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新课导入
当非 亡亡 国国 之之 运君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学习目标
1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2 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重点) 3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难点)
知识讲解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知识讲解
表现三:宦官专权。
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 公侯驸马途遇内官
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出游玩, (宦官),反回避之,且
甚至公开抢掠民女。明熹宗爱好木工, 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叩
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
头跪拜矣。
全部交给宦官魏忠贤。于是,魏忠贤
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赵翼《廿二史札记》
“明朕思自宗登年极号十崇七祯年(,1虽62朕8—薄1德64匪4躬),上勤干于天政 事咎,生然活皆节诸俭臣,误但朕生,性致多逆疑贼,直执逼政京能师力。有朕限死, 无法面挽目救见衰祖微宗的于大地明下王,朝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 (1611—1644)
煤山(今景山) 景山公园歪脖子树 景山公园明思宗殉国处
知识讲解 表现四: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东林党争”
知识讲解
表现五: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明朝中叶后,皇帝、王公、勋
戚、宦官所设置的庄田数量之多,
超过了以前任何时代……在占田的
过程中,他们强夺农民的产业,烧
毁房屋,铲平坟墓,砍伐树木,逼
明代《流民图》(局部)
得很多人逃离家乡。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B. 政治清明
C. 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明朝的灭亡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明朝的灭亡。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进入中原。

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的基本过程,知道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2.明朝末帝崇祯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统治,李自成起义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阅读理解、史料分析、思考探究、合作讨论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历史小说《李自成》。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明朝的祖训,一部分人敬重明朝的骨气,一部分人对明朝怀有愤恨,认为明朝的统治最为黑暗。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朝的灭亡》。

二、预习检查1.说出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及影响。

2.满洲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三、学习任务一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及明末农民起义,着重介绍了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发展过程、口号、结果及影响; 还从侧面介绍了清军入关,清朝全国性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朝政
土地
李自成 李自成 1644 城 北京
努尔哈赤
皇 太极 吴三桂
A
D
A
C B
答:明代中后期,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政治日益 腐败。由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最终发动了农民 起义。
答: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 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了 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 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 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灾难深重的 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发动起义,最终推 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答:李自成。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 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 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 贫苦民众发放钱粮。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 湖广等10余省。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 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 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 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A
B
C
A
A
【解析】A项,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政权,史称后 金。
C
【解析】根据题干中“知这段材料讲述的是努尔哈赤的故事。
D
答:材料一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 疏于朝政。 材料二反映了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答:是的。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 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

明朝的灭亡一、选择题1. 推翻明朝统治的是()A. 吴三桂领导的叛军B.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C. 努尔哈赤领导的大军D. 皇太极领导的清军【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644年3月李自成进京,明末崇祯刚愎自用,自缢,李自成建立了大顺王朝。

推翻明朝统治。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 明朝后期,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的是()A. 努尔哈赤B. 皇太极C. 铁木真D. 阿骨打【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女真族的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史称后金。

A 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3. 明朝的建立者和灭亡者是()A. 朱元璋、皇太极B. 朱棣、李自成C. 朱元璋、李自成D. 朱元璋、皇太极【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1644年3月李自成进京,明末崇祯刚愎自用,自缢,李自成建立了大顺王朝,推翻明朝统治。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4. 明朝中后期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A. 宦官专权严重B. 政治日益腐败C. 皇帝疏于政事D. 大臣结党营私【答案】B【解析】A项宦官专权严重是东汉中后期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B项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是当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符合题意;C项“皇帝疏于政事”和D项“大臣结党营私”是政治日益腐败的具体表现;故选B。

5. 建立“后金”,后改名为“清”的民族是()A. 契丹族B. 女真族C. 党项族D. 吐蕃族【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7世纪初,女真族的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为清。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6. 李自成建立政权的地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A. 北京B. 南京C. 西安D. 洛阳【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

1643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西安,建立大顺农民政权。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本课分析《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该单元的主题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本课则揭开了明朝灭亡的面纱。

本课内容包括三个子目,第一目是“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介绍了明末政治的腐败和社会动荡,明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等内容;第二目是“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讲述了李自成领导从农民起义到建立政权,最后到失败的过程;第三目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介绍了女真族的不断发展壮大,后金的建立,以及清朝建立,清军入关的内容。

三个子目的安排体现了在内容上的因果关系。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感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时空观念1.掌握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2.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历史解释1.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2.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唯物史观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简要评价李自成“均田免赋”的口号。

