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

合集下载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新闻中外媒体叙事模式差异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新闻中外媒体叙事模式差异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新闻中外媒体叙事模式差异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得到了中外媒体的竞相报道。

媒体在意识形态的支配下,出于不同的政治立场,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事实进行不同方式的建构,从而引导读者走向媒体预先选择设定的意义。

本文以中外主流媒体对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新闻报道作为考察对象,总结中外新闻报道在叙事模式上的异同,包括事实建构的词语选择、句式选择和话题选择,以期对我国的新闻叙事和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叙事模式事实建构框架设定意识形态话语一、引言近年来,传统的叙事学概念不断地被用于非文学文本,这不仅拓展了叙事学的研究领域,更为我们解读非文学文本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英国翻译理论家莫娜·贝克(Mona Baker)指出,“叙事就是我们讲述自己或是他人的故事,它植根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所相信的这些叙事对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行动起着引导作用”(Baker,2007:1)。

叙事理论中的叙事,包含了各种体裁和语式,不仅仅表征社会现实,同时也建构社会现实。

叙事也是动态的实体,动态性是叙事的重要特征。

(黄海军,2008)新闻作为一种叙事文本,有其独特的叙事模式和结构特征,其叙事不是简单的讲述,也不同于文学叙事,不仅涉及语言层面的内容,还受到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运用语言系统叙述和重构事件的过程中,体现着一定的意识形态。

新闻叙事通过叙事内容和方式来影响读者的感知。

叙事的内容选择和内容的呈现方式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读者对客观事件本身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个细节的刻意强调或对某一重要内容的故意淡化。

针对同一客观事件,中外不同的媒体会有不同的叙事模式。

而对事件不同的呈现方式和安排手法会对事件本身有不同的界定,并对读者认知施加完全不同的影响。

本文以中外媒体对广州亚运会的新闻报道作为考察对象,总结中外新闻报道在叙事模式上的异同,对我国的新闻叙事和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新闻话语的事实建构2010年广州亚运会即第十六届亚运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举办的重大赛事,其开幕式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竞相报道,然而各个媒体出于不同的政治立场,选择了不同的叙事方法和叙事内容,因而在目标读者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效果。

中外新闻报道差异解密

中外新闻报道差异解密

赵强,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简介:2009年,随着奥巴马访华,中国人均GDP 突破2000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强国。

正如泰国《东亚日报》所言:“中国正真站起来了,成为世界大国。

”10月3日巴西里约热内卢获得2016年奥运会主办权。

而巴西在申奥陈述中特别提到是北京奥运会成功鼓舞了他们的申办。

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也成为影响亚太的国际盛会,南宁也是继北京之后,第二个开通国际列车始发的城市。

正如麦克卢汉所预言那样世界成为“地球村”。

什么是新闻报道文本?“文本(text )的原意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即文学作品的物理印刷品或制成品”。

同理,我们这样定义新闻文本:是一种新闻的印刷形式或者说是书写形式的总称。

正是有了文本,才有了新闻报道。

1、新闻报道叙事差异的历史原因1.1记者与政府关系。

国外新闻记者和政府互相保持独立并监督,但官员和记者私下交往甚好。

在政府中没有朋友或者熟人的人当不了记者。

中国记者和政府是附属关系,记者也没有在政府中的朋友,同时记者不得批评政府。

1.2倡导理念原因。

国外自从诞生新闻事业以来,长期倡导新闻报道的客观中立,立足于还原新闻事件。

“以事实报道为核心,西方传媒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专业主义的新闻报道观念,这些具体观念的核心表述就是所谓客观性理论”。

而纵观我们中国,新闻机构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是党和政府发布各种政策、法律的工具。

所以,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更注重其新闻报道的产生的社会影响。

所以,中国新闻记者加入了的解释性语言以帮助读者理解防止产生歧义,但这样却失去了记者的客观报道,渲染了主观色彩。

1.3此外,西方国家和中国在报道文本的叙事风格上也有很大差异。

“‘风格’是美学范畴中常用的术语,在文学艺术领域指某人及其所创作的文学、艺术报道呈现出的习惯、特色、个性等”,国外媒介是商业组织。

媒介要想生存就必须获得利润。

这就促使其报道非常人性化风格,即以读者的角度去审视新闻事件,更强调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中西方新闻写作比较案例

中西方新闻写作比较案例

以中美主流媒体报道金正日逝世为例,从新闻稿件写作业务上比较中美新闻的差异通过对CNN中文网克里斯蒂安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报道和新华社发的特稿《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报道中分析比较,我得以下一些结论。

克里斯蒂安的报道短短不足三百字和新华社的六百字报道,大致的有着相同的内容。

基本主体都是报道金正日逝世,以及葬礼安排的相关情况。

但在这个主题下,各自说话的角度很不一样,在内容的组织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仔细揣摩就会发现里面大有文章,既是意识形态的不同这个大前提下决定,更是中美新闻观念不同所结出的果实。

