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气象水文及地形地貌
武汉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武汉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8bed452143323968011c9229.png)
工程地质性质
中更新统 地层与名称 颜色 状态与 密度 主要强度指标 Ps (MPa) fak (KPa) 岩性特征及工程评价 分布于岗坡地段,垄岗地段局部缺失,层面起伏大,近冲沟厚, 垄岗薄。含铁锰质结核,少量灰白色高岭土条纹,闭合裂隙发 育,土块易碎,压缩性低,强度高,对基坑边坡稳定,防水及 锚固有利,但遇水易软化,基坑工程中应避免环境水渗入边坡 土体,冲沟地段为第四系全新统所覆盖 个别地段缺失,一般均有分布,层面起伏大,冲沟薄,垄岗厚; 所含高岭土在上部呈网状分布,下部分团块分布,压缩性低, 强度高,对基坑稳定,防水及锚固有利,也应注意遇水软化对 基坑的潜在危害 厂区西部分布连续,埋深浅,起伏小,厚度大,东部不连续, 仅见于垄岗,埋深大,起伏大,厚度薄;西部碎石含量高,东 部含量少,强度高,压缩性低,对基坑边坡稳定、防水、锚固 有利 厂区分布连续,埋深大,含高岭土,属膨胀土 在沌口地区普遍分布,埋深20~28m,厚3~4m,以砂砾为主, 颗粒呈棱角状,不均匀地夹有粘性土及卵石
含云母片,夹少量粉土,局部粉细砂与粉质粘土互层, 底部一般有0.2~0.4m的卵石,中压缩性
(8)
29.0~33.4
1.6~6.0
灰
中密
12.5~27.2
表3 徐东路小区高层住宅地层结构特征及评价
工程地质性质
(3)中、下更新统地层及工程地质特征 下更新统地层半边山组仅分布于施岗、阳逻等地,面积较小,为冲 积沉积,棕红色砂砾石层;中夹黄色粘土、粉细砂层,半固结状,强度 较高,可作为多层和一般高层建筑的天然地基持力层,一般形成高岗地 貌。 中更新统王家湾组地层分布于长江、汉水以南武昌与汉阳的大部地 区,和府河以北的滠口、后湖地区;武昌地区分布于蛇山两侧向东至关 山以东一线两侧大部分地区,和武重、梨园至武钢及东湖,严东湖,严 西湖等周边地区;汉阳地区分布于龟山~王家湾~米粮山~快活岭~郭 徐岭~沌口镇地区及墨水湖、太子湖等周边地区,构成长江三级阶地。 其上部分为黄褐色粘土,含大量铁锰质结核,中部为褐红色网纹状 粘土,为冲洪积,呈硬塑~坚硬状态,地基承载力较高。下部为粘土含 角砾,局部为红泥砾或砾卵石层,为冲积和残坡积,地基承载力亦较高。 现以沌口经济开发区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武汉总装配厂地层为例列于表4。
武汉市简介和各区域概况.已完成
![武汉市简介和各区域概况.已完成](https://img.taocdn.com/s3/m/25cea5e46294dd88d0d26b29.png)
武汉市简介和各区域概况一、武汉市简介1、风土人情文化底蕴武汉,湖北省省会,简称“汉”,别称“江城”,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坐落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二水将武汉一分为三,市区由汉口、汉阳、武昌三镇组成,俗称“武汉三镇”,明末清初,三镇已成为居民填溢,货物山积,商贾云集的都市,与朱仙、景德、佛山并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现在三镇各有特色,武昌是以文化科教为主,汉口以商业为主、汉阳则是政府重点的开发区。
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季炎热,七八月气温可达40度以上,是我国的四大火炉之一,也是我国东南多雨到西北少雨的过渡带,具有伏旱和梅雨的特点。
市内河流、湖泊众多,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素有“江城”和“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给这座美丽的城市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诸如闻名遐尔的黄鹤楼、晴川阁、古琴台、岳飞亭、盘龙城、放鹰台、钟子期墓、祢衡墓、楚王墓群等构成了武汉人文旅游的风景线,而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山舰修复教育中心又是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1986年,武汉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值得一提是建国后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不但是长江上的交通枢纽,也是游客们青睐之地,桥分为两层,上通汽车,下走火车,并且在两边的桥头堡中有大型雕塑,站在大桥之上,可尽览长江之水滚滚而来、轮船往来穿梭的景象,同时也可体验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老革`命家的英雄胆识,武汉市内公园密布,市郊又有多处公园和风景区,有木兰山、石门、道观河、白云洞、九真山、嵩阳山、龙泉山等。
最为著名的当属东湖风景区,是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其湖面面积是杭州西湖的六倍,湖面烟波浩淼,天水一际,湖岸蜿蜒曲折,有“九十九湾”之称,现已形成了听涛、磨山、落雁、白马、珞洪、吹笛六大景区。
武汉城区周围有大小湖泊100多个,且沿长江两岸对称分布,水域面积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武汉简介
![武汉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fe142d7b9f3f90f76c61be1.png)
1、地理区位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
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全国七大中心城市之一。
为华中地区最大都市,中国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长江中下游特大中心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2、四季气候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1℃;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夏季长达135天。
