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5篇)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8e552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c9.png)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5篇)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有一种说法: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就是拿美国的工资,娶日本的太太,吃中国的菜,住英国的房……可以说中国的饮食,在世界是享有盛誉的,也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是“食”遍天下通过《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饮食科学与人物,中国饮食民俗与礼仪,中国肴馔文化,中国筵宴文化,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
以足民食, 以食为天”。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 是从使用火时开始的。
火的使用促使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 茹毛饮血” 的阶段, 一方面为人类烹调技术多样化创造了可能, 另一方面使人类产生了釜甄等烹饪工具, 从而饮食文化也就初现皖端。
据考古发掘, 中国早在“ 山顶洞人” 时就已能人工取火, 说明中国饮食文化的发端较早。
其发展大致分为原始社会、先秦、秦唐、宋元明清等四个阶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可分为,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各民族的饮食有所差异,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和朝鲜,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和维吾尔族,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苗族,黎族,壮族,土家族和傣族。
例如:满族人,喜欢吃甜食,爱吃蜂蜜,以杂粮为主爱吃猪肉。
著名的有慈禧小窝头,努尔哈赤黄金肉,乾隆豆腐菠菜…‥蒙古族人喜欢吃奶制食品、牛肉、羊肉串、手扒羊肉,喝奶茶,饮奶酒…… 回族人以米面为日常主食,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吃骆驼肉,但是禁食主马,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一切飞禽走兽。
回族人喜欢饮茶和喜欢以茶待客。
维吾尔族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
常吃的有囊,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藏族人一般一糍粑为主食饮用酥油茶及青稞酒。
探秘爱吃风干牛羊肉,手抓羊肉和烤羊肉。
苗族人喜欢吃糯米做的糯米粑粑和狗肉,酸菜,酸鱼,鸡西饭,狗稀饭………中国的传统节食俗有春节食俗,元宵节食俗,中和节食俗,清明节食俗,端午节食俗,重阳节食俗,腊八食俗,冬至食俗,祭灶食俗。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bbad5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7.png)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摘要:中国的食品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包含了广泛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食材和烹饪方法,并探讨其对现代饮食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二、食材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广泛使用各种食材。
中国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包括谷类、蔬菜、水果、家禽和海鲜等。
中国人讲究饮食的营养均衡和五味调和,因此食材的选择非常重要。
例如,在南方地区,人们常常食用水果和蔬菜,而在北方地区,人们更偏爱谷类和家禽。
三、烹饪方法中国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有煎、炒、炸、炖、烘、焖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炒菜和烹调技法。
中国厨师以其独特的刀工和火候掌握而闻名世界。
中国美食独具特色,其中包括麻辣、酸甜、酸辣等口味。
中国菜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声誉。
四、对现代饮食的影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现代饮食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饮食注重营养均衡和健康。
这影响了现代人们的饮食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膳食搭配和营养均衡。
其次,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以健康为中心,推崇吃得好而不是吃得多。
这种理念在现代人们中也逐渐流行起来。
再者,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质量。
这对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结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中国的食材和烹饪方法独具特色,对现代饮食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也在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7b76d6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c.png)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深入研究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尽管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于一些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如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文化多样性
中国饮食文化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提升国家形象
优秀的饮食文化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03
02
01
05
中国饮食文化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食品添加剂问题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在中国存在争议,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使用。
农药残留问题
农药残留问题是中国食品安全面临的重要挑战,需要加强农药使用监管和残留检测。
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平台,将中国美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提高国际影响力。
04
中国饮食文化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对餐饮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餐饮业发展
