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I)卷

合集下载

河南省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河南省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河南省高三语文一模试卷一、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徜徉(cháng yáng)剽悍(piāo hàn)蹊跷(qī qiāo)B. 踟蹰(chí chú)踌躇(chóu chú)蹉跎(cuō tuó)C. 踽踽独行(jǔ jǔ dú xíng)踟蹰不前(chí chú bùqián)蹉跎岁月(cuō tuó suì yuè)D. 徜徉(táng yáng)剽悍(piāo hàn)蹊跷(qī qiāo)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B. 他虽然成绩优秀,但是学习态度不端正。

C.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D. 他不仅学习刻苦,而且成绩优异。

二、填空题(共20分,每题2分)1. 请填写下列古文名句的空缺部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出自《诗经》中的《________》。

2. 请填写下列古诗词的空缺部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________》。

三、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下列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荷塘月色》朱自清月光如洗,洒在荷塘上,荷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微风拂过,荷叶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荷塘边,几只青蛙在呱呱叫着,似乎在为这宁静的夜晚伴奏。

月光下,荷塘的景色显得格外迷人。

1. 文中“月光如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分)2.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了荷塘月色?(5分)3. 请分析文中“仿佛在诉说着什么”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10分)四、作文(共20分)请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事项:1. 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

河南省高考语文一模试卷(I)卷(考试)

河南省高考语文一模试卷(I)卷(考试)

河南省高考语文一模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1. (6分) (2019高三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其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

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

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

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

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

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

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

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

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其赏”的粗浅理解。

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

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

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

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

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

河南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河南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河南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5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3分)2. 作者在第二段中提到了哪些论据来支持其观点?请列举并分析其作用。

(3分)3. 文章最后一段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3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4. 文章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中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3分)5.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6. 文章结尾部分有何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进行解读。

(3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7-9题。

7. 文本中提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分析这一问题的?(3分)8. 文本中引用的数据和事实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3分)9. 作者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哪些建议?请概括并评价。

(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0. 请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3分)11. 文中“之”字的用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分)12.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3. 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1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3分)15. 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作用?(3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8分)16.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1),。

(《论语·学而》)(2),。

(《出师表》诸葛亮)(3),。

(《滕王阁序》王勃)(4),。

河南省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河南省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河南省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一款游戏能成为全民性、现象级的游戏,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

最近,当《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又一波波被质疑时,该如何解“游戏之毒”令人深思。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

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000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

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到底是游戏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并生时,更值得警惕。

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

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就该尽早遏制。

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

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怎么做,不仅是态度,更要见成效。

面对各种声音,游戏出品方近日推出了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如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

有人说,这是中国游戏行业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防沉迷措施。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看到了防范的诚意,但“三板斧”能否“解毒”还有待时间检验。

不止于“三板斧”,如何给游戏立规矩,需要做到的还有很多。

立足平台,要市场更要责任。

智能手机普及,手游市场火爆,但手机不能沦为“黑网吧”甚至“手雷”。

新高考全国 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新高考全国 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新高考全国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诗人心灵的映照。

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比如,梅花常被赋予高洁、坚贞的品质;菊花象征着淡泊、隐逸;杨柳则代表着离别、思念。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的组合也能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不同的意境。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等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

此外,意象还可以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现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地描绘出了雪景的美丽。

材料二:在现代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现代诗人常常通过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

与古典诗歌相比,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现代诗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中选取意象,如汽车、高楼、电脑等。

同时,现代诗歌中的意象也更加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表达。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也更加自由和灵活。

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随意组合各种意象,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然而,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意象都是诗歌的灵魂。

它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1. 下列关于材料中“意象”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能使诗歌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

B.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象征意义,如梅花代表高洁坚贞,菊花象征淡泊隐逸。

C.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从日常生活事物中选取,也更注重内心世界表达。

D.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都很自由灵活,能创造出独特意境,激发读者联想想象。

2024届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

2024届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

2024年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满分35分)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最关切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

