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学者
课程与教学论
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三、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五、课程目标的取向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曹明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曹明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曹明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涉及到曹明海教授对语文教育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研究与探讨。
曹明海教授是中国教育界的著名学者,是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曾担任过多个省级教材编写组的组长,也是多个语文教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
曹明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语文教育理论:曹明海教授提出了“语文思维”的概念,强调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其具备正确的语文认知、思考和表达能力。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情感态度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语文课程设计:曹明海教授提出了“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会语文、用好语文”的教学目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在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三、语文教学方法:曹明海教授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多种语文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外调查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语文评价与反馈:曹明海教授认为语文教育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口头表现等,同时注重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发展。
总之,曹明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对于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也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挑战。
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家及观点汇总
生活共同体课程
施瓦布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审议方法
斯宾塞
1859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最早提出课程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课程选择
功利主义课程论
斯金纳
行为主义教学设计
程序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机器
附带学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克里文
提出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目标游离评价,
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斯太克
1974年提出回应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人名汇总
埃利奥特
在美国中学首次正式开设选修课
艾斯纳
提出虚无课程
奥苏伯尔
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先行组织者策略
奥托
提出合科教学
博比特
1918年《课程》标志课程独立,活动分析法
布拉梅尔德
提出未来中心课程-轮形课程,
布卢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鲁纳
发现教学,中间语言学习准备,三类表征系统,螺旋式课程
普莱西
发明教学机器
戚勒
赫尔巴特学生,把四段发展成五段教学法
荣格
生活共同体课程
施瓦布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审议方法
斯宾塞
1859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提出课程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课程选择功利主义课程论
斯金纳
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程序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机器附带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克里文
提出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目标游离评价,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斯太克
1974年提出回应模式
斯腾豪斯
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教师作为研究者生成性目标
苏格拉底
精神助产术是教学对话的范型
评价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评价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最新版)
目录
1.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2.《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内容
3.《课程与教学论》的学术价值
4.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评价
正文
一、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钟启泉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者,他在教育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的《课程与教学论》一书,是他在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对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主要探讨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以及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书中对课程与教学的涵义、关系以及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读者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学术价值
《课程与教学论》一书,是我国教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书中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对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该书在理论研究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对提高教育学者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评价
总的来说,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一书,是一部优秀的教育学著作。
它不仅对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提高教育学者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中小学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黄淑琴、桑志军主编)知识梳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黄淑琴、桑志军主编)知识梳理绪论1.什么叫课程?课程是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编制教育内容,有计划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学习经验的活动。
2.中西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专著是什么?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3.现代课程论理论的奠基者是谁?美国的泰勒4.我国第一部课程论专著是什么?陈侠的《课程论》,出版于1989年5.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6.在我国,“语文”一词始用于哪一年?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时。
7.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三老”是指哪三个人?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被誉为语文教育界的“三老”。
第一章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2.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
3.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人文内涵既指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知识,更指语文课程无处不在的人文精神。
4.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各有哪些特点?自主学习具有如下特点:自主学习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的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参与教学的学习。
合作学习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二,小组合作目标(或共同的任务)是组内成员合作的动力和方向;第三,组内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第四,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是合作学习活动的重要教学评价指标。
探究学习具有如下特点: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5.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是指什么?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指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流派
无忧PPT整理发布
.
1
经验自然主义
主 要
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
流
派
结构主义和人本主义
建构主义
2
.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
产生背景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与教学观的形成 与进步教育运动及儿童中心主义息息 相关。19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美国 教育家认识到,学校课程的问题症结 在于课程中已积累了许多没有用的东 西,于是就有人开始尝试删去在儿童 年生活中不重要的、不中肯的学习材 料,开始重新确定选择课程的标准。
主
活动方式”,是着眼于儿童经验发展而对社会生
动 作 业
活中得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而获得的 各种活动方式,如烹饪、纺织、缝纫等。
它体现了杜威关于儿童、学科知识、社会相统
一的课程开发理念,是其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
的具体途径。它强调密切联系社会活动,使学生
获得一定的直接经验,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25
.
