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和知觉知识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与知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与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1b7c543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e.png)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与知觉
医学心理学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要求理解性记忆较高的内容,其中感觉与知觉是常考的知识点之一。
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就是说,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
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
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例如,看到了一个物体的视觉就包含了颜色、形状,乃至对这一物体其他外部特征的认识,所以,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
总之,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同感觉同时进行。
但知觉却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总和。
因为在知觉中除了包
含感觉之外,还包含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等等。
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但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大学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大学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和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d2f67c0810661ed9ac51f312.png)
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到大队 老鼠行进的情景,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等等。当实验 进行到第4天时,被测学生出现了双手发抖、不能笔 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
被测学生参与完实验后,实验者再继续进行追踪调查, 发现被测学生在实验结束后,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 能回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前,大多数被试以为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 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但后来他们报告说,对任 何事情都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 内。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活动似乎是“跳来跳 去”的。感觉剥夺实验停止后,这种影响仍在持续。
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感觉剥 夺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 住,之后,被测学生有的吹起了口哨,有的自言自语, 显得有点烦躁不安。对于那些8小时后结束实验的被 测学生,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 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知觉的生活 是不可忍受的。
感觉剥夺实验
第一个以人为被试的感觉剥夺实验是由贝克斯顿 (Bexton)、赫伦(Heron)、斯科特(Scott) 于1954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的实验室进行的。
被试是自愿报名的大学生,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 (当时大学生打工一般每小时可以挣50美分), 所以大学生都极其愿意参加实验。
甜、酸、苦、咸等 味道
嗅觉 肤觉
运动觉
平衡觉
有气味的挥发性物质 鼻腔粘膜的嗅细胞
气味
物体机械的、温度的作 皮肤的和粘膜上的冷点、 冷、温、痛、压、
用或伤害性刺激
温点、痛觉、触觉
触
肌肉收缩、身体各部分 肌肉、肌腱、韧带、关 身体运动状况
感觉与知觉的心理学知识
![感觉与知觉的心理学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94f336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0.png)
感觉与知觉的心理学知识感觉与知觉的心理学知识一、引言在心理学领域中,感觉与知觉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感觉指的是个体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到的外界刺激,而知觉则是个体对感觉所做出的心理解释和认识。
本文将详细介绍感觉与知觉的心理学知识,并对其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细化。
二、感觉的基本过程A.感觉的定义和作用B.感觉的基本过程1.感官器官的作用2.刺激的传递和转化3.感觉阈值和适应性三、感觉的类型和特性A.视觉感觉1.光的属性和视觉感知2.视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视觉注意和感知B.听觉感觉1.声波的属性和听觉感知2.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听觉分类和感知C.触觉感觉1.触觉的作用和触觉感知2.触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触觉阈值和空间感知四、知觉的心理过程A.知觉的定义和特点1.知觉的心理过程2.知觉的构成要素B.知觉的组织和归因1.规律性组织和归因理论2.外界刺激对知觉的影响C.知觉的变形和偏见1.感知错觉和视觉伪装2.认知偏见和知觉错觉D.知觉的发展和学习1.知觉的发展过程2.知觉的学习和调节五、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A.感觉指个体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到的外界刺激,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B.知觉个体对感觉所做出的心理解释和认识,涉及感觉的组织、归因和变形等方面。
C.感觉阈值指个体能够察觉到的最低刺激强度,分为绝对阈值和差异阈值两种类型。
D.知觉错觉指在感觉和知觉过程中,由于外界刺激或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对物体或事件的错误感知和认知。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报告、实验数据和图表等。
第三章_感觉和知觉
![第三章_感觉和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2b336d42be23482fb5da4c01.png)
知觉的整体性
如果知觉刺激是由数个部分刺激组合而成, 我们能超越部分刺激相加之和而产生一种整 体的知觉经验,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影响因素: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空间时间上接近, 相似、连续) 个体的知识经验。 某部分或某属性的强度。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源自知觉恒常性含义: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 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的特 性。 影响因素:
自我知觉——人在实践活动中,对自己的 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认知和评价。 人际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人 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彼此作用的知觉。
3、错觉——人脑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研究错觉的意义 理论意义:产生错觉不仅有客观的原因, 也有主观的原因。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 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的规律。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概述
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理解: ①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 ②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但不是后者的简单相加. ③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过程.
