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课件第八章
动物生理学8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第一节 能量代谢
➢ Atwater-Rosa呼吸热量计(引自教材)
第一节 能量代谢
拉瓦锡冰套热量计(引自教材)
第一节 能量代谢
2. 间接测热法(indirect calorimetry) 2.1 测量原理 葡萄糖氧化定比关系:C6H12O6+6O2→6CO2+6H2O+△H。不 论经过什么样中间步骤,也不论反应条件差异多大,定比关 系不变,是能量代谢间接测热法的重要依据。 原理:利用定比关系,查出一定时间内整个机体氧化分解的 糖、脂肪、蛋白质各多少,据此计算出该段时间内整个机体 所释放出热量。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每种营养物质氧化 分解时产生的能量有多少(食物热价);二是分清三种营养物 质各氧化了多少。
第八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 目的要求:掌握人体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的基本 原理,能够采用间接法测算代谢率。
❖ 主要内容:能量代谢、体温及其调节。 ❖ 本章重点:重点掌握基本概念、间接法测定代谢
率的原理步骤,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人体的产 热和散热机制、体温调节机制。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概述: 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
17.0 17.0 16.7
耗氧量 CO2 氧热价 RQ (L/g) 产量 (kJ/L)
(L/g)
0.83 0.83 21.0 1.00
蛋白质 23.5 18.0 16.7 0.95 0.76 18.8 0.80 脂肪 39.8 39.8 37.7 2.03 1.43 19.7 0.71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移和利用。1卡=4.187焦耳 。 来源:糖、脂肪和蛋白质在氧化过程中生成CO2和 H2O,同
时释放能量。其中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散发),维持体温, 其余不足50%以高能磷酸键的形式贮存于体内供利用。 能量利用形式: ATP提供合成各种细胞组成分子、物质主动 转运、维持细胞膜电位、肌肉收缩和舒张等的能量。除骨骼 肌运动所完成的机械功以外,其余的能量最后都转变为热能。 热能是最“低级”形式能,不能转化、不能作功。
动物生理学课件 chapt8 内分泌生理
基组成,其中由NH2 终端起始的24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是这 个分子具有活性所必要的。 ACTH能刺激硬骨鱼类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的产生。
促黑激素(MSH)
硬骨鱼类存在两种MSH,即α-MSH和β-MSH。 例如大麻哈鱼的α-MSH除未被乙酰化的N-末端之外, 和哺乳类的α-MSH结构相似,都是由13个氨基酸残基 组成。β-MSH和哺乳类的非常相似,是由18个氨基酸 残基组成的多肽。 在硬骨鱼类,体色的变化部分地受交感神经系统控 制的,同时亦为MSH所调节。
6、甲状腺素还对鱼体色有影响。 例如,鳟鱼在甲状腺切除后皮肤的黑色素着色增强, 这是由于皮肤单位面积黑色素细胞的数量增加的结果。
7、甲状腺激素能影响硬骨鱼类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和行为。 例如虹鱂经过甲状腺激素处理后使游泳活动受影响而增加 跳跃的行为活动,耗氧量没有增加。甲状腺激素这种行为 的作用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影响有关。 例如,甲状腺激素能增强金鱼嗅球神经元的反应敏感性, 能使金鱼端脑和间脑的电活动性发生变化。
(1) 多巴胺 (Dopamine,DA):多巴胺起着刺激GH释放的作用。使用不 同类型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拮抗物的综合研究证明多巴胺是和金鱼脑垂 体生长激素细胞的D-1型受体相结合而刺激GH释放的。鱼类生殖内分泌 学的研究业已证明多巴胺是通过和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的D-2型受体 相结合而抑制GtH释放。这表明多巴胺作为鱼类神经内分泌因子对调节 脑垂体激素的分泌活动是多功能的,它既能抑制GtH的释放,又能刺激 GH的释放。
鱼类脑垂体中TSH的含量变化很大,这可能和甲状腺参与 生殖、生长或其他代谢活动的情况有关。有些鱼类脑垂体 的TSH含量比哺乳类的高10~20倍。
动物生理学全套精品课件(2024)
2024/1/28
21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2024/1/28
物理性消化
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混合并推动食物前 进。
化学性消化
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如淀粉被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等。
吸收
经过消化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和淋巴,被机体细胞利 用。
受精与着床
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及其在子 宫内的着床过程。
妊娠与分娩
胚胎在子宫内的发育过程及分 娩机制。
生殖调控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 节等在生殖过程中的作用。
2024/1/28
27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8
28
20世纪下半叶至今
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动物生理学进入了分子 水平的研究阶段,揭示了许多生命现象的分子机制。
6
02
动物细胞的基本功能
2024/1/28
7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2024/1/28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01
脂质、蛋白质和糖类
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02
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功能
03
物质转运、信息传递、能量转换、细胞识别等