3、以“永恒学科”为核心
永恒主义者从“永恒真理”中引申出“永恒 的学科”是训练学生理智的最好办法,因此 他们强调学校课程的确定是教育家和教师考 虑的问题,不能听凭学生的兴趣自由选择。 教育家和教师应该以“永恒学科”为核心为 学生设计和确定课程。
在永恒主义者看来,所谓“永恒的学科”主要是历 代伟大哲学家、思想家的伟大著作,尤其是古代伟 大人物的著作,因为“一种良好的教育包括对真理 的探求和理解……真理能在文明的伟大作品中找到。 因此,永恒主义者特别强调学习古人的伟大作品的 重要性。
经验界定
8
.
哲学命题
9
.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报告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报告《课程与教学论》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其作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威廉瑞德桑吉斯(William R.Sangster)提出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深入洞察,开拓了课程与教学方面的新理论,深入分析了当前教学理论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其框架。
该书着眼于传统及新型教学模式,论述了课程与教学设计的意义,从中探讨了教学实践与教学模式的关联性,以及如何有效的运用教学方法将课程设计付诸实施的步骤及要点。
桑吉斯以一种全面的视角来探讨教学理论,他从教学者的角度出发,深刻阐释了教育的全面性。
从学校的教育结构,教学流程,教学方式及教学工具,桑吉斯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强调老师对课程设计及教学实施的重要性,他所提出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极具前瞻性,激励和鼓励老师们积极投身于日常教学实践,以为所教科目增加深度,开发学生的潜能。
桑吉斯还强调,在课程设计及教学实施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到教学者的角度,而且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他主张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连接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真正的学习兴趣。
此外,桑吉斯还介绍了多种评估方法,以及如何有效的管理教学,提出了教师应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的建议,以帮助教师们更好的把握教学的节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他还探讨了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以及如何适应不同的学生,强调使用根据学段的不同而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有效的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桑吉斯深刻而深入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课程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从而为课程与教学设计带来新的思路,促进了教学理论的发展,为教师们提供了新的启发。
本书既可以为教师们带来新的教学理念,也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以及更有利的考试环境。
《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加 * 者为重点阅读书目。
1.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Ralph W. Tyler.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Prepar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9.3.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5.黄甫全,王嘉义.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6.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张华.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9.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1.白月桥.课程变革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15.吕达.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6.[美]E.R.希尔加德,R.L.阿特金森,R.C.阿特金森.心理学导论(上、下)[M].周先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8.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9.孙亚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0.[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1.[美]L.M.霍普夫. 世界宗教[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22.孙亚玲.课堂组织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
国外课程与教学论著名学者
国外课程与教学论著名学者捷克【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扬·阿姆斯·夸美纽斯Comenius,Johann Amos(1592~1670)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
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
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主要著作: 《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美国【约翰·杜威】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探究之理论》(1938),《认知与所知》(1949)等。
杜威的著作,显现了一个事实,即他是一位致力于写作的学人,他在维蒙特大学求学的时候,就显示出是一个专心致志的好学生,但他不擅于口才,文笔亦不精辟,并不是一位善用文思表达意见的人,他的作品是不容易立即被理解的。
【克伯屈】威廉·赫德·克伯屈(1871—1965)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对杜威的教育哲学进行解释,使普通教师都能接受进步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
他具体阐述了进步教育的学习理论,提出了设计教学法(又称单元教学法)。
他是杜威的学生,于1918年从杜威“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出发,并在其“问题教学法”的基础上,根据内部动机和附随学习的理论所创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学中呆板的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学生学习被动,以及分科教学孤立、分散等缺点。
它废除班级授课制度,打破学科界限,摒弃传统的教科书。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是:(1)学生根据其兴趣和需要,从实际生活环境中提出学习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2)制订达到目的的工作计划;(3)在自然状态下,适用具体材料,通过实际活动去完成这项工作;(4)检查其结果。
评价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评价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是一本经典的教育学著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里程碑之一。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课程和教学的本质、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理念和观点。
