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简介
韩愈《师说》(2015学年)
流传。
课文补注: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结构助词,“的”。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 之圣人, 立性,无意义。 (补充的省略成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分)介词,比。 形容词,聪明,圣明。 今之众人,其下( )圣人也亦 名词,圣人。 于 介词,向。 名词,愚人。 助词,调节音 远矣,而耻学 形容词,愚笨。 节,无意义。 于师。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 介词,从。 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课文补注: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相互。
那一类(人)。 相师。士大夫 之族,曰师曰弟 可解释为:相近、 同“相若”, 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 相似、相仿等。 可译为:多少 若,似。 差不多。 形容词作意动 则曰:“彼与彼年 相若 也,道 形容词作意动词, 词,以为是阿 足够。 谀逢迎。 低下。 感到羞耻。 高。 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 恢复。 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现在。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表感叹的语 竟然。 达到、赶得上。 气词,呢。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中 心 论 点 : 学 者 必 有 师
总 论 从 师 的 必 要 性 和 择 师 标 准
课文补注:
感叹词,唉。
品德高尚,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智慧最高超 的人。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 表示大大超出,译为“多”。 形容词作意动 名词作动词,不如, 在 ……之下,可译为 词,以……为 其出人也远 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耻。 “差”、“低”。 一般人。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 表示“……的原因”。 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 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韩 愈
他幼年贫穷,刻 苦自学,25岁中进士, 29岁后任宣武节度使 属官,后任国子监祭 酒、吏部侍郎等职, 中间曾几度被贬。 “唐宋八大家” 为韩愈、柳宗元、欧 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洵、苏轼、苏辙。
《师说》原文译文
《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3《师说》原文、注释、翻译
师说《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创作背景: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
韩愈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在唐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写《师说》的这一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一段话中看出:“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韩愈反对“士大夫之族”的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即师所在,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
《师说》韩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说》)
四.写作背景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 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 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 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 实不应背弃古道。 实不应背弃古道。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 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 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 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体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 说 是古代用以记叙、 既可以发表议论, 也可以记事, 体。既可以发表议论, 也可以记事 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 说明寄寓的道理。 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说明寄寓的道理 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 较灵活,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 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 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 说说千里马” 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韩愈传世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听颖师弹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韩愈《师说》赏析
《师说》赏析老年大学祖铨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他在政治上,韩愈反对藩镇割据。
对于韩愈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郭预衡指出:韩愈《平淮西碑》的主要倾向是“反对藩镇割据,而歌颂平叛的胜利;赞扬主战派,而批评主和派”,认为“韩愈反对藩镇割据的坚定立场,不应因为碑文少写了李愬之功便加以贬低”,而且他“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还不仅表现在平定淮西的一时一事,他在一系列的文章里都贯穿着这个思想。
”思想上,韩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
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愈。
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韩愈《师说》
师说
韩愈
韩愈
文学常识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字退之,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 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 洵、苏轼、苏辙。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 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 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 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 文文法。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 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 《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 这一种文体。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一词多义现象
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
词类活用现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字词注音
句读(d ò 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 n ) 从师(có ng) 读书(dú ) 聃(dān) 冉(rǎn) 不能(b ù) 传道(chuá n )从容(có ng) 贻(yí )
蟠(pá n) 苌弘(chá ng) 近谀(yú )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 怡(yí )
通假字
通假异读 “受”通“授”,传授。
