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的发展
激励理论的发展国内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怎样激励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激励理论。
依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和综合激励模式。
[7]下面简要介绍几种经典的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低级到高级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
人们一般是按照由低到高的次序来实现各种需要的满足,即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起一定的激励作用。
但已经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有激励作用。
人们总是在不断满足某种需要,一旦被满足,就会被另一种需要所代替。
通常认为,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要的途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首先对人的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符合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同时指出低级和高级需要的差别,其次,他指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性的,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第三,他指出需要具有递进式发展的性质,每个时期有一个主导的需要出现,人的行动受主导需要的调节支配,这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但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有一定缺陷,如对于需要层次的划分过于简单、机械,没有提出衡量各层次需要满足程度的具体标准,对需要层次的分析有点简单、机械,未涉及如何进行激励的过程,也没有考虑到一种行为结果可能会满足一种以上需要的情况等,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并不具有普遍实用性。
[8]二、阿尔德弗的ERG理论ERG理论是阿尔德弗于1969年提出的。
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类:即存在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
①存在需要(Exist)。
这类需要关系到机体的存在或生存。
包括衣、食、住以及工作组织为使其得到这些因素而提供的手段。
这实际上相当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②关系需要(Relation)。
这是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
这种需要通过工作中或工作以外与其它人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
激励理论详细概述
激励理论详细概述激励理论是研究人们为什么做事、如何做事以及如何推动自己或他人积极行动的理论。
激励理论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管理、心理学和经济学等。
本文将详细概述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维尔德的期望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中最经典的一种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按照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层次、心理需求层次和德需求层次。
马斯洛指出,一个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比如,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开始追求安全需求,然后是归属与爱的需求。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另一种重要的激励理论。
赫茨伯格认为人们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动机,一类是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指的是人们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和满足感,比如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外在动机指的是人们对工作外在的奖励和惩罚的关注,比如薪水和晋升。
赫茨伯格认为,内在动机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满意度更为重要,而外在动机则主要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维尔德的期望理论是一种基于个体期望和目标设置的激励理论。
维尔德认为,人们的行为取决于他们对于实现某种目标的期望程度,以及他们相信行为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信念程度。
期望理论涉及到三个要素:期望、价值和期望策略。
期望指的是个体对于行为结果的实现程度的预期,价值指的是个体对于行为结果的价值评估,期望策略则指的是个体选择的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手段。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的激励理论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激励理论也值得关注,比如马斯洛的ERG理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和迈达斯的公正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解释了人们为什么做事、如何做事以及如何推动自己或他人积极行动。
总结来说,激励理论是研究人们驱动行为和推动积极行动的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维尔德的期望理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几种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激励理论
三、领导效能理论
.
领导效能理论
1
领导的效能不仅仅是由领导者一个因素决定的,
1 被领导者和环境等也是影响领导效能的因素。
因此,必须考虑领导者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领导的行为若想有效,就必须随着被 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是一 成不变的。
这是因为任何领导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通过与被领导者的相互作用,去完成某个特定目 标的。
.
经济人假设对应的管理对策: ①企业的管理者应以利润为出发点来考虑对人、财、物诸生产要素 的运用。 ②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要加以指导,控制并纠正其不适当的行为, 使之符合组织的需要。 ③管理者把人视为物,忽视人的自身的特点和精神的需要,把金钱 当做人们工作的最主要的激励手段。 ④严格管理的制度和法规,运用领导的权威和严密的控制来保证组 织目标的实现。 ⑤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
.
强化理论
4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他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由此行为产生 的后果和报偿。
所以,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行为的后果 来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强化 。
20
1、正强化 (积极强化 ) 行为发生后,用物质或精神的鼓励来 肯定行为 ,从而会增强行为反应的频率。
奖酬: 表扬、赞誉、增加工资、奖金、奖品、有意义的工 作。 ——最好的激励方式 2、负强化(惩罚),在消极行为发生后,给予某些令人不喜欢 的对待,或取消某些为人所喜爱的东西,从而达到减少消极行 为,或消除消极行为的目的 。 惩罚及时;有预先警告;惩罚应宽严适度;惩罚应毫不留情。 ——适当使用、不可滥用 3、衰减(消退),对不需要的行为不给予强化,使之逐渐衰减。
.
