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一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
“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2.三公宰相制:具体内容是改丞相为大司徒.太慰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到汉成帝时,又从宰相制度本身入手,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
从宰相制度上讲,三公宰相制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3.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计相”。
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4.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
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戚。
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5.中央设计局: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该局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该局主持设计的机构是审议会。
设计及审议的事项包括政治经济建设计划及预算.党政制度机构及重要法规的调整.重要政策的建议.政府各机关各年度施政计划等。
6.简述汉代相府诸曹分曹理事制度与隋唐六部制在体制上的差异?汉代相府诸曹分曹理事的内容与隋唐六部的分工已基本相同,但两者从体制上讲是有很大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相府诸曹仅是丞相的幕僚机构,畈苋嗽辈皇枪艺焦叭嗽薄6逄屏吭蚴侵醒胫饕姓澳懿棵牛可惺槭浅⒚ 伲嵌际“旃嵋榈姆ǘú渭诱撸簟⒈ 讲可惺樵谔瞥趸钩<嫒卧紫唷?/P> (2)相府诸曹仅是丞相的秘书班子,诸曹人员仅协助丞相处理公务,其分曹的方法因时代.社会需要.机关结构调整以及主官政见不同而发生变化。
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十三
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十三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十三
第十三章抗战前的南京政府
国民政府主席的地位及其职权的变化:国民政府主席既是政府首脑,又是国家元首,在训政初期,拥有较大的权力。
由******************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对外代表国民政府,主持国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有权签署公布法规、发布命令,提请任免五院院长、副院长、陆海空军副司令及各部、会长官。
******************四届一中全会修订《国民政府组织法》,大大地削减了主席的权力,使之成了虚位元首,不再成为政争目标。
军事委员会:设于1925年,是国民政府的最高军事机关,由
******************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选任委员长1人,委员若干名,委员长由蒋介石担任。
军事委员会地位十分重要,实际上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同时居于党政领袖地位,蒋介石正是利用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职权左右朝政,控制南京国民政府的党政大权。
国民政府内部直属机构:有秘书处、副官处、参事处。
2010年7月自学考试行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管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027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是指( )A.国家政策的制定B.国家意志的执行C.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D.国家审判机关的执法活动2.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是( )A.罗纳德·怀特B.魏洛比C.古德诺D.伍德罗·威尔逊3.首先提出行政环境问题并予以研究的学者是( )A.高斯B.泰罗C.帕森斯D.韦伯4.在雷格斯的三种行政模式中,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行政模式是( )A.融合型行政模式B.衍射型行政模式C.棱柱型行政模式D.法理型行政模式5.从根本上制约着行政系统的规模、体制结构与运行方式等基本因素的是( )A.政治力量B.经济力量C.文化力量D.社会结构6.行政权力的根本目标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发展社会经济C.执行国家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D.维护社会稳定7.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事权主要表现为( )A.政治管理权B.经济管理权C.社会事务管理权D.文化管理权8.在现代社会,相对于国家的立法职能而言,国家的行政职能具有明显的( )A.执行性B.多样性C.整体性D.监督性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的重心是( )A.以阶级斗争为中心B.以科技发展为中心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以政治发展为中心10.行政管理机构的首要特性是( )A.系统性B.合理性C.合法性D.主体性11.国家有关行政管理机构依法在一定区域内设立的分支机构或代表机构是( )A.信息机构B.咨询机构C.辅助机构D.派出机构12.人事行政管理最经常的职责和最大量的活动是对行政人员进行合理的( )A.计划和组织B.使用和开发C.激励和监督D.调任和辞退13.政府预算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预算编制B.预算执行C.决算管理D.预算外资金管理14.目前实行委员会制的典型国家是( )A.德国B.法国C.英国D.瑞士15.行政组织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 )A.行政职位B.行政人员C.行政体制D.精神要素16.渐进决策理论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威尔逊B.西蒙C.林德布洛姆D.埃佐尼17.行政执行工作的关键是( )A.计划B.协调C.动员D.指挥18.使行政管理思想变为现实状态的中间媒介是( )A.行政技术B.行政管理方法C.行政理念D.行政人员19.在行政管理方法中,经济方法的核心是( )A.物质利益B.市场规范C.道德诉求D.等价交换20.行政道德体系的灵魂是( )A.行政道德主体B.行政道德准则C.行政道德观念D.行政道德水平21.法律方法所依据的法律,其规范的对象和内容都是相对固定的。
中国行史自考总复习