群体生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

即所谓的“人伦”或广义的“伦理”,其实就是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这套制度规范,儒家称之为“礼”。

一部《周礼》,其实就是一整套社会规范建构和制度支配。

在这个意义上,儒学就是“礼学”。

对于儒家的“礼”,社会上甚至儒学界内部都存在着相识上的严峻误区,这导致当前儒学复兴中普遍存在着严峻的问题,就是往往用前现代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来评判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

这是由于人们未能明白,在周孔孟荀的原典儒学中,作为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的“礼”既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又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一个简洁的事实是,任何社会群体都须要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都须要一套“礼”,就此而论,“礼”是普遍的、永恒的。

孔子指出:“无礼则乱。

” 荀子讲得更为详细:“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因此,孔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 ,即克制个体的情欲、而遵守社会群体的规范及其制度。

“不学礼,无以立” ,即是说,一个人假如不遵守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必定为这个群体所不容。

这一点直到现代自由社会依旧是成立的,因为自由的保障是法治,而法治意味着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法律及其制度成为社会的最高规则,即没有任何人或组织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假如仅仅这样理解“礼”,那还是偏颇的,因为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须要不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就意味着“礼”具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论语》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的“礼”有所不同;都是依据当时的实际状况进行增加或删减的。

河南省2020版高考语文一模试卷(I)卷

河南省2020版高考语文一模试卷(I)卷

河南省2020版高考语文一模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 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B .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C . 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很大。

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

D . 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2. (2分)下列句子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石榴被称为“生命之果”。

最近,在日本健康饮料的推介会上,石榴得到备受瞩目。

B . 《西游记》即使后来被多次改编,不仅有戏说版、电影版,甚至于日本版和西洋版,还是没能超越六小龄童的“经典”地位。

C . 电影《冬天》投资仅300万,而票房收入达到1400万元,这样的成绩显示了过人的“性价比”。

D . 5个月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迅速行动,有效遏制了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案件多发频发的势头。

3. (2分) (2020高一上·牡丹江期末) 与例句修辞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 . 一阵自行车的铃声,由远而近,洒在溪边的小路上。

B . 汤三圆子捏着甜腻腻的嗓子,花言巧语。

C . 长江两岸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 . 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

4. (2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2023届河南省高考高三语文模拟考试精品试卷(含答案)

2023届河南省高考高三语文模拟考试精品试卷(含答案)

2023届河南省高考高三语文模拟考试精品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郁顿挫”原是杜甫在给唐玄宗的《进<雕赋>表》中对其诗文的概述,后代文论家认为这四个字能够表述杜诗的主体风格,遂成定论。

但对于“沉郁顿挫”的具体含义,历代文论家大都从内容方面解释“沉郁”,从形式方面解释“顿挫”。

我认为,“沉郁”与“顿挫”二者的内涵及成因,既都有内容层面的因素,也都有形式层面的因素。

杜甫信奉儒家思想,儒家的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深深刻镂在杜诗之中。

杜甫身经战乱,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

杜甫家世不幸、仕途蹭蹬,造成杜甫持重、忧郁的性格。

凡此种种,都促使杜诗形成沉郁的风格。

杜甫看问题总是比别人深入一层、慎重几分。

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唐帝国的朝野上下沉浸在歌舞享乐之中。

只有杜甫感到了国家危机的来临。

天宝末年,唐玄宗兴兵讨伐南昭。

对这场不义之战,杜甫作了严厉的抨击,“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兵车行》)而同时代的诗人,如高适(《李云南征蛮诗》)、储光羲(《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则为这场不义战争高声鼓噪。

高、储之辈只知道迎合当权者的心思,不顾及战争的危害,杜甫却能以国家安危为视点唱出反调。

这就是他的作品的深度之所在,“沉郁”风格之表现。

杜甫在一些描绘山川景物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作品中,每每采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在一联中,从时空两个角度下笔,这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

”(《上兜率寺》)前句以“巴蜀”写寺的周围“江山”之壮美,是从空间角度下笔;后句以“齐梁”写寺庙中“栋宇”之悠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笔。