传道受业解惑 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找出古今异义的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
韩愈《师说》原文注音版和译文
韩愈《师说》原文注音版和译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韩愈《师说》原文注音版和译文韩愈《师说》原文注音版和注释译文《师说》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与老师相处,并且要认识到老师的重要性。
韩愈《师说》内容
韩愈《师说》内容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韩愈的《师说》中所表现的师道观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他办教育的目的是复兴儒学、排斥佛教和推行文学革新运动,因此他所强调的“道”是儒家之道,他所强调的教学内容是“圣人之书”。
他的教学方式明显地带有枯燥说教和硬性灌输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的培养。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的小编和大家分享的韩愈师说的内容,欢迎阅读。
【写作背景】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以下是对《师说》这篇文言文的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4)无贵无贱古义:无论今义:没有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动词,从师(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们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⑤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⑥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2)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宾语前置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应为“夫庸知其年于吾之先后生乎”3、状语后置句(1)而耻学于师应为“而于师耻学”(2)不拘于时,学于余应为“不于时拘,于余学”4、被动句(1)不拘于时“于”表被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作者简介.docx
《师说》作者简介
摘要:关于韩愈的鼎鼎大名是家喻户晓的,这是韩愈的人格魅力所在吗?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昌黎(今河北秦皇岛昌黎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他是中华五圣之首——文圣,是继孔孟之后又一伟大的文学家。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同落井下石,此为另一写法)、“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简介作品师说
韩愈简介作品师说韩愈简介作品师说《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哲理。
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韩愈简介及作品师说!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人,人称“韩昌黎”。
韩愈,19岁开始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中”,直到25岁才考中进士,后在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中又连遭失败,仕途坎坷。
多经反覆,直到35岁才当上京官“四门博士”,后升迁为监察御史,又因为为民请命,得罪当政的京兆尹李实,很快被贬为阳山县令。
唐德宗死后,韩愈重受提拨,先后当上国子博士和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向皇帝上书反对迎拜“佛骨”的《论佛骨表》,得罪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在潮州,他先后作《祭鳄鱼文》释放奴隶,深得百姓爱戴。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韩愈被召回作国子祭酒,后转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享年57岁,追赠礼部尚书。
韩愈的真正成就,在于文学领域。
韩愈积极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的成功。
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
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
”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圣道”。
韩愈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
韩愈以“物不得其平则鸣”为根据提出了一条理论,认为人“有不得已而后言者”。
韩愈认为,文体上应该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
但必须“师其意,不师其辞”。
韩愈还提出,写文章应该“唯陈言之务去”,去年陈词滥调,务争有所创新。
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是成功的,从此“古文自唐以后为一大变”,一改淫靡的文风。
苏轼据此称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的文学主张,对于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实践活动都有积极的影响。
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简介
韩愈《师说》简介韩愈《师说》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故人称昌黎先生,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后世称为韩吏部。
著作有《韩昌黎集》。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出生在一个中下级官僚家庭和书香门第。
自幼受到较好的但又是比较正统的儒家教育。
叔父云卿、伯兄韩会都是倾向于儒家复古运动的人物,这对他都有一定的影响。
韩愈3 岁时父母双亡,靠伯兄韩会生活,韩会去世,由寡嫂郑氏抚养成人。
家庭的不幸,促使他刻苦努力,认真读书,尽通《六经》百家学。
25 岁成进士,但仕途不顺,历经坎坷。
先后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职,因上疏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
后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
升为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改任袁州刺史。
穆宗即位后,被召回任国子学祭酒,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北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职,57 岁去世。
韩愈生于安吏之乱以后的中唐,一生历经代、德、顺、宪、穆五个皇帝执政的时代。
这一时期虽然有过几十年苟安的太平,社会生活相对稳定,人民都希望能够有一个“中兴”的局面出现,但当时唐朝已经腐朽,藩镇割据和政治腐朽的局面已无法挽救,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和割据的地方势力之间的斗争。
佛道二教的盛行,大量的僧侣,道士已形成一种特殊势力,“他们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 一些人在寺院、道院庇护下逃避赋税,国家收入减少,劳动人民的负担加重,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佛教虽有麻痹人民革命意志的作用,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但它不侍君主,不负担赋税,却直接触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因之与统治阶级的利益是有矛盾的。
韩愈深通儒经,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他反对佛教,主张发扬儒家的道统,是有其社会历史根源的。
韩愈的主要政治思想是恢复儒家道统,他所说的道统就是历代相传的孔孟之道。
他主张施“仁政”反对官吏横征暴敛,要求朝庭宽免赋税徭役,关心民间疾苦。
师说韩愈资料
师说韩愈资料师说韩愈资料《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师说韩愈资料,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师说原文【1】唐代: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文章解析【2】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师说原文、注释、翻译含作者介绍
