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十五)
中华精选禅诗赏析三百首
禅诗赏析禅诗赏析(上)★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佑进士,曾任礼部尚书、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官职。
因“乌云台”事件被诬下狱,屡次被贬谪外放。
学识渊博,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纵横恣意,有如行云流水,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题材广阔,清雄旷放,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为宋代四人书法家之一,可谓旷古罕见的文诗书画的全才。
常与吴越名僧交往,还曾与许多禅师斗试机锋;列东林常总禅师嗣下,曾自言前身是个僧人。
着有《苏轼诗集》、《东坡文集》、《东坡乐府》等。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赏析】严羽曾言:“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本诗结句好,发句更妙,是一首备受称道的怀旧七律诗。
着名的成语“雪泥鸿爪”,就来自这一名诗。
,首联,诗人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人一生飘浮,到底像什么?诗人认为,人生无常,飘泊不定,就像雪泥鸿爪一样。
可想而知雪泥上的爪印是难以久存的,更不用说那飞翔的鸿雁,早已不知西东。
回首往事,不正是如此吗?你看老僧业已寂灭,墙垣已颓,你往日的即兴挥题已不见了踪影。
1056年诗人与其弟苏辙赴汴京应试过河南渑池,1061年赴陕西任时再过渑池。
时隔五年,早已物是人非。
不过,在达者看来,这是生命的宿命,是生命的规律。
还记得那时候的崎岖路途么?路长人困,连跛驴都疲倦了。
回想起来,历历如昨,还蛮有意思呢!安命知天者,对人生有一番彻悟后,就要达观地对待一切。
诗人正是以这一心胸直面人生沉浮,并达到了他人生的完满。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禅理诗。
黄庭坚谓之“吐此不传之妙”。
庐山是这位可爱的东坡居士的心灵故乡,他对山是如此的迷恋:横看、侧视、远眺、近观、高瞻、俯瞰,对庐山诸峰奇妙的造化与形态感到意趣盎然。
古代垂钓诗歌赏析
古代垂钓诗歌赏析江村即事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钓侣皮日休严陵滩势似云崩,钓具归来放石层。
烟浪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杰。
<山居秋螟>(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月到,犹自梦渔樵。
青溪(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渔翁盼春丁洪蛰居茅室躲寒冬,忽见墙头柳色葱.只待桃花红大地,金钩一副钓金龙.渔乐丁洪树上蝉莺奏,花丛蜂蟀鸣.世间交响乐,最美钓铃声.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郑板桥乌纱掷去不为官,橐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一生无事烟波足,惟有沙边水勃公。
----陆龟蒙长相思陆游云千重。
水千重。
身在千重云水中。
月明收钓筒。
头未童。
耳未聋。
得酒犹能双脸红。
一尊谁与同。
桥如虹。
水如空。
一叶飘然烟雨中。
天教称放翁。
侧船篷。
使江风。
蟹舍参差渔市东。
到时闻暮钟。
下陵阳讼三门六刺滩李白三门横峻滩,六刺走波澜。
石惊虎伏起,水状龙盘旋。
何愁七里濑,使我欲投竿。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三)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隋唐五代时期【2】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699—7467)洛阳人。
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一生仕途坎坷。
晚年隐居汝水边,以渔樵自终。
与王维友善,属诗唱和。
诗歌多写景状物,描绘隐居生活的闲适,亦有少量写立功壮志之作。
《全唐诗》仅存其诗一首。
【赏析】这是一首世所公认的描写雪景的佳作。
据传此诗是诗人考举应试时而作。
他并没有按要求写十二句的五言律诗,而是写了四句即称“意尽”而交卷。
本诗的前三句写望中所见,却见得不俗,亦绘得不凡。
北岭秀丽全在它的余雪皑皑,仿佛浮在云端;更无奈那一抹斜阳,使久雨新晴后的林表,更为明丽,实在令人眼清心净;末句写望中所感:斜暮余雪,寒光闪耀,令人徒添寒意。
“秀”字用得简洁,“浮”字用得生动,“明”字透出灵秀,“寒”字暗诉心曲。
一个“寒”字,正所谓“好将寥落意,指点到人间”(明僧大健《见远山残雪》),暗示他归隐山林、结交僧友,“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苏氏别业》),“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贾岛《雪晴晚望》)的将来。
示法诗希迁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能明?希迁(700-790)石头希迁,俗姓陈,广东高要人。
年轻时坚决反对乡民迷信与祭祀神鬼。
后往曹溪参谒慧能,慧能西逝后师事青原行思而悟玄旨。
后住持南岳衡山,结庵石台,世称石头和尚,与江西的马祖道一并称当世两大禅匠。
著作有《参同契》、《草庵歌》各一篇。
名徒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等21人。
圆寂后赐无际禅师。
【赏析】这是一首佛法哲理诗。
为赞扬药山惟俨禅师悟道而作。
有一天,药山端坐在石头上。
石头问他:“你在这里干什么?”“什么也不做。
”石头便说:“那么你这是闲坐了。
”药山答:“闲坐还是有为。
”石头便问:“你老是说不为不为,到底不为个什么?”药山答道:“这个不为,千圣也不识。
”石头知其颖悟,便做了这首诗赠给他。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十二)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二)两宋时期(4)赞师偈★守端百尺竿头曾进步,溪桥一踏没山河。
