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工湿地的设计、运行和维护
人工湿地的运行、维护、管理

人工湿地的运行、维护、管理目录1 启动和水位控制 (3)2连续、交替运行 (5)3冬季运行 (6)4杂草控制 (6)5恶臭控制 (7)6藻类 (7)7动物管理 (9)8安全性 (11)9病虫害控制 (11)10系统监测 (11)11植物管理 (12)12系统堵塞 (12)13护堤维护 (14)14暴雨径流 (14)15清淤 (14)16出水消毒 (15)人工湿地的运行、维护、管理1 启动和水位控制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从启动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从启动到成熟及正常运行,一般要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启动阶段。
在此阶段中,整个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植物的生长、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及生物膜的生长都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
植物的根茎不断生长,其根系不断发育并逐步向填料床深处扩展,微生物的数量不断增多、优势种群逐步形成,此时系统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及运行稳定性尚处于变化之中。
第二阶段是稳定成熟阶段。
在此阶段中,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植物的生长仅随季节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而年际间则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此时系统的处理效果充分发挥、运行也比较稳定。
启动期的长短根据系统类型、进水水质以及不同季节而定。
表流湿地为保证植物更好地生长,满出水水质要求,需要的启动时间应足够长;而潜流人工湿地并不是主要靠植物来进行水处理,所以对启动时间的长短要求并不严格。
人工湿地系统从启动到成熟所需的时间随各地的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要两年左右的时间。
有研究表明,湿地系统对BOD5和SS的去除率随季节没有明显的变化,而且终年保持在较高的净化水平上。
N、P的去除,对于表流湿地来说,在启动期,表层土壤新鲜,植物快速生长,湿地系统中N、P的去除率要比系统稳定后的去除率高。
但是这种快速去除N、P的能力只是一个短期过程。
土壤颗粒表面吸附位可吸收N、P,为植物快速生长提供营养盐,但随着基质交换吸附点位的饱和,对P的去除能力会逐渐降低。
因此,在经过一两年的启动期后,湿地P的去除率开始下降。
人工湿地运营方案

人工湿地运营方案引言人工湿地是一种人工构造的、具有复杂生态系统的水处理系统,其不仅能有效地净化污水,还能改善环境,提高生态效益。
但是,为了保障人工湿地切实发挥其最大的环保作用,必须制定科学的运营方案。
本文将从人工湿地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两个方面来介绍人工湿地的运营方案。
建设方案设计要求人工湿地的运营方案应该从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良好的物理结构:湿地应该具有稳定的水流、足够的水位和自然流动的路径。
这有助于保持水的流通性和充分的接触时间,从而更有效地净化污水。
•良好的配置布局:在布置人工湿地时,应将其与周围的环境和用地规划相结合,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影响。
•正确的植物配置:植物在人工湿地中具有显著的处理作用。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不同类型的水体有不同的治理效果。
因此,在选择植物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植物,以获得最佳的治理结果。
•确定合适的入口和出口:为了保证水流的流畅,水体应该可以没有阻碍地进入和离开人工湿地。
设计方案在制定人工湿地运营方案时,需要明确各项指标,并在设计方案内反映出来。
具体包括:•人工湿地的规模和范围•建设时间表•设计的细节,如深度、面积、物理结构和配置•有关财务、环境和卫生等方面的安排。
运营管理方案操作流程人工湿地的运营管理程序包括几个有序的操作,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监测: 监测水质、水温和植物生长情况等。
•操作:定期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修剪,清理装置,抽水处理等。
•联系:与站点相关的管理人员和当地环境机构建立联系,向他们汇报运营情况。
•记录:保留用于分析和比较运营情况的相关记录。
风险控制在制定运营管理方案时,应该考虑运营期间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应对这些风险的具体方案。
主要的风险包括:•洪水: 特别是在降雨季节,洪水可能会对人工湿地造成影响。
•病虫害: 植物病虫害是影响湿地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他事件: 如盗窃、破坏等。
为了控制这些风险,应该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在必要时采取紧急措施。
人工湿地系统运行与维护规范

人工湿地系统运行与维护规范1.1运行调度概述1.1.1运行调度概述人工湿地系统的运行调度主要由运行部门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控制水泵、风机、阀门等设施来实现。
运行控制参数主要包括:1)水量调整因湿地系统受外部影响较大,来水水量不稳定,甚至存在断水的情况。
主要手段是通过调节、切换管路系统阀门开关等措施,保证系统运行稳定。
2)溶解氧量的调整其主要依据是湿地进水端水中溶解氧(DO)浓度,主要手段是曝气强度控制;湿地进水溶解氧浓度宜2 mg/L~3.0 mg/L,通过控制鼓风机的曝气量控制水中溶解氧浓度。
3)故障调度人工湿地系统主要故障包括:停电或断电、管线泵站故障、大火、暴雨洪水及突发污染事故。
1.1.2操作规程每班巡检及运行调整调度员在日班时应对厂内的关键工段巡检,并查看仪表记录以及及时对运行进行调整。
每班巡检应包括:1)查看仪表数据记录➢运行控制参数是否正常;➢溶氧是否在2.0 mg/L至3.0 mg/L的幅度内;➢出水水质是否达标。
2)感官巡检➢进水色度、浊度判断;➢进出水流量判断;➢渠道淤积程度判断。
故障调度对较长时间的计划性断电、停电,值班人员必须以书面形式向运行管理部门通报此次停电原因、时间、范围,运行管理部门根据此报告确定应对措施;对于主要设备突发性故障,值班人员在收到此信息后及时调整设备的投运组合,设备故障处理后应由设备动力部门维修人员及时填报故障设备修复通知单,反馈到运行部,以便安排该设备的正常投运;暴雨时视水量大小打开系统应急旁路阀门,防止湿地被大水长时间淹没;遇高负荷事故排放,必要时系统停止运行,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处置。
记录记录表分为两种,即每日进行和每月进行。
每日关键运行参数应及时填表,以产生月运行汇总表。
每月进行一次表格中应包括对系统可能的偏差趋势进行分析, 以便总结规律并适当作出调整。
技术指标出水水质达标率不低于80%,未处理水溢流率不高于10%。
1.2进水泵站运行维护(若有)1.2.1操作规程启动前检查启动前检查工作包括:➢吸水池水位,是否在允许开机水位以上;➢水中有无可能影响水泵运行的杂物;➢检查泵机是否安装正确,紧固件无松动,电缆、接线盒正常,出水闸门(若有)是否关闭;➢检查控制台(柜)开关位置,切换成手动控制状态。
人工湿地建设运行方案

