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

合集下载

历史情境与现实关怀——我与中国近世卫生史研究

历史情境与现实关怀——我与中国近世卫生史研究
中国人 丝毫 不像 受压迫 的 民族 , 界 上再 没 世
很清楚 , 像丁氏所说的那种 自由实乃 中国人之缺 点, 结果使得华人成 了为人所厌 的“ 凌乱污浊之
国民 ” 。梁启 超 这 样 的言 论 , 看 在 此 前 以 “ 若 华 夷 观念 ” 看 待 中 国文 化 或 近 日急 欲 倡 扬 中 国 来 传 统 文化 的人 士 眼 中 , 许 不 无 自诬 的意 味 , 或 不 过 无论将 其 置 于当时 的历 史情 境 中 , 还是 放在 今
又是何 等的巨大, 而并不能真正 去全 面而相对
“ 实 ” 呈现历 史 的经 验 和 时代 的意识 。这 样 真 地 的做 法 固然 不是 没有 意义 , 若 我们一 直秉 持如 但 此 的理念 和方法 而不 加省 思 , 持过于 强烈 的现 秉 实 意识 , 至 少屏 蔽 我们 的部 分思 维 , 碍 我们 则 妨
乱 秽 浊之 国民 , 毋怪 为彼 等所厌 。 梁 氏议 论虽 非针 对 丁 氏之 言而 论 , 其 意思 但
余年 的美 国传 教 士 丁韪 良( la l adr Wi m Ae ne l i x
P  ̄ n at ,87—11 ) 其 有 关 中 国 的 回 a osM rn 12 i 96 在 忆 录中这 样写 道 :
遍意象 , 而且时至今 日, 这一意象仍具活力 。 鸦片战争 以降, 中国所经历的一系列的失败
和 屈辱 , 让昔 日对 天朝 大 国和 中华文 化 的 自尊 和
道, 自己将 来也会 麻 烦 别人 。
丁韪 良在做 这一 叙述 时 内心 的情 绪 , 同的 不 人 或许 有 不 同 的解 读 , 至今 已难 有 确论 , 不过 时
至 今 日, 怕 已经极 少有 人会 就此认 为 以往 的中 恐

历史理性人文关怀

历史理性人文关怀

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历史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研究人类过去的经验和故事,为我们提供了深远的启示。

然而,单纯的历史研究和呈现并不足以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

在我们探索历史的过程中,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历史的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进行探讨。

一、历史的理性思考历史的理性思考是对历史事件和发展进行客观、系统和准确地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它强调对事实的准确把握、逻辑的推理和理性的思考。

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各种史料和文献,不断发掘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真相和规律。

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思维,剖析事件的成因、推断历史的走向,并通过理性的总结和概括,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历史、理解现实的重要参考。

历史的理性思考需要基于客观的证据,而非主观臆断。

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明确各种史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并对其进行全面和详尽的考察。

同时,历史学家还需要避免主观偏见和价值判断的干扰,不论是过去的事件还是人物的行为,都应该进行客观评价,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脉络和背景。

只有在理性的基础上,历史才能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避免重蹈覆辙。

二、历史的人文关怀历史的人文关怀是对历史中的人性、情感和价值进行关注和思考的精神态度。

历史不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数据和事实,它所关涉的是人类的经验、悲喜、痛苦和欢乐。

历史学家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试图还原他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理解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

历史的人文关怀追求的是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理解。

每个历史人物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人格特征和价值追求。

在评判历史中的人物时,我们既要看到他们的过错和错误,也要理解他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考量。

只有用人文关怀的眼光审视历史,我们才能对历史产生共鸣,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三、历史的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的互补历史的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并不矛盾,相反,它们是互补的关系。

历史的理性思考强调通过分析和推理来理解历史,而历史的人文关怀则强调通过关注人性和情感来理解历史。

布鲁斯·马兹利什的新全球史研究

布鲁斯·马兹利什的新全球史研究

布鲁斯·马兹利什的新全球史研究【摘要】全球史是目前国内外史学界颇为流行的一种史学观念和史学研究领域。

文章叙述了新全球史概念的提出背景及内涵:新全球史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布鲁斯·马兹利什提出。

马兹利什认为虽然全球化可以被视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进程,但在二战之后就发生了质变,出现了一种可以与过去的缓慢进展截然分开的“斷裂”过程,以至于必须在其前面冠以一个形容词“新”字才能表明这种突变的重要意义。

认为新全球史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对全球化的关注,并直接将研究领域限制在1945年以来的全球化,研究重点也主要是二战以后凸显的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同时,作者也批判了“当代不治当代史”的弊端。

