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能力专题4.2种群的数量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推荐K12】2019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能力专题4.2种群的数量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学习导读学习准备一、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1.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1)观察研究对象,;(2)提出;(3)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表达;(4)通过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
2.优点与数学方程式相比,它更直观的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三、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1)理想条件: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数学公式:。
(3)曲线变化:2.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1)有限条件:自然界的是有限的。
(2)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的增长曲线。
(3)K值:又称,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4)曲线变化:三、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是、、天敌、传染病等。
破疑解难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和预测等重要功能。
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2.步骤:⑴观察研究对象是为了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便是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得出的结论;⑵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不同,“细菌义指数函数增长”便是合理的假设;⑶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即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N t=N0. λt”(N为种群的大小,t为时间,λ为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也可以用更直观的曲线“J”型曲线表示⑷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类型: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种群的“J”型增长、“S”型增长、波动和下降。
应当注意的是,这四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即资源和空间十分充足,没有天敌和其他灾害等,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而在自然界,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即使出现“J”型增长,也不可能持续很久,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会在“K”值左右趋于稳定,这种增长模型为“S”型增长;在有限环境中,种群数量是否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呢?不是的,由于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的,在不利条件下,甚至会出现持续的下降乃至消亡。
2019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能力专题4.1种群的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1节种群的特征目标导航学习要求1.列举种群的特征,并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并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4.阐明群落的演替。
知识网络课前导读学习准备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生物的全部个体。
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⑴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⑵调查方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⑴概念: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种群个体比率。
⑵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的重要因素。
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的比率。
4.年龄结构⑴概念:一个种群中个体数目的比例。
⑵类型:、、。
⑶意义:可预测的变化趋势。
5。
性别比例:种群中的比例。
三、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做到。
常用的方法有:和。
破疑解难一、种群概念及其实质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的个体;一个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种群是宏观、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种群不等于个体简单累加,种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个体不具备的特征;个体生命有限,而种群一般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同一区域中往往生活着多个生物种群,不同的种群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1.实习原理: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在一般情况下,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困难的。
常常用取样调查法来估计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
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2.常用方法植物多采用“样方法”;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三、“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有关问题这种方法是在原形示范和具体指导下,让学生完成尝试、模仿性的操作。
2019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3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种群数量的变化”隶属于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2节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
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课标对本课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如下,并在教学中具体落实。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前者属于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后者属于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菌计数;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重点和难点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这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本节;建构数学模型需要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我确定如下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4、教材处理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第一,将教材中“澳大利亚野兔的增长”、“高斯的草履虫实验”等内容改为自学内容,课堂上引入学生可以亲自操作的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为构建数学模型的素材;第二,淡化教材中“防治鼠害”、“保护大熊猫”等内容,尝试用数学模型解释长海县当地备受关注的典型事例——虾夷扇贝养殖业的兴衰。
二、学情分析从能力的方面说,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
2019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3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答案:C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和预习
完成课时作业本“课时作业十三”
3
1
30
6பைடு நூலகம்
4
1
检查预习情况,为讲解新课铺垫。
导入新课,口述学习目标
讲授分析,结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当堂训练,检测知识运用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点。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
计数池有长、宽各3.0 mm的方格,分为9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面积为1.0 mm2,其中,中央大方格用双线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用单线划分为16个小方格。
(2)计算方法。
中央大方格中位于正中及四角的5个中方格是计数区域,5个计数中方格中的酵母菌总数为N,取其平均值求得一个中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N/5),由此计算中央大方格中的酵母菌总数为(N/5)×25,由于1 mL=
(5)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类似于“样方法”)。
⑤酵母菌的计数及计算(血细胞计数板)
(1)血细胞计数板。
用优质厚玻璃磨制而成,每块计数板由H形凹槽分为2个相同的计数池。计数池两侧各有一支持柱,将特制的专用盖玻片覆盖其上,形成高0.1 mm的计数池,如下图:
1 000 mm3,则稀释倍数为B的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N/5)×25×1 0000×B。
四、课堂训练
例: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重难点)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研究方法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研究实例细菌每20 min分裂一次⇓在条件充足情况下,增长不受密度影响⇓N n=2n⇓观察、统计细菌数量(4)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比较:类型优点局限性数学方程式科学、准确不够直观曲线图直观不够精确2.(1)含义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①模型假设a.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b.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②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③模型中各参数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2)成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使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
(3)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4)应用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其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4.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②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2019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J”型曲线
“S”型曲线
曲线
模型
种群
增长
速率
曲线
类型
“J”型曲线
“S”型曲线
特点
无K值,增长速率逐渐增大
有K值,K/2时增长速率最大
四、课堂训练
例: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物防治
增大环境阻力
降低K值
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前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害虫数量快速增长
资源开
发与利用
捕捞或收获后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
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
⑤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2、比较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
类型
“J”型曲线
“S”型曲线
前提
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疾病等
自然条件:食物、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等
复习导入
三、推进新课
1、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存在环境阻力
②增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③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变化图像
④“野生资
源保护
保护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减小环境阻力
增大K值
有害生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限制
答案:B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和预习
预习种群数量的变化第3课时
3
1
30
6
4
1
检查预习情况,为讲解新课铺垫。
导入新课,口述学习目标
讲授分析,掌握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
精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能力专题4.2种群的数量变化导学案
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学习导读学习准备一、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1.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1)观察研究对象,.........................;(2)提出....................;.(3)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表达;(4)通过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
2.优点与数学方程式相比,它更直观的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三、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1)理想条件:...............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数学公式:............。
(3)曲线变化:.....................................2.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1)有限条件:自然界的......................是有限的。
(2)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的增长曲线。
(3)K值:又称............,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4)曲线变化:三、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是..........、.............、天敌、传染病等。
破疑解难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和预测等重要功能。
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2.步骤:⑴.观察研究对象是为了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便是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得出的结论;⑵.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不同,“细菌义指数函数增长”便是合理的假设;⑶.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即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Nt =N..λt”.(N为种群的大小,t为时间,λ为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也可以用更直观的曲线“J”型曲线表示⑷.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2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3.种群数量变化有哪些?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完成导学提纲分层题目后,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先对学、群学,交流学习中的收获,讨论并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初步统一答案和结论.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教材,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并学以致用,进行迁移.
