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心心理学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与被试内设计
实验心理学心理实验研究的设计类型
实验心理学心理实验研究的设计类型1. 事后设计(Posttest-Only Design):这是最简单的实验设计类型,也是最常用的。
研究者仅在实验结束后对被试进行一次测试,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在这种设计中,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以便对比不同处理的效果。
2. 事前-事后设计(Pretest-Posttest Design):在这种设计中,除了在实验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试外,研究者还在实验开始前对被试进行一次测试。
通过比较实验前后的测试结果,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验处理对被试的影响。
3. 控制组设计(Control Group Design):这种设计类型包括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两个组中。
在实验组中,被试接受特定的处理,而在对照组中则不接受处理。
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可以确定是否实验处理对被试产生了影响。
4. 纵向设计(Longitudinal Design):这是一种跟踪研究设计,研究者在一段时间内定期对被试进行测试,以观察和记录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这种设计类型允许研究者观察和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随时间的演变。
5. 重复测量设计(Repeated Measures Design):在这种设计中,被试在不同条件下接受相同的测试或测量,以评估条件对被试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这种设计类型可以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6. 因素设计(Factorial Design):这种设计类型涉及两个或多个自变量,以探究它们之间的交互效应。
通过分析不同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变量对被试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7. 随机对照试验设计(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esign):这种设计类型是在药物研究和治疗干预等领域中常用的一种设计。
被试随机被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以比较干预措施的效果。
8. 实验模拟设计(Simulation Design):这种设计类型通过使用计算机模型或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实验情境,以研究被试的心理和行为。
心理学实验设计
心理学实验设计在心理学领域,实验设计是探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精心策划和控制各种变量,以揭示因果关系,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心理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心理学实验设计的关键要素和步骤。
首先,明确研究问题是实验设计的起点。
这个问题应当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
例如,“压力是否会影响人们的决策能力?”就是一个明确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问题的确定需要基于对现有文献的广泛阅读和对实际现象的观察思考。
确定了研究问题后,接下来要提出假设。
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一种预测性回答。
以上述例子为例,我们可能提出假设:“在高压力环境下,人们的决策能力会显著下降。
”假设应当基于理论基础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创新性。
变量的选择和操纵是实验设计的核心环节。
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或改变的因素,在这个例子中,压力水平就是自变量。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压力情境,如时间限制、任务难度等来操纵自变量。
因变量则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在这里,决策能力就是因变量。
我们可以通过决策任务的正确率、反应时间等指标来测量因变量。
控制变量是那些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但又不是我们研究重点的因素,比如参与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对这些控制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使其在各个实验条件下保持一致。
在选择实验对象时,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和随机性。
如果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全体人类,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对所有人进行研究。
因此,通常会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例如,如果我们的研究问题是关于大学生的压力与决策能力,那么我们应该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研究。
这样可以增加实验结果的普遍性和推广性。
实验设计的类型有很多种,常见的有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和混合设计。
被试内设计是指同一批被试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比如,让同一组大学生在不同的压力水平下完成决策任务。
2024实验心理学第五讲:被试间实验设计
contents •实验心理学基本概念回顾•被试间实验设计原理•被试选择与分组策略•实验材料准备与设备调试•数据收集、处理与结果呈现•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目录01实验心理学基本概念回顾实验心理学定义与特点定义特点实验方法及其重要性实验方法重要性变量类型与控制策略变量类型实验心理学中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的变量,因变量是研究者观察的变量,而控制变量则是为了保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而需要控制的变量。
控制策略为了有效地控制实验中的变量,研究者可以采用多种控制策略,如随机化、双盲法、对照组设计等。
这些策略有助于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02被试间实验设计原理被试间实验设计定义及目的定义目的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不同组被试在相同或不同自变量水平下的表现,从而推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基本原理操作流程优点能够控制实验条件,减少误差;通过随机分配被试,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适用于探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缺点可能存在被试间的个体差异;实验结果可能受到实验者效应、期望效应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较大的被试样本量。
适用场景适用于探究单一或少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适用于研究具有明确假设和可操作自变量的心理学问题。
优缺点分析及适用场景03被试选择与分组策略被试选择标准与程序被试选择标准被试来源被试数量01020304随机分组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确保两组被试在人口学特征上无显著差异。
匹配分组根据某些关键特征将被试匹配到不同组别,以减少实验误差。
分层随机分组在随机分组的基础上,根据某些特征将被试分层,然后在各层内进行随机分组。
注意事项确保分组过程公正、透明,避免主观偏见和实验误差;记录分组过程和结果,以便后续分析和验证。
分组方法及注意事项制定详细的实验指南和操作规范,确保所有被试接受相同的实验处理。
标准化实验程序控制额外变量双盲实验设计随机化和重复测量识别和控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额外变量,如环境噪音、实验者效应等。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讲解
四、应用举例及延伸
例1.课间休息方式对思维敏度的影响。(SPSS操作) 例2.中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发展的研究(一个自变量三种以上处理)
研究示例2:中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发展研究
现在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学范畴内的热门课题,其 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中学生的学习指导。那么这一课题如何设计呢? 其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及额外变量有哪些?