雄性生殖系统
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等,负责产生和输送精子。
雌性生殖系统
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等,负责产生和输送卵子以及 胚胎着床和发育。
生殖激素
性激素等生殖相关激素,调节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过程。
2024/1/28
26
生殖过程与生殖调控
01
02
03
04
生殖细胞生成
《动物生理》课件
动物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与运
气体交换
在肺泡中,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扩散进入 肺泡,实现气体交换。
气体运输
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满足组 织代谢的需求。
呼吸循环
动物体内的呼吸循环是由心脏、血管、肺部等器官协同完成的复杂 生理过程。
06
动物排泄系统
动物排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动物消化系统的吸收与排泄
吸收
食物经过消化后,营养物质被吸 收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供身体
使用。
排泄
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和废物通过排 泄系统排出体外,保持身体内环境 的稳定。
吸收与排泄的调节
动物通过调节吸收和排泄的量来维 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生理功能的正常 运转。
04
动物循环系统
动物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总结词:研究手段
详细描述: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动物体的生理机制和生 命活动规律。
动物生理学的意义
总结词:学科价值
详细描述: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疾病防治、动物生产和动物保护等方面都具有 重要意义,是生物学、医学、农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
结缔组织
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 能,分为固有结缔组织和软骨 、骨、血液等特殊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
产生运动,分为骨骼肌、心肌 和平滑肌。
神经组织
传导神经冲动,产生感觉,分 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动物组织的生长与发育
分化与发育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形 成各种组织和器官,最终形成完 整的个体。
生长与再生
经-体液机制实现,包括心脏活动、血管舒 缩和激素分泌等环节的协调作用。这些调节 机制对于维持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
动物生理学完整教学课件pptx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0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饲养
选择适当的实验动物,提供良 好的饲养环境,以保证实验结 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2
动物实验技术
包括手术操作、药物处理、行 为观察等,用于研究动物的生 理机能和代谢过程。
03
生理指标测定技术
运用各种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如心电图、脑电图、血压测定 等,了解动物的生理状态。
动物机体的物质代谢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阐述葡萄糖的分解代谢途径,包 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 酸化,以及糖异生和糖原合成的
过程和意义。
脂质的代谢
介绍脂质的分解代谢,包括脂肪动 员、甘油代谢和脂肪酸氧化,以及 脂质合成的过程和调控。
蛋白质的代谢
阐述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包括蛋白 质的水解、氨基酸的脱氨基和脱羧 基作用,以及氨基酸的合成和蛋白 质的生物合成。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动物机体的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呼吸道
包括鼻腔、咽、喉、气管 和支气管,具有温暖、湿 润和过滤空气的作用。
肺
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由肺泡和肺泡壁组成,具 有丰富的血管和弹性纤维 。
呼吸肌
主要包括肋间肌和膈肌, 通过收缩和舒张驱动呼吸 运动。
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消化道
由多个器官组成,共同完成一种或几 种生理功能的整体
03
动物机体的代谢与调节
动物机体的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的基本概念
解释能量代谢的定义,以及动物体内能量的 来源和去路。
ATP与能量代谢
阐述ATP在能量代谢中的核心作用,包括其 生成、储存和利用。
呼吸链与氧化磷酸化
动物生理学(课件)PPT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信息通过突触 传递。
神经纤维束
神经纤维束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结构, 负责传递信息。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体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包含细 胞核和细胞质。
树突
树突是从细胞体延伸出去的多个小突 起,负责接收信息。
轴突
轴突是神经元中唯一一条长突起,负 责传递信息。
心脏的调节
受到神经和体液等多种因素的调节, 以适应不同生理状态的需求。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血管的结构
血管的调节
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等部分, 具有收缩和舒张的特性。
受到神经和体液等多种因素的调节, 以适应不同生理状态的需求。