由于武汉处于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因而城区气温最高可以达到42℃,十分闷热,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
极端气温最高44.5℃,最低-18℃.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050~1200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240天。
3、行政区划武汉市辖江岸(07)、江汉(08)、硚口(09)、汉阳(10)、武昌(11)、青山(12)、洪山(06)、蔡甸(03)、江夏(05)、黄陂(01)、新洲(13)、东西湖(02)、汉南(04)13个区。
前7个为中心城区。
下辖108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15个乡,群众组织3140个,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1107个,村民委员会2033个。
4、自然资源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在国内外大城市中不多见。
一是充足的水资源。
全市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全市共有水域面积2205.0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79%,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武汉气候
![武汉气候](https://img.taocdn.com/s3/m/2554892dbd64783e09122bff.png)
武汉气候地理方位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
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
东端在新洲区柳河乡将军山,西端为蔡甸区成功乡窑湾村,南端在江夏区湖泗乡刘均堡村,北端至黄陂区蔡店乡下段家田村。
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周边与湖北省黄州、鄂州、大冶、咸宁、嘉鱼、洪湖、仙桃、汉川、孝感、大悟、红安、麻城等12个市、县接壤,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彩蝶。
在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与邻省的长沙、郑州、洛阳、南昌、九江等大中城市相距600公里左右,与京、津、沪、穗、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在1200公里左右。
气候环境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总体气候环境良好,近几年30年来,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
年均气温15.8℃-17.5℃,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
国土面积武汉市国土面积8467.11平方公里,为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
武汉总属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在海拨50米以下,黄陂、新洲北部属中低丘陵地区,为大别山的绵延部分。
河流水系由北部丘陵向南发展,注入长江。
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厚达30-50米,是很好的农耕地区。
气候环境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总体气候环境良好,近几年30年来,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
年均气温15.8℃-17.5℃,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
武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武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067456715ef7ba0d4b733b80.png)
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概况
图1 武汉市地貌略图
工程地质性质
? 二、工程地质性质 [2]
? 1、第四系地层工程地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征
武汉地区80%以上地表覆盖着第四系沉积层,绝大多数的工业与 民用建筑坐落于其上。因此,武汉地区的工程地质特征主要表现在第 四系地层工程地质特征。
武汉地区第四系地层有全新统走马岭组,上更新统凤凰山组与青 山组,中更新统王家湾组和下更新统半边山组。这些地层由于其年代 不同,成因有别,分布范围不同,所处的地貌单元及所具有的工程地 质特征也各不相同。现将其地层结构与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
湖地区。 现以常青花园地层(代表凤凰山组) 和徐东路小区地层(代表青山
组)为例分别将两组地层结构及其特征列于表2和表3,由下二表可知, 凤凰山组地层工程地质条件比青山组地层好 。
工程地质性质
地层名称
顶面
地层
埋深(m) 厚度(m)
颜色
(1) 填土 (2)
(3)
(4)
杂填土 素填土
粘性土
淤泥质土, 淤泥或软 粘性土
粉土或粉 砂夹粉质 粘土(互层)
0~5 2~4
3~5
9~13
0~5
杂
0~3
杂
0~6
黄褐
6~20
灰
3~5
灰
(5) 砂土
(6)
粉细砂 中粗砂
12~18 25~30
30~35
武汉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概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教 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科集团 总经理
武汉丰达地质工程有限公司
董事长
冯晓腊 博士
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概况
武汉农业气象分析报告
![武汉农业气象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3dcfcdd580216fc710afd40.png)