饮食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完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产业链
美食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茶文化
茶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另一种重要饮品。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渊源。茶道、茶艺、茶诗、茶画等都是茶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品茶不仅能满足味觉需求,还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酒文化
酒文化与茶文化
03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重视和保护传统烹饪技艺,确保经典菜品的制作方法和口味得以传承。
论中国饮食文化
![论中国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c4e490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2.png)
论中国饮食文化第一篇:论中国饮食文化论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
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
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
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
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
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
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
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衫特征。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a42b1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5.png)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小编为您精心收集了4篇《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苏菜篇一江苏菜,简称苏菜。
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淮安、徐州、海州六种地方菜组成。
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
而在清代的时候,苏菜流行于全国,相当于现在川菜、粤菜的地位。
苏菜中的一支——淮扬菜系曾为宫廷菜,目前国宴中的大多数菜肴仍属于淮扬菜。
因此,淮扬菜亦称国菜。
江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性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苏菜在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
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饮食文化的形成。
篇二(一)地形因素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
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
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
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42b135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8.png)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论文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论,从饮食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中国饮食文化。
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饮食作为人类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一,不仅体现了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更体现了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本论文将从饮食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探讨。
二、饮食的起源中国饮食文化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中国人古代以农业为主,饮食与农作息息相关。
古人认为“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在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种植业的基础上,中国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技艺和餐桌礼仪,并发展出独特的食谱。
三、饮食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古代至今,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粗食淡饭”、“繁香甘旨”、“富丽堂皇”等不同的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饮食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吸收了外来的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并融合为独特的中国风味。
四、饮食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自然。
其次,中国饮食强调色香味俱全,讲究菜品的色泽、香气和口感。
再次,中国饮食强调饮食的平衡,追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搭配合理。
最后,中国饮食重视餐桌礼仪,讲究餐饮文化的文雅和庄重。
五、饮食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各国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烹饪技艺和菜品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渐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中。
中国的“夜市文化”、“茶文化”等也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中国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外交融的饮食风格。
六、结论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涵。
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579cc9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6.png)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饮食文化也同样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和特色。