【关键词】全球史;新全球史;布鲁斯·马兹利什;全球化全球史是目前国内外史学界颇为流行的一种史学观念和史学研究领域。

但实际上,除了全球史之外,国外史学界还有一种与全球史具有密切关系的概念即新全球史(New Global History)。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由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所著的Traditions & Encounters:A Brief Global History一书其中文译名为《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但原书作者的初衷却并非要刻意强调该书所表达的是一种新的全球史理念,原书的标题中也并没有与新全球史对应的单词。

这一点从该书的原版英文书名就可见一斑。

据笔者了解,该书的译者之所以在中文版中使用“新全球史”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与在我国甚为盛行的另一本通史类著作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加以区别,以突出强调两者在学术理念和观点上的差异。

本文所要论述的新全球史(New Global History)理念是由美国学者布鲁斯·马兹利什等人提出的,马兹利什所著的同名书籍《新全球史》(The New Global History)一书的英文版已于2006年由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出版发行。

史记儒家文化中的历史观与史学思想

史记儒家文化中的历史观与史学思想

史记儒家文化中的历史观与史学思想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史书《史记》的简称,是我国古代史书中重要的一部,也是一部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编写的史书。

在史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儒家文化对历史观和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探讨史记儒家文化中的历史观与史学思想。

一、儒家文化下的历史观儒家文化强调“仁者爱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史记中,司马迁秉持儒家的价值观念,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描写中充满了人文关怀。

他通过史记,追溯了上古至秦时期的历史,揭示了历代帝王的治国策略、忠良贤能的事迹,以及社会风俗和文化传统。

史记中,司马迁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多有提及,他强调“当之,无愧于帝王之志”,对于具有崇高品质、为民除害、激励后世的历史人物,给予高度赞扬。

相反,对于残暴昏庸、自私自利的统治者,他则予以强烈的批评和警示,表达了自己对政治伦理的关切。

此外,在史记中,司马迁还提出了“观世之义”和“析世之法”。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观察当下的社会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探索历史的真相。

他相信,通过对过去的回顾和总结,可以为当下的社会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史学思想的体现在史记中,司马迁也对史学思想进行了探讨与建树。

他主张史学应以“实录真事”为基础,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他力求通过严谨的史料搜集、考察和整理,以求呈现一个更加客观、真实的历史图景。

另外,在叙述历史时,他也较为注重细节的描写,以丰富史事的全貌。

在史学方法上,司马迁强调要“取法乎上”,他致力于借鉴前代史书的优点,并结合自己的创新思想,塑造出了独特的写史风格和方法。

他将史书分为纪传体和本纪体两种形式,纪传体以个人事迹为主,本纪体以执政者为中心,既注重宏大的历史背景,又将个人经历与历史事件相结合,使史记更加生动有趣。

三、历史观与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史记儒家文化中的历史观与史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研究历史仍然具有积极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首先,强调仁爱,注重人文关怀,使得史记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描写丰富而生动,呈现出了浓厚的人情味。

历史学的意义与价值

历史学的意义与价值

历史学的意义与价值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过去的学科,通过对过去事件的研究和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它探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揭示了各种文化和制度的兴衰,从而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和价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历史学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它对我们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承载着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历史学以其对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成为了人类社会的记忆库。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能够了解先辈们的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从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明传统。

历史使我们具有归属感,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份和文化有更深刻的认同。

二、启迪智慧与教育成长历史学通过研究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增长智慧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通过了解历史中的成功和失败,我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同时,历史还为我们提供了和过去伟大人物的对话机会,使我们受益于他们的智慧和见解。

三、拓展人文关怀与道德观念历史学不仅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轨迹,也让我们了解人类的善恶和道德观念的演变。

通过研究历史中的伟大人物和重要事件,我们能够培养出人文关怀的精神,增进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

历史也提醒我们,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

四、促进国家建设与民族进步历史学对于国家的建设和民族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历史可以帮助国家和民族明确自己的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念,制定更有发展前景的未来规划。

同时,历史也有助于治理者更好地借鉴历史经验,发展合适的社会制度和政策,推动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

五、历史学的学术价值与研究创新历史学在学术领域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研究创新。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解释,历史学家能够重建历史场景,还原历史真相。

他们通过文献研究、考古发掘和口述历史等多种方法,不断挖掘出新的历史信息和观点,为学术界和社会提供新的认识和理解。

六、保护文化遗产与传承历史财富历史学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财富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能够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多样性,并为其保护提供指导。

对历史教材的建议和意见

对历史教材的建议和意见

对历史教材的建议和意见历史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资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了解。