强化方式 : 1,连续强化:每次发生行为后都强化 2,间歇强化:不是每次发生行为后都强化
第十一章 综合型激励理论
第十一章 综合型激励理论
本章导读:本章主要介绍了综合的激励综合模型,
主要有豪斯(Robert House)综合激励模式、布 朗的VIE理论和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式,分别阐 述了这三种激励模式的主要内容及应用。
案例分析:IBM公司——非同一般的激励
本章小结:在前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综合型激励
理论,介绍了豪斯(Robert House)综合激励模 式、布朗的VIE理论和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式, 详细探讨了几种激励模式的内容及应用价值。 思考练习: 1、豪斯提出的解释激励的公式及含义? 2、布朗VIE理论的主要内容? 3、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式的主要内容? 4、综合型激励模式在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节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式
波特—劳勒的综、个体内部 条件、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的共同作用过程。
第三节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式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式在管理中的应用
为员工明确的设置目标 奖酬要能投员工所好 外在性报酬和内在性报酬相结合 奖酬的分配要公平、公正 为帮助下级达到绩效标准,注意指导并提供培训 帮助克服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困难,创设有利的工 作环境 明确领导的意图、期望和要求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把握罗伯特· 豪斯综合激
励模式的内容,认识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式, 了解布朗的VIE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豪斯综合激励模式
主要内容
豪斯(Robert House)在双因素理论和期望理论 基础上提出了激励力量理论。该理论认为:内在 的激励因素包括对任务本身所提供的报酬效价; 对任务能否完成的期望值以及对完成任务的效 价。外在的激励因素包括完成任务所带来的外 在报酬的效价。
各学派激励理论主要观点及其应用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
这些理论按照形成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可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3大类。
一、行为主义激励理论本世纪20年代,美国风行一种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为华生。
这个理论认为,管理过程的实质是激励,通过激励手段,诱发人的行为。
在“刺激—反应”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激励者的任务就是去选择一套适当的刺激,即激励手段,以引起被激励者相应的反应标准和定型的活动.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后来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靠刺激变量,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即人的主观因素的存在。
具体说来,在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劳动者的主观因素的需要。
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激励手段的内容应从社会心理观点出发,深入分析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使个体需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一致化。
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的感知,而且也决定于行为的结果。
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而起着强化激励作用。
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
所以在教育中运用肯定、表扬、奖赏或否定、批评、惩罚等强化手段,可以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或改变,以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二、认知派激励理论行为简单地看成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反应,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
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
因此,这些理论都着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
认知派激励理论还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在激励过程中还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激励理论,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种激励理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有一系列的需求,可以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只有当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工作环境中,组织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等方式来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第二种激励理论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认为工作满意度主要来自两个因素:满意感和不满意感。
满意感来自于工作内容的挑战性、成就感和晋升机会等,而不满意感则来源于工作条件的不完善以及工资待遇的不合理等。
根据这一理论,组织应该注重提升工作内容的挑战性和员工的成就感,同时改善工作条件和提高工资待遇,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第三种激励理论是期望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员工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们对于工作绩效和奖励之间的期望关系。
如果员工认为他们的努力可以带来良好的绩效和奖励,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工作。
组织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和奖励制度,以激发员工的期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动力。
第四种激励理论是公平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与他们对于公平的感知关系密切相关。
如果员工认为他们的努力和奉献得到了公正的回报,他们就会更加满意和积极地工作。
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公平的绩效评价和奖励分配机制,以确保员工对于公正感有真实的体验。
综上所述,激励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在实际工作中,组织可以运用不同的激励理论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然而,不同的理论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和组织文化,组织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激励机制,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除了上述提到的激励理论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激励概念和理论,例如团队激励、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等。
你只知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另外3个激励理论同样经典!