1、CNN的新闻报道可读性相比中方新闻报道更强中方的报道继承了一贯的新闻消息的叙事方式,消息标题点名主要事件,导语部分介绍主要事实,然后依据倒金字塔结构,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

这些耳熟能详更可以说是千遍一律的新闻写作手法,虽然新闻很好的完成了新闻告知的任务,但我觉得新闻写做“以人为本”方面还很有欠缺,即使是中国主流媒体的新闻稿件。

从《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新闻中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都是基本的告知功能,读完后的感觉是:朝鲜死了一个领导人叫金正日。

至于这个金正日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点、他的死会给朝鲜或是世界会有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文章中大肆写的什么领导人讲了什么话,葬礼是怎么安排的都不是我所关心的。

这是一篇中国时政新闻中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稿件,一样的严肃叙事方式,固定的写作模式,严肃冰冷的信息编码,这对于感性的或是对政治不是那么敏感的受众是毒药,绝对不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关注兴趣。

CNN的华尔街报道文体这种“故事化”“人性化”“贴近性”“强大的信息释放”相比中国新闻界的时政报道而言,更具可读性美方的新闻《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消息,内容简短却信息量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信息正是受众感兴趣,也是能唤起受众注意的编码。

文中第一句是这样表述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从而确保这个贫穷却拥有核武装的国家稳定的责任,压在了他经验不足的小儿子身上。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向灾区最前线派出得力记者。

从5月13日起,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快速、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

经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不间断的覆盖式报道,5·12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公开,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一个典范。

中美媒体有关“双十一”新闻报道的对比研究

中美媒体有关“双十一”新闻报道的对比研究

中美媒体有关“双十一”新闻报道的对比研究随着全球跨境电商交易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双十一”购物节作为全球最大的在线购物盛会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与此中美两国的媒体对于“双十一”的报道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本文将从中美两国媒体的角度,对“双十一”购物节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国媒体在报道此事件时所呈现出的不同视角和宣传手法。

我们来看看中美两国媒体对于“双十一”购物节的报道立场和态度。

在中国,由于“双十一”购物节起源于阿里巴巴的推广,又名“光棍节”,因此受到了政府和商家的大力支持。

中国的媒体普遍对“双十一”持积极的态度,将其视为中国电商行业的一大成就,并对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进行了大肆宣传,并强调“双十一”购物狂欢为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与快乐。

相比之下,在美国媒体的报道中更多地突出了“双十一”购物节的商业性质和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

美国的一些媒体倾向于将“双十一”看作是阿里巴巴和其他电商公司为了推动销售而创造的营销噱头,并指出消费者在“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可能过度消费,导致浪费和不必要的物品购买。

美国媒体的报道更为客观和谨慎,同时也更加关注商业动机和消费心态。

在报道的内容和角度上,中美两国媒体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中国媒体在报道“双十一”购物节时,更多地着重于对电商平台的正面评价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他们通常会选择报道一些购物狂欢的场面、销售额创纪录的数据、以及消费者反馈和购买心得等内容。

这些报道更多地体现了对电商业绩的追捧和对消费者购物热情的宣传。

而在美国媒体的报道中,则更多强调了电商平台的市场策略和商业运作的动态。

他们通常会从电商公司的盈利模式、促销活动的宣传手段、消费者的购物行为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报道,更多地呈现了对商业运作和市场营销的关注。

一些媒体还会关注中国商家和产品在“双十一”购物节中的销售情况,以及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态势。

在报道方式和形式上,中美两国媒体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以中国汶川地震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为例引言:突发事件因为具有突然性、新鲜性、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成为新闻的一个亮点,传播速度非常惊人。

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都居住在一个信息的地球村里,且不要说像美国“9·11”那样震撼世界的突发事件瞬间传遍世界,信息的传播达到了惊人的速度,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新闻都在无国界的传播当中,这是任何决策者所无法阻挡的。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从国内媒体如何报道汶川地震出发,分析我国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上,选取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从而对国内外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着重比较中外报道突发性事件的立场、角度、意识形态、政治利益等方面的不同,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国外优秀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反省如何加强国内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用中华民族的声音引领国内以及国际舆论。

一、突发事件㈠突发事件的定义所谓突发事件,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①㈡突发事件的报道突发事件本身就备受大众关注,更为媒体竞相传播。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的性质往往具有负面性、不确定性、危害性乃至灾难性,历来是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来源之一,易于产生热点效应。

那么,下面就是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几个基本要求:首先,必须确保内容的真实客观。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真实性就是报道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对公众传播信息时最基本的要求。