人工湿地建设运行方案背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展,城市过度开发、人口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等,导致城市水环境和河流污染越来越严重。
为了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水环境的改善,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治理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工湿地的构建和运行维护,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程,那么下面就介绍一下人工湿地建设运行的方案。
设计方案建设选址和规划人工湿地的建设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并将位置固定下来。
在选择位置时,需要考虑到两方面因素:一是地形地貌的影响,二是周围的环境因素,例如:土壤情况、气候、水资源等因素。
在确定建设的位置后,根据该区域的特点,规划出人工湿地的布局和大小。
并在规划时应当综合考虑到治理目标、水体特征、土地利用现状等方面的因素,去合理的规划布局。
建设工艺人工湿地的建设工艺可以分为生物法,物理方法,化学法三种:在人工湿地建设中,最主要的是生物法。
这种方法主要依靠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来净化污染物,对于减少化肥含量、处理污水等有很好的净化效果。
而其建设方法主要需要注意的是:1.海绵状材料的选择一般生物法的人工湿地,往往都是利用多孔性流态化床(MFC)和人工海绵的构造方法,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2.植物材料的使用在人工湿地建设中,应该尽可能选用与污染物容受程度相适应的水生植物,可以帮助水体去除有害物质,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物理方法除了生物法,逆渗渗透法、固定床过滤法等物理方法也可以在人工湿地的建设中得到应用。
这两种方法如下:1.逆渗透法人工湿地的逆渗透法是指将水通过一种阻性膜,可以使水的有害物质得到有效的拦截,达到净化效果。
2.固定床过滤法固定床过滤法主要是使用工业纤维等材料,来过滤水中的杂质颗粒,去除杂质和污染物,同时也有非常好的防汛功效。
化学法就是指将一些化学药品加入到水中,可以达到减少物质的含量的目的,最常用的化学药品有植物提取物和化学药剂等,可以达到预测性清洁的效果。
运行维护人工湿地在建成后需要进行运行维护,以确保它能够正常地发挥净化作用,具体方法如下:1.定期检查人工湿地的维护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定期检查,包括水位、生态系统、植被等方面的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人工湿地建设运行方案

人工湿地建设运行方案1. 简介人工湿地是指人工建造以处理污水为主要目的的湿地系统,通过植物、微生物和物理化学作用净化废水,达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的目的。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工湿地作为一种通过自然方式净化废水的生态系统,在城市绿色建设中应用逐渐增多。
2. 设计原则人工湿地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选址:选取地势较低或者是水体流经地方建造人工湿地,方便废水通过重力流动进入人工湿地。
- 组成:人工湿地由池段、过渠段和池底三部分组成,其中池段为主要处理区域,过渠段为废水通道,池底为填充介质。
- 设计流量:人工湿地设计流量应为过闸流量的90%,要考虑到防洪安全、处理能力及水生态恢复等环节。
- 载体填充:载体填充是处理区池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选用树皮、沙子、稻草等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3. 建设运行方案3.1 建设阶段1.预处理:对人工湿地区域进行清理和平整,确保地面平整、排水通畅;2.池段挖掘:挖掘池段及其配套过渠段、入口闸等;3.装配芦苇根等填充料:将池底填充材料铺设,考虑到芦苇根生长和繁殖,应按照正确的方式装配;4.植物种植:选择具有处理污水能力的湿地植物进行种植;5.排放测试:在安装运行前,对人工湿地进行排放测试,测试效果和处理效率;6.调试运行:人工湿地的调试和运行期时间约为半年,确保其净化效果。
3.2 运行阶段1.排放污水入口闸:将来自工业、农业和城市的污水通过管道排放池段;2.转化污水处理:将污水在人工湿地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转化为环境友好型的水资源;3.繁殖生物:合理增加池段中植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增强自我修复的能力,提高净化效率;4.定期维护:对人工湿地定期检查,清理池底、修剪湿地植物等;5.监测排放水质:对排放的水质进行常规监测,确保排放水达到相关国家和地方标准。
4. 接受水质的要求人工湿地作为城市废水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运行时必须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如下表所示:水质项目排放标准(㎎/L)化学需氧量(COD)≤30生化需氧量(BOD5)≤10总磷≤0.5总氮≤2.05. 结论人工湿地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处理废水手段,它可以通过自然方式净化废水,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人工湿地建设运行方案

人工湿地建设运行方案介绍人工湿地是一种模仿自然湿地的人工系统,通过人工建设和设计的水生植物,以及土壤和沙石等材料,模仿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和修复。
人工湿地在环保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建设和运行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人工湿地的建设运行方案,包括人工湿地建设流程、设计要素、运行维护等方面,为读者提供参考。
人工湿地建设流程人工湿地的建设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建设目的和需求;2.选择合适的建设地点;3.进行勘测和设计,包括土地使用规划、水质分析、植物筛选等;4.进行施工和投入;5.进行调试和评估。
人工湿地的设计要素包括:湿地水体湿地水体通常采用流经湿地的自然水源,如河流、湖泊、蓄水池、雨水管道等。
同时,人工湿地也可以与市政排水系统等进行连接。
植物配置植物是人工湿地中重要的一部分,既包括湿地底部和水体的植物,也包括湿地周围的植物。
在植物的选择上,要结合当地气候、水质和面积等因素进行选择。
填料填料包括土壤、沙石、砖石等。
填料的选择与植物的配置密切相关,同时也需要考虑填料的质量、厚度等因素。
配置和循环方式配置和循环方式主要指进出水流的方式,在确定配置和循环方式时,需要考虑进出水流量、水体深度、植物配置等因素。
运行维护人工湿地建设完成后,需要进行运行维护,包括定期巡检、水质监测、维护沟渠等环节,保持湿地的良好环境和功能。
在日常运行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维护工作:1.定期清理沉积物和生长的植物,以保持湿地的通畅和正常运行;2.定期检测和监测水质,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运行模式;3.维护管道设施,确保管道流通。
结论人工湿地是一种绿色环保技术,在生态保护和污染物处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设计和建设人工湿地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水质、植物、配置等,同时维护和管理也非常重要,只有保证正常的运行和维护,才能发挥人工湿地的最佳效果。
人工湿地运行维护