中国的饮食文化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更是传承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论。
首先,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在中国古代,饮食被视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古代中国人注重节俭,食物的制作和烹饪过程都倡导着一种和谐、保持天人合一的思想。
通过食物的烹制,人们试图将天地万物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达到心灵和身体的平衡。
同时,古代中国人将饮食视为一种社交活动的方式,他们常常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这不仅仅是满足生理的需求,更是一种亲情、友情和互助的表达。
其次,中国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
中国的饮食几乎涵盖了世界各地的所有美食,这得益于中国的广阔土地和多样的自然资源。
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味,这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彩。
比如,川菜以其麻辣的口味而闻名,粤菜以其清淡和精致的烹调方式而受到推崇。
此外,中国对于食材的讲究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人崇尚自然,重视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讲究季节和地域的搭配,以达到食材的最佳状态和口感。
例如,夏季的西瓜、山楂等水果可以清热解毒,而冬季的山药、莴笋等则具有补虚养身的功效。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作为亚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饮食文化深受周边亚洲国家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寿司和韩国的泡菜就是受到中国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美食。
同时,中国的饮食文化也走向世界,中国菜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菜具有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它不仅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在现代社会,中国饮食文化正经历着新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也在逐渐改变。
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
![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367d56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d.png)
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饮食文化之一的国家,其独特的饮食特色和多样的菜肴成为了国际餐饮界的亮点。
下面,我将从中国的饮食习惯、传统饮食节日、主要特色菜肴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饮食文化。
首先,中国人有着独特的饮食习惯。
中国人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资,野味为风”,主张“饮食有节”,坚持物以类聚,食物的味道和口感相互补充。
中国人吃饭注重荤素搭配、味道多样化,菜肴多以色香味具全为贵。
中国人还非常重视餐桌上的礼仪,包括对长辈的尊重,对食物的珍惜和对饮食的讲究等,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独特之处。
其次,中国的传统饮食节日丰富多样,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传统,比如春节时要吃饺子、元宵节时要吃汤圆、端午节时要吃粽子、中秋节时要吃月饼等。
这些传统食物往往寓意着团圆、幸福和吉祥,成为了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特色菜肴。
中国菜有八大菜系,分别是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京菜。
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烹饪技巧、调料搭配和菜肴风味。
比如川菜以其麻辣口味和丰富的辣椒调料闻名,粤菜以其清淡、原汁原味的烹饪特色而备受国内外人士喜爱。
此外,中国还有众多其他特色菜肴,如北京烤鸭、杭州西湖醋鱼、四川麻辣火锅、广东烧腊等,这些菜肴丰富多样、风味独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尝。
最后,中国的饮食文化还体现在餐桌上的文化传统上。
中国人非常注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追求菜肴的造型、技巧和餐具的精致。
中国传统餐桌上的细节讲究也颇具特色,如宴会上的席位礼仪、饮食器皿的选用和摆放方式,都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饮食文化通过独特的饮食习惯、传统饮食节日、主要特色菜肴等方面的体现,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饮食文化既是中国人民生活的表达方式,也是世界各国互相交流、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5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9cf818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e.png)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5篇从古至今文化主宰着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家庭,甚至是每个人的命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不同的文化对于各民族、国家、家庭以及个人的影响有所不同。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山草香整理分享了5篇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一关键词:潮汕潮汕美食美食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一、潮汕美食在潮汕旅游中的意义第一,潮汕美食文化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
旅客出门,总希望能多游览些景观,多领略些风情。
如果在游览中的用餐、歇息,仅仅是填饱肚子,恢复体力,这个过程就是空白。
反之,如果引入饮食文化,就既能饱口福,又能饱眼福:既补充了身体需求,又满足了旅客心理愿望,一举两得,从而使旅客的旅途生活大大丰富。
因此,充分发掘潮汕美食原生地优势,打出美食这张“潮汕文化经济牌”,定能受到旅客欢迎,招徕更多旅客。
第二,潮汕美食文化可以提高旅游活动的品位。
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文化含量不高的旅游项目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将潮汕美食文化充分融合在旅游当中,让旅客在轻松愉快的用餐过程中,领略到潮汕悠久的历史文化风韵和潮人独特的风俗人情,从而提高旅游欣赏水平,增长见识,升华美感。
第三,潮汕美食文化将在旅游业发展中不断繁荣。
