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降水、蒸发、径流基本知识分析
第二章水文基础知识
W Q•T
y Q •T •103 Q •T (mm)
F •106
1000F
径流模数(M):流域出口断面上的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M=1000Q/F
径流系数(α):某时段降雨量x所形成径流深y的比例数
α =y/x
因为降雨总是会有损失,所以一般α只能小于1。
3/3
(三)流域平均降雨量的计算
流域内各站降雨量是不同的,分析流域 降雨与径流关系时,需要由降雨量计算流域 平均面雨量,根据流域内雨量资料,常用以 下方法:
1. 算术平均法
式中
——某一指定时段的流域平均雨量,mm; ——流域内的雨量站数; ——流域内第站指定时段的雨量,mm。
2. 泰森多边形法
f4 f3
2. 降水的分类 按空气抬升形成动力冷却的原因可以把降水分
为4种类型:
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
降水
对流雨 地形雨 气旋雨
迎风面雨多,背风面雨少
温带气旋雨
气旋前方:暖锋云系及连续性降雨 气旋后方: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雨 气旋中部:暖气团,层云或毛毛雨
热带气旋雨 水汽充足,运动强烈,易带来狂风暴雨
锋面雨
冷锋雨 暖锋雨
水面蒸发常用蒸发器进行观测。换算关 系为:
式中
——天然水面蒸发量,mm; ——蒸发器实测蒸发量,mm; ——蒸发器折算系数。
(二) 土壤蒸发 土壤蒸发比水面蒸发要复杂得多。湿润
的土壤,其蒸发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三)植物散发 土壤中的水分经植物根系吸收后,输送
至叶面,再从叶面散发到大气中,称为植物 散发。
(四) 流域总蒸发
流域总蒸发是流域内所有的水面、土壤以及植 被蒸发与散发的总和。目前采用的方法是从全流 域综合角度出发,用水量平衡原理来推算流域总 蒸发量。
2.降水、蒸发、径流基本知识
降水大气中的液态或固态水,在重力作用下,克服空气阻力,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
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和降雪,前者为液态降水,后者为固态降水,其他的降水形式还有露、霜、雹等。
凡日降水量达到和超过50mm的降水称为暴雨。
暴雨又分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个等级。
小雨:12小时内降水量为0.1-4.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为0.1-9.9mm降雨。
中雨:12小时内降水量5.0~14.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4.9mm的降雨过程。
大雨:12小时内降水量15.0~2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0~49.9mm的降雨过程。
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0~6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50.0~99.9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70.0~13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0~249.9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140.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250.0mm的降雨过程。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一、降水要素降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
在水文学中一般只讨论降水时空分布的表示方法和降水资料的整理及应用。
描述降水的基本物理量(即降水的基本要素)介绍如下:(1)降水量(深)。
降水量的概念是时段内(从某一时刻到其后的另一时刻)降落到地面上一定面积上的降水总量。
按此定义,降水量应由体积度量,基本单位为m3。
但传统上总是用单位面积的降水量即平均降水深(或降水深)度量降水量,单位多以mm计,量纲是长度。
水文学知识点
水文学知识点1. 水文学的定义水文学是研究水文现象、水文过程以及水文特征的学科,它涉及水资源的形成、分布、循环和利用等方面。
通过对水文学的研究,可以对水文过程进行分析和预测,为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
它包括了蒸发、降水、径流和地下水等环节。
蒸发是指水由液态转化为水蒸气,降水是指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凝结成液态水或固态水,并以降水形式返回地表。
其中,一部分降水会形成地表径流,沿地表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另一部分降水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3. 水文循环对水资源的意义水文循环是维持地球上水资源平衡的重要过程。
通过水文循环,水从海洋、湖泊和河流等水体蒸发升华进入大气,再通过降水形式返回地表和地下,使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
水文循环不仅提供了人类生活所需的淡水资源,还维持了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
4. 水文循环的影响因素水文循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等。
气候条件决定了水蒸气的蒸发量和降水量,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降水量也会相应增加。
地形地貌对水的径流和地下水流动具有重要影响,高山地区容易形成降水集中的河流,而平原地区则更容易形成地下水。
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也能影响水分的渗透和蒸发过程。
5. 水文学参数和指标水文学研究中使用了一些参数和指标来描述水文过程。
例如,降水强度指标可以描述降水的总量和强度,径流系数可以衡量降水中多少比例转化为地表径流,含水层厚度可以用来评估地下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等。
这些参数和指标对于水文学的研究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6. 水文模型水文模型是通过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对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的工具。
水文模型能够通过输入地表和地下水系统的数据,模拟出水文过程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如洪水预测、干旱预警等。
水文模型在水文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7. 水资源管理水文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水循环简要知识点总结
水循环简要知识点总结一、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的过程。
在水循环中,太阳的热能使地表水蒸发成水蒸气,形成云层并凝结成雨、雪、露、霜或冰,在地表和地下流动,最终回到大海、湖泊、河流等水体中,形成水资源的再生和再利用。
二、水循环的过程1. 蒸发:太阳能使地表水蒸发成水蒸气,形成云层。
2. 凝结:水蒸气逐渐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积聚成为云块。
3. 降水:云块中的水滴因为重力作用而落下,形成降水,包括雨、雪、露、霜或冰。
4. 表面径流:降水流向地表,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流、湖泊等。
5. 地下径流: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最终回到大海、湖泊、河流等水体中。