《中国行政史》总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套试卷25题,每题1分,共25分)1.行政管理形式的直接决定性制约因素是(国家的国体、政体)p12.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将奴隶制国家的行政管理推向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是(周朝)p13.中国奴隶社会始于(夏朝)p14.夏、商、周实行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结构,其王朝实际是一种(国家联盟)p25.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是(奴隶制时期)p26.中国封建制行政管理体制的初始和创立时期是(从战国到秦汉)p37.下列哪一时期的行政体制具有过渡性质(魏晋南北朝)p48.标志着中国封建国家行政体制成熟和定型的是(三省六部制)p49.在下列国家中,封建中央集权制持续时间最长的是(中国)p510.成为中国封建行政立法的总汇,达到了封建时期行政法最完备程序的法典是(清会法)p711.中国奴隶制产生的国家途径是(在改造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基础上而建立)p812.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p1013.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奴隶制国家组织形式是(君主专制)p1514.从历史发展看,专制主义起源于(氏族社会晚期)p1815.商朝前期,在王位继承上缺少详细规定,基本上实行一种(兄终弟及制)p1916.变“兄终弟及”制为王位王子继承制的是(盘庚)p1917.商代最高政务官是(巫保)p2018.“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指的是(嫡长子继承制)p2119.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保证嫡长子继承制)p2120.盘庚迁殷后,对王朝管理体系进行调整以强化王权的措施是实行(内外服制)p2321.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p2422.在地方行政体制上西周王朝实行(分封制)p2423.西周时期,诸侯国君彼此到对方宫廷去拜会指的是(朝)p2924.西周时期诸侯卿大夫之间的一种直接沟通的方式是(朝会)p2825.相当于今日之契约的西周行政文书是(?要)p3026.西周王朝用于战时动员的行政文书是(誓)p3027.与等级君主制相适应的官制是(世官制度)p3128.西周时期开始出现佐助天子管理官员的人事官员是(司士)p3229.中国古代官僚制的产生,使得世倾制更趋于瓦解,而世倾制中选拔官吏的主要标准是(血统)p3230.商代远方的首领称(伯)p3331.中国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前旧的田税军赋制度建立的基础是(井田制)p363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赋税改革的重点是(承认国人土地私有权)p3633.春秋战国时期,最先进行田税改革的国家是(齐国)p3634.我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解体是在(春秋)p3635.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军税改革中,最先允许庶民充当甲士,打破国野界限的是(齐国)p3736.春秋时期,中央集权制开始逐步建立,表现在地方管理上,由国鄙制转化为(郡县制)p3937.官僚制发展的基础是卿大夫“邦国”内的(家臣制)p3938.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员与分封制下的相比,其自主权(小)p4039.李悝变法发生在(魏国)p4040.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实质是以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取代(宗法等级君主制)p4041.战国时期,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管理体制,各国通过变法运动废除分封制,而代之以(郡县制)p4042.战国时期,国君的秘书称(御史)p4343.秦统一后具有总管秘书事务职能的中枢官员是(御史大夫)p4344.中国古代和中央集权体制向适应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制)p4445.礼贤下士的时代风气兴起于(战国)p4546.监察制度的初步形成是在(战国时期)p4647.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任命官吏称(拜)p4748.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是(上计)p4849.西汉初年实行的宰相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独相制)p5050.汉武帝贬低丞相,架空相权所采用的手段是实行(中外朝制)p5151.汉朝将丞相制改为三公宰相制的是(汉成帝)p5152.尚书台从制度上取代三公宰相的行政决策参与权而成为行政中枢机构始于(光武帝)p5253.西汉时期掌宗庙礼仪的是(太常)p5354.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倾)p5355.在西汉相府诸曹中,负责办理郡国首相及军吏迁除手续的是(东曹)p5456.汉代时期可称为隋唐六部制度雏形的制度是(尚书分曹制)p5557.在秦汉的乡里官员中,主管一乡的行政事务,处理民事纠纷和征调赋役的是(啬夫)p5958.皇帝专对诸侯王进行策封的一种文书是(诰)p6459.秦及西汉初年,中央最高监察官员是(御史大夫)p6460.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后,中央最诰监察官变为(御史中丞)p6561.汉武帝以后,对京铺地区实施行政监督的监察官是(司隶校尉)p6562.汉代司职和御史中丞在行使监察权方面的不同是司职侧重于(对行政执行中纪律的督察)p6663.秦汉时期依据财产补官的制度称为(訾选)p6764.秦汉高级官员子弟备选为官的制度称为(任子)p6765.秦汉时期对官员任用的限制十分重视,规定不得为官的是(巫觋之家)p6966.两汉时期可代皇帝行使考核权的是(尚书)p6967.汉代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的主要形式是(上计)p6968.秦汉官员考核成绩较差者称为(殿)p7069.秦时官吏告假称为(告归)p7070.曹魏时期,取代东汉以来尚书台决策权成为重要决策机构的是(中书省)p7371.曹魏建国后,执掌诏令发布权的是(中书)p7472.魏晋时期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令享有封驳权的部门是(侍中省)p7473.魏晋以后至隋唐时期,掌握生杀大权并兼领地方军政、民政等各种权力的地方官叫(持节都督)p7674.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采取一种完全的军事官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是(军镇)p7775.北魏初年宗主督护制的基层单位是(宗族)p7876.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很大程度上带有内部自治性质的特殊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左郡县制)p7877.