“天下兵戈满,江边岁月长。

”(《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前句以“兵戈满”写战火遍地的现实,是从空间角度写战乱的广延;后句以“岁月长”写客居日久,是从时间角度写战乱的持久。

河南省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I)卷

河南省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I)卷

河南省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1. (2分) (2017高一上·嘉兴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学生凡语”橱窗内展示的是学生们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从文辞内容的锤练,到版面美工的设计,都让观赏者感概不已。

B . 舰用蒸汽轮机是先用锅炉烧出高温高压水蒸气,但之后不是去推动往复机,而是用蒸汽推动回转式的涡轮机。

C . “大锯活人”“利剑穿心”“口接子弹”……这些令人心惊胆战的名字,是魔术师在故弄悬虚,还是暗示他们的表演确实有生命危险?D . 郴州火车事故的“制动失效”说,引起不少公众置疑:两列车为何同现车站?是信号失灵还是制动失灵?撞车列车为何到站不停?2. (4分) (2020高三下·桂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宋代以来,对于上古金石碑铭的审美,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将这种借助器具追怀历史的审美趣味称为古雅。

可以认为,()。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借助器物,将遥远的历史拉入人生现场,为空间性的当下生活,了历史和时间。

或者说,我们通过古雅,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古器物的存在,使抽象的往昔历史变得坚实,变得可感,变得,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因此前所未有地富有。

中国金石学____于证经补史,这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审视古器物的基本原则,就是认知先于审美。

没有认知基础的审美,是盲目的审美,是假装在审美。

就此而论,如何在追求古雅生活趣味的同时激活历史,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古雅是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辅以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B . 古雅是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C . 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就是古雅D . 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是古雅,它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植入金碧辉煌立体感发祥B . 移入金碧辉煌立体感发端C . 移入琳琅满目纵深感发祥D . 植入琳琅满目纵深感发端(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因为通过古雅,不仅仅我们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河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河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河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创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随着历史发展,各画科创造出丰富的时尚样式,创新层出不穷,但这些创新从来没有离开笔墨的核心价值。

每一个时代艺术风格的变迁或确立,都是由社会历史文化的合力所促成。

清代石涛作为当时最具创造力的山水画家,崇尚“笔墨当随时代......”和“我自用我法”,被后世冠以“革新派”的称号。

作为创新思想活跃的绘画大师,石涛论画思想中屡见讲求创新的论述,如《苦瓜和尚画语录·变化章》云:“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这确实有一反传统的气势,殊不知这一章的要旨却是“借古以开今”,强调“古”与“今”的辩证关系。

后来,无论傅抱石还是吴冠中,也深谙其中的理意,他们虽然都强调艺术的时代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始终坚守中国画笔墨的核心价值。

事实上,细读石涛绘画思想最主要载体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可以明白石涛反对仿古摹古之风,但他从没有反叛过笔墨审美本体。

石涛的艺术思想,更强调顺其自然、求真求美,而非一味求新。

只追求新颖面目的创新往往难登大雅之堂。

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六记载,唐代有个叫范阳山的人擅长“水画”,挖池灌水后,将墨和颜色准备好,纵笔在水中涂画,两天后用绢拓出,“举出观之,古松怪石,人物屋木,无不备也”。

这种运用材料在水上形成的“偶然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带有明显的“杂耍”意味。

大理论家和大鉴藏家张彦远对此类艺术似乎并不以为然,他说:“……沾湿绡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

此得天理,虽曰妙解,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

”由此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对特殊笔墨之法的尝试和运用,所谓“水画”“吹云”虽有一定妙趣,却非中国画“正体”。

艺术的核心审美在于典雅规范,岂能仅仅依赖于这些异形的方法而得以实现?如今,中国画创新与发展面临的“选项”更多,审美视野和审美题材之广泛远超历史任何时期,随着东西方艺术的全方位交流、网络的普及以及方兴未艾的AI技术,中国画历经千百年形成的笔墨观念与技巧似乎已不再是“必选项”,甚至在“创新”旗帜下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新面貌。