汕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并日渐成为汕头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部门应精心设计旅游线路,让潮汕美食文化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穿插在旅游线路中,把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使潮汕美食文化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潮汕美食在潮汕旅游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其一,潮汕饮食文化的研究远远滞后。
与潮汕茶文化研究相比,潮汕饮食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很不足,有关潮汕食文化研究的文章难得一见。
对潮汕美食的发展历史、具体特点、科学价值、文化内涵及对旅游业的作用等问题,我们尚未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潮汕美食的宣传、开发、提高和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范文参考(3)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范文参考(3)](https://img.taocdn.com/s3/m/c4d02f76f8c75fbfc67db260.png)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范文参考(3)中国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范文三:论文题目: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广西东南地区有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客家人仍保持着自身独特的客家文化,尤其是其饮食文化受到众多的好评,很多游客都因客家饮食而前往桂东南地区旅游。
在各国文化旅游相继发展的形势下,桂东南地区也应积极开发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实现中国文化传承与区域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行业得到显着的发展和进步,同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桂东南位于我国南部地区,不仅拥有者独特的地质文化、风情文化、生态文化等,同时还蕴含着丰富饮食文化,吸引众多旅游开发商的眼光。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桂东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色及重要性进行分析探究,并相应的提出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桂东南主要是指市管县前的广西玉林地区所辖县,包括玉林、陆川、平南等。
中原战乱之时,客家人南迁,大部分人在此地定居,随着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继承了中原饮食文化传统,又因其长时间在桂东南地区发展,也受到当地文化影响,饮食文化中同时包含了百越族的饮食文化。
其中,较为具有特色的菜品包括白斩鸡、酿豆腐、酿苦瓜、豆沙粄等。
独特的菜品不仅深受本地居民喜爱,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使桂东南客家饮食也成为一种特色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
从总体来看,桂东南客家饮食主要以鲜辣醇厚为主、清淡口味为辅,具有烹饪原料技法众多、小吃多样、食疗文化悠久等特点。
目前,我国各地基本上开设有客家菜餐馆,而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也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得到一定的开发利用。
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①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一些客家菜餐馆只是盲目跟风,仅打出客家菜的招牌,而实际上经营的却并不是正宗的客家菜,例如客家菜极少使用海鲜作为原料,而一些餐馆却打出“客家海鲜”的招牌,使一些前来品尝的游客无法真正体验到客家菜的特色;②缺乏饮食文化与游客的交互,游客希望在品尝美食时能对客家饮食文化进行了解,而在当地很少有这种交互活动,难以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③未能树立品牌意识,虽然大多数人对客家菜有所耳闻,但对客家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并不了解,相关企业的知名度较低,缺乏完善的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营销体系,难以吸引更多的新游客。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b3a0a3e76eeaeaad0f330b1.png)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有数千年的文化积存,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
中国各地不同的食风、风格迥异的特色饮食及由来已久的我国岁时食俗和饮食礼仪等共同交织成多姿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
历代积存下来的有关饮食文化的文献资料极其丰富,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的饮食观念也在随之转变,进而对饮食提出新的、更高的时代要求,使得饮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活跃、更新和发展的趋势。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艺术,涉及“饮”与“食”两个方面。
“饮”主要指分别代表酒精饮料和非酒精饮料的酒和茶;“食”则是我国长期形成的以五谷为主食,蔬菜、肉类为副食的传统饮食结构,包括饮食观念、民情风俗、物产原料、烹调技术、饮食器具、饮食礼仪、食疗养生及有关的人物轶闻、文献典籍、历史掌故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一、饮食文化的定义。
从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出发,最基本的定义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指人类在改造自然,进行社会活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
另一种是狭义的,指人类在实践中的一切行为、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
中国饮食文化广义的定义:中华民族在饮食生产、消费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精神现象及其总和。
狭义的定义:中华民族在饮食生产、消费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行为、精神现象及其总和。
从饮食文化构成上可分为:饮食制作、饮食产品、产品消费三部分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42e340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15.png)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川菜的美味摘要: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有数千年的文化积存,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
中国各地不同的食风、风格迥异的特色饮食及由来已久的我国岁时食俗和饮食礼仪等共同交织成多姿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
川菜作为中国汉族四大菜系之一,也是最有特色的菜系,民间最大菜系,同时被冠以“百姓菜”,它在中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