中西新闻报道叙事差异比较研究

中西新闻报道叙事差异比较研究

中西新闻报道叙事差异比较研究(赵强南宁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530001 )摘要:西方新闻报道像写故事一样,给读者客观、悬念、刺激感,而我们中国新闻报道像写报告一样,讲究准确、直观、详细。

那么是什么造成中西在新闻报道叙事上的差异,在市场经济越发完善的中国,我国的新闻报道叙事的手法会不会再将来和西方新闻报道手法趋同,或者说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作手法,形成一种新的报道叙事方式和技巧,本文试图揭示西方发达国家私营媒介新闻报道叙事手法产生的原因,希望对中国学者产生启迪。

关键词中西、新闻报道、差异、自由贸易区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建成,中国的发展开始影响世界。

正如泰国《东亚日报》所言:“中国正真站起来了,成为世界大国。

”10月3日,同为金砖四国的发展中国家巴西里约热内卢获得2016年奥运会主办权。

而巴西人在申奥陈述中特别提到北京奥运会成功鼓舞了他们。

每年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也吸引了世界关注。

另外,南宁是除北京以外,唯一设有大使馆区的城市,也是继北京之后,第二个开通国际列车的城市。

这些新闻事件,都被中国和西方国家广泛报道。

但是同一事件,西方媒体报道叙事和中国媒体产生差异,导致西方受众的误读,而不是真实的新闻事件,这种差异不可小视。

什么是新闻报道文本的叙事?“文本(text)的原意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即文学作品的物理印刷品或制成品”1。

同理,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新闻报道文本:是一种新闻的印刷形式或者说是书写形式的总称。

即我们看到的报纸的新闻手稿、及广播电视新闻的文案等等文字性新闻作品。

“新闻文本属于叙事文本,叙事是新闻报道的本质属性”。

1.新闻报道叙事差异的历史原因(1)记者本身的素质。

特别是记者和政府关系的差异。

这个在新闻报道中表现的很明显。

西方发达国家新闻记者和政府关系密切,但又保持中中立色彩。

记者和政府中的许多官员是朋友关系,记者可以很方便的从政府那里获得想要的信息。

中国新闻记者和政府是上下级服从关系,记者必须服从于政府的安排,听命于政府官员的指导和要求。

从一般性报道语言谈中西方新闻语言比较--

从一般性报道语言谈中西方新闻语言比较--

从一般性报道谈中西方新闻语言比较吴建清1(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61)内容提要: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政论语言等一样,是一种书面语言。

本文通过对大量报刊新闻的阅读和分析,发现中西方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上遵循了简短精悍、准确具体等共性,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新闻语言必定有各自的特点,体现各自的风格。

本文拟就一般性新闻报道这一手段,运用比较法来探讨中西方语用的异同。

关键词:语体语用比较新闻报道1. 引子“语言是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最佳载体”(邵培仁,2000),记者写新闻报道,离不开语言。

语言运用得好与差,对新闻作品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

新闻语言是指与文学语言、政论语言、科学语言等行业语言相区别的,专门用于表达新闻事实的特殊语言。

它既有普通语言的共性,又有新闻语言自身的个性。

因此,运用新闻语言表达新闻事实,既要尊重一般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也要符合新闻语言表达的特殊规律。

语言是事实的载体,是新闻报道的直接表现形式。

新闻报道的语言是否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将直接影响事实的表达,直接影响报道的质量和可读性。

对于新闻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中西方各具特色,我们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2. 从一般性新闻报道谈中西方新闻语言的特色2.1 西方新闻语言的报道与特色:2.1.1 西方新闻记者写新闻似乎是“惜墨如金”,努力做到简洁明了、要点突出、短小精悍。

短小精悍是西方新闻写作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色。

为了使报道短小精悍,他们把句子和段落尽量缩短,但每个段落必须做到统一、连贯、有力;短的句子还是要通顺。

其次是简练。

美联社(AP, the Associated Press)专门把“简短”(shortness)作为编辑守则中的一条,规定:“学不会把文章写得简洁有力的人,不必想为美联社写作。

”(程道才,2004)其他西方国家也莫不如此。

简洁明快的风格,在西方的新闻报道中随处可见,而在导语(lead)中则体现得最为明显。

美国和中国的媒体呈现方式有何不同?

美国和中国的媒体呈现方式有何不同?