家国情怀1.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为什么现阶段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2.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课前准备1.教材: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好教案与学案,设计与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1.情景创设法:学习本课明末农民起义,可用图片导入,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讲述法:本课主要讲了三目的内容,可以采用讲述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比较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1.教师讲述: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1.史料解读。

材料: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答案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学案 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学习目标1.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日益腐败;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断,大臣们更是,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爆发:北部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纷发动起义。

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1)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2)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某某,建立政权,国号。

3.结果:李自成会师北上,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攻进城内,统治长达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后金的建立: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政权,国号大金,史称“”。

(2)改族名:1635年,改族名为。

(3)改国号:年,皇太极改国号为。

(1)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以后,驻守重镇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2)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

最后失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均田”“免赋”分别是什么意思?与之前农民起义比较,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有哪些突出特点?从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爆发,从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乡某某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

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

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

食之,仅可延以不死。

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

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

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

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

——《明季北略》材料二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某某,吸纳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参加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件

口号;向贫苦民众 发放钱粮等。1644 年初,建立大 顺王朝,1644 年灭亡明朝。
(1)崇祯如此勤奋,仍然无法挽回明朝的颓势,请从官场吏治 方面谈谈原因。
【参考答案】
明朝后期,朝廷更加腐败。万历皇
帝 20 年不理朝政, 致使吏治败坏,宦官专权,政 治黑暗,人民苦不堪言。
材料二
1638 年陕西等地大旱;1639 年,陕西等地大旱;
1640 年五月陕西等地大旱;1641 年全国大旱、大蝗、大饥、 大乱,人相食。 (2)由材料二可知,旱灾主要发生在何地?除了天灾人祸外, 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民起义的发生?
13.引导清军从山海关攻入北京的农民军的将领是 A.李自成 C.吴三桂 B.张献忠 D.高迎祥
(C )
14.清朝是由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 B ) A. 匈奴 B. 女真 C. 鲜卑 D. 蒙古
15.后金政权与清朝的关系类似于( A ) A.蒙古与元朝 C.北宋与南宋 B.契丹与辽 D.金与南宋
二、综合题 16.明朝末年,政府腐败,内忧外患,又遇天灾,最终导致农民 起义,灭亡了明朝。让我们一起看看李闯王是如何完成这一 伟业的。 【人祸天灾】 材料一 崇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因为勤奋,因为反腐, 所以亡国。虽说清朝编纂的《明史》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 勤俭,但“无力回天”这四个字,概括了崇祯的一生。
11.下列事件与努尔哈赤有关的是 ①曾被明朝政府封为顺义王 ②统一女真族的杰出首领 ③率领女真族起兵反抗明朝的压迫 ④曾经帮助明朝抵抗倭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 B )
D.①④
12.他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 年,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这个人是 A.努尔哈赤 C.顺治帝 ( B ) B.皇太极 D.康熙帝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明朝的灭亡》教学反思我对本课内容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整,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组织,按照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科学依据、探求问题解决方法、用新知解决新问题的程序进行安排。

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我力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突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途径的可能选择及其原因,引导学生将原来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先说说我上课的成功之处吧。

在导入这一环节时,我选择了用视频来导入新课。

视频用的是《孝庄秘史》这个电视剧的主题曲片段。

在看视频之前,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看视频,看看在这个视频中出现了那些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

然后看完这个小片段之后,让同学们来回答,同学们答出来后,再问同学们这些人物都是哪个朝代的,来引入今天要讲的内容,即清朝。

接着在上课的时候,给同学们列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还通过多媒体的一些方式,向他们演示了李自成灭亡明朝,以及后面的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让他们更加清晰的去理解明末到清初这一段时间的政权交替。

在上课的时候还用带入的方法,让同学们想象自己是一位生活在清初的君主,然后被议政王大臣会议所掣肘,让他们想象那种明明自己是皇帝,但是有些事情却无法做主的无奈,引出军机处的设立。

在上课时,我还补充了一些课外的知识来引发学生们的兴趣。

比如说,讲到后金建立时,给他们补充了八旗制度;讲到清军入关时,给他们补充了睿亲王多尔衮和孝庄文太后;还有讲到文字狱时,补充了查嗣庭案等等。

在课后,还补充了课堂练习,以及和前面学习过的知识的对比。

还有老师给我的评价中有说道,声音的大小和语速适中,吐字清晰。

整节课下来,知识点都讲得非常透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也非常的自然,非常有条理性。

