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检总局137号令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合集下载

行政强制措施权不能委托或引起执法的混乱

行政强制措施权不能委托或引起执法的混乱

权不能委托或引起执法的混乱今天,看到新华社全文播发的《行政强制法》,看后注意到第十七条的规定,其核心是权不得委托。

该法第十七条内容是:“由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权不得委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与行政处罚权有关的。

应当由行政机关具备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实施,其他人员不得实施。

”该条规定权不得委托,应有行政机关具备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实施,其他人员不得实施,从条文上理解就是:权只能由行政机关行使,行使者只能是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

这条规定本意是为了防止权的滥用,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但是,该条规定和《行政处罚法》并不衔接,有可能引起行政执法的混乱。

原因是:1、行政处罚法第十八条规定:“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处罚。

”根据该条,行政处罚权可以委托,受委托者一般是事业单位。

例如,卫生监督所受卫生局委托处罚,质量技术监督稽查大队受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处罚,劳动监察大队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委托处罚等等。

目前,我国行政机关限于编制,公务员少,大部分都下设负责执法的事业单位,名称叫某某局行政执法队,受委托行使行政处罚权。

2、行政处罚,其程序一般包括初查、立案、调查取证、案件审理、做出行政处罚决定、执行等程序,在初查和调查取证阶段,经常会涉及的实施。

例如,现场检查时,发现违法财物的,会即时采取查封、扣押等。

如不及时采取,将会导致证据据湮灭、危害扩大等后果。

3、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总结出:行政处罚中大部分都伴随着行使。

按照行政处罚法,行政处罚权可以委托;按照行政强制法,权不能委托。

这就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卫生监督所在饭店检查时,发现添加违法的苏丹红,按照食品安全法应当扣押;然而,卫生监督所不是行政机关,是受委托处罚,没有权。

结果是,卫生监督所或者不采取任何措施,或者通知他的上级卫生局派执法人员过来采取。

{品质管理品质知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办理程序规定征求意见稿研究与分析

{品质管理品质知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办理程序规定征求意见稿研究与分析

{品质管理品质知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办理程序规定征求意见稿研究与分析第七条【地域管辖】行政处罚案件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管辖。

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跨行政区域的行政处罚案件,应当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做好协调工作。

相关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协助和配合异地办理案件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查处案件。

第八条【指定管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之间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指定管辖。

有管辖权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直接管辖或者指定管辖。

第九条【管辖权转移】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必要时,可以直接办理下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管辖的行政处罚案件,也可以将自己管辖的行政处罚案件交由下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

对重大、复杂的行政处罚案件,下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报请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

第十条【移送管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现办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部门管辖时,应当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受移送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十一条【系统外移送管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现办理的案件属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管辖的,应当依法移送其他有关部门。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现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

第三章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第十二条【立案前置核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依据监督检查职权或者通过举报、投诉、申诉、其他部门移送、上级部门交办等途径发现的违法行为线索,应当自发现之日起7日内组织核查,并决定是否立案。