你只知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另外3个激励理论同样经典!每每谈到人性,剖析人类需求与动机对行为的影响,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具体内容本文不作深入讨论。
今天道长主要为大家介绍另外三个同样经典的激励理论,它们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样,都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
Ps:内容型激励理论又称激励的需要理论,理论内容基本上围绕着如何满足人的需要展开讨论,重点研究激发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
ERG理论又称需要等级理论。
1969年有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阿尔德弗提出。
该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归纳为三个登记——生存需要(Existence)、关系需要(Relation)和成长需要(Growth)。
ERG理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关系如图:左侧红色三角的五个部分,分别代表马斯洛理论的五个需求层次ERG理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不同点在于:它没有在各等级间划严格的界限,即不需要满足低层次需要后才能进入更高层次需求。
并且纳入了挫折与满足感的概念。
ERG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① 人的多种需求可以并存,各层次的需求并非完全独立分开;②当较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较高层次的需求会得到加强;③较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越是收到挫折,个体越是倾向于寻找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
ERG理论揭示了人的生存、关系、成长,存在以下三种变动联系规律:①“愿望加强”律:人在某个层次上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越少,对这种需要就越大;②“满足前进”律:人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越多的满足,则该需求的重要性就越低,满足高层次需要的渴望就越大;③“受挫回归”律:当人的较高层次的需求遭受挫折,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退而求其次,对较低层次的需求的渴望就会随之增大。
生存、关系、成长三种需要的内在变动联系成就需要理论又称为成就激励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代为·麦克利兰提出。
该理论讨论的不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而是人在基本满足了生理需要求之后,还会有哪些需要。
激励的相关理论
激励的相关理论话题:理论目标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激励是管理的核心。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激励理论有很多种,领悟整理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等典型激励与朋友们共同学习。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
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
最具代表性的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及奥尔德弗ERG 理论等。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要按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
该理论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们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人的需要结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进行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于1959年以后提出的,该理论又称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其要点是:使职工不满的因素与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是不一样的。
赫兹伯格认为职工非常不满意的原因,大都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如公司的政策、行政管理、职工与上级之间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工作环境等。
他发现上述条件如果达不到职工可接受的最低水平时,就会引发职工的不满情绪。
第四章激励理论(组织行为学-浙大况志华)
(二)理论的运用
公平理论对报酬分配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
1、按时间付酬时,收入超过应得报酬的职工的生 产效率水平,将高于收入公平的员工。
2、按产量付酬时,收入超过应得报酬的员工比那 些收入公平的员工而言,产品生产数量增加不多, 而主要是提高产品质量。
3、按时间付酬时,对于收入低于应得报酬的员工 而言,将降低他们生产的数量或质量。
4、尊重需要
马斯洛认为,社会上的人们都希望自己有稳定、 牢固的地位,希望得到他人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这就是所谓的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包括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以及自尊、自重。 前者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如人们对名誉、威 望、赏识、地位、认可、权力等的需求;后者是 指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如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 就、能胜任、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等。
续
杜拉克提出,让每个职工根据组织总目 标的要求,自己制定个人目标,并努力 实现其个人目标,就能使总目标的实现 更有把握,每个职工因此也就为组织做 出了自己的贡献。
生理需要
成长需要(G) 关系需要 (R) 生存需要(E)
需要层次论与ERG理论对比图
续
概而言之,三类需要间的关系包括如下三 点:
①某种需要受到的满足越少,则其越为人 所渴求,对人的激励作用越大;
②较低需要越能获得较多的满足,个体就 对较高需要越渴求;
③较高需要一旦反复受挫,人们就会转而 寻求较低需要的满足。
5、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所谓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促使人的 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这一趋势就是希 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 己能力相称的事情。