11
67
95
88
105
12
74
98
71
84
13
93
116
90
110
14
85
110
85
94
15
82
120
75
80
16
71
90
95
112
17
69
95
89
98
18
67
100
65
80
19
80
101
73
90
20
76
103
90
98
被试间设计的主要特点是:比较是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 因此在这样的设计中,它的关键就是要克服被试组之间的 差异,也就是要尽量做到参加实验的各组被试间基本上是 相等的,这样就可以观察接受不同实验条件处理的各组被 试在有关因变量上是否有差异。如果存在差异,那么这差 异应该就是由实验处理的不同造成的。
表1 课间休息方式对思维敏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试编号
实验组前侧 实验组后测 控制组前测 控制组后测
1
85
102
80
92
2
76
110
72
90
3
90
110
95
实验心理学 第3章 实验设计的类型考研笔记-精品
第三章实验设计简化:随机的选择和安排被试;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有效的操作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第3.2章真实验1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控制较高,对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能有效地操纵实验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该设计类型一般在随机化原则上选帝口分配被试、采用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
第一节真实验设计的分类一.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分(各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 分为被试内设计二被试间设it 和混合设计。
三厂按照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小务(一)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或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n 被试间设计]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属于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据实验目的对各组被试随机实施不同处理。
它的基本特点是: 研究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用随机化方法抽取被试,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每个被 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in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R 代表以随机的方式抽取被试将被试分配到组。
0代表观察或测试取得的数据。
右下方的小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的顺序。
X 代表实验处理或操纵, 右下的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1质序,没有X 的组别,即为控制组。
优点:①采用了随机取样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选择、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②控制组的设置有效地控制了历史和成熟因素对选择和被试中途退出等内部效度的影响; ③可控制统计回归的影响;④控制了测验与实验处理交互作用对外部效度的影响。
⑤实验处理前没有前测,避免了练习效应; 是理想的实验设计。
缺点:因为没有前测,无法进行实验处理前后的比较,无法知道实验处理引起的效果有多大;统计方法:这种设计基本模式是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一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使用统计水平进行检验的时候可以采用独 立样本t 检验(检验01与02的差异\[2]随机多组后测设计模式:在研究中根据研究情况可以将自变量的水平增加到三个及三个以上,又叫随机多组后测设计,增加到三个时其模式如下: 实验组1:RI Xi Oi 实验组2:R2 X 2 02 控制组:R3 03优缺点:同随机实验继空制组后测设计。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实验的设计
第三章实验的设计概念实验设计内容与评价标准基本类型需考虑的方面评价标准非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按控制程度)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实验设计(按被试分配)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一、基本类型1.根据实验处理中被试人数的多少:①大样本设计;②小样本设计。
2.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①单因素实验设计;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3.根据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①非实验设计;②准实验设计;③真实验设计。
4.根据在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①被试间设计;②被试内设计;③混合设计。
二、被试间/内和混和设计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2.优缺点3.解决缺点的方法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2.优缺点3.克服缺点的方法三、混合设计1.含义2.如何计算实验处理数3.优缺点及克服方法两个技能:1.区分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2.在混合设计中,区分被试内因素和被试间因素(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的处理,各自独立地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接受因变量的测量。