美国和中国的媒体呈现方式有何不同?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媒体已成为全球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

虽然美国和中国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但两国的媒体呈现方式却存在大量的差异和差异化。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美国和中国的媒体呈现方式的不同之处。

一、新闻内容美国的媒体注重传递事实和真相,强调新闻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美国媒体也喜欢将新闻制作成故事的形式,注重新闻的娱乐性。

此外,美国的媒体还倾向于报道新闻事件的背景和历史背景,而不只是关注事件的发生本身。

中国的媒体大多受到国家政策控制,新闻内容往往反映了国家的政策和观点。

中国的媒体报道重点往往放在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上,而对于国际新闻的涉及相对较少。

此外,中国媒体往往使用正式语言和措辞,喜欢使用官方文风,注重党和国家的先进性和正确性。

二、自由度与监管美国传媒自由度很高,在美国宪法中规定了言论自由的权利,新闻媒体能够相对独立地报道新闻和观点。

同时,美国的媒体还受到一些自我监管组织的监管,如美国广播协会和美国新闻出版协会。

这些组织对媒体的道德要求和报道准确性等方面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和标准。

相比之下,中国的传媒环境受到了比较严格的政府监管,媒体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往往需要经过审查和审批。

在国内,媒体所能够报道的领域和内容都受到了政治和社会因素的限制。

同时,在中国,媒体自我监督组织存在但不太普及,大多数组织都属于官方机构。

三、语言和表现手法美国的媒体使用大众化的语言,通俗易懂,注重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新闻内容。

同时,美国媒体还注重创意和原创性,在报道风格上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美国的媒体也比较重视多媒体表现形式,如音频和视频等。

相比之下,中国的媒体语言往往较为正式,使用官方语言表述新闻事件。

在报道方式上,中国的媒体常常使用较为理性和客观的表述方式,注重正式性和准确度。

中国的媒体使用多媒体表现形式相对较少,尽管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网络视频和音频媒体。

结论美国和中国的媒体呈现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新闻内容、自由度与监管、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新闻报道特点之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特点之比较

94学术探讨中西方新闻报道特点之比较王建华(山东建筑大学 宣传部,山东 济南 250000)摘 要:新闻报道即大众传播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和加工,面向受众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

中西方文化价值和意识理念的不同,最终造成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化。

本文着重探讨了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下新闻报道的特点。

关键词:中西方;新闻;价值观;比较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21-0094-01一、中国强调人物的时代精神,西方注重体现个人价值观长久以来,中国新闻的定位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政治正确是压倒一切的需求。

因此,中国的新闻报道特别注重弘扬时代精神和正能量,从人物的思想意识入手,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记,反映时代精神。

新闻稿件描摹典型人物的思想、情感的发展,从而体现人物的时代风貌。

中国新闻的价值观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将人物事件放在国家民族的大背景下,强调人的政治思想立场,提倡为国家民族大业或是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奉献的精神。

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重在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追求自由的价值观。

因此,西方的新闻报道带有浓厚的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色彩,突出个人的社会存在感。

西方的人物报道通常从人的性格入手,以人物个性为重点展现人物事件的发展状态。

所以,西方的报道资料非常重视体现人物个性方面的东西,如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说话的声音语调、肢体语言等,彰显人物性格特点,吸引读者的注意。

例如,2015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物,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物个性突出,形象和情感都很饱满。

西方记者善于通过新闻人物的动作、外表、语言等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人物的鲜明个性呈现给受众。

二、中国新闻报道注重维护国家形象,西方新闻报道注重揭露现实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深远,追求统一,追求和谐,偏重合作,群体意识强。

“思想大一统”和“王权观念”至今对新闻媒体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新闻报道有着较强的社会政治色彩,重要的新闻媒体通常只关注重大新闻的报道,并且遵循一定的传统规则要求,特大新闻报道通常与社会当前的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是由文化、历史、政治、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也体现在了新闻报道中。

在中西方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第一,中西方新闻报道的观众面向不同。

中西方的观众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新闻报道中,这种差异显得尤为明显。

中文媒体的观众往往需要的是一份更加详尽、丰富而又深刻的报道,而西方媒体更加强调新闻的迅速和简洁,即所谓的“10秒钟新闻”。

因此,西方媒体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内将新闻传达出去,而中文媒体往往更加注重新闻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更多的信息和分析。

例如,中西方报道香港反送中事件的立场和方式就存在较大差异。

西方媒体强调新闻的及时性,尤其是一些英语国家的主流媒体,他们的报道往往更加简洁,突出“警方与示威者冲突”的重点,同时同时也会提到其中涉及“自由民主”的部分内容。

而在中文媒体中,除了简洁明了的新闻概述之外,还经常出现了对香港历史、政治、社会生活的介绍和分析,这可能是因为中文媒体的受众需要对事件和背景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二,中西方新闻报道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同。

中西方新闻媒体基于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对新闻事件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

西方媒体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人权、民主,而中文媒体中很多则强调家庭、亲情、忠诚、礼仪等传统价值。

因此,中西方媒体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常常存在着不一致的价值判断,表现在情感上的关注点、词汇用语等方面。