从兹不出茶川上,吟啸无非罗里罗。
★守端(1025—1072)湖南衡阳人。
宋杨岐派禅师。
20岁出家,圆具后参临济宗杨岐方会禅师。
28岁住持江州(今江西九江)承天寺,安徽舒州白云山海会寺,所至禅众云集。
胆识过人,学众敬而畏之。
著有《白云守端禅师语录》2卷、《白云守端禅师广录》4卷。
【赏析】守端一日乘驴度桥,一踏桥板而堕,忽然大悟。
从此更不游方。
且出语洒脱,诗中有诗,意中有意,韵味无穷。
《赞师偈》便是守端的开悟偈。
首句写他决心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只是理入,还须行入;一天当他骑驴过桥时,桥板断了,他猝然跌到了桥下,一时间什么都消失了,包括大地山河,遑论玄理虚论,他也就猝然颖悟了大法。
从此他闭门不出,善加护持;闲来吟啸,也是不成腔不成调但古风犹存的“啷格啰里啰”。
诗如其人,从此白云守端踏上了宗林吟啸的大舞台,其语录、颂偈皆另有一种风骨。
蝇子透窗偈★守端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赏析】这是禅师对著名的神赞禅师古雅指化的赞颂。
全诗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对一只追求光明的蝇虫的描写,象征了追求禅道的衲子的探索与觉悟过程。
“光”在此处代指心珠、佛如意、禅心。
多少次在迷中求悟,不懈地上下而求索。
忽然,因缘时节成熟了,不经意间撞着飞进来时的通道,才明白平生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受了肉眼的蒙蔽。
如今,心眼打开了,第三只眼时刻“惺惺着”,他将是一位永远清醒的觉者。
守端禅师精妙的颂古偈众多,下面略举一例:“五陵公子游花惯,未第贫儒自古多。
冷地看他人富贵,等闲不奈幞头何。
”此为《颂古联珠》中所载守端颂云门“北斗里藏身”公案的偈子。
笑的是“冷地看他人富贵”的幞头世人,包括未悟的僧人,不知自己正是“游花惯”的“五陵公子”,因为佛性本自具足嘛!一拳拳倒★守端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
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笑看人间沉浮事,灯火闲坐悟禅诗
笑看人间沉浮事,灯火闲坐悟禅诗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安宁,不是深山老林的寂静,而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清净。
深以为然。
人只有清空了心灵,才能脚踏实地拥有一个清净快乐的自我。
想不通看不开的时候,不妨读一读禅诗,感受诗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的心境。
而品读禅诗的过程,亦是平息内心浮躁的过程。
今天给大家分享十五首禅诗,希望能帮助诸君放下心中烦恼,感受万物空明,只愿你心中无闲事,恬淡亦自由!01回归自我,心生繁花;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一个人光是东南西北地向外追求,哪里会找到“自己”呢?其实,“自己”就在我们心中,找到了自己,就找到了本性。
人生,无论经历过多少,到最后,只想守着似水的流年,庭前看落花,花开花落间,将日子过成一杯清茶的味道。
02浮生若梦,愿你尽欢;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唐·鸟窠人的一生,从开始到最后,谁都无法摆脱心中的迷惑。
如果不能看破,生命中充满了迷惑,那么人就只能陷入迷中,一再沉沦,到最后一无所得。
唯有在纷纭的世界中,独守己心,淡定从容,守心中一份美好,拾万物一片本心。
如此,便安好。
03聚散随缘,勿忘心安;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一朵花,朝开暮谢是无常,一个人,有生有死也是无常。
世间上一切都会变化,而变化之间又有必然联系,一切都要仰赖因缘才能存在。
缘聚则成,缘散则灭,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04心向平常,皆是美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一首歌可以撩起一段记忆,一杯茶可以味染一份心情。
饿了,就取三两小菜;困了,就寻故地而眠。
热时取凉,寒来向火,生活的真相,也不过是平平常常。
自自然然,毫无造作,没有什么是非取舍,只管行住坐卧,应机接物。
心中无事无纷扰,时时都是好光景!05放下得失,自在洒脱;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王维《桃源行》古诗鉴赏《桃源行》全文赏析
王维《桃源行》古诗鉴赏《桃源行》全文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维《桃源行》古诗鉴赏《桃源行》全文赏析《桃源行》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坐看云起 古诗词
坐看云起古诗词
___坐看云起时诗之意境与自然之美
《坐看云起时》
坐看云起时,行至水穷处。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部分,描绘了一个人在登高望远,看着云卷云舒,水流潺潺,偶遇林间老者,与之笑谈,流连忘返的场景。
它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
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翻译:
坐看云起时,行至水穷处。
我坐看云彩随风飘动,思绪随着云彩飞扬,不知不觉间走到了水流尽头。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偶然间遇到了一个林间老者,我们谈笑风生,忘记了时间,再也没有回到原来的地方。
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人在自然中的自由自在,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它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此外,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意境,即通过简短的文字,描绘出丰富的意象,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感受。
这种简练、含蓄的文字表达方式,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重要特点。