三、水循环的意义1. 维持地球生态平衡:水循环是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通过水循环,地球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再利用。
2. 促进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对陆地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保证了陆地上植被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
3. 人类生活和生产:水循环提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的淡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基础。
四、水循环的影响因素1. 太阳能:太阳能是水循环的动力源,是水蒸气的主要来源。
2. 表面特征:不同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都会影响地表水蒸发和降水的分布。
3. 气候条件:气温、湿度、风力等气候条件都会影响水循环的进行。
4. 人类活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水循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污染等都会影响水循环的进行。
综上所述,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的重要方式,对地球生态平衡、人类生活和生产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对水循环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维护地球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高一地理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水循环知识点总结【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
由于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
以下内容是作者为你整理的《高一地理水循环知识点总结》,期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1.高一地理水循环知识点总结一、自然界的水循环1.水体的主要类型(1)海洋水:最主要的水体。
(2)大气水:数量最少、散布最广的水体。
(3)陆地水:供应人类所需淡水的水体。
2.水体的相互关系从水的运动和更新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3.水循环的进程和意义(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类型:①水汽输送;②蒸腾;③蒸发;④地表径流;⑤陆地内循环;⑥海陆间循环。
(2)水循环意义:坚持全球水的动态安稳;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安稳的矛盾;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着地表形状。
二、水资源的公道利用1.现状目前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我国水资源的时空散布特点空间上东南多西北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且年际变化大。
3..公道利用水资源(1)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①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②质量——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2)水资源连续利用的措施:公道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调解水资源的时间散布①开源措施跨流域调水,调解水资源的空间散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②节流措施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2.高一地理水循环知识点总结1、水循环:①按其产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坚持全球水的动态安稳。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c 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水循环知识点
水循环知识点水循环,也被称为水的循环或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的循环过程。
在水循环中,水以不同形式在大气、地表和地下之间循环。
这个过程是由太阳能的驱动和地球的引力所控制的。
水循环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循环之一,对维持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水循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
首先,太阳的热量使得地表的水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大气中。
这个过程也包括植物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释放水分到大气中。
蒸发过程最常见的地方是海洋和湖泊,但也可以发生在土壤、植物和其他水体表面。
蒸发后,水蒸气在大气中上升,冷却后会凝结成云。
这个过程称为凝结。
云是由水蒸气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体组成的。
云的形成也与大气中的微小颗粒有关,如灰尘、盐粒或气溶胶。
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体增长到足够大时,它们会落下地面,这个过程被称为降水。
降水可以以雨、雪、雨夹雪或冰雹的形式出现。
降水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它为陆地上的生物提供水源,滋润植物和土壤。
降水后的水分有两个去向:一部分水直接蒸发回大气中,形成新的水蒸气;另一部分则渗入地下或流入地表水体,形成径流。
地表径流是指降水在地表上流动形成的水流,可以进入河流、湖泊或海洋。
地下径流是指水渗入地下形成的地下水,可以通过井泉或地下水位上升到地表。
水循环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过程,如冰雪融化、植物蒸腾、地下水补给和河流蒸发等。
这些过程都与水循环密切相关,共同维持着地球上水的平衡。
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调节着地球的气候和气温,影响着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
水循环还为植物提供水分,维持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同时,水循环也影响着水资源的分布和可利用性,对人类的生活、农业和工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阶段。
