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庞德对古典文学的翻译 精品

合集下载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作者:杨恕华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4年第12期【摘要】翻译是美国大诗人庞德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庞德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诗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本文对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实践追溯其诗歌创作及译学观的理论根源,探讨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实践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庞德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翻译理论庞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和翻译理论家。

这位文学巨匠的翻译活动充分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

他对中国古诗的译作《华夏集》成为以诗歌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作品。

庞德的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史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这形成了他非常具有东方“具象”思维的理论风格,而有别于传统的西方“抽象”思维的理论特点。

庞德翻译实践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将中国的诗歌和儒家经典译成英文。

1915年4月他出版了中国诗歌的译本《华夏集》。

T.S.艾略特称庞德是我们时代的中国诗歌的创造者。

庞德的中国诗歌翻译丰富了英诗。

庞德翻译《华夏集》之后在自己的创作中注意吸收中国古诗的营养,同时也把中国古诗的影响带入了西方。

因为在庞德之前中国没有与她的名字相称的文学流行于说英语的国家。

一、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渊源庞德从中国古诗英译中发现传统对现在和将来的意义。

庞德也强调世界文学的概念。

他主张一个抛开时代国界的普遍标准:一种世界文学标准。

他这种追求超越国界与时代的世界文学的标准是他重视翻译的内在动力。

他常常从翻译中或者借助翻译发现时代所需要的东西。

文学的伟大时代也许总是翻译的伟大时代,或者紧随着它。

庞德作为一代文坛领袖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绝不仅仅是为了翻译的目的,而是要从翻译中解决他那个时代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中国传统诗学涵盖了所有关于诗论、词论、书论、画论、美学等等的内容。

中国的汉字、雕刻及审美趣味对庞德的诗歌创作及翻译理论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正因为庞德从中国传统史学中摄取了大量养分,他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一直强调意象(image)和语势(energy of language)。

庞德曾将中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

庞德曾将中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

庞德曾将中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
(最新版)
目录
1.庞德对汉诗的翻译工作
2.汉诗在英文世界中的影响
3.庞德对汉诗的评价
4.庞德对汉诗翻译的贡献
正文
庞德,美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曾将中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翻译成英文,为英文世界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做出了巨大贡献。

庞德在翻译汉诗的过程中,尊重原文的意境和韵律,力求在英文中传达出汉诗的独特魅力。

这些汉诗在英文世界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让更多的英文读者了解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丽。

庞德对汉诗的翻译,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还对英文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庞德曾高度评价汉诗,认为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他将汉诗视为人类诗歌的瑰宝,对汉诗的翻译和传播充满了热情。

庞德对汉诗的翻译贡献不仅在于将大量的汉诗翻译成英文,还在于他对翻译过程的严谨态度和对翻译质量的严格要求。

他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意境和风格,避免过度的解读和篡改。

这种严谨的态度和对质量的追求,使得庞德翻译的汉诗在英文世界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庞德对汉诗的翻译工作,不仅丰富了英文世界的文化内涵,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桥梁。

第1页共1页。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庞德(Ezra Pound),这位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其译诗工作不仅丰富了英语诗歌的宝库,也为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的译诗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充满创造性地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诗歌精神融入英语语境,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翻译美学。

本文将深入探讨庞德译诗的特色,并从中总结出其对诗歌翻译的深刻启示。

一、庞德译诗的特色:超越字面,直达诗意庞德的翻译观与传统翻译方法截然不同。

他并非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注重捕捉原作的精神内核,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英语表达特色的诗歌。

他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再现”,而是“创造”,是将原作的精髓以新的形式再现出来。

这体现了他对诗歌翻译的独特理解: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沟通和艺术的再创造。

庞德的译诗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他翻译的诗歌涵盖了多种语言和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诗歌、意大利诗歌、法国象征派诗歌等等。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他并没有采用逐字对译的方法,而是根据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诗歌表达方式,对原文进行大胆的改写和重构。

例如,他在翻译李白的《静夜思》时,并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是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使之更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他的翻译策略并非简单的意译或信译,而是“意境翻译”。

