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诗歌赏析
助力中考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100首(含答案)
助力中考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100首(含答案)助力中考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 100首(含答案)1. 约客①赵师秀黄梅时节②家家雨③,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④。
注释: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熟了,大都是阴雨绵绵的时候,称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
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
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④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发挥你的想像,用自己的语善描绘“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赏析名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 3. 【甲】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乙】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②能蔽日③,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登金陵凤凰台》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第1页,共114页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②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
③日:帝王的象征。
【乙】这首诗的最后一个字是“愁”,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诗人在“愁“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杜甫诗两首〖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九年级上册课内诗歌赏析
九年级上册(一)望江南3、词中的脉脉悠悠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所表达的感情进行简要赏析。
脉脉形容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词中脉脉赋予夕阳以人的情态,表达出妇人对丈夫的思念。
悠悠写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连绵不绝以及她的孤独失望之情。
(二)渔家傲.秋思4、请分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借用东汉窦宪大败匈奴,勒石燕然记功而返的典故,写将士们既思念家乡,又不想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表现边塞将士爱国、卫国的精神。
6、本词下片中的羌管悠悠霜满地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
此句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烘托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4、通读全词,试结合内容分析全词为我们所展现的太守形象。
作品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弯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四)武陵春1、词中一个倦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倦字是说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表达了内心的深重哀愁。
4、在本词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武陵春中,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浓重哀愁,这哀愁浓重到使她无心梳妆打扮的程度。
5、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变化过程: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
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办法。
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
只恐双溪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目的是为了说出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2、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人教版八上语文课内诗赏析及答案
人教版八上语文课内诗歌赏析及答案(一)、望岳1.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高大雄伟的景色。
2.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拍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4、“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泰山雄伟、高大、神奇的特点,其中“割”好在: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表现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个名句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写出了作者不拍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统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做简要赏析:“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7“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8对诗句赏析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D )A.头两句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对泰山的仰慕之情和对泰山高大的惊叹。
B.“割黄昏”的割字用的奇险,形象的写出了泰山高大俊俏的特点。
C.“会当凌绝顶”写的是诗人远望山中云气升腾叠起,不觉心胸激荡。
D.末尾两句形象的写出诗人登上泰山之颠后的真实感受体验。
9.解词(1) 夫:语气词(2)造化:天地、大自然(3)会: 会当、定要(4)岱宗:泰山(5)青:苍翠的山色(6)钟:聚(7)割:分(8) 凌:登、乘(9) 眦: 眼眶(10)未了:不尽10.对这首诗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景而望,距离是由远到近,时间是从朝到暮,并由望岳想象将来的登岳。
11.对这首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A.首联有问有答,写出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B.“割混淆”的“割”字用得好,写出了诗人近望泰山时所感受到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荡雄生曾云”是写诗人远眺山中云气升腾叠起,感到自己腾云驾雾如神仙一般。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情,情景交融。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1.借景抒,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主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法】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
初中语文 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 一
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古诗词是一大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除了课内教学,课外的古诗词赏析也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将从课内外两个方面,对初中语文古诗词的赏析进行全面探讨。
一、课内古诗词赏析1.《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夜晚的宁静和诗人的孤独感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静夜思》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李白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情感的表达。
2.《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豪迈不羁的情怀。
通过《登鹳雀楼》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王之涣豪放的气势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3.《悯农》《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描绘田间劳动场景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农业劳动的赞美。
通过《悯农》这首诗,学生可以体会到李绅的朴实情感和对农民的关怀之情。
以上是几种典型的课内古诗词,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理解到古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二、课外古诗词赏析除了课内教学的古诗词,课外的古诗词赏析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 《将进酒》《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豪迈豪情为主题,表达了诗人豪饮畅饮的情怀。
通过《将进酒》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李白豪放的个性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2. 《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以清新婉约的风格,描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
通过《水调歌头》这首词,学生可以感受到苏轼优美的语言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3. 《江雪》《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写雪景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清静境地的向往。
通过《江雪》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柳宗元清新淡泊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
【诗歌赏析】七年级上册课内诗歌赏析及练习
【诗歌赏析】七年级上册课内诗歌赏析及练习一、古今对译观沧海曹操东①临②碣石③,以观沧海④。
译句:往东到达碣石山,前来观看大海。