它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循环之一,对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和水资源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地球上的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高一必修一地理水循环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水循环知识点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转化和流动的过程,也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学中,水循环被视为水文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知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一必修一地理课程中关于水循环的主要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1. 水循环的概念和基本过程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不断地由液态、气态和固态之间进行转化和流动的过程。
它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等基本过程。
首先,太阳的热量使水体蒸发成水蒸气,然后在大气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雨滴,最后通过降水形式返回地面,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再次进入水循环的循环过程。
2. 水蒸发与水汽含量水蒸发是指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的过程。
水蒸发主要受气温、湿度、风速和水面积等因素影响。
水汽含量指单位体积的大气中所含有的水汽的质量。
水蒸发与水汽含量是水循环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因素,水汽含量越高,蒸发速率也越高。
3. 云的形成与降水云是由凝结的水蒸气聚集而成的气象现象。
当大气中的水蒸气饱和时,水蒸气会凝结成云。
云的形态和高度与气候和地形有关。
降水是指云中的水滴或固体颗粒落到地面的过程。
降水形式有雨、雪、雾和霜等,降水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地表径流与地下水地表径流是指雨水在地表流动并返回到海洋或湖泊的过程。
地表径流受降雨量、地表形态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影响。
地下水是指地下的水体,位于岩石或土壤孔隙中。
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降雨和地表径流的渗漏。
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地表径流过程中的水资源不足问题。
5. 水循环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水循环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过程之一。
水循环的不平衡会导致旱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水循环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等。
我们应当关注水循环的平衡,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应对全球水资源问题。
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水循环知识点总结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大气、地表和地下之间的不断循环过程,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过程之一。
下面将对水循环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 水循环的定义与概念水循环,又称水圈,指的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媒介(大气、地表、地下)之间不断转移和变化的过程。
它通过蒸发、降水、冰雪融化和地下水补给等环节,使地球上的水分得以重新分布,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2. 水循环的环节与过程(1)蒸发:水分在海洋、湖泊、江河等水体表面受热汽化成水蒸气,升入大气层。
(2)凝结: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雾等固态水。
(3)降水:由于云内小水滴或冰晶增大,并与其他水滴或冰晶接触时粘附结合,变得足够重以克服空气阻力而下落到地面,形成雨、雪、露等形式的降水。
(4)地表径流:雨水或融雪流入河流、湖泊、海洋等地表水体。
(5)地下水补给:部分降水渗透入地下,成为地下水,供给植物生物和水源补给。
(6)融化消融:冰川、冰雪等融化后流入江河湖海,补给地表水体。
3. 水循环的意义(1)水循环维持了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平衡。
通过水循环,水分得以重新分布,使干旱地区得到水源补给,湿润地区的水源得以减少,从而实现了全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水循环对气候的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会释放或吸收大量热量,从而影响着大气环流、云的形成和降水的分布,调节着地球的气候系统。
(3)水循环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水循环为陆地上的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水分,维持着湿地、河流和湖泊等生态系统的稳定。
(4)水循环还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水循环使得水资源能够被人类利用,供应饮用水、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等各方面的需求。
4. 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1)蒸发:蒸发是水循环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将地表水转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层。
(2)降水:降水使得水蒸气从大气中沉降到地表,维持大地生态的水分供给。
(3)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初二地理下册知识点 (4)
初二地理下册知识点一、物质的循环1. 水的循环过程水的循环是指地球上水资源在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它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等过程。
具体来说:•蒸发:太阳的热量使得水从地表、水体和植物中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到大气层。
•凝结: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后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降水: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增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由于重力作用下降到地面,形成降水,包括雨滴、雪花等形式。
•地表径流:降水后的水分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渗入地下,剩余的水经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大海等。
2. 陆地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有机物的分解和无机物的转化。
具体来说:•有机物的分解:指植物、动物的腐殖质在环境条件下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主要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
•无机物的转化:包括氮循环、碳循环等过程。