他注重捕捉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英语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精髓,而不是机械地复制原文的字句。

这种“意境翻译”的方法,使得他的译诗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具有英语诗歌的特色,达到了“化境”。

此外,庞德还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他认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时必须注重保留原文的节奏和韵律。

他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根据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诗歌表达方式,对原文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英语诗歌的规范。

二、庞德译诗的文化视角: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和深入研究,使其译诗工作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

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

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

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独到的见解。

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庞德结合自己意象派诗歌理论,把他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探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庞德不仅独到的解读了中国古典诗歌,还创译了许多中国经典诗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大放光芒。

本文试从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内涵的解读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两个方面来探讨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阐释。

关键词:庞德;中国古典诗歌;创译;意象派一、庞德的意象派诗歌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交汇中国古典诗词理论对“意象”一词的理解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统一;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审美创造结晶,及情感意念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特殊或深刻意义的形象。

笼统地说,意象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

而“意”处于主导地位,“意”决定了“象”,“象”反映了“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为依托来表达。

意在象中若隐若现,又仿佛呼之欲出,象却似有心似无意地一勾一画一点一染,而为意增彩而绽放。

所谓“意的暗示,象的契合”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总结,喻意之象的本质,就是一切可入作品的事景物象,与作者的主观情意、趣味、感悟相互融合的再创造、再表现。

庞德在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了意象主义创作的三原则,从理论上肯定了意象主义在美国文学的地位:用精确的语言直接处理诗歌主题;使用简练语言,取消修饰的多余的词语;按照流畅的音乐节奏,而不是节拍节奏来安排诗的韵律。

后来,庞德的漩涡主义发展了意象理论,他认为意象就是一个漩涡,很多思想不断地从其中产生,穿过或者沉入其中。

从以上原则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

庞德----翻译理论论文

庞德----翻译理论论文

误读还是再创造:论庞德的汉诗英译-------马燕摘要: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者,埃兹拉庞德是英美现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他的《华夏集》出版以来,人们对庞德的译诗方法褒贬不一。

本文将主要从庞德的诗歌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庞德,意象派,诗歌翻译1948年诺贝尔奖得主、大诗人T·S·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的副题是:“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

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在英美现代诗坛史上毫无疑问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现代文学运动的一代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人,庞德对现代诗歌界的发展影响深远。

但自庞德出版《华夏集》以来,一部分人对他的诗歌翻译方法持反意见,认为他的翻译是对原诗词的误读。

艾略特曾说:“为了理解庞德的理论,有必要阅读他的诗歌,为了理解庞德的诗歌,有必要阅读他的理论。

”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通过理解庞德的翻译以及分析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一、背景埃兹拉庞德,著名的美国诗人。

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

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

毕业时他不但精通英文文法和文学,而且掌握了九种外语。

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

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1908年定居伦敦,并结识了著名爱尔兰诗人W.B.叶芝。

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巴黎和伦敦期间除了继续从事创作外,他发掘和扶植人才,与欧美文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为打破英美诗歌的沉寂局面,为促进美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了一场文学运动,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论文]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论文]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多年来,中外学者不仅在实践方面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还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理论提出了各自精辟的见解。

本文通过比较庞德和许渊冲的译诗,探讨他们各自的翻译理论,旨在为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研究视角,为中国古诗英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庞德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1.引言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中国文学之精髓,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因此,古诗英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对外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早期,古诗翻译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翟理斯为代表的意译法,庞德的创造性翻译法,以及亚瑟·韦利的直译法。

当代中国,翁显良和许渊冲则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前者倾向于归化翻译法,后者比较注重译诗的韵律。

不论何种翻译方法,这些学者都以自己与众不同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庞德和许渊冲所翻译的具体文本,对二者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

相同的文本,二者却创造出大相径庭的译文,而他们各自的译文在不同的时代又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见,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及翻译目标,选择翻译策略,译出符合要求的译文,最终实现翻译目的。