也被称为组间设计、独立组实验设计。
每个被试一个处理内和混和设计2.优缺点(1)优点12岁小学生40岁大叔80岁青光眼老爷爷一个处理方式不会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避免了顺序效应(练习、疲劳)(2)缺点1)被试差异对实验造成的影响难以控制;2)需要的被试数量比较大。
3.克服缺点的方法缺点是由于不同的被试有差异造成的!因此,解决方法就是减小被试间的差异如何减少不同被试组之间的差异?(1)匹配法: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把每对中的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组,使各组之间的被试同质。
步骤:第一步前测,第二步分数配对,第三步随机分组2)匹配法的问题:第一,特征太多,无法完全匹配第二,工作量大第三,在多个特征之间有交互作用时,可能混淆实验结果第四,可能出现回归假象(2)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随机化法的统计学前提:各随机被试组在未经过不同处理之前时相等的(差异在统计允许的限度内)(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都会受到所有水平自变量的影响每个被试所有水平2.优缺点(1)优点1)节约被试人数2)排除了个体差异(2)缺点1)接受不同处理时的时间间隔,可能会有偶然事件发生影响实验结果。
考研心理学实验设计常考知识点
考研心理学实验设计常考知识点在考研心理学中,实验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灵活的思维能力,以应对各种实验设计相关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考研心理学实验设计常考的知识点。
一、实验设计的类型1、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可以减少被试间的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的敏感性。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可能会出现顺序效应,即由于实验处理的先后顺序不同而导致的结果偏差。
2、被试间设计被试间设计则是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处理组中。
这样可以避免顺序效应,但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可能需要更多的被试才能获得显著的结果。
3、混合设计混合设计结合了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即在一个实验中,有些自变量采用被试内设计,有些采用被试间设计。
二、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1、自变量自变量是实验者主动操纵、变化的因素。
在确定自变量时,要注意其有效性、数量和水平。
自变量的操纵要清晰明确,能够有效地引起因变量的变化。
2、因变量因变量是被测量和记录的反应变量,是实验者所期望观察和测量的结果。
因变量的选择要具有有效性、可靠性和敏感性。
3、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是那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但并非研究者关注的变量。
控制这些变量是为了排除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确保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真实可靠的。
三、实验误差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某种固定的因素引起的,其方向和大小在每次测量中基本相同。
例如,仪器的不准确、实验方法的不完善等都可能导致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其方向和大小没有固定的规律。
虽然无法完全消除随机误差,但可以通过增加实验次数来减小其对结果的影响。
四、实验的信度和效度1、信度信度是指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包括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
2、效度效度是指实验能够准确测量到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或行为的程度。
包括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被试间 被试内 混合设计
被试间被试内混合设计
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用于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实验中对被试的不同处理方式,可以将实验设计分为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和混合设计三种类型。
被试间设计是指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因为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避免了其他因素的干扰。
但是,被试间设计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需要大量的被试来保证实验的可靠性,而且被试间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推广性。
被试内设计是指让同一批被试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每个被试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被试间的差异,因为每个被试都接受了所有的实验处理,避免了由于被试个体差异导致的实验结果差异。
但是,被试内设计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实验处理之间可能会存在相互影响,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同时采用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的方法。
这种设计可以综合两种设计的优点,既可以控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又可以控制被试间的差异。