例如,氮循环中,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并通过植物的生物活动进入食物链。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环境问题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造成空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土地开发和建设,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
•能源消耗:过度的能源消耗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生活方式: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等生活方式也对环境造成了压力。
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以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经济可行性:经济发展应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促进社会繁荣。
•社会可接受性:发展过程中需考虑社会公平、社会福利和社会正义。
•环境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需保护和修复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三、全球气候与气候变化1. 大气环流系统与全球气候带大气环流系统是指地球大气运动的总体规律,主要由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组成。
二级建造师水利知识点总结
二级建造师水利知识点总结水利工程是指利用水资源、防洪、灌溉、排水、供水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工程,其中包括水库工程、水电站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渠道工程、灌溉工程、供水工程等。
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需要丰富的水利知识,二级建造师水利考试是对水利工程建筑师专业知识的考核,下面对二级建造师水利知识点进行总结如下:一、水文学1. 降水量的计算降水是指地球表面大气层上空的水汽凝结成微小的水滴或冰片所落在地面上的天气现象。
降水量的计算可以采用不同时段的雨量数据进行统计,常用的统计方法有等分線法、普索方法和自然径流法。
2. 地表径流计算地表径流是降水中未经蒸发、渗漏和植被蒸腾损失以及未被地下水吸收而由地面流出的那一部分雨水,其计算方法主要有有郑四公式和格雷汉姆法。
3. 地下水的开采和补给地下水是地球上地表下的大部分水资源,地下水的开采与补给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地下水的开采需要进行水文地质勘探和试验开采,地下水的补给需要通过地下水调蓄、地下水补给等工程措施。
二、水利工程设计1. 水利工程的总体布局水利工程的总体布局是指在满足需水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水利工程的地理环境、水文气象、土壤境况、水质水量等因素的分析和研究,确定水利工程的布设位置、规模和形式等。
2. 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水利工程设计需要遵循经济效益、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等原则,涉及到的设计计算方法有水库防洪洪水设计、水库渗流计算、水电站水头设计、渠道流速计算等。
3. 水利工程的监测与调控水利工程建设后需要进行工程监测与调控,包括对水利工程的水文气象、水位变化、渗漏流量、地下水位等进行实时监测,以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三、水利工程建设1. 水利工程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进行施工组织与管理,包括施工计划编制、施工进度控制、施工安全保障措施等。
2. 水利工程的工程材料与施工工艺水利工程施工需要使用大量的工程材料,如混凝土、钢筋等,以及施工工艺,常见的有混凝土浇筑、钢筋加工、管道铺设等。
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分析自然界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陆地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
下面是我整理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学问分析,盼望对你的学习有协助。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的简要阐述(一)水循环概念在太阳能和地球外表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水蒸气遇冷又凝合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二)水循环分类(1)分类一:大循环和小循环。
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聚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局部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局部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来海洋。
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
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展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
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展着。
(2)分类二: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见图)。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列表分析水循环的根本环节和作用意义(见下表)水循环类型发生领域根本环节作用意义海陆间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蒸发、输送、凝聚、降水、径流、下渗等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类型。
联系四大圈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范围内进展,促使物质迁移,更新水资源,是一个永不连续的连续过程。
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内陆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蒸发、植物蒸腾、凝聚、降水等补充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海上内循环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蒸发、凝聚、降水挟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
三、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难点分析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是学习中的理解难点,主要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
2.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干脆或间接的影响。
