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专题三 第二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有答案)
高中历史 专题三 2辛亥革命教案 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辛亥革命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华民国成立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革命者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进步。
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孙中山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否定,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宪法的特点。
对内容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对孙中山为什么辞去临时大总统,及当时复杂的形式学生分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情境体验分析法、多媒体教学等
教学过程设计。
人民版必修一历史《专题3:第2节-辛亥革命》导学案

四川宜宾县双龙镇初级中学校高中历史《专题三第二节 辛亥革命》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预习培训】1.利用20分钟时间根据导学案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扎实掌握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并完成知识框架构建和问题引导.2利用剩余20分钟完成预习自测与探究案。
并记下预习中存在的疑问。
3.预习过程中重点掌握知道中国同盟会成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1.知道中国同盟会成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
2.认识辛亥革命在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
【预习案】问题1:辛亥革命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思想组织军事 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直接原因问题2:认真阅读52页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用一句概括性的话对其进行评价问题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内容体现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2、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3、三权分立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问题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层分点回答)探究案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
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1)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材料2: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2)材料2反映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材料3: 每逢“五一”和“十一”这样的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总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泽东主席巨幅画像遥相面对,请你说出孙中山先生地位的主要理由?材料4: 为什么有的人又说说辛亥革命失败了,理由是什么?【自我检测】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不包括()A.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的暴露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主革命D.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1912年1月,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复习学案3.2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导学★考点:辛亥革命背景、主要过程(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的变化)。
★基础知识:一、武昌起义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提出“”口号,1905年,在成立了由、、-等组成的同盟会,这一组织的性质是。
2、1911年,湖北革命团体、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湖北新军于10月10日发动起义成功,并成立了,推选为都督二、中华民国的成立1、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决定定都,采用为国旗,改用,以中华民国纪年。
随后成立。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2、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由制定的《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按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临时政府行使立法权的是;行使行政权的是和,在此基础上实行制;行使司法权的是。
《临时约法》的性质是,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从法律上宣告了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成为中国在政治上由到“法治”、由“专制”到的开端。
1、年袁世凯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辛亥革命失败。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
建立了,颁布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问题思考:(1)结合教材内容,请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1.政治基础: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4.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军事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革命时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组织领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府?(3)《临时约法》体现了什么原则?(4)袁世凯夺得辛亥革命果实的标志是什么?他能夺得果实的原因有哪些?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5)辛亥革命是否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什么?(6)有人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谈谈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三二 辛亥革命 精编作业

,[学生用书P38])[随堂检测]1.下图题为《饭桶》的漫画是张聿光1911年创作的。
对这幅漫画含义解读正确的是()A.批判清王朝为还债搜刮民脂民膏B.反对思想禁锢,提倡民主和科学C.讽刺野心家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D.讽喻清王朝腐败无能、愚蠢自大解析:选D。
漫画是当时某种社会现实的反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1911年这一时代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斗争的主要矛头是指向清政府,正是由于腐败无能,愚蠢自大,清政府成为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2.“血钟一鸣,义旗四起,拥甲带戈之士遍于十余行省。
”材料描述了20世纪初期某一重大革命事件的影响,这一事件是()A.义和团运动B.武昌起义C.黄花岗起义D.保路运动解析:选B。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3.1913年袁世凯在一次演说中提出《临时约法》,“即其内容规定,束缚政府”,让他“身受苦痛”。
由此可见《临时约法》旨在()A.扩大总统权力B.维护民主共和C.缩小内阁权力D.赞成独裁专制解析:选B。
《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缩小总统权力,扩大内阁权力,以限制袁世凯的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
4.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道:“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文中的“中华民国十五年”应是()A.1924年B.1925年C.1926年D.1927年解析:选C。
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即中华民国1年,换算的公式:公元年数=民国年数+1911,因此“中华民国十五年”应是1926年。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中涌现出的英勇斗争精神、民主进步思想等,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他们明白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和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他们明白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团结互助的品质。
4.成果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历史意义等方面,设计选择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简答题:要求学生简要叙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论述题: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编写辛亥革命简报、制作辛亥革命知识卡片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真相,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定期进行课堂检测,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为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各异,大部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有初步的认识,但往往局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高中历史《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导学案》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导学案》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预习培训】1.利用20分钟时间根据导学案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扎实掌握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并完成知识框架构建和问题引导.2利用剩余20分钟完成预习自测与探究案。
并记下预习中存在的疑问。
3.预习过程中重点掌握知道中国同盟会成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1.知道中国同盟会成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
2.认识辛亥革命在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材解析】【创设情境】:思考:诗歌和图片反映一个世纪前的中国怎样的局面?问题一:辛亥革命历史背景一.根本原因:民族危机清廷反动卖国二.主要原因思想:组织:军事:革命派的武装起义三.直接原因有利时机:保路运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活动问题二:根据以上表格判断南京临时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府?为什么?问题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关于人民权利的规定三权分立,责任内阁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问题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
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材料3反映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问题五:每逢“五一”和“十一”这样的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总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泽东主席巨幅画像遥相面对,请你说出孙中山先生地位的主要理由?问题六:为什么有的人又说说辛亥革命失败了,理由是什么?【预习自测】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不包括()A.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的暴露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主革命D.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1912年1月,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3.2《辛亥革命》(2)(含答案)