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进一步促进鲜卑贵族汉化、以邻、里、党为基本组织的基层行政体制是(三长制)p7878.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p8079.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盛行,呈现出的特点是(贵族政治)p8280.魏国建立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在官员录用上实行(九品中正制)p8381.魏晋时期官员升迁的重要标准是(门资)p8482.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是(三省六部制)p8683.在隋代中枢机构中权力最大的是(尚书省)p8784.唐朝中晚期后,成为与政事堂并列且在权力上超过政事堂的机构是(枢密院)p8985.唐中期后,翰林学士开始具有草书诏权,改变了过去一切诏书由(中书舍人)的制作方式。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中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风的表现形式1 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仍然在西周的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2夏商周三代都十分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战国时期变法运功的内容是什么1 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2 废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3 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4 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5 奖励耕战战国七雄时期各国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 各国君主名号的升级上2君主对权力结构控制方法的调整上,其主要措施是在官僚机构中设置文武分职制东晋设置侨州郡县的作用与弊端是什么?作用:照顾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得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弊端: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混乱。
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重要内容是什么?1 确立了三公官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2确立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
尚书省掌管行政,中书省掌管诏令,门下省掌管封驳。
宋代科举考试的规模和范围有哪些扩大1 录取范围较唐代大大增加,且殿试及第后不再经过吏部考试直接可以做官2 宋代科举的门第限制较少,广泛吸收了各阶层读书人,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宋代皇帝控制行政执行的监督网络1中枢机关有一套处理各类事务的严格程序,对行政执行起规范化作用2为保证作为行政决策结果的诏书能准确表达皇帝的真实意图负责草诏的知制诏可在有疑问时直接要求皇帝接见3 由于宋代地方实行分权制衡措施迫使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再加上皇帝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能较快掌握地方政务执行情况故宋代各级地方政府执行政令异常的严格元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有哪些1 以出身作为做官的资格,名门、儒吏等出生均可作为条件2 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3 读书做官,一是贡授,二是科举4 承荫制度元代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以五项内容为标准:1 户口是否增加 2 荒地是否开垦 3诉讼是否公正4治安是否良好5 赋税是否公平简述明代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关系是平行机关,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
中国行政史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行政史绪论(一)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1.理解:荀悦概括的东方式治国之道的内容。
2.应用:评价中国传统治国之道“以德治国”。
(二)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和成因1.理解:简析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
2.应用:分折中国古代“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中国行政管理史的发展轨迹和发展向度应用:分析中国行政管理发展的基本向度。
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引论(一)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识记: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迹的表现形式。
2.理解:(1)中国奴隶制时期国家的狙织形式和国家结构。
(2)中国奴隶社会以血缘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的表现。
3.应用:(1)分析中国奴隶社会采用国家联盟组织形式的原因。
(2)分析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理解:(1)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
(2)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
2.应用:(1)分析中西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差异。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和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不同。
(三)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的发展及其原因1.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2.应用:(1)分析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一)原始民主管理体制1.识记:军事民主制时期进行社会管理的机关及其职能。
2.理解:了解母系氏族公杜时期社会组织结构及其管理方式。