2. 庞德、许渊冲翻译理论比较庞德是意象派的灵魂人物,他早年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推崇,是对中国诗歌最热情的美国现代诗人。

他认为文学爱好者不仅能从翻译实践中得到训练,而且能从语言本身得到益处。

他主张以自由诗体翻译中国古诗。

译诗应尽量准确、简洁,保留原诗中“不可破坏的”部分。

(pound, 1913: 707)笔者认为,庞德的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忠实的创造”。

所谓“忠实”,即翻译要在意义、风格及氛围上忠实原文。

所谓“创造”,即他认为“诗歌的内在思想既可以用韵律诗体也可以用无韵诗体展现出来”。

然而,这些“创造”是在他忠实的语言翻译的限度之内的。

庞德曾将中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

庞德曾将中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

庞德曾将中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
庞德曾将中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涉及了许多著名的文人作品和诗人,包括:
1. 李白:庞德曾翻译了李白的多首诗歌作品,例如《静夜思》、《登金陵凤凰台》等。

2. 杜甫:庞德曾翻译了杜甫的一些著名诗歌,如《月夜忆舍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3. 陆游:庞德曾翻译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诗作。

4. 苏轼:庞德曾翻译了苏轼的一些著名诗作,如《江城子·密
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此外,庞德曾还翻译了其他一些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歌作品,如刘禹锡、王之涣、王维等。

他的翻译作品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许多重要的文人和作品,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学的窗口。

庞德华夏集【庞德《华夏集》翻译原则探源】

庞德华夏集【庞德《华夏集》翻译原则探源】

庞德华夏集【庞德《华夏集》翻译原则探源】关键词:庞德《华夏集》翻译取舍标准摘要:庞德是20世纪英美诗坛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是意象派诗歌的主要发起人。

出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喜爱,翻译了中国古典诗歌集――《华夏集》。

庞德面对众多中国古典诗歌材料进行翻译做出的取舍,与他所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而其所倡导的意象派理念则对取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取舍标准的研究,能加深研究者对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的了解与认识。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英美诗坛20世纪初叶现代诗歌最重要的代表。

1912年,庞德和几个英美诗人在伦敦发起了“意象派运动”,成为英美现代诗歌的先驱。

庞德长期热衷于中国古典哲学和诗歌的研究。

中国古典文化对庞德诗学观点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收集在他的《华夏集》(Cathay)中。

所选内容包括从诗三百篇,汉乐府到盛唐前后的中国古典诗歌。

庞德从浩繁的材料中如何确定了他所选择的十九首诗歌?是何种原因使他确定取舍原则?笔者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意象派诗歌和庞德诗学观点的了解与认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庞德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机缘,美国东方文化学者欧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曾长期旅居东京,对东亚文化有浓厚兴趣,用长达数年的时间向日本汉学家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死后留下大量的读书笔记。

费诺罗萨的妻子玛丽・费诺罗萨在丈夫去世后,一直在寻找能够理解和完成丈夫遗愿的西方学者。

当她读到庞德的象形文字诗歌后,感觉遇到了知音。

1912年,玛丽将丈夫的研究笔记和手稿交给了庞德,当他阅读完遗稿,爱不释手,如获至宝,并开始潜心研究。

1915年,庞德借鉴了费诺罗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必要的取舍再创作,出版了中国古典诗歌集――《华夏集》。

诗集发表后,很快赢得了英美诗坛的普遍赞扬,评论家认为它是庞德对英语诗歌“最持久的贡献”,是英语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庞德对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庞德对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浅析庞德对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摘要:翻译在比较文学中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特别是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和理论家埃兹拉·庞德,他对中国古诗和典籍进行了大量的翻译介绍,曾在欧美掀起了一场引进和学习东方文学的运动。

他的诗学翻译,诗学理论,对当时英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庞德对中国古诗进行了大量翻译,那么作为一个译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其中必定包含了庞德作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当然创造性叛逆具体又表现在多个方面。

