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小横切口经皮下环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231例
经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嵌顿疝23例报告
的阿托 品能阻 断 M 受体抑 制腺体 分 泌 , 同时 作用 但 于心脏 M2 受体 , 解除迷 走 神经 对心 脏 的控 制 j而 , 引起心率 增快 、 压升 高 。新 的抗胆 碱 药盐 酸 戊 乙 血
奎醚选择 作用 于 Ml M 和 3受体 , 对心 脏 的 M 2受体
表 2 A B组 患 儿 男 、 比率 的 比较 ( ) 、 女 %
.
和腺体分泌抑制的影响, 中医学 杂志 ,05 2 :9~ o 华 20 .9 8 9
经 腹横 纹 小切 口治疗 小 儿嵌 顿 疝 2 报告 3例
郝 勇凯 姜 波 许 圣 犬
( 新疆 阿拉尔 人民医 院外科 , 新疆 阿拉 尔 ,4 30 830 )
【 摘要】目的 : 探讨采用腹横纹小切 口 经腹股沟管行疝 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 顿疝 的疗效。方法 : 2 3
横 纹 小切 口治疗 /J 腹 股 沟 嵌 顿疝 是 行 之 有 效 的 一种 方 法 。 JL '
【 关键词 】腹股沟嵌顿疝 ; 手法复位 ; 小切 口
中 图分 类 号 : 662 R5 . 文献 标 识 码 : B
切经 管1 高结 术 儿 股 l一‘ E腹 沟行 囊位 扎曼 小腹 沟 资 与 法 l股 _ 譬 , 疝 治 疗 ~ “ 料方
20 年 1 月 08 0
农
垦
医
学
Oc . () t 2)8 ( V0 . 0 No. 13 5
第3 O卷
第5 期
Ju l f o g e dcn o ma o n k n Me iie N
有统计 学 意义 ( P<O0 ) .5 。口腔 内分 泌物 状况 : 两组
患儿用药后 l h均未发 现 口腔 内分泌 物。3 hA组 ( 盐 酸戊乙奎醚 ) 未发 现 口腔有 分泌 物 , B组 ( 阿托 品组 )
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附120例报告)
腹 横 纹 小 切 口治 疗 J 腹 股 沟 疝 ( 10例报告) L 附 2
谭茂 林 , 卓
垫等。②手术治疗 : 目前小儿腹股 沟斜疝在治疗上首
选 手术 , 因为绝大 多数 / J疝 最 后 都 需 要 手 术 才 能治 ]L ,
愈, 手术 的 方 法 中又 有 两 种 , 即开 刀 手 术 和 腹 腔 镜 手
11 一般资 料 : 患者 10例 , 中男 15例 , 1 . 本组 2 其 0 女 5 例 , 龄 1 7岁 , 均 ( + . ) 。斜 疝 12例 ( 中 年 — 平 5 18 岁 0 其 右 侧斜 疝 8 5例 , 侧斜 疝 1 ) 直 疝 l 左 7例 , 8例 ( 侧 直 右 疝 1 , 2例 左侧 直疝 6例 ) 。本 组 患 儿 疝 嵌 顿者 均 先 行
效果 , 现报 告如 下 。
1 资料与 方法
③因为/ J腹股沟管尚在发育之中, ]L , 因此 , 它的各构成 壁结 构薄 弱 , 腔直 ( 管 由后垂 直 向前 ) 短约 2~ I。 3OI T
32 ,L 的治疗 : . d J疝 ①保守治疗 : 适用 于半岁 以内的
/J , I L 还有 可能 自行 消失 , 可 采 用 穿 丁 字 裤 , 加压 , 也 放
手 法复 位 , 儿近期无 发热 、 患 咳嗽 、 呕吐 、 胀等 症状 。 腹 1 2 手术 方法 : 组 患 儿 在氯 胺 酮 麻 醉 下 , 患 侧腹 . 本 选
术。传统 的手术切 口, 是腹股沟平行 的斜切 口, 口较 切 长 , 后 瘢痕 明显 , 患者 带 来 一定 的心 理 影 响 ; 术 给 而腹
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有效性、安全性评价
● 1716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 May 30(10)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刘晏辰,张灿炜(郸城县妇幼保健院,河南 郸城 477150)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腹股沟疝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50例,给予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研究组52例,给予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比较2组术后各项手术指标、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结果 