因此,历史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应该严谨、全面,并注意融合多种观点和解释。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历史教材的建议和意见,并提出一些建议的改进方案。

一、历史教材应该全面、客观地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1.适当强调历史事件的全球影响:历史教材应该适当强调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全球影响,而不仅仅是强调国内的影响。

因为现代社会,尤其是国际社会,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社会,学生更需要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2.向学生展示不同历史观点和解释:历史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学科,不同的学者和历史学派可能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因此,历史教材应该向学生展示这种多样性,并鼓励他们思考和分析不同观点之间的异同。

3.引入辅助材料和案例研究:历史教材可以通过引入一些辅助材料和案例研究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例如,可以引入历史地图、历史文献、历史图片等辅助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历史教材应该注重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的培养1.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的训练:历史教材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的训练,使他们能够独立地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例如,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历史问题和思考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讨论。

2.增加历史研究的案例分析:历史教材可以增加历史研究的案例分析,向学生展示历史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

3.注重历史学科的跨学科整合:历史教材应该注重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使学生能够在历史学科中学习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例如,可以引入一些与历史相关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学等知识,让学生能够在历史教学中获得全面的知识。

三、历史教材应该与时俱进,注重历史学科的现实意义1.引入当前社会问题和挑战:历史教材可以引入一些当前社会问题和挑战,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

历史探索历史背后的故事与意义

历史探索历史背后的故事与意义

历史探索历史背后的故事与意义一、引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

然而,历史不仅仅是一堆事件的堆积,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故事和深刻的意义。

本文将探索历史背后的故事与意义,带您走进历史的世界,体验其中的精彩和思考。

二、历史探索的必要性历史探索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更是为了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与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今天的社会背景,获得更广阔的人文视野。

三、历史背后的故事1.历史人物的生平故事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平故事不仅是个体经历的记录,更承载着时代的思潮和社会的发展。

例如,诗人杜甫的悲惨命运和崇高理想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转变和文化的多元化。

2.历史事件的背景故事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思想认识。

以二战为例,纳粹德国的兴起和侵略行为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野心和疯狂,更是国际社会治理不善和历史积累导致的结果。

3.历史文化的演化故事历史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传统和智慧,它的发展和演化往往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故事。

例如,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化过程中蕴藏着人们对知识和品德的追求,也反映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四、历史背后的意义1.引导现实问题的思考历史背后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和现象,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的规律和共性,为当下的问题提供启示和借鉴。

例如,历史上的帝国崩溃和社会动荡,可以引发我们对当今国际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思考。

2.传承文化遗产历史背后的意义还在于传承和弘扬文化遗产。

历史是文化的瑰宝,通过了解历史故事和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继承和传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发掘和弘扬其中的优秀传统。

例如,中国的古代文人雅士崇尚诗词和礼仪,通过学习他们的故事和思想,我们可以传承文化自信和优良品德。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对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的启示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对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的启示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对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的启示一、本文概述《中国历史研究法》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和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旨在探讨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所提出的历史研究方法对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的启示。

我们将首先概述《中国历史研究法》的主要内容和梁启超的历史研究观点,然后分析这些观点如何与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相结合,最后探讨这些启示对现代教育历史研究实践的意义。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强调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批判性。

他主张历史研究应以事实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释,同时要具备系统的历史观,将历史事件置于宏观的历史进程中考察。

梁启超还强调了历史研究的批判性,认为历史研究不仅要揭示历史的真相,还要对历史事件进行价值判断。

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与梁启超的观点相契合。

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注重实证研究,强调以事实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现代教育历史研究也注重历史事件的系统性,将历史事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考察。

现代教育历史研究也关注历史事件的批判性分析,旨在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影响。

因此,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所提出的历史研究方法对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梁启超历史研究观点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的内涵和特点,同时也能够为现代教育历史研究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二、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的主要观点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不仅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更是对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梁启超在该书中明确提出了其关于历史研究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梁启超强调历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现实,他认为历史研究不是简单地记述过去,而是要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分析和理解,为现实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历史教学中融入现实关怀

在历史教学中融入现实关怀

在历史教学中融入现实关怀作者:黎琼妮来源:《学园》2013年第08期【摘要】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生普遍存在学习历史时把历史和现实割裂开来的倾向。

为扭转这一倾向,笔者从寻找古和今的结合点;充分利用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课内引申、课外延伸阅读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较为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关键词】历史现实古今结合乡土教学资源课外延伸阅读【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099-0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普遍抱有这样一种观念: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学习历史就是了解过去。

