泳有效长度。
常数有关,某一电泳体系内电渗流的具体数值可以 用Helmholtz-Smoluchowski 公式计算:
eof
ε V ε V ( )( ) eof E ltot ltot
eof为电渗速度; eof 为电渗淌度(EOF mobility); 为双 式中, 电层的Zeta电位; 为缓冲液介电常数;η为电解液粘度;V 为所施加的电压; ltot 为毛细管总长度。

电场强度:与所施加的电压成正比,与两电极间的距离(L)成反比
E=V/L

电场力:在溶液中,电场对带电离子作用力(F)的大小等于带电离子所带
的净电荷(q)与电场强度的乘积:
F=q· E

在电泳迁移过程中,介质粘滞力(F’)必然会阻碍离子的迁移。 粘滞力的大小与离子大小、形状、缓冲液粘度、甚至电泳介质孔径均有关系, 与带电离子的移动速度更是直接相关。对于球形分子F’的大小服从Stokes 定律:
μ
ef

ef
E

q 6 πr
由此可知,球形带电离子的迁移率,主要取决于自身状态,即与其所带电 量成正比,与其半径及介质粘度成反比。电泳过程中正是利用带电离子电 泳迁移速度或迁移速率的差异来实现分离的。
二、电渗流

石英毛细管柱,内壁大约有8.31 mol/m2的硅醇基
(Si-OH),其等电点约为1.5,内充液pH>3时,表

(5)高度自动化:CE是目前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分离分析
方法之一;

(6)洁净:通常用水溶性缓冲液,对人体和环境无害;
(7)多分离模式:可根据需要在同一仪器上选用不同的
样品分离模式;

(8)应用范围广:具有“万能”分析的功能和潜力,既 可以分析无机离子、氨基酸、药物等小分子,又可以 分析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甚至整个细胞和各种微粒。

3.CE中电渗流的作用

电渗流的速度一般约等于离子电泳速度的5~7倍; 各种电性粒子在毛细管柱中的迁移速度为:


阳离子迁移速度 =电渗流+电泳流,阳离子运动速度快于电渗流;
阴离子迁移速度 =— 电渗流–电泳流,阴离子运动速度慢于电渗流; 中性粒子迁移速度 =电渗流,中性粒子运动速度与电渗流一致。
第三章 毛细管电泳法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第一节 毛细管电泳概述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基础理论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仪


第四节 毛细管电泳类型
第五节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和进展
第一节 毛细管电泳概述

毛细管电泳(CE),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是近
年来发展最快的高效分离分析技术之一。该技术
二、毛细管电泳的特点
CE是现代微柱分离和经典电泳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具有较
HPLC和平板凝胶电泳更多的优点:

(1)高效:每米理论塔扳数低则十几万,高则几百万甚 至上千万;

(2)快速:可在十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内完成分离; (3)低样品消耗:只需纳升甚至皮升级样品量; (4)低成本分析:只需低廉的分离毛细管和少量的运行 缓冲液;
(2)CE中电渗流的方向

石英毛细管带负电荷,溶液带正电荷,电渗流 流向阴极;

改变电渗流方向的方法:
毛细管改性:表面键合阳离子基团; 加电渗流反转剂:
内充液中加入大量的阳离子表面
活性剂,将使石英毛细管壁带正电荷,溶液表面带 负电荷。电渗流流向阳极。
2.CE中电渗流的流形

液相色谱中的溶液流动为层流,抛物线流型,管壁 处流速最慢,管中心处的速度为平均速度的2倍(引 起谱带展宽较大)。 在毛细管电泳中,电荷均匀分布,整体移动,电渗 流的流动为平流,塞式流动(谱带展宽很小),故 柱效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