特殊情况下,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核查期限。

立案案件应当报请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并按照本规定程序办理,直至结案。

第十三条【案件编号】立案案件应当统一确定案件编号,该编号适用于案件的所有执法文书。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指定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编发本部门立案案件编号,做到一起案件一个编号,编号不得重复。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第二 十 四条 调 查取 证 过程 中 ,
部 门负 责人 批准 ,并按 照本 规定程 序 取证 过程 中 ,可 以要 求 当事人 或者有 当经质量 技术 监督 部 门负责人 批准 。 关证 明人提供 与案件有 关的证 明材料 。
质量 技术监 督部 门在 根 据需 要可 以采 取录音 、录像和 拍照 出现 当事 人拒 绝接受调 查 、当事 人 或 者 有 关人员 拒绝 在相应 执法 文 书上 签
上 级质 量技 术监督 部 门 时 间 ,不计入 前款 规定 期 限。
责 任编辑 施 京京 mih t@ 1 3 c m c ej o j 6
立 案案件 应 当报请质量 技术 监督
办理 ,直 至结 案 。 第 十三条
第十八 条
案件 承办人 员在调查
采取 或者 解 除行政 强制措 施 ,应
当做 到事 实 清楚 ,证据 确凿 ,程 序合
法 , 法 律 、 法 规 、 规 章 适 用 准 确 ,处
第二章
管 辖
级质 量 技术 监督部 门指 定管 辖 ,不得
第 七条
行政处 罚案 件 由违法行 再 自行 移 送 。 第 十一条 质量 技术 监督 部 门发
罚 合 理 、 正 , 法 文 书 使 用 正 确 、 为 发生地 的县级 以上质 量 技术 监督部 公 执 规 范。 门管辖 。
经调 查 ,不需 要继 续采 取行政 强 作 出处 罚决 定的 行政机 关名称 及 日期
嫌假 冒产 品 ,可 以交 由被假 冒的企 业 应 当在 执法 文 书或者其 他有 关材料 上
案件承 办人 员应 当对 进行 鉴别 。经质量 技术 监督 部 门查 证 载 明情 况 ,并 以录 音 、录像 等视 听资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审理规定_规章制度_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审理规定_规章制度_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审理规定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审理规定第一条为了规范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理、复核行政处罚案件,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设立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委员会(以下称案审委),负责对立案查处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集体审理。

第四条案审委应当由五名以上的单数委员组成,其中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各一名。

主任委员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要负责人或者其委托的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委员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有关负责人担任。

县(区)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根据人员编制等实际情况设置案审委委员。

案审委委员应当由取得行政执法证件的人员担任。

第五条案审委审理案件实行会议制度。

案审会议由主任委员或者其委托的副主任委员主持。

第六条对拟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决定的,或者情节复杂、影响重大的行政处罚案件,应当由三分之二以上委员进行集体审理。

对其他行政处罚案件,可以由三名以上委员进行集体审理。

较大数额罚款的标准,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确定。

第七条案审委应当下设办公室(或者专职工作人员,下同)。

案审委办公室(以下简称案审办)应当按照查审分离的原则设置。

案审办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一)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初审;(二)召集案审会议,组织整理审理记录;(三)按照案审委提出的处理意见,组织案件承办机构制作相应的执法文书,并履行相关的报批手续;(四)组织行政处罚案件复核及听证工作;(五)组织对下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批案件的审查;(六)承担案审委的其他日常工作。

第八条案件承办机构应当在案件调查终结后,将案件调查终结报告以及案件的全部材料提交案审办进行初审。

案件调查终结报告应当载明以下事项:(一)案由及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二)调查经过及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三)调查认定的违法事实及主要证据;(四)当事人在调查过程中提出的申辩事实及理由;(五)违法行为性质及定性依据;(六)拟处理意见及其依据;(七)从轻、减轻或者从重处罚等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一、引言为了保护互联网搜索环境的健康发展,规范质量监督工作的进行,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根据《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办法》制定本规定。

二、监督机构及职责1. 国家互联网信息监察局负责全国范围内的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工作。

2. 地方互联网信息监察局负责本地区范围内的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工作。

3. 监督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监督互联网搜索引擎运营商质量技术的合规性。

调查和处理质量技术违法违规行为。

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三、监督流程1. 投诉举报监督机构接受公众对质量技术违法违规行为的投诉举报。

投诉举报可以通过方式、邮件、传真等方式进行。

投诉举报须提供相应的相关证据。

2. 受理与初步调查监督机构受理投诉举报后,将对涉事互联网搜索引擎运营商进行初步调查。

初步调查包括但不限于搜集证据、调取相关数据等。

3. 立案与深入调查如果初步调查认定涉事互联网搜索引擎运营商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将对其立案调查。

深入调查包括但不限于现场检查、取证调查等。

4. 处罚决定基于调查结果,监督机构将对涉事互联网搜索引擎运营商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行政处罚决定包括但不限于罚款、责令整改等。

5. 公示执行对行政处罚决定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不少于15个工作日。

公示期限内,涉事互联网搜索引擎运营商须执行处罚决定。

四、行政处罚措施1. 罚款若涉事互联网搜索引擎运营商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监督机构可根据情节轻重,对其处以罚款。

罚款数额根据违法违规行为的严重性和社会影响进行确定。

2. 责令整改若涉事互联网搜索引擎运营商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监督机构可责令其立即整改。

