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1、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2、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得现象及过程。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或城镇化发展S型曲线或城市化的基本规律:(1)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比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2)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4、工业化前的城市与工业化后的城市特征:近代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前城市的特征是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大,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为辅。
城镇化水平不高。
而工业城市的特征是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大,农业现代化,城镇发展水平高,人口聚集,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的格局变化是城市以圈层式向外扩张,人工能源及加工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这是构成工业城市发展的模式。
5、中国城镇化道路特点及启示:特点:(1)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水平基本上每年以1%的速度增加;(2)省际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3)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化的压力,又是推进城市化的动力。
启示:未来的城镇化应该是一种多元化的模式,即改变过去仅仅以规模作为政策标准的方法。
未来的城市和区域发展应当是超越单个城市的传统思维,走向区域协调,从更大区域范围来思索永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走向和谐的城市区域,这也将是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还提出在统一邻里单位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PPT课件
第二节 城市化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
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城市化有其一定的规律,研
究各国城市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市化的趋势
及水平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及迎接下一世纪大规模的城
市化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
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 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阳宅十书》
9
风水的实质——良好的生存环境
(气)遇水而聚,遇风而散 风水先生是因为商业的需要而加入了许多故弄玄虚的内容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服务
1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 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工 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比较集中的用地及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 的基础设施。包括铺装的路面、上下水道、其他公用设施, 可以有较多的文化设施,这与农村的生活质量相比有很大 的提高。
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城市规划的实施及城市规划的行政与
法规等。
3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与“市”----城市的历史特征
1、什么是城市
城市 = 城+市 ≠ 城+市
反映城市的变迁
“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
构筑物,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目的而兴建,边界鲜明,
形态封闭、内向。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
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聚落)的形成
(1)出于生存安全与交流目的,人类以群体为单位的活动方式在某地永久性停留下来,产生最初的定居形式——村落。
(2)周期性祭祀活动可能形成定居,反映了聚落形成过程中精神和文化因素的作用。(Lewis Munford)
(3)人类早期的原始聚落主要分布在农业文明发达地区。大多靠近河流,位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
4)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乘马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阳宅十书》
3、城镇与城市的界定
A,现代城市(镇)的特征
①具有非农业为主体的职能;
②高密度的人口与生活居住空间;
·大量的对外交通运输改变了城市结构布局;
·城市类型增加,如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等。
工业革命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引起城市的畸形发展,市区地价昂贵,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化。
2.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明代北京宫城:
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2.城市布局重点出主,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
③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1)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通常都城规模很大,布局较严整,中心为宫殿、官府衙门。
城市特征五点论(Max Weber,1864-1920)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作为城市得三条标准(1)城市集中了一定数量得人口(2)城市就是一定地域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同范围中心得只能(3)城市在功能上以非农业活动为主,就是区别于农村得一种特定得社会组织形式2.城市得特征(1)密集性:人口,物质与资本,空间活动(2)高效性:高效率,高效益(3)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4)中心性:政治,经济,文化3.城市各时期得特点(1)前工业社会时期:手工业生产得集中地;农产品得集散地;城市规模小,数量少,发展缓慢(2)工业社会时期(1784年):大工业得中心;城市规模扩大,数量猛增;商贸中心;城市对立,差距拉大(3)后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聚居地;第三产业中心;城市密集区;城乡融合,差距减小4.城市化类型:超前城市化/滞后城市化/逆城市化/反城市化/乡村城市化5.约瑟夫提出得“S”型曲线(城市化),百分之三十与百分之七十为城市化得两个拐点,但不同得国家拐点不同。
城市得产生:第一次人类社会大分工得结果(游牧业与农业得分离,出现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社会大分工得结果(农业与手工业,商业得分离,出现了城镇)7.城市产生方式:(1)有机式得产生(交换),随着生产力与生产率提高而产生(2)人为式得产生也有其她假说:水源说,经济说,军事说,宗教说,多元说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得主要奠基者:霍华德(1850-1928)——“分散主义”得代表,在《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得与平道路》(1898)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内容包括:(1)疏散过多得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2)建设新型城市——使城市得优点与乡村得田园相结合改革土地制度,政府应拥有城市地产权,采用征收土地税与地租,将这部分收入用于城市得基础设施等建设,使大众获利(最核心)提出“花园城市”模式,人口3、2万人,400公顷,外围2000公顷永久性绿地,城市由同心圆组成,有六条大道由同心圆放射出去田园城市意义(1)发展极限得概念(2)有机平衡得原则(3)动态管理得观点2.盖迪斯(1854-1932):生物学家,苏格兰,人文主义规划师,1915年出版《进化中得城市》书中认为:(1)城市规划与发展与区域有关(即)(2)城市规划要有居民得参与(人们对城市得要求就是多样得,她强调公众参与与必须把城市变成一个活得有机体)(3)“三阶段方法论”“调查-分析-规划”马塔得“带型城市”理论;嘎涅得“工业城市”理论勒柯布西埃,“集中主义”代表人物,现代建筑运动得代表人物。