你看到了什么?
你看到多少张人脸?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的恒常性
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三、感觉的特点 1、后像
当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
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 时间,这种现象叫做“后像(afterimage)”。 后像的残留时间大约为1/10秒。 各种感觉中,痛觉的后效特别明显,视觉 的后效也很明显。
视觉后像: 注视左图30秒以上, 然后看白色背景, 会看到一个发亮的 灯泡。
第3章 感觉和知觉《普通心理学》
![第3章 感觉和知觉《普通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cd708c7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63.png)
2. 感觉的变化也可以在不同分析器之间发生 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可以产生许多种感觉。这些感觉之间往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 感受性发生变化(提高或降低)。 ➢ 一般来说,一种分析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一种分析器的强烈刺
激,能降低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 例如,微弱的声音刺激,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微弱的光的刺激,可以提高听觉感受性。 又如,强烈的噪音刺激,可以降低视觉感受性;强烈的光的刺激,可以降低听觉感受性。 生活中也可以利用这些变化,如呈现音乐的方法可以减轻牙科手术中病人的疼痛。
知觉
注意
人格
动机
《普通心理学》
思维
情绪
记忆
✩精品课件合集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感 觉 第二节 知 觉 第三节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导入
• 在实际生活中,任何客观事物的属性都不是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因此,人们在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进行反映时,是把其个别属性作为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与整个事物同时反映的。这种 对客观事物进行信息整合而形成客观事物的整体映象就是知觉。
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 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阈限就是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感觉 阈限值越小,感觉能力越强,感受性越高;反之,感觉阈限值越大,感觉能力越弱, 感受性越低。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三、感受性及其发展变化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的高低用绝对感觉阈限来度量。绝对感 觉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即达不到这个最小刺激量的刺激就不会引起感觉。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公式表示为: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f6231ef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40.png)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教学目的】1.掌握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关系以及分类2.理解感觉能力与感觉阈限的概念及其关系3.应用感觉和知觉规律解释一些生活现象6. 实践活动【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 2. 讲授法 3. 问题讨论 4. 实例分析 5. 习题辨析【教学重点】1.感觉的概念2.感觉规律3.知觉的基本特性【教学难点】1.感觉的概念2.感觉的测量3.知觉的恒常性【解决办法】1.实践活动 2. 实例分析 3. 课堂讨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过程】第一节感觉一、感觉的概述(一)概念1.定义:感觉是人脑......的反映..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2.分析: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整体和全貌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感觉形成一般要经过以下阶段2、辅助结构(耳廓)收集信息 3、感觉器官(选择、转换、编码)3.作用:A.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B. 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该实验表明,感觉虽然是一种低级的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条(二)种类—根据刺激的来源1.外部感觉(刺激来自人体外部)1)视觉据统计人类信息的8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盲点自测】在视网膜上有一点,没有视觉细胞,当光线投射其上时并不能产生视觉反应,称该点为盲点。
将此页置于正前方20公分处,左眼闭合,只用右眼注视左端“十”,然后前后移动书页,将会发现右端的黑圆形消失。
在此距离的黑圆形,它的影像正投射在盲点上。
此时,右眼注视上图的“十”,且保持书页不动,此时上图中黑线上的缺口部分即消失,看起来黑线是连续的,说明平时不觉盲点存在的原因,这是由于知觉的原因,即把刺激结合成有意义的信息。
这个现象再次证明了视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脑(一种主观反映)。
2)听觉1、刺激(个别属性)【颅骨传音】当我们把声音用磁带录下来再次播放时,总觉得声音怪怪的,不象是自己平常的声音。
心理学 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 感觉和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070b428651e79b8968022699.png)
2、拮抗理论 黑林提出的四色说。人眼对光反应 的视觉基本单位是成对组织的,有红、 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 三队,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
第三节 听觉
• 一、听觉刺激 •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是由物体振 动产生的。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 振幅和波形。 • 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20—— 20000赫兹。
2、时间知觉的线索: (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活动 (3)借助计时工具
3、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个人的兴趣和情绪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 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反映。 •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 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在现实中,我们 总是要把通过感觉所得到的有关事物的 各个属性整合起来并加以理解。
•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 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 的知觉); •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 3、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
• 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 觉过程; •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
• (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 搜集到信息后,还要对其加以选择,这 一过程往往受先前经验的影响。 • 1、先前经验可能是错误的; • 2、个体没注意到信息的偏差; • 3、个体抓住最显著的个案信息
• • • •
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 3、社会刻板效应。
四、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心理学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心理学第三章感觉与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abf5eb9e6137ee06eef91857.png)
四、感觉的分类
❖ (一)外部感觉: ❖ 其中提供位于身体以外具有一定距离处的