除了上面所说的那些优点之外,整节课下来缺点也不少。

比如,用多媒体上课,我的经验不足,没有把黑板利用起来,整节课下来,黑板上一片光洁。

而且,上课的时候,下讲台去和学生的接触也非常的少,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师生关系,自己在台上讲,只是做好了教这一环节,教学还得要有学,而且是以学为主,我应当在课上多去学生中了解他们的学习掌握情况,这是这节课的最大的不足。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课件1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课件1

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期间主
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 [1] 执
政后期荒于政事,因缺乏张居正这样的贤士应对督
导、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再上朝,
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
一大诟病,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K12教育资料
7
1.政治腐败
表现:
①皇帝: 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K12教育资料
5
ー、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 明朝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 明神宗 )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 2.社会动荡:
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大量农民流离失 所。
K12教育资料

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
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
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崇祯
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
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
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
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
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
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

技 、
明长城和 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建 筑
北京城 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

罗贯中:《三国演义》
文 学
小说 施耐庵: 《水浒传》
吴承恩K:12教育《资西料 游记》
4
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
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 向覆亡。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 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目标解读】【课程标准】1.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1.明中后期政治的腐败与社会动荡。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明朝末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三帝争雄的局面:皇太极在辽东建立大清,虎视中原;李自成于陕西高举义旗,欲以大顺取代大明;内忧外患的末世之君崇祯帝则怀抱中兴梦想,试图一统天下。

一位开国大帝,一位亡国之君,一位成功与失败同样悲壮的农民起义之王,他们三人的搏杀,隐含着多少历史机缘和人性悲剧!本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探寻大明王朝走向灭亡的原因。

【新课探究】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①皇帝昏庸,宦官专权史料研读:材料一明朝中后期皇帝一览表材料二明朝宦官具体解读: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大权旁落,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宦官专权的根源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伴生物。

②大臣结党营私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

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

他们怀着忧国忧民的意识,意在有所作为,就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势力,与他们唱反调的那一派称他们为“东林党”。

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

(2)兼并土地史料研读: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土地集中情况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材料二明《流民图》问题探究:概述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答案提示:土地兼并在明代中后期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皇室宗族疯狂抢夺兼并土地,大地主、大官僚更是巧取豪夺,广置美宅良田。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设计】
知识结构
课标要求
1、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明朝的灭亡”。

本课由“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三个子目构成,
主要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经过。

本课对于学生学习清朝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时
1课时
明朝的灭亡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动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重要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过程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皇太极改国号清 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失败
政治:日益腐败
经济:土地兼并严重
教后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明末农民起义和明亡清兴的过程,通过对明末农民起义的探讨学习,了解明末政治腐败的严重危害,知道农民战争对于明代封建秩序产生了猛烈地冲击与破坏。

继立的清王朝以明亡为借鉴,革除了明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弊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措施,由此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需要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全面分析。