例如,关于新冠病毒的报道,中文媒体中常常强调了国家的一些努力和计划,强调中国政府做出的特殊贡献,对抗病毒和保护人民的作用。

而在西方社交媒体中,则经常发表有关世卫组织态度的文章,发表有关新冠病毒治疗的文章。

这些文章往往强调西方的科技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强调政府的开放和直接的应对措施。

这种评判标准的不同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更表现为两方的政治、经济上的代价。

有关中国高考的中外新闻报道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曼谷邮报》为例

有关中国高考的中外新闻报道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曼谷邮报》为例

收稿日期:2019-12-10作者简介:石钰婧,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与新媒体研究。

有关中国高考的中外新闻报道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曼谷邮报》为例石钰婧(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下重要的一环———高考,也顺着全球化的潮流而逐渐被世界各国所熟悉。

这场被称为“全球最难”的年度考试,在深深触动国人神经的同时,也激起了外国媒体和网友的浓厚兴趣。

作为亲中代表的泰国,该国媒体对中国高考的报道显现出泰媒对中国教育体制的真实看法。

与中国的报道相对比,能够看到中泰报道高考之间的差异,从而能进一步发现中国现有教育制度的优缺点,或能帮助中国从评论中收获对高考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高考;报道对比分析;语料库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122(2020)06 0087 05 一、引 言《中国日报》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英文日报,是国外人士了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主要信息来源,是目前中国被国外媒体转载最多的报纸。

《曼谷邮报》是泰国主要的英语报纸,主要在曼谷发行。

该报自1999年起,每年都提供半年份的泰国经济报告。

通过该报纸,每天数以万计的各国读者获得关于泰王国的政治、财经、教育、交通、旅游、就业信息,以及增进自己的英文水平。

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

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

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二是西方现代考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近年来,高考扼杀学生创造力、导致学生压力过大的质疑之声也越来越多,因此中国也正在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

中外媒体对中国“高考”报道的不同视角、信源选择以及修饰高考的短语搭配的差异体现出中外对“高考”的不同态度,进而可以看到本土媒体和外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差异,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跨文化传播中的新闻叙事方式比较

跨文化传播中的新闻叙事方式比较

跨文化传播中的新闻叙事方式比较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传播变得日益频繁和重要。

新闻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传播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叙事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效果,也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思维方式。

一、中西方新闻叙事方式的差异中国的新闻叙事方式往往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报道事件时,通常会先提供一个宏观的背景介绍,将事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环境中进行考量。

这种叙事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在报道一场自然灾害时,中国的新闻可能会先介绍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上的灾害情况,以及政府的长期防灾减灾政策,然后再详细报道本次灾害的具体情况和救援工作。

相比之下,西方的新闻叙事方式更倾向于个体性和具体性。

他们更注重从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入手,通过讲述个人的经历和故事来吸引读者。

在报道同样的自然灾害时,西方新闻可能会聚焦于某个受灾家庭的遭遇,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展现灾害的影响和救援的紧迫性。

此外,中国新闻在叙事时常常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注重传递正能量和积极的信息。

而西方新闻则更强调新闻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政府和社会问题的监督和批评较为常见。

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语言是新闻叙事的重要工具,不同文化在语言表达上的习惯也影响着新闻叙事方式。

中文新闻语言相对较为含蓄和委婉,常常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观点。

在描述事件时,更注重语言的优美和韵律,用词较为丰富和华丽。

例如,“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这样的表述,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英文新闻语言则更加直接和简洁,注重事实的陈述和逻辑的清晰。

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具体的数据和实例来支持观点,语言表达较为客观和理性。

这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对于情感表达和理性思考的不同侧重点。

三、视觉呈现的差异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的视觉呈现方式也成为了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新闻传播差异比较