川菜历史悠久,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川菜以家常菜为主,取材多为日常百味,其特点在于红味讲究麻、辣、香,白味咸鲜中仍带点微辣。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川菜、川菜特点绪论: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间。
当时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移向成都。
其时,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初具规模,已有菜系的雏形。
秦惠王和秦始皇先后两次大量移民蜀中,同时也就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这对发展生产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秦代为蜀中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了汉代就更加富庶。
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种,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饪原料和调料。
西汉时国家统一,官办、私营的商业都比较发达。
以长安为中心的五大商业城市出现,其中就有成都。
三国时魏、蜀、吴鼎立,刘备以四川为“蜀都”。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分裂状态,但蜀中相对稳定,对于商业,包括饮食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使川菜系在形成初期,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川菜的出现可追溯至秦汉,早在一千多年前,西晋文学家左思所著《蜀都赋》中便有“金垒中坐,肴隔四陈、觞以清酊,鲜以紫鳞”的描述。
唐宋时期,川菜更为脍炙人口。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deb871f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f.png)
中国饮⾷⽂化论⽂论⽂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
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
有了⼀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张,提纲挈领,掌握全篇论⽂的基本⾻架,使论⽂的结构完整统⼀;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资料,决定取舍,最⼤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
中国饮⾷⽂化论⽂1 1 中国传统饮⾷⽂化所体现的中医哲学思想 1.1 阴阳学说 《素问·⾄真要⼤论》:“谨察阴阳⽽调之,以平为期”。
可见调理阴阳是饮⾷中重要的⼀部分。
中医认为,任何事物包括⼈的⽣理病理机能都可以分为阴、阳两种属性,阴是指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聚等作⽤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阳是指具有温煦、兴奋、推动、⽓化等作⽤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
[1]在中医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形成了因⼈、因时、因地择⾷的饮⾷观。
1.1.1因⼈择⾷ 阴阳学说将⼈的体质分为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三种类型;将⾷物划分为温热、寒凉和平性三种类型。
“视其寒温盛衰⽽调之” (《灵枢·经⽔》)告诉我们:饮⾷因先辨其体质再决定吃什么⾷物调理。
偏阳者应少⾷温热性⾷物,⽽宜⾷寒凉和平性⾷物,否则将会导致阳亢及伤阴;偏阴者应少⾷寒凉⾷物,⽽⾷平性和温热性⾷物,否则就会导致阴盛阳衰。
阳虚者宜多⾷温补之品;阴虚者宜多⾷⽢润⽣津的⾷物。
1.1.2因时择⾷ “朝⾷三⽚姜,胜过⼈参汤”、 “冬吃萝⼘夏吃姜,不劳医⽣开药⽅”体现了阴阳学说中“因时制宜”的观点。
⽇出、春夏属阳,⽇落、秋冬属阴,⼈体饮⾷需与外界环境相适应,所以春夏、早上宜⾷温热⾷物,如⽣姜;秋冬、下午宜⾷寒凉、滋润⾷物,如萝⼘。
1.1.3因地择⾷ ⾃然环境的不同使我国传统饮⾷⽂化呈现出复杂的地域差异,阴阳学说中“⼭南为阳,⼭北为阴”,我国南⽅属阳,北⽅属阴,南北的⽓候差异决定了南⽶北⾯的饮⾷结构,各地⼈们的⼝味也因⽓候差异⽽有所不同,四川、湖南⼀带湿⽓重,因⽽喜⾷辣;北⽅⽓候⼲燥,容易出汗,喜⾷润燥⾷物。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共5篇)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5ee602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1.png)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共5篇)第一篇:浅谈中国饮食文化浅谈中国饮食文化吃,是人的天性,是人的第一要务。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人的口头禅。
中国人最爱吃,最讲究吃,还吃出了一个博大精深、誉满全球的饮食文化。
早在204万年前,我国就有了人类。
当时,植物多,禽兽众,人民少,人类生存环境恶劣。
人们夜间穴居野外,白天寻觅食物。
因为不会用火,不仅生吃植物果实,对打来的野兽也是活剥生吞地吃。
到了新石器时代初期,距今约5万年前,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及“燧石取火”,从此人类告别“茹毛饮血”时代,而进入了熟食的时代。
熟食方法:一是炮,即用柴火烧;二是煲,即用泥裹后再烧;三是用石臼盛水、食,即用烧红的石臼烫熟食物;四是焙炒,即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伏羲氏发明了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训化以及喂养家禽家畜以丰富食物。
神农氏发明耒耜,教民种植庄稼,制作陶具使人们拥有了如鼎、鬲、鬶等炊具和容器。
这样,就产生了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发酵性食品。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特别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逐渐解决,人们不仅平均收入水准提升,而且思想得以开放,尤其是对饮食的认识发生了大的转变,到餐馆就餐的人越来越多。
“下馆子”已不再是昔日被视为“奢侈”的同义词,而成为一种正常的饮食方式。
“讲究吃”、“美食家”等词语由原来略带贬义变为中性,继而成为褒义。
甚至饮食的社会交往功能也被大大强化,人们之间业务性的交往越来越多,请客吃饭成为找人帮忙办事、洽谈业务、交谈信息的重要方式。
饭馆变成集餐饮、信息、交谈、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厅”。
这种饮食观念的变化,是80年代以来中国人观念的空前巨变之一。
尽管这种巨变往往被某些观察者和评论者不愿提及,可它毕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饮食观念的转变,促使了人们饮食行为的“积极进取”。
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不少人手头上有一些余钱,因此在吃的方面就比较放任,愿意花钱和朋友相聚,更喜欢全家大小到餐馆享受一顿美食,以显现家庭和乐气氛。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553c26e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7e.png)
浅谈中国饮⾷⽂化论⽂浅谈中国饮⾷⽂化论⽂(精选7篇) ⽆论是在学习还是在⼯作中,说到论⽂,⼤家肯定都不陌⽣吧,论⽂是学术界进⾏成果交流的⼯具。