一、概述 (2)二、太阳辐射和日照 (4)三、温度 (8)四、降水............................ 1 3五、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18)六、农业气候分析 (21)七、参考文献 (23)八、附录 (24)一、概述1.地理位置武汉,简称“汉”,位于中国腹地,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地理位置为东经113° 41'〜115° 05',北纬29° 58'〜31° 22'。
全市土地面积8467.11平方公里。
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55 公里,形如一只自西向东翩翩起舞的彩蝶。
2.大地构造武汉市平均海拔23米,中间低平,大部分在海拨50米以下;北部丘陵林立,为大别山绵延部分。
海拨2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5%左右,其余均属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低洼,长江汉水横亘其间,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
武汉市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
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
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 5.8%、12.3%、42.6%和39.3%。
3 •气候特点武汉市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以夏季最长约130 多天;春秋二季各约60天。
年平均气温15.8 C〜17.5 C,极端最高气温41.3 C (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18 . 1 C (1977年1月30日)。
年无霜期一般为211 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时〜2100、时,年总辐射1O4F卡/平方厘米〜113 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3•土壤和植被武汉市土壤种类繁多,其中水稻土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5.5%,其次为黄棕壤、潮土、红壤等。
武汉地理环境
![武汉地理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19d245d7daef5ef7ba0d3c60.png)
生物:武汉市素有渔米之乡美誉,粮食作 物品种多,鱼类资源丰富,水生动物多。
2.社会经济环境 人口:截至2018年,武汉市全市常住人口 首次突破1100万 交通:交通发达,铁路线路多,水运便利, 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 经济: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武汉 三镇经济繁荣,曾有“东方芝加哥”之称。 文化: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
武汉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中国的中部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 汉平原东部,113°41′E-115°05′E, 29°58′N-31°22′N 1.自然环境: 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
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 温、降水集中 地形:地势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水文水系:河网水系纵横交错,武汉现 有大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泊166个,被称为“百湖之市”
武汉市地质条件
![武汉市地质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30bd577cd184254b353584.png)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边缘,属剥蚀残丘平原,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中间凹谷呈Y字型切割成三块,称之为武汉三镇。
武汉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境内大小近百个湖泊星罗棋布。
最高点高程150米,最低陆地高程18米。
地貌形态主要有三种: 1.剥蚀丘陵区,主要分布在武昌、汉阳地区。
2.剥蚀堆积平原区,主要分布在武昌、汉阳、黄陂的平原湖区与残丘之间。
地形波状起伏,垄岗与坳沟相间分布。
高程25-45米左右,按长江、汉江冲积阶地划分,相当于Ⅲ级阶地。
3.堆积平原区,分布于汉口城区级武昌、汉阳沿江一带,相当于Ⅰ,Ⅱ级阶地。
Ⅰ级阶地(有一部分属高漫滩),广泛分布于长江、汉江两岸地区,呈不对称型分布。
地面标高19-23米左右,局部达25米左右。
Ⅱ级阶地仅见于青山及东西湖一带,地面标高22-24米左右。
武汉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南弧西翼,主要受控于燕山期构造运动,表现为一系列走向近东西至北西西的线型褶皱,以及北西、北西西、北东和近东西的正断层、逆断层及逆掩断层。
本区分布地层有古生界砂岩、页岩、灰岩及泥岩;中生界的砂砾岩、砂岩、页岩及泥岩;新生界的粘土岩、砂岩、砂砾岩等。
由于基岩零星出露,地表所见有规模较小的压性、压扭性及张扭性断裂。
据航空物探与钻孔资料,沿青山东侧,经天兴洲至府河一带,有北西向襄樊至广济深大断裂隐伏通过。
断裂中以北西或近东西向走向断层和北西向横断层较发育,次为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横断层。
武汉地区第四系地层主要可分为三个区:一般粘性土区、隐伏老粘土区、和老粘土区。
1、一般粘性土区:主要分布在一级阶地、河漫滩及二、三级阶地的坳沟部位,以汉口地区及武昌、汉阳的沿江一带为主。
该区地层具有明显的沉积相二元结构,上部为一般粘性土,厚1-12米,粉土夹粉质粘土、粉土或粉砂夹粉质粘土互层过渡层5-12米,中部为厚度30-45米厚的砂、卵砾石层,有厚度为30-40米粉砂、细砂过渡到中粗砂夹砾、卵石层(厚度2-8米,局部缺失),底部为基岩。
15张地形图,快速了解湖北省武汉市辖的13个区