论文将从创造性叛逆的个性化翻译,误译两个方面入手,从译介学角度出发,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译介学庞德创造性叛逆个性化翻译误译一个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个性化翻译”,其实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译者在翻译作品时要有自己的个性和原则,在翻译中有其特有的追求目标。

庞德在翻译中就很有自己的见解方法和坚持原则。

庞德独特的译学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庞德十分反对将原著视为绝对权威,他反对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认为那样会使原作丧失生机。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也是一种尝试,翻译者将通过自己对原作的阐释和尝试将会再次创造出新诗歌。

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庞德认为翻译不应该过分强调直译,重要的是要关注文本意义,再现文本蕴含的感情。

他认为如果仅仅局限在文本的字面意思上,这样不利于文本意义的表达,最终会破坏整首诗的意境和美感。

所以庞德在翻译中国古诗时会把握诗中他所谓的“无法毁坏”的东西。

更简略地说,这个“无法毁坏”的东西就是我们古诗中的精神实质。

正因如此,庞德很多译诗中不完全忠于原作,尤其是在词句上的不同。

例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最末一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庞德是这样翻译的: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drooping with spring./ we come back in the snow,/ we go slowly,we are hungry and thirsty,/ our mind is full of sorrow who will know of our grift?这是庞德在《神州集》中的汉译英诗歌。

神州集--庞德 英汉对照

神州集--庞德 英汉对照

《神州集》共收中国古典诗歌十九首。

其中包括《诗经·小雅。

采薇》,《汉乐府陌上桑》,《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郭璞的《游仙诗》,陶潜的《停云》,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以及李白的《长干行》、《江上吟》、《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包初青听新莺百嗽歌》、《古风十八·天津》、《古风十四·胡关》、《忆旧游寄憔郡元参军》、《送友人入蜀》、《登金陵凤凰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玉阶怨》、《古风六·代马》。

第一首《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犹脸之故。

不逞启居,犹脸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室靡篮,不逞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骇骇。

君子所依,小人所排。

四牡翼翼,象饵鱼服。

岂不日戒,犹脸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1 SONG OF THE BOWMAN OF SHUHere we are, picking the first fern-shootsAnd saying: When shall we get back to our country?Here we are because we have the Ken-nin for our foemen,We have no comfort because of these Mongols.We grub the soft fern-shoots,When anyone says "Return," the others are full of sorrow. Sorrowful minds, sorrow is strong, we are hungry and thirsty. Our defense is not yet made sure, no one can let his friend return. We grub the old fern-stalks.We say: Will we be let to go back in October?There is no ease in royal affairs, we have no comfort.Our sorrow is bitter, but we would not return to our country. What flower has come into blossom?Whose chariot? The General's.Horses, his horses even, are tired. They were strong.We have no rest, three battles a month.By heaven, his horses are tired.The generals are on them, the soldiers are by them.The horses are well trained, the generals have ivory arrows and quivers ornamented with fish-skin.The enemy is swift, we must be careful.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drooping with spring,We come back in the snow,We go slowly, we are hungry and thirsty,Our mind is full of sorrow, who will know of our grief?by Bunno — Reputedly 1100 B.C第二首《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青青河边草》无名氏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唐诗英译 大家

唐诗英译 大家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许多外国学者和翻译家都致力于将这些优美的诗词翻译成英文。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唐诗英译版本:1. Arthur Waley(亚瑟·韦利):- "The Book of Songs" (《诗经》)- "Thirty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唐诗三十首》)2. James Legge(詹姆斯·莱格):- "The Chinese Classics" (《中国古典文学》)- "The Works of Confucius" (《孔子著作》)3. Ezra Pound(埃兹拉·庞德):- "Cathay" (《华夏》),其中包括他对唐代诗人李白、王之涣等人的诗歌的翻译。