由于过分强调过去,造成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现实的关注,从而使历史学习失去了现实感和趣味性,导致学习动机弱化。

那么,怎样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只有把历史教学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历史教学中融入现实关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

一寻找古和今的结合点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了更好地寻找古和今的结合点,教师可以在教室黑板报上开辟“历史上的今天”专栏,每天更新,把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罗列出来,让学生在古与今的对比中更清醒地认识历史和对待现实。

如,1900年3月6日,德国发明家戈特利布·戴姆勒逝世。

戈特利布·戴姆勒是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之一,1886年,戴姆勒把奥托式燃气发动机安装在他为妻子43岁生日而购买的马车上,创造了第一辆戴姆勒汽车。

他的企业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戴姆勒汽车公司。

这一历史事件的现实结合点:中国的汽车消费是近几年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

把这个社会热点和这一历史事件结合起来,通过提问让学生对戴姆勒的发明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然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又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这也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可就戴姆勒的发明引导学生由历史事件的学习反观现实,增强现实责任感。

二充分利用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由于时空的间隔,不少学生学习历史,缺乏切身感受,缺乏亲身体验。

历史的感悟,现实的关怀

历史的感悟,现实的关怀

历史的感悟,现实的关怀作者:沙闻超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3期摘要:有关农民工的研究近年来是历史学比较关注的方面,但对于农民工在近代的历史生存状态确很少有人探究,而池子华先生的《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一书正好填补了该项研究的空白。

本文从多方面对该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希冀加深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农民工问题的了解。

关键词:近代中国;农民工群体;社会变迁;互动关系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47-03农民工是社会变迁的伴生物,同时也是社会变迁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当代的中国民工潮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目前已成为至关重大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自然成为学者们探讨和研究的焦点。

作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当代农民工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农民工在近代的历史存在,却门庭冷落,少有问津,这不可谓不是农民工研究的一大缺陷。

池子华教授所著的《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以苏南为中心对近代时空下的农民工群体的产生和流动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无疑不是弥补了这一缺憾。

历史是逝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自然延续。

农民工问题不仅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只有把农民工问题放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审视,才能搞清楚它形成、演变的趋向及时代特征。

该书作为第一部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的学术性著作,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填补了农民工研究的一项空白,这就是该书的学术价值所在。

一《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是池子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民工与社会变迁——以近代苏南为中心”的最终成果。

该书一共13章,36万字,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内容翔实,剪裁精当,在占有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近代农民工的源流、生存状态及农民工与近代城乡的互动,探究了近代农民工调控模式的成败得失,并以史为鉴,论述了农民工的历史价值。

历史学科五大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1.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要做到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历史。

2.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要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3.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要能够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4.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要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5.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这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杨奎松《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问题》

杨奎松《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问题》

杨奎松《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问题》
杨奎松在《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问题》一文中,提出了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的同时,应该对现实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关注和思考。

首先,杨奎松指出历史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而应该关注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和影响。

历史研究应该关注现代社会问题,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当下的问题。

其次,杨奎松认为历史学家应该对历史的真相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历史中的问题和错误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只有通过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才能为现实社会提供更有价值的启示和建议。

最后,杨奎松强调历史学家应该发扬人文关怀的精神,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这样,历史学家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总之,杨奎松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是非常关键和现实的。

历史学家应该不仅仅关注历史本身,而应更加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和影响,为现代社会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建议。

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

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

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历史研究是通过研究过去的经验和事件来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历史学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从业者,一方面致力于探究历史真相和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现实问题,以期为社会发展和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智慧。

其次,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是对社会责任的体现。

作为历史学家,他们不仅仅是理论研究者,更是社会公众的智囊和引导者。

历史学家所做的研究和发现,通常都是应用于社会实践中的。

例如,通过研究历史上的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历史学家可以为推动社会公正和平等做出贡献。

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战争和冲突,历史学家可以为实现和平稳定提供建议和指导。

此外,历史研究也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和探讨历史文化,可以挖掘出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

这些文化资源对于维护和发展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富饶性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学家还可以通过历史研究的成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然而,历史学家在关注现实问题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历史研究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现实问题往往需要及时解决和回应。

历史学家需要平衡好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关系。

另一方面,历史研究需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而现实问题往往具有争议性和利益冲突。

历史学家需要坚持学术原则,坚守学术道德,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社会的公共讨论,为真理和正义发声。

综上所述,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是密不可分的。

历史研究为社会发展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历史为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文化资源。

然而,在关注现实问题的同时,历史学家也需要面对一些挑战,需要平衡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坚持学术原则和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和做出自己的贡献。