解释: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临,到达,登上。
碣石山,山名,在现在河北昌黎。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海,大海。
这里指渤海。
水何①澹澹②,山岛竦峙③。
译句:水波起伏动荡,山岛高高挺立。
解释: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
竦峙,耸立。
树木丛生①,百草丰茂②。
译句: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解释:丛生,郁郁葱葱。
丰茂,丰美茂盛。
秋风萧瑟①,洪波涌起。
译句: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汹涌澎湃。
解释: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拟声词。
日月之行,若出其①中;译句:太阳和月亮好像在海涛中运行;解释:其,代指大海。
星汉①灿烂,若出其里。
译句:灿烂的银河好像在海涛中闪烁发光。
解释:星汉,银河。
幸①甚至②哉,歌以咏志。
译句:喜悦到达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愿、志向。
解释: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评析:这是一首咏海抒怀的诗篇。
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出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①落尽子规②啼,译句:飘移不定的杨花落尽了,布谷鸟啼声凄婉,闻③道龙标④过五溪⑤。
译句:惊闻你被贬龙标,长途跋涉已经过了五溪。
解释:杨花,柳絮。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啼声哀婉凄切。
闻,听说。
龙标,指王昌龄。
五溪,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总称。
我寄愁心与①明月,译句:我把对朋友的关心、担忧的情绪寄托给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句:让它伴随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的西南边地吧。
解释:与,给。
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评析: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①青山②外,译句:停舟于北固山下,只见大路绕着青山,行舟③绿水④前译句:船在碧波上前进。
八下课内古诗词赏析十首
八下古诗词赏析课内十首25 《诗词曲五首》【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本诗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诗人。
2. 分析本诗的主旨。
3.分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表达效果。
4.分析“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字刻画了诗人怎样的精神风貌?5.分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所运用的典故,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本诗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诗人。
2.杜牧在《赤壁》中借物抒怀有何用意?3.《赤壁》这首绝句,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3】《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本诗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诗人。
2. 分析本诗的主旨。
3. 赏析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的表达效果。
4.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被誉为“诗史上的绝唱”,试对该句进行赏析。
5.赏析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表达效果。
【4】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本词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派词人。
2.分析本词的主旨。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请分析一下这句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5】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本曲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散曲作家。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主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法】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
三年级下册课内古诗
三年级下册课内古诗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一、解析诗句含义。
1. “迟日江山丽”- “迟日”就是春日的意思,因为春天来了,白天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了。
这一句就是说春天的江山特别美丽。
你看啊,冬天的时候,到处都是光秃秃、冷飕飕的,到了春天,山啊、水啊就像换了一身漂亮衣服似的。
2. “春风花草香”- 春风一吹,那些花儿草儿都散发出香味了。
就好像春风是个小邮差,把花草的香味送到我们的鼻子边。
你要是在春天到户外去,那股清新的花草香,闻着可舒服了。
3. “泥融飞燕子”- 泥土变得松软了,这时候燕子就开始飞来飞去。
为啥泥土会松软呢?因为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冰雪融化,泥土被滋润得软软的。
燕子就像个小建筑师,在这软软的泥土上筑巢呢。
4. “沙暖睡鸳鸯”- 沙滩被太阳晒得暖暖的,鸳鸯就舒舒服服地在上面睡觉。
你看鸳鸯多会享受啊,找个暖和的地方打盹儿。
这也说明春天的阳光很温暖,整个环境都很惬意。
二、赏析诗歌。
1. 画面感。
- 这首诗就像一幅画一样。
先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江山在春日里的大画卷,然后又聚焦到春风吹拂下的花草,再到燕子在泥地上飞,最后是鸳鸯在沙滩上睡。
从大场景到小细节,一层一层的,特别生动。
就像我们拿着一个放大镜,先看整个春天的美景,然后慢慢去看那些小动物们在春天里的活动。
2. 色彩感。
- 虽然诗里没有直接说颜色,但是我们能想象出来。
有绿色的山、五颜六色的花草,燕子的黑白色,还有鸳鸯可能是色彩斑斓的。
这么多颜色组合在一起,就像一幅色彩缤纷的春天图。
3. 动静结合。
- 诗里既有“飞燕子”这样的动态描写,燕子在天上飞,很活泼的样子;又有“睡鸳鸯”这样的静态描写,鸳鸯安安静静地睡觉。
一动一静,让整个画面更有趣了。
动的部分让我们感觉到春天的生机,静的部分又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宁静和祥和。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一、解析诗句含义。
1. “竹外桃花三两枝”- 竹林外面,稀稀拉拉地开着几枝桃花。
八年级(初二)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初二)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要点梳理(一)古诗词目录1.《诗经·蒹葭》《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赏析: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
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
在《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专题06 初中课内诗歌鉴赏(解析版)
专题六课内诗歌鉴赏(过关练习)(一)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首联在叙事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表现了诗人孤寂、彷徨的心情。
2.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全诗于萧瑟恬静的山野景色、与牧猎者相见却不相识的描述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1.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景和情的关系包括四种:乐景了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3.从前面对景物的描绘可以看出作者漂泊孤独,没有知己。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二)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请描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呈现的画面。
2.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3.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部编版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汇总——八年级上册
②炼字、内容:“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 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了孤烟之高,“长”字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 际和黄河的渺远,“圆”字表现了落日之低、之大。一“直”一“圆”, 展现了边塞的壮阔。这两句描绘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边陲大漠中 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③内容、情感:迎面碰到前线巡逻的士兵,从“候骑”的口中得知“都 护”在燕然,可知虽打了胜仗,但都护并未放松警惕。流露出作者对都 护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④炼字、情感: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出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 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出缠绵 的乡愁。 主旨:本诗写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 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2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②。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③。
重点赏析 ①写法、炼字、情感:颔联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征蓬”与“归 雁”、“出汉塞”与“入胡天”进行对比,一“征”一“归”,一“出” 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饱含悲壮。运用“征蓬”和“归雁”自比, 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被排挤出朝廷,就像这随风飘拂的蓬草一样飘出汉 塞,又像归雁一样凄凉地飞入胡人居住的地区,身世浮沉之感和乡思之 愁涌上心头。表现了诗人因受排挤而激愤和压抑的内心感受。