整改内容由监督机构根据具体情况提出。

3. 吊销许可证若涉事互联网搜索引擎运营商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监督机构可吊销其相关许可证。

吊销许可证后,涉事企业将无法继续从事相关业务。

五、附则1.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2. 监督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定进行调整和修改。

国家质检总局第138号令-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审理规定

国家质检总局第138号令-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审理规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令第138号《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审理规定》第138号《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审理规定》已经2011年1月1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局长二〇一一年三月二日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审理规定第一条为了规范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理、复核行政处罚案件,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设立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委员会(以下称案审委),负责对立案查处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集体审理。

第四条案审委应当由五名以上的单数委员组成,其中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各一名。

主任委员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要负责人或者其委托的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委员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有关负责人担任。

县(区)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根据人员编制等实际情况设置案审委委员。

案审委委员应当由取得行政执法证件的人员担任。

第五条案审委审理案件实行会议制度。

案审会议由主任委员或者其委托的副主任委员主持。

第六条对拟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决定的,或者情节复杂、影响重大的行政处罚案件,应当由三分之二以上委员进行集体审理。

对其他行政处罚案件,可以由三名以上委员进行集体审理。

较大数额罚款的标准,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确定。

第七条案审委应当下设办公室(或者专职工作人员,下同)。

案审委办公室(以下简称案审办)应当按照查审分离的原则设置。

案审办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一)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初审;(二)召集案审会议,组织整理审理记录;(三)按照案审委提出的处理意见,组织案件承办机构制作相应的执法文书,并履行相关的报批手续;(四)组织行政处罚案件复核及听证工作;(五)组织对下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批案件的审查;(六)承担案审委的其他日常工作。

第八条案件承办机构应当在案件调查终结后,将案件调查终结报告以及案件的全部材料提交案审办进行初审。

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第十四条 证据种类
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 证人证言主、当事人陈述、现场笔录以及 检验、检测、检定或者鉴定报告等。
第十五条 现场检查
1、可以邀请专家、技术人员; 2、通知当事人到场; 3、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并签名或者盖章; 4、必要时,可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情况。
第十六条 询问调查
1、个别调查; 2、核对被调查、询问人的身份证明; 3、告知权利和义务; 4、制作调查笔录; 5、调查笔录上要逐页签名或盖章。
第二十五条 终止调查 1、涉嫌违法的自然人死亡 2、法人、其他组织终止,并且无权利 义务承受人等原因; 3、报请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 后,决定终止调查并结案。 第二十六条 案件审理 设立行政处罚案审委员会,实行案件集体 审理制度。 按照《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审理规 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
第三十一条 案件报批 1、需要报请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决定的案件, 下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及时上报。 2、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自接到上报材料之 日起15日内作出决定。 *第三十二条 办案期限 1、自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 2、因案情复杂不能按期作出处理决定的,经质量 技术监督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日。 3、经延期仍不能作出处理决定的,报请上一级质 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适当延长办案期限。
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
一、适用原则
1、当场作出行政处罚; 2、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 1000元以下罚款; 3、作出警告的行政处罚;
二、办案要求
1、两人以上,出示执法证件,记录在案; 2、收集物证、书证、现场笔录、当事人陈述等证据; 3、使用现场处罚决定书,出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 罚款收据; 4、当事人和案件承办人员要签名或盖章;当事人拒绝 时要注明情况; 5、要履行告知程序。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为了规范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保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有效实施行政管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国家质检总局近日公布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该规定共分八章六十五条,包括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行政处罚的执行和结案等,其施行之日,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的《技术监督行政案件办理程序的规定》、《技术监督行政案件现场处罚规定》、《技术监督行政案件听证工作规则》同时废止。

现将新规定的主要内容刊登如下,供读者参考。

【总页数】4页(P22-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3
【相关文献】
1.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知识征答
2.论行政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以《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相关规定为中心
3.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4.关于印发《湖南省司法行政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几个规定的通知
5.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规范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规定的通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质监局行政处罚裁量规则(试行)

质监局行政处罚裁量规则(试行)