《师说》[ 唐] 韩愈【作者简介】选自《诲学说》。
作者欧阳修( 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吉永(今属江西省)人。
天圣进士。
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谥文忠。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踊跃培育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集》。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进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进而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 (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2)。
嗟乎!师道 (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 (14)也远矣,犹且 (15)从师而问焉;今之大家(16),其下(17)贤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
贤人之所认为圣,愚人之所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 (21)焉,惑矣 (2 2)。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 (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5),小学而大遗 (26),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 (27)乐师 (28)百工 (29)之人,不耻相师 (30)。
士医生之族 (3 1),曰师曰弟子云者 (32),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33)也,道相像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4)。
”呜呼!师道之不复 (35),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3 6),今其智乃 (37)反不可以及,其可怪也欤 (38)!贤人无常师 (39)。
孔子师郯子 (40)、苌弘 (41)、师襄 (42)、老聃(43)。
郯子之徒 (44),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5)。
《师说》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师说》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师说唐·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师说_百度百科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即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改真博士。元和四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选,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元和九年(814年),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二年晋升为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817年),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师说》课文赏析
《师说》课文赏析《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旨在阐述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倡尊师重道,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的风气。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师说》进行赏析。
一、文章结构《师说》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文章开头提出论点,即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接着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整篇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韩愈的生平和思想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尊师重道等思想,与他个人的经历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韩愈一生致力于弘扬儒学,提倡仁义道德,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在《师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尊师重道的社会意义《师说》中强调的尊师重道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尊师重道不仅是对教师的尊重,更是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
只有当我们尊重教师,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
四、对比论证和逻辑推理韩愈在《师说》中运用了对比论证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于教师的态度,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的风气。
这种对比论证的方法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五、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师说》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同时又极具表现力。
韩愈运用了排比、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有韵律感。
这种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魅力,也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六、传统儒家教育观念的影响韩愈的《师说》深受传统儒家教育观念的影响。
儒家教育观念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而不是仅仅追求功名利禄。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尊师重道等思想,与儒家教育观念一脉相承。
这种儒家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得《师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师说》译文及练习
《师说》译文及练习【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字退之,常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在文学上主张继承秦、汉的散文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
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韩愈热心于教育,他能逆当时的潮流,积极指导后进学习,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特别重视教育和培养年轻作家。
【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有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晚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
《师说》译文
《师说》译文【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字退之,常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在文学上主张继承秦、汉的散文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
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韩愈热心于教育,他能逆当时的潮流,积极指导后进学习,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特别重视教育和培养年轻作家。
【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有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晚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师说》简介
韩愈《师说》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故人称昌黎先生,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后世称为韩吏部。