③修辞、情感:“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 “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写出了因战事使消息隔绝,久盼音 信不至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④炼字、情感:“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程度之深,连簪子都插不 住了,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哀怨。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 的情感,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部编版语文第九册课内古诗鉴赏
部编版语文第九册课内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藉(jiè):凭借、依赖。
诗人简介虞世南,唐代诗人,书法家,文学家,有《虞世南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余姚(今属浙江省)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
译文蝉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的高,声音自然传的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赏析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课外拓展篇目一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那堪:一作“不堪”。
露重:秋露浓重。
飞难进:是说蝉难以高飞。
响:指蝉声。
沉:沉没,掩盖。
高洁:清高洁白。
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是高洁之物。
作者因以自喻。
予心:我的心。
诗人简介骆宾王,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十六首课内现代诗诗歌赏析
十六首课内现代诗诗歌赏析一、《理想》流沙河(余勋坦,四川金堂人)【题目解说】“理想”就是对未来的想象和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也是人们前进的动力的源泉。
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了理想,我们的生活才有方向,奋斗才有目标。
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
整体把握:1、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含义。
2、理解诗的第一节。
(1)第一节的主要意思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2)用了四个比喻(暗喻)四个比喻是连环的。
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
(3)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
a、“黎明”指理想境界。
b、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3、理解诗的第二节(1)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
(2)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二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
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
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的。
【考点预测】1、第一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有叫“顶针”。
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做铺垫,诗意主要在后面两个比喻上。
“黎明”指理想境界。
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2、语句赏析:①、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的进取心。
提示:运用比喻的修辞,说明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②、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提示: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
课内外诗歌比较阅读
课外诗歌课内比较阅读鉴赏一、古代诗歌对比鉴赏题设题角度命题角度:“整体把握,寻同求异,辨同析异”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础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
对比阅读与单首诗歌的阅读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个“作比较”的要求。
做题时应该把握住对比鉴赏的方法:寻找“求同”和“求异”两类关键词,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
二、对比鉴赏要注意“四角度”角度一:形象角度——意境、意象的对比这个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
一般来说,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对比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浪淘沙邓剡①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②。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词人。
南宋灭亡,邓剡被俘北上。
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赏析本词和李清照《声声慢》两首词中都使用了“桐”和“雨”意象,请结合诗句分析其在两首作品中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6分)【答案】(1)相同点: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寄托了作者的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2)不同点:①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地抒发了自身的凄清孤独之苦;②而邓剡则表现了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了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特别提醒】(1)分析意象的寓意,首先要做的是把握全诗的情感,在诗歌主题的统摄下,把握诗人情感和诗中景物的内在关系。
(2)诗人情感决定、影响着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和描绘,意象又疑聚、表现着情感。
不要单就景物谈景物,那样可能会南辕北歌。
(3)有时候还要分析概括意象特点和手法。
【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效古秋夜长钱起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
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比较鉴赏
一、概述七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学生接触了许多古诗,这些古诗丰富多彩,充满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比较鉴赏这些古诗,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更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文学修养。
本文旨在对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的古诗进行比较鉴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的古诗作品。
二、《春晓》与《春夜喜雨》的比较鉴赏1.《春晓》《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描绘春天清晨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句,展现了春天清晨的宁静和美好;“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句,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变幻莫测,充满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沉思之情。
2.《春夜喜雨》《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之作,诗中描绘了春夜的雨水滋润了大地,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清新和生机。
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悦之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则展现了春夜雨水的温柔和神秘,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美好的幻想。
三、《静夜思》与《登鹳雀楼》的比较鉴赏1.《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思考人生的艰辛和命运的无常。
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给人以宁静和思索的氛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则展现了诗人对乡愁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2.《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之一,诗中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超然。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感慨和赞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追求和进取的精神。
四、《将进酒》与《李颀的《玉阶怨》》的比较鉴赏1.《将进酒》《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诗中通过描绘宴饮的场景和豪情万丈的气概,表达了诗人豪迈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由的向往。
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一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由飞翔的热情和向往;“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和奔放的向往。
赏析初一第4课古诗
初一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古代诗歌四首》是初一上册第四课,包含的四首古诗,它们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以下是四首诗歌的赏析:1.《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在观赏大海时所作,诗中通过对大海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
