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通用14篇)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通用14篇)导语: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做满说绝走极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哲理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1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
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寓意:楚人说话绝对化,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
要知道,戳不破的盾与戳无不破的矛是不可能并存于世的。
因此,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做满说绝走极端。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2从前,楚国有一个人,他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它刺不破。
”大家半信半疑,没有人理他。
他见没有反应,就把矛收起来,拿出一块来,又说大话:“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
”这时候,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无坚不摧的矛,来刺你坚不可摧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个人听了这番话,觉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满脸尴尬地走开了。
无坚不摧的矛,与坚不可摧的盾,不可以同在一个世上存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1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
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
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
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
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
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蝉:知了。
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
比喻目光短浅。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14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doc
14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重点难点: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自相矛盾我的矛我的盾锐利坚固什么盾什么矛戳得穿戳不穿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只狐狸,并不是个省心的动物。
它总是陷入矛盾之中,不知所措。
一天,它遇到了一只兔子,向它诉说了自己的烦恼。
狐狸说:“我常常感到矛盾,我的内心总是面临着两种不同的想法。
我想要做对的事情,但有时候我也想要做错的事情。
这让我很苦恼。
”
兔子听完狐狸的话,想了一会儿说:“其实,这很简单。
你只需要问问自己想要取得什么样的结果,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样你就不会再陷入矛盾之中了。
”
狐狸听了兔子的建议,感觉很受启发。
于是,它开始尝试这种方法,并发现它确实有效。
从那时起,狐狸再也没有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中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矛盾和抉择,但只要我们清楚自己想要的结果,采取相应的行动,就能够避免自相矛盾的状态。
- 1 -。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自相矛盾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明白了什么道理
世界上不可能有牢不可破的盾和坚不可摧的矛。
楚人片面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造成了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
你应该在做任何事或说任何话之前三思。
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寓意
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寓意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1、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2、也指
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跟这个成语有关的寓言故事。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
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
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
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
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
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
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
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
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楚人说话绝对化,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
要知道,戳不破的盾与戳无不破的矛是不可能并存于世的。
因此,我们无
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做满说绝走极端。
成语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成语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成语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寓言讽刺黑暗,就是歌颂光明;讽刺邪恶,就是歌颂善良;讽刺虚伪,就是歌颂真诚。
所以,寓言不仅要深恶痛绝地抨击和揭露伪、恶、丑,而且要热情地赞扬和歌颂真、善、美。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欢迎大家分享。
【自相矛盾】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愚公移山】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几万尺,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位老人,叫做愚公,年纪快九十了。
他家的住处正对着这两座大山。
他苦于大山阻隔,出入的道路十分迂曲艰难,就召集全家人商议说:“我想和你们一起,用尽一切力量去搬掉这险阻,开出一条大路,直通冀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面,你们说行吗?”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一个疑问,说:“就凭你这点力气,就是像魁父这样的小山包,恐怕都搬不掉,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挖出来的那些石头和泥土又往哪里扔呢?”家人七嘴八舌地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
”于是,愚公就率领着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土块,再用簸箕和筐子把石土运到渤海的后面去。
就这样从冬到夏,他们才能往返一次。
愚公家搬山的事,惊动了邻居。
邻居家的一位寡妇,有个遗腹子,才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跑去帮忙。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头,人称智叟。
他以嘲笑的语气劝阻愚公说:“你怎么傻到这种地步呀!就凭你这把年纪,这点儿力气,要拔掉山上的一根树都不容易办到,又怎么能搬掉这么多的山石土块呢?”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看你太顽固了,简直不明事理,连那寡妇的小孩都不如!虽然我会死的,可是我还有儿子呢!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这样子子孙孙都不会断绝的呀!而这两座山再也不会增高了,还怕挖不平吗?”智叟听了,无言以对。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在古代寓言故事中,自相矛盾的情节常常出现,这些故事既引人深思,又给人以启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经典的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1.《鹤与乌鸦》。
从前,有一只鹤和一只乌鸦住在同一森林里。
一天,鹤对乌鸦说,“你的羽毛真漂亮,我真羡慕你。
”乌鸦听了很高兴,但随后鹤又说,“可惜你的声音太难听了。
”乌鸦听后感到很委屈,因为鹤明明也有难听的叫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常常看到别人的优点,却忽略了自己的缺点,这样就是自相矛盾。
2.《狐狸和葡萄》。
有一天,一只狐狸看到一棵结满了葡萄的藤蔓,便想要吃到葡萄。
可是葡萄太高了,狐狸够不着。
于是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我根本就不想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在得不到的时候会说自己不想要,这种做法其实是自相矛盾的表现。
3.《乌龟和兔子》。
乌龟和兔子比赛跑步,兔子一开始领先,但后来觉得自己跑得太快,于是停下来休息。
乌龟虽然跑得慢,但一直坚持不懈,最终赢得了比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的行为和言论要一致,不要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4.《老鼠和猫》。
一只老鼠和一只猫住在同一座房子里,猫总是对老鼠说,“你太胆小了,连我都不怕。
”可是每次老鼠一露面,猫都会吓得跑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在言语上会表现得很强大,但实际行动却胆小如鼠,这就是自相矛盾。
5.《狼来了》。
有一天,村子里传来狼来了的消息,村民们都跑来帮忙,结果发现是假警报。
第二天,狼真的来了,但村民们却不相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谎和虚假警报会导致自相矛盾的结果,失去了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不会相信你。
以上这些寓言故事都包含了自相矛盾的情节,让人们在阅读的同时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避免自相矛盾的言行,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小学语文:2寓言二则——自相矛盾课件2(语文S版六上)共33页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小学语文:2寓言二则——自相矛盾课件2 (语文S版六上)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寓言二则—自相矛盾 PPT课件》 配套练习学课件 衡中内部资料
曹杨二中高三(14)班学生 班级职务:学习委员 高考志愿:北京 大学中文系 高考成绩:语文121分数学146分 英语146分历史134分 综合28分总分 575分 (另有附加分10 分)
上海高考文科状元--常方舟
“我对竞赛题一样发怵” 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常方舟认为学习的高 效率是最重要因素,‚高中三年,我每天晚 上都是10:30休息,这个生活习惯雷打不动。 早晨总是6:15起床,以保证八小时左右的睡 眠。平时功课再多再忙,我也不会‘开夜 车’。身体健康,体力充沛才能保证有效学 习。‛高三阶段,有的同学每天学习到凌晨 两三点,这种习惯在常方舟看来反而会影响 次日的学习状态。每天课后,常方舟也不会 花太多时间做功课,常常是做完老师布置的 作业就算完。
形容理屈词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样子。
阅读课文,你对文章中的这个
人有什么看法?