植物管理:1、为防止杂草的大量生长,每年春季植物发芽阶段可对湿地进行淹水,防止一些旱生杂草的生长。
待植物生长良好,足以在与杂草生长竞争中占据优势时,恢复正常水位,此过程大约半个月。
2、每年冬季应对湿地中的植物进行收割,人工湿地植物收割后,应及时清理人工湿地上残留植物碎屑,防止因植物残留造成出水取出效率降低甚至污染物的浓度升高。
3、湿地植物除虫应尽量少用杀虫剂,避免对水质产生影响,造成二次污染。
人工湿地的启动运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启动一般要经历几个阶段:即系统调试、植物栽种、根系发展不稳定阶段和植物生长成熟、处理效果良好的稳定成熟阶段。
一般建成初期,需要将湿地填料浸水,按设计流量运行到3个月后,可将水位降低到填料表层下15厘米,以促进植物根系向深部发展。
待根系生长成熟,深入到床底后,将水位调节至填料层下5厘米处开始正常运行。
进入稳定成熟阶段后,系统处于动态平衡,植物的生长仅随季节发生周期性变化,而年际间则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系统的处理效果充分发挥,运行稳定。
人工湿地的日常运行与维护管理:正常情况下应保持湿地池中的水位,在湿地日常运行中,建议每个月将湿地池排干一次,使湿地池处于晾干状态,使空气深入到湿地池内部,促进好氧微生物的活性,加快降解填料中沉积的有机物,同时由于系统停止进水,微生物新陈代谢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得不到持续的补充,填料中的微生物会逐渐进入内源呼吸期,消耗本身资源并逐渐老化死亡,利于湿地的长期运行,并降低湿地填料发生堵塞的几率。
湿地运行中应及时清理人工湿地填料表面的植物落叶及败落的茎秆等。
在植物生长旺季可适当收割一些湿地植物,有利于取出废水中的氮。
在湿地系统运行期间,若出现表面堵塞现象,可适当更换堵塞区域的湿地填料,具体更换量为湿地表层一下15厘米左右,提高系统的渗透系数。
人工湿地运营维护方案

人工湿地运营维护方案一、前言人工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工程,可以有效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因此,对人工湿地的运营维护工作尤为重要。
本方案旨在针对人工湿地的运营维护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以确保人工湿地系统的有效运转,提高其环境效益。
二、人工湿地的基本构成人工湿地是由水生植物、微生物等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它通过水流、植物、微生物等作用,来净化废水,改善水质,维持生态平衡。
因此,人工湿地的运营维护需要综合考虑植物、水质、水量、土壤等多个因素。
1. 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是人工湿地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对净化水质、保护水生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对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品种选择、种植密度等进行科学管理。
2. 微生物:微生物是人工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解有机物、氧化铵氮、硝化硝态氮等,在水质净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需要关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情况,并合理调整运营维护工作。
3. 水质:水质是评判人工湿地运营效果的重要指标。
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水质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4. 水量:人工湿地的水体是通过自然补给和排放来维持平衡,因此需要谨慎管理水体的水量,确保水体在适宜范围内。
5. 土壤:人工湿地的土壤也对植物生长和水质净化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对土壤 pH 值、营养物质含量等进行定期测试,保持土壤的健康状态。
三、人工湿地的运营维护工作安排人工湿地的运营维护工作包括日常管理、设备维护、环境监测等方面。
1. 日常管理(1)清理水体:定期对人工湿地中的水体进行清理,清除水生植物残体和杂物,保持水体通畅。
(2)植物管理:对人工湿地中的水生植物进行及时修剪和换植,保持植物的生长状态。
(3)施肥管理:根据植物生长状态和土壤养分含量,定期施肥,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
(4)水量管理:定期监测水体的水量情况,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保持水体的适宜水量。
2. 设备维护(1)投放水体:对人工湿地中的水体进行定期清理和检修,保证水流通畅。
人工湿地运营方案

人工湿地运营方案1. 概述人工湿地是一种利用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通过模拟类似自然湿地的处理环境,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的一种人造湿地。
人工湿地的建设旨在改善城市污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为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手段和保障。
本文主要介绍人工湿地运营方案,包括维护管理、监测和数据分析、环境保护和对外宣传等。
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和运营,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工湿地的处理效能和生态价值。
2. 维护管理人工湿地是一个以物理、化学、生物为一体的生态系统。
为了保证其稳定、高效地运行,必须进行细致入微的维护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地面防渗人工湿地必须遵循一定的建造规范,保证防渗性,防止地下水岩石渗漏,导致水体污染。
•化学物质管理禁止非法倾倒任何有害化学物质到湿地,避免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植物管理采用适宜特性的植物,并做好肥料与灌溉管理工作,保证人工湿地内植被良好生长,并对植被进行适度修剪。
•水质管理对运行中的灌溉水体每年进行全面水质测试,检测运行中的水体是否达到政府规定的标准及是否影响周围环境。
•设备维护对所有设备实行定期准确维护,特别是对机械设备的保养。
3. 监测和数据分析监测和数据分析是人工湿地运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管理层及时了解人工湿地的运作情况,提高运营效率。
具体措施如下:•建立监测系统通过在湿地建立监测系统,对湿地内进行全面监控。
在监测系统内设置污水检测点、植被观测点、水位探测点等•数据分析采用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在多角度上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来发现湿地区运行中存在缺陷的地方,进而改善湿地的运行状况。
•监控结果分析报告逐年编制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并及时向监管部门提交复印件,以确保人工湿地的运行水平能够满足水污染控制强制标准的要求。
4. 环境保护环保是人工湿地运营的核心,以保证水质达到国家标准为目的来实现整个湿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具体措施如下:•禁止破坏湿地区域内一切活动都要得到湿地管理部门的批准,并严格禁止随意进入湿地。
人工湿地建设运行方案