2023年河南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3年河南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3年河南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1. 下列短文选自哪本书?当过了一场短时间的快乐生活,我突然懊悔起来。

我决定从现在开始,认真地读书。

A.《繁星·春水》B.《自在独行》C.《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D.《送东阳马生序》答案:B.2. 以下哪个诗人的诗句表达了环境保护的主题?尽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可我相信不为功名利禄的付出,循着祖先的脉,追寻最初的标准,改变这个世界也决不是奢求。

A. 北岛《他们》B. 余光中《茉莉芬芳》C. 顾城《一些人的离开》D. 雪莱《西风颂》答案:B.3. 下列句子中的“问”在语境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今天马克思的思想为什么这么重要,我自己不能回答。

我去问我朋友,可这感觉连问都不好意思问。

下决心之后,端起饮料,朝他问了一个问题,他的回答让我感到有些惊讶。

A. 表示询问问题。

B. 表示询问别人对某一事物的看法。

C. 表示在语境中引出某一疑问或问题。

D. 表示在故事情节中引出某个转折,增强情节的戏剧性。

答案:C.4. 下列哪个生词的解释与常见误解不符?A. 纪要:会议记录。

B. 省吃俭用:意味着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C. 气愤:正义感受到了侵犯而产生的愤怒。

D. 爽朗:性格开朗、豁达。

答案:B.5. “阳春白雪”出自于下列哪句典故?A. 《左传》卫灵公丢履B. 《公羊传》献祖C. 《史记》孟子荐居D. 《庄子》胠箩答案:D.6. 下列句子中的“恒”的含义出自于下列哪本经典?你躲在书房里藏着什么秘密?不是外面每年都会有活人呼出一口气,预示去年存下的积压会成功解除吗?只要有股恒心,一样会成功。

A. 《周易》B. 《庄子》C. 《论语》D. 《诗经》答案:A.7. 下列哪个人物被视为中国“小人物”代表?A. 孔子B. 苏东坡C. 鲁迅D. 阿Q答案:D.8. 下列哪句话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得到明显体现?我们希望一切文艺工作者都要走到工农兵的中间去,把自己的任务同工农兵的任务联系起来。

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二)(I)卷

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二)(I)卷

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二)(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三下·桂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宋代以来,对于上古金石碑铭的审美,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将这种借助器具追怀历史的审美趣味称为古雅。

可以认为,()。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借助器物,将遥远的历史拉入人生现场,为空间性的当下生活,了历史和时间。

或者说,我们通过古雅,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古器物的存在,使抽象的往昔历史变得坚实,变得可感,变得,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因此前所未有地富有。

中国金石学____于证经补史,这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审视古器物的基本原则,就是认知先于审美。

没有认知基础的审美,是盲目的审美,是假装在审美。

就此而论,如何在追求古雅生活趣味的同时激活历史,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古雅是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辅以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B . 古雅是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C . 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就是古雅D . 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是古雅,它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植入金碧辉煌立体感发祥B . 移入金碧辉煌立体感发端C . 移入琳琅满目纵深感发祥D . 植入琳琅满目纵深感发端(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因为通过古雅,不仅仅我们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B . 通过古雅,我们不只是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C . 通过古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河南省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上模拟考试试卷(I)卷

河南省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上模拟考试试卷(I)卷

河南省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上模拟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金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在建设新中国的征程中,无数科学家以身许国,前赴后继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用自己的青春、血汗甚至生命,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大夯基立柱。

(乙)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这一个个耀眼的名字如暗夜星辰,在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上点亮了科技之光、铺就了科技强国之路。

在他们的感召和引领下,无私奉献、甘于清贫,一心只为科技报国,不计个人得失,成为一代代中国科学家的优秀精神特质。

时至今天,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这些物质依然在许多人身上熠熠生辉。

(丙)但是,它们不应成为对科技从业者们的“道德绑架”和“刻板成见”,我们不能空谈“情怀”(以身许国)而不谈受益。

当下我们应祛除科技领域的陈规陋俗,完善激励机制,回报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了青春和血汗的可爱可敬的科学家们,进而激发科技创新的强大能量。