研究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基本一致(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在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时具有较好的效果,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术后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有效性;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72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74(2019)10-1716-02腹股沟疝为临床小儿外科、普外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最高,且男孩比女孩发病高,主要是因腹壁发育异常而导致疝气形成,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大腿外侧疼痛感明显、腹股沟区有肿块、疝区存在疼痛感及坠胀感,并且随着病程不断发展,疝囊也持续增大,并逐渐降到大阴唇或阴囊内,严重者会引发疝内容物坏死、绞窄疝或嵌顿等,威胁患儿生命安全[1~3]。
对于6个月以下的患儿可采取药物治疗,但由于该疾病自愈性较低,超过6个月没有自愈的需采用手术治疗,而疝囊高位结扎术则是首选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不断发展,逐渐被应用于临床中[4]。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腹股沟疝患儿为研究对象。
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20例临床观察
中图 分 类 号 :R 5 . 1 6 62
文 献 标 识 码 :B
2 结 果
由 于解 剖 及 生 长 发 育 因 素 的 影 响 , 股 沟 斜 疝 是 小 儿 腹 外 科 的常 见病 及 多 发 病 , 1岁 以 内 的 患 儿 少 数 可 通 过 非 除 手 术 治 疗 自愈 外 , 大 多 数 均 需 要 通 过 外 科 手 术 治 疗 。 绝
复正常饮食 。
伤 的主要原 因是 由于术 者在 未辨 清解 剖 的情况 下而 盲 目
分离 、 断。尤其 是在 游离 疝囊 时 , 剪 由于 输 精 管 远 没 有 精 索 血 管 那 样 容 易 辨 认 而 更 易 损 伤 J 本 组 2例 精 索 损 伤 。
横 纹 的横 行 短 切 口长 2 0~30c . . , 露 外环后切开 之 , 暴
腹 膜 鞘 突 未 闭 是 小 儿 疝 发 生 的 解 剖 基 础 , 此 , 确 因 准 地 施 行 疝 囊 高 位 结 扎 术 关 闭 鞘 突 对 绝 大 多 数 小 儿 斜 疝 均 可 达 到 治 愈 的 目的 。本 组 统 计 数 据 表 明 , 后 疝 复 发 的 机 术
摘要
汉中
7 30 ) 2 0 0
目 的 : 察 疝 囊 高位 结 扎 术 治 疗 小 儿 腹 股 沟 斜 疝 的 临 床 效 果 。 方 法 :2 观 30例 患 儿 均 施 行 疝 囊 高位 结 扎
术 。 结 果 : 术 副损 伤 及 术 后 并发 症 的发 生 机 率 达 1. % , 儿 疝术 后 阴 囊血 肿或 水肿 发 生 率 最 高 , 3 70 , 手 03 小 达 .5 % 其 次 副损 伤 中 的血 管 损 伤 达 185 。 术后 疝 复 发 的机 率仅 为 12 % 。 结 论 : 下腹 部 小 横 切 口行 疝 囊 高位 结 扎 术 .7 % .5 经
小切口小儿疝气疝囊高位结扎术效果论文
小切口小儿疝气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效果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小儿疝气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2010年2月——2013年2月的疝气患儿273例作为研究组;同时将2010年2月之前的另255例作为对照组。
研究组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行常规疝囊高位结扎术。