人工湿地建设运行方案前言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复合系统,旨在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处理污水、提高水质、保障水资源安全等目的。
本文主要介绍人工湿地建设运行方案,旨在帮助相关企业、政府部门、个人等实现湿地的高效稳定运行,提高环保水平。
建设方案选址选址是湿地建设的第一步,一般应在城市自来水厂或污水处理厂出口处处置废水。
同时,需考虑到区域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因素。
建设规模湿地建设规模需根据处理废水量、空间条件等因素而定。
按照污水处理流量分类,一般分为小型、中型、大型湿地。
长期考虑,应根据当地的环境变化,对规模进行调整。
设计要点由于人工湿地建设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依靠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效应实现对各类污染物的降解、转化。
建设要点如下:•人工湿地通常分为净化区、沉淀区、氧化区、加强区等,每个区域的特点、作用需进行合理设计。
•湿地常采用人工湿地与天然湿地结合方式,放置更适合生长的水生植物,提高净化效果。
•通过合理的设计,增加对细小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将其转化为有机物,促进生态系统的完善。
•废水进入联合氧化塘,加速氧化,增加溶解氧浓度,锤炼有利于湿地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处理污水的速度。
运行方案管理人工湿地作为复杂生态系统,需要进行经常性维护管理,以确保湿地功能的顺利开展。
建议根据湿地不同的组成部分,分别进行管理。
•监测地下水位变化、植物生长状况、底泥淤积情况、水质等指标,定期进行采样分析,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
•对生物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进行清理,保证清洁的底泥层支撑湿地系统的运行。
•水质监测超标情况下应急处理,定期检查污染物负荷、水流量,及时调整处理流程、处理时间和处理对象。
经费人工湿地建设与运行纳入城市的工程建设预算,相关费用主要由城市环境管理部门担负。
建议将人工湿地经费与物业费、水费等其他费用一起纳入财政的日常管理,确保湿地长期运行。
结束语本文简要介绍了人工湿地建设和运行方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工湿地工程技术指南

指为满足工程总体要求、人工湿地进水水质要求及减轻湿地污染负荷,在人工湿地前设置的处理工艺,如格 栅、沉砂、初沉、均质、水解酸化 等。
一、人工湿地概述
(6)后处理 指为满足出水达标排放或回用要求,在人工湿地后设置的处理工艺,如: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过滤、消
口设计应尽可能简单。图2.2所示为几种常见的出水口形式。第一种为存在死区的单一出口,由于存在死区,水力停
留时间缩短。第二种为多出口形式,可有效增加水力停留时间。第三种是出水堰溢流出水。后两种出口形式效果较好。
出水口大小应考虑传输最大日均流量,再加上湿地面积上的降雨量。
出水口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控制湿地水位。水位的确定需要考虑植物生长的需要、水力停留时间和湿地单元的维护
由上表可知: ① 表流湿地相对于潜流湿地其负荷低、占地面积大、建设费用低,适用于河滩湿地、湖滨带湿地等类型的项目,处理污染物 浓度较低的水。 ② 潜流湿地具有负荷高、处理效果好、占地面积较小等特点,适用于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村镇污水处理等项目,处理污染 物浓度较高的水。 ③ 每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各具特色,在工程设计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两种或几种工艺组合,充分利用各自优点实现工程效益最 优。
A = Q/ qhs
式中: A——人工湿地面积,m2; 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 qhs——表面水力负荷,m3/(m2·d)。
2.1.4 表流湿地的布水及出水
1.湿地布水 布水管渠是向人工湿地中输送污水的装置,布水时应尽量均匀。布水装置可用于调控污水流量。 若采用布水管,需要在一端设清洗法兰,以便周期去除积存的固体。同时在可能出现气体积累的地方设排气
人工湿地运营方案

人工湿地运营方案1. 引言人工湿地是针对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而设计的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
它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生态系统对水中污染物进行处理、净化和降解,为城市水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水质保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人工湿地运营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人工湿地运营的方案和方法。
2. 运营方案2.1 设计及建设人工湿地的设计和建设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选址:在选址时,需要考虑地形、土质、地下水、降雨等因素,确保满足人工湿地的功能和运营需要。
•建设材料:人工湿地主要由沙、砾、土和植物等构成,这些材料需要符合一定的规格和要求,确保能够承载和利用水处理过程。
•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应在满足功能和运营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运营成本和维护难度。
同时需要考虑运营周期和维护模式,确保人工湿地的长期运营。
2.2 运营管理人工湿地的运营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水质监测、植物维护、水量控制、污泥清理等。
•水质监测:定期对人工湿地的入口和出口进行水质监测,以评估其处理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植物维护: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是水处理的重要依托,需要定期对植物进行修剪、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
•水量控制:根据人工湿地的设计要求和水源水质来控制水的进出,以维持湿地内水位的平衡和水的稳定流动。
•污泥清理:长期运营后,人工湿地内可能会积聚一定量的污泥,需要对污泥进行清理和处理,以保证湿地的处理能力。
2.3 运营技术人工湿地的运营技术包括了植物种植技术、水文学分析技术、微生物生态学技术等。
以下是几点建议:•植物种植技术:在设计和建设人工湿地时选择适宜的湿地植被,根据不同季节进行适当修剪,增加氧气传递通道,以促进湿地内植物的生长和水质的净化。
•水文学分析技术:需要对人工湿地内水质、水温、水位、水流速度等参数进行监测和统计分析,以确定湿地的工作状态和调整湿地的运营方式。
•微生物生态学技术: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对水的处理起着重要作用,需要考虑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环境,以优化处理水的效果。
人工湿地的运营方案