戳不穿—— 盾坚固 戳得穿—— 矛锋利 自相矛盾
矛不锋利 盾不坚固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不能 自圆其说。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 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 服不了自己。
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课后搜集更多的寓言,掌握其寓意。
孙老师说,杨蕙心学习效率很高,认真执行老师 的复习要求,往往一个小时能完成别人两三个小 时的作业量,而且计划性强,善于自我调节。此 外,学校还有一群与她实力相当的同学,他们经 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 谈起自己的高考心得,杨蕙心说出了‚听话‛ 两个字。她认为在高三冲刺阶段一定要跟随老师 的脚步。‚老师介绍的都是多年积累的学习方法, 肯定是最有益的。‛高三紧张的学习中,她常做 的事情就是告诫自己要坚持,不能因为一次考试 成绩就否定自己。高三的几次模拟考试中,她的 成绩一直稳定在年级前5名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二则之一《自相矛盾》
教材分析:
寓言是文字作品的一种体裁,是作者为了说明某个道理而创编的故事,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本文所选的寓言是选自《韩子非·难一》中的《自相矛盾》,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同时以寓言的特点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寓言。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图文结合领悟寓言寓意,谈读后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做事说话不能前后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句子含义,领悟所讲的道理。
一、看图猜画面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请你们根据画面意思来猜几个成语,看谁最棒?(在画的下面出示成语)守株待兔狐假虎威邯郸学步杞人忧天
叶公好龙自相矛盾亡羊补牢画蛇添足
刻舟求剑望梅止渴
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
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再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
3.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4.板书课题,齐读并思考:什么叫矛,什么叫盾?矛和盾分别用来干什么?矛盾是什么意思?出示图片并带上文字矛是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类似长枪。
盾是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用以掩蔽身体,抵卸敌人的。
5.简介韩非子。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我们读的这篇短文,从形式上是属于文言文,谁来说,怎样学文言文的效果会好些?学生讲后出示:
a.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直到背诵。
b.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句子并弄懂课文内容,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c.弄懂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2、范读(播放录音)、指导,灯片划出节奏、重音,自由读。
楚入/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
莫能
..../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
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
弗能
../同
../陷之矛,不可../应也。
夫/不可
../陷之盾/与无不
世/而立.。
3、同桌互读、齐读,小结朗读情况。
三、细读感悟
出示自学要求:
a.楚人对“矛”与“盾”是什么态度?你能从哪里体会到?
b.有人提出什么要求?楚人有什么反应?
c.楚人为什么“弗能应”呢?
1.指名读课文,讲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学生读第一句,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楚人有卖盾与矛者。
3.他是怎样叫卖的?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1)找两个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话,学生说出句子大意。
2)学生带着理解读这两句话,并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出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3)他为什么这样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呢?之前他会想什么?
出示课件:叫卖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谁来做做?
4)指导学生讲讲故事
4.人群中,有一个人,他不但在听,而且在想,于是他提出了一个什么要求?学生齐读说理解。
出示并结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5.楚人听后有什么反应?谁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解释这个成语意思,出示并解释:弗能应。
6.楚人为什么弗能应?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
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前后抵触的情景。
7.应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情况?文章结尾怎么说,指名回答并解释。
8.小结:全文共四句话,前两句是卖者夸自己的矛和盾“物莫能陷也”与“于物无不陷也”这两句话内容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因此,才引出人群的看热闹人的话“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结果使这个人无言以对,处于尴尬的局面,因而他的话不攻自破,成为笑柄。
四、课堂测试
1.解释加点的词,并说说句景的意思。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2.用“自相矛盾”写一句话。
3.“自相矛盾”的意思是什么?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五、拓展延伸
1、大家都在嘲笑那个楚国人,他的生意还能做下去吗?
老师想请大家帮忙,怎样才能使他的东西卖出去?他到底错在哪里?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
理?
2、想想:在你的周围有自相矛盾的事吗?请举例说说。
3、说说“自”字开头的成语。
板书设计 矛 盾 不可同世而言 (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教学反恩: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根据自身实际,根据学生实际,“活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教材为教学服务。
于
物无
不陷 物莫能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