历史研究的实践与研究

历史研究的实践与研究

历史研究的实践与研究历史,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兴衰荣辱、智慧与愚昧、进步与停滞。

对于历史的研究,不仅是对过去的追溯,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

历史研究是一项严谨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它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的实践首先离不开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石,没有丰富而准确的史料,历史研究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史料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官方文献、私人笔记、考古发现、民间传说等等。

研究者需要广泛涉猎各种史料,对其进行筛选、甄别和考证,以确保所使用的史料真实可靠。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和敏锐的判断力,能够分辨出史料中的真伪和价值。

比如,在研究古代某一王朝的政治制度时,研究者不仅要查阅官方正史中对该制度的记载,还要关注当时官员的私人笔记、奏折等,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这一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

同时,对于一些考古发现,如竹简、碑刻等,也要进行认真的解读和分析,这些实物资料往往能够提供正史中所没有的细节和信息。

除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历史研究还需要研究者具备分析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史料往往是零散的、片段的,需要研究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将这些零散的史料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理论,如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去审视历史事件和现象。

以研究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为例,研究者不仅要关注当时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的史料,还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当时的经济结构、市场机制、货币流通等问题。

同时,结合社会学的知识,探讨经济发展对社会阶层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多学科的综合运用,研究者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上的经济现象。

历史研究的实践还要求研究者注重实地考察和调研。

有些历史问题,仅仅依靠文献资料是无法完全解决的,需要研究者亲自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

南炳文:历史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

南炳文:历史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

南炳文:历史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12日第570期【核心提示】历史研究者既要甘于坐冷板凳,又必须有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学绝对不只是“书斋里的学问”。

南炳文,1942年1月生,河北省广宗县人。

196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前身)、南开大学历史系和历史研究所工作。

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天津市政协常委、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资深教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和故宫博物院宫廷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89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著有《南明史》、《20世纪中国明史研究回顾》、《明清史蠡测》、《明清考史录》、《清代苗民起义》等,合著《明史》、《中国封建王朝兴衰史》(明朝卷)、《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会》、《清史》、《中国古代史》、《中国通史》(第8册)等,合编《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明史研究备览》等。

在南开园,人们时常看到一位骑车上下班的老者,每逢年轻师生向他问候时,他都下车谦和地还礼,他就是著名历史学家南炳文。

他在明史领域辛勤耕耘数十载,治学严谨,著述颇丰,既注重宏观的历史阐释,又注重精细的微观考辨。

他的学生中已有很多人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近日记者采访了他,听他讲述自己的治史经历和治学理路。

1善思善行步入史学大门《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明史研究领域躬耕数十载,成果不菲。

您是如何踏上历史研究之路的?南炳文:1961年高中毕业时,我报考了南开大学历史学专业,幸运地被录取。

初入大学时,我以为学习历史就是记时、记人、记事。

当时,南开大学历史系汇集了郑天挺、吴廷璆、王玉哲、杨志玖、杨翼骧、杨生茂等著名史学家,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渐渐懂得,从事历史研究,要善于思考,提出问题,通过分析、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认识历史的本质,获得经验、教训和启示,便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

高中历史创新教学论文:论历史解释素养表达的情感属性

高中历史创新教学论文:论历史解释素养表达的情感属性

高中历史创新教学论文:论历史解释素养表达的情感属性历史解释研究的是过去,但关怀的却是现在和未来,其目的在于现实人生(或人类)的幸福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历史解释是带着期许未来的眼光看历史、看人生、看世界、看未来。

因此,历史教育不是培养冷眼看世界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入世者,历史教育是爱的教育。

中学生不仅仅是历史认识的主体,还是传播历史知识和价值的主体,他们会在传播过程中带着情感去感染他人和社会。

一、例说:“工业革命”解释的情感性选择工业革命为例考虑的是世界史概念的客观性,中国史学家有大量解释,西方史学家也有大量解释。

从不同的解释主体下可以看出历史解释的情感属性。

《中外历史纲要》(下)关于“工业革命”的部分表述: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以工厂为中心形成的大批城市,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现代工业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纸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从总的趋势来看,人口增加明显。

但是,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城市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和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工人引动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强行在拉丁美洲和亚洲、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建立起殖民统治,逐渐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这个解释肯定了工业革命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影响,包括物质的充裕、人类的市场化联系、生活方式多样化、生活内容丰富化等等;但也对工业革命带来的弊端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这其中渗透着编写者对社会文明发展的深深的爱和忧。

