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道德观三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建设】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道德观三问
高兆明
〔摘要〕 通过对唯物史观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唯物史观是否拒斥道德精神、唯物史观是何种道德价值立场的逻辑追问,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蕴含着深厚的人本主义精神,这种人本主义精神是实践人道主义,它不满足于一般的道义批判,它主张将道义批判化为现实行动,在创造新生活世界的积极行动过程中使人自身获得自由解放。
〔关键词〕 马克思 唯物史观 道德观 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7)03-0011-04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曾经历了一个由道德批判向唯物史观批判的转变,与此相应的是,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到成熟时期亦经历了一个由人本主义向唯物史观的转变过程[1]。现在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马克思的这种思想转变过程是否意味着马克思通过这种转变拒斥了人本主义、道德观?是否意味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道德观是相互拒斥的,唯物史观中不具有道德立场与道德观?如果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真的不具有道德立场与道德观,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党性”及其“革命性”问题?如果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真的没有价值性与价值批判,那么,唯物史观又应当如何准确理解?如果马克思唯物史观有价值性与道德观,那么,这种道德观的内容是什么?唯物史观与道德观的关系又如何?
有学者明确认为马克思没有“伦理理论” 。其实,这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马克思有没有“伦理理论”,而在于有没有“伦理思想”、“伦理观点”。因为“伦理理论”与“伦理思想”、“伦理观点”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没有完整的伦理学说理论体系,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相关的伦理思想观点。如果马克思真的没有自己的伦理思想观点,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全部思想,以及马克思对人类命运关切之情怀?如果我们能够准确理解马克思当时所面临的历史重任,理解他所关心的更为迫切的重大实践与理论问题,那么,马克思没有完整系统的伦理理论,亦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此就断言马克思没有伦理思想,则无论从事实上还是从逻辑上均说不通。真正值得我们追思的除了马克思伦理思想观点的具体内容外,更为重要的是:它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是何?它与欧洲近代以来所确立起的人本主义价值精神的关系如何?
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与道德观关系的问题,在更为抽象的意义上审视,则直接关涉价值与事实、善与真、道德标准与社会历史标准、道德的抽象性与实践的具体性、道德与人等一系列哲学、伦理学的基础性问题。
二、道德是否具有批判的力量
马克思早年深受欧洲人本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亦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他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曾经历了一个由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与此相应,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亦经历了一个由道德评价优先向历史评价优先的转变。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等人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否定后者的抽象人性观,在具体历史、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中把握与理解人。
如美国学者奥尔曼就明确认为“马克思并没有一个伦理理论”。参见B.Ollman,Alienation:M arx's Conception of M an in Capitalist S ociety(2ed.),Cambridge Univer sity Press,1976,p.44.
11
这里直接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其一,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否定欧洲人本主义文化传统或抽象人性论?如果是在彻底绝对意义上的否定,那么,欧洲人本主义文化是否有其历史价值?其二,道义合理性是一个社会制度存在的最根本理由之一,以费尔巴哈抽象人性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对资本主义作出了尖锐批判,这种批判是否合理,是否直击了资本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基础?其三,人道、公平、正义等这样一类道德价值精神是否具有普遍性意义?是否具有引领社会变迁的历史作用?离开了这类价值精神,社会实践是否还会具有目的性与内在批判性?如果这样一类批判没有存在的理由,那么,当今中国据于人道、公平、正义等价值诉求,要求克服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丑陋与罪恶现象的努力,就是无根据的空想,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其四,如果道德没有批判的力量,那么,道德还有什么存在的理由与价值,人类还要什么信念、理想?
道德批判是一种精神批判,精神批判有两个前提性的问题:其一,这种精神的批判本身必须合理、具有现实必然性;其二,精神的批判并不能代替物质的批判。
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具有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就在于:一方面,它以自己的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黑暗、罪恶、丑陋的非人性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正义;另一方面,它以自己的方式质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合理性根据。一个缺乏存在合理性根据的社会至多是一个现存的而非现实的社会,这种社会必定要被否定。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抽象人性论批判,其失误不在于人性,而在于抽象:漠视人性的具体性与人性背后的现实利益关系,以精神的批判代替物质的批判。然而,即使是对于这种批判的抽象性,亦须仔细分析,不可彻底否定。一方面,须仔细弄明白它在何种意义上是抽象的。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批判之所以抽象,就在于没有找到现实行动力量与具体实践道路,而不在于批判本身。另一方面,须仔细弄明白,批判的抽象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道理。根据黑格尔的看法,抽象的才是普遍的。在这种抽象性的普遍性中包含了人类的某种普遍价值精神。这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可以用来作为道义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反抗不公的一种普遍人类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抽象道义批判,相对于维护那种罪恶、丑陋、黑暗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做法而言,仍然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道义的批判可以使人们觉醒,并在此基础之上有可能使人们进一步行动起来改变这种不正义、不人道的社会。当然,道义批判不仅有个合理与否的问题,还有个深刻与否的问题。如果仅仅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道义谴责,而没有进一步透过这种社会现象揭示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原因,没有找到克服这种现象的现实道路,那么,这种道义谴责就是软弱无力的。马克思所做的工作正在于:他不满意于一般停留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义谴责,不满足于一般的道德要求,而是要揭示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结构与制度原因,主张坚持无产阶级的或人民大众的道德,主张通过革命实践改变旧世界,创造出一个合乎人性生长的新世界。或者换言之,马克思坚持道德应持守无产阶级或人民大众的价值立场,坚持道德的理性实践之品格。马克思否定道德的抽象性,其核心是坚持道德的具体性、人民性、实践性。这正是马克思的深刻之处。
马克思反对道德的抽象性、坚持道德的具体性、强调道德内容的特殊阶级性,等等,这些无疑是深刻的。不过,“抽象性”是一个极具歧义、极易使人迷惑的概念。是在“空洞无物”这一贬义意义上,还是在相对于“具体”的意义上理解与使用“抽象”概念?二者会有完全不同的思想结果。正如黑格尔所揭示的那样,具体总是抽象的具体,特殊总是一般的特殊。如果离开了一般、普遍、抽象而谈论特殊、具体,那么,这种特殊、具体本身就是空幻的。这样,马克思即使是坚持无产阶级的道义立场,强调无产阶级道德的这种特殊性,并借以维护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也必须以承认某种一般、普遍、抽象的道德为前提,没有这种前提,无产阶级的特殊道义要求就失却了人类道义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对于前人从人本主义立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做法的批判,就是扬弃而不是抛弃,就内在秉持了人本主义价值批判中所包含的人类一般道义精神。
三、唯物史观是否拒斥道德精神
关于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处有集中简明的论述。其核心是:在最终的意义上是社会物质生活决定社会精神生活,是用社会存在解
12
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