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教学内容一、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出发,阐述自然地理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兴趣;二、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2.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布规律。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通过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和调控,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环境、与环境协调共处,从而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自然地理学的性质1.综合性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

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 是指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如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

3.环境性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是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

4.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

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四、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1. 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2.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教学重点: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什么是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特征与性质,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4221202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学时:128 讲课学时:122 实验学时:6学分:6适用对象: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先修课程:无执笔人:刘子亭,姚敏,陶宝先,李如雪审定人:张金萍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自然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课程的学科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开设,是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主要课程之一。

(二)教学目的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通过实验实习培养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地理科学工作者。

(三)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系统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和基本技能,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使学生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学生今后学习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和其它课程,以及今后从事地理学、资源、环境等领域教育、研究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1、系统掌握水文、地貌、土壤以及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及其结构关系,了解演进历史与发展前沿。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和方法。

3、掌握最基本的野外考察思路和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教学重点:认识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掌握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及冰川等水域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及冰川等水域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掌握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及冰川等水域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了解水体与环境的研究方法和新进展。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 /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编码:12033007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6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时数:54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学分数: 6 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定日期:2006年执笔者:千怀遂主审人:林媚珍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自然地理学是和人文地理学并列的地理学两大分支之一,是地理学的重要基石,是高等院校地理学一级学科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现代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它主要阐明地壳、大气、水文、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分异规律,是其它地理学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地理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并能在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研究和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

课堂讲授部分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此外,自然地理学实验和实习部分的教学由专门设定的自然地理学实验实习课程实施。

(四)、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无必要的先修课程,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王建主编,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教学参考书:马建华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周淑贞主编,气象学与气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三版。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Phygsical Geography课程编码:070720011总学时:48 实验学时:4 学分:3适用对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不限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 本课程为水文及水资源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各部分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解地质、地貌、土壤及植被等学科的有关基本概念与知识。

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绪论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1 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任务及其与水文研究的关系。

重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2章:地球的构造及表面的基本轮廓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2-1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与演化,内圈的构造与外圈的构成。

2-2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大陆与海洋的分布;海洋的基本概念,世界洋及其区分;陆地的基本轮廓及其表面地形重点:地球表面的形成与演化,内圈的构造与外圈的构成。

第3章:地壳的物质组成授课学时:8基本要求:3-1 了解地壳的主要元素与主要氧化物的含量。

3-2 掌握矿物的概念、分类、形态及物理性质,肉眼鉴定方法;主要造岩矿物;岩石的一般概念。

3-3 掌握岩浆岩的形成与产状、结构与构造、成分与分类。

3-4 掌握沉积岩的形成与矿物成分、结构与构造、颜色、分类;主要沉积岩特征。

3-5 掌握变质作用,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与构造;主要变质岩特征。

3-6 掌握岩石的风化作用及其类型与意义,不同岩石抵抗风化的能力,风化程度分类。

重点: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成分、结构、构造特征及其与岩石的工程性质的关系。

难点: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含义及其工程意义。

第4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授课学时:10基本要求:4-1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知识,方式、形式与原因;地质构造与岩层产状。

4-2 掌握褶皱构造,包括岩层产状,褶曲类型,褶曲构造野外识别及其工程意义。

自然地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 Technology先修课程:总学时:32 (实验学时:0 授课学时:32上机学时:0)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该课程是土地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观念,了解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及其机理,懂得自然地理现象与土地科学的关系。

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学会基本的科学工作技能。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1.绪论(2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自然地理学的定义。

重点与难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2.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运动、圈层结构及其地表形态和特征。

重点与难点:地球运动意义。

3.地壳(2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壳组成、地质运动、大地构造学说和地壳演变历史。

重点与难点:地壳组成、地质运动。

4. 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运动、气候形成。

重点与难点:大气的运动、气候形成5. 水圈(6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圈的结构与演化、地球水循环、海洋分布及海水运动,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的相关内容。

重点与难点:海水运动6.地貌(6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地貌成因及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各地貌类型。

重点与难点:每一地貌类型形成成因及特征。

6.土壤圈(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土壤类型分布及特征。

重点与难点: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7.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人与生物圈关系等知识。

重点与难点:生物与环境、人类间关系以及生态系统保护问题。

石大自然地理学(一)教学大纲

石大自然地理学(一)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 ) 课程编码:Z119470总学时/总学分:56/3.5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8/2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8/0.5 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课单位:理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该课程为关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2.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貌、土壤、生物群落与生态环境等自然地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究的能力。

并为学习区域地理等后续课程服务。

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从事地理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能力,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第三节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2.教学要求:①教学要求: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了解自然地理学的诸多分支学科。

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运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法,采用多媒体加板书的教学手段,班级上课制的教学形式。

第二章地球(8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2.教学要求:①教学要求: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及其圈层结构、海陆地貌的划分、及地球的运动。

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运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法,采用多媒体加板书的教学手段,班级上课制的教学形式。