那么⼀般论⽂是怎么写的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浅谈中国饮⾷⽂化论⽂(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浅谈中国饮⾷⽂化论⽂篇1 饮⾷是⼈类⽣存与发展的第⼀需要,也是社会⽣活的基本形式之⼀。
然⽽不同的⽂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观念和饮⾷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化。
中国饮⾷⽂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精深。
它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从饮⾷结构、⾷物制作、⾷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审美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化,成为世界饮⾷⽂化宝库中的⼀颗璀璨的明珠。
西⽅的⼀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已的饮⾷习惯,形成精巧专维、⾃成体系的饮⾷⽂明。
中西⽅⽂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中西⽅不同的思维⽅式和处世哲学。
⼀、饮⾷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物资源,使得我国的⾷物来源异常⼴博。
从先秦开始,中国⼈的膳⾷结构就是以粮、⾖、蔬、果、⾕类等植物性⾷料为基础,主、副⾷界线分明。
主⾷是五⾕,副⾷是蔬菜,外加少量的⾁⾷。
据《武林旧事》记载的⼀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等。
所涉及的⾷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陆长和各种⽣物⼏乎⽆所不⾷,形成了令⼈眼花缭乱的饮⾷构成。
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化趋于成熟。
据调查,中国⼈吃的菜蔬有600多种,⽐西⽅多六倍。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5篇范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5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a4a28f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3.png)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5篇范文第一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在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制作、器皿、营养保健、饮食审美观、饮食礼仪等各个方面均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特色,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从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传统制作方法、中国饮食审美观以及饮食礼仪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国传统饮食结构我国的饮食结构是由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所决定,同时也是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饮食经验积淀而成。
我国传统饮食结构有以下几点特点:首先,讲究主副食分明。
中国人认为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
中国传统饮食以谷物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天然食物。
其次,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蔬菜的作用。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吃青,俩眼冒金星。
” 从秦汉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植物性食料为基础,比如粮、豆、蔬、果、谷类等。
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正如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实际上是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理论最早的文字记载,即指日常饮食应当以食谷为主,即使肉多时,也不可超过食谷。
此外,我们几乎所有饮食都是低温烹饪。
蒸馒头,下面条,煮饺子全是在水中,都是100度以下。
二、食物传统制作方法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不仅注重烹,更注重调,常见的方法有:蒸、煮、烧、炖、烤、烹、炒、炸、拌、扒、酥、焖等。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在饮食烹调和菜肴品类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方风味,如鲁菜、川菜、苏菜、闽菜、粤菜、京菜、湘菜、徽菜等。
中国饮食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美。
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
同时,追求色、香、味、形的有机统一。
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和谐悦目。
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
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饮食文化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4aec214650e52ea551898fc.png)
中国饮食文化摘要:我国饮食之考究、烹调技术之高超,是早已闻名世界的。
千百年来,饮食技术的不断演进提高,是文明古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讲述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张简史。
关键词:饮食文化、简史、特点一、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简史1、有巢氏(最早,旧石器时代)造巢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但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脱离了动物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燔:1.焚烧:“~诗书而明法度”。
2.烤肉使熟。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罟:1.鱼网:“是犹无鱼而为鱼~也。
”2.指法网:“岂不怀归?畏此罪~。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是最早的农具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专门的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黄帝作灶,死为灶神。
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
“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夏、商、周时期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人们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
