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上《12渡荆门送别》[胡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合集下载

渡荆门送别新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渡荆门送别新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镜,着一“ 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下句写白天,仰视天空,彩云兴起,变 幻如海市蜃楼。着一“结”字,引人联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 与月同行、与云同飘喜悦之情。
第10页
诗词赏析
3.赏析尾联妙处。 尾联中,一个“送”字表示巧妙,原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换角度说是故 乡水恋恋不舍地“送“我”,含蓄地表示了诗人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
第3页
朗诵指导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第4页
,去楚 地游览。
第5页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坦田野 江:长江 大荒:辽远无际原野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盛唐诗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 我国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 之称。其诗想象丰富,夸大奇特,形 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格调。有 《李太白集》。
第2页
写作背景
本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青年时期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 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标 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译文:山伴随低平原野出现并逐步消 失,江水在一望无际原野中奔流。
第6页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结:往
译文:月亮在水中倒影好像天上飞下 来一面明镜,云霞升起,变幻无穷, 形成了海市蜃楼。
第7页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怜:喜爱 万里:比喻行程之远
译文:我还是怜爱故乡水,流过万里 送我乘舟远行。
尾联利用拟人修辞手法,“送”赋予故乡水以人情态,含蓄地抒发了诗人思乡之 情。
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依依送别,含蓄地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渡荆门送别》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案主旨:通过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渡荆门送别》的基本内容。

2.理解并解释文中隐含的情感、意义。

3.鉴赏《渡荆门送别》的艺术特点及对人生的启示。

4.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5.通过口头表达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主题。

2.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3.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鉴赏诗词。

四、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鉴赏诗词。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荆门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背景氛围。

2.学习诗词(15分钟)分段解读《渡荆门送别》,强调每一节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3.诗词品味(15分钟)请学生针对《渡荆门送别》的诗句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读和感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诗词鉴赏(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渡荆门送别》的艺术特点,如描写手法、意象运用等。

让学生对诗词的表现形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5.启发思考(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情感和意义,如诗人的离别之情和对人生的反思。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6.口头表达(15分钟)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口头表达,展示自己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他们用诗词和形象化的语言进行阐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7.书写活动(15分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或再创作《渡荆门送别》的情景。

通过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课堂总结(5分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成果,强调诗词鉴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多欣赏优秀的诗词作品。

七、课后作业:1.背诵《渡荆门送别》。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阅读12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优质课教案_5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阅读12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优质课教案_5

MS-EEPO备课方式:版块结构式Ⅱ概况学科语文年级八上课题渡荆门送别课型方式平台互动课时安排 1 教师授课时间目标目标1 1、朗读诗歌,理解诗意,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2、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小组交流合作精神。

目标2检测内容提要时间方法&策略反思/评价前测中测检测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为学新诗做铺垫。

通过诵读的表现看出学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诗人的情怀掌握程度。

检测学生对学习诗词方法的掌握度一、导入二、读诗、品诗、悟诗一、复习导入1-1.前测:以前我们学过哪些爱国诗?集体背诵.2-1 出示课题。

2-2 介绍乐府诗集。

3-1 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二、读诗、品诗、悟诗1-1个人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1-2指名朗读:学生点评1-3理解相关字词: “随”、“尽”、“入”(指名回答)1-4指名说诗歌大意(后齐读)1-5同桌互朗诵。

1-6听录音范读生齐读。

2、平台一(倒置性):品读诗歌,悟诗人情怀2-1 生思考品悟诗歌的方法。

(微卡)2-2 4人小组汇集整理学习方法。

形成向度展示。

(小卡)师预设向度 1. 题目; 2.背景; 3.重点字词;4.诗句;5.意象6.修辞;7.表达方式;8 .……2-3 组成4人小组,选1—2个方法探究学习,并表达呈现。

(小卡)2-4 、小组代表发言。

让学生直观了解乐府诗为学习这首新诗作铺垫。

1、通过个人和集体朗读和点评让学生更好的感悟诗歌;通过听录音,朗读强化学生的认知,落实诗歌的诗意。

2、能过交流,学会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后测背诵词作,可以从背诵的快慢看出来同学对词作的理解和对情感的把握。

三巩固提升2-5 精讲补救。

2-6、个人先以“这首诗诗人用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了__________的景象,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句式归纳诗歌主旨。

渡荆门送别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渡荆门送别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3. 学会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情感和祝福。