(1)文中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 . 前赴后继B . 熠熠生辉C . 祛除D . 进而(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8高一上·汕头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池莉专访:在生活中修行“车、房,所有这些面上的东西我都不热衷。

”2007年的春天,池莉在酒店大堂一边看手机短信,一边果断总结。

这个终日白描物质的女人,自己却在恰当的时机看穿逃离,大约有十余年的时间,池莉不开自己的作品研讨会,不请著名人物作序或者写书评,拒绝电视,关闭博客。

她在武汉市郊安家落户,自己种菜自己吃,满足于劳动后一身大汗,享受着与人世两不相争的快活:“上午我在阅读以赛亚·柏林的书,下午我在菜地里干农活。

河南省睢阳区高三下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一)

河南省睢阳区高三下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一)

河南省睢阳区高三下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一)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运用 (共10题;共65分)1. (6分) (2020高三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信医师信“大师”,盲目减肥饿出病,饮酒之后吃头孢……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缺乏健康素养,常常会做出一些_____________科学常识的事情。

本想得到健康,反而失去健康。

这说明,()。

提升健康素养,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能够更好理解医生、______________医患信任。

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医疗也有风险,不可能包治百病。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病人。

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治疗方法,不同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结果。

尽管现代医学,但仍然有很多疾病尚无法完全治愈。

只有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才能更好地意识自身的健康问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层出不穷违犯增进日新月异B . 层出不穷违反增强突飞猛进C . 屡见不鲜违反增进突飞猛进D . 屡见不鲜违犯增强日新月异(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建设健康中国,需要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素养B . 整个社会都需要建设健康中国,提升健康素养C . 需要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素养,才能建设健康中国D . 整个社会都需要提升健康素养,才能建设健康中国(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只有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意识自身的健康问题。

B . 只有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才能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健康问题。

C . 只有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健康问题。

河南省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I)卷

河南省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I)卷

河南省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上·南宁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湖光山色画图中,万里烟波一棹通。

明日扁舟江海上,不知何处是西风。

”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创作了这首潇洒自适的小诗。

“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最终,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

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自身和环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

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初露锋芒一泻千里众望所归庸人自扰B . 牛刀小试一日千里不负众望杞人忧天C . 初露锋芒一泻千里众望所归杞人忧天D . 牛刀小试一日千里不负众望庸人自扰(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B .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C .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 .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在俄罗斯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河南省卫滨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河南省卫滨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河南省卫滨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哈尔滨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

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

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

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一气呵成。

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

然而即使这件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

首先是强烈的个性。

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

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

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

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行云流水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悠然自得B . 行云流水信马由缰相得益彰悠然自得C . 天衣无缝信手拈来相得益彰泰然自若D . 天衣无缝信马由缰浑然天成泰然自若(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B .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C .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D .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B .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C .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D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2018·广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南省商丘市高考语文(新课标Ⅰ)模拟考试卷(一)

河南省商丘市高考语文(新课标Ⅰ)模拟考试卷(一)

河南省商丘市高考语文(新课标Ⅰ)模拟考试卷(一)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8分)1. (6分) (2018高一上·覃塘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众对现代诗的认知,一般停留在朦胧诗到海子阶段,越往后越觉得“困惑”。

海子之后的诗歌格局,探索与出轨并行、追新与偏激携手、诗与非诗交叉、有序与混乱重叠。

无论是对西洋诗人的文本引进,还是本土日常诗性的挖掘,写作资源都越来越敞开,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