二辛亥革命【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辛亥革命有广义、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理解一般指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所以应掌握革命党的建立、武装起义、思想宣传、武昌起义。
通过轻敌推诿,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认识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
【知识梳理】一、背景1.原因:①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来挽救统治危机。
2.条件:(1)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东京成立。
①性质:②纲领:(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同盟会成立后,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围绕要不要,要不要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宣传的同时,还多次发动。
其中1911年发动的起义最为有名。
二、经过1.爆发:武昌首义(1)概况:年10月10日,和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爆发。
(2)结果:起义胜利后,成立,推举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
(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
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许多地区也发生了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运动。
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2.高潮(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以为国旗。
(2)颁布《》:年3月颁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下诏退位,清王朝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三、结果及意义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原因:①袁世凯手握重兵,具有一定的政治资本;②资产阶级的弱性和妥协性;③的涣散,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④帝国主义的支持。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二辛亥革命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二辛亥革命1.了解历史事件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要素。
据下图判断,它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 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人物:孙中山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A.兴中会成立B.中国同盟会成立C.湖北军政府成立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解析: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故答案为B项。
答案:B2.下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
其政治寓意是(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C.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解析:漫画常带有讽刺意义,解题时注意时间“1907年”和限制词“政治寓意”,C、D 两项不符合“政治寓意”,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漫画嘲讽的是“政府”和“官”在“外国”侵略中国过程中的作用,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可判断出答案。
答案:A3.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的观念是( )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C.“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解析:此题考查对中国专制与民主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解。
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史实说明与民权思想相反的是君主专制,而选项中符合君主专制要求的是A项。
答案:A4.“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统治腐朽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C.辛亥革命的影响D.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解析:“民主主义成了正统”等字眼体现的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即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故选C。
答案:C5.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3.2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3.2辛亥革命精品教案第2课辛亥革命一、课标要求(1)、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时机日益成熟。
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
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
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中华民因伤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步。
(2)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四、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表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难点分析: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不去发动人民群众。
孙中山“一处世间就是革命”,性格很坚强,思想却很软弱,刚上高中的学生很难理解这种矛盾的现象。
五、教法:问题法六、学法:自主探究法七、教学过程一、概念:广义:指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革命者为争取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狭义:指1911年武昌起义。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
二、“山雨欲来风满楼”——武昌起义的背景、条件1.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疑。
《辛亥革命》导学案——人民版教材

《辛亥革命》导学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清帝退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
【教学重难点】辛亥革命的原因;南京临时政府性质的判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教学过程】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给了我们一个重大的教训是: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是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那么当时除了农民阶级,中国还存在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全称也就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那么资产阶级为民主革命又做了哪些努力呢?他们的斗争史否能讲中国的革命引向成功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50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二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概念:广义:指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革命者为争取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狭义:指1911年武昌起义。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
一、武昌起义(一)阅读材料与教材,归纳辛亥革命的背景。
1.革命的原因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大肆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绞杀于血泊之中。
《辛丑条约》的签订,导致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是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疑。
材料二:1901年开始,清政府宣布“新政”。
内容:①编练新军,淘汰绿营;②废科举,新学校,派遣留学生;③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④整顿官制……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特别是新军后来大部分被革命党所掌控,成为反清的主力(这是清政府所意料不到的),但是新政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也激化了阶级矛盾……为了巩固统治,阻止革命,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设责任内阁(13名阁员中,满清贵族占7人)时人称之为“骗局”,使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使一部分投向革命),皇族内阁集权,造成了统治集团的分裂,引起了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入到空前的境地……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总复习必修1专题三辛亥革命 精品导学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分析】【重难点解析】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场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⑴辛亥革命有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
1905年成立同盟会,制定了章程,设立了领导机构,创办《民报》为机关刊物,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
⑵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的要求,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⑶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进行反封建斗争,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热情,推动了各地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⑷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最高水平。
⑸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推动近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知识梳理】1.武昌起义⑴背景:空前严重,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
⑵条件:①组织基础:1894年后,等革命团体建立。
1905年成立。
②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起义等武装起义。
③思想基础:湖北革命团体和在新军中的努力。
④有利时机:1911年兴起,清政府派兵镇压,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⑶爆发: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起义。
⑷结果:成立,改国号为。
⑸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建立⑴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随后,成立。
⑵颁发《》:①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约法按照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
②意义:是中国第一部宪法;成为近的一座丰碑。
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⑴结局:1912年3月,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的,窃取革命果实。
⑵性质:是近代中国。
⑶功绩:①推翻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政体。
②建立了。
③使逐渐深入人心。
④是中国社会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巩固练习】1.《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A.提倡民主自由B.宣传排满革命C.倡导个人崇拜D.反对帝国主义2.口号和标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3第2课 辛亥革命 教案2