烹饪方法也非常少。
周代石岂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
周代肉类加工更为考究,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
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割及烹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与“外饔”执掌。
周代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
都对等级之别有着严格的规定。
当时盛行的青铜饮食器具——鼎便是衡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
《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语:“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饮食文化高一议论文作文800字5篇
![饮食文化高一议论文作文800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02f1da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1a.png)
饮食文化高一议论文作文800字5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饮食文化高一议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饮食文化高一议论文1所谓吃货者,并不以爱吃能吃吃得多吃的快,而以能读,能品食物之内在者,是以为吃货。
我正在努力的成为一名吃货,而中国,是吃货们不可多得的天堂。
譬如中国最有名的餐具,筷子这种以竹制成的用具,使用需要十分特殊的技巧。
西方的叉子,餐刀,都要破坏食物后方能入口,但筷子则不同,它讲究的是一个巧字,在不挑破的情况下得到食物为最佳。
筷子,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文明,以和为贵的特点。
在中国,茶有堪比英国的地位。
从一个人的品茶习惯,便可以读出此人的心境。
淡茗,清香静心怡神;花茗,雅香安神旷心;浓茗,茶可醉人,回味良久......连茶具都有许多讲究:色清,紫砂为宜;色重,白瓷为宜。
一般来说内壁须用白色,才能清楚地反映茶汤的色泽与明亮度。
品一杯香茗,从袅袅升起的芬芳水汽中,读出宁静与东方特有的精致。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如果一种食物没有传说和含义,总会感觉少了点什么。
就来说说知名度极高,在各地都有“死忠粉”的人气美食---油条吧。
油条,又名“油炸桧”,是为了“纪念”宋朝奸相秦桧而诞生的。
秦桧搬弄是非,活活害死了忠义名将岳飞满门,百姓恨他恨得牙痒痒,便有手巧的小吃摊主,捏出两个背对背跪着的小面人,一个代表秦桧,一个代表与他狼狈为奸的老婆,丢进沸腾的油锅里,炸他个外酥里嫩。
不曾想,成品色泽金黄,卖相极佳,入口酥香四溢,令人无法释怀。
于是这种体现了劳动人民嫉恶如仇精神的小吃,便随着那一声声“吃油炸桧!”“吃油炸桧!”的叫卖声,走遍了大江南北。
中国有句人人都知晓的老话:民以食为天。
华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已经用它永不枯竭的活力与创造力,将食物升华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我国地大物博,这种不断开发创新的精神,甚至已经超过了食材本身的魅力,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饮食文化高一议论文2“来同学们,请打开第一百一十七页的课文《向神农致敬》,农夫一天天辛勤地耕耘,稻米才能收割。
试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
![试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b11b35cddccda38376baf6a.png)
试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篇一:浅谈我国传统饮食文化浅谈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卢亮20XX土木工程二班摘要: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饮食大国。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问题,我国人民从古至今对饮食都是很注重的。
我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更是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制作方法、传统餐具等方面,我国饮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特色传统饮食文化。
关键字:我国传统饮食、我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制作方法、传统餐具。
一、我国传统饮食结构我国的饮食结构决定于我国人民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水平。
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后,劳动人民逐渐累积了饮食的经验,形成了以谷物为主食,蔬菜外加少量肉类为副食的饮食结构。
中餐主副分明,以植物性食物为基础,这种结构最早形成于秦汉前后。
最早在《论语·乡党》中就提到“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其中的气指的就是谷物,此句意即肉多时也应该多吃谷物,这是最早反映了古代人民饮食结构的论述。
我国传统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小麦,兼有玉米、小米、荞麦红薯等,中华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最初食面多,水稻是大约两晋之后才随着南方经济活动的活跃才慢慢进入中国人的日常食谱中的。
中国传统菜谱在主食之外的,主要是各种蔬菜,有句老话叫“三日不吃青,两眼冒金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蔬菜的重视。
汉朝开始,中国与外域的交流逐渐繁密起来,中国人出使和西域人的来访,给中国带来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这些为我国饮食文化增添了许多别样的风采。
在品种丰富的蔬菜中,中国人尤其看重豆类,古语有云:“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汉朝时中国人发明了豆腐、醋(时称“酢”)、豆豉、酱油,这些食品两千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饮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副食除了蔬菜之外还有肉类。
在封建社会肉类是比较难得的,寻常百姓吃到的肉不多,但就是因为肉的难得,人们才研究出了多种做法,与各种蔬菜一起搭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菜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有数千年的文化积存,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
中国各地不同的食风、风格迥异的特色饮食及由来已久的我国岁时食俗和饮食礼仪等共同交织成多姿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
历代积存下来的有关饮食文化的文献资料极其丰富,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的饮食观念也在随之转变,进而对饮食提出新的、更高的时代要求,使得饮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活跃、更新和发展的趋势。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艺术,涉及“饮”与“食”两个方面。