二、教学内容:1. 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意义;2. 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3. 角色扮演:模拟渡荆门送别场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渡荆门送别的背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渡荆门送别的故事,以及他们对这个故事的了解程度。

2. 学习词汇和表达方式(20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渡荆门送别”、“真情告别”、“心系千里”、“离别的泪水”等。

3. 学习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意义(20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意义。

可以讲述渡荆门送别的起源,以及在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和人物。

同时,可以解释渡荆门送别所体现的情感和精神。

4. 角色扮演(4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学生扮演离别的主人公,其他学生扮演送别的人物。

可以设计一些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到离别的情感和祝福的表达。

老师可以给予合适的指导和鼓励。

5. 总结(10分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的内容和体会。

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角色扮演的表现进行评价。

可以评价学生对渡荆门送别背景和意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离别情感和祝福的表达能力。

五、扩展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渡荆门送别的故事和历史背景;2. 学生可以以渡荆门送别为题材,创作诗歌、散文或绘画作品;3. 学生可以将渡荆门送别与现实生活中的离别情境相联系,探讨其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

六、教学反思: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渡荆门送别的情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案《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掌握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语言,培养鉴赏古诗意境美和语言美的能力;3.情感价值观: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诵读、研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过去我们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能说说有哪些吗?(《淮上与友人别》《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看标题,“渡”什么意思?乘船。

“荆门”是哪里?“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

“送别”,谁送别谁?诗人李白25岁时出蜀远游,家乡的山水送别诗人。

二、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25岁之前在四川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

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

42岁在别人的推荐下,来到了长安,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

他性格高傲,藐视权贵,后遭人嫉妒,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

762年,李白病重,与世长辞,终年61岁。

李白的诗歌一直享有很高的评价,杜甫曾经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来形容李白的诗歌,韩愈也曾说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细读品味初读诗歌,理解大意,划分节奏。

(齐读)确立朗读的感情基调:兴致勃勃、豪情万丈、热爱家乡(自读、齐读)四、研讨诗歌(一)整体把握教师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可以分为几联?明确: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二)研习首联1.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楚地在湖北、湖南一带。

2.手法是什么?明确:叙事研习颔联1.颔联写了哪些景?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明确:高山、平野、江流;白天;远景,动景2.这两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3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怜”字立骨品真情一一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学情文本定位】《渡荆门送别》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是教读课文。

本课是全册第12课,题目为《唐诗五首》,选的五首诗都是初唐到中唐的律诗。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写景抒情,无论是前几篇歌山咏水的散文,还是这几首绘水描山的唐诗,都寄情于景;无论是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还是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亦或是承天寺的空明月光、如澈月色,甚至是边塞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都传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思。

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世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大意。

还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情怀之高尚。

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阅读古诗词的基础,也练就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积累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经验,加之本课已经学过三首唐代律诗,但是,我认为这首诗有两个方面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其一,诗人驾舟从三峡出蜀,来到楚地,意境上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到如今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这是很大的一个突变。

由于学生的思维还未成熟,生活体验还不够丰富,可能还不能深刻地体会这个突变。

其二,作为“思乡”题材的古诗,学生前面也学过几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说起来容易,理解起来难。

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可能只是知道“思乡”这一字面化概念,对家乡和亲人的依恋、不舍和爱的情怀恐怕还不能走心,对于《渡荆门送别》中的情感的含蓄表达体会起来会更有难度。

所以,结合单元目标、本课特点和学生学情,教学这首唐诗,我把通过品读揣摩字词来赏析荆门山水美景和作者的“思乡”情怀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优质课教案_6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优质课教案_6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五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了解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诗篇。

2.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领略祖国诗歌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美丽风光和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注意炼字,体会诗歌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具:PPT课件、黑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知诗人1.猜猜他是谁?(出示课件)(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李白的一首诗——《渡荆门送别》)2.板书课题3.除了上面显示过的,谁再来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李白?4.同学们对李白了解的真不少,可他还有你们所不知道的另一面,他自小酷爱旅游,出蜀之前就游遍了巴山蜀水。

25岁只身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除了中年在长安供奉翰林两年半,其余的时间,几乎一直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前后历时27年。

有人统计过李白的诗文,综其一生,他游历过18个地方(省、自治区、市),总共到过206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

事实上,不只是李白,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位诗人都是半个旅行家,其中又以盛唐时期的诗人最为显著。