事物的信息的感觉又可称为远距离感觉,包括 视觉和听觉。 ❖ 提供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的有关信息 的感觉称为近距离感觉。主要包括嗅觉和肤觉。 ❖ 肤觉又可细分为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
1、视觉
(1)视觉的适宜刺激:光 (2)视觉感受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三、感觉的编码(感觉的生理机制)
❖ 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 如光波和声音,这些能量必须通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 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 过程就是感觉编码。
❖ 一种理论叫特异化理论,主张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
传递信息的,有些神经元传递红色信息,有些神经元传递甜味信息,当这 些神经元被激活时,神经系统把它们的分别解释为“红”和“甜”。
讨论:
(五)感觉与知觉间的关系
1、区别 2、联系
二、感觉的意义 (一)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让人认识外界物体 的各种属性; (二)感觉保证了有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使人能够 正常生存; (三)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贝克斯顿(Bexton)、赫伦(Heron)、 斯科特(Scott)于1954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海勃(Hebb) 实验室进行。P90
❖ 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锥体细胞 :分布于中央窝;
感受物体细节与颜色
棒体细胞 :分布于视网膜边缘;
感受明暗 (3)视敏度:即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细节的能力。 (4)颜色视觉:杨—赫三色说、 黑林四色说(拮抗说) (5)色觉缺失:色弱、色盲 (6)闪光融合 (7)视觉后像:正后像、负后像
2、听觉
普通心理学_第三章_感觉
![普通心理学_第三章_感觉](https://img.taocdn.com/s3/m/89dd912184254b35effd34c1.png)
感觉是对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感觉的种类
感觉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视觉 听觉 肤觉 味觉 嗅觉 动觉 平衡觉 内脏觉
触觉 压觉 痛觉 温觉
感觉的种类
感觉的作用
通过看、听、嗅、触摸等,感觉提供了 机体内外环境的信息;痛觉=报警系统
损伤,经过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
? 如何测量感觉
感觉的测量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韦伯定律 2、心理物理定律
psychopyhsics(心理物理学) 3、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一种心理量,即感觉器官对 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刺 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四、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对此一感觉的弱 刺激会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 激会降低这种感受性。
2、联觉: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 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感觉能力的补偿有 关键期。
辣的食物会产生痛觉
August 13, 2021
PSYCHOLOGY
15
无意识感觉:阈下刺激
阈下刺激对人没有影响? 广告中是否有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
作用不如想象的那么大
August 13, 2021
PSYCHOLOGY
16
感觉现象——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的适应 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后象 联觉
同一感受器----同一刺激 同一感受器----不同刺激 不同感觉之间
音调——频率 响度——振幅 音色——波形
听觉知觉理论
大一心理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大一心理学第三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e38fa6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b.png)
大一心理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大一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的第三单元时,通常会涉及到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会介绍和讨论这些知识点,并试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知识点一:感知和知觉感知和知觉是大脑如何接收、处理和解释外部信息的过程。
感知是通过我们的感官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来捕捉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而知觉则是大脑对这些感官信息的处理和解释。
感知和知觉的过程包括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大脑对信号进行处理和解释,最终形成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这个过程涉及到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感觉阈、注意力、知觉机制等。
知识点二:学习和记忆学习和记忆是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学习是获取新知识、技能和行为的过程,而记忆则是将学到的信息存储和检索的能力。
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条件反射、经典条件作用和认知学习等。
学习的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情境、动机、注意力等。
记忆则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和过程进行。
了解学习和记忆的过程对于大一学生很重要,因为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知识点三: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类情绪体验的核心组成部分。
情绪是一种主观感受,通常伴随着生理和心理反应。
情感则是对情绪的主观评价和态度。
情绪和情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了解情绪和情感的机制可以帮助大一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提高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知识点四: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人格研究个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而社会心理学则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人格特征和个体差异对个人的行为和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揭示了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互动规律。
了解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并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合作能力。
总结:大一心理学的第三单元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第三章_感知觉
![认知心理学第三章_感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41ff249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8.png)
编码不同 • 还可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字词优势效应
二、客是两种方向不同 的信息加工过程,两者相互作用而构成统一的知 觉过程
第三节 模式识别 一、模式识别概述
• 模式: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集合而 成的某种刺激结构或刺激的组合
•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 长果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 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支持模板匹配理论的实验证据:
• 菲利普斯(Phillis,1974)的实验 • Warren(1974)的实验 • Person的实验 • 模板匹配理论比较容易在计算机上加以
实现
模板匹配理论没有明确的问题:
• 对刺激的加工是从局部特征开始的还是 从整体特征开始的?