3.应用:分析军事民主制时期管理方式的特点。
(二)夏商周中央行政体制1.识记:(1)“四岳”议事会和四辅臣。
(2)禅让制度。
(3)商朝职官的三大系统。
(4)周朝中央政府官员的设置。
2.理解:(1)夏朝中央机构设置的特点。
(2)商朝王位继承制的变化及其作用。
(3)商朝行政管理水平较夏朝进步的表现。
(4)周朝国家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3.应用:分析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自考中国行政史各章节知识点
自考中国行政史各章节知识点
1. 中国行政史的概念及意义
- 行政史的定义及研究意义
- 中国行政史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 行政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关系
2. 先秦时期的行政制度
- 先秦时期的政治形态和行政组织
- 郡县制、郡县制的演变和影响
- 先秦时期的行政经验和制度对中国行政史的影响 3. 唐宋时期的行政制度
- 唐宋时期的政治形态和行政组织
- 唐宋时期的州县制、州县制的演变和影响
- 唐宋时期的行政经验和制度对中国行政史的影响 4. 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
- 明清时期的政治形态和行政组织
- 明清时期的州县制、州县制的演变和影响
- 明清时期的行政经验和制度对中国行政史的影响 5. 民国时期的行政制度
- 民国时期的政治形态和行政组织
- 民国时期的县制、县制的演变和影响
- 民国时期的行政经验和制度对中国行政史的影响 6. 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制度
-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形态和行政组织
- 新中国成立后的县、市、省制度的演变和影响
- 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经验和制度对中国行政史的影响 7. 中国行政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 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
- 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成效和不足
8. 中国行政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 全球化和信息化对中国行政制度的挑战
- 中国行政制度思想的创新和现代化
- 中国行政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中国行政史是研究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及其发展演变的学科,对于学习行政管理和了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自考中国行政史是自学考试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考生来说,合理的复习资料是提高复习效果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自考中国行政史的复习资料,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首先,自考中国行政史的复习资料应该包括历史概述和重要事件的详细介绍。
考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发展脉络,以及各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起源和演变、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能、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等内容。
通过对历史概述和重要事件的学习,考生可以建立起对中国行政史的整体认识,有助于理解后续的具体内容。
其次,自考中国行政史的复习资料还应该包括各个朝代的行政制度和政策的详细介绍。
考生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朝代,如秦汉、唐宋、明清等,深入了解其行政制度的组织结构、职能分工以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通过对各个朝代行政制度和政策的学习,考生可以了解不同朝代的行政管理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于理解中国行政史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自考中国行政史的复习资料还应该包括一些重要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
考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学术著作,如《中国行政史》、《中国行政制度史》等,深入了解学界对于中国行政史的研究成果。
这些学术著作可以帮助考生了解中国行政史的研究现状和学术争议,拓宽思路,提高学术素养。
此外,自考中国行政史的复习资料还可以包括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
考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行政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考生可以加深对行政制度和政策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考生还可以参考一些实践经验,如行政管理的案例分析、行政改革的实践经验等,了解中国行政史对现实行政管理的启示和借鉴。
最后,自考中国行政史的复习资料还应该包括一些练习题和模拟试题。
中国行政史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行政史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行政史的研究对象是()。
A.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B.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C.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D. 中国古代文化制度答案:B2.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春秋战国时期答案:A3. 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中,最高行政长官是()。
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皇帝答案:A4. 汉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主要分为()。
A. 郡、县B. 州、郡、县C. 郡、县、乡D. 州、县、乡答案:B5.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A. 尚书省B. 门下省C. 内史省D. 秘书省答案:A6. 宋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单位是()。