人工湿地的运营方案一、人工湿地的生态特征1.人工湿地的生态特征包括湿地植被、湿地动物、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在人工湿地运营管理方案中,需要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促进湿地植被的生长和繁衍,保护湿地动物的栖息地,维护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2.为了保持人工湿地的生态平衡,需加强湿地生态监测和评估工作,定期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问题,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二、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1.人工湿地以其强大的水质净化功能而受到广泛关注。
人工湿地的运营管理方案需要明确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目标和标准,制定科学的水质监测方案和净化工艺,确保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持续有效。
2.实施适宜的管理措施,如加强底泥管理、加强植被养护、加强水源控制,适时对人工湿地进行冲洗等,以维持湿地水质稳定和可持续的净化效果。
三、人工湿地的生态系统维护1.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是人工湿地运营管理的首要任务。
运营单位需建立健全的湿地生态资源保护制度和规章,严格执行相关保护政策,确保湿地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
2.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工作需持续推进,包括清理湿地垃圾、维护湿地植被、修复湿地水系等,以保障湿地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四、人工湿地的游客体验1.提升人工湿地游客体验是人工湿地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运营单位需设计合理的游览路线、设施设备和景点展示,扩展湿地旅游项目,打造生态和有趣的旅游胜地。
2.加强对游客的解说和服务工作,提供科普知识、生态讲解、生态体验等服务内容,吸引更多游客参与湿地保护和科普教育。
五、人工湿地的合理利用1.合理利用人工湿地是保障湿地可持续运营的关键。
运营单位需要探索开发湿地资源的新型利用方式,包括开展湿地农业、湿地渔业、湿地旅游等产业,并将运营收益用于湿地保护和维护。
2.加强湿地保护宣传及社区教育工作,增强社区居民对湿地保护的认同和参与,推动湿地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人工湿地运行维护标准

人工湿地运行维护标准1. 运行管理1.1 湿地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的运行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运行流程。
1.2 湿地管理单位应定期进行巡查,检查湿地系统的运行情况,包括水质状况、植物生长情况、动物活动等。
1.3 湿地管理单位应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如水位变化、水质异常、植被病虫害等,并记录处理过程和效果。
2. 水质管理2.1 湿地管理单位应定期监测湿地水质,包括溶解氧、氨氮、总氮、总磷、悬浮物等指标,确保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2.2 湿地管理单位应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节进水量、调整水质处理设施等,保持水质平稳和达标。
2.3 湿地管理单位应定期清理湿地系统中的淤泥和底泥,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
3. 植被管理3.1 湿地管理单位应定期对湿地植被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修剪过密的植被、清除杂草等。
3.2 湿地管理单位应保证湿地植被的种类和数量符合规划要求,根据需要进行种植、补植和疏伐。
3.3 湿地管理单位应定期施肥和浇水,保证湿地植被的生长和繁殖。
4. 动物管理4.1 湿地管理单位应保护湿地中的野生动物,不得干扰和捕杀野生动物。
4.2 湿地管理单位应定期巡查和记录湿地中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以及它们的活动情况。
4.3 湿地管理单位应采取措施控制害虫和有害动物的数量,如设置捕捉器具、利用生物控制等。
5. 废物管理5.1 湿地管理单位应建立废物管理制度,明确废物分类、收集和处理的流程。
5.2 湿地管理单位应定期清理湿地中的垃圾和废物,并进行正确的处理,如分类回收、焚烧或填埋。
5.3 湿地管理单位应建立垃圾和废物的收集点和容器,并进行定期清理和更换。
6. 安全管理6.1 湿地管理单位应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湿地系统的运行过程安全可靠。
6.2 湿地管理单位应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人们注意安全事项,如禁止游泳、禁止捕捞等。
6.3 湿地管理单位应定期进行设备和设施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人工湿地的运行、维护、管理

人工湿地的运行、维护、管理目录1 启动和水位控制 (3)2连续、交替运行 (5)3冬季运行 (6)4杂草控制 (6)5恶臭控制 (7)6藻类 (7)7动物管理 (9)8安全性 (11)9病虫害控制 (11)10系统监测 (11)11植物管理 (12)12系统堵塞 (12)13护堤维护 (14)14暴雨径流 (14)15清淤 (14)16出水消毒 (15)人工湿地的运行、维护、管理1 启动和水位控制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从启动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从启动到成熟及正常运行,一般要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启动阶段。
在此阶段中,整个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植物的生长、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及生物膜的生长都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
植物的根茎不断生长,其根系不断发育并逐步向填料床深处扩展,微生物的数量不断增多、优势种群逐步形成,此时系统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及运行稳定性尚处于变化之中。
第二阶段是稳定成熟阶段。
在此阶段中,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植物的生长仅随季节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而年际间则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此时系统的处理效果充分发挥、运行也比较稳定。
启动期的长短根据系统类型、进水水质以及不同季节而定。
表流湿地为保证植物更好地生长,满出水水质要求,需要的启动时间应足够长;而潜流人工湿地并不是主要靠植物来进行水处理,所以对启动时间的长短要求并不严格。
人工湿地系统从启动到成熟所需的时间随各地的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要两年左右的时间。
有研究表明,湿地系统对BOD5和SS的去除率随季节没有明显的变化,而且终年保持在较高的净化水平上。
N、P的去除,对于表流湿地来说,在启动期,表层土壤新鲜,植物快速生长,湿地系统中N、P的去除率要比系统稳定后的去除率高。
但是这种快速去除N、P的能力只是一个短期过程。
土壤颗粒表面吸附位可吸收N、P,为植物快速生长提供营养盐,但随着基质交换吸附点位的饱和,对P的去除能力会逐渐降低。
因此,在经过一两年的启动期后,湿地P的去除率开始下降。
人工湿地建设运行方案