人类活动不断变更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剧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输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变更了水的原来径流路途,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改变(目前人类主要通过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以变更水的空间分布);农业的开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改变;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变更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工程水文学知识点
第一章1.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样水体在太阳辐射和重力的作用下,经过蒸发、水汽输送、冷凝下降、下渗,形成径流的来去循环过程。
外因:太阳辐射、地球重力以及地形地貌等下垫面因素。
内因:水拥有固液气三态互相转变的物理性质2.在太阳辐射下,不断地蒸发变为水汽进入大气,并随气流输送到各地,在必定的条件下形成降水回到地球表面,此中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和土壤积蓄,经过蒸发散返回大气,另一部分以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形式汇入江河湖库,最后回归海洋。
在水循环过程中,太阳辐射强度、大气环流体制和海陆散布决定了水汽的运转规律。
3.水资源是水文循环使陆地必定地区内均匀每年产生的淡水量,是陆地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样地表和地下淡水水体的动向水。
往常用多年均匀年降水量和多年均匀年径流量描绘/地球表面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称为水资源。
4.我国水资源散布的趋向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空间散布十分悬殊。
5.河流的水资源之因此络绎不绝是因为自然界存在着永不断止的水文循环过程。
使水拥有再生性6.工程水文学任务三个阶段:(1)规划设计阶段,主要任务:确立工程的规模,依据工程的特征和规划设计要求,展望和预估将来工程使用限期的水文形势,供给用于确立工程规模的设计洪水或设计径流。
(2)施工建设阶段,主要任务:将规划设计的工程付诸实行用于预估暂时性水工建筑物设计洪水,并为施工期的防洪安全供给短期洪水预告。
(3)运用管理阶段,主要任务:在于使建成的工程充发散挥效能。
经过水文预告,预告来水量大小和过程,以便进行合理调动,充发散挥工程效益;同时,还需不断进行水文复核修正本来预估的水文形势数据,改良调动方案或对工程推行扩建、改建,使得工程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7.工程水文学内容(1)水文信息采集和办理(2)降雨径流关系剖析揭露流域径流的形成规律,描绘流域产汇流计算方法和数学模型。
(3)水文剖析与计算揭露水文现象的成因规律与统计规律,研究水文因素与地理因素之间的联系实时空散布特点,预估将来(很长期间内)水文形势的方法和门路(4)水文预告:短期预告方法,估计水文变量在预示期内的大小和时辰变化。
降雨径流关系法
降雨径流关系法降雨径流关系法是一种研究水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它通过分析降雨与径流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地表水的生成与转化过程。
该方法对水资源管理、洪水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降雨径流关系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降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在自然界中,降雨是地表水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
当降雨发生时,一部分降水通过蒸发和渗漏回归大气层,而另一部分则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流和湖泊等水体中。
通过分析降雨与径流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量化降雨对地表径流的贡献,了解地表水的供给与消耗情况,从而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降雨径流关系法还可以用于洪水预测。
洪水是降雨过程中的一种极端水文现象,对人类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通过建立降雨径流关系模型,我们可以根据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等指标,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洪水情况,为防洪工作提供参考。
这对于减少洪水灾害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降雨径流关系法还可以应用于水资源评价与规划。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其合理利用与管理则需要准确的水资源评价和规划。
通过分析降雨径流关系,我们可以评估不同流域的水资源量与质量,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对水资源的影响,从而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此外,在城市规划中,降雨径流关系法还可以帮助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和排水效率。
综上所述,降雨径流关系法在水文研究和水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降雨与径流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表水的生成与转化过程,为水资源管理、洪水预测和城市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降雨径流关系法的研究和应用,以促进水文科学的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文观测的知识点总结
水文观测的知识点总结一、水文观测的基本概念1.水文观测是指通过对水文要素的测量和监测,进行水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了解水文变化规律,预测水文情势,评估水资源利用情况,保护水环境等目的。
2.水文观测是水文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3.水文观测的对象包括大气、地表和地下水体系,需要对降水、蒸发、地表径流、地下水位、水质等水文要素进行监测和测量。
4.水文观测的数据应具有准确性、连续性、时空分辨率高等特点,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水文观测的重要水文要素1.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液态水或固态水晶体,落到地面或水面上的现象。
通过对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时空分布等进行监测,可以了解降水对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补给作用,为水资源管理和干旱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2. 蒸发蒸发是指液态水表面变为水蒸气并向大气中释放的过程。
蒸发是地球水循环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蒸发量的监测,可以了解水体的蒸发散失情况,为农田灌溉和水资源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3. 地表径流地表径流是指雨水在地表流动到河流、湖泊或海洋的过程。