他们注重游历,在游历中寻求机遇,增长见识,丰富心灵。

5.上面说了,他25岁只身出蜀,25岁那年,他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呢?老师在网上发现了一款很火的教育软件——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按照诗人分类,可呈现出诗人一生行走的足迹,并介绍诗人在不同地点创作的诗歌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地图)。

《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

二、感知内容——明诗意1.诗人久居蜀地,蜀地多山,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所见风景截然不同,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辞亲远游,踏上人生新起点,对沿途风景一定印象很深。

大家能从诗文中找到几句李白描写荆门沿途风景的诗句吗?渡荆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12 唐诗五首 - 渡荆门送别-部优 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12 唐诗五首 - 渡荆门送别-部优 PPT课件

谢谢
意象:高山、平原、月亮、云朵、 水、舟
意 雄浑、壮 境: 阔
情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和 感: 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也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
送别诗中常见 的意象:
柳树:“柳”者,“留” 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 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流水:水的悠悠流淌、一去 不复返、清寒冰冷,象征着 离情的缠绵不绝、行人的渐 行渐远、离别的凄凉悲苦。 船只:古人出行,常走水路, 船只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津口 渡头,常常成为友人劳劳相望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 远 荆 门 外,来 从 楚 国 游。
山 随 平 野 尽,江 入 大
什么是意象?
意象:就是寓“意”之 “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 思的简客单观地物说象,。客观物象 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
活 术动形而象—创—造意出象来。的一借种物艺抒
什么是意境?
意象组合形成意境。
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 幅生活图景,借助多种艺 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 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 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
杨花、浮云:行踪漂泊不定,任意东西,比喻在外漂 泊的友人、游子。
杜鹃(子规):杜鹃鸟被文人墨客定为一种悲鸟, 是悲愁的象征物,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芳草:在古代送别诗中,常以绵绵不尽,无处不生 的芳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送别诗中呈现出的 意境:
悲凉、凄 清
送别诗中蕴含的感情 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 伤感惆怅。
月亮: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间的悲欢 离合极其相似;月光普照大地,天涯 海角无处不在,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 见证,是人们遥寄情怀的信使。 夕阳(日暮):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 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 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 们的离情别绪。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阅读12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优质课教案_10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阅读12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优质课教案_10

渡荆门送别讲堂设计:教课要点:颔联颈联的赏析教课难点:画面的想象,要点字的品析,感情的品悟教课目的: 1、指引学生经过朗诵诗歌,联合字词想象境界,并联系诗人,体会感情 2、由诗及人入世,感觉盛唐心胸,诗仙风采教课环节设计一、初读诗歌,感觉魅力导入:同学们,课间我们听的是吟唱版的《渡荆门送别》。

每当乐声乍起,我就心醉神驰,忧如已经穿越千年的时空地道,和李白在荆门的长江上把臂同舟共游了。

( 1)(黑板上作画:荆门山,长江)介绍荆门山:荆门山在此刻湖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局势险峻。

人们常把荆门山称作“蜀楚咽喉”。

等到长江冲出峥嵘突兀的荆门山口,才能真实流入汉江平原地带,水流忽然变得广阔,江流也随之显出伸展豪放的姿态。

( 2)PPT1介绍诗人:那一年,李白25 岁,第一次走开故乡蜀地,此时舟出荆门山,故乡在身后,异乡在眼前,人生的征程与壮游此后开始。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记录这段旅途的诗歌——《渡荆门送别》(板书)① 体裁: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游、流、楼、舟;四联分别称作:首,颔,颈,尾② 释词:齐读说明仍:一直,依旧③ 理清思路:首联叙事:交代了游乐的方式(渡:坐船);主要事件:游(旅行);目的地:楚地颔联颈联写景:山平野长江大荒月云尾联抒怀:怜思乡(3)自由朗诵诗歌:用一两个词语谈谈自己的阅读感觉。

比方:豪放、雄健、壮阔、深情、富裕想象力等等(4)指生依据自己的感觉,用最能衬着自己阅读感觉的方式演绎《渡荆门送别》二、诗中有画,画中有情1、再读诗歌,领会境界苏轼赞叹王维的诗画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高妙的诗人都是擅长创造画面的。

让我们化身李白,走到画面里去。

板书:(诗中有画)播放朗诵,闭上眼睛回味,诗人为我们表现了哪些画面?同学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了隐约的画面,让我们化身为李白吧。

PPT展现任务: 1、2、3 团研习颔联, 4、5、6 团研习颈联, 7、8 团研习尾联。

1、用第一人称描述画面,突出光景特色;合理想象,掌握诗人心里世界。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优质说课稿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优质说课稿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一、说教材《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的诗歌都是描写山水,在写景中抒发情感的诗。