课后补充
(学生提问)补充人物相关知识: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吴三桂、袁崇焕
丰富学生的知
识,增加学生
的学习兴趣第17课明朝的灭亡【作业与板书设计】
【1.作业设计】
【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A组(巩固学习)
二、材料题:B组(拓展学习)
【2.板书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首页
末页
能力提升 ( B )10.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 大,最终入主中原,其杰出首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此作出 了巨大的贡献。下列关于这两位杰出首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努尔哈赤改国号为清 B.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C.皇太极建立后金政权 D.皇太极推翻了明朝统治
首页
末页
谢谢观看
首页
末页
能力提升 ( C )6.有人认为,明末农民起义对比前代农民起义最大的不 同,是把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这主要是因为 A.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 B.李自成起义军活动范围非常大 C.李自成起义军提出有利于民生的口号 D.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农民政权
首页
末页
能力提升 ( A )7.与该历史情境直接相关的是 A.李自成攻破北京 B.李自成建立大顺 C.吴三桂开关降清 D.皇太极入关继位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能力提升
( D )1.明朝中后期,皇帝疏于朝政,大臣结党营私,官吏贪 赃枉法,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致
使
A.社会经济明显发展 B.政治清明
C.百姓富裕
D.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首页
末页
能力提升 ( B )2.“明朝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第,贪税敛,重刑罚, 不能救民水火,日罄师旅,掳掠民财,奸人妻女,吸髓剥肤。 本营十世务农良善,急兴仁义之师,拯民涂炭。”材料中阐 述的是 A.起义反明的过程 B.起义反明的理由 C.对起义军的赞扬 D.起义反明的影响
闯王来了不纳粮”。这首民谣能从侧面反映
A.该起义军的领导者是黄巢
B.唐末人民的生活困苦
C.严明的军纪得到人民拥护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5分钟)
- 利用多媒体展示明朝末期的历史图片,如农民起义的场景、明朝皇室的画像等,引发学生对明朝末期的初步感知。
- 提出问题:“为什么强盛的明朝会走向灭亡?明朝灭亡给我们的历史带来了哪些启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20分钟)
a. 明朝灭亡的经济、政治、社会原因(10分钟)
4. 创新思维:
- 学生在问题解决环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在总结与反思环节,主动思考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体现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5. 课堂参与度:
- 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提问、角色扮演等活动积极参与,提高了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包括: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其具体过程,明朝灭亡对后世的影响,以及清朝建立初期的政治特点。具体来说,重点讲解明朝晚期的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的背景和经过,以及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领袖的活动和影响。此外,还需强调明朝灭亡后,清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意义。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
- 学生能够理解并阐述明朝灭亡的经济、政治、社会原因,如土地兼并、税收负担、政治腐败等。
- 学生能够描述明朝灭亡的过程,包括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对明朝的影响。
- 学生能够掌握清朝建立初期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如八旗制度、剃发易服等。
2. 能力提升:
- 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提高了历史理解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能够从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5. 教师评价与反馈:
- 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成果、测试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

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军入关和农民军的失败。

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流民图》、李自成像、《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音像资料【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二、讲授新课(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

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

宦官刘瑾、魏忠贤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

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3.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层层深入。

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

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2新人教版(202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2新人教版(202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2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2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2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题第17课明朝的灭亡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知道明朝中后期朝政腐败导致李自成等农民起义,了解清军入关清朝建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2.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明末大旱和鼠疫图片知识目标图片B C直观感知3分钟下载闯王进京图过程与方法图片F F加深印象2分钟下载知识体系框架图过程与方法文字图片B E帮助理解5分钟自制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课题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⑵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了解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⑶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分析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明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与农民起义爆发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升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腐败导致的社会问题的拓展,激发学生以史为鉴、借古鉴今的发散思维。
教师过渡语引出后金:李自成有着中国古代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等优点,但是也有中国古代农民小富即安、 目光短浅等缺点,大起义军被眼前的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东北地区的 大敌——后金,终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的兴起
明朝后期,东北地区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
努尔哈赤,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3、探究问题
⑴阅读课文85页“人物描写”,找出李自成个人具备的优点?
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英勇善战
⑵阅读课文86页“材料研读”并回答:
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①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②军纪严明,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
③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④明末政治腐败, 国家财政危机严重,朝廷赋税不断,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后期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表明明王朝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必然;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是农民起义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重点
明朝末年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措施。
难点
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课时练
教学环 节
说明
二次备课
⑵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⑶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教师:想一想:政治如此腐败,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读图,简要描述图中人物的衣着、神情和生活状况?
2、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结果)
教师过渡语:统治阶级骄奢淫逸,底层人民家破人亡,阶级矛盾一触即发。
想一想: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628年陕北大旱“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陕西通志》
农民阶级在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能怎么办!难道继续忍受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榨,直到饿死、困死?
学生:反抗;起义;推翻腐败的明朝政府……
当堂检测。
小结
本课知识回顾,建立本课知识框架。
作业布置
课时练
板书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表现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口号起义原因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课后反思
引出:明末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明末农民起义原因(本课难点)
⑴陕北大旱,官府催征如故——直接原因
⑵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根本原因
2、起义经过
陕北起义→进军河南(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攻克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攻克北京1644年→明朝灭亡
复习
新课导入
通过“阿牛课堂”的简介,引导学生观看课件图片,回答相关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好奇心,提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课程讲授
一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本课重点)
结合图片内容,阅读课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页第1自然段,归纳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学生找到即可举手发言) :
⑴皇帝: 沉迷享乐,属于朝政;
皇太极继位,继续 进攻明朝。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
2、清兵入关(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失败)
⑴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
⑵明将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夹击。
四、拓展提升
从明朝腐败亡 国的历史角度出发,让学生对腐败这一问题有个初步的认识,并对我国现阶 段高压反腐政策有个基本的理解,进而升华到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而读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