也就是说,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做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有贡献的事, 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总结报告激励理论是研究的是关于如何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员工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出最大成绩以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以及公司的效率。
激励,指激发和鼓励。
它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
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保证,实现组织目标。
它有自己的特性,它以组织成员的需要为基点,以需求理论为指导;激励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等不同类型。
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也成为需要理论,主要从人的需求出发,研究激发个人动机的因素,探讨激励工作动机的规律性,主要的实践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佛的ERG理论、麦克丽兰的激励需要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
前面两个是低层次需要后面三个是高层次需要,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一个层次的需要。
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已满足的需要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管理者要掌握员工的需求层次,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实施最大限度的激励。
2.奥尔德佛的ERG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归结为三种:生存需要(E)、关系需要(R)、成长需要(G)。
他认为这三种需要之间存在着多样化关系,并不都是生来就有的,有些是通过后天的培养而产生的。
3.麦克丽兰的激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主要是情感需要、权力需要与成就需要这三种,其中重要的是成就需要,因此,在激励工作中,要着眼于培养员工的高成就需要,帮助员工根据现实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付诸于实施,迎接挑战,获取成功。
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同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保护等。
激励因素是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如:工作的成就感、受认可程度、责任感、晋升、个人成长等。
激 励 理 论
(四)ERG理论
“ERG”理论是生存-相互关系-成长需要理论的简称。 奥尔德弗认为,职工的需要有三类:
生存的需要(Existence) 相互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 成长发展的需要(Growth)
27
1、横向比较
Qp ? Qx
Ip
Ix
=感到受到公平待遇 < 感到对自己不利的不公平 > 感到对自己有利的不公平
➢Qp: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 ➢Ox: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 ➢Ip:自己对付出的感觉 ➢Ix:自己对他人的付出的感觉
28
2、纵向比较
Qpp ? Qpl
I pp
I pl
=感到激励措施基本公平 > 一般不会觉得报酬过高 < 觉得很不公平
•
不可忽视保健因素,缺乏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很大的不满,
但具备时并不会激起强烈的激励。保健因素不满足会直接降
低人的满意度。激励的主要作用取决于激励因素的满足,保
健因素的满足只能起到较少的激励效果。
•
要注意选用作用持久的激励因素,为组织成员提供更多
的成长、发展、晋升机会,以此来调动人的积极性。
(三)成就需要理论
(1)生存需要。指全部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如吃、住、睡等。组织中的报 酬,对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基本要求等,也可以包括在生存需要中。这一类需要 大体上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生理需要和部分安全需要相对应。
(2)相互关系需要。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的需要。这一类需要类似 于马斯洛需要层次中部分安全需要,全部社交需要,以及部分尊重需要。
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运用
概述: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从词义上看,是激发鼓励的意思。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的含义是激发人的内驱力,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让个体朝着所期待的目标努力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激励的作用主要是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企业来,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促进在职员工充分地发挥其才能和智慧,留住人才和早就良好的竞争环境。
4.成就需要理论。包括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三种动机或需要。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重点是解释激励过程,有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
1.期望理论。期望的公式M=V×E,M指激励力量,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V指目标效价,即达成目标后对满足个人需求的价值和重要性;E指期望值,即能达成目标的概率。要使M达到比较大的值,在管理中要注意设定员工所关心的、所需要的奖励因素,并且目标有实现的可能性。
激励实务:
1.经营层激励实务:报酬激励、股票期权、管理层收购、经营者持股、虚拟股票、业绩股票。
2.操作层激励实务:员工持股计划、股票增值、目标激励、工作激励、参与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组织文化激励。
(三)改造型激励理论。重点是改造和转变人的消极行为,有挫折理论、强化理论。
1.挫折理论。主要揭示人的动机行为受阻而未能满需要
时的心理状态,并由此而导致的行为表现。
挫折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种是建设性
的反应,一种是消极性的破坏性行为。因此
运用挫折激励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在被激
励者遇到困难退缩时要鼓励他,从而使他重
2.双因素激励理论。双因素中的因素包含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因素。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
员工激励五大理论