反映在诗歌接受上,便出现了“现代诗比古诗更难进入”的不满与控诉,“懂”与“不懂”的老生常谈再次被提出来。

对现代诗的阅读与接受,除了诗歌观念、审美趣味、教学方法等众多因素牵扯外,我以为被忽略的下述三点,应引起充分的反思。

其一,现代诗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知识”。

按照布罗茨基的说法,进入现代诗歌,需要拥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装置”。

这意味着现代诗有它特异的质地以及与其相适配的方法论,如果不与时俱进,最终只能望洋兴叹,苦无舟渡。

有人会说:我也学得几十种现代修辞格,可是并不灵验呀。

这里要提醒的是,熟悉几十种修辞格,并不等于理解掌握诗歌。

况且新诗经过近百年实践,发展积累起许多新元素,说夸张一些叫“日新月异”。

这些“特殊知识”,是古典、域外、现代新诗自身的“小传统”三者的融合与变异,并非传统文学常识与传统修辞学所能覆盖的。

重要的是,现代诗与生命体验、精神、潜意识、情绪、悟性等心理图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科书上“死”的修辞格,尚未转化为活的、有生命的、针对对象的感悟,即便你掌握再多,也很难得心应手,更遑论那些对基本常识处于半空白状态的人,其尴尬可想而知。

所以,进入现代诗,要从叩响“特殊知识”的门环开始。

其二,现代诗与文言诗是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

很多人把现代诗与古诗作为一个“共同体”看待,但大量实践证明,现代诗在思维、感受、语境、语言等方面已然与旧体诗产生巨大差异,若死死抱住旧体诗与现代诗这一“共同体”,在传统审美惯性与惰性的驱使下,把古诗那一套评价鉴赏体系移用到现代诗身上(好一点的略加变通),就必然出现某种方凿圆枘;而且愈是固执地执行“古今通用”标准,阻抗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1分)1. (6分) (2018高一下·黑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雅俗观是在王纲解纽、政教分离、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的历史阶段发生的。

虽然以自己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人格为雅,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文化理念和精英意识,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和改造现实的思想倾向,但是,这时的知识分子都仍然将自己的学术和社会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都希望自己的学术成为改造社会政治的指导思想,甚至盼望有君主赏识他们,依靠他们来改良社会政治。

在诸侯们尚无力控制社会力量、需要争取社会支持的情势下,知识分子大都能够“乐道而忘人之势”或“以道抗势”,体现出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理想和社会精神的代表者所具有的人格力量。

然而,一旦统治者们有了掌控社会的政治力量,有了规范社会的统一思想,那些希望借助政治力量改造社会的知识分子就不得不与统治者合作,为统治者服务,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史记・李斯列传》记李斯赴秦前对他的老师荀子所说的一段话表明,他是抱着屈身事主、争取富贵的心态去见秦王的,这与孔子、孟子所主张的处世态度大相径庭,而和韩非主张的尊人主之势的思想是一致的,反映出战国末年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

当国家需要统一,而统一需要政治权威的形势下,在主强臣弱、“势尊道卑”的社会环境中,知识分子要实现文化理想和自身价值,除了依赖于政治权威外也没有其他选择。

于是,知识分子便从幻想中的“为王者师”蜕变为现实中的君王“言语侍从之臣”,文学不再是知识分子文化理念的崇高勋章,而是为天子“润色鸿业”的漂亮花环,精英文学不得不与贵族文学联姻,文化雅俗观也就与政治雅俗观合流了。

如果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用铁血手段粉碎了知识分子坚持文化操守的痴情梦幻,那么,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则用绥靖政策激发了知识分子为政治服务的巨大热情。

作为“一代之文学”的汉大赋正是在大一统的政治语境和“劝百讽一”的文化期待中发展成熟起来的,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

”从大赋的创作来说,它是地道的精英文学;而从大赋的消费来说,它又是典型的贵族文学。

实际上,它是精英文学与贵族文学的联姻,是知识分子在政治上依附于政治权力之后的文学新变。

早期的汉大赋还多少保留有一点诗人的讽谕传统,而后期的汉大赋就只剩下“铺张扬厉”的华丽辞藻了。

正所谓“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随着汉代政治鼎盛时期的结束,汉大赋也逐渐式微,以致“少而好赋”的扬雄到晚年悔其少作,以为大赋乃“雕虫小技”,声言“壮夫不为”。