总之,《坐看云起时》这首诗,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历代禅诗集锦鉴赏
历代禅诗集锦鉴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带来的历代禅诗鉴赏。
李白(701-762)后世称为“诗仙”。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今甘肃秦安,出生于碑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
“五岁诵六甲(道教典籍),十岁观百家(诸子百家)”,“十五好剑术”,25岁时仗剑远游,结识天下豪杰。
42岁时诏至长安为唐玄宗礼遇,供奉翰林,后遭谗请归。
安史之乱期间奋力报国。
晚年受累流放,困苦漂泊,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谲,气势雄壮,风格豪迈、奔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是唐代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妙构。
杜甫誉之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赏析】天府山水培育了诗人李白壮阔的情怀,亦为我们带来了无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清新自然的诗章。
本诗首二句写来自故乡的琴师抱琴下山,将这位乐师写得很有气派。
次二句写蜀僧弹琴,但见琴师一挥手,琴声便铿锵震耳,仿佛大自然中的万壑松风,令人革心洗面,心境焕然。
琴声止后,却余音袅袅,与薄暮的寺钟一起共鸣,将人带入无限渺远的虚空境界。
不知不觉,听琴会心之余,暮色四合,时间如逝!本诗用典精当,“挥手”、“洗流水”、“霜钟”均有典故。
提起鼓琴、听音,无人不会想起琴师伯牙与知友钟子期,伯牙挥手,钟子期听声。
一个善奏,一个善听,高山流水,你心我心。
李白借用典故,表达自己与蜀僧的知己之感。
全诗起笔不凡,《唐宋诗举要》表举此诗“一气挥洒,中有凝炼之笔”。
古诗中描写琴乐的名篇不少,白居易除《琵琶行》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精妙表现外,还有一首晚年所写的《好听琴》,诗中满是禅韵:“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禅诗赏析
禅诗赏析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一物无。
可贵天然无价宝,埋在五阴溺身躯。
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一物无。
可贵天然无价宝,深藏五蕴溺身躯。
——唐·寒山五言禅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
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
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
岸上蹄踏蹄,水中嘴连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密室开金锁,闲步下松门。
谩将无孔笛,吹出凤游云。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
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
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
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
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
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说道春来好,狂风太放颠。
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击水鱼头痛,穿林宿鸟惊。
黄昏不击鼓,日午打三更。
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
惊起雪师子,瞠开红眼睛。
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
暑雨琴棋润,熏飚枕簟凉。
枯树云充叶,凋梅雪作花。
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
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
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
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
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
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
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
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伪?七言禅诗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
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两宋时期【2】书林逸人壁★惠崇诗语动惊众,谁知慕隐沦。
水烟常似暝,林雪乍如春。
薄酒懒邀客,好书愁借人。
有时行药去,忘却戴纱巾。
★惠崇(?—1017)北宋画僧,淮南人。
列属宋代著名“九诗僧”之七。
诗以五言见长,画以山水小景为佳,工画鹅雁鹭鸶,寒汀远渚,意境荒率虚旷,世称“惠崇小景”。
【赏析】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懒于世事、乐于隐沦的高逸之士的形象。
一个“诗语动惊众”、才高八斗的才子,竟然不慕功名慕隐沦,是何等了彻超脱。
他的隐居之所,环境是何等疏淡远旷。
一片林雪,数丝水烟,这幅小景何其雅致、虚旷。
最为潇洒、超脱的,是他死不悔改的疏懒脾性、文人习气。
“薄酒懒邀客,好书愁借人”,将一个清静虚寂、放下一切的逸士风骨表露无遗!这位高渺之士除了乐于书酒烟雪之外,也乐于助人,采药医病。