第三章地壳(18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第四节火山与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2.教学要求:①教学要求:了解地球圈层中地壳的组成,及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掌握构造学说。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养。

3、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课程内容(一)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土壤圈等。

任务是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

阐述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综合研究的重要性。

3、自然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和趋势回顾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地理观察到近代的科学研究。

探讨当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如全球变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

(二)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宇宙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特点。

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能量传递、气候形成等。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特征,如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讲解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

3、地球的运动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包括方向、周期、速度等。

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地方时差异等。

4、地球的圈层结构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阐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三)地壳1、地壳的物质组成讲解地壳中主要的化学元素和矿物种类。

介绍常见的岩石类型,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地质构造阐述褶皱和断层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机制。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形和地质灾害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注:“课程类别”和“课程性质”中用“√”标记选项。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目的:该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观念,了解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及其机理。

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学会基本的地学科学工作技能。

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强地貌学与测绘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的学科教育,建立基础的地学研究的思想和观念;为学生今后从事地学科学研究及应用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基本内容(一)绪论2学时(二)地球2学时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构造及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三)地壳4学时1、地壳的组成物质2、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3、大地构造学说简介4、火山与地震5、地壳的演化史(四)大气和气候2学时1、大气的组成和热能2、大气的水分和降水3、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4、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五)海洋和陆地水4学时1、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2、海洋3、河流地下水(六)地貌10学时1、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2、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3、流水地貌4、岩溶地貌5、冰川与冰缘地貌6、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七)土壤圈2学时1、土壤基本性质2、土壤的发育土壤类型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八)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4学时1、地球上的生物界2、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九)自然地理综合研究2学时1、自然地理环境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2、自然区划及土地类型研究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和掌握各自然地理成分(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

3、掌握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更合理的利用和改造的途径以及整治的方法。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

本课程将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原理;2. 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3.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激发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问题的研究兴趣。

三、课程内容1. 地球系统与自然地理学- 地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地球环境演化的基本原理- 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 地表水环境- 地表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河流、湖泊和洪水的形成原因- 河流水系的类型与特征3. 地表岩石环境-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 土壤与岩石的成因与特点-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4. 地表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保的矛盾5. 大气环境与气候学- 大气成分及其变化- 气候要素与气候类型- 气候变化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地理学相关理论知识。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3. 论文撰写: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撰写相关论文或研究报告。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拓展知识视野。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自然地理学导论》王明华著,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七、参考文献1. 《地理学概论》钱大玮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 《环境地理学》李明晓著,科学出版社3. 《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化》张小明编,地球科学出版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地理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意义《自然地理学》主要介绍:(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壳及其运动;(二)气候及气候资源、水文及水资源、地貌及地貌灾害与防治;(三)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自然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习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规划学等学科的基础课程。

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一)教学目的1、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地理教师。

2、坚持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目的。

(二)教学任务1、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

2、使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

3、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其它课程奠定基础。

4、为学生今后从事地理科学或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整合性问题的研究工作与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如地球所属的太阳系以及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地球的运动即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等。

2、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

3、研究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

4、研究大气的特征和状态;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研究地球上的气候。

5、掌握土壤、生物和水文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及其体系,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及其网络结构,了解相应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

6、阐明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128学 分:8.0适用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二、课程简介《自然地理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壳及其运动、地质构造与地壳的演化,气候与气候资源,水文及水资源,地貌及地貌灾害与防治;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自然地理基础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主要阐明地壳、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及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规律,为学生今后开展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教学和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并能在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研究和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3.熟悉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主要内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理环境。

3.问题地理环境包括的三种环境及其含义。

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主要内容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天然环境、人为环境、地圈,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3.问题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异同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自然地理学的分科1.主要内容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分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

3.问题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分支及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相互关系。

第四节 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主要内容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3.问题自然地理学的任务有哪些?第二章 地球(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2.熟悉地球的运动3.掌握地球的形状和结构4.熟悉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主要内容从地球看宇宙、地球所属的太阳系、地球的天然卫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恒星、银河系、总星系、太阳和太阳系、行星、卫星3.问题宇宙环境特性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地球的海陆分布。

3.问题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及地理坐标1.主要内容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时间与历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球自转的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天球坐标、地球公转的规律、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时间、历法。

3.问题地球运动的规律性、时间的计量、历法的确定。

地理坐标的确定与应用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及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与特征1.主要内容地球的圈层划分、地球的内部和外部构造、海路分布、地球表面基本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海路起伏线、大陆岛与海洋岛。

3.问题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三)课后练习1.宇宙环境特性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2.试述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试述地球运动的规律性。

4.简述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

5.地球表面结构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第三章 地壳(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地壳的组成物质2.掌握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3.熟悉地壳运动学说4.了解地壳的演变(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1.主要内容地壳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矿物、岩石、矿床、矿产资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壳的化学组成、地壳结构与类型、矿物形态及物理性质、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矿床和矿体、矿石与品味、矿产资源的特点与利用。