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在院期间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
结果分析发现,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都较短,同时出血量也较少,在院期间并发症也较少。
结论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小儿疝气的治疗不管是在安全方面还是恢复时间上都更具优势。
【关键词】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小儿;疝气小儿疝气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1]。
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而在术式的选择上,以疝囊高位结扎最为常用,临床疗效也令人满意,但该术式也有较多不理想之处,如并发症。
对此,我们在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0年2月——2013年2月的疝气患儿273例作为研究组;同时将2010年2月之前的另255例作为对照组。
研究组中男248例,女25例;年龄1-6岁,平均(4.3±1.2)岁;左侧198例,右侧69例,双侧6例。
对照组中男232例,女22例;年龄1-6岁,平均(4.2±1.5)岁;左侧186例,右侧65例,双侧4例。
都为择期手术患儿,排除急性腹股沟淋巴结炎、鞘膜积液以及诊断不明患儿。
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疝囊高位结扎术: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患儿平卧,在腹股沟作切口后行常规结扎。
研究组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采用全麻。
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在腹股沟管近外环处触摸精索并确定位置,取横切口长约0.5cm,依次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提起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找到精索,将其提起,寻找白色疝囊;游离疝囊至腹膜外脂肪层;在疝囊覆膜外脂肪层处结扎疝囊,并将远侧端切除;严格止血后常规缝合。
术中应加强对精囊的保护。
下腹横纹小切口内荷包缝合高位结扎疝囊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6例体会
策略 应用 于提 高 5 F 一 u的抗肿 瘤 的效果 上 , 其生 化作 用 的凋 JCi cl1 9 ;1 4 :4 - . 根据 l Ono 9 2 0() 1 8 n 5 变、 细胞 内代谢特点 , 一些 新 的药物 应用 于 临床 , 一些 口服 化疗 【]a e o S g c iT k c iR e a.A ayi o h uvv 如 5T k n ,Nou h ,Kiu h t1 n s fte sria l s l 药物 便加 人 了 T s及 D D抑 制 剂 ,一 u调节 剂 亚叶 酸 (V) 使 p ro n rs ca l tg V a ti a c r n S r c l2 01 P 5F L 的 e id i e e tb e sa e I g rc c n e .An u g Ou o 0 ; s 用等 ,在 一定 程度 上提 高 了化 疗药 物 的敏感 性 而 降低 了毒 副 作 8( :1- 1 3 25 2 . ) 用, 这都 是基 于对这 些相关 因素 作用 机制 的 了解而广 泛应 用在 临 【] a e b r V. hmiyaesnh t e—atre e zmei a1 6D n n egP T y dlt y tea s agt ny n cI ~ 床的, 同时也为 探索更 为有 效 的化疗药 物提 供 了思路 。和传 统检 cr h m te p . i h i hsA t 17 ; 7 2: - 2 e c e o r y B o i Bo y c 9 7 4 3( 7 9 . ha cm p a )3 测方法 相 比, 前 一些 新 的具有 特异 、 目 高效 、 的方 法被应 用 到 【] r L Q i I a S e a. hr ao ie c n h r 灵敏 7G e J , u n M, s i A t P a eknt s d p a- a t n m l 1 m i a