不过,他的行为比其他行药者更为洒脱忘情!打开唐末诗僧齐己的《倦客》,也透露出高士俊逸的风骨:“闭眼即开门,人间事倦闻。
如何迎好客,不似看闲云。
少欲资三要,多言让十分。
疏懒本吾性,任笑早离群。
”池上鹭分赋得明字★惠崇雨绝方塘溢,迟徊不复惊。
曝翎沙日暖,引步岛风情。
照水千寻回,栖烟一点明。
主人池上风,见尔忆蓬瀛。
【赏析】结社题诗是唐宋文人雅士们的一种时尚,禅客们更是座上宾。
从“红霞禅石上,明月钓船中。
醉倒芦花白,吟缘蓼岸红”(齐己)到本诗,清雅的禅衲们时常诗赋相聚,尽显风流。
北宋时文士禅客有诗招之时聚在一起时,爱抓阄分题,即景赋诗。
这次惠崇分得池上鹭明字韵。
善画鹅雁鹭鸶的惠崇自是得心应手,把鹭鸶描绘得形神俱备,可谓上乘之作。
首二句点明环境,描写鹭鸶的悠闲静态。
方塘水满,鹭鸶在水中畅游,往来自在。
这是远景。
再看近景,你瞧它何等轻闲自适:在暖和的沙地上晒着羽翎,沐浴着徐徐清风。
轻盈的身影倒映在如鉴的清水中,在淡淡的水烟中显得更加洁亮。
末二句抒怀:主人看到它就想起了仙鸟凤凰,就顿起化羽登仙之意。
古代禅诗赏析
古代禅诗赏析第一首明?莲池大师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这首诗是描写唐朝一位很风趣的赵州从谂禅师悟道的事情。
有一次,一位初学佛法的弟子,向他问了一个问题:“末劫时,还有没有这个?”在佛教认为这个世界必定要经过成、住、坏、空四大劫,到了末劫的时候,我们这个人会不会坏?还有没有业识?赵州禅师回答说:“会坏。
” 弟子听了之后,接着又问:“如果'这个’会坏的话,那怎么办呢?我们就随他去吗?”赵州禅师不在意地说:“随他去!” 弟子听了禅师的话后,内心感到非常怀疑。
而赵州禅师自己后来想想,也不敢确定刚才回答的话是否恰当?惴惴不安,始终无法安心。
于是赵州和尚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定,跋涉千山万水,到处去参究正确的答案,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佳话。
上面这则公案流传到了明朝,莲池大师于是写这首诗来叙述当时的情景,意思是说:赵州虽然年纪已经八十岁了,为了心中一个问题弄不明白,不能释然,于是不怕路途颠踬,还要四处去寻找真切的答案。
经过许多年以后,倦游归来,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才知道自己过去在外面奔波寻找,只是缘木求鱼,空费了草鞋钱。
这首诗的含意是什么呢?就是说,“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无须到心外去寻觅,因为“道在迩”,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如果我们迷糊了心智,像赵州禅师一般,到处参访,即使花了非常长久的时间,结果还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启示我们一个道理:要有求真的热忱和放下的勇气。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古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们对于人生的荣誉毁辱,能够超然物外,对于虚幻的功名富贵,能够淡然不着,凡事提得起,放得下,身心不再为名缰利锁所系缚,自然能够得到大自在。
大家在求学阶段,也要具备这种放下过去成见,接受新知,也就是“不以己知害未知”的勇气,求新求进。
我们不但要有放下的勇气,进而更要具备求真的热忱。
经典七言禅诗三百首(15)
经典七言禅诗三百首(15)
三槐草堂
一个男人半片山,三槐草堂有大仙,
时见幽人独来往,笔墨残诗伴狗眠。
《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东园》宋无名氏
曲渚回塘孰与期?杖藜终日自忘机。
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水西。
《书光化军寺壁》宋秘演
万家云树水边州,千里秋风一锡游。
晚渡无人过疏雨,乱峰寒翠入西楼。
《从悦》宋黄龙禅师
常居物外度清时,牛上横将竹笛吹。
一曲自幽山自绿,此情不与白云知。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黄梅抚松》
黄梅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
白鹭下田千点雪,黄鹂上树一枝花。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宋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双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野望》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万丈》宋守端
万丈寒潭澈底清,锦鳞夜静向光行。
和竿一掣随钩上,水面茫茫散月明。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名句赏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名句赏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出自唐代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全诗赏析: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
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九)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九)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九】两宋时期【1】闲居★延寿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
要势危身早,浮荣败德多。
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窠。
野径无人翦,疏窗入薜萝。
★延寿(904—975)杭州人。
法眼宗传人。
曾入仕途,命运多舛。
30岁出家,后于天台山国清寺参谒德韶国师,嗣其宗法。
建隆二年,吴越忠懿王建成永明寺,请延寿住持,故世称永明大师。
倡禅双修之道,指心为宗。
四众钦服,僧徒逾千。
是宋初法眼宗传入高丽国的重要弘法者。
卒赐智觉禅师。