人工湿地建设运行方案一、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雨水和生活垃圾排放量逐年增加,使得城市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自然的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调节水质、保护水生态及景观美化等多种优势,成为当前城市生态建设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人工湿地建设运行方案,包括建设流程、运行管理、维护和保养等方面。
二、建设流程1. 前期准备在选址前,需要进行生态环境评估和水文地质调查,选址时需考虑土地权属、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
同时还需进行前期宣传和征地工作。
2. 施工建设人工湿地建设需要进行各项工程,如土方开挖、防渗措施、植被种植等。
施工过程中需要保障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
3. 进行验收人工湿地建设完成后,需要进行验收。
验收内容包括工程质量、技术要求等方面的检查,以确保人工湿地可以正常使用。
三、运行管理1. 水质监测在人工湿地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水质。
监测内容包括水质指标、营养物质含量、味道等,以及鉴别有害物质是否有超标情况。
2. 植被管理人工湿地需要种植具有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以保证湿地生态的平衡。
在植被管理中,需要进行肥料施用、修剪摘花等工作。
3. 应急预案人工湿地运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大量降雨、特殊污染事件等突发情况,需要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相关问题。
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组织、物资准备、应急救援等方面。
四、维护和保养1. 周期性检修人工湿地需要定期检修,以确保设施的完好无损。
检修内容包括防渗措施、植被生长等方面。
2. 清淤工作人工湿地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淤泥问题,需要进行清淤工作。
清淤工作需要结合淤泥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施工方案。
3. 管理人员培训为保证人工湿地的正常运行,需要进行管理人员的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技术知识、管理技能等方面,确保管理人员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工作。
五、结论人工湿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严格遵守各项标准规范,确保人工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质净化效果。
人工湿地建设运行方案

人工湿地建设运行方案背景介绍人工湿地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利用人工手段构建的具有生态功能的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可以自然地净化水质,保护水资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人工湿地建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环保手段。
建设方案1. 确立建设目标与功能在人工湿地建设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建设目标和功能,明确水体的入水水质标准和出水水质标准,以及人工湿地对于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同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人工湿地的生态功能,如保育生态资源、改善水质、增强景观等。
2. 选址和设计方案在确定建设目标和功能后,需要从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工程技术等多方面考虑选址和设计方案。
选址需要考虑水源、土壤、地形地貌等因素,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工程的布局、污染负荷、水流等。
3. 实施建设工作在确定选址和设计方案后,需要对人工湿地进行建设工作。
建设工作包括勘测、清理现场、修建水泥填充、盖土等基础工程,然后进行水源引入、植物配置等生态建设工作。
建设过程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实施,并进行现场管理和施工技术支持。
4. 运行与维护人工湿地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保证人工湿地的长期稳定运行和污染物去除效率。
日常管理包括测量、监测、清洗等工作,维护则需要对水位调节、植物管理、防护设施等进行维护。
同时,需要进行水质监测和数据记录,对于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和改善。
总结人工湿地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建设工程,需要从选址、设计、建设到运行全程把控,保证人工湿地的目标和功能能够得到实现。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各项技术和生态因素,并进行日常监测和管理,以达到长期稳定、高效的运行效果。
人工湿地建设运行方案

人工湿地建设运行方案概述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处理系统,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它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处理机理,利用植物、微生物等自然因素处理废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净化水质和增强水体生态环境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工湿地建设的运行方案,包括建设前的准备工作、建设过程中的操作注意事项、运行维护及评估等方面。
建设前的准备工作在建设人工湿地前,我们需要完成以下准备工作:1.选址人工湿地的选址需要考虑许多因素,例如土壤水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周边环境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工程建设的便利性和后续运营的可持续性。
因此,选址应该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寻找一个满足条件的、经过充分研究的区域。
2.设计人工湿地的设计是关键的环节,需要根据选址条件和预计处理水量进行合理的水体分布设计。
合理的设计能有效提升湿地的处理效果,并且可以在后续的运行过程中对维护和管理带来很大的便利。
3.材料选用人工湿地在材料方面需要选择合适的填料和保持水体生态稳定的植物等。
例如,通常我们可以选择沙子或砾石等材料来滤净水质,同时在植物选择上也需要考虑到其适应能力和水质净化效果。
建设过程中的操作1.建设人工湿地的基本形式是由人工挖掘的整体结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保证装置的上下游连接通畅。
在运用湿地设计流程时,需要按照事前制定的设计方案,确保各个水体区域间的通道畅通。
在植物安置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植物的种植位置、深度和生长方式,合理布置植被促进水处理作用,保护和促进保护植物的生长环境。
2.调试期在人工湿地设计完毕后,我们需要进行一定的调试期,以确保各个水体区域之间通畅,生态环境平衡。
调试期间应以不影响厂家的正常生产为前提,先让水流流经一段时间以确保工艺的可操作性,随后逐步加大水流量,促使湿地进入运行阶段。
运行维护及评估概括来说,运行维护是让人工湿地保持清洁、先进的关键。
因此,我们需要每年定期提醒工作人员检查湿地中植物的生长情况,完成对水体的养护工作,保证湿地水体系统以健康发展,进而保护自然环境。
第四章 人工湿地的设计、运行和维护