经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腹股沟斜疝349例
缝扎线应在结扎线远端, 防止术后鞘 性分离皮下组织至腹外斜肌腱膜 , 将切口 顺精索向下牢拉, 可见 防止疝内容物被扎在一起, 膜积液发生 。 半弧形的外环口及腹外斜肌腱膜内外脚 , 将内外脚间的精索脱
1 临 床 资 料
3 . 2并发 症 的预 防 术 中应 避免疝囊 特别 是疝囊颈 部部位
1 . 1 一般 资料 选 取 2 0 1 0年 1 2 月起 一 2 0 1 2年 5 月笔者所 分 破 , 疝囊 颈部结扎加缝扎 , 避免 滑脱 , 术 后应减少 引起腹压增
在医院行小切口 疝囊高位结扎术 3 4 9 例患者,年龄 8 个月至 8 高的因素 , 如患儿 哭吵及便 秘等, 防止术后复 发 ; 术 中仔 细分离 岁, 平均年龄 1 . 1 岁, 男3 1 5 例, 女3 斗 倒。排除标准: 年龄大于 8 输精管及精索血管, 防止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的损伤; 在缝合皮下 岁; 复发患者 ; 疝囊颈有硬化剂 注射史 ; 嵌顿 患者 。 组织及皮肤之前要把睾丸放 回阴囊底部 ,并牵拉睾丸使精索复
出切 口外, 用钝性分离提睾肌, 在精索血管的内前方找到疝囊。
一
3 . 3小切 口斜疝 高位结扎 术 的优 点 ① 由于婴幼儿 腹股沟
完整剥除或离断疝囊, 分离至颈部( 腹膜J ' t - J l  ̄ 肪) , 结扎及缝扎各 管短小 , 在外环口 就能容易地将疝囊拉出结扎疝囊颈, 所以不打
0 . 5~ 2年 , 平均 1 . 5年 。1 例 术后 3月复发 , 再次手术 后未再 复 低 。
发。
小横切口疝囊超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 横 切 口疝 囊 超 高 位 结 扎 术 治 疗 d J 腹 股 沟 斜 疝 , L
丁 水 平
( 西省赣 县人 民 医院外 科 江 西赣 县 3 4 0 江 41 ) 0 【 摘要 】 目的 探 讨 小儿腹股 沟斜 疝手术 方法 。方 法 经 外环 小横 切 口行 疝囊超 高位 结扎术 。结 果 全组 2 6例病孩全 部治愈 2
索 , 血 管 钳 顺 肌纤 维 方 向钝 性 分 离 提 睾 肌 , 精 索 的 内前 方 找 用 在 到 瓷 白 色疝 囊 后 提 出 切 口外 , 离 至 内 环 口, 分 见到 疝 囊 颈 处 腹 膜 外 脂肪 时 继 续将 惰肪 分 离 至 疝 囊 颈 上 方约 2 c 处 结 扎 疝 囊 。 ~3m 我 们注 意 到 充分 分 离腹 膜 外 脂 肪时 , 有 松弛 的疝 囊后 壁贴 近 膀 若 胱 都能 清晰 可见 , 只需 将 膀 胱 向下 推 离 便 可避 免 结 扎疝 囊 时 损 伤 膀 胱和 输 尿 管 。 彻 底 止 血 , 后 在 阴囊 外牵 拉 睾 丸 , 睾 丸 恢 复 然 使
[] Ph ls 3 ep S, r wa M . o bd t atr e n t l n un l Ag a l M r iiy fe n o aa ig i a h r it my[】J P da r u g l 9 3 4 5 4 7: en oo J. e it S r , 9 7,2:4 ~ 4
开 始 消退 。 切 口一 期 愈 合 , 访 6 月 ~3年无 一 例 复发 , 阴囊 随 个 无
血 肿 、切 口感 染 、切 口裂 开 等 并 发 症 。
3 讨 论 3 1 小横切 口的 优点 . 小 儿疝 的 发生是 因为 先 天性 鞘 状突 未 闭引起 的 , 术仅 行鞘 状 手
经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55例效果观察
结果 : 本组 手术 时间 1 0~ 3 0 mi n , 术 后无感 染病
例, 阴囊肿 胀 4例 , 未行 特殊 处理 , 术 后 5~ 7 d 自然
被广 泛应用 。手术 主要难 点 和关键之 处在 于寻 找疝
[ 2 ]曾国祥 , 毛艳平 , 黄修仿. d , J L 腹股 沟斜疝治疗体 会 [ J ] . 中华 疝和腹壁外科 杂志 : 电子版 , 2 0 1 2 , 6 ( 1 ) : 5 5 5 - 5 5 8 . [ 3 ]吴孟超 , 吴 在德. 黄家 驷外科学 [ M] .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是术 后复发 的主要 因素。术 中尽量减少 游离 面 , 减 少 术后阴囊水肿 、 血肿 。 参考 文献 :
[ 1 ]马继 东. 小儿腹股沟斜 疝的诊治体会 [ J ] . 中 国医刊 , 2 0 0 3, 3 8
( 1 0 ) : 3 1 - 3 3 .