4. Burton Watson(伯顿·沃森):- "Chinese Lyricism: Shih Poetry from the Second to the Twelfth Century" (《中国抒情诗:从二世纪到十二世纪的诗》)- "The Selected Poems of Du Fu" (《杜甫精选诗集》)5. David Hinton(戴维·欣顿):- "The Selected Poems of Li Po" (《李白精选诗集》)- "The Selected Poems of Tu Fu" (《杜甫精选诗集》)6. Stephen Owen(斯蒂芬·欧文):- "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中国诗歌的伟大时代:盛唐》)- "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rose" (《早期中国古典散文的形成》)以上是几位在翻译唐诗方面有较高声誉的大家,他们的译本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对西方读者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谈庞德对中国古诗《长干行》的翻译

谈庞德对中国古诗《长干行》的翻译

iai tl dr gtepoes frnlt n m gs s e u n h rcs o as i . t y i t ao
【 yw r sE r o n T eRvrMeca t W A L t rI gs Ke o d ] zaP ud;h ie— rhn et ; i e ma m
g e tAme ia o t h o g n lz n h r n l t n o i o m,t i a e re o o e p t e d r h r n l tr S o g n lt n r p e e tn r a rc n p e .T r u h a a y i g t e t sa i ft s p e a o h h s p p rti s t p n u o r a e s t e t sa o ’ r i a i i e r s n i g a i y

宾 夕 法 尼亚 大 学攻 读 罗曼 语 言 文 学 ,9 6年 获 得 硕 士 学 位 。10 10 9 8年 9 诗 》 《 男 女 女 》 《 与 书 》 ; 而就 诗 中描 写 的 中 国古 代 少 妇 , 德 、男 、环 等 然 庞 虽 庞 浅 流 较 月赴英国 . 加入 以诗 人 叶芝 为 中心 的 小 圈 子 , 识 了一 批 作 家 和 诗 人 , 却 所 知 甚 少 。 然 如 此 , 德 的 译 诗 仍 以生 动 、 显 、 畅 的语 言 , 为 结 在 伦 敦 居住 期 间 , 德 发 表 了大 量 实 验 性 诗 歌 , 中《 物 》 Proa , 成 功 地 描 述 了这 一 情 感 温 柔 细腻 、 转 缠 绵 、 纯 天真 、 雅 纯朴 的 中 庞 其 人 ( esn e 婉 单 优
t e b a t n t e s u c e s n n u h r n ltn t t g e f Po n s a r p e e t tv f i gs i r a i g mo e n si e o t f h e u y i h o r e v re a d f d o tt e ta sa i g sr e i s o u d a e r s n a ie o ma im n c e t d r itc n w p e r o i a n y

庞德曾将中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

庞德曾将中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

庞德(Ferdinand Verbiest)是17世纪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也是一位著名的我国通。

他不仅对我国文学和诗词有着深厚的造诣,还因其在我国的传教活动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影响下,不少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和经典诗词被翻译传入欧洲,其中就包括了我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

我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的记忆。

它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为人们展现了我国文学之美。

而庞德作为传播我国文学的使者,为西方读者带来了大量以汉诗为代表的我国文学作品,开启了东西方文学交流的新篇章。

我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在庞德的传播下,为西方读者带来了对我国古典文学的全新理解。

庞德不仅致力于翻译我国古典文学作品,更深入地研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语言上忠实于原作,更在意境和情感上进行了巧妙的转化,使得西方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我国文学的魅力。

我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在庞德的推动下,为中西文明交流搭建起了桥梁。

由于庞德在我国的传教活动,他深入了解了我国文学的瑰丽之处,不仅在欧洲传播了很多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也在我国推广了西方的文学作品,推动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学艺术的传播,更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再次,我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在庞德的传颂下,为世界文学的发展贡献了东方的智慧。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艺术表达,成为了世界文学发展的瑰宝。

在庞德的推动下,这些我国文学作品得以在西方广泛传播,不仅丰富了西方文学的内涵,更为西方文学注入了东方的智慧和魅力。

庞德在传播我国文学史中所译的汉诗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不可忽视。

通过他的努力和影响,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得以传播至欧洲,为中西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搭建了桥梁,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东方的智慧。

希望庞德这样的传播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尊重,以推动世界文学的多元发展和共同繁荣。