其中,工业革命也是人类走向共产主义视角的历史解释义的重要环节。

工人阶级的数量和素质得到大提升,为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积蓄着能量。

用历史关照现实,扩大历史教育的关怀圈——从李惠军老师的公开课说起

用历史关照现实,扩大历史教育的关怀圈——从李惠军老师的公开课说起

用历史关照现实,扩大历史教育的关怀圈——从李惠军老师的公开课说起翻开《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在上的操作,在下的效仿,教师在讲台上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是模仿的样本;“育,养子使作善也”,培养孩子,使之从善,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人格养成。

现今的技术革命、教育信息化带来了很多好处,但课堂上的技术运用代替不了老师的教化,代替不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科技不是教育,历史教育要帮助学生在道德引导上恢复人性,扩大历史教育的关怀圈,关怀一切事物,关切人,关切学生,用历史关照过去,关照现在,关照未来。

李惠军老师是资深的历史学术型教师,李老师的“学术”不仅仅体现在他对历史教学素材的积累与研究,更体现在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用历史关照现实,回到教学原点,扩大历史教育的关怀圈。

我在现场感受到李惠军老师的示范课和讲座后,像粉丝一样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一路上感叹李惠军老师的功底和风骨。

李老师的课堂没有热热闹闹的学生活动,有的是他和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互动,有的是他激情飞扬的讲授艺术,有的是他睿智机敏的历史思维,希望我们的历史课堂能够至简至纯,返朴归真。

借助李惠军老师的三节公开课,我想谈谈基于历史教育关照现实,帮助涵育学生情怀的几点认识。

一、教学有风骨,寻求史实中的智慧我感慨最深的一点,是李惠军老师身上有浩然的正气,是他凛然的风骨。

风骨是站在仁义之上的一口气,既是气节也是坚持真理的执着。

李老师在讲授《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这一课时,以“理性的引领,启蒙的势能”为主题,带领我们体验了在跌宕起伏、精疲力竭的法兰西的历史舞台上,三个人物叱咤风云、壮志未酬的悲歌。

路易十六是从三级会议的讲台走到协和广场的断头台;罗伯斯庇尔从民族危难中站起来,从权力顶峰中倒下去;拿破仑从横刀立马的传道士到孤岛余生的咏叹者。

三个人的人生咏叹调在李老师动情的讲述下纷纷落幕,在一句句“我思故我在”的感慨下,我感受到了李老师想传达给学生的“理性之光”——自由、平等、博爱,这是李老师在这一课寻求到的真理,是这一课的风骨。

历史学的学术功能

历史学的学术功能

历史学的学术功能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事件的学科,它不仅关注过去的事实和事件,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出历史的规律和趋势。

历史学具有丰富的学术功能,以下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历史学的学术功能。

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历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人类社会的窗口,使我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变革和挑战。

历史学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差异。

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各不相同,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历史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每个文化都有它独特的贡献和价值,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代替或取代其他文化。

通过历史学的学习,我们可以增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共存。

历史学对于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历史学不仅关注历史事件和事实的描述,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学要求学生具备辨析事实和观点的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

历史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历史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

历史学不仅关注历史事件和事实的描述,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出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建立在人文关怀和价值观基础上的。

历史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担当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历史学具有丰富的学术功能。

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还能够培养人文关怀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访北京大学历史系杨奎松教授时间:2002年4月17日作者:郑文来源:《中华读书报》问:眼下,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受到社会高度物质化、技术化发展的重重包围,面临着许多问题。

其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人文学科的意义何在?比如说人们常常会问,研究历史到底有什么用?作为一个在大学里从事历史研究与教育的学者,您对此有什么看法?答:今天一本学术性历史论著,通常只能印到两三千本,多数还收进了图书馆。

一篇学术性历史论文,读者通常多不过百人,少的干脆可能只有几人。

如果你一生的努力不过如此,你自然会有人生价值的困惑。

人的一生,总要有所成就。

创造,然后享受。

或者生活,或者事业,或者生活、事业兼而得之。

历史学能够给人提供这种成功的机会吗?注意到今日教育体制改革之趋势,注意到海外诸高校师生之比例,注意到多数著名高校历史系本科同学中几乎没有以学历史为第一志愿者,将来历史研究怕是不仅后继乏人,而且要靠收费学生人数来维持生计的历史系部分教师的饭碗,或许都会成为一个问题。