入 而发病 。右 侧睾 丸 下 降迟 于 左 侧 , 鞘状 突 闭锁也 较晚 , 故 右侧腹 股沟 斜疝 多于左 侧 ¨ 。1周 岁 以内 的患儿 可暂不 手术 。一般 认 为 , 患儿 1 岁 以后 疝 自 愈 的可 能性很 小 , 需 手术 治 疗 。 由于4 , J L 疝 不存 在 解剖 结构上 的缺 陷 , 且 随 着年 龄 增 长 肌 肉发 育会 增强 , 因此一 般仅行 疝囊 高位结 扎术 , 不需做 疝修 补 术 J 。经 腹横 纹小切 口行疝 囊 高 位 结扎 术 , 因其 创 伤小 、 简便 易行 、 并 发症少 、 切 口愈合 后美观 等优 点 ,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外疝治疗中的优势
【 上宝 . 3 ] 小切 E胆囊切除术 { 例J l j 临床分析 局解手 术学杂志 , 0, 2 : 1. ( ) 2 91 ) 12 0 8(
【】 英 杰 , 镔 , 钢 , . 4李 盂 王 等 小切 口传 统 胆 囊 切除 术 8 的 临 床 分析 【. 5例 J 局 1
解 手术 学 杂志 ,0 8 I 1 : 5 2 0 , 7( ) 3 .
3 讨 论
对 来 就诊 的腹 股沟疝 患 者 , 当采取 什 么样 的手 术方式 , 应
精 索 , 大减 少 了术 中 血 及对 输精 管 、 索 静 脉 的损 伤 , 大 精 术 后 阴囊 无 明显水 肿 。唯 一 缺点 就是 当术前 诊 断不 够 明 确 、 嵌 顿 疝致 疝 内容物 坏死需 行 内容 物切除 或合 并有 腹 内其他 病变 时 , Ul 口不能 进行 良好 的暴 露 , 口横 行 又不 便 于 延长 . J  ̄ t 切 切
两组 采用不 同的手术 方式进 行治疗 , 其 手术 时间 、 就 术后 复发率 、 平均住 院时 间 、 后 胃肠 道功能恢 复时 间进 行 比较 , 术 对 比优 劣。 结果 横行小切 口单 纯疝囊高位 结扎术在小儿 腹股沟疝治疗 方面具有明 优 势。 结论 横行小切 口单纯疝囊 高
位结扎 术在小儿腹股 沟疝治疗方 面具 有创伤小 、 手术迅速 、 术后疼 痛轻微 、 住院时 间短 、 术后 复发牢低等优点 , 值得 推广 【 关键词 ] 传统方法 ; 小切 口; 腹股沟疝 ; 单纯结 扎 ; 优势
横 行小 切 口单 纯疝 囊 高位结 扎 术治疗 。两组 患 者的一 般情 况 及病 程 、 临床症 状 比较 , 差异 无统计 学意 义( P> 00 , .5)具有 可
12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治疗体会
d , J L 腹股沟斜疝 是 由于 先天 性腹 膜鞘 状 突未 闭锁 或 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 全所致… , 是小 儿外科 的常 见病 之一 , 可 见 于任何 年龄 段 的 儿童 , 但 以 2岁 以内的男性婴幼 儿最 多见。 由于 1岁 以上 的患 儿疝 自行 消失的可能性较 低 , 且 在哭闹时容易发生 嵌顿 , 故对 1 岁 以上 的患儿 , 若 疝仍未 自行愈 合 , 应 给予手 术治疗 , 如果 医院 条件较 好 , 在 门诊 也 可 开展 该 项 手 术 J 。2 0 0 9—0 1 —2 O 1 3一 O 1 , 我们在氯 胺酮 、 利多卡因麻醉下 , 取 患侧下腹 腹横纹 小切 口 ( 1~1 . 5 c m) , 行单 纯疝 囊 高位 结 扎术 , 治疗 d , J L 腹股 沟 斜疝 1 2 8例 , 效果满 意 , 报告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 资料 本组 1 2 8例患儿 中男 1 2 0例 , 女 8例 ; 年龄 1~
・
8 4・
2 0 1 3年 5月 第 1 9卷 第 3期 HE N A N J O U R N A L O F S U R G E R Y Ma y
.