![15张地形图,快速了解湖北省武汉市辖的13个区](https://img.taocdn.com/s3/m/13ca197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f.png)
15张地形图,快速了解湖北省武汉市辖的13个区武汉,别名江城、东方芝加哥,位于湖北省东部,于1949年由武昌、汉口和汉阳合置武汉市,取三地首字而得名。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全省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素有“九省通衢”的称号。
武汉市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
全市共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47处,其中5A级景区3处,4A级景区21处。
武汉市境地形种类多样,低山、丘陵、垄岗和平原兼具,全市总面积约84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121万(2019年末),户籍人口约906万(2019年末),市辖13个区,分别是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和汉南区。
江岸区,位于武汉市城区中部,因地处长江岸边而得名。
江岸区是武汉市政机关所在地,全区总面积约64平方公里,户籍口约76万(2018年末)。
境内国家A级景区主要有武汉科技馆、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和武汉市规划展示馆等。
江汉区,地处武汉市城区中部,因江水(长江)和汉水在此交汇而得名。
全区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51万(2018年末)。
境内风景名胜主要有武汉市博物馆、江汉关博物馆、铜人巷和龙王庙等。
硚口区,地处武汉市城区西部,清代在开凿汉口城护城河时,在河上建了两座石桥,称为大、小硚口,因而得名。
全区总面积约4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53万(2018年末)。
汉阳区,地处武汉市西南部,隋朝时因位于汉水之北而得名。
全区总面积约10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68万(2018年末)。
境内国家A级景区主要有高龙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晴川阁、中华奇石馆、古琴台景区、黄鹤楼酒文化博览园和葉開泰中医药文化园等。
武昌区,地处武汉市东南部,是湖北省政机关所在地,三国时期,吴帝孙权取“以武而昌”之意,改当时的鄂为武昌。
全区总面积约8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110万(2018年末)。
湖北武汉气象参数
![湖北武汉气象参数](https://img.taocdn.com/s3/m/2dcbf2b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7.png)
湖北武汉气象参数湖北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重要城市之一、武汉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约为17℃左右,降水量较多,四季分明。
下面将介绍武汉的气温、降水量和季节特点等气象参数。
1.气温:武汉的气温在不同季节有着显著的变化。
春季(3月至5月),气温逐渐回暖,白天最高气温一般在20℃左右,晚上最低气温在10℃左右。
夏季(6月至8月)是武汉的旺季,气温较高,白天最高气温可达到35℃以上,晚上最低气温在25℃左右。
秋季(9月至11月)气温逐渐回凉,白天最高气温约为25℃左右,晚上最低气温在15℃左右。
冬季(12月至2月)寒冷干燥,气温较低,白天最高气温一般在10℃左右,晚上最低气温在0℃以下。
2.降水量:武汉的降水量相对较高,全年降水量约为1200毫米左右。
降水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其中夏季降水最多,多以雷雨形式出现,有时会伴有湖泊、河流的暴雨洪水。
秋季和冬季降水量相对较少,多为小雨或零星的阵雨。
3.季节特点:春季(3月至5月)是武汉的花季,气温回暖,各种花卉开始盛开,尤其是樱花、桃花等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
夏季(6月至8月)是武汉的旅游旺季,气温较高,适合水上活动和夜游长江。
秋季(9月至11月)气温凉爽宜人,是旅游的最佳季节之一,此时武汉周边的山水风景更加迷人。
冬季(12月至2月)寒冷干燥,气温较低,但是武汉有着丰富的冬季文化活动,如冰雪节、灯会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另外,武汉的空气质量也是一个关注的问题。
由于市区水域众多、草木繁茂,武汉的湿度相对较高,加之工业和车辆排放等因素,空气质量时常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冬季,由于取暖用煤等原因,PM2.5的浓度较高,呼吸道疾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
总的来说,武汉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根据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量,可以选择不同的服装和旅游活动。
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关注空气质量和健康。
武汉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武汉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f469cf67dd36a32d72758119.png)
2020/3/31
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概况
Ⅰ构造剥蚀丘陵:主要分布于武昌及汉阳部分地区。岩性主要 由志留系砂页岩、泥盆系石英砂岩、二叠系硅质岩等组成。高 程多大于100m,相对高差40~60m。 Ⅱ1剥蚀堆积高岗状平原:主要分布于施岗、阳逻一带。由第四 系下更新统砂、砂砾石等组成,呈半固结状,基底由白垩~下 第三系泥质粉砂岩等组成,局部见有零星露头。高程65m左右 ,相对高差20~30 m,呈近南北向的冲沟发育。 Ⅱ2剥蚀堆积垅岗状平原:主要分布于长江、汉水以南的汉阳、 武昌及滠口、阳逻一带。由第四系中更新统粘土、粉质粘土、 粘土夹砾(卵)石组成。高程35~45m,相对高差5~15m,树枝 状坳沟发育较好,在低洼部位形成较多的湖泊。
含云母片,夹少量粉土,中压缩性,饱和为孔隙承压水 含水层,基坑降水一般应将该层钻穿,并在该层取水