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传世。
【赏析】天台德韶禅师,法眼文益法嗣。
一日法眼上堂,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眼曰:“是曹源一滴水。
”僧惘然而退。
师坐于侧,豁然开悟。
平生凝滞,涣若冰释,述偈以表其性匙曰:“通玄峰顶,不是人间。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这是一首闲居叙趣诗。
首二句以对比的手法讲述闲居与退迹的心境区别。
退迹而心系庙堂俗尘并非真正的闲居,这等人内心难以平静也是可以理解的。
接着,作者以哲理化的诗句,阐明了一个觉者对要势浮荣、利禄功名的深刻认识。
地位越是显赫,越是早早自顾不暇;为了浮荣虚禄,往往做出许多见不得阳光的败坏自己的德行的坏事。
这几乎是一种自然规律,就像春雨催醒冬眠的小虫,鸟儿因寒气相侵移巢南飞一样。
认识到这是一种宇宙理法后,无怪乎诗人陶然于野径疏窗的清淡境界。
他的许多风标俊秀的诗偈均高蹈了禅者清纯的禅悦、空境。
如示法偈:“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
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
”亦有《山居》一首:“真柏最宜堆厚雪,危花终怯下轻霜。
滔滔一点无依处,举足方知尽道场。
”感怀诗★清豁行不等闲行,谁知去住情。
一餐犹未饱,万户勿聊生。
非道应难伏,空拳莫与争。
龙吟云起时,闲啸两三声。
★清豁(?—976)泉州(今福建泉州)人。
年少聪颖,素蕴孤操,志探祖道。
礼鼓山神晏国师,落发禀具。
初参大章契如庵主,次谒睡龙山和尚而颖悟玄旨。
悟道后住漳州保福院。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一)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一)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一】喧嚣与宁静(代序)·汪正球一广渺宇宙,时间是经,空间为纬。
当宇宙以光年一般的时速运转,宇宙微尘一般的人乘坐的是哪一列时空快车?穿越着哪一段时空隧道?当我们人类的智者在两千多年前把眼光投向银河系以外的世界,建立了一个百千诸佛的西天极乐世界,茫茫六合、攘攘尘海之中有几个觉者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在女娲补天的神话里,在诺亚方舟的传说中,在宏伟的金字塔面前,在玛雅人留下的圣迹中,试问我们人类的祖先到底在哪里?在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宇宙间的地球村,那位古老的酋长长眠何处?黑头发、白头发、金头发、红头发,黑眼睛、蓝眼睛,黄种人、白人、黑人、混血儿,我们人类的血脉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到底是阴阳八卦,还是礼拜上帝,是坐禅念佛,还是圣地朝拜,能让我们人跟祖先对话,跟祖先们的朋友对话,接通那道永不消失的电波、那道宇宙间的光缆,进入那片与先贤共舞的信息场?难!难!难!于是万物灵长,带着灵性之躯,长叹曰:“道可道,非常道。
”于是智者们拈花微笑,一默如雷;于是就有了礼拜堂永无休止的祷告,祈盼万能的主显灵;于是有了方士、隐者、头陀、教士,也有了科学家。
然而,肉身终将毁坏,化为烟尘。
永不磨灭的似乎只有信仰,灵魂的信仰。
于是世界上就有了信仰之歌,信仰之舞,从歌谣发展到诗歌,发展到雕塑、绘画、戏剧、书法、散文、小说……二诗以咏情,歌以咏志。
拂去岁月的风尘,翻开历史的扉页,我们的祖先踏歌而来,携诗而至,以使今时之人能与成千上万伟大的祖先的灵魂灵犀相通,相晤畅谈。
唐人以意气风发而化为华章,宋人以才学为诗,以示腹笥之富。
或长歌短偈,或五言七律。
究其因缘,是大唐大宋的国力鼎盛,观念开放,文化辉煌,人文辈出,使宗教与艺术联姻,神学让贤于美学,同时造就了诗歌艺术的光辉灿烂、璀璨夺目。
那是一段中国人的心灵天真无邪的日子。
而诗禅文化投射于诗人笔下所产生的数万首禅诗,便是含英铄金的诗海彩贝。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三)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三)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三】两宋时期(5)绝句★重喜地炉无火一囊空,雪似杨花落岁穷。
乞得苎麻缝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重喜(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
会稽人。
熙宁(1068—1077)中有史载。
少事捕鱼,喜诵经文,不识字,却能书,善诗偈。
【赏析】这是一首意境清寂的描写修行生活的好诗。
首二句描写岁末的寒冷与寺宇的清冷。
炉中无火,喻诗人身心无“火”旺炽,身心清静如洗。
一囊空,更加深明示身心无望无欲。
落地成裘的雪花飘扬于岁末之际,亦是诗人冰心如雪的写照。
臻达此一境界,哪还在乎芒鞋破衲,只觉得这清贫孤苦,正好守节持操,让无欲的身心永浸于寂寥的禅意中。
这寂寥的意趣,自有一番卓异的风骨,此正是诗中的禅意所在,也是诗人的诗兴所在。
山光寺★昙秀扁舟乘兴到山光,古寺临流胜气藏。
惭愧南风知我意,吹将草木作天香。
★昙秀(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
与苏轼、晁补之为友。
【赏析】这是一首意气风发的山水禅意诗。
诗作借盛赞扬州山光寺的风光表达自己的禅悦之境。
《东坡题跋》云:“予在广陵,与晁补之、昙秀道人同舟,送客山光寺。
客去,予醉卧舟中,昙秀作诗。
”首句的“乘兴”将诗人的意兴点题,点明一个出尘脱俗的衲子视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是佛性空灵的化身,都是愉悦的生命。
古寺临流,显得何等古朴雅致,气象万千,只有用“胜气藏”三字方可包容。
不仅扁舟、古寺、清流饱藏胜气,就连南风也通晓禅意,吹得江南春至,花木飘香,显现出一派祥和之气,交织出一帙物我同春的浑然一如的天香图卷。
绝句★靓禅师春天一夜雨滂沱,添得溪流意气多。
刚把山僧推倒却,不知到海后如何。
★靓禅师(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住汝州(今河南临汝县)香山,坐化而终。
【赏析】惠洪《冷斋夜话》载:“靓禅师,有道老宿也,主筠(今江西高安)之三峰。
尝赴供民家,渡溪涨,靓重为溪流所陷,童子掖至岸,坐沙石间,垂头如雨中鹤,忽指溪作诗云云。
”可见本诗为即兴咏得的妙构。