地表径流是水文循环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地表径流的监测,可以了解地表径流对水资源的供给情况,为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4.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位于地下岩石或土壤中的水平面高度。
地下水位的变化受降水、蒸发和人类活动等影响,通过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可以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地下水系统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5. 水质水质是指水体中溶解物质、悬浮物质、微生物及其他物质的种类、含量和结构特征。
水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水质的监测,可以了解水体污染状况和水环境质量,为保护水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提供数据支持。
三、水文观测的方法与技术1. 降水观测降水观测常用的方法包括雨量计法、无线电波反射法、卫星遥感法等。
其中,雨量计法是最常见的降水观测方法,通过将降水量转化为液体积的方式来进行测量,具有简便、准确的特点。
水循环知识点
水循环知识点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上不停地流动和变化,这种永不停息的运动过程被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气候稳定以及人类的生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水循环主要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水汽输送等环节。
蒸发是水循环的起始环节。
太阳的能量使得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湿润的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中。
广阔的海洋是蒸发的主要场所,因为它的面积巨大,蕴含着丰富的水量。
降水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
当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并且有足够的凝结核时,水汽就会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当云层中的水滴或冰晶足够大时,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向地面,形成降水。
降水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雨、雪、冰雹等。
地表径流是指降水落到地面后,沿着地表的斜坡流动,最终汇入江河、湖泊和海洋。
地表径流的速度和流量受到地形、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地表径流的速度较快,容易形成山洪;而在平原地区,地表径流的速度相对较慢,水流较为平缓。
地下径流则是指降水渗入地下后,在地下岩层和土壤孔隙中流动的水。
一部分地下径流会在适当的地方涌出地面,形成泉水;另一部分则会慢慢汇入河流和海洋。
地下径流对于维持地下水资源的稳定和供应具有重要作用。
水汽输送是指大气中的水汽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的移动。
它将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得不同地区的水分得以交换和平衡。
水循环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水循环调节着全球的气候。
通过蒸发和降水,热量得以在不同地区之间传递和分配,从而影响着气温和湿度的分布。
例如,沿海地区通常比内陆地区气候更加湿润和温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水循环带来的海洋水汽输送和降水的影响。
其次,水循环为生物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生物都依赖水来生存和繁衍。
无论是植物的生长、动物的饮水,还是微生物的活动,都离不开水。
水循环使得水资源能够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降水规律知识点总结
降水规律知识点总结一、降水的形成1. 蒸发和空气的饱和:地表水体和植被会不断向空气中蒸发水汽,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饱和状态。
2. 水汽凝结: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后,水汽会开始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云中水滴或冰晶之间会发生碰撞,合并成大的水滴,最终形成降水。
3. 降水的形式:降水的形式有雨、雪、雹等。
它们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
二、降水的规律性1. 季节性规律:不同季节降水分布和强度有明显的差异。
比如,在亚热带季风区,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干燥,冬季多雨。
2. 地理位置规律:不同地区降水分布和强度也有很大差异。
比如,赤道地区降水多,而沙漠地区降水很少。
3. 海陆分布规律:海洋对降水有明显的影响,靠近海洋的地区降水较多,而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4. 气候带规律:不同气候带的降水分布规律也不同。
比如,赤道地区属于热带气候,降水多,而两极地区属于极地气候,降水少。
三、降水的预测1. 数值预报:利用数学模型对大气环流等因素进行模拟,进行长期和短期的降水预测。
2. 卫星遥感:利用卫星对地球大气和云图像进行观测,从而对降水现象进行预测。
3. 大气探测:利用气象雷达、探空和地面气象观测站等设备进行大气和降水的观测,从而对降水进行预测。
四、降水的影响1. 生态影响:降水对植被生长、水文循环等有重要影响。
干旱和洪涝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2. 农业生产: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适当的降水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3. 水资源利用:降水对水资源的补给和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可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4. 生活影响:降水对人类的出行、生活和健康有着直接影响。
暴雨、大雪等天气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便,甚至带来灾害。
五、降水预警和应对1. 暴雨预警:通过监测大气环流和云图等数据,对即将发生的暴雨进行预警,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指的是水文和气象要素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1. 降水:降水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存在季节性和年际变化。
一般来说,夏季降水量较多,冬季较少。
年际变化表现为多年降水量的长期平均值存在波动,可能会出现干旱或洪涝等极端降水事件。
2. 温度:温度变化与地理位置、季节和气候类型有关。
在地球上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温度的年际变化和日变化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温度随着纬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夏季温度较高,冬季较低。
3. 蒸发:蒸发是水从地表蒸发到大气中的过程,与气温、风速、湿度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蒸发量与温度和风速呈正相关关系,与湿度呈负相关关系。