12.5~27.2
含云母片,夹少量粉土,局部粉细砂与粉质粘土互层, 底部一般有0.2~0.4m的卵石,中压缩性
表3 徐东路小区高层住宅地层结构特征及评价
2020/3/31
工程地质性质
(3)中、下更新统地层及工程地质特征 下更新统地层半边山组仅分布于施岗、阳逻等地,面积较小,为冲
滠口,向西至舵落口以西地区; 武昌地区一级阶地以蛇山为界,北面分布于汉阳门~沙湖~青山
镇小洲一线西北侧地区,蛇山以南分布于大桥~紫阳湖~张黄村一线 以南地区;
汉阳地区一级阶地分布于龟山~公公咀~四新一分场以南地区和 沿汉江水边窄条形分布。
高三地理知识点武汉
![高三地理知识点武汉](https://img.taocdn.com/s3/m/6b42246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6.png)
高三地理知识点武汉武汉作为中国大陆重要的城市之一,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点。
下面将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交通运输等方面介绍武汉的地理知识。
一、地理位置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横跨长江两岸,是湖北省省会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它的地理坐标大约在东经113度41分至115度05分,北纬29度58分至31度22分之间。
二、气候特点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由于受到季风的影响,气温较高,平均气温在25摄氏度以上,而冬季平均气温则在5摄氏度左右。
春季和秋季气候适宜,是旅游的好时节。
由于武汉地处于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多,年降水量在1000mm左右,且分布较为均匀。
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降水量较多,需注意防范洪涝等自然灾害。
三、地形地貌武汉地处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地形相对平坦,地貌特征以平原、丘陵为主。
武汉市区东西宽约约40公里,南北长约约70公里。
武汉周边还分布着一些山脉和丘陵,如华夏山、古战场丘陵等。
此外,武汉还拥有东湖、西湖、南湖等多个湖泊,增添了城市的魅力。
四、交通运输武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首先,武汉是中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有多条铁路线路穿越,连接了全国各地。
其次,武汉拥有三大国内航空大机场之一的天河机场,直飞国内外多个城市,飞行网络完善。
另外,武汉还是长江重要的内陆港口,长江航运资源丰富,与全国各地形成了便利的水路运输网络。
此外,武汉还建有多条地铁线路,城市内部交通便捷。
公交车和出租车也广泛使用,方便市民和游客的出行。
综上所述,高三地理知识点武汉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和交通运输等方面。
武汉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具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和便利的交通网络,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学习的城市。
武汉市介绍
![武汉市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bacd590e844769eae009ed24.png)
第一章武汉介绍1.1自然条件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市区被长江、汉江分隔为武昌、汉口、汉阳隔水相望的三部分,素有“武汉三镇”之称。
全市土地面积8467.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2143.6平方公里,水域占土地总面积的1/4。
地形上是北高南低,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北部为山地丘陵,其余均属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河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
武汉地处中低纬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侯,夏热冬冷,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达237-271天,降水丰沛,多年平均水量为1140-1265毫米,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武汉地区是典型的内陆盆地及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根据长期以来详尽的地震观测资料,武汉地区未有过大震,是难得的具有较稳定地质构造的大城市。
武汉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它位于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区,北至北京、东至上海、南达广州、西去西安,均在1200公里左右行程,有水、陆、空交通相连。
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中,武汉具有承东启西的特殊区位。
武汉与其周边地区具有更为密切的经济联系,这个范围涉及四个省份的十多个城市。
包括煤、铁、石油等重要资源的供应基地,以及与之共同构建的汽车、冶金、建材、纺织、石油化工工业走廊。
1.2 城市简史武汉市历史悠久,境内发现的殷商古城----盘龙城,距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
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武汉已形成商业中心,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初)汉口镇已成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是长江中游的一座大都会。
十九世纪初,汉口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士在此开办了百多家工厂、洋行。