• 模板的编码形式是怎样的? • 刺激与记忆中的各种模板的比较是同时
• Lindsay & Norman(1977)、 Gibson(1969)的研究
• Neisser(1964)的实验 • Pritchard(1961)的固定网像实验 • 休伯和威塞尔(Hubel & Wiesel,1959,
1963,1968)的神经生理学研究 • Lettvin(1959,1961)的研究证明青蛙的
• 决策:比较之后,对刺激信息模式与哪一种记忆信息编码 最为匹配作出判断,从而了解模式的意义并赋予模式名称
三、模式识别理论
(一)模板匹配理论(Template-matching Theory)
核心思想:在人的长时记忆所编码的信息中,存储着 各式各样的来自个体过去经历的各种外部模式的拷 贝或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刺激存在着一一对应 的关系
基础心理学知识2
![基础心理学知识2](https://img.taocdn.com/s3/m/a5b0228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c.png)
感觉后象
1.感觉后象的定义: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 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识记) 2.正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 如看到白光以后眼睛里仍保留着白光的感觉。 (领会) 3.负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如看到灯灭了,眼睛里却留下了一个黑色灯泡的 形象。(领会) 4.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 5.后象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电影就是利用视觉后象使动作连接起来。
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 疲劳的感觉、便意、性以及痛的 感觉等等。当各种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 引不起内脏的感觉。而且内脏活动有 一定的节律,变化比较少,所以内脏器官向大脑输 送的信息比较少,也比较弱。只有某个 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的 内脏感觉。
3.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 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 给自己的。外祖父是色盲,妈妈仅仅是遗 传基因的携带者,她自己能分辨颜色,不 是色盲。如果外祖父是色盲,而且爸爸也 是色盲,这时女孩才会是色盲。
二、听觉
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的感受性 听觉器官 听觉的特性
听觉的适宜刺激
痛觉
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它们 之间的区别在于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 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作用。皮肤感 觉中的痛是扎的痛还是拧的痛很清楚, 定位也很准确;内脏的痛经常难于说清 楚是胀的痛还是拧的痛。
痛 觉 传 导
(识记) 1.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 冷觉和痛觉,它们分别有不同的受纳器。 2.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痛觉对 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痛觉具有生物学的 意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痛觉最难于适 应。
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4328c597e87101f69e3195fb.png)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一、感觉的含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是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对由感觉器官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感觉具有以下特点。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感觉的产生是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分析器是由三个部分构成:①外周部分(感受器),接受作用于它的刺激;②传入神经,它们把神经兴奋传递到中枢;③皮层和皮层下中枢,来自外周的神经冲动在这里进行分析和综合。
外部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外感受器),接受各种外部刺激。
内部感受器分布在身体的内脏器官(内感受器)和关节、肌肉、韧带内(本体感受器),接受机体内部变化的信号。
每一种感觉器官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其他感觉。
对每一种感觉器官,适宜的刺激只有一种。
这种不同感官各自接受适宜的专门刺激现象,叫做感觉器官的专门化。
三、感觉的分类(一)外部感觉1.视觉适宜刺激是光。
2.听觉是通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映。
3.嗅觉是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嗅觉细胞引起的感觉。
4.味觉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5.触压觉刺激物接触到皮肤表面时引起触觉。
刺激物使皮肤变形引起压觉。
6.温度觉包括冷觉和热觉。
低于皮肤温度产生冷觉,高于皮肤温度产生热觉。
7.痛觉不论机械的、化学的、电等各种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产生痛觉。
(二)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是指接受机体本身的刺激,反映个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不同状态的感觉。
1.运动觉又称动觉,是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应的感觉。
2.平衡觉又称静觉,是对人体作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
3.内脏感觉又称机体觉,是对个体饥、渴、痛、温等状态的感觉。
四、感觉的意义1.感觉是个体认知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也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和知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和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0927cf5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e.png)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和知觉人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人的心理现象也是复杂多样的。
感觉和是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心理现象。
今天,中公教育为大家整理总结了有关心理学上的感觉和知觉的内容,来帮助大家理解记忆。
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具有着各不相同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
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感觉。
通过感觉使我们获得了关于事物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冷热、粗糙、光滑等感觉信息。
感觉除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外,还反映机体内部状况,例如,通过感觉我们可以反映有关自身的位置、运动、姿势以及机体内部器官的活动状态等种种感觉信息。
二、知觉知觉同感觉一样,也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了事物整体,即在以感觉的形式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同时也反映了事物的整体。
譬如,儿童面前有一朵花,他们并非孤立地反映它的红色、香味、多刺的枝干而是通过脑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从整体上同时反映出它是一朵玫瑰花。
三、两者的联系与区别(1)区别: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②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则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③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它们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感性认识的形式。
(2)联系:①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②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③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心理学: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心理学: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d9b770412b160b4e767fcff0.png)
眼睛
色觉理论
眼睛的构造
网膜上的 感光细胞
学习,是一种信仰!