某某质量技术监督局行政处罚裁量规则(试行)第一条为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处罚裁量行为,提高分局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的质量,保证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合法合理、公平公正,根据《行政处罚法》、《技术监督行政案件办理程序的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分局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行政处罚裁量应遵循下列原则:(一)过罚相当原则(二)公正、公开原则(三)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四)综合裁量原则决定是否行政处罚以及行政处罚的轻重时,应当以查证属实的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综合考虑违法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动机、目的、实施违法行为的手段、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后果等因素。

行政处罚的轻重,应当与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和承担的行政责任相适应。

对于性质相同、情节相近、危害后果基本相当、违法主体同类的案件,在实施行政处罚裁量时,适用法律依据、处罚种类及处罚幅度应当基本相同。

第三条决定是否行政处罚以及行政处罚的种类与幅度,应当由案件承办机构提出建议,经案件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初审,由案件审理委员会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本规则集体审理决定。

第四条一个违法行为违反了不同法律规范的,在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法律规范效力不同的,优先适用效力高的法律规范;(二)法律规范效力相同,优先适用特别规定;(三)法律规范效力相同,优先适用时间在后的。

同一违法行为违反了不同法律规范,不同法律规范规定的处罚种类不同,可以根据情况同时适用不同的法律规范给予处罚,但不得重复适用处罚种类。

第五条行政处罚裁量分为从重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

从重处罚是指在法定处罚种类和幅度内对行为人适用较重种类或者较高幅度的处罚;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处罚种类和幅度内对行为人适用较轻种类或者较低幅度的处罚;减轻处罚是指在法定的最轻处罚种类和最低处罚幅度以下给予处罚。

第六条行政处罚裁量应考虑的因素包括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

法定情节系法律明文规定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必须加以考虑的因素,酌定情节系虽无法律的明文规定,但根据行政处罚的一般适用原则和行政执法实践,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可予酌情考虑的因素。

特种设备安全法 第六十一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

特种设备安全法  第六十一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

特种设备安全法第六十一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一、条文内容: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在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一)进入现场进行检查,向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调查、了解有关情况;(二)根据举报或者取得的涉嫌违法证据,查阅、复制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的有关合同、发票、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三)对有证据表明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或者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特种设备实施查封、扣押;(四)对流入市场的达到报废条件或者已经报废的特种设备实施查封、扣押;(五)对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主旨:本条是关于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可以行使的行政职权的规定,包括行政调查权、行政强制权和行政处罚权。

三、条文释义:一、行政调查权行政调查权是行政机关在履行职权过程中最广泛运用的一项权力。

作为一项行政权力,它的行使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并依据一定的程序。

同时,有关特定当事人,也有义务接受行政机关的调查,不接受调查,将产生不利的法律后果(本法第95条就对有关当事人不配合调查的情形规定了罚则)。

本条第一项、第二项就规定了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可以行使行政调查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现场检查权。

本条第一项规定,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进入现场检查。

这里的现场,包括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的现场和检验检测的现场等等。

按照依法执法的要求,实施现场检查,应由2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一般情况下应当制作现场检查笔录,以便留证。

(二)向有关人员进行调查了解情况的权力。

本条第一项规定,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向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调查、了解有关情况。

一是调查的对象,是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监督机构依法对违法行为人进行处罚时所依据的定量或定性标准。

裁量基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旨在明确监督机构的执法权力和责任,确保处罚工作的公正、公平和一致性。

一、裁量基准的种类裁量基准可以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类。

定量基准是指对违法行为的具体性质和程度进行量化衡量,如对生产单位产品不合格率高于十分之一的,可以根据不同合格率处以不同金额的罚款。

定性基准是指通过对违法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进行综合性评估,如对生产单位生产无标准产品的,可以处以一定金额的罚款或者吊销生产许可证。

二、裁量基准的确定裁量基准的确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法律依据准确。

裁量基准应该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量化准确性。

定量基准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违法行为制定不同的量化标准,确保处罚的恰当性和公正性。

3.情节综合考量。

定性基准应该综合考虑违法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包括违法行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影响等因素,使处罚能够与违法行为相匹配。

4.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裁量基准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情境下的执法需求,并且要具备实施的可行性。