中西新闻传播差异比较
一 、 中 西 新 闻传 播 理 念 比较 新 闻报 道 是 大 众 传 播 者 利 用 大 众 传 播 媒 介 ,通 过 对新 闻 事 实 的选 择 和加 工 .向受 众 传 播 信 息 的一 种 活动 。中 西 新 闻 传 播 报 道理 念 的分 歧 在 于 新 闻 报 道 的 观 念 不 同 ,新 闻报 道 观 念 是人 们 关 于新 闻报 道 的一 系 列看 法 、观 点 的 累 积 和 整 理 ,是 对 新 闻事 实 的选 择 和 加 工 之后 的 价 值 取 向 和 思 维 定 式 。 中 西 方 都 强 调在 新 闻报 道 中要 用 事 实 说 话 ,但 就 这 一 点 ,双 方 有 着 截 然 不 同 的 观念 。 首 先 .以体 育赛 事 报 道 为 例 。 中方 以夺 金 牌 为 中心 ,紧 紧 同绕 金牌 的意 义 而 论 ,运 动员 是叙 述 整 个 事 件 的线 索 。赛 事 以 赛 场 的运 动员 为主 .紧 紧 围绕 赛 事 进 行 写作 。 赛 事 中 “不会 再 有 任 何 闪 失 ,不 会 再 给 对 手 任 何 机 会 ”等 主 观 性 的语 言 极 富 有 情 感 煽 动 性 。而 西 方 报 道 则 就赛 事 而 论 ,紧 紧 围绕 运 动 员 而 写 ,突 出选 手 的 个 人 成 绩 ,也 报 道 了 赛 事 奖 金 。 即使 有 对 比赛 发 展 的 预测 ,也 依 旧 以赛 事 为 主 ,不 脱 离 运 动 员 。 其 次 ,就 新 闻的 真 实 性 而 言 。 真 实性 是 新 闻 的第 一 生 命 , 中西 方 都 将 新 闻 的真 实 性 置 于 重 要地 位 ,但在 表现 手 法 上 双 方 有很 大 的差 异 。 中 国人 善 于 从 整 体来 看 待 问题 ,新 闻报 道 更 多 的 是关 注 事 件 整 体概 貌 而 非 事 实 细 节 的真 实 ,从更 广 阔 的视 角 去 考察 事 实 、挖 掘 事 实 的 内 涵 和 意义 。而 西 方 国 家 注重 的是 事 实 ,强 调事 实 的客 观 性 。 西 方新 闻报 道 经 常将 真 实性 与客 观 性 联 系起 来 考 察 ,以事 实 报 道 为其 核 心 ,强 调 客 观 中性 的 立 场 。 二 、中西 新 闻写 作 理 念 比 较 新 闻 写作 是 一个 思 维 的 运 作 过 程 , 由 于受 到 的 文 化 传 统 影 响 不 同 ,一 个 记 者 的 认 知 结 构 决 定 了 他 思 维 方 式 的不 同 ,从 而 使 新 闻 作 品 写作 特 征 不 同 。 就 “新 闻 文 体 ”而 言 ,“新 闻 文 体 ”是 新 闻 的体 裁 、样 式 ,是 媒 体 传 播 的 新 闻 报 道 的 具 体 而 又 不 同 的 载体 形 式 ,是 新 闻事 实 在 新 闻 报 道 中呈 现 出 的 信 息 内容 、表 达 特 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 结 构 方 式 的 整 体 形 态 。 受 社会 政 治 、经 济 及 文 化 传 统 等 诸 多 因素 影 响 ,加 之 新 闻 事 业 所 走 过 的 道 路 不 同 。 中西 新 闻界 对 新 闻 文 体 的认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新闻中外媒体叙事模式差异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新闻中外媒体叙事模式差异

这不仅拓展 了叙事学 的研 究领域 ,更 为我们解读 非文学文 都会或多或 少地影响读者对 客观事件本 身的看法和态度 ,
本提供 了崭 新的思路 。英 国翻译理论家莫 娜 ・贝克 ( o a 如 对 某 个 细 节 的 刻 意 强 调 或 对 某 一 重 要 内 容 的 故 意 淡 化 。 M n
参 考 文献 :
[ 广州外国语 学院. 1 ] 泰汉词典 [ . M 曼谷:泰 国南美有限公 司联合香港商务 印书馆 ,2 0. 】 01
【] 2 刘月华等.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 . M. 07 【] 3 吕叔 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 【 北京:商务印书馆 ,2 0 . 哪. 08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新闻
中外媒体叙事模式差异
口李家春
摘 要 :2 1 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得到 了中外媒体 的竞相报道。媒 体在 意识形 态的支配下 ,出于不同的政治 0 0 立场,会有 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事实进行 不同方 式的建构 ,从 而引导读者走向媒体预先选择设定的意义。本文 以中
外主流媒 体对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新 闻报道作 为考察对 象,总结中外新 闻报道在叙 事模 式上的异 同,包括事 实建
[ 房玉清. 4 】 实用汉语语法 []北京:北京语 言大学 出版社 ,2 0 . M. 09
[] 5 1 Ⅵ自 'i n 甘 1 1 1 u ( 0 6). ^I" 1 1 Ⅵn U { 神 20
【]嚣 口 Lu H马 1 n u . vn 日 呐 H 嗣 爵I( 9 4). 6Lu d 为 'L匹 u Ⅵ f 葺u L n 1 —. ‘ 钉 1 1 1 9
闻叙事和翻译研 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二 、新 闻话 语 的事 实 建构 2 1 年 广 州 亚 运 会 即第 十 六 届 亚 运 会 是 继 北 京 奥 运 会 0O

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分析比较

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分析比较

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分析比较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途径,而不同国家的新闻报道往往受到各自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框架和视角。

本文将对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报道方式、内容呈现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同点。