3.问题地壳的组成与结构第二节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1.主要内容地壳运动概述、岩层的成层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壳水平运动、地壳垂直运动、火山和地震岩层的产状要素、褶皱构造的几何要素、常见褶曲类型、断裂构造的类型。

3.问题地壳运动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

第三节 地壳运动学说1.主要内容地槽-地台学说、地质力学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槽、地台、构造体系、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

3.问题几种地壳运动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立论依据。

第四节 地壳的演变1.主要内容地质年代、地球上生物的演化与发展、地壳构造轮廓与古地理面貌的演变历史。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质系统和地质年代、地质年代表、生命起源与过程、生物的演化与发展历史、地壳构造轮廓与古地理面貌的演变历史。

3.问题熟记地质年代表的代(界)纪(系)名称和划分的大致时间,并记住其相应的构造运动及构造阶段。

(三)课后练习1.地壳及其运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意义?2.何谓矿产资源?它有什么特点?人类应如何合理开发利用?3.试分析地壳运动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

4.熟记地质年代表的代(界)纪(系)名称和划分的大致时间,并记住其相应的构造运动、构造阶段及生物界开始系列的时代。

第四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大气的组成2.掌握水分和降水3.了解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4.掌握气候的形成及气候类型与气候变化(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1.主要内容大气概述、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水分及其相变。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素、气候形成的热力因素、全球气温带。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气象、天气、气候、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结构、空气湿度、水相变化;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辐射平衡、热量平衡、气候系统的能量种类、大气温度的时空变化、全球气候带3.问题气象、天气、气候的概念、大气的组成和分布特点、降水的形成及全球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大气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1.主要内容大气湿度及其变化与分布、水汽的蒸发与凝结、水汽的凝结现象、大气降水的形成与类型、降水的时间及空间变化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与相对湿度、蒸发量、大气降温过程、凝结核、降水强度、降水变率。

3.问题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受到哪些削弱作用?第三节 大气运动与天气系统1.主要内容气压和大气流动、大气环流和风系、气团和锋、大型空气涡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气压和气压系统类型、气流的形成和性质、全球气压分布和风带、季风环流、局地环流、气团、锋、温带气旋和反气旋、热带气旋、副热带高压。

3.问题气压系统类型及其空气运动状况、台风的结构与天气。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1.主要内容海陆分布与气候、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地形与气候、冰雪覆盖与气候。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海洋的气候学特性、海陆分布与气候、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地形对辐射状况的影响、地形对气温与降水的影响、冰雪类型和分布、冰雪覆盖文化人影响、局地地面特性与气候。

3.问题海洋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第五节 气候类型与气候变化1.主要内容气候分类方法、世界气候类型、局地气候、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原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气候分类法、低纬度气候、中纬度气候、高纬度气候、高地气候、森林气候、农田气候、城市气候、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原因。

3.问题世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及特征、小气候人类活动因子对现在和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第六节 气候资源1.主要内容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气候生产潜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太阳辐射资源、积温、无霜期、降雨量、蒸发力和干燥度、生产潜力、风能资源。

3.问题气候资源的类型与利用状况。

(三)课后练习1.试述气候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试分析气温日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3.气压系统有哪些基本类型?各类型的空气运动状况如何?4.海陆分布对气候有哪些影响?5.地形对气温和降水有哪些影响?6.何谓小气候?森林、农田、城市小气候各有哪些基本特征?7.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效应?8.气候资源有哪些类型?目前利用状况如何?其利用前景如何?第五章 海洋与陆地水(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2.了解河流、湖泊和沼泽、地下水、冰川、海洋有关知识3.熟悉水资源特性与利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1.主要内容水分循环、水量平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分循环及其成因、水分循环类型、水分循环的地理意义、水量平衡方程、水量平衡的重要性。

3.问题水分循环产生的原因及意义、水量平衡的重要性。

第二节 河流1.主要内容河流、水系和流域、河流的水情要素、河流的补给、河川径流、河流的分类、河流的利用和改造、河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河流、水系、流域、水位、流速流量、河流的补给、河川径流的形成与变化、河流的利用和改造、河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3.问题水情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径流特征值、河流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湖泊和沼泽1.主要内容湖泊、沼泽。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湖泊概念与分类、湖水运动与水量平衡、沼泽概念、沼泽的形成与类型、沼泽的水文特征、沼泽的利用与改造。

3.问题湖水运动与水量平衡、沼泽的水文特征、沼泽的利用与改造。

第四节 地下水1.主要内容地下水概述、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地下水的运动、地下水的类型、几种特殊地下水和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下水的蓄水构造、地下水的来源、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地下水的运动规律、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温泉、泉和井。

3.问题地下水流系统的基本特征、地下水的类型与运动。

第五节 冰川1.主要内容终年积雪和雪线、冰川的形成、冰川的运动、冰川的类型、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终年积雪区、雪线、冰川的形成方式、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问题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冰川的形成与运动、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六节 海洋1.主要内容海水的理化性质、海水的运动、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