汉大赋的衰微宣告了精英文学依附于贵族政治的破产,却为文学的私人化和情感化开辟了道路,抒情小赋的兴起和文人五言诗的诞生使文学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得到加强,而以人格为基础的文化雅俗观便逐渐向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雅俗观转变。

(摘编自王齐洲《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的时候,适逢王纲解纽、政教分离,文化的雅俗观也在此时生出了萌芽。

B . 最早的文化雅俗观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文化理念和精英意识,在学术与社会政治相联系的情况下反映了士人对现实的批判与改造倾向。

C . 知识分子大多能够“乐道而忘人之势”甚至“以道抗势”,体现出他们在社会精神和文化理想方面的人格力量。

D . 统治者有了掌控社会的政治力量和思想规范以后,知识分子就不得不与君王合作以实现他们的学术主张和人生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尊人主之势”到战国晚期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其社会原因在于国家统一的趋势下君主政治权威日益强势,有志之士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B . 在国家需要政治权威的形势下,精英文学和贵族文学联姻,文化雅俗观与政治雅俗观合流,知识分子在与权贵交流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

C . 秦皇汉武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手段上有强硬和绥靖之分,但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使知识分子丧失对自身文化理想和操守的坚持,只能服从于政治权威。

D . 精英文学依附于贵族政治的局面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而瓦解,文学不再仅仅是歌功颂德的工具,开始成为个人审美和抒情的有效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如果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早的文化雅俗观为标准,孔子和孟子处事态度所体现出的文化理想与文化人格属于“雅”。

B . 李斯与韩非“尊人主之势”的学术思想高度一致,表现在他为争取富贵而屈身事主,也意味着抛弃了士人“为王者师”的幻想。

C . 扬雄从“少而好赋”到声言作赋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表明旧有的以人格为基础的文化雅俗观渐渐不再为知识分子接受。

D . 汉大赋的“铺张扬厉”辞藻华丽的风格是汉代鼎盛时期“雅文化”的体现,后来其衰落原因在于精英文学依附于贵族文学的破产。

2. (12分) (2017高三下·林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救命恩人江岸正是下班高峰。

侯一凡挺起胸膛,绷紧双腿,笔直地站在工厂门口。

他目送着下班的人群潮水一般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后来,只有零星的工人一个个往外走的时候,他才稍微放松下来。

虽说只是一名工厂的保安,但是,侯一凡毕竟刚从武警部队退役半年,他站岗的姿势还是完全保留了真正的军人风范。

他晃晃微微发酸的脖子,扭动了一下腰肢,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突然想起,怎么没看见吕晓红大姐走出来呢?侯一凡楞了一下,勾头往厂区方向看去。

他拥有一双视力在2.0以上的眼睛,一眼看去,能看得很远。

他发现,正在往外走的工人,包括厂区纵深处三三两两的人影,都不是吕晓红。

吕晓红平时上下班都很准时,今天怎么了?侯一凡决定在门口再站一会儿,等等吕晓红。

侯一凡在这个肉联厂虽然已经工作了半年时间,但是,认识的工人并不多,多数人只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在他值班的时候,才在他面前晃一下。