但是,混合设计也需要更多的实验控制和数据分析,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不同的实验设计类型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类型。
在进行实验设计时,需要考虑实验的可行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1.被试间设计被试间设计也被称为组间设计、完全随机设计、独立组设计,是指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被试内设计也被称为组内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相关组设计,是指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2.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或被试组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又称为组内设计、相关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
被试内设计完全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
3.自变量自变量是指实验者所操纵的或选择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例如,研究者想知道身高对智商是否有影响,这里的身高就是自变量。
4.因变量是指操纵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被试某种特定反应的变化,也称依从变量或反应变量。
5.额外变量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若额外变量没能得到控制,则可能与自变量一同引发因变量的变化,最终难以确定哪个才是真正解释因变量变化的原因,即引起自变量混淆。
6.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是由布里奇曼提出的,指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的定义。
例如,在某项动物实验中,把“饥饿程度”定义为禁食20小时之后的食物摄入量。
7.实验者效应在实验中,主试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主试出现这种情况的现象被称为实验者效应。
常见的实验者效应主要指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效应。
8.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比非试验设计要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充分和广泛。
通常,准实验设计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抽样,这时虽然可以设立控制组,但控制组和实验组的背景条件不能保证一定相同。
9.交互作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的现象。
10.两因素交互作用的含义和检验方法两因素交互作用,即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的现象,即因素和因素的结合,而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如果两个因素彼此独立,即不管其中一个因素处于咖种水平,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均值间的差异都保持一致,则不会产生交互作用。
《实验心理学》部分术语解释
实验心理学部分术语1.ABAB设计(ABAB design)也称为轮回设计(reversal design),是一种单被试实验设计。
其实验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基线测试、实验处理条件下测试、返回基线测试段、实验处理条件下的再测等阶段。
2.听觉掩蔽(Auditory masking)就是指由于某一声音刺激的存在而使另一声音刺激的强度阈限提高的现象,这是一种常见的听觉现象。
3.被试间实验设计(Between-subjects experimental design)也叫做独立测量设计(independent-measures design)、独立组设计(independent groups design)或组间设计(between-groups design),是将互相独立但又相等的被试组分派在不同实验处理下进行测量,然后对各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的一种实验设计。
4.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分数聚集在测量量表的高分端,使分数提高的可能性很少甚至没有。
这是一种全距效应。
5.混淆变量(Confounding variable)混淆变量(confounding variable),是指那些不拟研究但却与自变量一起发生系统性改变的变量,它使得被试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原因变得无法确定。
6.知会同意表(Consent form)是研究者提供的书面声明,上面包含所有知会同意的项目和被试签名行。
研究实施之前,要将知会同意表提供给可能被试,以便他们了解在决定是否愿意参加研究之前需要知道的全部信息。
7.控制组(Control group)在一项研究中不接受处理或只接受安慰剂处理的被试组。
8.抵消平衡(Counterbalancing)在被试内设计中,一种为了使顺序效应和与时间有关的影响降到最小而将被试分成若干小组以便各小组以不同的顺序接受一系列实验处理的实验程序,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在每一种可能的处理顺序上都有相等的被试按照各自顺序参加实验。
(心理学研究方法)11心理学研究方法-单因素方差分析-被试间与被试内设计2
数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
包括两种 1、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被试
间设计)
2、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被试内设 计)
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适用条件: 1、被试间设计,只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
水平大于2 2、正态分布 3、方差齐性(当方差不齐的时候,需要校