蒸发量的年际变化与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有关。
4.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受降水和蒸发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和年际变化。
一般来说,降雨量较多的季节地下水位较高,而蒸发量较大的季节地下水位较低。
地下水位的年际变化与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的多少有关。
5. 河流流量:河流流量与降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有关。
一般来说,降雨量较多的季节河流流量较大,而蒸发量较大的季节河流流量较小。
河流流量的年际变化与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的多少有
关。
总之,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与气候、季节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要素在不同时间尺度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变化趋势。
这些特征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水循环1.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分类: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上空海洋上空环节海水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空中,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一部分在地面流动。
形成地表径流;陆地上的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
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海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又降到海面意义使陆地水得以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水循环补充陆地水的数量很少,对内陆地区意义重大水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大【知识拓展】(1)三种水循环跨越领域最大的是海陆间循环;从参与水量看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
(2)百川入海属于地表径流;台风登陆属于水汽输送。
(3)长江是外流河,参与海陆间循环;塔里木河是内流河,参与陆地内循环。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更新陆地淡水资源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②进行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4.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①物质迁移: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必修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第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②能量转换: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由于水循环的存在,在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④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水大气中的液态或固态水,在重力作用下,克服空气阻力,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
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和降雪,前者为液态降水,后者为固态降水,其他的降水形式还有露、霜、雹等。
凡日降水量达到和超过50mm的降水称为暴雨。
暴雨又分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个等级。
小雨:12小时内降水量为0.1-4.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为0.1-9.9mm降雨。
中雨:12小时内降水量5.0~14.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4.9mm的降雨过程。
大雨:12小时内降水量15.0~2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0~49.9mm的降雨过程。
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0~6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50.0~99.9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70.0~13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0~249.9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140.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250.0mm的降雨过程。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一、降水要素降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
在水文学中一般只讨论降水时空分布的表示方法和降水资料的整理及应用。
描述降水的基本物理量(即降水的基本要素)介绍如下:(1)降水量(深)。
降水量的概念是时段内(从某一时刻到其后的另一时刻)降落到地面上一定面积上的降水总量。
按此定义,降水量应由体积度量,基本单位为m3。
但传统上总是用单位面积的降水量即平均降水深(或降水深)度量降水量,单位多以mm计,量纲是长度。
降水量一般用专门的雨量计测出降水的毫米数,如果仪器承接的是雪、雹等固态形式的降水,则一般将其溶化成水再进行测量,也用毫米数记录。
但在进行水资源评价等考虑总水量时多用体积度量降水量。
降水多发生在大的面积上,但仪器观测的点位相对面积很微小,常作为几何的点看待,因此又有“面降水量”和“点降水量”之说。
随着雷达测雨等现代技术的应用,直接测量面雨量也逐步成为现实。
(2)降水历时和降水时间:原始意义的降水历时的概念是一次降水过程中从某一时刻到其后另一时刻经历的降水时间,并不特指一次降水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历时。
若指一次降水过程从降水开始到降水结束所经历的时间,则称为次降水历时。
降水时间是指对应某一降雨量而言的时段长,在此时间内,降雨并不一定是持续的。
降水历时通常以min、h、或d计。
(3)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是评定降水强弱急缓的概念,有单位时间降水量的含义,一般以mm/min或mm/h或mm/d计。
mm/min或mm/h多评定瞬时降水强度,mm/h或mm/d多评定时段降水强度。
(4)日降水量。
概念上是每日0:00~24:00的降水量。
我国水文测验规定以北京时间每日8:00时至次日8:00 时的降水量为该日的降水量。
(5)降水面积。
降水笼罩范围的水平投影面积称为降水面积,一般以km2计。
此外,降水的另一个主要得要素是暴雨中心,指暴雨强度较集中的局部地区。
二、降水的分类降水通常按空气抬升形成动力冷却的原因分为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和气旋雨。
1.对流雨因地表局部受热,气温向上递减率过大,大气稳定性降低,下层空气膨胀上升与上层空气形成对流运动。