谈庞德对古诗《长干行》的翻译-2019年文档

谈庞德对古诗《长干行》的翻译-2019年文档

谈庞德对古诗《长干行》的翻译李白的《长干行》是一首被人们广为流传的乐府诗,这首诗描写了商妇的爱情和离别。

诗以商妇的自白,用缠绵婉转的笔调,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丈夫的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思念。

不仅因为其鲜明的节奏感,更是因为诗中描写的美好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是西方“意象主义”运动的发起人,他主张尝试不同的诗体,注重用简洁凝练的语句以及意象来表达内容。

他对《长干行》的翻译不拘泥于诗歌的外在形式,运用了各种意象对原诗进行了创造性地翻译,实现了诗歌的再创作。

意象派触发起现代美国诗人对中国诗持久不衰的热情,推动英美诗歌朝现代派方向转变。

在庞德看来,翻译不应该是字对字的文法翻译,因为如果这样,文学作品就会丧失原语作品本身的时间、地点与当代相关联所应有的生机与活力;相反,翻译应该是一种阐释,译者通过阐释创造新的诗歌。

庞德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完全遵从原诗,所以译诗与原诗在意义方面有一些差异。

1、译诗对原诗在文化因素上的改动首先,庞德将译诗的题目写为The River-Merchant. S Wife:A Letter,他将原诗理解为河商妻子为了表达思念之情给丈夫写的一封信。

而对古诗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是多情少妇的内心独白,中国这样的古诗并不少见。

中国人历来感情含蓄,古代女子尤其如此。

并且在古代由于礼教的约束,女子是不会向丈夫倾吐如此露骨的相思之情的。

因此,“A Letter”用在此处并不恰当。

诗的第二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庞德由于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缺乏,不了解把竹竿当作马骑是男孩子通常玩的游戏。

把“竹马”译成是“高跷”( bamboo stilts),也许是因为庞德根本不知道竹马为何物,又也许是在日文版的译诗中“竹马”已被译成了“高跷”。

庞德把“ 青梅”( green plums)译成了“蓝梅”( blue plums),对这一翻译,各家的评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匪夷所思。

有的学者则认为“blue”在英文里有“sad,depressed”之意,因此英语文化的读者从“blue plums”背后读出的是忧郁和怨艾的情绪。

试谈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试谈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试谈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作者:郑绍燕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5期[摘要]意象派诗歌的产生和发展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诗词的巨大影响。

其创始人之一庞德,就是一位中国文化的热心传播者。

在他翻译中国古典诗词及学习汉语语言的过程中,中国古典文化对他影响极为深刻。

虽然中西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文化差异,使得这位杰出的诗人和学者在译介中国古典诗歌时发生了不容忽视的误读和曲解。

但就在这些误读和曲解中,庞德的才智可见一斑。

[关键词]意象派中国古典文化《诗章》误读与曲解《神州集》意象派在诗坛上的历史虽然很短暂,但它对英美现代诗歌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

它的产生和发展除了受日本俳句、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之外,中国古典诗词更是形成其创作原则的巨大推动力。

作为20世纪西方杰出的意象派诗人兼学者,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毕一生之力翻译出版了不少中国古典作品,尤其是他耗费了半个世纪的心血所作的《诗章》(Cantos,1915~1970),堪称美国现代派诗歌的丰碑,是中西文化交融浓缩后的精华。

一、庞德译著中的误读和曲解庞德醉心于古代东方文化,尤其对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诗学和儒学极为推崇。

在他的《比萨诗章》中,他断言道:“整个意大利你连一盘中国菜也买不到/这就要完蛋了”;甚至偏激地抨击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对唐史一无所知的傲慢的野蛮人用不着骗谁”。

他心悦臣服于中国儒学的博大精深和诗歌的清新简约,“中国诗人们把诗质呈现出来便很满足,他们不说教,不加陈述。

”(Ezra Pound,“I gather the limbs of Osiris”,New Age,1911)正是在这些异域文化奇葩的吸引下,庞德很早便开始对中国诗歌进行选择性翻译,力图为西方读众带去令他们耳目一新的东方诗歌。