城市规划原理 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规划原理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本章从城市的基本概念及其最初形成入手,阐述了城市在历史不同阶段所取得的' 和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介绍了城市化现象的一般概念现特征,指出了中国、未来的_市化道路与国家发展前途的#系。
未来的中国城布 fi'uc应当是立足¥城乡k域的¥调发展,走向理性、健康、永续、和谐。
1居民点的形成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岁月中.人类过着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生活。
当时的始人过着穴居、树居等群居形式,没有形成固定的居民点。
在长期与自然的中.人类创造了工具,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开始有了捕鱼、狩猎,, 比较稳定的劳动集体■~母系社会的原始群落。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从采集果实中发现一些更适宜人们食用的植物予以集中栽植.出现了农业:从狩猎中发现一些较温顺的动物可以集中牧养.出现了畜牧业:于是原始群落中就产生了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这是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到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人们的生活与农业均离不开水.所以原始的居民点大都靠近河流、湖泊.而且大多位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
为了防御野兽的侵袭和其他部落的袭击.往往在原始居民点外围挖筑壕沟,或用石.土、木等材料筑成墙及栅栏。
这些沟、墙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也是城池的雏形。
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的农业居民点以及在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也出现得最早。
2城市的形成物资交换形式是从以物易物开始的,也就是我国古代《易经》中所说的\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随着交换量的增加及交换次数的频繁,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交换的场所也由临时的改为固定的市。
由于原始部落中生产水平的提高.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劳动分工的加强,逐渐出现_些专门的手工业者。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湖南培训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考试大纲要求1.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2.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知识结构体系(一)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的初始概念包含“城”、“市”二个含义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为防备野兽伤害及其他部落袭击而筑。
市——市场,拥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功能。
随后,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逐渐形成了城市。
“城市”产生的三种学说——交易学、防御学、地利学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2.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仅有300年的历史。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工业化(城市的引力)导致人口从农村向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农村的推力)18世纪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二)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区域发展互相促动: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具备发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发展的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中心城市。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节课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们对它的理解多种多样,这既反映了城市生活多元的本质特征,也反映了城市及其研究学科不断发展、动态演进的过程。
一、城市的概念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是由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是由商品交换市场产生的。
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这里就目前对城市的一些主要理解或定义归纳如下:(6个定义)(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和社会复合巨系统。
同时,大家还要注意,当前社会对城市的判断上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掌握)(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城市与乡村是人类聚落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若没有了乡村,城市的概念也就无意义了。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城市不仅是人口聚居、建筑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生产、消费、交换的集中地。
城市集聚效益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与乡村的一大本质区别。
城市各种资源的密集性,使其成为一定地域空间的经济、社会、文化辐射中心。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居民点以及农业文明发展较早的地区是两河流域。
二、城市的形成: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1、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是防止野兽侵袭,后来由于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进而加强了防御的功能。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能影响到了城市建设。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
如:隋唐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其南为集中设置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有城墙与其他东南西三面的一般居住坊里严格分开。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我国封建集权的国家,城市规模大,而欧洲封建社会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如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商市的发展是城市诞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近代城市的发展—少到多: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也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这些都加速了城市化。