时必须加覆盖层避免材料降解。
31
(2)聚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和高密度
聚乙烯。安装难度大,抗刺破性差,但
抗紫外性好,修补容易,并且生产过程
不需要氯气,相对环保。价格稍贵。
32
(3)聚丙烯:抗刺破性能最好,抗摩擦性 能良好,抗紫外光性能优良,制造不需 要氯气,是三种产品中最环保的,但价 格最贵。
可使废水流过的小孔,会提高土壤的多孔性,使废水适度流
动。实践发现,由于土壤的透水性不够,废水流过土壤表面 时产生了很多问题。
平流系统能有效降低生化耗氧量,减少悬浮固体,但由于它
们相对缺氧,所以这类系统要改进氨的硝化问题。它去除病 原体的效果极佳。
22
垂直流人工系统:以间歇的剂量将废水施用于床表面, 废水垂直渗透过多为砂砾的基质。
20
问题: • 有机负荷太高时容易堵塞。通常在潜流系统前面 有一个沉淀过程,以去除悬浮固体。此外,常常 采用多个进口,尽可能均匀地分散悬浮固体,避
免堵塞问题。
• 建造费用较高(是表流系统建造费用的4~8倍),主
要是砂砾填充费用。
21
水平流人工系统:基库思法或根区法。60年代中期由基库思博 士首创的。它包括一个种有芦苇的轻粘土或粘重土矩形床。 废水水平地流过芦苇的根围。土壤结构通过添加钙和铁或铝 补充物来增加土壤沉淀磷酸盐的能力。 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基库思认为,扎进土壤的芦根死后形成了
安全和具有可见性。
35
4、流量分布设施 对于依靠重力自流的结构设计,V型槽或 水平的堤堰都很好。 对于小的系统,可采用聚氯乙烯管。
36
37
38
5、流量分布管道 废水从流量分布装置出来后应该被均匀地 分布在湿地的前端。对潜流湿地,布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流型湿地中,植物和细菌生长至死亡,然
后以还原态的有机物形式积累在湿地的底部, 逐渐转化为泥炭,最终成为煤。
潜流型湿地中,植物残骸积聚在砂砾床的表
面,逐步分解为各种有机物质,有机物还会以 难降解的形式(长链少氧的有机分子)存在于 砂砾层的孔隙中。
5
• 氮的去除途径更复杂,季节性影响更明显。 氨态氮的去除不仅与温度有关,也与季节 有关。 • 植物秋天死亡,在冬天积累,到了春天, 当水温升高,细菌活动增加时,它们会释 放出氨。
60
五、运行和维护要考虑的事项
湿地与稳定塘的运行很相似,要注意如下 事项: (1)水位的保持 (2)护堤和堤面的维护 (3)防止水的渗漏 (4)控制虫害 (5)流量分配和水位控制装置的维护
61
(一)潜流型湿地
1、水位保持:植物生长时最为重要。 植物成活后可通过降低水位刺激根的伸展。 生长季节每个月排干一次,再马上升高水位, 可 以将氧气带入湿地。
12
100 10 堰
短而宽的湿地中形成的随意性水流问题:
进水端建堰,将湿地分成10个独立的单元,在溢 流口收集出水。
13
考虑植物的影响,在表流型湿地中,被 植物所占据的空间体积百分数估计约为 25%。因此,实际水的体积和水流滞留 时间为:
体积=2000x75%=1500立方英尺
HRT=1500/200=7.5天
28
(三)护堤和隔水层
1、护堤 上坡面的护堤:引导地表径流 下坡面的护堤:保持介质床和维持湿地的 水位。 根据具体的功能构建。
29
护堤的坡度比
1 3
1 1
1:3
i=1:1
30
2、隔水衬垫层 (1)聚氯乙烯:最便宜最容易安装。用于 人工湿地的厚度应为0.762mm或更厚。聚
氯乙烯的抗刺破性能和抗摩擦性能都很好,
优势:间歇投放废水可促进基质的氧合作用,这种充
氧环境能更多地去除生化耗氧量并进行更大程度的 氨硝化。植物在床表面形成一个垫层,捕集需氧降 解的悬浮固体。废水慢慢流过时,基质中的细菌开 始进一步处理。用砂砾作基质,避免了以土壤为基
础的平流系统所遇到的传导性问题,而交替的潮湿
期和干燥期则可以提高基质的固磷作用。
• 在合理的设计标准基础上确定系统的规模
• 隔水层和护堤工程
• 湿地单元内废水的分配和收集
26
(一)结构组成
1、隔水层和护堤 2、流量分配装置 3、水位调节装置
4、布水和集水管道
27
(二)地基准备
1、地基层适度压紧,防止地基下陷造成隔水层 的破坏。 2、有尖锐石块的地基,要考虑去掉石头或填沙 子,或采用复合型筑路材料,防止隔水层被架 空。 3、填土的地基的压紧程度应该达到90%的密实 度。 4、制定承受力分级的偏差规格,考虑承受重型 建筑机械是否会变形。
第四章
人工湿地的设计、运行和维护
一、设计原理 二、潜流型人工湿地
三、表流型人工湿地
四、建造过程
五、运行和维护需要考虑的事项
1
一、湿地设计原理
人工湿地的设计原理是基于水力负荷、滞 留时间、面积负荷率、水温及植被密度。 即湿地每天处理水、肥料和有机物的能力
取决于其面积的大小。
2
不同来源、不同组成污染物的实际处理过程 非常复杂,要涉及到大量种类的微生物、 植物和动物的相互影响。
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考虑处理后的出水处置或回用 的方法: • 排放到河流、溪流、湖泊、池塘或海洋
• • • 排放入地下 土地应用:灌溉、动植物栖息地 蒸发
19
二、潜流型人工湿地
设计理念:使废水流过基质,水位保持在基质 表面之下。
优点:大部分处理发生在地表之下,适合于 较冷的气候。可以防止处理床在零下气温时 结冰。无产生臭味或蚊子问题,而且可以处 理较高负荷的废水。
58
8、砾石、沙子和土壤:种植和处理的介质