当时,武汉的对外贸易额及工厂总数曾位居全国第二位,商业辐射面达及华东、华北、西北及西南。
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将原行政隶属关系不同的汉口、武昌及汉阳三地区合并成立了武汉市。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是我国中部水陆空交通邮电的主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
武汉市海拔地势特征
![武汉市海拔地势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c63c36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df.png)
武汉市海拔地势特征地貌地貌【地形特征】武汉市总的地形为北高南低,以丘陵和平原相间的波状起伏地形为主,黄陂县北部和新洲县以东部分地区则有低山地形显示。
黄陂县北双峰尖最高高程为874米;中南部以长江、汉水冲积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地面标高分别为19~22米、22~24米;垄岗地形在平原区穿插,形成波状起伏形态,地面标高一般为25~45米。
境内中南部长江河床受主流线水力冲刷的影响,形成一系列狭长的槽谷与砂丘边滩的水下地形。
在白沙洲、天兴洲等地常有江心洲及边滩出现;而在武昌区附近形成一长约11.5公里、最深处标高为一10.3米的狭长槽谷;在阳逻镇附近的狭长槽谷约16 公里,最深处标高为一9.2米;而在白浒镇附近长江深槽最低标高为一36.1米。
武汉市地形的特征,大体归纳有3个形态:山脉环绕的盆地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的东端,属于残丘性的河湖冲积平原。
市境整体的地势,由南北两面向中间凹陷,其地势剖面呈盆状,中部低洼平坦,沿江滨湖土壤肥沃,三面有山脉环绕,一面毗连平原,其间残丘横亘,为长江中游的不完整盆地。
市境周围的主要山脉,北面为桐柏山脉,东北为大别山脉,均呈西北一东南走向,横卧本区东北部;西面为荆山山脉和大洪山脉,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南面为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呈西南一东北走向;西南连接洞庭湖平原。
三面被海拔千米以上的山脉环绕于其问,形成低洼开放性盆地。
武汉市位于这个盆地中心的偏东,市区横卧着大致东西走向、南北平行的两列残丘。
南列自西向东为汉阳的米粮山、仙女山、锅顶山、扁担山、凤栖山,越过长江为武昌的蛇山、洪山、珞珈山、南望山、喻家山、马鞍山、石门峰、宝盖山、丁管山等;北列自西向东为汉阳的汤家山、赫山、龟山,越过长江为武昌的紫金山、凤凰山、小龟山、猴山、风筝山、团山、大渔山、吹笛山、黄家山、横山等。
东西长约30公里,宽约1~9公里。
海拔高度一般为50~120米。
两列残丘带的南北两侧,地势逐渐降低,变为湖泊密布、河流纵横、江湖相通的水系网。
武汉地理介绍
![武汉地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e41e71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3.png)
武汉地理介绍武汉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本文将从武汉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以及著名的九省通衢等方面来介绍武汉的地理情况。
一、地理位置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地理坐标纬度为30°22′N,经度为114°17′E。
三面环水,北依长江,东临汉水,与江西、安徽接壤,濒临鄂西山地。
其区位优势使得武汉成为了交通枢纽和重要的中转站,不仅连接着华中地区各省市,也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
二、气候特点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气温高达30摄氏度以上,冬季气温可下降至0摄氏度以下,昼夜温差较大。
武汉年降水量较多,主要集中在夏季,而春、秋季相对较旱。
三、地形地貌武汉地势较为平坦,以长江为界,分为三镇。
武昌位于长江南岸,是武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汉阳位于长江北岸,是武汉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工业发达。
汉口位于长江两岸,是武汉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此外,武汉还有诸多湖泊,如东湖、西湖等,丰富了城市的自然景观。
四、九省通衢武汉地处三省交界,与湖南、江西、安徽等八个省份毗邻,因此被称之为“九省通衢”。
这使得武汉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了中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九省通衢也使得武汉成为了一座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
总结:就地理位置而言,武汉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三面环水,地理优势明显。
气候上,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地形地貌上,武汉地势平坦,长江、汉江等水系贯穿其中,城市风景秀丽。
九省通衢的地理特点使得武汉在多个领域具备了独特的优势,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
武汉地理
![武汉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fd433eee19e8b8f67c1cb9ce.png)
武汉地理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它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位于中国腹地的中心,江汉平原东部,是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
武汉市国土总面积8467平方千米,地理位置为东经113度41分——115度05分,北纬29度58分——31度22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武汉东西最大横距为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为155公里。