3·2 辛亥革命【学习目标】1、全面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发展和失败的过程等基本史实。
2、重点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能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
3、分析与探究辛亥革命的功绩与局限性。
【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
难点:分析与探究辛亥革命的功绩与局限性。
【学情分析】首先,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同盟会和辛亥革命基本史实,能掌握它们都是资产阶级领导,并推翻了清王朝。
但是对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所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却所知甚少。
其次,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了解不够全面,对它的历史局限性理解有错误。
因此,重点学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确立的原则及其意义,并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补充完整,详细剖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内容一、回顾旧知1、太平天国运动中所颁布的两部文献及其不可能实现的原因。
两部文献:不可能实现原因:二、基础知识感知(回归课本)(一)武昌起义1、背景(p50第一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______________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
(2)清政府相继打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2、条件(p50-p51)(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________,第一次提出“__________”,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纷纷建立。
(2)1905年,中国近代第一个___________革命政党____________成立。
(3)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________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的发展。
(4)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规模最大的四川__________,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5)湖北革命团体________和________始终坚持在________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3、过程(1)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3.2辛亥革命(教案)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方案设计之前是利用微课和导学案提前让学生进行预习,主要是想锻炼学生如何利用教育技术等信息化资源,以实现农村高中“翻转课堂”的教学,课堂中主要是对于课前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课后小论文形式进行升华教学。
本项目教学突出多为现代化网络教学特点,以视频方式形象呈现战斗场面,以记者身份让学生参与,增强学生代入感,培养学生感知历史的能力,同时体现家国情怀这一核心历史素养。呈现热血青年为推动革命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意会时代巨变的潮流中,青年勇于担当,激励学生为当今中华民族复兴之梦奋斗。以教材为依据,问题引领,逐渐深化,教师归纳整合,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待历史问题能力
任务三: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通过学生切身表演体验辛亥革命带来的影响,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问题引领。
1.对于辛亥革命的背景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前分配的任务,进行资料筛选,将收集的资料在班级内分享,并与其他小组共享素材。如有的同学利用网络资料找到马克思关于中国国情的一段话论述表演精彩。
2.对于辛亥革命的影响,这一组的同学以不同身份进行展示:4名同学分别扮演孙中山、普通民众、梁启超、和英法列强,一名学生扮演小记者,分别对4个人进行采访,让他们分别就辛亥革命的影响进行回答。并总结出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一、背景信息
设计者:李勇
适用学生:高一学生
教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二、选材分析
《辛亥革命》是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的第二课,本课在专题三中上承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近现代历史的第一次巨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里程碑。
江西省宁都中学人民版历史必修一3.2辛亥革命导学案

宁都中学2018级高一历史导学案(专题三第二节)主备人:伍冠群[课标要求]1.掌握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提高概括归纳能力和综合认知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合作探究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掌握历史评价的方法。
[重点难点]1.资产阶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表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分析法、归纳法、讲述法预习案(自主学习)一、武昌起义1.背景(1)政治基础①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
②清政府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组织基础:1894 年后,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建立。
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一)兴中会的成立A.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建立:(1)时间:1894年;(2)地点:(3)口号:C.意义:(1)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随后,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A.同盟会的成立背景(1)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了准备。
(2)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组织已经十分必要和迫切。
B.建立:a.时间:1905年;b.地点:;c.领导人: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d.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e.机关刊物:《》。
C.意义:a.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性的统一的革命政党;b.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等武装起义。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2课辛亥革命 (17)