2 0 1 3. V0 1 . 1 9. No . 3
1 2 8
谢辉东
J L 腹 股 沟斜 疝 的手 术 治 疗 体 会
临床表现是在腹股 沟 区或 阴囊 处有 柔 软 的可 复性 肿物 。在 咳 嗽、 哭闹、 用力 排便 时 肿物 出现 , 平 卧后 明显 缩小 或 完全 消 失。 随着体格 生长 , 腹肌 逐渐强 壮 , 1岁 以内的患儿有 自愈 的可 能。
因此 , 一 般 主张 对 年 龄 末 满 1岁 的 婴 儿 , 可 以暂 不 手 术 。 先 用 棉
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疗效分析
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疗效分析作者:林御文裴广华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第32期【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小儿斜疝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2012年确诊为腹股沟斜疝的小儿(年龄1~14岁)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进行腹腔镜结扎术和传统术式。
手术时记录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
术毕分别记录疼痛时间和程度、住院时间、总费用。
随访6个月记录复发率、并发症。
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比较。
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切口小,手术快,失血少,术毕疼痛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随访少复发,并发症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腹腔镜;传统术式;疝囊高位结扎;小儿斜疝;疗效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普外科常见疾病。
临床表现一般腹股沟区有一个突出的肿块,偶有胀痛[1]。
小儿斜疝疝环组织一般比较柔软,故若形成崁顿,崁顿后很少发生绞窄[2]。
腹股沟斜疝在小儿中一般难以自愈,如果不经及时处理,疝块有逐渐增大的可能。
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腹股沟疝一般应该尽早施行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即手术修补。
传统的疝修补术基本原则是疝囊高位结扎、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3]。
但该术式对腹股沟解剖结构有一定的破坏,术后易发生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经腹腔镜高位修补术在临床上大量应用。
笔者对该种术式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确诊为腹股沟斜疝的14岁以内小儿100例。
其中50例行腹腔镜高位结扎术的小儿病例作为观察组,男37例,女13例,年龄1~13岁,平均(6±5.6)岁。
另50例为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式的小儿病例作为对照组,男40例,女10例,年龄3~14岁,平均(7.5±6.2)岁。
两组均为单侧腹股沟疝。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方法比较
治愈 , 1 复发 。结论 : 无 例 两种方法均具 有手术切 口小、 疤痕小、 美观 、 创伤轻 , 均可在 临床推广 。
关 键 词 小儿 ; 股 沟斜 疝 ; 术 治 疗 方 法 腹 手 d i 0 3 6/.s .0 5— 34 2 1 . 03 o:1.9 9 ji n 10 9 3 .0 0 1 .2 s 1
内环 口缝扎术最大的优势就在 于可以在术中发现对侧的隐 性 斜疝 一 并 处 理 , 免 了 再 次 入 院行 对 侧 手术 及再 次 麻 醉 , 避