在《诗章》第十三章(亦即《孔子诗章》)中,他将中国古典文化比喻成“杏花”,庄重地许下了自己的誓言:“杏花/从东方吹到西方/我一直努力不让花凋落。

最新-文学文章细节翻译 精品

最新-文学文章细节翻译 精品

文学文章细节翻译一、简介艾兹拉•庞德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最具争议性的诗人、批评家,但他翻译家的身份却鲜为人知。

翻译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茨勒精辟地将庞德的翻译理论概括为鲜明的细节,称其核心在于精确的表现细节,表现个别词语,表现单个,甚至是残缺的意象。

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是一部表现当代社会现实,在高层次文化审视下概括中国当代社会时代情绪,写出了历史阵痛悲哀与信念的新时期文学带有标志性的力作。

《浮躁》就是贾平凹众多代表作中的一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

本文以庞德的细节翻译理论为指导,以葛浩文的《浮躁》英译本为蓝本,分析庞德的细节翻译理论对此英译本的影响。

二、庞德翻译理论的认识论特征和方法论意义庞德的翻译理论为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史提供了三个新的视角1翻译是对原作的部分批评。

2翻译是独立于原作的创作。

3翻译是对原作的语式转移。

他的翻译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主要体现在1异化翻译策略。

2内容派生或有机形式的翻译策略。

3音像、意象及象的语式翻译策略。

庞德鲜明的细节翻译理论是他对翻译的一个探索,他试图把握文本最真实的原始意义,力图重现文章的面貌,他的方式就是回到作者所生活的年代,用作者当时的语言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意图。

三、举例分析译文中存在的对庞德的细节翻译理论的方法论应用1翻译是独立于原作的创作。

例1这是一个宁静的夜晚,而又是一个疯狂的夜晚,石华把以爱凝固的仇恨又融作爱去迷醉自己消亡自己,金狗则像吸食大烟土一样,明明知道大烟土要毁掉自己的生命,却要在吸食中得到烟瘾而使生命极尽畅美。

极度的发泄,使他们像狗一样发毛蓬乱,又像药渣一样失去劲气,他们听着桌上的三五座钟的尖而脆的嗒嗒声。

,-’,--—,石化的爱恨情仇此刻都溶于一种复杂的情绪难以得到宣泄,此处原文中作者用到的是以爱凝固的仇恨融作一起来像吸大烟一样来发泄,在这其中体会生命的极尽畅美。

疯狂的夜晚比喻成,对这疯狂的夜晚的翻译的同时考虑到了上下文,此刻石华的心情就是,爱恨情仇的融化就比喻成了,译者很好地体现了意象在细节翻译中的体现并且体现了译者的独立于原作的创作。

庞德(Ezra-Pound)诗选(汉译)

庞德(Ezra-Pound)诗选(汉译)

庞德(Ezra-Pound)诗选(汉译)庞德(Ezra Pound)诗选庞德(1885-1972),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迁居巴黎。

二次大战期间他公开支持法西斯主义,战争结束后,他被美军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审。

后因医生证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罗斯特等名人的奔走说项,他只被关入一家精神病院。

1958年,庞德结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监禁,重返意大利居住,直至去世。

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击》(1912)、《献祭》(1916)、《休·西尔文·毛伯莱》(1920)和《诗章》(1917-1959)等。

在地铁车站合同舞姿少女为选择墓地而作的颂诗普罗旺斯晨歌咏叹调白罂粟使者诗章第49号扇诗在地铁车站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飞白译)合同我跟你订个合同,惠特曼—一长久以来我憎恨你。