血管的功能
运输血液,调节血流量和血压,保障 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05
动物生理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动物生理学的探索,如希波克拉底 的四体液说等。
学科建立
17世纪,随着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出现,科学家开始深入研究动物组 织的结构和功能,标志着动物生理学的建立。
学科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迅速发 展,动物生理学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从单 细胞生物到多细胞复杂生物的各 种动物,特别是脊椎动物和无脊 椎动物。
动物生理学的意义与价值
意义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生命现象 的本质、探索生物体的奥秘、促进生 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
动物生理学在医学、农业、生态学等 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人类 健康、动物养殖、环境保护等方面也 有重要影响。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课件
第八章 泌 尿 第九章 肌 肉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 内分泌 第十二章 生 殖 第十三章 泌 乳
•
1、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
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
2、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
绪论
2、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 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 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内分泌(endocrine) 作用方式: 旁分泌(paracrine)
自分泌(autocrine) 特 点: 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特 点: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 节的补充。
绪论
六、动物体内的控制系统(图示)
1、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
(Open loop system) 系统内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反过来影响控 制部分的活动。
2、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
(Closed loop system)
绪论
反馈调节(Feedback):
整合生理学
➢ 整合 (integration) ➢ 对生命个体来说:时间和空间的整合(“联系
”和“发展”) ➢ 对生态系统来说:动物、环境和人的协调共存
和可持续发展
绪论
小 结(Summary)
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内环境与稳态 五、高等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 六、动物体内的控制系统
• 多利是由三只母羊的基 因克隆的。
体细胞克隆技术分4个步骤:
动物生理学(全套课件631P)
目录
• 动物生理学概述 • 动物细胞的基本功能 • 动物体的循环与运输功能 • 动物体的呼吸功能 • 动物体的消化与吸收功能 • 动物体的排泄与生殖功能
01
动物生理学概述
Chapter
动物生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动物生理学的定义
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现象及 其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 重要分支。
02
动物细胞的基本功能
Chapter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01
脂质、蛋白质和糖类
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02
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功能
03
物质运输、信息传递、能量转换、细胞识别等
细胞质的组成与功能
细胞质的主要成分
水、无机盐、脂质、蛋白质、糖类、核酸等
细胞质的结构
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
细胞质的功能
静脉
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 回心脏,管壁较薄,弹性 小
毛细血管
连接动脉和静脉,实现血 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 交换
淋巴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淋巴液
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形 成的液体,含有淋巴细
胞和抗体等
淋巴管
输送淋巴液的管道,遍 布全身各部位
淋巴结
过滤淋巴液中的细菌、 病毒等异物,产生淋巴
细胞和抗体
淋巴器官
研究对象
动物生理学主要研究动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括 人类)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 、过程、机制及其调节。
动物生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动物生理学
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和实验,积累了一 些关于动物生理的初步知识。
文艺复兴至19世纪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动物生理学逐 渐从哲学和医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 门实验科学。
动物生理学 第八章被皮系统
角质形成细胞
分为生发层、颗粒层、角质层。在无毛的皮 肤颗粒层和角质层之间为透明层。