A. 州B. 府C. 路D. 县答案:C7. 元朝时期,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A. 中书省B. 尚书省C. 门下省D. 内史省答案:A8. 明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单位是()。
A. 州B. 府C. 省D. 县答案:C9. 清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单位是()。
A. 州B. 府C. 省D. 县答案:C10.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其特点()。
A. 中央集权B. 地方分权C. 官僚制度D. 世袭制度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特点包括()。
A. 中央集权B. 地方分权C. 官僚制度D. 世袭制度答案:AC12. 秦朝时期,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机构包括()。
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皇帝答案:ABC13. 汉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变革包括()。
A. 郡县制的确立B. 州制的设立C. 郡县乡三级制的实行D. 郡国并行制的实行答案:ABCD14.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机构包括()。
A. 尚书省B. 门下省C. 内史省D. 秘书省答案:ABC15. 元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单位是()。
【中国行政史】自考_笔记
③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5、宋代会议制度:①例行常朝;②便殿议政;③临时朝议 第六章辽、金、元的行政管理 1、 辽统治方法因俗而治中枢机构南北宰相府行政执法机构(重要特点:设置鲁花赤)夷离毕院选官制(笼络汉人而设)科举制 燕京:南京、西京、东京 有名无实:中书省、门下省 金主管军事枢密院掌管军政、民政都总管汉人入仕科举行政层级:路、府、县 元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 掌管佛教事务宣政院 行政监督最高机构御史台 监察法规:①《设立宪台合格例》、②《行台体察等例》、③《察司体察等例》 第七章明的行政管理 1、废除宰相制,确立内阁制鼎盛时期:万历年间;文书机构:通政司 2、最高审判机关——大理寺 3、大学士的职责:①协助皇帝阅读;②协助皇帝处理奏章和起草诏书; ③在皇帝身边充当顾问 4、翰林院的作用:①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②高级决策人员 6、内阁制和宰相制的区别:①从职务设置上看,前者是无定员;后者定额定员; ②从地位看,后者是最高行政长官,前者谈不上地位; ③从职权看,前者仅有决策参与权,后者有决策参与权和指挥权 7、地方行政层级变革的要点:①将元之宣慰司取消,设立不同的派出机关; ②府成为中级地方行政区划的主干; ③州将为低于府的特殊行政区 第八章清的行政管理 1、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 2、议政制度最完善的时期——皇太极时期 3、内阁最早的组织形式——文馆 4、雍正后,中枢机构的核心——军机处 5、最高审判机关——大理寺 6、东北地区建立起——八旗制度 7、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8、汉人入仕的途径——①科举(主要);②学校;③荐举和捐纳;④世职和荫叙;⑤吏道 9、官员的考核标准:①操守、②政绩、③才能、④年龄
的国家组织形式。 5、母系氏族公社与后来国家对社会的管理的不同,主要表现: 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 ②、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胞族和部落,而不是象后来的国家那样按地域划分其国民,也不同于后 来的经济、文化组织,以行业来组织其成员。 ③、实行原始民主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男女讨论决定。 6、军事民主时期: 1、组成: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人民大会 7、夏、商、西周:以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政体,形成以王为核心的王权制度。 分别是王权制度的初创、发展、完善时期。 8、分封制度日趋成熟和完善,表现在: ①对分封的范围、仪式、依据和原则等方面规定得详明; ②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配套制度的成熟和完善 9、西周的行政监督二种形式: ①天子、诸侯各自对其下属“邦国”的监督: ②天子、诸侯、卿大夫各自对其直接辖区的监督: 10、官员的选拔: 夏、商、西周都实行世官制度(夏、商——血统是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 11、官员的爵制 夏:公、侯、伯、子、男五等 商:公、侯、伯、子、男,分为三等。一等:公、侯——商王族或亲族 二等:伯——远方首领 三等:子、男——在侯、伯之下并隶属各侯、伯。 西周:实行分封制,有公、侯、伯、子、男之分,分为三等。公为第一等,侯伯为二等,子男为三等。 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 1、皇帝制度 皇权的内容:1)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 2)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上有最高审判权,并有大赦权; 3)最高军事权; 4)行政决策中的最高决断权和对中央、地方官员执行政务情况的考察权。 2、宰相制度及其变迁 丞相制——三公宰相制——尚书台 3、丞相制: 丞相制:是秦到西汉初年的宰相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独相制,虽个别时期曾设左、右丞相,但其中也仅一个负主要责任。 权力:1)在立法上负责草拟或组织草拟法律;
中国行政史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国行政史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开端通常被认为是在周朝,尤其是西周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早期行政组织形式。
2. 下列哪项不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A. 中书省B. 门下省C. 尚书省D. 礼部答案:D解析: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而礼部是六部之一,不属于三省。
3. 明朝时期,负责监察百官的机构是?A. 东厂B. 锦衣卫C. 都察院D. 内阁答案:C解析:明朝时期,都察院是负责监察百官的机构,而东厂和锦衣卫主要负责皇帝的安全和秘密侦查,内阁则是皇帝的顾问机构。
二、多项选择题4. 下列哪些属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A. 世袭制B. 九品中正制C. 科举制D. 举荐制答案:A, B, C, D解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包括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和举荐制。