2、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圈层式地向外扩张,出现城市仓储用地,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地区,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变化,城市类型增加。
3、城市与环境:人与自然接触变少、工业废气污水、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
城市规划原理__第1章
三、现代的城市
1、城市化(发展中国家) 2、郊区化(发达国家) 3、城市群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不 同学科有很大的差别。归纳起来有社会学的、人口学的、经济学的不 同概念。
■ 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它意味 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生活组织中去,而且还 意味着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 经济制度也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 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 • 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 经济是一些城市发展的动因。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二、近代的城市
主要受18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影响。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2、城市布局的变化 3、城市与环境 4、科学技术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规划专业与相关专业
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工 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与人们的审美观点、 对生活环境的追求目标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 • 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经济地理学、测绘学 • 城市规划与遥感技术、计算机应用 • 城市规划与堪舆学、风水
如何学好城市规划
• 认真学习理论 • 积极参加实践 • 注意知识积累
在农业社会历史中,尽管出现过规模相当可观的城市(如我国的 唐长安城和西方的古罗马城的人口都达到了100万左右),并在城市和 建筑方面留下了十分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但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十分低 下,全社会的绝大部分人必须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对于农业的依赖性决 定了农业社会的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是极其有限的。
城市规划原理最新完整版本
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最新课件
35
第二节 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
一、总体规划的任务、期限与内容
1、总体规划的任务
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
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
这两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最新课件
15
第二节 规划的概念与特征
一、规划的概念
规划是为实现一定目 标而预先安排行动 步骤并不断付诸实 践的过程。
最新课件
16
P. Hall: “规划作为一项普遍活动是指编制一个
有条理的行动顺序,使预先目标得以实现”。
Sociedad Interamericana de Planification: “规划是将人类知识合理地运用至决策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 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城市规划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 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 社会与经济的需要”。
最新课件
19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
(3)《华沙宣言》(1981) 人 + 建筑 + 环境
(4)《环境与发展宣言》与《21世纪议程》 可持续发展
最新课件
30
五、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综合性 2、政策性 3、地方性 4、长期性和经常性 5、实践性
最新课件
31
第二章 城市总体规划概论
最新课件
城 市 规 划 原 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居民点产生以前——原始群落生活方式:采集,狩猎(完全依附自然)居住形式:穴居,树居(巢居)固定的居民点伴随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大约在10000~12000年前。
城池的雏形——沟墙等防御性构筑物居民点的兴起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产物。
城市是在居民点基础上发展起来。
二、城市的形成生产力提高-剩余-交换=商人、市、手工业者从农业分化出来--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使居民点发生了分化。
以农业为主农村(奴隶居住地)商业、手工业职能(奴隶主、商人、手工业者居住地)城市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城:古汉语中,城指围绕人群聚落修建起来的防御性设施。
郭:“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市:《周易》记载“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市”指交易场所。
市井:“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可见“市井”有城市形状的说法。
有人认为,城市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城市文化的出现才是城市最终形成的标志。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1 城市需要有一定的规模;2 须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行使一定的政治文化职能;3 须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4 须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5 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第一条是前提,第二三条是实质,第四五条是基础和保障。
三、城市的定义定义: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的居民点,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1.人口数量2.产业构成3.行政管辖的意义四、城市的规模界定包含三个因素:人口数量,经济规模,行政意义(中国)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四类:特大城市(人口〉100万),大城市(人口50—100万),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小城市(人口〈20万)(市区和近郊区的非农业人口)五、城市的特征1、密集性——物质与精神密集人口密集〉1万人/平方千米中国三大都市圈: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物质与资本密集三大都市圈GDP占全国1/3,外资占60%文化密集大型文教、卫生、体育设施在城市2、高效性——高效率与高效益高效率。
01城市规划
1.2城市规划的概念与理解
1.2.1基本概念 1.2.2主要特征 1.2.3内涵理解
什么是城市?