眼睛的构造
角膜→瞳孔(由虹膜环绕)→水晶体→视网膜→成像
学习,是一种信仰!
视网膜上的感官细胞
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
棒体细胞:分散在网膜周围
锥体细胞:集中于网膜中心
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
专门反应光的波长
首因效应
1、定义:最初获得的信息 比后来获得的,影响更 大。 2、 “踢响头三脚”; “第一印象”; “一见钟情”等
近因效应
1、定义:新近获得的 信息比原有的,影响 更大。 2、信息间隔时间越长 ,效应越明显。 3、“见异思迁”; “喜新厌旧”等。
晕轮效应
1、又称“光环效应”; 个人的好恶→得出认知 判断→推论其他品质。 2、 “以貌取人”; “一美遮百丑”等
学习,是一种信仰!
深度知觉
来自视觉线索本身
双眼视差:由于两眼位 置不同,投射的图像有 差异,大脑结合两个不 同的信息,产生具有深 度的立体感
学习,是一种信仰!
运动知觉
由运动线索引起 逼近 位移 前庭 触觉
学习,是一种信仰!
时间知觉
四个种类 三个线索 三个影响因素
学习,是一种信仰!
学习,是一种信仰!
一、感觉概述
【领会】感受性和感觉阈限(P45) 1、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 之间的关系。
2、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
激强度的临界值。是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分为绝对感觉阈 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1.感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2.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皮肤觉)
(2)内部感觉(饥觉、渴觉、内脏的通觉)
(3)本体感觉(动觉、平衡觉)
3.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2)社会知觉(个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称为错觉(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服装、工艺、军事伪装)
4.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①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感受能力
②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量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注: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是成反比的关系
(2)适应现象
①明适应:由暗到明(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刚开始
我们会觉得两眼发眩,什么也看不清楚,可经过几秒后,
我们的视力又恢复常态)
②暗适应:由明到暗(如:刚进电影院,刚开始什么也看
不清,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能分辨出事物的轮廓)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的适应现象)
所有感觉中,唯有痛觉不能适应
(3)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
响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吃了糖果之后再吃苹果会
觉得苹果是酸的)
②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
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弱光刺激可以提高听觉
感受性;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
觉”,如:看见红、橙、黄产生暖的感觉)
③感觉之间的补偿作用: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其它
感觉会给予补偿(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听
觉特别好)
5.知觉的规律(或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如:“人脸双关图”每个人对一幅图的解读不同,是因为知觉的选择不同)
(2)知觉的整体性: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而获得该事物的全面知觉(如:我们听到了汽车的喇叭声,就能在头脑中产生一辆汽车的知觉)
(3)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如:一面红旗,在白天与晚上明度发生变化,但人们依旧会知觉旗是红色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影响人的评价方向)
(4)知觉的理解性:人对当前所知觉的对象,总是以个人的过去经验加以认同和解释(例:在知觉斑点图形时,如果有人用语言提示一下、哪怕只讲一个“狗”,人们就很容易理解这是狗的侧影图)
6.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知觉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
(2)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
(3)知觉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