其中,钟启泉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和教学应该围绕着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他还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概念,主张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和发现,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另外,钟启泉在书中还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和素养。
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导师和引导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
教师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善于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同时,他还强调了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是一本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教育学著作,对于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之选,也对于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在逻辑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在逻辑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是一本对教育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
在其理论体系中,内在逻辑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线索,它揭示了教育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和规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该书的内在逻辑。
一、教育目标的逻辑起点张华认为,教育目标是课程与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在《课程与教学论》中,他强调了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育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整体性和动态性。
这种对教育目标的深刻理解,构成了他教育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二、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联系课程与教学是教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张华在《课程与教学论》中阐述了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联系,认为课程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而教学则是课程的实施和深化。
他强调了课程与教学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内在联系构成了他教育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
三、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整合在《课程与教学论》中,张华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整合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他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而素质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这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合思考,体现了他教育理论体系的逻辑深度。
四、学生主体性的彰显张华在《课程与教学论》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智能。
这种对学生主体性的彰显,构成了他教育理论体系的逻辑归宿。
《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在逻辑体现在教育目标的逻辑起点、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联系、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整合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彰显等方面。
这些逻辑线索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张华教育理论体系的严密逻辑结构。
通过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些内在逻辑,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和运用《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教育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课程与教学论学者
【李秉德】(1912.7—2005.5),男,归侨,当代著名教育家,西北师大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西北师院院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中国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1928年入河南大学预科,1930年升入本科,主学英文,辅学教育。
次年改主修为教育。
1934年大学毕业后受聘河南开封教育实验区,从事“廉方教学法”实验。
1936年入燕京大学,攻读乡村教育研究生。
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中断学业。
曾担任湖北教育厅督学,河南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等。
1947年赴瑞士、法国留学,曾在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师从皮亚杰。
1949年回国。
1950年响应党的号召,到西北师范大学任教。
李秉德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是新中国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教育等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批教育学科(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秉德教授在长达70年的学术生涯中,矢志不渝,倾心教育,完成了大量著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著作:《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论》、《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问题》(与钱伟长、费孝通、季羡林等合著,)、《李秉德教育文选》等。
其中《教学论》一书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策三】1928年10月15日,生安徽省潜山县人,汉族。
少年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在农村和城镇的私塾、小学、中学读书。
1946年秋,考入当时设在安庆的安徽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学习,读完二年级,转入哲学教育系。
1949年新中国建立,新的安徽大学在芜湖复校,原哲学教育系改为教育系。
1950年春,由安庆转赴芜湖继续学习,1951年7月毕业。
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班学习。
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国外学者
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国外学者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且常被讨论的问题。