那么,是不是说历史研究就真的没有用了吗?当然不是。

要知道,进入到一个越来越商业化、快节奏的社会里,注重严密考据和需要大量去翻故纸堆的历史学,注定了只能扮演一个不为那些每日奔波于生计的普通人所重视的角色。

但历史研究有用没用,并不仅仅取决于历史学家的论文、论著有多少人读。

有人读没人读,或读的人多读的人少,其实关键还是历史学家本身的问题。

我们不能因为今天历史研究的论文、论著鲜有人读,就断言研究历史无用。

其实,只要注意到自20世纪末以来,一些报刊杂志的文章动辄呼吁维护传统史观及“正史”地位,提出有所谓“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的严重危险;注意到中国历史上历代当政者都极端重视史官的工作,并且极力试图左右历史的记载与历史的教育,我们就不难了解,在相当一部分国人心目中,历史及其研究,不仅事涉个人、政党功过是非的评定,而且简直具有与国家命运几乎相等的地位。

历史研究之有用,尤其在于,无论有没有历史学家的参预,人们都会以各种不同方式去“研究”历史,历史的记载和教育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发生作用。

这是因为,人会本能地希望了解自己的过去和现状的由来。

人类之不同于动物,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具有知识兴趣、自我认识、道德规范、经世致用等种种主动的意识需求。

没有历史学家的参预,人们即使通过文学、诗歌或口头传说等等,也总是想要记录或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知识兴趣);想要认识和探究人为什么会这样而不会那样(自我认识);想要用历史上是非善恶的事例,告诉世人及后人,理论上人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道德规范);想要提醒或教会人们如何参照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经世致用)。

正因为人类对历史的关心,通常都出于对今人及现实的关怀,因此,历史研究有用没用,用处大用处小,自然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会与历史叙说或研究的题材和内容作用于今人和现实的程度;与这种历史叙说或研究的成果,能否表现成易于为今人和现实社会所接受的语言及其形式,密切相关。

同样是学术专著,讲古代史的就不如讲现代史的读者多;同样是说明历史,写成诘屈聱牙的就远不如写成通俗生动的受众广。

陈寅恪的《论再生缘》和《柳是如别传》之所以能弄到广为人知,不是因为有多少人读过这两部艰深的文字,而是得益于陆健东介绍陈寅恪最后20年生命轨迹的通俗文学作品。

一部《雍正皇帝》的电视剧之所以能弄到街头巷议的地步,恰恰在于它的题材与内容搔到了当今社会政治的某些痒处。

二问:不过,作为一门现代学术体系之内的学术研究活动,历史研究也不可避免地要以规制严整的学术表述方式表达出来。

那么在这种专业的、甚至是艰涩的研究与时下流行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历史小说乃至普通大众对历史的兴趣二者之间,在价值体现上是否有所分别?答:普通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历史小说以及纪实文学等等,之所以能够引起普通大众的某种兴趣,有多种原因,这里面既有其形式为普通大众喜闻乐见,能够引人入胜的原因;也有它们中有些内容能够使人基于对现实的关怀而产生某些联想的原因;更有其某些内容能够解答一些人对历史的迷惑,满足一些人求知渴望的原因。

但普通大众对历史的兴趣,毕竟与历史学家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在价值取向上还是有所不同。

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也有多种情况。

一种是混饭吃,因为学了历史,研究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因此论文论著更多的只是换取职称和工资的一种手段,谈不上有什么事业心。

一种是个人兴趣,因为喜欢历史,喜欢从故纸堆中梳理出新的史实线索,找到区别于前人成说的那种成就感,并不关心别人怎么想,社会怎么看。

一种是受责任心的驱使,因为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又学了历史,因此想要通过历史研究略尽自己做为社会一员的一点义务与责任。

显然,在这里,我们所谈的更多的还是指后两种历史学家,尤其是能够把个人兴趣和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的历史学家。

只有这种历史学家的历史研究,才可能基于扎实真实的史实基础,有思想、有创见地叙说和总结历史,给普通大众真正答疑解惑。

就历史的真实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而言,那些历史剧、历史小说或纪实文学通常是无法企及的。

当然,任何一种学术研究,都存在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

没有适当的形式,再好的思想内容也表达不出来。

同样,也并不是所有的学术研究内容都可以通过通俗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生存于现代学术体系之内的学术研究活动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个现代社会不能没有学术,真正的学术研究活动当然应当具有其独立、自由,能够超然于社会现实政治之外的,哪怕是阳春白雪的专业特性。

但是,这并不等于学术的表现形式不可以多种多样。

形式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人创造出来的,历史学的表述形式越来越专业化和技术化的趋势,不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不反对有人坚持走专业化和技术化的道路,就某些历史研究门类而言,如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等等,其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要求确实会高一些,但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于历史学家是不是能够从现实关怀的角度,经常考虑一下自己研究的课题和内容所具有的意义,有没有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读者看懂这种强烈的意识。