根 据 文献 在 腹 腔 镜 手术 中发 现 对 侧 隐性 斜 疝 的 比例 达 到
龄 8个 月 一1 2岁 , 中 术 前 单 侧 斜 疝 20例 , 侧 疝 2 其 8 双 5 例 。其 中 13例 行小 横 切 口疝 囊 高 位 结 扎 术 ,12例 行 腹 9 1 腔 镜 内 环 口缝 扎 术 。
中图 分 类 号 :R 5 . 1 6 62
文 献 标 识 码 :B
2 结 果
d J 腹 股 沟 斜疝 是 常 见 的先 天 性 发 育 异 常 , 发 生 率 ,L 其 为 0 8 ~ . % … 。小 儿 腹 股 沟 斜 疝 的 发 生 是 因 为 先 天 .% 44 性 鞘 状 突 未 闭 引 起 的 , 术 进 行 鞘 状 突 高 位 结 扎 即 可 达 到 手 治 疗 目的 , 同 于 成 人 还 要 行 腹 股 沟 管 的 加 强 , 便 成 为 不 这 我 们 目前 的 两种 普及 的手 术 方 式 的 理 论 基 础 , 两 种 普 及 这 的手 术 方 式 即 小 横 切 口疝 囊 高 位 结 扎 术 和 腹 腔 镜 内 环 口 缝 扎 术 。 现将 我 院 20 0 6—0 2 0 1~ 09—1 2的 35例 d J 腹 0 ,L 股 沟 斜 疝 手 术 治疗 情 况 进 行 总 结 对 比 。
小切口经腹疝修补术在小儿复杂性疝囊手术中的应用
法或 疝袋疗 法后 造成 局部解 剖不 清 . 连严 重 . 者 粘 或 操作 中撕裂 疝 囊 , 位置 较 高以 最终 完 成 经 腹股 沟疝 囊 高 2 ] 。
冯 东川 张宏伟 魏建 民 朱孝宇 殷 易钰 马 同胜
【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切 口经腹疝修补术在fJ腹股 沟斜疝复杂性疝囊手术 中应用的优点。 方法 l L ,
对 23 5例 腹 股 沟 斜疝 患 儿 首 先 采用 疝囊 高位 结 扎 术 ,2例 因为 复 杂 性 疝 囊 操 作 困 难 转 为 小 切 口经 腹 8 6 疝 修补 术 。 结 果 6 2例 均 痊 愈 ,术 后 6个 月 随 访无 1 复 发 。 结 论 小 切 口经 腹 疝修 补 术 治 疗 f J 腹 例 l L  ̄ 股 沟 斜疝 疗 效 可 靠 , 手术 操 作 简单 , 伤 小 , 宜 作 为 经 腹 股 沟 疝 囊 高 位 结 扎 术 操 作 困 难 时 的备 选 手 术 创 适
全性 疝囊 结扎造 成术 后 复发率 升高 。这些 不但 可能
维普资讯
临 床小 儿 外 科杂 志 2 0 0 7年 1 2月第 6卷 第 6期
j lnl f l i l e ir ugr, ee b r 0 7 V l , o ol a o Ci c dai S r y D cm e 0 , o 6 N r n a P tc e 2 6
维普资讯
堕
鲞查
旦 卷簪6 JlaoCmaP iiS gyDcr r07V1 , 6 箜 期 O lfl c d t rr,e re2 ,o6№.  ̄ i lea cu e m r e 0  ̄ .
日间手术模式下经外环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日间手术模式下经外环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亚明宏;李凝峰
【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
【年(卷),期】2011(18)1
【摘要】目的:探讨日间手术模式下经外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与疗效.方法:按小儿腹股沟斜疝日间手术条件,选择25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采取经外环横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留观24 h以内,以Aldrete与Marshall Chung评分法,作为离院标准.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短,平均10~20 min.平均留观4~6 h后离院.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熟练地行经外环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良好的麻醉,严格执行离院标准,规范地术后管理,开展小儿腹股沟疝日间手术是安全的.