(1)潜流型湿地: 理想的介质为沙砾尺寸在0.5~1英寸。 在处理系统的前端区域,应该采用1.5~3英寸的
砾石,其较大的空隙比,为固体物沉淀、消化留
出空间而不至于给介质层的水力传导性带来大的
影响。
砂砾应水平铺设,铺设时要保证隔水层的完好。
59
(2)表流型湿地 如果湿地是建在压紧的黏土或塑料衬垫隔 水层上,必须在隔水层上铺一层土壤。 铺设的土壤表面平整,要被压紧到最大密 实度的85%,既不会使植物随泥水漂走, 又不会使植物扎根困难。 根据植物根的深浅调整铺设的土层深度。
23
潜流人工湿地类型示意图
24
三、表流型湿地
衬有不透水材料层的浅蓄水池,充填有土壤或砂砾基质。 废水在基质上面流动,通过稠密的植物。从这点上看,它们模 拟天然湿地的水流,表流湿地的建造费用较低(一般建造费用为 1万~10万美元/公顷),主要用于土方工程。
25
四、建造过程
建造一块湿地要解决的基本工程问题:
20
问题: • 有机负荷太高时容易堵塞。通常在潜流系统前面 有一个沉淀过程,以去除悬浮固体。此外,常常 采用多个进口,尽可能均匀地分散悬浮固体,避
免堵塞问题。
• 建造费用较高(是表流系统建造费用的4~8倍),主
要是砂砾填充费用。
21
水平流人工系统:基库思法或根区法。60年代中期由基库思博 士首创的。它包括一个种有芦苇的轻粘土或粘重土矩形床。 废水水平地流过芦苇的根围。土壤结构通过添加钙和铁或铝 补充物来增加土壤沉淀磷酸盐的能力。 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基库思认为,扎进土壤的芦根死后形成了
物种出现。
也可以选择在沼泽上覆土或覆盖物3-6英寸
53
进行湿地规划时, 时间的选择非常 关键,要确保来 自植物预备库的
植物尽快移植。
即将要移植的植物
54
将不同的种类进行分类,确保在设计种植区域内选择准确的种类。
55
人工湿地中普遍应用的三种植物是香蒲、 芦苇、藨草。 实践中可以选用拟建造湿地地区的一些适 生的硬秆植物。从当地苗圃或附近的排 水沟或灌溉渠边筛选的植物可以保证其 遗传性状适应本地的气候条件。
33
(4)具有织物结构的衬垫材料 强度大、坚韧、抗刺破、撕裂和紫外辐 射,费用高。
海普隆(氯磺化聚乙烯)、XR-5(含织物结构 的聚氯乙烯)、强化聚丙烯
34
3、进水和出水设施 人工湿地需要能将废水均匀的分布到湿地 中的装置,能控制湿地床中水位以及收
集处理后出水的结构设施。
装置的目标是易于建造、易于维护、操作
弹性大,但抗紫外光降解的能力差,使用
时必须加覆盖层避免材料降解。
31
(2)聚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和高密度
聚乙烯。安装难度大,抗刺破性差,但
抗紫外性好,修补容易,并且生产过程
不需要氯气,相对环保。价格稍贵。
32
(3)聚丙烯:抗刺破性能最好,抗摩擦性 能良好,抗紫外光性能优良,制造不需 要氯气,是三种产品中最环保的,但价 格最贵。
微生物的相互影响非常复杂,没有统一的模
型,通常采用黑箱原理来描述湿地过程。
3
如图,碳的流动途径只有三条: a.出水中残留的溶解性和难溶性有机物 b.转化返回大气中的气态化合物 c.保留在湿地中的固体有机物
4
固体有机物的积累在两种类型的湿地中有不同 的结果。大部分碳水化合物变成植物、细菌或 其他微生物体物质,形成食物链的基础物质。
9
早期的废水处理设计模仿又长又窄的自然水流路线。
在表流型湿地的前端,有机颗粒物被沉淀下来,
由于浓度太大而导致有臭味。
在潜流型湿地中,砂砾床的前端被固体物堵塞,
废水开始从表面上流过,通常会影响滞留时间和
处理效果。
10
33.3
100
10 33.3
a(1000平方英尺)
b(1000平方英尺)
相同面积不同边长两种方案比较图 深度:2英尺 总容量:2000立方英尺。 每天将200立方英尺的水引入,10天湿地被装满,水开始 外流。 水滞留时间(HRT) = 容量/流量=10天 水力负荷率(HLR)= 流量/面积=0.2英尺/天 流速: a 100/10=10英尺/天 b 33. 3/10= 3.3英尺/11 天
49
上图为湿地抽水后准备进行种植。
覆盖表层土或其他添加物
湿地沙砾床的表面应该加以覆盖,为新生
根的植物提供隔热保护层。 表流型湿地中,为了保护幼苗,应逐渐升 高水位。
50
度量种植深度
在进行种植前,应先测量湿
地的深度,以确定湿地景观
带的设计深度。此外,种植
区域的边缘地带应该进行标
记,以便工作人员在适当的
6
7
(一)水力学
水力负荷:湿地在一定的时间内处理一定 量的废水的能力。 如一片人工湿地的水力负荷可以被描述成 日处理能力1万加仑,水流滞留时间 (HRT)3.5天。
8
水流滞留时间:一个水分子从湿地的一端流到另
一端所需时间的期望平均值。
自然湿地系统:水流滞留时间的变化很大。湿地 所占面积和深度将随季节而变化。 雨水径流的处理:湿地的面积可以波动。 废水的处理:水流滞留时间可以较精确地计算出 来。这对于确定预期的处理效果很重要。
14
对于潜流层湿地,要考虑砂砾层的影响。
砂砾的粒度大小和不同粒径砂砾的分布都会影响 水流速度。
15
16
在均衡布水中,利用水的重力自然流的 方案比用水泵的方案好。同时,在景观 设计中,更多的是采用不规则形状。
17
(二)温度
废水处理过程与温度密切相关。水温的确定可采用 湿地的热模型。
Δ H = H进 ± H气 ± H地―H出
图b的水流速度为图a的1/3。对于含有悬浮固体废弃物 的废水,水流速度越慢,固体废弃物的去除效率越
高,从而图b的固体废弃物的沉淀效率为图a的3倍。
对于垂直方向的水力负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