员工激励五大理论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需求理论的代表,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管理理论之一。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它们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要从基本需要开始排列,依次上升到最高需要。
1、生理需求生理需求包括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的需求等,它们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
2、安全需求安全需求是指对于安全稳定、无忧虑和一个有结构的、有序的环境的需求。
在员工工作中,员工的安全需求表现在安全的工作条件、公正和明确的规章、规定、工作保证、轻松自在的工作环境、退休和保险计划等。
3、归属需求后三个层次的需要称为高层需要。
归属需求是指对社会交往、感情、爱情、友谊和友情的需要,包括在工作中的交往机会、协作机会和发展新的社会关系的机会等。
4、尊重需求人们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尊重,也需要自尊。
在组织中,它包括获得能产生成就感和责任感的机会。
5、自我实现需求最高一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从本质上说,这种需要是指一种能最充分地发展个人的真正潜力,表现个人的技能、才干和情绪的愿望。
作为管理者,应该认真地分析公司员工的需求处于哪一个层次,确定了激励源之后,才有可能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一些工作因素可以使员工产生满足感,而另一些因素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足感(而无法产生满足感)。
前者称为激励因素,而后者则称为保健因素或环境因素。
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社会承认、责任、成就、发展、进步;环境因素包括:公司政策与行政管理、工资、工作条件、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安全、地位。
赫茨伯格认为,主要的激励因素是工作对员工的吸引力,所以要注意通过工作本身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导致员工对工作满意的因素往往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的特点有关(即激励因素);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则往往与工作环境或外部因素有关(即保健因素)。
激励与内容型激励理论
第八章激励与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概要] 激励在管理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管理心理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形成了不同的激励理论,概括起来主要的有: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及我国学者所研究的成果,如激励—去激励连续带模式等。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这些激励理论对实际管理都具有极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激励的概念和激励的类别的划分;理解“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等的真正内涵;认识这些激励理论对管理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操作价值;学会使用这些激励理论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激励和激励理论概述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关键。
因而,研究如何根据被管理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科学地实施激励,在管理心理学中就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关于被管理者积极性激励的理论,在管理心理科学中,占据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它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分量也比较重。
一、激励简述所谓激励,就是管理者根据被管理者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措施,,创设一定的条件,激发起被管理者实现工作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活动过程。
激励积极性的工作,是人力资源开发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工作,所以,管理心理学对如何激励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展开了相当广泛和相当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激励理论。
激励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对被管理者的需要的满足、引导来激励其积极性;二是通过设置富有吸引力且实现可能性大的工作目标,来激励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三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方式,不断强化被管理者的行为,从而激励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
对激励问题的研究,基本上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的。
主要的经典动机激励理论
主要的经典动机激励理论一、麦克里兰的三重需要理论(后来增加为四重)驱力是发动行为满足某种需要的愿望,是文化环境的产物。
David C. McClelland发现了四种与工作相关的驱力:成就:实现目标、向前发展的驱力归属:建立有效人际关系的驱力权力:影响他人和环境的驱力才干:完成高质量工作和发展个人技能的驱力二、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人类有多种需要需要分类的理论也有多种需要会不断变化人类常见的需要按层次从最低到最高分为五类:1. 生理需要:食物、水等2. 安全需要:工作保障3. 归属需要:爱、社会接纳等4. 自尊需要:地位等5. 自我实现需要:成长、成就等这个理论后来修改为包含8种需要。
它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被批评为有机械论的色彩。
三、奥德弗尔的ERG理论这个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马斯洛理论的简化版,认为人的需求分生存(Existence)、关系(Relationship)、成长(Growth)三大类。
但和马斯洛理论不同的是,这个理论认为人们会同时存在这三种需要,只是比例成分不同,而不是层次递进关系。
因此,这个理论认为人类需要的结构更为灵活。
四、赫兹伯格双因素保健—激励理论不满意的反面不是满意:不满意〈————〉没有不满意满意〈————〉没有满意激励因子涉及工作内容,对应满意保健因子涉及工作环境,对应不满意赫氏的这个理论影响很大,并有实证依据,其发表的论文刊登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在该刊创刊80周年时被评为创刊以来最有影响的十篇文章之一。
五、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决定于它的结果: B=F(R)b通过影响、改变行为的结果,就可以影响、塑造行为——外部结果决定行为六、弗洛姆的期望模型Victor H. Vroom(1964)提出期望模型(expectancy model),又称期望理论。