世袭制是根据家族血统来选拔官员;九品中正制是通过地方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级来选拔官员;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举荐制是由地方官员推荐人才。
5. 清朝末期,下列哪些因素导致了行政体制的变革?A. 外敌入侵B. 内乱频发C. 经济困难D. 思想启蒙答案:A, B, C, D解析:清朝末期,外敌入侵、内乱频发、经济困难和思想启蒙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行政体制的变革。
三、简答题6. 简述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答案: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是指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设置。
其中,“二府”指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三司”则是指盐铁司、度支司和户部司,分别负责国家的财政、盐铁专营和户籍管理等事务。
四、论述题7. 论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及其对现代行政区划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经历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等多个阶段。
分封制下,国家被分割成诸侯的封地;郡县制则是将国家划分为郡和县,由中央直接管理;行省制则是在元朝时期出现,将国家划分为行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中国行政史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行政史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古代最早的行政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答案:B2. “三公九卿”制度是在哪个朝代形成的?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3. 下列哪部法律文献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行政法的成熟?A. 《唐律疏议》B. 《明律》C. 《大清律例》D. 《宋刑统》答案:A4. 明朝时期,负责监察全国官员的机构是?A. 东厂B. 西厂C. 锦衣卫D. 都察院答案:D5.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行政法规是?A. 《大清会典》B. 《大清律例》C. 《钦定宪法大纲》D. 《临时约法》答案:D6.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首次设立的行政机构是?A. 国务院B. 最高人民法院C. 最高人民检察院D. 中央军事委员会答案:A7.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哪个地区的问题?A. 香港B. 澳门C. 台湾D. 西藏答案:C8. 下列哪项不是中国行政区划的主要原则?A. 地域完整性B. 经济互补性C. 民族自治D. 政治统一性答案:C9.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 提高行政效率B. 减少政府开支C. 防止腐败D. 增强政府公信力答案:A10. “简政放权”是中国行政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什么?A. 减少政府干预B. 增加政府收入C. 扩大政府权力D. 限制公民自由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下列哪些属于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A. 郡B. 县C. 州D. 道答案:ABCD12.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主要包括哪些?A. 尚书省B. 门下省C. 中书省D. 御史台答案:ABCD13.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下哪些措施属于行政改革的内容?A. 土地改革B. 精简机构C.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答案:BCD14. 下列哪些是中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A. 合法性原则B. 公平原则C. 效率原则D. 责任原则答案:ABCD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包括?A. 政府职能转变B.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C. 公务员制度改革D. 国有企业改革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三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三第1章概论一、填空1.工程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它以人-机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人的工作效能,人在系统中的行为特点,以及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有人把人机系统概念扩大为人-机-环境系统。
这里说的“机”是广义的,包括简单的工具和复杂的生产技术装备;这里说的“环境”,不仅指各种物理环境,也包括劳动组织、工作制度等社会环境条件。
2.要解决好人、机、环境三者的关系,必须对人在系统中的认识的两种对立观点:机器中心论和人中心论。
3.人机系统指在劳动和工作中人与使用的机器以一定的方式互相结合而构成的系统。
工程心理学研究人机系统,就是为了使人机间建立最合理的结合关系,使系统获得最好的效益。
划分方法:⑴人机系统按人机连接的方式,可区分为串联式人机系统和并联式人机系统。
串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连环串接,人机任何一方停止活动或发生故障,都会使整个系统中断工作;并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并接,两者可互相替代。
⑵人机系统还可作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的区分。
区别在于人是否能够了解系统活动的结果,即有没有所谓结果反馈。
闭环人机系统中有信息反馈回路。
人机系统按人在系统中的作用特点区分为三类:即手控式人机系统、机控人机系统和自动化人机系统。
人机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人机系统中的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人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人和机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系统,但两者在功能上有相似的地方。