我走向你,一个顽固父亲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现在我的年龄已足够交朋友。

是你砍例了新的丛林,现在是雕刻的时候了。

我们有着共同的树液和树根一—让我们之间进行交易。

(申奥译)舞姿为《加利利的卡纳的婚礼》而作呵,黑眼珠的我梦想的妇人,穿着象牙舞鞋在那些舞蹈的人们中,没有人像你舞步如飞。

我没有在帐篷中,在破碎的黑暗中发现你。

我没有在井边,在那些头顶水罐的妇女中发现你。

你的手臂像树皮下嫩绿的树苗;你的面孔像闪光的河流。

你的肩白得像杏仁;像刚剥掉壳的杏仁。

他们没有让太监护卫你;没有用铜栅栏护卫你。

在你憩息的地方放着镀金的绿宝石和银子。

一件黄袍,用金丝织成图案,披在你身上,呵,纳塔——伊卡奈,“河畔之树”。

像流经苍苔间的潺潺溪流,你的手按在我身上;你的手指是寒冷的溪流。

你的女伴们白得像卵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庞德对古典文学的翻译
庞德,1965—1972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和翻译理论家。

这位文学巨擘的翻译活动与他的思想和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对中国古诗的译作《华夏集》成为以诗歌反映一战的重要作品。

庞德的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史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这使他形成了非常具有东方具象思维的理论风格,而有别于传统的西方抽象思维的理论特点。

本文从庞德的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的根源,探讨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时间的影响。

庞德翻译实践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将中国的诗歌和儒家经典译成英文。

1915年4月他出版了中国诗歌的译本《华夏集》。

艾略特称庞德是我们时代的中国诗歌的创造者。

庞德的中国诗翻译丰富了英诗。

庞德翻译《华夏集》之后在自己的创作中注意吸收中国诗的营养,同时也把中国诗的影响带入了西方。

因为在庞德之前中国没有与她的名字相称的文学流行于说英语的国家。

1、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渊源庞德从传统中主要发现对现在和将来的意义。

庞德也强调世界文学的概念。

他主张一个抛开时代国界的普遍标准一种世界文学标准。

他这种追求超越国界与时代的世界文学的标准是他重视翻译的内在动力。

他常常从翻译中或者借助翻译发现时代所需要的东西。

庞德作为一代文坛领袖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绝不仅仅是为了翻译的目的,而是要从翻译中解决他那个时代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中国传统诗学涵盖了所有关于诗论、词论、书论、画论、美学等等的内容。

中国的汉字、雕刻及审美趣味对庞德的诗歌创作及翻译理论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正因为庞德从中国传统史学中摄取了大量养分,他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一直强调意象和语势。

他认为译文一定要洞察入微,巨细无遗,不要放过一个细节,一个物象。

同时译文还要善于捕捉语言之势。

如何用艺术手法惟妙惟肖的再现大千世界的纷纭物象是庞德是贯穿始终的理论追求。

因此其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深深根植与中国传统诗学中。

西方社会步入20世纪之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出现了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

这些矛盾和现实境况使得西方敏感的知识分子变得日益焦虑不安迫,使他们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产生了重大怀疑。

庞德正是这样一位焦虑者与批判者,在怀疑与批判的过程中他将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的儒学进行了比较。

他认为孔子所提倡的善旨在社会与人之间建立秩序。

这种秩序或者和谐通过相互感染以及伦理来传播,而不是像基督教那样用惩罚来达到。

他把复兴欧洲文明的希望寄托在到中国。

鉴于此他的文学生涯重要部分就是翻译《大学》,《中庸》,《论语》和《诗经》。

2、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实践的意义庞德提出了几条翻译的目标,其中最基本的有两条一是翻译要用鲜活的语言,忌用翻译腔;二是忠实于原文,不仅忠于原文的意义,还要忠于原文的意境。

这里所说的气氛是指文本内与文本之外的联想意义,这个观点与庞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学的概念是相互呼应的。

他认为语言的能量是不可分割的。

语言犹如连接线上溯古代下接当今。

他的翻译理论直接影响到他的创作。

在他的代表作《诗章》中,语言的界线不再明显。

《诗章》中,英语、希腊语、中文、拉丁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交织使用。

关于诗歌翻译庞德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他将翻译看作诗人训练的必要部分。

庞德说翻译为诗歌艺术提供模式。

在早期的意象主义运动时期,庞德在翻译上注意呈现细节、单个的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