他一个从山区农村黄泥湾出来到城市打工的小保安,没有几个工人主动跟他搭讪,并告知他自己的名字。

吕晓红这个名字也是他听别人喊的,可能听的次数稍微多了一些,他便牢牢记住了。

大概等了十多分钟,厂里没有一个人往厂门口走了,当然,吕晓红依然没有出来。

侯一凡感觉有些不对劲,到底哪里不对劲,他一下子也想不起来。

他只好给保卫科长打电话。

科长,你认识吕晓红吗?她是哪个车间的?我不太清楚,怎么啦?我没看见她下班出来,有些不放心。

下班的时候,工人一窝蜂地出来,你一个个都看清楚了?你点名了?你怎么知道她没有出来?吕晓红和别人不一样,我知道的。

你别管闲事了,你又不是人事部的,考勤不归你管。

看好你的门吧。

科长没好气地挂了电话。

科长说到人事部,提醒了侯一凡。

他查了一下人事部的电话,把电话打了过去。

请帮忙查一下,吕晓红是哪个车间的?冷冻车间。

还没有等侯一凡再说点什么,人事部那个人已经火急火燎地挂了电话。

他把电话打到冷冻车间,可是,没有人接电话。

他只好硬着头皮把电话打到厂办公室。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没有出来。

怎么了?我怀疑她会不会被关在冷库里了。

不会吧?厂办公室的那个人漫不经心地挂了电话。

该打的电话都打了,侯一凡没辙了。

他在值班室坐了两分钟,椅子上好象放着一盆火,烧得他坐不住。

终于,他站了起来,咬咬牙,拨通了厂长的电话。

厂长您好。

我是保卫科小侯,向您报告一件事。

哦?说吧。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还没有出来,我怀疑她被关进了冷库里。

请您赶紧派人到冷库去看看吧。

有这样的事?我马上让冷冻车间主任去看看。

放下了电话,侯一凡惴惴不安地站在值班室门口,眼睛盯着大街。

大约二十分钟左右,冷冻车间赵主任骑着摩托车,箭一般射过来。

到了厂门口,他猛地刹车,停了下来。

赵主任指着侯一凡的鼻子,喝道,就是你打电话给厂长,说冷库里面有人?是我。

侯一凡挺了挺身子。

老子喝个酒都喝不安生。

如果我去看了,冷库里没有人,出来我揭了你的皮……说着,赵主任一加油门,摩托车嘶吼着冲进了大门。

后面的事情就不必细说了。

医院救护车开进厂区的时候,几滴泪水猛地涌出了侯一凡的眼眶,挂在了他的睫毛上。

吕晓红出院以后,买了一大兜水果,到厂门卫值班室感谢侯一凡。

她紧紧握住侯一凡的手,说,大兄弟,如果不是你救了我,大姐就冻成死猪了。

大姐,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

为什么这样说?侯一凡说,每天你上班,总是问候一声:你好;每天你下班,总是说一声:再见。

我那天没有听到你说再见,所以知道你没有出来。

否则,全厂五六百个工人,我怎么可能单单记得你呢?(选自《洛神》2016年第6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小说开篇写侯一凡值班站岗的情景,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严肃认真,而又拘谨刻板的工厂保安形象,这种形象与下文他救人的执着是一脉相承的。

B . 侯一凡在目送下班的人群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想起没看见吕晓红走出来,然后觉得不大对劲,这说明他是一个细心留意的人。

C . 多数职工只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门卫侯一凡值班的时候只见他们一晃而过,这导致他不认识大多数中,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际关系的单薄。

D . 小说明写侯一凡疑心吕晓红留在冷库里,求人救出她,暗写吕晓红被关在冷库里,被救出,两条线索在救护车进厂时交会,这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

(2)小说详细地叙述侯一凡打电话救人的过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这句话,对理解小说情节、主人公和主旨都很重要,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 (13分) (2017高一上·通化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汤一介:中国哲学问题的思考者汤一介于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出身书香门第。

父亲汤用彤则是哲学大家,父亲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家风。

汤一介爱书,有一些书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少年后,汤一介这样回忆道:“在我读了《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后,似乎精神境界有一个升华,可以说我有了一个信念,我应做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

在这几十年的生活中,在各种运动中我整过别人,别人也整过我,犯了不少错误,对这些我都自责过,反省过。

但我在内心里,那种伏契克式的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情感仍然影响着我。

人不应没有理想,人不能不热爱生活。

”1949年前,汤一介学习哲学,除了家学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想去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

19岁时汤一介曾经写出了《论善》、《论死》、《论人为什么活着》几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显露了作为哲学家的才华。

1951年自北大哲学系毕业后,汤一介便留校任教,为北大哲学系资深教授。

汤一介的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1985年上了汤先生第一堂课,汤先生给他讲授魏晋玄学,讲课给王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