其实,把学术研究的成果尽可能地推广开来-并非是指一定要让“普通大众”所接受-未必与学者的学术志向存在着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大家所熟悉的美国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从80年代初推出中文版至今,仍旧不断有新版本问世,其销量无疑相当可观,读过它的读者相信不下几十万,有谁说过他的这部书不是学术著作?黄仁宇的书之所以在大陆、台湾拥有大量读者,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在两点,一是他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表现出相当的现实关怀,能够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读了会有一定的启示;二是他的著作的表述形式比较通俗直白,容易为有知识的普通读者所接受。

形式问题之所以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关系到争读者、争学生,乃至于争历史研究生存权的问题。

历史学家因温饱无忧,出版发表不愁,进而钻进与现世隔绝的象牙塔,或太过追求阳春白雪,或习惯了高深艰涩,全无要在社会上传播历史真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是造成历史学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题是,说明历史的工作,历史学家不去做,文学家,甚至是编书匠就会捷足先登。

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早已被研究清楚的问题,完全不为社会所了解,而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或历史小说当中旧说陈袭,却影响甚广。

这种情况的造成,当然不能怪社会,怪他人,绝对是历史学家自己的责任,甚至应当说是历史学界的责任。

为什么这么说?我这里讲三个例子。

一个例子是大约十年前,近代史研究所评职称,一位专职研究民国史的青年学者参评,本来写了一部关于民国电影史的专著,既属于民国研究的范畴,也是民国史的一部分,却因为被研究所的众多专家批评为不务正业,以致不敢填报成果。

另一例子是茅海建教授写过一本非常好的通俗性历史研究著作,名叫《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讠宁》,其通俗性不亚于读一部历史小说,其学术性更不亚于他的其他历史学专著。

但是,虽然他内心的目的是想写一部“既有品味而又好看的学术著作”,到头来,他还是有点心里没底,不仅没有像他的其他历史学著作那样依照学术著作的规范,对史料大量严格注释并做详尽的附录,而且在导言中还不得不添上一句他这本书不过敞开来说说,读者也不妨随便看看这类多少有点让人泄气的话。

再一个例子是我几年前为《百年潮》杂志编稿子时,发现许多好的专业学术论文,就是找不到几个能够改写成通俗文字的理想作者。

找那些编书匠来改,文字倒是通俗了,原作的思想性不是被阉割,就是被弄得支离破碎不成思想了;找原作者来改,这些能够写学术论文的学者们往往费尽力气,改出来的东西不是扭捏造作令人不忍卒读,就是生硬呆板让人味同嚼蜡。

在这样一种历史研究的环境下,也难怪诸多历史学家纷纷都去钻象牙塔了。

这不能不是当今中国历史研究的一种悲哀。

三问:那么历史学家如何能做到实现其学术研究价值的同时又表达出其现实关怀呢?答: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理应提到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的一句话,即“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这一说法在于强调,历史必须由今天的历史学家加以重新体验和赋予生命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

如何才能赋予历史以灵魂,使之有生命呢?要达到这一数千年来治史者所渴求的幽深境界,历史学家必须学会用今人所能理解的情感和思想去重新体验历史,必须能够带着自己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去和历史进行对话。

史学理论早就告诉我们,就历史的还原工作而言,要得出绝对准确和真实的景象是不可能的。

今人所看到的历史,永远都只是过去史实的真实景象的部分缩影。

能否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再现历史真实,取决于历史学家的良心(史德)和能力(史才),但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来进行研究,和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进行还原工作,却要看历史学家具有怎样一种眼光(史识)。

选择历史研究的题材之所以重要,在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生命中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和生命的价值,历史学家就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远见与卓识。

而任何一种远见卓识的培养,都与他对现实的关怀程度是分不开的。

因为一个对现实缺少关怀,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的。

只有立足于对现实的透彻和独到的观察,历史学家才有可能找到那些能够对现实社会具有重要借鉴和启迪作用的题材。

一个历史学家也只有在他选对了适合于自己,同时也能够为社会所接受所需要的适当题材之后,他才有可能在其成果中最大限度地展现出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赋予历史以灵魂。

历史上人类最伟大的史家其实大都是基于现实关怀而思考,并研究和总结历史的。

司马迁之所以能够成就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巨著《史记》,就在于他首先是极具思想性的社会人,对现实有着深切的体察和忧虑。

司马迁之“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清楚地反映出其研究历史的志向所在。

修昔底德之所以能写出不朽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也正在于他立志要“擎起历史的火炬,引导人类在摸索中的脚步”,决心通过正确总结历史,来创造正确预示未来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