要是从地图上看的话,整个武汉市自西向东像一只翩翩起舞的彩蝶。
武汉市的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总体属于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黄陂和新洲北部属于中低丘陵地区,为大别山的绵延部分。
江汉平原湖泊众多,“有千湖之省,百湖之市”的说法,这些地方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就厚达30——50米,是非常好的农耕用地。
武汉地区的河流水系由北部丘陵向南发展,最后注入长江。
武汉交通在我国的经济地理圈层中,武汉市处于非常优越的中心位置,内与湖北省的荆州、宜昌、十堰、襄樊、孝感、黄石等城市相距300公里左右,中层与邻省的的长沙、郑州、洛阳、南昌、九江等中大城市相距600公里左右,外层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西安等特大城市相距仅1200公里左右,可以这么说,如果以武汉为中心,画个半径1000公里左右的圆,那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就基本都在里面了。
因自古水路交通都发达,又与河南、陕西、四川、贵州、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相邻,所以武汉市又号称“九省通衢”,去哪里都方便。
武汉行政区划武汉市自古被长江和最大的支流汉水穿越而过,天然的分成了武昌、汉阳和汉口三个基本部分,所以武汉又有“武汉三镇”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现在的行政划分为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等13个区,其中前7个为中心城区,后6个为郊区,北部的黄陂就是其中之一。
三镇历史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这条河密切相关。
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所以叫汉阳。
汉阳地区最早出现城市;武昌地区发展历史最长,发展了几千年,几乎承载了武汉所有的历史,其实武昌历史最丰富;汉口从明末1635年筑堤到清康熙年间,不过发展了几十年,可是汉口很快一举超越汉阳和武昌成为举国闻名的名镇,成为与朱仙镇、佛山镇和景德镇齐名的四大名镇之一。
武汉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武汉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18625a7bfe4733687e21aab7.png)
厂区西部分布连续,埋深浅,起伏小,厚度大,东部不连续, 仅见于垄岗,埋深大,起伏大,厚度薄;西部碎石含量高,东 部含量少,强度高,压缩性低,对基坑边坡稳定、防水、锚固 有利
工程地质性质
地层名称
顶面
地层
埋深(m) 厚度(m)
颜色
(1) 填土 (2)
(3)
(4)
杂填土
素填土
粘性土
淤泥质土, 淤泥或软
粘性土 粉土或粉 砂夹粉质 粘土(互层)
0~5 2~4
3~5
9~13
0~5
Hale Waihona Puke 杂0~3杂
0~6
黄褐
6~20
灰
3~5
灰
(5) 砂土
(6)
粉细砂 中粗砂
12~18 25~30
30~35
其上部分为黄褐色粘土,含大量铁锰质结核,中部为褐红色网纹状 粘土,为冲洪积,呈硬塑~坚硬状态,地基承载力较高。下部为粘土含 角砾,局部为红泥砾或砾卵石层,为冲积和残坡积,地基承载力亦较高。 现以沌口经济开发区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武汉总装配厂地层为例列于表4。
工程地质性质
中更新统 地层与名称
(1) 粉质粘土
岩性特征及工程评价
8.3~12.9 4
3.0~6.0 4.4~9.1 7.7~16.0 11.1~25.1
由粘性土混多量碎石、碎砖组成,底部一般有厚约0.4m 的塘泥,质松软,结构松散,对基坑边坡稳定、防水及 锚固不利
含少量氧化铁、铁锰质结构及少量高岭土,中压缩性, 可作为多层建筑天然地基,对基坑边坡稳定、防水及锚 固有利
武汉气象水文及地形地貌
![武汉气象水文及地形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25b09022ba0d4a7303763a30.png)
武汉气象水文及地形地貌一、气象、水文武汉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向内陆过渡地带,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湿润性东南季风气候区。
具有冬寒夏暖、春湿秋旱、夏季多雨、冬季少雪、四季分明的特征。
年平均气温为16.7℃,7月平均气温高达28.9℃,1月仅3.5℃。
夏季气温高,35℃以上气温天数为40天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18.1℃,武汉日均温≥10℃持续期达235天,年平均无霜期240天。
一年四季分配也以夏季最长,达135天,冬季次之,为110天,具有冬夏漫长而春秋短促的显著特点。
武汉地区降水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284.0mm,降雨集中在4~9月,年平均蒸发量为1391.7mm,绝对湿度年平均16.4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75.7%,湿度系数Ψw=0.903,本地区大气影响深度da=3.0米,大气影响急剧深度为1.35米。
武汉市区内水系发育,长江、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切割”成武汉三镇,两大水系支流有府河、滠水、长河、倒水等。
以长江和汉水对区内地下水动态、水质影响最为突出。
市区内分布有众多大小不一的湖泊,对位于湖泊四周的建筑工程应高度重视地面水体的影响。
据汉口(武汉关)水文站实测资料,长江武汉段最高洪水位为29.73m(吴淞高程),最低枯水位8.87m,水位升降幅度20.86m。
长江、汉江与其两岸地下承压水有较密切的水力联系,愈靠近长江、汉江江边地段,水位互补关系愈明显。
二、地形及地貌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地势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中间被长江、汉江呈Y字型切割成三块,谓之武汉三镇。
武汉城区南部分布有近东西走向的条带状丘陵,四周分布有比较密集的树枝状冲沟,武汉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境内大小近百个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水系发育、山水交融的复杂地形。