认为动机是三种因素的产物:一个人需要多少报酬(效价)对努力产生成功绩效的概率估计(期望)对绩效可以获得报酬的估计(工具性)效价×期望×工具 = 动机这个理论反映了人的认知对动机/行为的影响,是认知心理学在动机理论中的经典反映。
激励理论有三大类型
激励理论有三大类型,其中每种类型又分为多种流派,具体分类如下图所示:三种激励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内容型激励,强调的是人的内在因素“需要”。
在一个企业当中,内容型激励针对较低层次的需要来说是相对好实施的,比如工作环境的改善,福利制度的完善。
而对于较高层次的需要,尤其是在精神层面,就要考虑太多的个体因素,实施起来就比较困难。
另一个问题是,个体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与企业的需要是很难保持一致的,比如员工都希望涨工资当领导,而企业肯定想控制成本,择优上岗,这本身就是相矛盾的。
再者,如果员工的需要一旦被满足了,也就没有被激励的动力了,而且人的需要是随着时间和所处环境的不同随时发生变化的,企业很难去实时把握这些“需要”。
过程激励理论,则主要侧重于外因,强调动机和行为的选择,以及转化人的行为使之能达到组织的目标。
过程激励理论重视的是激励的方法和过程,忽略了人的内因。
行为改造激励理论是从考虑积极行为的引发和保持出发,着眼于消极行为的改造转化,表现上看是将内因与外因相融合的一种理论,但缺失了激励本身应该考虑的具体实施方法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将过程激励与行为改造激励两者相融合,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首先,企业需要有详细的激励体系,将期望,目标和公平三个要素进行很好的结合,才能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树立信心,明确目标并朝着目标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员工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不产生冲突,管理者需要做好的是如何帮助员工树立信心以及如何采取公正公平的态度和激励措施。
其次,企业需要从人本主义出发考虑员工的一部分内因,比如失败是由于员工本人的能力问题,不够努力,还是偶然因素的影响。
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从而使员工认识错误,接受教训,保持成功的信心,并最终达到企业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
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后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有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
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
工资是保健因素,但有时也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结果。
//////////////////////////////////////////////////////
麦克格勒格尔McGregor’s X理论和Y理论(Theory X and Theory Y)
X理论和Y理论(Theory X and Theory Y),管理学中关于人们工作源动力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1960年在其所著《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提出来的。
这是一对完全基于两种完全相反假设的理论,X理论认为人们有消极的工作源动力,而Y理论则认为人们有积极的工作源动力。
即: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理论
X理论和Y理论简介
X理论是麦格雷戈对把人的工作动机视为获得经济报酬的“实利人”的人性假设理论的命名。
主要观点是:
•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绝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怕负责任,宁可被领导骂;
•多数人必须用强制办法乃至惩罚、威胁,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
•激励只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层次上起作用;
•绝大多数人只有极少的创造力。
因此企业管理的唯一激励办法,就是以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只要增加金钱奖励,便能取得更高的产量。
所以这种理论特别重视满足职工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同时也很重视惩罚,认为惩罚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
麦格雷戈是以批评的态度对待X理论的,指出:传统的管理理论脱离现代化的政治、社会与经济来看人,是极为片面的。
这种软硬兼施的管理办法,其后果是导致职工的敌视与反抗。
他针对X理论的错误假设,提出了相反的Y理论。
Y理论指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融合的观点,与X理论相对立。
Y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一般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如果给予适当机会,人们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
•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
•能力的限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去为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办法;
•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广泛具有的。
因此,人是“自动人”。
激励的办法是:扩大工作范围;尽可能把职工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并具挑战性;工作之后引起自豪,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职工达到自己激励。
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的最理想状态。
//////////////////////////////////////////////////////
什么是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1964年系维克伏隆(Victor Vroom)所提出,以个人期望为着眼点。
认为采取某种行为的强度决于
1.吸引力---工作可获得的报酬在个体心目中的重要性。
2.绩效---达到一定绩效水准时,获得奖赏的信任程度。
3.努力---努力投入后,可达到的绩效水准。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什么是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激励(motivation)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即“效价”valence)和其对应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积:
M = V *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