【国学日知录·69】“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解读
【国学日知录·69】“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解读【国学日知录·69】“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解读张培锋王维《终南别业》一向被视为其代表作之一,而其腹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又被视为全诗最精彩的一句,不但各种王维诗的选注本、各类文学史乃至鉴赏辞典之类的书籍对此句都有品赏,禅门语录中也多有直接引用此句以为妙悟禅机的。
那么这一句诗到底好在哪里?笔者自然也可以再写一篇文章作出自己的“赏析”,不过我以为,对于历代名家于此句品赏之语,分门别类地进行一番归纳总结是更有必要的。
由此可以看到:这仅仅十个字的诗句,竟然可以从那么多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进行阐释。
唯有如此,此句之“微言妙义”方能显现;唯有如此,品赏古诗之无穷趣味始能透出。
故仿钱锺书先生《管锥编》的行文方式,作此“集释品赏”,唯所取材料有古有今,有专论者,亦有旁涉者,不拘一格。
至于品赏之语有祖构承袭的,就不予理会了。
一从诗人的佛禅修为角度入手历来是解读此诗的重点。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认为此句“与造物相表里”,谓:“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
”这种评价是极高的,认为其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诗句而已,王士禛《唐贤三昧集》径以“不可言说,已造深微”评之,虽模糊影响,但在王氏的诗学理论中确是“最高境界”。
徐增《唐诗解读》卷五以其符合佛法“无我”之境解读,说得较为具体:“行到水穷处,去不得处,我亦便止;倘有云起,我便坐而看云起。
坐久当还,偶值林叟,便与谈论山间水边之事。
相与留连,则不能以定还期矣。
于佛法看来,总是个无我,行无所事。
‘行到’是大死,‘坐起’是得活,‘偶然’是任运,此真好道人行履,谓之‘好道’不虚也。
”俞陛云《诗境浅说》以为此境界可以“无穷”“化机”四字概括:“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也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流水下山非有意(禅诗欣赏》
流水下山非有意(禅诗欣赏》
流水下山非有意(禅诗欣赏》
流水下山非有意,
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
铁树开花遍界春。
————宋.止庵守静
山水从上往下流,只是顺应着自己的本性,没有刻意而为;白云飘来飘去,也不是有心为之,而是随风而动。
那么我们人的本性是什么呢?如果说佛性人人本来就有,那就应当顺应自身的佛性好了,何必刻意追逐名利?云是随风而动,顺其自然,无有分别之心,悟道就是去掉心里的分别之念,如何取之这就看每个人心中的佛性了。
人的生活如果能同行云流水一般遵循本性,那么所有的道路都可以成佛,又何必刻意修炼呢?人就如同铁树,花就是悟,人难悟道正如同铁树难以开花。
可如果每一个人都懂得遵循自己的本性,世间就会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和谐自然,哪该是多么美好啊。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柱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闲居⽆事可评论,⼀柱清⾹⾃得闻。
睡起有茶饥有饭,⾏看流⽔坐看云今天赏析了庵禅师的⼀⾸意境⾼远的上乘禅诗《闲居⽆事可评论》,诗中没有使⽤⼀条禅语,却深⼊禅髓。
诗⽈:闲居⽆事可评论,⼀柱清⾹⾃得闻。
睡起有茶饥有饭,⾏看流⽔坐看云⽩话译⽂:闲居时分实在没有什么事值得去评说,燃起⼀柱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睡醒之后喝喝禅茶饿了的时候吃吃饭,⾏⾛之时看看流⽔坐着的时候欣赏云。
禅诗禅意:禅诗作者清欲(元代1288-1363),六祖下⼗三世,嗣法于古林清茂,有《了庵清欲禅师语录》⾏世。
“闲居⽆事可评论,⼀柱清⾹⾃得闻”他对万缘不起实在感,⾃然觉得没什么好说的,这就是了庵禅师的⾃况:“闲居⽆事可评论”。
外缘再动纷扰,他的内⼼都是:“闲居⽆事”的⼀⽚清和;也话遇到有惑未解的有缘⼈,仍会悲⼼涌动、不忍其苦,为他⽅便说法、权宜⽰教,但⼼中了解“法⼀出⼝都是杜撰戏论了,根本上是“⽆事可评论”的。
当⼀个⼈真正能安静下来,真正能闲下来的时候,就不会挂念,议论任何事情。
他完完全全融⼊到禅的环境中,点燃⼀炷清⾹,充分感受到它的奇妙。
⼼灵的清⾹,⾃⼰才能真正品味⼗分。
护持⼼灵的⼀炷清⾹,我们的⼼就是诸佛的庄严道场,华⾬⾹云,妙法莲花,都在其中了。
“睡起有茶饥有饭,⾏看流⽔坐看云。
”禅者的⽣活是如此的⾃在随缘,洒脱不羁。
“睡起有茶饥有饭”,禅就在这平凡的事物⾥,它是如此的亲切。
“⾏看流⽔坐看云”,禅就在⾏云流⽔中,它是如此的洒脱。
禅就是⽣活,⽣活就是禅。
芸芸众⽣被红尘的欲望所障蔽,流浪的太久,离禅太远,才需要参禅。
⽽⼀旦发现本⾝就在禅中的时候,就会百感交集地说:“哎呀!原来我们就在禅⾥⾯,我们竟是⾝在禅中不知禅啊!”愿我们都能渐渐把“余事”放下,安静的活在眼前的点滴美感⾥,⽤简单的⼼⾯对世界,过素朴的⽣活。
每天禅⼼阅读,感悟禅门智慧,缓解⽣活压⼒,培养禅悦⼼态,使⽣命流淌着智慧,绽放着慈悲,少⼀分烦恼,多⼀份幸福,忍辱护真⼼,⼼安事顺⼈世暖,在菩萨道上携⼿同⾏。
故事大全-哲理故事:行看流水坐看云,难得平常心
哲理故事:行看流水坐看云,难得平常心哲理故事:行看流水坐看云,难得平常心作者:木瓜一天,有源禅师来拜访大珠慧海禅师,请教修道用功的方法。
他问慧海禅师:”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吗?”禅师回答:”用功!”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有源有些不解地问道:”如果这样就是用功,那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了?”禅师说:”当然不一样!”有源又问:”怎么不一样?不都是吃饭、睡觉吗?”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
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