1.1.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必要条件:
1/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 能得到淡水供应等 2/经济发展水平
3/政治组织条件
发展过程: 早期城市 现代城市 当代城市
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导致: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城市
文化中心城市
现代城市:
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
当代城市: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 产业结构变化 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 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大都市连绵区
1.1.2城市概念的界定
城即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换场所。(古)
③.逆城市化(Counter urbanization)。是指城 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 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 模式,所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 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 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 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 (20世 纪50—70年代城市化水平高的发达国 家 )—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1/土地使用的安排 2/空间的关系与组合 3/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 4/城市政策的实施
城市规划的内涵 理想性、实践性、合理性、 系统思想、生态性、政治性 实现程序: (1)政府委托 (2)未来发展的预测与规定 (3)地方性法规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居民点 、 城市化 、 城市、 城市规划
【概念】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 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规划原理_林从华_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我国经典教材的观点(一)居民点的形成1、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原始群落中就产生了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2、到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3、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的农业居民点以及在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也出现得最早。
(二)城市起源1、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2、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分化,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世界上几个古代文明的地区,城市产生的时期有先有后,但都是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中产生的。
4、从我国文字的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即“日中为市”、“五十里有市”的市。
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三)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二、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一)城市起源众多关于城市起源的学说都有相似之处,它们常常将人们带入鸡与鸡蛋的循环论当中。
到底是这样或那样的因素为城市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还是城市的形成导致了这些元素的出现?剩余论:当乡村经济离开了单一的、自给自足的模式之后,城市便开始形成了。
当生产量超过该社区人们的基本需要之后,一部分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于是便产生了专门性工作的机会和从事这些工作的人群,他们分别是抄写员、工匠、牧师和士兵。
剩余生产力使灌溉系统成为可能,而有效的灌溉系统又使复杂的行政系统成为可能,而这便意味着城市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 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 的市和镇。
结论:
城市是既有防御又有商业交换职能,以非农业产业和 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大型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 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的职能: 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 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 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 商品交易的场所 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城市的发展
一 古代的城市发展
第
一
章
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城
市
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与
中国:商路交通要地、河流交汇点形成了
城 市
商业都会(内地沿江河运河市)
化
欧美:沿海港口城市成为商业中心。
概 论
二 近代的城市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第
城市布局的变化
一
工业化带来的居住、仓储、商贸、道路系统
城市与防御要求
依山傍水而建,铸造沟渠城墙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
社会阶级分化对立在城市布局中反应明显,如贵族 与贫民社区的分离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央集权制便于集中建设,影响城市规模 城市中心:宫殿官府(中),教堂(欧)
城市的选址
–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淮南子•原道训》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
参考书目
• I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 《城市规划原理》 • 《城市规划概论》
李德华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郭彦泓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I 城市发展历史与理论 •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版)
董鉴泓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外国城市建设史》
沈玉麟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E.沙里宁,顾启源译 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
章
用地等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
城
城市与环境
市 与
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城
工业和生活污染对环境的负效应
市
聚集效应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化 概
城市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中心和文化中心
论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战后的城市恢复重建
第 一
进入城市化加速时期
章
城
生态环境问题加剧
市
与
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染
–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
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 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 —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
–环境容量(用地、人口)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得—《礼记•王制》
–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 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阳宅十书》
当代城市: 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 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
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大都市连绵区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 城市化的含义 •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城市问题的表现形式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 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 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 都市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牧
农
采集经济
原始社会 农业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林
渔
奴隶社会 剩余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品
游牧 农村
商品
商 业 城市
交换 手工业
城市的产生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城市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 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 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
绿地与自然空间缺乏
市
对外交通发展与城市结构布局变化
化 概航空、汽车的主导地位 Nhomakorabea论
集装箱运输的出现
城市中心地区的衰退与郊区化
城市发展形态与经济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 ----城市内部空间改造
第
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外延拓展
一
由单个城市到城市群和城镇密集区
章
城市发展新理念的提出
城 市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 所”。
英文:
urban(城市的、市政的),源自拉丁文urbs, 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 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相关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civil(公民 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文明的)、 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说社会组织行为处 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城市就是安排和适应这种生活的 一种工具。
1、产业结构的转变 2、人口职业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辞海》认为,城市化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表现为城市 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二是“将城市的某些特征向周围的郊区传播扩展,使当地原 有的文化模式逐渐改变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 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 表示”。
城市的选址
• 风水的实质——良好的生存环境 – (气)遇水而聚,遇风而散
– 风、水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人居环境
– 风水先生是因为商业的需要而加入了许多故弄玄 虚的内容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服务
城市的概念
城市 = 城+市 ≠ 城+市
1、字源学的解释
城市与乡村
中文: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 以资保障也”。
• 《城市规划导论》
邹德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II 居住区规划设计
•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 邓述平、王仲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周俭 同济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城市、城市化概论
主要内容提要 ★ 城市的概念及形成 ★ 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与本质
城市的起源与形成
城市可持续发展观 重视历史文化遗产 保持各民族及地区文化的多样性 信息化对城市发展形态与模式的影响
与 城 市 发 展
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导致: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城市、文化中心城市
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