人和机的活动都包括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环节。
人的这三个环节,通常用S-O-R表示。
S表示刺激作用;O表示机体组织;R表示身体反应。
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称为效应器官。
⒋人机配合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在构形与性能特点上的匹配。
⒌泰勒被认为是最早对人与工具匹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者。
他开创了“时间研究”与吉尔布瑞斯创始的“动作研究”合称为“动作时间研究”,迈开了工业心理学研究的第一步。
《中国行政史》历年真题参考答案
2010年1月中国行政史自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B2.C3.B4.B5.A6.B7.D8.B9.A 10.D11.A 12.B 13.A 14A 15.D16.C 17.D 18.B 19.D 20.B21.B 22.C 23.C 24.A 25.A二、多项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ACD2.CD3.ABCD4.ACDE5.ABC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世卿世禄制见P3232.六部见p9033.保甲制见p19734.超责任内阁见p28935.区公署见p324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夏商西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对君主权力的影响。
见P2737.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调整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见P75-7638.简述明清两代督抚的区别。
见P319439.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的历程。
见P216-21740.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执行对于今天的借鉴意义有哪些? 见P394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见P40-4142.试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
见P3752009年10月中国行政史自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C2.D3.C4.B5.A6.D7.A8.C9.D 10.B11.C 12.B 13.A 14C 15.D16.A 17.D 18.D 19.B 20.C21.C 22.B 23.A 24.B 25.A二、多项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AB2. DE3.ACD4. DE5. BC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北面官制 (见P132)32.世选(见P137)33.巡狩(见P29)34.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见P324)35.行政三联制(见P349)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造成五代时期行政执行随意性和混乱性的原因。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二
2012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2章第三章秦汉皇权的内容:1、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法律;2、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享有最高审判权,并有大赦权;3、最高军事权: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和对中央、地方官员执行政务的考察权。
丞相权力的内容:1、立法上负责起草或组织草拟法律;2、在司法上有劾案百官及执行诛罚权;3、在军事上可充当皇帝的军事顾问。
特别是在不设立太尉期间更是如此;4、在行政上有参与行政决策,总领百官,处理日常政务之权。
三公宰相制:汉成帝时,为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把丞相制改为三公宰相制,即改宰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宰相制使全国政务一分为三,一相制为三相制所取代,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皇帝尊号的独占性和至尊性: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王认为古代三皇五帝的称号不足以显示其至尊性,因而以自己“德过三皇。
功高五帝,于是就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尊号集于一身,号称皇帝。
到汉高祖时,又对皇帝尊号的独占性作了明确的规定,皇帝的父亲”不豫治国“,只能称为太上皇,而不能称为皇帝。
在行政体制上确立了皇帝一人独揽国家大权的原则。
中外朝制:汉武帝时,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在组织上实行的一种制度。
中外朝制指的是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
汉武帝时提拔一批中下层官员充当自己的高级侍从,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
从此,国家政务的决策权转到由宫廷侍从官组成的中朝,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退居到执行政务的地位。
中外朝制起到削弱相权的作用,确保了皇帝作为国家行政首脑的地位。
领或录尚书事的制度:即用内廷高官领或录尚书事,总揽朝政,以使尚书台所做出的决策在三公府得以顺利执行。
这样,领或尚书录事成为真正的宰相,三公仅是名义上的宰相而已。
列卿的名称和职责:九卿:1、奉常:西汉称太常,掌宗庙礼仪;2、郎中令。
西汉改称光禄勋,掌宫廷警卫;3、太仆。
掌宫廷车马;4、卫尉。
自学考试《中 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到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再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以及明清时期的内阁制等,每一次变革都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分封制是主要的行政制度。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导致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局面出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成为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重要基础。