它有着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和古代文化积累传承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

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设计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

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和诗歌,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本班学生存在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不足。

五、说学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尝试学习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李白出生地?李白什么时候离家远游?李白是如何走上仕途的?(3’)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渡荆门送别》教学流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在我国唐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下面老师就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猜这位诗人他是谁。

(课件1出示)看来大家对李白非常了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渡荆门送别》(课件2展示课题)。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课件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1],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

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大家把它读出来。

通过背景,你获得了那些信息?(第一次出蜀、看到了长江沿岸的美景、心情兴致勃勃、五言律诗)三、整体感知1、现在请大家欣赏这首诗的配乐朗诵,注意听清字音和节奏。

(播放录音)2、下面老师再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诗。

(老师读)3、请同学们学着录音或者老师的样子读这首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情感。

(学生读)4、谁来试着给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诗。

(抽生读,其余学生评价)5、学生齐读。

(看来集体的力量就是强大,大家读得非常好!)6、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这首诗,在读的过程中解决大屏幕上给出的三个问题。

开始。

(学生读、翻译)(翻译: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地漫游。

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沿着旷野奔流,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似海市蜃楼,气象悠悠。

无限爱恋我的故乡山水情意深深送我万里行舟。

主要内容:这首诗写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一等奖优秀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一等奖优秀课件

首联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 游览楚地。(叙送别缘起)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 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
颈联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夜晚,明月映入水中,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早晨, 朝云簇生,有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

渡送别荆门 J Ī N G M É N S Ò N G
BIÉ
李白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 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雄壮豪迈,气 势磅礴,充满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具有浪漫 主义的风格。
尾联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拟人 抒含蓄思乡之情 主旨句
这是我依然深爱的故乡水 啊,它不远万里把我的船 送到江汉平原。表现了初 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 深依恋。
全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通过写途中所见的美好 景观,流露出诗人初离 蜀地的激动、欣喜的感 情,并由此引发他离别 故乡的思念之情。

渡送别荆门 J Ī N G M É N S Ò N G
BIÉ
李白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创作背景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
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 抒写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 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 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渡荆门送别》是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本单元主要是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的古诗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闲适心境和山水田园之美。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离开家乡,乘舟渡过荆门时所见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不舍之情。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但对于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引导。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二、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品味、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解读和探究,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品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以及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离别之意。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语言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2. 品味法:通过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味和分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 想象法: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 探究法:通过探究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

渡荆门送别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渡荆门送别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第8页
二 深入探究
6.全诗表示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
经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描绘,反应了诗人 对自然景色热爱,表达他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精 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无限步变换、推移, 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表示了刚从三峡中出来诗人顿时喜悦
开朗心情。
“入”——是对前途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
方,空间辽阔,打开了诗人眼界,飞跃着诗人想象,
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朝气。
第6页
二 深入探究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近景,谈谈 这联诗所描绘意境。
第3页
二 深入探究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 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地点和此行目标。
第4页
二 深入探究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画面?是 从什么角度来写?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壮阔景色, 画出一幅气势磅礴万里长江图,写是远 景。
第5页
二 深入探究
3.颔联中“随”“尽”“入”三个字用 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月下飞天镜”月本在天上,倒映长江中, 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江上云霞多变生成海市蜃楼。 反衬江水平缓,原野低平,江岸辽阔。
第7页
二 深入探究
5.尾联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示 效果?
拟人,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 舍送我远别故乡,表示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 舍,思念故乡感情。
一 走近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人称“诗仙”。
他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杜甫曾给予李 白诗篇极高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 神。”
第2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 把蜀地看成自己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 应出对蜀中生活思念之情。

渡荆门送别优质课一等奖

渡荆门送别优质课一等奖

渡荆门送别优质课一等奖《<渡荆门送别>背后的奇妙之旅》嘿,大家好呀!今天我想跟你们分享一下我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独特体验,就像分享一个超级有趣的冒险故事一样。

我第一次接触到《渡荆门送别》的时候,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大门。

诗的开头“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哇,这一下子就把我带到了那个远行的画面里。

我仿佛看到一个人,可能就是大诗人李白,他就站在船上,远远地离开了家乡,朝着荆门之外驶去,就像是一只勇敢的小鸟,离开自己熟悉的小窝,向着未知的广阔天地飞去呢。

我就好奇啊,李白为啥要去楚国游呢?是听说楚国那儿有特别美的风景,像那彩虹下的宝藏一样吸引人吗?还是他心里有什么远大的志向,觉得楚国那个地方能让他大展宏图呢?我就跑去问我的语文老师。