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有源低头不语,慧海禅师见有源没有开悟,于是敲着木鱼,意味深长地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
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
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由此可见,心无杂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
这需要修行,需要磨炼,一旦我们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在任何场合下,放松自然,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完满的”自我”.很多人的思维、意识都被世间的纷扰混淆了,好像阴云密布、云雾缭绕,遮住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但是这种混淆只存在于当中的过程。
在沉睡中,一切都是其本原;在三昧中,一切又恢复其本原。
正是关于世界、思想、自我的认识使简单的事物复杂化了,它正是不幸、地狱的根源。
而我们只有心无杂念,才能拥有一个”平常心”,看穿功名利禄,看透胜负成败,看破毁誉得失,才能享受那份沉静的幸福。
平常心是福,平常心是走向幸福的大道,平常心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是在幸福生活路上的温暖。
棋盘上的茶人生文/江泽涵听说古镇有位围棋宗师,摆下了一个玲珑棋局。
尝试破局,奖金从一千升到了十万,至今仍无人能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五)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五】辽金元明清及近代(1)赠天纪☆圆至拈笔诗成首首新,兴来豪叫欲攀云。
难医最是狂吟病,我恰才痊又到君。
☆圆至(1256—1298)元僧,字牧潜,号天隐。
尝遍历荆襄吴越诸地,后居建昌之能仁寺。
精研禅理,且阅书无数;工于古文,诗亦清婉,与本诚(觉隐)、大欣(笑隐)以诗自豪相颉颃,并称“三隐”,为当时三位最著名的诗僧。
著有《牧潜集》七卷及《唐诗说》。
【赏析】这是一首诗兴豪狂的赠友诗。
天纪是诗僧的诗友兼僧友,工诗善答,隐居山中,超尘脱俗。
这首赠诗,将两位诗友间令人开怀又令人钦羡的狂吟病,表现得一览无遗,也将诗友间亲密自在的浓情,表现得如火如荼。
信笔拈来皆妙品,说明诗人灵感不绝,立意常新;兴来豪叫欲拿云,说明诗人并非苦吟深酌,而是依兴而发,豪气干天,气势如虹。
诗人自嘲这是一种狂吟病,最难收拾的是一方才罢一方又起,此起彼伏,永无绝期。
首二句诗意张扬,尾二句似转折抑落,而张扬更甚。
起承转合,自得其妙,实为佳构。
晓过西湖☆圆至水光山色四无人,清晓谁看第一春?红日渐高弦管动,半湖烟雾是游尘。
【赏析】衲子较常人本别具一格,其描写胜景西湖的诗作自然不同凡响,气色高华。
清晓时分,平湖薄雾初起,四下阒无人迹,是一幅最自然本色的湖光山色,这才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
这是西湖一天中最美丽的景色,这样清新悦人的景色,谁有幸第一眼亲睹芳泽?自然是心与大自然相契的僧家了。
西湖景色在常人眼中有“浓妆淡抹总相宜”之妩媚,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旖旎,有“叠爝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妖艳。
但是作为无一丝挂牵,无一点尘缘的出家人,则喜爱的是西湖的清旷与幽明,此处再举一诗无妨。
元僧梵琦(1296—1370)作有《晓过西湖》为:“船上见月如可呼,爱之且复留斯须。
青山倒影水连郭,白藕作花香满湖。
仙林寺远钟已动,灵隐塔高灯欲无。
西风吹人不得寐,坐听鱼蟹翻菰蒲。
”描绘的是秋晨的西湖的清旷秀丽,风格疏朗质朴,写景淡雅清幽,同样饱具释子气度。
江亭晚秋☆本诚独倚清江秋思长,晚潮初上水亭凉。
海门风起双峦暝,一抹银花涌夕阳。
☆本诚(生卒年不详)字觉隐,自称辅成山人、大同山翁、凝始子等。
品局高洁,诗书画三绝。
草书得怀素法,画以写石、茭蒲、溪鸟为妙,诗共“三隐”之名。
性喜山水,著有《凝始子集》。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风华俊逸的写景佳作。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在秋暮之所见,抒发的是绵长的秋思,舒展的是与自然水乳交融的情怀。
首二句写晚潮初上时的清江景色,突出一个“凉”字,抒发的是释子的幽怀与心如止水的心境。
尾二句挥椽立笔,大书江上夕阳之壮美:在暮色四合的时分,海风渐渐地强劲,但见清澄的秋江碧水翻着晶莹的浪花,捧着一轮金灿灿的夕阳,在远方的地平线翻腾浮跃。
这是何等美丽的秋暮,此景中人,抱持的是何等怡人的心境,亦自不待言了。
兰☆宋无分向湘山伴野蒿,偶并香草入离骚。
清名悔出群芳上,不入离骚更自高。
☆宋无(1260—1340)字子虚,自称吴逸士。
苏州人,举秀才,以奉亲辞,终身不仕。
淡泊清寒,视富贵如浮云。
“游方遐览”、“谷隐岩栖”,时与名僧往来。
呕心诗作,著有《翠寒集》、《霭乃集》及《寒斋冷语》等。
其诗浓丽缜密而不艳,含郁静婉而不怨。
风格雅淡,句新意长,为元诗中的大家。
【赏析】这是一首立意新颖、气高傲世的咏兰诗,同时也是这位“有心依涧壑,无意谒王公”的傲世才子的心灵写照。
本来天公就是分到湘地的野山之中与蒿草为伍的,所谓不容荆棘不成兰;不料文人骚客多情,屈原引为知己,不经意间常将它与香草相提并论,让本自清雅的名节与群芳比高争低,最叫人后悔的是高出群芳之上。
要是不入《离骚》,只在深山,摆脱虚名,该有多好!在超尘脱俗者眼中、笔下,无论是深谷幽兰,还是方塘荷莲;不论是清幽野梅,还是琅玕修竹,更不谈那灼灼桃花、牡丹芍药,凡是稍有灵性者,皆可通灵犀,会心语,托幽情。
试看下面几首小诗:元代一位无名僧人的《池荷》写得高卓冷凛,自成一趣:“红藕花多映碧阑,秋风才起易凋残。
池塘一段荣枯事,都被沙鸥冷眼看。
”明僧隆渊的《咏庭前牡丹》,禅韵跃然纸间:“自入空门不染尘,翻嫌富贵俗花神。
魏姚黄紫今何在,不及禅房别一春。
”想那花神若想不俗,除非悟得万缘皆空。
神若如此,人其奈何?!明末僧人道衡《知非吟》,也是一首标格别具的题兰佳作:“移兰近竹边,竹与兰争光。
竹影日渐薄,兰叶亦萎黄。
物以类相合,胡为反相伤?我今抱兰去,永保深林香。
”这位抱兰独去的僧人的品格,仿佛历现于眼前。
清僧行溗有诗《枯干开梅》曰:“谁种窗前腊月梅,霜姿铁干一枝开。
百花与我无交涉,独许寒香到枕来。
”好一枝霜姿铁干的枯梅,好一个独许寒香的清僧,梅僧之情,自然难与百花交涉了。