5.公正公平性。

裁量基准应该保证执法行为的公正和公平,避免因人废事或因事废人。

三、裁量基准的执行1.执法人员应该熟练掌握裁量基准,并在处罚决定中明确裁量的依据和依据的相关条文。

2.执法人员应该在事先公示裁量基准,让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了解执法标准,避免司法不确定性。

3.执法人员应该在处罚过程中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解意见,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4.执法人员应该在决定处罚时,充分考虑当事人的过错程度、故意与否、赔偿行为等因素,确保处理结果公正合理。

5.执法人员应该对处罚决定进行合理的解释,并告知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裁量基准的监督和评估为确保裁量基准的公正和合理,监督机构应该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和评估。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流程图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流程图

告知,听取陈述申辩 (岗位:法制机构工作人员、 案件承办部门 2 名以上执法人员)
属听证范围案件, 根据相对人申请
制作处罚决定书 (岗位:案件承办部门执法人员)
听证会 (岗位:主管局长)
送达处罚决定书 (岗位:案件承办部门 2 名以上执法人员)
拟定听证报告 (岗位:局法制机构图
当场处罚 出示执法证,告知 并听取陈述申辩 (岗位:执法岗位2 名 以上执法人员) 案件来源:举报、投诉、监督检查、 上级交办、 其他部门移送等
立案 (岗位:主管局长)
调查 (岗位:执法岗位 2 名以上执法人员)
初审 (岗位:案审委办公室)
不需处罚
审理 (岗位:案审委员)
案件移送 (岗位:其他行政部 门或司法机关)
结案 (岗位:案件承办部门执法人员)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标准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标准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标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是指国家对违反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的一种行政行为。

为了规范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保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标准。

首先,对于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可以给予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等处罚。

对于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情节严重,给予警告并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产停业,情节特别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证。

其次,对于未按照国家标准生产产品、销售产品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可以给予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等处罚。

对于未按照国家标准生产产品、销售产品情节严重的,可以给予警告并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产停业。

再次,对于未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产品质量检验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可以给予警告、罚款等处罚。

对于未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产品质量检验情节严重的,可以给予警告并罚款。

此外,对于未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产品质量检验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可以给予警告、罚款等处罚。

对于未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产品质量检验情节严重的,可以给予警告并罚款。

最后,对于其他违反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法规的行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给予警告、罚款等处罚。

对于情节严重的,可以给予警告并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责令停产停业。

总之,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提升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促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 第37号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 第37号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第37号(2002-04-19)2002年第37号为保证我国出口禽肉的卫生质量和食用安全,促进禽肉出口,结合《中国动物及动物源食品中残留物监控计划》的有关规定,现发布出口肉禽《禁用药物名录》和《允许使用药物名录》(见附件1、2)。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禁止任何企业将在饲养过程中使用了《禁用药物名录》中的药物和《允许使用药物名录》以外的药物的肉禽直接用于出口或加工禽肉出口。

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加强出口肉禽饲养用药管理的通知》(质检食函[2001]36号)所附的名录同时废止。

特此公告。

二○○二年四月十九日附件1:禁用药物名录(List of Drugs prohibited)一、兽药类(Animal Drugs):1、己烯雌酚及其衍生物,二苯乙烯类: 如己烯雌酚Stilbenes and its derivatives: Diethylstibestrol2、甲状腺抑制剂类: 如甲巯咪唑Antithyroid agents: Thiamazole3、类固醇激素类: 如雌二醇、睾酮、孕激素Steroid hormones: Oestrol, Testosterone, Progesterone4、二羟基苯甲酸内酯类: 如玉米赤霉醇Resorcyclic acid lactones: Zeranol5、β-肾上腺激动剂:如克伦特罗、沙丁胺醇、喜马特罗、特布他林、拉克多巴胺β-agonists: Clenbuterol, Salbutamol, Cimaterol, Terbutaline, Ractopamine6、氨基甲酸酯类:如甲萘威 Carbamates: Carbaryl7、抗菌素类:二甲硝咪唑,呋喃唑酮,甲硝唑,洛硝达唑,氯霉素,泰乐菌素,杆菌肽Antibiotics:Dimetridazole,Furazolidone,Metronidazole,Ronidazole,Chloramphenicol,Tylosinum,Bacitracin.8、其他类:氯丙嗪,秋水仙碱,氨苯砜,二氯二甲吡啶酚(氯羟吡啶),磺胺喹恶啉Others: Chlorpromazine, Colchicine, Dapsone,Anticoccidials(Clopidol),Sulfaquinoxaline二、农药(Pesticides)类:1、有机氯类:六六六、滴滴涕、六氯苯、多氯联苯Ocs: BHC, DDT, Hexachlorobenzene, PCBs2、有机磷类:二嗪农、皮蝇磷、毒死蜱、敌敌畏、敌百虫、蝇毒磷 Ops: Diazinon, Fenchlorphos, Chlorpyrifos, Dichlorvos, Trichlorfon, Coumaphos附件2:允许使用药物名录(List of Drugs allowed)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解读《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令第 1 6 3 号令