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而教学论则研究的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在国外,许多学者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一位著名的学者是美国教育学家约翰·迪瑞克森(John Dewey)。
迪瑞克森认为,课程论与教学论是相互依存的。
他指出,课程论提供了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教学论则提供了实现这些目标和内容的方法和策略。
换言之,课程论为教学论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教学论则为课程论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另一位重要的学者是英国教育学家劳伦斯·斯特恩(Lawrence Stenhouse)。
斯特恩认为,课程论和教学论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彼此互为因果关系。
他强调,教学是课程的核心,教学论的研究应该贯穿于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估过程中。
澳大利亚教育学家艾伦·威克森(Alan Wilson)提出了“课程教学一体化”(Curriculum Integration)的理念。
他认为,课程论和教学论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
他主张将课程和教学紧密结合,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
从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课程论提供了教学的基本框架和指导,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而教学论则关注具体的教学方法、策略和评估,以实现课程论的目标和要求。
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和改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同时考虑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要素。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课程论的要求设计合理的课程,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论的原则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最后,教师还应进行教学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完善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
课程论和教学论是教育领域中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国内外二级学科以上著名学者简介及其著作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心理学著名学者
• 国外:约翰· 弗里德里希· 赫尔巴特、乌申斯 基、卡普捷列夫、爱德华· 桑代克、维果 李· 茨基、赞可夫、杰罗姆· 布鲁纳、本杰明· 布 鲁姆、奥苏伯尔、罗伯特· 米尔斯· 加涅
教育心理学著名学者
• 国内:廖世承、冯忠良、陈琦、林崇德、 邵瑞珍、吴庆麟、张大均、刘儒德、申继 亮
课程与教学论著名学者
• 国外:扬· 阿姆斯· 夸美纽斯、约翰· 杜威、凯 洛夫、泰勒、瓦根舍因、杰罗姆· 布鲁纳、 克伯屈、布拉梅尔德、巴班斯基、赞可夫
课程与教学论著名学者
• 国内:王本陆、刘庆昌、李秉德、裴娣娜、 丛立新、钟启泉、张华、崔允漷、王策三、 郭华、马云鹏、陈旭远、靳玉乐、施良方、 王磊、刘克文、胡久华、郑长龙、王秀红、 王祖浩、王后雄、李广洲、杨承印、毕华 林、钱扬义
教育学著名学者
• 国内:顾明远、裴娣娜、劳凯声、肖川、 石中英、叶澜、陈桂生、陆有铨、王晓阳、 陈学飞、王逢贤、程晋宽、董泽芳、陈佑 清
心理学著名学者
• 国外:费希纳、冯特威廉· 冯特、铁钦纳、 威廉· 詹姆斯、库尔特考夫卡、让· 皮亚杰、 弗洛伊德、阿德勒约翰· 华生、斯金纳、阿 尔伯特· 班杜拉、马斯洛、卡尔· 兰塞姆· 罗杰 斯
国内外二级学科以上著名学者简介及其著作
国内外教育学著名学者 国内外心理学著名学者
国内外教育心理学著名学者
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著名学者
教育学著名学者
• 国外: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昆体良、维多里诺、莫尔、伊拉斯谟、夸 美纽斯、洛克、卢梭、狄德罗、巴泽多、 康德、裴斯泰洛齐、洪堡、赫尔巴特、福 禄贝尔、第斯多惠、霍瑞斯曼、斯宾塞、 乌申斯基、赫胥黎、福泽谕吉、帕克、森 有礼、杜威、松本龟次郎、克鲁普斯卡娅、 孟禄、蒙台梭利
国外课程与教学论著名学者
国外课程与教学论著名学者捷克【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扬·阿姆斯·夸美纽斯Comenius,Johann Amos(1592~1670)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
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
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主要著作: 《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美国【约翰·杜威】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近代美国教育思想家、实用主义哲学家。
他十五岁从贝林顿当地的中学毕业,因为居家离维蒙特大学很近,加以父母的鼓励,就进入维蒙特大学就读,在一八七九年完成学业。
一八九四年,杜威出任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心理学、教育系主任。
在这里,他跟他的妻子创立了名闻遐迩的实验小学;并从心理发展的见地,来勾画出教育的各项理论。
教育观点: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著作:杜威一生著述至为丰富。
他的早年著作偏重于《心理学》(1887)及《应用心理学》(1889),后来渐渐转而对教育有兴趣,如《思维术》(1910),《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
以后的作品,就比较重在纯粹哲学问题的讨论了,如《哲学之重建》(1920),《确定性的追求》(Quest for Certainty 1929),《经验与自然》(1925),《艺术即经验》(1934),《逻辑──探究之理论》(1938),《认知与所知》(1949)等。
课程与教学论推荐书目
推荐延伸阅读书目《课程论》延伸阅读书目1.(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推荐版本2:(美)Ralph W. Tyler著,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版。
泰勒在书中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考察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原理,既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为现代课程研究开创了范式!本书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的经典著作,是迄今为止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它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起,在1981年被美国的《卡潘》(Phi Delta Kappan)杂志评为1906年以来对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之一。
2.(美)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本书论述了美国课程理论近170年的发展(1828—1994),是一部充满时代气息的巨著。
它重点论述了美国课程领域经过“概念重建”之后的发展,对“政治课程理论”、“种族课程理论"、“性别课程理论”、“现象学课程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自传性课程理论”、“美学课程理论"、“神学课程理论”、“制度课程理论"、“国际课程理论”作了剖析。
关于课程开发实践的诸多问题,如“课程政策”、“课程规划、设计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与教师”、“课程与学生”等等,本书亦作了别开生面的、前沿性的研究.3.(美)丹尼尔·坦纳、劳雷尔·坦纳著,崔允漷等译:《学校课程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课程史是一种实用的过去。