3.2 辛亥革命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学习重点:通过辛亥革命,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通过辛亥革命,认识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地位。
课前预习一、武昌起义1、背景——全国革命形势:(1)社会背景: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2)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队伍扩大(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建立(4)军事基础:革命党起义,如背景——湖北具体革命情况:(1)革命时机:镇压,武汉兵力空虚(2)组织领导:共进会和文学社的活动(3)起义爆发: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2、武昌起义:年月日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1、民国的建立总统、首都、国旗、纪元、公历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权利: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主权在民)。
政体:、、三权分立。
实行制度。
(2)、意义:是中国第一部宪法。
从法律上宣告了的灭亡和________政体的确立。
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三、辛亥革命历史功绩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的民主革命。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2课辛亥革命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2课辛亥革命教案
一、课标要求: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进程,知道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的迸发,中华民国的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暂时约法»公布等史实。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的
1.经过相关资料和图片剖析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
2.经过课本相关段落的阅读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进程,知道兴中会、同盟
会的成立、武昌起义的迸发,中华民国的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
暂时约法»公布等史实。
3.经过资料剖析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武昌起义的迸发与全国革命情势的开展。
2.南京暂时政府的措施与暂时约法的评价。
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劳。
难点:看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劳和经验。
四、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形设置法、读图识史法
学法:小组协作自主学习
辛亥革命
一、背景
社会理想
革命预备
有利机遇
二、进程
攫取政权---武昌起义
树立政权---中华民国
稳固政权---暂时约法
三、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四、评价
意义: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局限: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义务七、作业:完成9道选择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课辛亥革命导学案(有答案)一、武昌起义1.背景(1)政治基础①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
②清政府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组织基础:1894 年后,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建立。
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3)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等武装起义。
(4)思想宣传: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的努力。
(5)有利条件:1911 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2.爆发: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爆发,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误区警示]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等;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武昌起义,因为发生在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即狭义上辛亥革命特指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性质: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3.重大举措(1)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思维点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以后,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逐渐取得了正统地位,这种进步意义是巨大的。
当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有自己的局限,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1)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提高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
(3)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易混易错]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并非整个封建制度。
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堂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材料三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史实。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2)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这一迷信。
(3)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即可。
第(2)问要注意紧扣材料中由“偶像”到“比寻常人还要可怜”的变化,结合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将皇帝拉下神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历史功绩来回答。
第(3)问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即可。
【当堂测试】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答案 D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故答案为D项。
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
”主要是因为 ( )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 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 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答案 D解析题干说明黄花岗起义的意义重大。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已震动全球”。
3.“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这一材料 ( )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答案 C解析题干材料肯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排除B项;题干材料描述了十三省独立而非所有省份独立,排除D项。
4.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 )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答案 B解析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止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
宣统皇帝是在袁世凯逼迫之下退位的,所以B项不正确。
C项表述错误。
故选D项。
知识点2 中华民国的建立5.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 A.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留借口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答案 B解析革命党人的软弱性体现在反封建的不彻底和反帝的不明确上,与“临时”无关,故A项错误;因为考虑到革命还没有完全胜利,无法真正实现全民的民主,因而革命党采用了“临时”的说法,体现了他们对民主共和精神的坚持,故B项正确;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临时”没有逻辑关系,故C项错误;民国政权在革命过程中脱离基层群众,缺少人民支持,但不是体现在革命结果的“临时”上,故D项错误。
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 ) ①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总统有权单独颁布法令③国民享有居住、言论等自由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C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参议院制定的,它确立的是责任内阁制,革命派企图用它来限制袁世凯独裁。
由此可见②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
故选C项。
知识点3 辛亥革命的结局和功绩7.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答案 B解析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后民众希望有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强权人物出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手握兵权,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材料又说袁世凯上台“于法有据”是“选举出来的”,可见袁世凯上台是时代的选择,具有必然性。
8.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 )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 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答案 A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选出答案。
辛亥革命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进行,而且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项错误;英国虽保留了君主制,但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C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采用了暴力方式,英国虽然采用了非暴力的方式,但确立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D项错误。
9.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
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答案 C解析鲁迅先生的话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带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军政府中还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这说明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性,最终也必将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
10.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
”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 ( ) A.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辛亥革命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 A解析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项。
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D两项不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影响,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