上升的空气形成动力冷却而致雨称为对流雨。
因对流上升速度快,形成的云多为垂直发展的积状云,降雨强度大,历时短,雨区较小。
2.地形雨空气在运移过程中,遇山脉的阻挡,气流被迫沿迎风坡上升,由于动力冷却而成云致雨称为地形雨。
此外,山脉的形状对降雨也有影响,如喇叭口、马蹄形的地形,若它们的开口朝向气流来向,则易使气流辐合上升,产生较大的降雨。
地形雨的降雨特性,因空气本身温湿特性,运行速度以及地形特点而异,差别较大。
3.锋面雨锋面:两个温湿特性不同的气团相遇时,在其接触区由于性质不同来不及混合而形成一个不连续面,称为锋面。
锋区:所谓不连续面实际上是一个过渡带,所以又称为锋区。
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习惯上把锋线简称为锋。
锋面的长度从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不等,伸展高度,低的离地1~2km ,高的可达1Okm以上。
由于冷暖空气密度不同,暖空气总是位于冷空气上方。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锋面向冷空气一侧倾斜,冷气团总是摸人暖气团下部,暖空气沿锋面上升。
由于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有明显的差别,因此,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现象。
锋面雨:锋面活动产生的降水统称锋面雨。
暖锋: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称为暖锋。
暖锋锋面坡度较小,约为1/50,暖空气沿锋面缓慢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绝热冷却,水汽凝结致雨。
暖锋的雨区出现在锋线前,宽度常在300~400km,沿锋线分布较广。
特点:降雨强度不大,但历时较长。
在夏季,当暖气团不稳定时,也可出现积雨云和雷阵雨天气。
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在某一地区停滞少动或来回摆动的锋称为准静止锋,简称静止锋。
静止锋坡度小,约为1/200,有时甚至小到1/300,沿锋面上滑的暖空气可以一直伸展到距地面锋线很远的地方。
特点:云、雨区范围很广。
降雨强度小,但持续时间长,可达10天或半月,甚至一个月。
锢囚锋:当三种气团(热力性质不同的)相遇,如冷锋追上暖锋,或两条冷锋相遇,暖空气被抬离地面,锢囚在高空,称为锢囚锋,如图2-12(d)。
由于锢囚锋是两条移动的锋相遇合并而成,所以它不仅保留了原来锋面的降水特性,而且锢囚后暖空气被抬升到锢囚点以上,上升运动进一步发展,特点:使云层变厚,降水量增加,雨区扩大。
4.气旋雨气旋是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大气旋涡。
在北半球,气旋内的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并向中心辐合,引起大规模的上升运动,水汽因动力冷却而致雨,称为气旋雨。
按热力学性质分类,气旋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两类,相应产生的降水称为温带气旋雨和热带气旋雨。
三、与降水有关的气象因素1、气温气温由地面气象观测规定高度(国际为1.25~2.00m ,我国为1.50m )上的空气温度反映。
气温的单位用摄氏度(℃)表示,有的以华氏度(0F )表示,我国气温记录一般采用摄氏度(℃)为单位。
摄氏度与华氏度的换算关系是:)32(95-=f c 。
空气温度记录可以表征一个地方的热状况特征,因此气温是地面气象观测中的所要测定的常规要素之一。
接近地表的大气温度较高,距地面越高,气温越低,平均每升高100m,气温约下降0.65℃,称为气温直减率。
2、气压单位面积上所受大气的重力称为气压,以hpa计。
某高度上的气压就是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该高度以上空气柱的重量,由于空气岁高度的增高而变得稀薄,所以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3、温度湿度是表示大气干燥程度的物理量。
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体积的空气里含有的水汽越少,则空气越干燥;水汽越多,则空气越潮湿。
在此意义下,常用绝对湿度、相对湿度等物理量来表示湿度。
(1)绝对湿度。
是一定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质量,其一般单位是g/m3。
绝对湿度的最大限度是饱和状态下的最高湿度。
绝对湿度只有与温度一起才有意义,因为空气中能够含有的湿度的量随温度而变化。
在不同的压强(自然高度中)绝对湿度也不同,因为随着压强(自然高度中)的变化空气的体积也变化。
但绝对湿度越靠近最高湿度,它随压强(自然高度中)的变化就越小。
(2)相对湿度。
是绝对湿度与最高湿度之间的比,它的值显示水蒸气的饱和度有多高。
相对湿度为100%的空气是饱和的空气。
相对湿度是50%的空气含有达到同温度的空气饱和点的一半的水蒸气。
相对湿度超过100%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一般会凝结出来。
随着温度的增高空气中可以含的水蒸气就越多(最高湿度增大),也就是说,在同样多的水蒸气的情况下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就会降低,因此在提供相对湿度的同时也必须提供温度的数据。
4、风空气的运动称为风,多数情况仅指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用8或16个地理方位表示。
风速是指空气水平运动的速度,以m/s计,取小数一位。
风速的大小常用几级风来表示。
风的级别是根据风对地面物体的影响程度而确定的。
在气象上,一般按风力大小划分为(0~12)13个等级。
在自然界,风力有时是会超过12级的,象强台风中心的风力,或龙卷风的风力,都可能比12级大得多,只是12级以上的大风比较少见,一般不具体规定级数。
阵风是指风速忽大忽小的风,此时的风力是指忽大时的风力。
风在图中可由风矢标示,风矢由风向秆和风羽组成。
在北半球,风向秆箭头指出风的方向,风羽表示风力,风羽由垂直在风向杆末端右侧3、4个短划和三角构成。
四、流域降雨量的计算目前,降雨量观测结果均为点雨量,流域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等。
在面积较大的流域,最好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流域的平均降水量;小流域常用加权平均法;在平地上可用算术平均法和等雨量线法。
1、算术平均法对于地形起伏不大,降水分布均匀,测站布设合理或较多的情况下,算术平均法计算简单、而且也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121n p p p nP +++=式中:n p p p 、、21 —— 为各测站点同期降水量(mm )P ——流域平均降水量(mm )n ——测站数2、加权平均法在对流域基本情况如面积、地类、坡度、坡向、海拔等进行勘察基础上,在每个地类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作为降水观测点,把每个测点控制的地类面积作为各测点降水量的权重。
)(12211n n p A p A p A A P +++= 式中 P ——流域平均降水量(mm )A ——流域总面积(hm 2或km 2)n A A A 、、21——每个测点控制的面积(hm 2或km 2) 3、泰森多边形法如果流域内的观测点分布不均匀,且有的站偏于一角,此时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平均降水量较算术平均法更为合理。
在地图上将降水观测点两两相连,形成三角形网,对每个三角形各边作直平分线,用这些垂直平分线构成以每个测站为核心的多边形。
假定每个雨量站的控制面积即为此多边形面积(流域边界内)。
)(12211n n p A p A p A AP +++=蒸发蒸散发:是水文循环中自降水到达地面后由液态或固态转化为水汽返回大气的阶段。
蒸散发类型: 水面蒸发: 蒸发面为水面时称为水面蒸发;植物散发蒸发面是植物茎叶则称为植物散发;土壤蒸发:蒸发面为土壤表面时称为土壤蒸发;陆面蒸发: 因为植物是生长在土壤中,植物散发与植物所生长的土壤上的蒸发总是同时存在的,通常将二者合称为陆面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