本书以美国学校教育从欧洲教育的母体中分娩作为开始,到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形成,展示了200多年来在双轨与单轨、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学科中心与学生中心、传统与进步、保守与激进、理论与实践等二元论之间的种种角逐与努力。
国外课程与教学论著名学者
捷克【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扬·阿姆斯·夸美纽斯Comenius,Johann Amos(1592~1670)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
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
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主要著作: 《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美国【约翰·杜威】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近代美国教育思想家、实用主义哲学家。
他十五岁从贝林顿当地的中学毕业,因为居家离维蒙特大学很近,加以父母的鼓励,就进入维蒙特大学就读,在一八七九年完成学业。
一八九四年,杜威出任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心理学、教育系主任。
在这里,他跟他的妻子创立了名闻遐迩的实验小学;并从心理发展的见地,来勾画出教育的各项理论。
教育观点: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著作:杜威一生著述至为丰富。
他的早年著作偏重于《心理学》(1887)及《应用心理学》(1889),后来渐渐转而对教育有兴趣,如《思维术》(1910),《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
以后的作品,就比较重在纯粹哲学问题的讨论了,如《哲学之重建》(1920),《确定性的追求》(Quest for Certainty 1929),《经验与自然》(1925),《艺术即经验》(1934),《逻辑──探究之理论》(1938),《认知与所知》(1949)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秉德】(1912.7—2005.5),男,归侨,当代著名教育家,西北师大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西北师院院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中国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1928年入河南大学预科,1930年升入本科,主学英文,辅学教育。
次年改主修为教育。
1934年大学毕业后受聘河南开封教育实验区,从事“廉方教学法”实验。
1936年入燕京大学,攻读乡村教育研究生。
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中断学业。
曾担任湖北教育厅督学,河南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等。
1947年赴瑞士、法国留学,曾在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师从皮亚杰。
1949年回国。
1950年响应党的号召,到西北师范大学任教。
李秉德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是新中国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教育等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批教育学科(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秉德教授在长达70年的学术生涯中,矢志不渝,倾心教育,完成了大量著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著作:《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论》、《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问题》(与钱伟长、费孝通、季羡林等合著,)、《李秉德教育文选》等。
其中《教学论》一书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策三】1928年10月15日,生安徽省潜山县人,汉族。
少年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在农村和城镇的私塾、小学、中学读书。
1946年秋,考入当时设在安庆的安徽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学习,读完二年级,转入哲学教育系。
1949年新中国建立,新的安徽大学在芜湖复校,原哲学教育系改为教育系。
1950年春,由安庆转赴芜湖继续学习,1951年7月毕业。
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班学习。
1952年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1953年7月研究生班毕业,留校任助教,1956年任讲师,1980年任副教授,1986年任教授,1999年4月退休。
王策三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经历新中国建国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
前期主要学习西方哲学和教育思想理论;后期主要学习苏联教育学。
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论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等工作。
主要论著:《教学论稿》(专著)、《教育论集》(专著)、《教学认识论》(主编)、《教学实验论》(主编)、《现代教育论》。
【钟启泉】男,1939年8月生。
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比较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规划组成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教育类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组专家,日本国京都大学、横滨国立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客座教授。
日本国际教育学会和日本课程学会会员。
专攻比较教学论、课程论、国际教育学。
1979年以来在海内外发表论文190多篇,著作(著、译、编)23部。
其代表作《现代课程论》出版以来多次获奖,编著《差生心理与教育》、《班级经营》,译著《现代教育学基础》、《教学论原理》、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等也被广泛采用。
主编的“求索”丛书(10卷本,以课程与教学研究为中心内容,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版)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1995年)和全国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1995年)。
主编“当代中小学课程研究丛书”(4卷本)己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年10月)。
目前主持“九五”国家重点课题《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课题比较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国外班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教育部委托课题研究《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著作:1979年以来,在海内外发表论文200多篇.著作(著,译,编)数十部.