老师笑着说:“孩子呀,李白那可是个充满豪情壮志的人,他到处游历,就是想看看这大好河山,也想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哦,原来是这样啊,我就像突然开窍了一样。

再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两句诗可太厉害了。

我闭上眼睛,脑海里就像在放电影一样。

那群山呀,慢慢地在船的行进中退到了身后,眼前的平原越来越开阔,就像一块巨大的绿色毯子在眼前铺开。

而那江水呢,就像一条奔腾的巨龙,一下子冲进了那广阔无垠的荒原。

这时候我就在想,我要是也能站在那船头,感受那风呼呼地吹在脸上,看着这样壮观的景色,该有多棒啊!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我的好朋友小明。

小明歪着头说:“你可真会想象,不过我觉得那时候李白肯定也很激动呢,他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心里肯定像有只小兔子在蹦跶。

”哈哈,小明说得还挺形象的呢。

我又说:“那可不,这么美的景色,谁看了不激动啊?就像我们去游乐场看到超级大的过山车一样,眼睛都放光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两句诗呀,就像给这幅画添上了梦幻的色彩。

月亮倒映在江水里,就像一面从天上飞下来的镜子,那么明亮,那么皎洁。

那云朵呢,就像魔术师变出来的一样,堆积起来像海市蜃楼。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那么多诗句,相信你们一定对李白不陌生吧,你们之到李白的诗句有哪些吗?预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白帝下江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渡荆门送别》。

二、探索新知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代表诗作《静夜思》《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有《李太白集》传世。

背景链接《渡荆门送别》:本诗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二十五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认准字音荆门(jīnɡ)古今异义仍怜故乡水(形容词做动词,喜爱)词语解释荆门: 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授课教师:胡蓉一、内容分析:(一)内容的作用与地位:《渡荆门送别》是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文学习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四篇文章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学习这些文章,可以激发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1.朗读中,感知内容。

2.学习合作中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3.快速背诵本诗全文。

情感与态度: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在朗读中解决生字词意,了解文章大意。

难点: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二、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送别诗,写的是李白年少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表达了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学习本篇文章,既要解决古诗中字词语句的翻译问题,又要分析文章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所以设计说读品练背写五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流程:
活动流程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新课引入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地进入课堂的学习。

活动2:新课讲解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3:课堂小结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体味感情。

活动4:课堂作业提高学生想象写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导入话题:以“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来引入本堂课唐诗“送别”主题环节一说一说作者及本课古诗介绍 1.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2.创作情况3.写作背景板书题目检查预习: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作者及作品资料。

教师总结介绍:(展示幻灯片p1-p4)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了解诗人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带领学生自然地走进本节课堂的学习新课讲解环节二读一读课文,把握文意 1.词语积累(展示幻灯片p6)渡远、来从、楚国、尽、江、大荒、天镜、云生、海楼、仍、怜 2.整体感悟(展示幻灯片p7)小组合作:1.每组负责一句诗中字、词、句的翻译。

2.每组推举代表复述本段内容。

3.每组推举一个组员概括本段内容。

环节三品一品语言教师示例:《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教师播放幻灯片(p5)学生大声自齐读课文,教师听读并对诗歌阅读的停顿与感情基调进行指导。

学生以六人为一小组,边讨论边做笔记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品味语言1.检查自主预习的情况。

2.培养学生体悟文章的能力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体会尾联中的妙处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环节四练一练 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_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A.通过B.载运过河C.渡口D.渡船(2)山随平野尽()A.全B.消失C.死D.用力完成(3)仍怜故乡水()A.怜悯B.怜惜C.怜爱D.怜恤 3.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D)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

“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
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环节五背一背全班尝试背诵全文学生口头作答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背诵任务学生通过练习,掌握重点词语课堂小结《渡荆门送别》:表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

播放古诗朗诵视频,再把握文章的大意,体
次总结全文会文章主题。

课堂作业布置作业展开丰富的想象,请用现代汉语将《渡荆门送别》扩写为200字左右的文章。

学生课外完成,教师检查、讲评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四、板书设计12. 渡荆门送别李白(唐)首联叙事颔联远景颈联近景尾联抒情
复制
文字已复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