著作有《韩昌黎集》。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出生在一个中下级官僚家庭和书香门第。
自幼受到较好的但又是比较正统的儒家教育。
叔父云卿、伯兄韩会都是倾向于儒家复古运动的人物,这对他都有一定的影响。
韩愈3岁时父母双亡,靠伯兄韩会生活,韩会去世,由寡嫂郑氏抚养成人。
家庭的不幸,促使他刻苦努力,认真读书,尽通《六经》百家学。
25岁成进士,但仕途不顺,历经坎坷。
先后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职,因上疏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
后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
升为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改任袁州刺史。
穆宗即位后,被召回任国子学祭酒,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北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职,57岁去世。
韩愈生于安吏之乱以后的中唐,一生历经代、德、顺、宪、穆五个皇帝执政的时代。
这一时期虽然有过几十年苟安的太平,社会生活相对稳定,人民都希望能够有一个“中兴”
的局面出现,但当时唐朝已经腐朽,藩镇割据和政治腐朽的局面已无法挽救,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和割据的地方势力之间的斗争。
佛道二教的盛行,大量的僧侣,道士已形成一种特殊势力,“他们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一些人在寺院、道院庇护下逃避赋税,国家收入减少,劳动人民的负担加重,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佛教虽有麻痹人民革命意志的作用,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但它不侍君主,不负担赋税,却直接触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因之与统治阶级的利益是有矛盾的。
韩愈深通儒经,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他反对佛教,主张发扬儒家的道统,是有其社会历史根源的。
韩愈的主要政治思想是恢复儒家道统,他所说的道统就是历代相传的孔孟之道。
他主张施“仁政”反对官吏横征暴敛,要求朝庭宽免赋税徭役,关心民间疾苦。
强调“三纲五常”,用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等教育人民。
他反对佛教的目的是为了提倡儒家的正统思想,但在当时有维护统一的意义,客观上有其进步的一面。
但他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宣扬君权至上,强调封建的等级制度,认为这种制度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
他说“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
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这段话是他对儒家政治核心思想的概括。
他主张“文以载道”,提倡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为复兴儒学服务的。
他的许多政治思想,都反映在他所写的一系列文章中,如《原道》、《原性》、《原人》、《谈苟》、《谈墨子》、《远浮屠文畅师序》、《州孔子庙碑》等。
韩愈继承并发扬了儒家重视教育的传统,无论担任教职或地方官时,他都十分重视教育,做了许多发展教育的工作,直接间接地培养出一批人才。
他一生提倡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
在他写的文章中有不少关于教育的观点,有的直接谈教育,如《师说》、《进学解》以及一些书信等文章,也有的用寓言形式写的杂文,如《说马》等用形似写物,实系写人的手法,以马喻人,论述了选材、用材之道,文笔通畅、言简易赅、鲜明生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实系千古难得之好文章。
韩愈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他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因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传“先王之道”,宣“圣人之教”,教育的内容当然主要是儒家经典。
韩愈曾长期从事教育实践。
故在教学和学习方法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他的文章中也有阐述。
他还特别论述了师资问题,讲到教师的作用、地位等问题,至今仍有借鉴的意义。
《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针对当时耻于为师,不重视师道的风气,而写的一篇
文章。
他不顾流俗的诽谤,不但自己敢于为师,而且写了此文,阐述自己对师道的看法。
文章说理清晰,感情充沛,说服力强,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一)教师的任务
文章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就是说教师的任务有三:
1.传道。
韩愈所说之道就是儒家之道,即传“先王之道”,宣“圣人之教’。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这里当然指封建社会的封建道德和为封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政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这是首位,也是根本。
2.受业。
所谓“受业”就是指传授什么内容。
既然传封建之道。
当然要教以封建之业,就是传授儒家的经典,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必然教给学生读写算的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受到文化知识拄能方面的教育。
这里所说的“受业”,也就是“授业”的意思。
3.解惑。
所谓“解惑”是指在传道受业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事,教师的任务就是解答学生在传道和受业方面的疑惑。
以上三方面不是并行的,而是以传道为主。
受业与解惑是为传道服务的。
当然,只说传道,没有受业,道亦不存。
如不解惑,则道不明。
所以三者虽有主次,但又相互联系,
缺一不可。
韩愈所以明确指出传道、受业、解惑为师者的任务,恐怕就是这个道理了。
既然是一切为了传道,那么教师首先是为了传道,如果只习其句读,而不知道传道,那就是“小学而大遗”。
意思就是说,如果只教给学生一些书本知识,而不传道,就会因小失大,失去教师的作用,不能完成教师的任务,短短的几句话就把教师的本质说清楚了。
如果我们把道理解为社会主义之道,用社会主义的教学内容去传社会主义之道,也就是说进行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
韩愈对教师任务的论述同样可以为我们所用。
用它来说明智育和德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
(二)教师的作用
《师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为什么必有师呢?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既然不是“生而知之”,就需要有人为他传道。
既然不是“生而知之”总会有疑惑不解之事,就需要有人为之解惑。
这样短短的几句话,就说明了师的重要,如果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进一步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
(三)什么是师
韩愈说清楚了教师的任务和师的重要,但什么才是师呢?他认为掌握了道的人就是师,他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在那个时代谈的是封建之道,我们今天谈的是社会主义之道,衡量教师的标准始终是以政治为第一位,所以我们认为,如果把道理解为政治标准,韩愈的观点是正确的。
道必须通过授业解惑来完成。
要能更好地传道,就必须善于授业和解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修养,才能更好地传道,实际上他已经提出了政治、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
当然,他还不能用准确的语言,科学地从理论上加以阐述。
(四)师生关系
韩愈直接继承了儒家关于“学无常师”的观点,明确提出“圣人无常师”。
引证孔子所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话。
进一步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也就是说不管什么人,只要谁先懂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实际上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标准上进一步讲清楚何以为师的道理,这是符合择师之道的。
总之,韩愈围绕“教师”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教师的任务、作用、地位等各方面给予具体的说明并提出了圣者为师的观点,实际就是能者为师的观点,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