正自由度,可以用brown-forsythe或者 welch法)
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示例
见数据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喜好评分
实验目的:比较不同年龄段对影片的喜好 是否有差别?
实验方法:被试分为6组,每组被试观看相 同的影片,并对影片进行评分。
查看是否满足正态分布
从explore结果看出,正态性检验的P>0.05, 表明数据服从正态分布。
2、直接在explore里面的factor list里放入自变量group。 推荐用这种方法。
1、被试间设计,只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 只有两个水平
2、满足正态分布。 综上,所以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描述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经 过训练后体重降低不显著(t(30)= 0.68,p = 0.501),95%置信区间为-16.12-32.24。
t检验总结
1、t检验公式汇总 2、样本量设置 3、统计思路
t检验公式汇总
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齐性时的计算公式
当两样本方差齐性时,t值的计算公式,自由度df=n1+n2-2
效应量的计算公式:d是总体参数,g是样本统计量
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时的计算公式
当两样本方差不齐性时,用welch方法计算的自由度校正公式
方法学:训练组16人,对照组16人。训练组参加 了4个月的减肥训练,对照组没有参加训练。
被试间、被试内、混合实验设计的变异来源及方差分析20110302更新
被试间、被试内、混合实验设计的变异来源及方差分析2011-2-28不管是何种实验设计,总变异分为处理间变异和处理内变异。
处理间变异分为因素A引起变异、B引起的变异、A和B交互的变异。
处理内变异分为被试间变异和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又分为因素A的随机误差、因素B随机误差、因素A*B随机误差。
一被试间设计1、单因素被试间设计——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此时的关键点:①处理间变异就是单因素引起的效应,也叫组间变异;②处理内变异无法区分被试间变异和随机误差,也叫组内变异。
F=MS处理间/MS处理内2、多因素被试间设计——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此时的关键点:①处理间变异分为因素A引起变异、B引起的变异、A和B 交互的变异;②处理内变异无法区分被试间变异和随机误差,统称为残差。
F A=MS A/MS处理内;F B=MS B/MS处理内;F A*B=MS A*B/MS处理内;二被试内设计1、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此时的关键点:①处理间变异就是单因素引起的变异②处理内变异区分了被试间变异和随机误差,此时随机误差变异称为残差。
F=MS处理间/MS随机误差2、多因素被试内设计——两因素重复测量设计此时的关键点:①处理间变异分为因素A引起变异、B引起的变异、A和B 交互的变异;②处理内变异区分了被试间变异和随机误差;③随机误差又分为因素A随机误差、因素B随机误差、因素A*B随机误差。
F A=MS A/MS A随机误差;F B=MS B/MS B随机误差;F A*B=MS A*B/MS A*B随机误差;三混合设计——A因素为被试间,B因素为被试内此时的关键点:①处理间变异分为因素A引起变异、B引起的变异、A和B 交互的变异;②处理内变异分为A因素的处理内变异(等于A因素的随机误差变异加上被试间变异,但是两种变异无法区分)、B因素和A*B的随机误差变异(等于B因素误差变异加上A*B的误差变异。
也就是说这里已经排除了被试内变异)。
心理学实验设计
选择的问题是: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实验设计一:单因素被试内设计1.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
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
其中选出被试10名,每个被试依次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内被试分配图3.实验材料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
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
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设计二:单因素被试间设计1.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被试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
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
其中选出被试45名。
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实心心理学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与被试内设计
学习交流PPT
23
项目间设计和项目内设计
• Within-/Between-items design • 比较是在项目(实验材料)之间还是相同项目上
进行
学习交流PPT
24
被试间设计
• 当因素为刺激或任务变量时,每名被试只能接受一 种处理或处理结合,或者只能参加一个条件的实验
• 任务有关(独立组或匹配组); • 被试变量择(事后设计、自然组设计或不等组设计)
应从总体数据中分离出来。 (2)通过多次观测避免了可能由于一次测验而造成的有偏
向性样本成绩的概率,从而克服了测验可靠性的问题。 (3)多次观测克服了统计回归的影响。 (4)多次测量,可能会降低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 (5)难以排除测验与处理之间的交互作用,也难以克服历
史因素的影响。
学习交流PPT
8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 模式:
T0O1
T1O2
T0O3
T1O4
• 逻辑:
• 无处理时(T1)的观测值作为前测、基线成绩,而有 处理时的观测值作为后测成绩,通过对比这两组值是 否存在差异,推断处理的效应。
• 特点:
• 多次处理,多次观测;处理与测量交替进行,时间间 隔相等
学习交流PPT
9
举例:“某降压药品是否对高血压患者有效”
学习交流PPT
29
• 不等组设计
• 雄性与雌性大鼠(控制年龄) • 独立样本t检验 • 关注:三类设计的自由度