清僧际智的《咏新竹》则迥脱清冷,气势冲天:“此君志欲擎天碧,耸出云头高百尺。
只恐年深化作龙,一朝飞去不留迹。
”清人吴镇的《写菜》则极尽淡泊之意:“菜叶阑干长,花开黄金细。
直须咬到根,方识澹中味。
”读唐僧诗☆马臻高僧吟兴苦,吹万各秋声。
着物鬼难测,为容人尽惊。
力回千古意,气逼五言城。
输与无心者,轻轻道得成。
☆马臻(生卒年不详)字志道,号虚中,钱塘人。
元代诗人,曾为道士,后隐居西湖,结交高士。
他能诗善画,诗韵清远,深受仇远(1247—1326)推崇;画长于花鸟山水,时人黄石翁称“诗未尽兴,溢为丹青,点缀精妍,诗意故在”。
著有《霞外诗集》十卷。
【赏析】一位自谓“悟来灵澈心多懒,老去维摩病渐频”(《伤存此山号性常子》)的隐居高士,想不到对唐僧的诗作有如此高妙的见解。
首联写唐代僧人们乐于苦吟,素恋秋声;颔联写唐代诗僧们在拟物状态等刻画、雕琢上的高妙;颈联写僧诗的气势与力度,直达古意,力逼五言城。
前六句,肯定了唐僧诗的成就。
尾联急转直下,直指唐僧诗在意境、神韵上的阙如:少无心之作,多苦吟之章,妙手偶得者寥寥无几!其实,岂止唐僧诗如此,诗史如此,万事皆如此!这一无心之境,那“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高逸空灵之空境,实是诗歌的至境,也是人生的至境!读诗如此感慨,观城又有何喟叹?元人元准的一首《石头城》,高度浓缩了历史的风云与兴衰:“霸业回头一笑空,山河千古送英雄。
眼前几许兴亡事,尽在淮河落照中。
”虚中的《竹窗》一诗,描绘了一幅清明闲静的秋窗煮茶图:“竹窗西日晚来明,桂子香中鹤梦清。
侍立小童闲不动,萧萧石鼎煮茶声。
”而《送僧还天目》一诗,则体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极境:“瓶锡乱峰西,藤萝昼掩扉。
山藏翠微寺,僧向白云归。
梵寂风沉磬,禅深雪到衣。
想曾行道处,猿鸟共亡机。
”天目山☆明本一山未尽一山登,百里全无一里平。
疑是老僧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
☆明本(1263—1323)号中峰,为一代临济宗名僧高峰原妙(1238—1295)的得意弟子,被尊师评为“竿上林新篁”。
元仁宗时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宣政院屡请不就。
他常年草栖浪宿,随处结庵,徒众广布。
元末山水画四家之一的一代才子倪瓒(1301—1374)曾颂他“东南唱道据禅林”、“善矣不尘仍不染,美哉如玉复如金”。
著有《山房夜话》、《天日中峰和尚言语广录》三十卷和《天目明本禅师杂录》三卷等。
【赏析】这是一首对诗僧久居之深山的赞颂。
天目山即位于浙江杭州西北的名山。
首二句说明天目山重峦叠嶂,崎岖险峻,三个“一”字,极尽铺陈,一唱三叠,描绘出万山齐喑、逶迤绵延的宽阔山景,仿佛“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宋·杨万里)的连绵不绝。
而老僧明本的庵室,便在那万山深处。
这位自宋以来少见的坐禅高僧,二八时中,脚不履地,肘不侧席,不行不卧,自然是明白那遥指处的妙处,幡然领悟“只堪图画不堪行”处的清幽,这正是诗人题写天日山一诗的本意:最险峻遥远的山中,便是衲子最好的修行坐禅之所。
雪☆明本冻云四合野漫漫,谁解当机作水看。
只为皮中花未瞥,启窗犹看玉琅玕。
【赏析】这是一首独具风韵的题雪诗。
首句题写雪景,烘托宇宙的广茫与辽阔;在如此天地间,雪花自云间飘落,多少人站在窗前,欣赏着银装素裹,欣赏着玉树琼枝。
有谁在此一瞬间,由雪花生发开去,思索过生命的大意么?若有谁能临机直悟,把它当做镜月水花,去追寻生命循环往复的规律,则可谓是大觉者!思母☆与恭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粜米归。
☆与恭(生卒年不详)一作允恭,字行己,号懒禅,浙江上虞人。
时有诗名,与时士赵孟頫相善。
【赏析】这是一首饱蘸生活气息,充满真情实感的思母诗。
首句点明时节,渲染思情:霜打芦花,往日那一片片白茫茫的秋日生机欲舍难舍,令他想起了母亲的白发,想起了母亲的故去,不由潸潸泪下。
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去年五月归家省亲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季节,僧人典当了法衣,买了些粗米拿回家侍奉娘亲,而白头的娘亲就是在柴门边盼望着儿子的归来……诗如一帧发黄的老照片,一首低回沉婉的曲子,响着余韵,久萦心间。
自古有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身在清贫之中的僧人,同是人子,也一样有思母之心、报恩之念,“恩则孝养父母”(《坛经》)乃人伦大事,只不过更为超尘脱俗,且视各人因缘而行。
“弃恩入无为”,“与娘斋得一员僧”,才是真正的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
正如元僧中峰明本的《警孝偈》所言:“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舍。
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而元僧明和尚的《母生日》更是直抒胸臆:“今朝是我娘生日,剔起佛前长命灯。
白米自饮还自吃,与娘斋得一员僧。
”清僧智朗有诗《归省母墓二首》,写得凄婉动人:“风木惊心二十年,偷生只为学金仙。
谁知杖锡归来日,荒草丛中化纸钱。
蓬鬓荆钗苎布裙,夕阳影里泪纷纷。
趋前欲讯重泉恨,吹过西风一片云。
”近代高僧八指头陀敬安的《清明伤怀》,亦饱诉孝心亲情:“最苦清明三月天,故乡心事倍凄然。
不知故里双亲墓,又是何人挂纸钱。
”有此一认识,我们不妨再浏览一下僧家回家省亲的诗句,体味其间饱蕴的禅趣空理:宋僧藏叟善珍的《送僧省亲》诗为:“衲衣换得彩衣斑,佛国宣传及第还。
母问子供何职事?空王殿上翰林官。
”全诗情趣盎然,赞颂了“佛国及第”的了悟,成佛成祖的超脱。
这难道不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不是真正的衣锦还乡么?宋僧虚堂智愚的《送僧省亲》一诗为:“白头八十双亲在,日望南方应断肠。
一见掀眉呈旧面,莫言无物献尊堂。
”扬眉吐气地与长久思念你的八十高龄的双亲相聚,将“无”奉献给高堂吧!这可是人世间最可尊贵的道啊!元僧楚石梵琦的《送僧省亲》诗为:“空花要觅生时蒂,阳焰须寻起处波。
不是出家恩爱重,梦魂偏在故乡多。
”饮水思源,归乡省亲,乃人子的本分,衲子又何尝例外!其实,出家人的儿女情更长,恩爱感更重,何出此言?因为他们夜夜梦乡关。
那父母未生之前的所在,那精神的家园,不正是释子的理想之国么?省亲也罢,思亲也罢,那一份天生自然之情,亦是永恒的禅性的体现。
题裁缝☆清珙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