代表性著译:《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一一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国际普通高中基础学科解析》(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现代课程论》(钟启泉编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繁体字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差生心理与教育》(钟启泉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现代教育学基础》(钟启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中文修订版)《班级经营》(钟启泉编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教学原理》(钟启泉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现代教学论发展》(钟启泉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1992年再版)《解读中国教育》(钟启泉等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钟启泉,张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海峡两岸课程与教学论丛书》(钟启泉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学科教学论丛书》(钟启泉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研究性学习教师读本》(钟启泉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裴娣娜】女,1942年2月生,汉族,重庆人,1959年9月—1964年7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64年6月加入共产党,现为北京师大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兼)。
主要著作:1.《谈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
2.《教学认识论》(合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
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4.《中国女性百科全书·文化教育卷》(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5.《中小学教师保健手册》(主编),语文出版社,1995年。
6.《现代教育论》(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
7.《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主编),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
8.《走向明天的基础教育》(合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9.《教育实验评价的研究》(合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10.《发展性教学论》(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1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12.《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及法规文件要览》(撰写其中第五章: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13.《教学认识论》(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14.《现代课程与教学研究新视野文库》丛书(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
(已出版--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任长松:《探究式学习》;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15.《现代教学论》(一、二、三卷,共136万字),(主编,本人撰写总序、后记及全书中的4章,共17余万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9、10月出版。
【施良方】施良方1951年12月21日出生于上海,1968年参军,1970年入党,197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并留校任教,1983年赴加拿大学习,获硕士学位,回国后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历任教育系主任,师范教育研究所所长,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
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我国著名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专家。
1997年11月1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举行的会议上作报告时,因脑血管破裂,不幸殉职,年仅45岁。
施良方教授参加了国家“七五”重点课题《教育学文集》的编辑工作,文集共30卷,耗时5年。
他还主持过1项国家“八五”重点课题,2项国家“九五”课题和1项上海市教委“九五”课题,硕果累累。
施良方出版专著3部,译著2部,教材1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和译文100多篇,是一位在中国教育理论界造诣很深,享有很高声誉的著名专家。
典著作之一《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典著作之二《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典著作之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丛立新】女,汉族,1954年7月出生。
199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系副主任。
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
学历情况: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85年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86年6-7月在香港大学进修1988年1月-1989年1月在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大学进修出版书籍《中小学学制、课程、教材、教法改革的实验与研究》国家教委“六五”、“七五”科研课题(主要成员)《教学认识论》北京市“六五”科研课题(主要成员)《职业教育专业课师资问题研究》IDRC资助项目(主要成员)《五、四学制成套系列教材建设与实验》国家教委“七五”研究课题(一般成员)《青春期教育和‘现代少年’课程实验研究》国家教委“八五”、“九五”科研课题(主持人:八、五成果获国家教委师范院校基础教育科研项目二等奖)《综合活动课程实验研究》(北京十一学校主持人之一)《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的实验研究》国家教委"八五"科研课题(主要参加者)《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实验研究》北京市教委“九五”科研课题(主持人)专著与教材:《教学认识论》《美国中学生》《师范教育学》《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现代少年》【马云鹏】出生年月:1954年5月,教育学部教授。
1978年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1988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哲学博士(教育)学位。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马云鹏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史宁中、马云鹏主编.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设计、实施与展望[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12。
马云鹏、孔凡哲、张春莉主编.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马云鹏孔凡哲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马云鹏等编著:优质学校的理解与建设,北京:高等出版社,2006年5月。
马云鹏主编:《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附光盘),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马云鹏张春莉编著,《数学教育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马云鹏著,《课程实施探索--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专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