展
(6分钟)
选取代表小组进行展示,认真聆听并记录展示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激情展示,不仅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学习心得,将小组共性的学习困惑提交班级共同讨论
培养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总结、归纳、交流和表达能力.
评
(12分钟)
随即补充“大肠杆菌增殖”、“澳洲野兔”、“环颈雉”等事例,并说明其中的要点:①没有天敌;②充足的食物;③广阔的生活空间.
学生认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初中有关知识,导入新课.
思
(8分钟)
教师准备问题,安排学生预习.
1.在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环境中,细菌的种群增长会受到种群密度增加的制约吗?如何创设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环境?
2.如何用数学方程式表示1个细菌繁殖n代后的细菌总数?若用曲线图表示则曲线大致呈什么“字母”型?
A.m·2TB.m·220C. D.m·23T
一题多变
判断正误
(1)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上述数学模型增长.()
(2)生物按何形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检验或修正.()
(3)自然界中的食物和空间无限,生物一般按指数形式增长.()
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在教师安排下进行当堂教学效果的检测,以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巩固、深化.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2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一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课题:《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一课时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学习目标】1.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3.探究培养液中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重点难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的形式.2.研究方法或步骤:提出问题→提出→根据实验数据,用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3.表达形式:例: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分钟就通过分裂繁殖一次. (1)用数学方程式表示:n代以后细菌的数量N(2)请将该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填入下表,并画出细菌的种群增长曲线:数学方程式的优点:;曲线图的优点:能更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条件下的种群,以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型.2.“J”型增长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条件:在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 (2)建立模型:t年以后种群的数量表达式为:各参数含义:N0表示;N t表示t表示;λ表示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曲线,称为“S”型曲线.2.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 ,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 ,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 .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3. 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又称值.1/2K二、合作探究(1)当λ>1、λ=1、1<λ<0、λ=0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分别会怎样?(2)自然界中“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原因是什么?三、当堂检测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④提出合理的假设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④①②③D.③①②④2.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 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 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 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A.m ·2TB.m ·220C.202TD. m ·23T一题多变判断正误(1)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上述数学模型增长.( )(2)生物按何形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检验或修正.( )(3)自然界中的食物和空间无限,生物一般按指数形式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是 、天敌、传染病等。
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学习导读学习准备一、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1. 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研究对象, ; (2) 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表达;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优点与数学方程式相比,它更直观的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三、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1•种群数量增长的“ J ”型曲线(1)理想条件: _________________ 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限条件:自然界的 是有限的。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增长曲线。
(3) K值:又称,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1。
K(4)曲线变化:司*破疑解难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和预测等重要功能。
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2•步骤:⑴ 观察研究对象是为了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便是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得出的结论;⑵ 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不同,“细菌义指数函数增长”便是合理的假设;⑶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即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N=N c.入t” (N为种群的大小,t为时间,入为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也可以用更直观的曲线“ J”型曲线表示⑷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 •类型: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种群的“ J”型增长、“ S”型增长、波动和下降。
应当注意的是,这四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即资源和空间十分充足,没有天敌和其他灾害等,种群数量会呈“ J”型增长;而在自然界,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即使出现“ J”型增长,也不可能持续很久,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会在“ K”值左右趋于稳定,这种增长模型为“ S”型增长;在有限环境中,种群数量是否都能在“ K”值维持稳定呢?不是的,由于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的,在不利条件下,甚至会出现持续的下降乃至消亡。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注意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特征,是种群统计学的重要特征,它们影响着种群的动态。
);夕卜部因素(食物、天敌、气候)。
地球的容纳量是有限的,食物、水和空间是影响人口多少和增长率的限制因素。
自然界中多数生物种群都已达到稳定期,总体上看,许多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不再增长,而是波动或变动。
2.意义: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不仅能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例如,在对待鱼类的捕捞问题上,人们总是希望每年既能捕到较多的鱼,又不危及鱼类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也就是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