最高点高程150m左右,最低陆地高程约18m。
武汉地区地貌形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剥蚀丘陵区:主要分布在武昌、汉阳地区,丘陵呈线状或残丘状分布,如武昌的磨山、珞珈山、汉阳的扁担山等,丘顶高为80~150m,组成残丘的地层为志留系与泥盆系的砂页岩。
湖北武汉的气候主要特征
![湖北武汉的气候主要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58606e40b4c2e3f56276369.png)
湖北武汉的气候主要特征1、武汉气候特点那里是冬天不冷【三九天的气温才3.4度】而夏天……四大火炉之一,你想想吧!流鼻血可能没事!毕竟不是北方的风,一刮就刺激鼻腔,易上火!2、武汉的天气特点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热冬寒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7、8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7℃,夏季长达135天;春秋两季各约60天。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050~1200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达240天。
3、2016年武汉气候特征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3.0℃;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9.3℃,夏季长达135天;春秋两季各约60天。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205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达240天。
4、武汉气候特点武汉[中国]气候资料气象站位置:北纬 30.6 度,东经 114.1 度,海拔 23米气候资料日期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月 11月 12月平均最高气温(摄氏度) 1961-1990 8.1 9.6 14.6 21.0 26.2 29.8 32.9 32.7 27.8 22.7 16.4 10.5平均最低气温(摄氏度) 1961-1990 -0.5 1.4 6.1 12.2 17.7 21.8 25.2 24.6 19.4 13.4 7.2 1.5降雨量 (毫米) 1961-1990 34 57 92 134 151 212 151 132 8489 58 28降雨日数 1961-1990 8 10 13 14 13 12 11 9 9 10 9 7天文台网站:.hk/wxinfo/climat/world/chi/asia/china/w uhan_c.htm武汉是长江沿岸有名的“火炉”,夏天比较闷热,整个夏季的会有十几天四十度以上的酷暑天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气象水文及地形地貌
一、气象、水文
武汉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向内陆过渡地带,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湿润性东南季风气候区。
具有冬寒夏暖、春湿秋旱、夏季多雨、冬季少雪、四季分明的特征。
年平均气温为16.7℃,7月平均气温高达28.9℃,1月仅3.5℃。
夏季气温高,35℃以上气温天数为40天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18.1℃,武汉日均温≥10℃持续期达235天,年平均无霜期240天。
一年四季分配也以夏季最长,达135天,冬季次之,为110天,具有冬夏漫长而春秋短促的显著特点。
武汉地区降水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284.0mm,降雨集中在4~9月,年平均蒸发量为1391.7mm,绝对湿度年平均16.4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75.7%,湿度系数Ψw=0.903,本地区大气影响深度da=3.0米,大气影响急剧深度为1.35米。
武汉市区内水系发育,长江、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切割”成武汉三镇,两大水系支流有府河、滠水、长河、倒水等。
以长江和汉水对区内地下水动态、水质影响最为突出。
市区内分布有众多大小不一的湖泊,对位于湖泊四周的建筑工程应高度重视地面水体的影响。
据汉口(武汉关)水文站实测资料,长江武汉段最高洪水位为29.73m(吴淞高程),最低枯水位8.87m,水位升降幅度20.86m。
长江、汉江与其两岸地下承压水有较密切的水力联系,愈靠近长江、汉江江边地段,水位互补关系愈明显。
二、地形及地貌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地势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中间被长江、汉江
呈Y字型切割成三块,谓之武汉三镇。
武汉城区南部分布有近东西走向的条带状丘陵,四周分布有比较密集的树枝状冲沟,武汉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境内大小近百个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水系发育、山水交融的复杂地形。
最高点高程150m 左右,最低陆地高程约18m。
武汉地区地貌形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剥蚀丘陵区:主要分布在武昌、汉阳地区,丘陵呈线状或残丘状分布,如武昌的磨山、珞珈山、汉阳的扁担山等,丘顶高为80~150m,组成残丘的地层为志留系与泥盆系的砂页岩。
2)剥蚀堆积垄岗区(III级阶地):主要分布在武昌、汉阳的平原湖区与残丘之间。
地形波状起伏,垅岗与坳沟相间分布,高程为28~35m。
组成垅岗的地层主要为中、上更新统粘性土(老粘土)。
3)堆积平原区:分布于整个汉口市区及武昌、汉阳沿江一带,主要为由长江、汉江冲洪积物构成的I、II级阶地。
I级阶地:广泛分布于长江、汉江两岸地区,地面标高19m~21m。
地层由全新统粘性土、砂性土及砂卵石层构成。
区内有众多湖泊、堰塘、残存的沼泽地及暗沟、暗浜等。
II级阶地:主要分布于青山镇及汉口张公堤附近及以北东西湖与武湖一带,地面标高为22m~24m,地层由上更新统的粘性土与砂性土组成。
武汉地区无全新活动断裂,地震烈度I≤6度,属于地壳稳定区。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