其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接点明了题目,同时也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表达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壮志雄心。
最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则表现了曹操的诗歌才华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是王湾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其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两句,点明了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同时也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写海上日出冲破黎明的黑暗,鼓舞人们积极向前看,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乐观和自信。
最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则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3.《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游览钱塘湖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之情。
其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两句,点明了作者的游踪和钱塘湖的地理位置,同时也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写湖光山色、莺歌燕舞等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最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则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向往之情。
4.《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是马致远在漂泊途中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慨之情。
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通过写凄凉悲惨的秋景和宁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慨之情。
接下来的诗句,“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
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超全六册)
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超全六册)七年级上册01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0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主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法】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03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诗歌赏析《破阵子》(一)1、对《破阵子》这首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B.“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2、词中讲的“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3、这首词题为“壮词”,你认为壮在哪里?《破阵子》(二)1.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2.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破阵子》(三)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相似,都传递了诗人的什么心声?2.有人认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流露了词人追名逐利的心理,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解。
《观刈麦》(一)1、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
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切,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2、《观刈麦》最后四句运用手法是为了表现《观刈麦》(二)1、“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这两句诗中隐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2、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四句交代小麦成熟的季节,以引出下面写麦收的忙碌和辛苦。
B、“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割麦者的心理活动。
他们天天在骄阳下劳动,已经不知道热了,所以,只希望时间慢点儿过,好让他们多割点麦。
C、拾麦穗的贫苦妇女的述说,用“家田输税尽”道出贫困的原因。
D、诗的最后几句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1、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2、这首诗题咏的是,抒发的是作者的感情。
3、诗句的最后两句是否矛盾?为什么?《使至塞上》(一)1、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这里指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2、诗中表明作者身份的一个字是,表明此行目的的一个短语是3、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写的奇异景象。
《使至塞上》(二)1、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何用意?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黄鹤楼》(一)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句话中的“一去不复返”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
仙去楼空,只剩下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感慨,流露出诗人消极悲观的思想感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楼中所见。
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瞒眼的景象,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一联写烟波江上日暮怀乡之情,在结构上回应那种渺不可见的境界。
2、诗的前四句从落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之感。
昭示人们。
《黄鹤楼》(二)1、黄鹤楼与、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景致?《黄鹤楼》(三)1.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联相同,请选出一例写在下面。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归园田居》1、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
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二句,抒发感情。
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诗歌的最后一句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结合你的了解说说作者的“愿”是什么。
《蝉》(虞世南)1.你觉得诗人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品性?2.第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居高声自远”中的“高”有哪些含义?《孤雁》1、这首诗中以来象征2、诗人既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鸦”就象征3、试分析尾联的写法及作用。
二.读古诗词,回答诗词后面的问题。
(一)阅读虞世南的《蝉》,完成下列各题。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蕴含的意思是什么?(虽然生活清淡,但仍志存高远)2.这首诗借蝉抒怀点睛之笔是:,。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扬)3.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力,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4.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品格高尚者的化身,是人格化的形象。
5.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诗人借蝉这一意象引发议论:任何人,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
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6.“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可以说是虞世南的《蝉》一诗的点睛之笔,你认为这两句诗妙在何处?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怎么理解这个字的含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
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
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诗人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
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
这里运用比喻,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句中的诗眼是一“居高”的“高”字,此处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二)、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以下各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8.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答案不求同一,紧扣诗句,符合题意,描写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有文采,2分;“大漠”、“孤烟”、“直”、“黄河”、“圆”,少两个点扣1分,不计半分。
)9.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10.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11.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12.《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三)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