解读《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令第 1 6 3 号令
记录表格包括:质量记录、检验过程记录、会议文件记录
实施: 最高管理者发布运行管理体系,12个月内开展一 次内部评审和管理评审,保证体系持续改进。
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管理体系是机构最重要的管理工具
1)依据《准则》和实际建立管理体系 2)向全体员工贯彻了管理体系 3)实际运行了管理体系,并有记录 4)内部审查,检验检测活动满足管理体系
解读《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国家质检总局令第 1 6 3 号
资质认定法制体系结构
《办法》条文释义 《办法》实施意见
12项评审要求
• • • • • • • • • • • • 评审准则 评审工作程序 评审员管理要求 公正性和保密性要求 专业技术评价机构基本要求 标志使用要求 证书使用要求 检验检测专用章使用要求 分类监管实施意见 申请书 评审报告 评审表格
仪器设备 400万台套,资产3343亿元
实验室面积 6040亿平方米
2015年全国检验检测机构人员规模
10人以下机构4758家,占14.5%; 检验检测机构机构人员数量 11-30人机构 17273家,占53.1%; 分布图 30人以下机构占67.6%。
3912 15273 4258
全区机构情况
依法成立,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组 织机构代码等 工商《营业执照》的企业法人分支机构, 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
检验检测机构的其他组织
其他(如 司法鉴定 机构、军 工实验室)
“其他组织”都有哪些?
私私 营独资 企企 业业 营独资
民办非企业 法人单位 特殊普通 合伙企业
企业法人 分支机构
2 人员条件
资质认定标志
由CMA图案和两组数字编号 首行12位数字编号:发证年份代 码+机关代码+专业类别代码+行 业部门代码+流水号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质量技术监督重大突发产品质量违法案件应急处置工作规范》的通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质量技术监督重大突发产品质量违法案件应急处置工作规范》的通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质量技术监督重大突发产品质量违法案件应急处置工作规范》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2.01.17•【文号】国质检执[2012]37号•【施行日期】2012.01.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质量管理和监督正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质量技术监督重大突发产品质量违法案件应急处置工作规范》的通知(国质检执〔2012〕3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为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产品质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规范应急处置工作,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总局组织制定了《质量技术监督重大突发产品质量违法案件应急处置工作规范》,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七日质量技术监督重大突发产品质量违法案件应急处置工作规范一、为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产品质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规范应急处置工作,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依据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二、本规范所称重大突发产品质量违法案件是指:突然发生,可能对消费者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或者造成较大社会影响,应迅速控制,及时立案查处的产品质量违法案件。

三、对重大突发产品质量违法案件的应急处置,应当坚持依法处置、快速反应、科学应对、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职能分工,及时、妥善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四、建立健全案源线索收集机制,畅通信息收集渠道。

案源线索来源包括:风险监测、监督检查、日常巡查、举报投诉、部门移送、上级部门交办、下级部门报告以及媒体曝光等。

要充分发挥质检12365热线作用,扩大案源。

通过以上途径获取、属于重大突发产品质量违法案件的,应当第一时间报告单位负责人。

五、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第一时间组织执法人员到达现场,开展执法检查,控制违法行为。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

七省一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安徽、福建和江西七省一市质监部门的合作,提高行政处罚案件办理质量,推动建立区域统一的质量法制环境,根据《行政处罚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的规定,制定本基准制度。

第二条本基准制度主要对质监部门执行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罚款幅度进行细分和量化。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已有规定的,按照其规定执行。