汉朝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政务。
这一制度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宋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官职分离,设枢密院分割军权,设三司分割财权,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二、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商周时期,贵族世代为官,官职世袭。
汉朝的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人才。
但到后期,察举制被世家大族所操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高低选拔官员,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隋朝创立、唐朝完善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1300 多年,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为了维护统治秩序,中国古代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
秦朝设有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1章
引言: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家天下”模式的特色:1、是父家长制为君主****提供了原型,在君主****体制下,君主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君位终身并世袭,而父系大家长在大家庭内的角色已大体具备以上的特点,即已产生了君主****的萌芽;2、是以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这和秦汉以后各王朝不同,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在设官分职上也体现出随意性,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十分不明,表现政府的双重职能,宗法管理与行政管理相互补充,使商周奴隶制很像一个一个大家族的扩大,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作为一种历史的残留存在于秦汉三公九卿之中;3、是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宗法制度是在父家长制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天子、诸侯、卿大夫既是一种君臣关系,又是兄弟叔伯或甥舅关系,各级贵族处于不同的等级阶梯上,享有不同的特权,并以原则制礼作乐,规范天下。
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的原因:1、是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仍在商周的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2、夏、商、周三代都十分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这些也当是原始民主的残留。
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的特点:1、中国的封建集权体制时间长,一种体制持续2000余年;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有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这一套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色,为世界古代所绝无仅有的。
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与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的区别:1、形成了一套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3、法制的日趋完备;
中国中央集权****体制主要矛盾: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预防社会动荡的稳定因素: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遇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2、监察机关的人事制度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3、在中国中央集权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弊端的机制。
中国中央集权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弊端的机制:1、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2、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1)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儒家治国思想倡导君主“修身以道”,从汉代起就有儒家给皇帝和太子授经典的制度;2)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大臣可以利用灾变向失道的国家提出意见;3)大臣可以利用皇帝生前的“尊号”,死后加“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来对皇帝造成心理压力,促使其刷新政治;4)
开国皇帝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的君主有较大的防微杜渐作用,也可以被用来充当大臣制止皇帝越轨行为的工具。
第一章夏商周
母系氏族公社典型地体现了原始社会的组织原则,与后来的国家政治共同体对社会的管理有所不同的表现:1、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2、这时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胞族和部落,而不是像后来的国家那样按地域划分其国民,也不同于后来的经济、文化组织、以行业来组织其成员;3、它实行原始民主族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人男女讨论决定。
军事民主时期的管理体制:1、军事首长:军事首长仅统率军队和担任主祭,不单独享有民事方面公共事务的独断权,且其职务不能世袭;2、部落酋长:部落酋长议事会是部落联盟的常设权力机关,凡重大事务均由议事会集体决断,军事首长仅是议事会的成员之一,不享有民事方面的最后决断;3、人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只是由于部落联盟时代社会组织远较母系氏族公社大,故人民大会的举行次数亦大大减少。
四岳议事会:是君主的辅助及咨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