“饮”主要指分别代表酒精饮料和非酒精饮料的酒和茶;“食”则是我国长期形成的以五谷为主食,蔬菜、肉类为副食的传统饮食结构,包括饮食观念、民情风俗、物产原料、烹调技术、饮食器具、饮食礼仪、食疗养生及有关的人物轶闻、文献典籍、历史掌故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一、饮食文化的定义。
从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出发,最基本的定义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指人类在改造自然,进行社会活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
另一种是狭义的,指人类在实践中的一切行为、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
中国饮食文化广义的定义:中华民族在饮食生产、消费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精神现象及其总和。
狭义的定义:中华民族在饮食生产、消费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行为、精神现象及其总和。
从饮食文化构成上可分为:饮食制作、饮食产品、产品消费三部分文化。
三者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
中国人善于把人生的喜怒哀乐、婚丧喜庆、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用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饮食活动的伦理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烹饪事业的繁荣。
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中国人的饮食思想与中国文化共生同长,历经数千年盛行不衰,成为中华文明中一朵璀灿的奇芭。
中国餐馆开遍五大洋、七大洲,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中国烹调在世界上赢得“烹饪王国”的崇高美誉,追根溯源,是由于在中国思想史上,自古以来的诸子百家和各种教派都密切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对饮食思想多有建树,形成高度成熟而又发展完备的饮食理论体系。
一、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二、养生为尚,道家的饮食思想;三、茹素修行,佛家的饮食思想;四、清净为本,伊斯兰教的饮食思想;五、伦理化,四教合一的认同。
四教合一的饮食工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思想的源头。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二、中国饮食发展历史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
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
麦,大麦。
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
麻,即麻子。
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
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
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
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
“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9.明清: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
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三、饮食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在华夏文明中,饮食的确有其独特的地位。
中国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到治国之道,小到人际往来,举凡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军事学、医学以至艺术理论、文学批评,无不向饮食学、烹饪学认同,从那里借用概念、词汇,甚至获得灵感。
古人云:“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天”者,至高之尊称,也就是说“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这是传统政治哲学精粹之所在。
儒家认为民食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孟子的“仁政”理想在于让人们吃饱穿暖,以尽“仰事俯畜”之责(也就是上可以侍奉父母,向父母尽孝;下可以养活妻儿),甚至儒者所梦想的“大同”社会的标志也不过是使普天下之人“皆有所养”。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从饮食角度看待社会与人生。
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吃喝,固有“开了大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
食前方丈、钟鸣鼎食之家把吃饭看作一种享受,读《红楼梦》有人厌烦里面老写吃饭宴会,实际上这不仅就是贵族生活本身,而且也反映作者对生活的理解。
即使普通人的日常饭菜也会使食者体会到无穷乐趣。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
庄子认为上古社会最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含哺而嘻,鼓腹而游”,也就是说吃饱了,嘴里还含着点剩余食物无忧无虑地游逛,这才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
四、中国饮食中的思想精神古代所说的“天人关系”,不仅在祭祀中有所体现,还表现为中国人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
“阴阳五行”的思想,使我们把味道分为“五味”,甚至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纳入“五谷”。
“中”、“和”的思想也成为烹饪的概念。
因此说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
(一)古代所说的“天人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讲“天道”与“人道”,从而把“天人合一”看作是讲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道理的。
实际上古人说的天人合一往往是指“天”有意志,它通过天子支配人事,人要顺“天”以感动天意。
祭祀是人感动天的手段之一。
祭祀中人们感到祭品(主要是食物)是人和天的联系物、甚至认为它是鬼神曾经光顾过的(鬼神食后的剩余),因而把祭祀食品神圣化。
直到清代,满人仍然把“祭于寝”的白煮猪肉称之为“福肉”,亲贵大臣以能分到一块而为荣耀(叫做“吃克食”)。
当然这只体现了浅层次的饮食生活中的天人关系。
(二)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三)“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四)(三)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
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
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五、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吃饭分主食副食、用“炒”的烹饪方法、有自己命名菜肴的方式……这些有形的特征,使中国饮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