第三条七省一市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实施行政处罚,参考适用本基准制度确定罚款幅度。

第四条当事人既有本基准制度规定的情节,又有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从重、从轻处罚情形的,应当按照过罚相当的原则,综合考量决定适当的行政处罚幅度。

第五条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时,可以参考本基准制度对具体行政处罚行为进行适当性审查,并作出相应的复议决定。

第六条结合华东地区质监法制协作网制度,建立七省一市质监部门规范行政处罚权工作协作交流机制,定期通报各地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情况,并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制修订情况,及时对本基准制度进行修订和补充。

第二章产品质量法裁量基准第七条《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裁量细则法律依据:《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裁量细则:(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货值金额等值罚款:1、初次违法生产,且产品未售出的;2、初次违法生产,没有造成危害结果的。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二倍以下罚款:1、不合格项目检测数据与标准指标差距在百分之十以下;2、主动追回已售出产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令第137号《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已经2011年1月1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局长二〇一一年三月二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保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有效实施行政管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适用本规定。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应当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法律、法规、规章适用准确,处罚合理、公正,执法文书使用正确、规范。

第四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加强系统内部门之间办案协作。

办理行政处罚案件时,需要其他部门协助的,可以提出协查请求;接到协查请求的,应当予以协助和配合。

发现违法行为需要由其他部门进一步处理的,应当及时通报。

第五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本级案件承办机构和下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的监督检查。

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下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的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可以进行督办。

第六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实行回避制度。

案件承办人员、审理人员和听证人员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当事人或者前款规定人员本人申请回避,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作出之前提出,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要负责人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要负责人是否回避由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决定。

第二章管辖第七条行政处罚案件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管辖。

有管辖权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本行政区域之外开展调查取证等活动的,应当通报相关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必要时逐级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做好协调工作。

相关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予以协助和配合。

第八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之间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指定管辖。

有管辖权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或者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为需要指定管辖的,可以指定管辖。

第九条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必要时,可以直接办理下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管辖的行政处罚案件。

对重大、复杂的行政处罚案件,下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报请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

第十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现办理的案件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应当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受移送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十一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现办理的案件属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管辖的,应当依法移送其他有关部门。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现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

第三章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第十二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依据监督检查职权或者通过举报、投诉、其他部门移送、上级部门交办等途径发现的违法行为线索,应当自发现之日起15日内组织核查,并决定是否立案。

检验、检测、检定、鉴定等所需时间,不计入前款规定期限。

立案案件应当报请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人批准,并按照本规定程序办理,直至结案。

第十三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调查取证时,案件承办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并记录在案。

第十四条案件承办人员应当对案件进行全面调查,收集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

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现场笔录以及检验、检测、检定或者鉴定结果等,经查证属实后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

第十五条现场检查由案件承办人员进行,可以邀请法定检验、检测、检定、鉴定机构的人员或者有关技术人员参加。

现场检查应当通知当事人到场。

当事人拒不到场的,不影响检查的进行,承办人员应当在笔录中载明情况。

现场检查情况应当如实记入现场检查笔录,由当事人签署意见,并签名或者盖章。

必要时,可以采取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现场情况。

第十六条案件承办人员对当事人或者有关证明人的询问调查应当个别进行。

询问前应当收集、核对被询问人的身份证明,并告知其权利和义务。

询问调查应当制作笔录,经被询问人确认无误后在笔录上逐页签名或者盖章。

笔录如有差错、遗漏,应当允许其更正或者补充,更正或者补充部分应当由被询问人以签名、盖章或者押印等方式确认。

第十七条案件承办人员应当收集与案件有关的原始证明材料作为证据。

收集原始证明材料有困难的,可以提取复制件、影印件或者抄录本等,并由证据提供人标明“经核对与原件无误”。

收集、提取的证据应当注明出证日期、证据出处,并由案件承办人员、证据提供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十八条案件承办人员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可以要求当事人或者有关证明人提供与案件有关的证明材料。

根据需要可以采取录音、录像和拍照等方式收集证据。

第十九条案件调查中发现的涉嫌假冒产品,可以交由被假冒的企业进行鉴别。

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查证后,可以将企业出具的鉴别证明材料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