这就需要研究捕捞量和种群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调查种群的现有数量,对种群的数量变化作出预测等。
因此,中秋的数量变化规律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三、存活曲线1 •含义:存活曲线是表示一个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存活量的指标,也是衡量种群增长的基本参数。
2•类型:年龄后,死亡率低且稳定。
藤壶的存活曲线接近I。
⑵n型;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段死亡率⑴I型:曲线呈凹型,幼年期死亡率很高,一旦活到某一相等。
例如,水螅、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
⑶ 川型:曲线呈凸型,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达到生理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
例如,大型兽类和人类的存活曲线。
3•意义:存活曲线以环境条件和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为转移。
例如,人类的存活曲线因营养、医药卫生条件不同有很大的变化。
如果环境变得适合,死亡率变得很低,种群就会突然爆发。
不少农业害虫就是这种情况。
研究存活曲线可以判断各种动物种群最易受伤害的年龄,而加以人为的有效控制这一种群的数量,以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
如可以选择最有利时间打猎或进行害虫防治。
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原理: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能产生较多的CQ,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少量CQ。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没有天敌和其他灾害,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进行实验:1.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
3•将试管放在25 C条件下培养。
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
5•分析数据,画出曲线。
表达和交流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一项有着多方面意义和价值的探究活动:(1 )通过亲自研究一个真实的种群,加深对种群数量变化知识的理解;(2)尝试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3)运用抽样检测的方法;(4)运用显微观察和微生物培养的方法; (5)培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等等。
这项探究在写法上给学生留出了较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包括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
经典例题例1 •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鱼进行研究,得出了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分析图示,回答问题:⑴ 在________ 点时,种群补充量最大,____ 点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⑵ 该图所示的原理在分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 S”型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⑴根据图示可知该海洋鱼类的增长近似“ S”型。
在曲线b处,个体增长最快,对种群的补充里最大;在d点处种群增长速率几乎为0,个体数量接近K值,这时的种群数量最大。
⑵从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确定捕捞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⑴b d⑵可以根据中取得变化规律以及环境容纳量,确定最适捕捞量,实现每年既能捕到比较多的鱼类,有补危机海洋鱼类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实现可持续生产。
例2 •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 S”型增长曲线。
在下列有过种群“ 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 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中期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C.“ 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鱼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及种群增长率的理解。
解题时应注意:(1)种群增长曲线是种群数量对于时间的函数关系曲线; (2)种群增长率是在单位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这在“ S ”型曲线上表现出各阶段的不同; (3)自然条件下,会由于种群密度的增加导致生活资源的个体占有量减少,使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这是“ S ”型曲线形成的重要原因,说明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答案:B 实践探究 一、选择题1 •右图表示接种到一定溶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的生长曲线图,曲线中表示由于有限空间资源的限制使种内斗争最为剧烈的是 A. CD 段 B . DE 段 C. EF 段 D. FG 段2.在下列哪种条件下,种群可能呈“ J ”型增长A. 当食物受到限制时B. 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远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C. 在一个没有捕食者的生态系统中D. 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3. 池塘养鱼时,为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和长期保持较高的产鱼量,应采取的最佳方案是、简答题下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⑴ 图中的增长曲线是 ____________ 形,表示K 值的一点是 ____________ 。
⑵ 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是 ______________ 。
⑶迁入种群第2年后,增长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A. 大量增加饵料的投入量 C.及时、适量的捕捞成鱼4. 下列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A. 迁入率和迁出率C.年龄组成5 .下列不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是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BB. 大量增加鱼苗的投入量D. 限制捕鱼B.种群大小D .性别比例.人类活动时间o达标测评一、选择题 1•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先呈“ S ”形增长,后呈“ J ”形增长 B. 先呈“ J ”形增长,后呈“ S ”形增长 C. 种群数量达到K 值以后会保持稳定 D. K 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2•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中与之无关的是A. 种群处于衰退期B. 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 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D. 群落结构太复杂3.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种群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繁殖 B. —个种群由许多个同种个体组成 C. 种群的个体数量是通常保持相对稳定 D. 种群内的个体间常因空间和食物发生竞争 4•脊椎动物在自然界长期存在的基本单位是A. 个体 B .成对(早父)C .种群D .5•某鼠种群被高速公路分隔成 A 、B 两个种群,A 区因建化工厂而环境剧变,污水横流, 区地势较高无变化,经数十年后,种群A.比B 慢C.与B 相同6•下列对种群概念的正确叙述是A. 不同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群落BA 的进化速率很可能B .比B 快D .开始比B 慢,后来比B 快B.同一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C.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称D.—个生态环境中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7.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B.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D.影响人口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二、简答题1.某市(包括郊区)每年都定期进行一次全市性的投放毒饵的灭鼠活动,试分析填表:2.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