一、报道方式在报道方式上,中外新闻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的新闻报道往往以正面报道为主,强调政府政策的积极影响和成就,对负面信息进行控制和过滤。

而西方国家的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客观、公正,对政府和权力进行监督,报道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注重新闻价值观念,强调新闻真实性和独立性,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导向的影响。

二、内容呈现在内容呈现方面,中外新闻报道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报道内容往往偏向正面,对一些敏感话题进行避讳。

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开放和包容,对各种观点和声音都给予平等对待,报道更加多元化和深入。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注重事实真相的还原,追求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报道内容受到一定限制。

三、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上,中外新闻报道也有所不同。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强调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强调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道内容往往带有明显的价值导向。

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报道更加注重人权和民主价值。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强调新闻的社会监督功能,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导向和国家利益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报道方式、内容呈现和价值取向等方面。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注重政治导向和国家利益,报道内容受到一定限制;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客观、公正,强调新闻的独立性和社会监督功能。

不同框架下的新闻报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特点。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新闻报道之间的交流与对比将更加频繁,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新闻报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比较分析

言将其 表现出来 , 向读者 呈现 出新 闻事 件 的整体 面 貌 及相关 的内部 联 系 , 加深 读者 对整 体事 件 的理解 并启
迪他们对此事件作进一 步的思考 。所 以中 国媒 体更倾 向于题材较为严肃 , 着重 于思 想性 、 指导 性和知 识性 的 政治经济 科技 这 一类 “ 硬 新 闻” , 其 特 点是 稳 健保 守 。
方 面 分 析 产 生 此 差 异 的 原 因。
关键词 : 新 闻写 作 ; 价值观 ; 文体 ; 语 言
中 图分 类号 : H 3 1 9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8 — 6 7 1 4 ( 2 0 1 7 ) 0 6 - 0 0 4 1 - 0 2
新闻报道是记者通过新 闻媒 介用新 闻语言 向读 者


样, 对读者产生深刻 的影 响。由于 中国和西方 国家位 于
不同的地域 , 分别有 着悠长 的历史 和丰富 的文化 , 所 以
趣 的形象元素 , 比如 具体 的人 物 、 复杂 的场 面、 典 型 的 细节等 , 而后用 流 畅朴实 的行 文 , 充 满感 情 的笔触 , 将 新 闻事件细致生 动地 描绘 出来 , 从而 使读 者 的感官 受 到强烈的感染 , 因此 也就 获得 了人 们 的关注 。 中国记 者采写新闻时 , 常 常是 先对其 掌 握 的具 体感 性 材料 进 行抽象加工和概 括 , 然后 根 据新 闻事实 的特点 总结 其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6 7 1 4 . 2 0 1 7 . 0 6 . 0 1 9
林 区教 学
Tea chi ng o f For e s t r y Regi on

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究

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究

四、结论与启示
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在风格、内容及受众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国际新 闻报道以官方发布为主,强调权威性和公信力;而美国国际新闻报道则更加多元 化和市场化,注重客观性和真实性。在内容上,中国国际新闻报道以政治、经济 为主,国家形象和利益的维护;而美国国际新闻报道涵盖更广泛的内容,全球热 点问题和普世价值。受众方面,中国国际新闻报道主要面向国内民众和海外华人 华侨;而美国国际新闻报道则面向全球受众。
三、受众特点
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受众主要是国内民众和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对中国感兴 趣的外国人士。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面临一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中国媒体正在努力提高国际化程度,增加外语 报道和本土化内容。
美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受众则面向全球。美国媒体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和传 播效果,其报道往往能够影响全球舆论。为了吸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美国 媒体在报道中注重本土化策略的实施,当地文化和事件,以增强与受众的关联性 和共鸣。
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 究
01 一、报道风格
目录
02 二、报道内容
03 三、受众特点
04 四、结论与启示
05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新闻报道在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其国际 新闻报道风格和特点各异,对两国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 次演示旨在探讨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的异同,以期为两国间的相互理解和国际 传播提供参考。
3、报道时效性有待提高。在某些国际突发事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往 往不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导致错失报道先机。
二、面临的挑战
1、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国际新闻报道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全球政治、经 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国际新闻报道的难度和压力也在逐步加大。如何在纷繁复杂 的国际形势下准确、客观地传递信息,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面临的一大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篇一:中外新闻报道对比】中外新闻报道对比摘要:分别列出中国和外国对哥本哈根峰会没取得显著成果的报道,而后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历史环境。

新华社的报道: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义务导致关键问题进展甚微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江国成)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代表团谈判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原因是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他们在有关国际公约和议定书的义务。

解振华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技术等关键问题不断提出建议,但发达国家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未给予正面回应,导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