出具证明材料的企业对其证明内容负责,并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

所抽样品需要检验、检测、检定或者鉴定的,应当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进行。

检验、检测、检定或者鉴定结果应当告知当事人。

法律、法规、规章对复检有规定的,应当同时告知当事人复检权利。

第二十一条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对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采取或者解除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应当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人批准。

第二十二条对于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应当在7日内作出以下处理决定。

逾期未作出处理决定的,先行登记保存措施自动解除。

(一)根据情况及时采取记录、复制、拍照、录像等证据保全措施;(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采取查封、扣押、封存等行政强制措施;(三)违法事实不成立,或者违法事实成立但依法不应当予以查封、扣押、封存的,解除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第二十三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中,可以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采取查封、扣押、封存等行政强制措施。

经调查,不需要继续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应当及时解除行政强制措施。

采取或者解除行政强制措施,应当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人批准。

第二十四条调查取证过程中,出现当事人拒绝接受调查、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拒绝在相应执法文书上签名或者盖章等情况的,案件承办人员应当在执法文书或者其他有关材料上载明情况,并以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加以证明。

必要时,案件承办人员可以邀请第三方作为见证人。

第二十五条因涉嫌违法的自然人死亡或者法人、其他组织终止,并且无权利义务承受人等原因,致使调查无法继续进行的,案件承办机构可以报请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决定终止调查并结案。

第二十六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设立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委员会,实行案件集体审理制度。

行政处罚案件的审理,按照《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对当事人拟作出行政处罚的,应当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处罚依据及理由、处罚种类及幅度,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听证等权利。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二十八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

案件复核按照《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当事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载明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及地址、违法事实及证据、处罚依据及理由、处罚种类及幅度、处罚履行方式及期限、救济途径及期限、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名称及日期等内容,并加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印章。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自作出之日起7日内按照本规定第七章的有关规定送达当事人。

第三十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实施行政处罚,依法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责令限期改正的期限按照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技术规范的规定执行。

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技术规范没有规定的,改正期限一般不超过30日;确有必要超过30日的,应当根据案件实际情况确定,并报请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人批准。

第三十一条因案件管辖或者其他依法需要报请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决定的案件,下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及时上报。

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自接到上报材料之日起15日内作出决定。

第三十二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

因案情复杂不能按期作出处理决定的,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日。

案情特别复杂,经延期仍不能作出处理决定的,应当报请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适当延长办案期限。

案件办理过程中听证、公告、检验、检测、检定或者鉴定以及发生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的,所需时间不计入前款规定期限。

第四章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第三十三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拟作出以下行政处罚决定之一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自告知次日起算,当事人享有在3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权利:(一)责令停产停业的;(二)吊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的许可证的;(三)处以较大数额罚款的。

前款(三)项规定的较大数额罚款的标准,按照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执行。

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有关规范性文件未做规定的,较大数额罚款的标准为3万元以上(含3万元)。

第三十四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设立的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案审办),负责听证的具体组织工作。

第三十五条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听证申请;当事人口头提出申请的,案审办应当将当事人基本情况、听证请求事项以及事实和理由记录在案,并由当事人签名或者签章。

当事人逾期未提出听证申请的,视为放弃听证的权利。

第三十六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自接到当事人听证申请之日起15日内,按照以下要求组织听证:(一)确定听证主持人和记录员。

听证主持人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要负责人指定非本案承办人员担任,听证记录员由案审办有关人员担任。

(二)确定听证参加人。

听证参加人包括案件承办人员以及当事人。

当事人可以委托1至2名代理人参加听证,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的,应当提交书面委托书。

(三)确定听证主要内容。

案审办向听证主持人提交当事人基本情况、违法事实、证据、拟处罚意见以及听证申请等有关材料。

(四)确定听证时间和地点。

案审办应当在举行听证的7日前,将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当事人。

第三十七条当事人在举行听证之前,提出撤回听证申请的,应当准许,并记录在案。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席听证的,视为撤回听证申请。

第三十八条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听证会应当公开举行。

听证会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主持人宣布听证会纪律;(二)核对听证参加人姓名、年龄、身份,告知听证参加人权利、义务;(三)案件承办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事实、证据以及处罚意见;(四)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五)主持人宣布听证会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