【总页数】2页(P187-188)
【作者】亚明宏;李凝峰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市康复医院普外科,湖北荆门,448000;湖北省荆门市康复医院普外科,湖北荆门,4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6.2+1
【相关文献】
1.经外环小横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及小儿腹股沟斜疝 [J], 梁英学
2.小横切口经外环途径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 [J], 谢兵
3.经外环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 [J], 陈宇航;刘晓明;梁玲玲;王玲
玲
4.经外环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J], 曹钟战
5.经外环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J], 王新生;关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小横切口经皮下环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231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腹部小横切口经皮下环治疗小儿斜疝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小儿斜疝采用腹部小横切口经皮下环途径行疝囊高位结扎。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5年,术后未出现疝复发、腹股沟隐睾、鞘膜积液等并发症,手术切口线性愈合。
结论:该术式定位简单易行,解剖层次清晰,手术创伤小,寻找疝囊方便,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美观度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童;疝,腹股沟;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r7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09-01
我院儿外科2005年3月至2009年6月,对231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病人采用腹部横切口经皮下环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体会该术式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切口愈合美观,复发率低,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15例(93.1%),女16例(6.9%),男女之比13.4:1;年龄8个月一6岁,平均2岁5个月。
左侧斜疝95例(41.1%),右侧斜疝119例(51.5%),双侧斜疝17例(7.4%)其中复发疝3例。
病程最长8年,最短30d。
疝内容物到达阴囊及大阴唇189例(81.8%)。
全组病例均为可复性斜疝。
1.2手术操作方法及要点:(1)术者右手或左手示指经同侧阴囊或大阴唇触到外环口后,直接在外环口体表作一长约1.0~2cm横切
口。
(2)切开皮肤后,以血管钳垂直体表钝性分离,分开皮下浅筋膜层后以皮肤拉钩牵开即清晰看见皮下环及略突起的精索或子宫
有圆韧带,此时可以小指从切口伸入探查皮下环及精索或子宫有圆韧带加以证实。
由于疝内容物反复脱出,男性患儿提睾肌明显增厚,将提睾肌纤维轻松提起后以血管钳钝性分开,即可找到白色的疝囊壁。
对女性患儿可直接提起疝囊,此时上提疝囊较为轻松,剪开囊壁发现与腹腔相通即可明确所提起的组织是疝囊壁无疑。
如上提困难,说明所提起的组织并非疝囊,应放下重新寻找,不要盲目钳夹,以免损伤神经、血管。
(3)如果疝囊不大可完整剥离疝囊至疝环上方或见到腹膜外脂肪组织后,将疝囊壁向外牵拉,保持一定的张力,高位贯穿加单纯结扎疝囊(避免结扎周围组织)。
如果疝囊过大,可于中间横断后近端疝囊按上述方式处理,远端疝囊止血后旷置。
创面止血后切除疝囊壁,用血管钳轻轻将残端送入内环深面,以免造成人工“鞘状突”。
于同侧阴囊外牵拉睾丸,使睾丸精索回归正常位置。
不论外环大小如何,均不作任何方式的修补。
不必修复提睾肌,皮肤与浅筋膜全层一针缝合。
1.3结果:本组共214例得到随访,随访率9
2.5%,随访时间6个月一1年,术后未出现疝复发、腹股沟隐睾、鞘膜积液等并发症,手术切口线性愈合,美观度好。
2讨论
腹部横切口适用于儿童腹部手术,术后张力小,所以愈合后瘢痕小[1、2]。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由于胎儿发育缺陷,鞘状突未闭或闭锁
不全,腹压增高所引起[3]。
多数患儿的腹壁肌肉不存在明显薄弱,因此单纯作疝囊高位结扎术即能获得满意的效果[4]。
小儿腹股沟管长约1-2cm,外环与内环口相距很近[5]。
在外环口提起疝囊向近端分离,不需解剖腹股沟管,即能满足疝囊高位结扎。
由于腹股沟管原有结构未破坏,局部神经无损伤,有效防止了疝复发。
对疝囊较大者行远端疝囊旷置,减少了因广泛剥离导致的血管及淋巴管损伤,术后睾丸肿胀程度明显减轻。
疝囊结扎、创面止血后于同侧阴囊外牵拉睾丸,使睾丸精索复位可防止术后出现腹股沟隐睾。
本术式手术切口小,定位简单易行,解剖层次清晰,无需解剖腹股沟管,手术创伤小,寻找疝囊方便,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一般15~30min 即能完成手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金哲.实用小儿外科新型手术图解[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
[2]behrman.kliegman.jenson.textbook of
rediatrics[m].16thed.philadephia:saunder,2000:1230 [3]童乐昌,季海萍.小儿腹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01
[4]吴在德.外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5]黄志强,黎鳌,张肇洋.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八民卫生出版社.2003: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