他说,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上,发达国家不仅想方设法逃避到2020年的中期量化减排义务,还试图通过将矛头指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来转嫁减排义务,转移谈判焦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理应承担其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

但现实是,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几十年后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持续增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高,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也与科学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有相当大的距离”。

他说,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提出很高的减排要求,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解振华说,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一直强调私营部门和碳市场的作用,试图逃避发达国家政府公共资金的出资义务,甚至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出资,或是给发展中国家使用资金设置各种前提条件。

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尽管发达国家在资金方面做出了一些承诺,但没有明确各国长期资金承诺的金额,也没有明确短期资金的来源,更没有明确短期资金如何落实。

谈到技术转让问题时,解振华说,在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压力下,发达国家勉强同意建立一个技术机制,但极力将这一机制弱化为只有信息交流和咨询的功能,这样的机制无法使技术转让实实在在地发生,与发展中国家用得起、用得上气候友好技术的希望相去甚远。

他说,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后,中国政府将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高度负责的态度,继续坚定不移地采取减缓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同国际社会一道,在哥本哈根会议成果的基础上,为在墨西哥会议完成巴厘路线图谈判做出不懈努力。

路透社的报道:译文哥本哈根(路透社) -美国总统奥巴马已与印度,南非,中国和巴西在周五达成气候协议。

the deal outlined fell far short of the ambitions for the copenhagen summit.该协议反应了哥本哈根首脑会议的成果寥寥无几。

下面是名为“哥本哈根协议的要点”的文章* long-term goals *长期目标deep cuts in global emissions are required according to science...with a view to reduce global emissions so as to hold the increase in global temperature below 2 degrees celsius.在全球排放量“,要求以科学的方式大幅度削减.以期减少全球排放量,以保持全球气温上升在摄氏2度以下。

”* legally binding deal *法律约束力牌a proposal attached to the accord calls for a legally binding treaty to be pinned down by the end of next year.该协议所附的提案要求将刊登在明年年底颁布的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

* financing for poor nations *资助贫穷国家the text says: developed countries shall provide adequate, predictable and sustainable financial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capacity-building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daptation a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文中说:“发达国家应提供足够的,可预见和可持续的财政资源,技术和能力建设,以支持发展中国家行动的实施。

”it mentions as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and in need of help are 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and countries in africa.报告提到特别脆弱和需要帮助的是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

上海有色金属:哥本哈根协议要点developed countries set a goal of mobilizing jointly $100 billion a year by 2020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funds will come from a wide variety of sources, public and private,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发达国家设定了到2020年共同筹集1000亿美元,每年以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要的目标。

这笔资金将来自不同的地方,各种公共和私人,双边和多边的。

”an annex carries the following short-term financing pledge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2010-2012:附件,以下简称:发达国家的长期资助的2010-2012年认捐:eu - $10.6 billion欧盟- 106亿美元japan - $11 billion日本-一百一万点零零零万美元united states - $3.6 billion美国-三十六点零零零亿美元* emissions reduction: *减排:details of mitigation plans are included in two separate annexes, one for developed country targets and one for the voluntary pledges of major developing countries.缓解计划的详细情况,包括在两个单独的附件,为发达国家的目标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自愿认捐之一。

these are not binding, and describe the current status of pledges -- ranging from under considera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adopted by legislation for the european union.这些都是不具约束力,并说明承诺的现状-从“正在考虑”为美国的“立法通过了”欧洲联盟。

* verification *验证a sticking point for a deal, largely because china refused to accept international controls, the section on monitoring of developing nation pledges is one of the longest in the accord.坚持一个交易点,主要是因为中国拒绝接受国际管制,这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监测部分是协议中最长的一个。

it says emerging economies must monitor their efforts and report the results to the united nations every two years, with some international checks to meet western transparency concerns but to ensure that national sovereignty is respected.报告说,新兴经济体必须监测和报告其努力结果向联合国每隔两年,一些国际检查,以满足西方的透明度问题,但“以确保国家主权得到尊重。

”被拒绝。

*森林保护the accord recognizes the importance of reducing emissi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and the need to enhance removals 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by forests, and agrees to provide positive incentives to fund such action with financial resources from the developed world.该协定“承认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需要加强森林清除或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并同意提供“积极的鼓励措施”,以基金,来自发达国家的财政资源的这种行动。

* carbon markets *碳市场mentioned, but not in detail.提到,但不详细。

the accord says: we decide to pursue various approaches, including opportunities to use markets to enhance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and to promote mitigations actions.该协议说:“我们决定采取各种方法,包括利用市场的机会,以提高成本效益,并促进缓解行动。

”对比:以上是两篇关于哥本哈根峰会的报道,选取的是新华社和路透社的报道,上面一篇是代表中方观点的新华社的报道,第二篇是在此代表西方国家舆论的路透社在这方面的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