学习交流PPT
30
单因素完全随机多组设计
• “水迷宫研究药物效果”
• 药物A、B、安慰剂 • 数据格式:自变量M(三个水平)、因变量L
Excel输入(利用average函数计算各大鼠L的平均数),spss导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性样本成绩的概率,从而克服了测验可靠性的问题。 (3)多次观测克服了统计回归的影响。 (4)多次测量,可能会降低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 (5)难以排除测验与处理之间的交互作用,也难以克服历
史因素的影响。
学习交流PPT
8
学习交流PPT
5
举例
• 假设被试前测(新学期开始时的测验)时语文成 绩平均为70分,参与一项旨在提高语文成绩的训 练计划(处理)后,后测(期末进行的一次测验) 时语文成绩平均为90分
O1(70) T O2(90)
学习交流PPT
6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 模式: O1 O2 O3 O4 T O5 O6 O7 O8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 模式:
T0O1
T1O2
T0O3
T1O4
• 逻辑:
• 无处理时(T1)的观测值作为前测、基线成绩,而有 处理时的观测值作为后测成绩,通过对比这两组值是 否存在差异,推断处理的效应。
• 特点:
• 多次处理,多次观测;处理与测量交替进行,时间间 隔相等
学习交流者有效”
• 模式1(涉及因素为操纵变量时):G1| T O
第六讲 被试间和被试内设计
学习交流PPT
1
实验设计的基本术语
• 用来区别被试组或实验条件的维度叫因素(factor), 即自变量。
• 因素的特定值称作水平(level)或处理(treatment)
• 水平结合(level combination)
• 主效应(main effect)和交互作用(interaction)
优点: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对同质,克服了成熟、历史
等因素的影响。
缺点:如果没有按照随机化原则和等组法选择对等组,
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推论,难以克服的因素主要有:
1. 选择(differential selection) ; 2.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selection-maturation interaction );
• 1. 单组前后测设计
100名5岁儿童,测 得他们的词汇量, 作为前测成绩
用词汇量拓展 训练方法进行 一年的训练
一年后后测
2. 固定组比较设计
选择两个幼儿园, 一个作为实验组, 一个作为对照组
对实验组用词汇量拓 展训练方法进行一年 的训练
一年后,再次测 得他们的词汇量 ,作为后测
学习交流PPT
13
学习交流PPT
11
典型的完全随机设计
• 模式: 实验组 R| T O
控制组 R|
O
• 也称独立组设计(independent groups design)
• 逻辑:
• 由于两组被试采用随机分派(R),两组在性质上属相 等组,因而两组间的任何差异都只能归于处理的效果。
学习交流PPT
12
举例:“某训练方法能否有效扩大儿童词汇量”
3.选择与处理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 effects of selection
biases and experimental variable)
学习交流PPT
14
匹配组设计(matched groups design)
• 模式
• 逻辑:两组被试基 本相等,可以把后 测成绩的差异归为 由实验处理造成, 能较好地进行变量 间的因果推论。
学习交流PPT
3
一组后测设计 (one group post-test design)
• 模式:
TO
• 逻辑:如果同记忆中的一般情况相比,或同已有 记忆相比,施加处理(T)后,所观察变量有变化, 则说明处理有效果。
• 例:“心理干预能否帮助戒酒”
学习交流PPT
4
一组前后测设计 (one 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
|Ms,s|Rs,s| |Ms,s|Rs,s|
… |Ms,s|Rs,s|
… |Ms,s|Rs,s|
控制组 O O
…
O
…
O
实验组
TO TO … TO … TO
学习交流PPT
15
不等组设计(nonequivalent groups design)
• 自然组(natural groups)
• 可行性方面限制无法操纵变量、或变量为选择的被试变量
• 模式:
组数 前测 实验处理 后测
1
O1
T
O2
• 逻辑:如果同前测相比,后测分数发生变化,则说 明处理有效。
• 混淆因素(可能解释):
• 处理效应;
• 历史(history)、自然成熟(maturation )、 回归 (regression)、测验维度意识(testing)、工具使用 (instrumentation) 、前测与处理的交互作用。
• 简单效应(simple effect)和简单简单效应
• 处理效应(treatment effect)
• 因素设计(factorial design)
学习交流PPT
2
单因素设计
• 准实验设计
• 一组后测设计和一组前后测设计 •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 典型的完全随机设计 • 匹配组设计 • 不等组设计 • 前后测完全随机设计 • 所罗门四组设计 • 被试内设计
➢ 较好地控制了历史因素、测验因素、统计回归等额外变量的影响。
缺点
➢ 外部效度低,原因可能是多次测验降低或增加了被试对实验变量 的敏感性;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reactive effects of experimental arrangements)会影响该设计的外部效度;
➢ 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multiple-treatment interference) 。
• 方法: • 选择50名患者追踪调查100天,每天固定测量血压,每10 天为一个单位,取平均值作为该时段的血压。 • 10个时段中,5个时段服药,5个时段不服药,交替进行。
200
血 压
150
值 100
/mmHg
50
0 服 不服 服 不服 服 不服 服 不服 服 不服
是否服药
学习交流PPT
10
优点:
• 逻辑:
• 从一系列测量值中剔除成熟效应,然后比较前测和后 测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
• 如果引入处理后,使得前测和后测数据不再连续,即 靠近引入实验处理的前测与后测成绩水平截距高低发 生明显变化,则有处理效应。
学习交流PPT
7
• 特点:前后测数目相等,时间间隔相等。
• 优缺点: (1)较好地控制了被试成熟因素的影响,能把该因素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