(1)生发层 生发层位于表皮的最深层,增 生能力很强,它不断地分裂增生产生新的表 皮细胞,补充表皮脱落的细胞,细胞可见分 裂相,该层分为基底层和棘层。
颗粒层:2~3层梭形细胞,强嗜碱性。 含有板层颗粒,呈现退化相。
构造:毛干:毛小皮和皮质和髓质
毛根-窦毛
毛囊
毛小球
皮脂腺
分泌部 导管部
汗腺
乳腺:实质和间质
分泌部
导管部:内-间-输乳管-乳池-
乳头管
第八章被皮系统
被皮系统由皮肤及其衍生物组成。皮肤被覆 于动物的体表,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在身体 的特殊部位,皮肤演变成特殊的结构,如毛、 汗腺、皮脂腺、乳腺、蹄、角、喙、冠、尾 脂腺等。称为皮肤的衍生物。
一 、皮肤
皮肤的功能 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功能:
主要是保护功能。保护内部器官、防止 水分的蒸发,排出代谢废物,感觉、调 节体温,储藏吸收某些营养物质的功能。 皮肤的黑素细胞还可防止紫外线的灼伤, 另外,皮脂腺有润滑作用。
皮肤的结构
皮肤属于膜性器官,结构分层。由表皮、 真皮组成,借皮下组织和深层组织相连。 皮肤的厚薄依照家畜的种类、年龄、性 别、分布的位置不同而不同。覆盖于条 表的大部分为有毛的薄皮肤,而分步于 鼻镜、足垫、乳头等处的皮肤多为无毛 的厚皮肤。在细微处有差别,但大致结 构相同。
(一)表皮
表皮为皮肤的浅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 皮组成,构成表皮的细胞分为两类(一)角 质形成细胞 占表皮细胞的绝大多数,它们 在分化中不断角化并脱落(二)非角质形成 细胞 数量较少,散在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 包括黑色素细胞,郎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 胞,它们各有特殊的功能,与表皮角化无关。
动物生理学 第八章
第八章一、名词解释DA0108A01cholinergic fiber(胆碱能纤维):凡是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DA0108A02adrenergic receptor(肾上腺素能受体):能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
DA0108A03antagonist(拮抗剂):只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能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物质。
DA0108A04agonist(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能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物质。
DA0108B01neurotransmitter(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DA0108B02stretch reflex(牵张反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DA0108B03adequate stimulus(适宜刺激):对某个感受器最敏感的能量变化形式(刺激)。
DA0108C01synaptic delay(突触延搁):每个突触传递过程消耗的时间。
DA0108C02varicosity(曲张体):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在分支上形成串珠状的膨大结构,称为曲张体,能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相邻的效应器。
DA0108A01cholinergic fiber(胆碱能纤维):凡是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DA0108A02adrenergic receptor(肾上腺素能受体):能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
DA0108A03antagonist(拮抗剂):只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能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物质。
DA0108A04agonist(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能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物质。
DA0108B01neurotransmitter(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动物生理学08第八章 共82页
(1)结构和功能完整性
(2)绝缘性
(3)双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
(5)不衰减性
8.1.1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3)神经胶质(neuroglia)
(1) 基本形态 周围神经系统:雪旺氏细胞等 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
8.1.2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
8.3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8.3.1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8.3.2 视觉
1.物像的形成与眼的折光调节
(1) 眼的折光系统
8.3.2 视觉
1.物像的形成与眼的折光调节 • (2) 眼的折光调节
BACK
8.1.2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
1)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3) 突触传递(图) 兴奋性突触传递机理 抑制性突触传递机理
8.1.2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 1)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4) 突触传递的特征 A. 单向传布 B. 突触延搁 C. 总和作用 D. 兴奋节律的改变 E.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肾上腺突触的递质化学 MAO,单胺氧化酶;NE,去甲肾上腺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1.3 神经递质和受体
2)受体
受体(receptor):指细胞膜或
细胞内能与激素、递质或调质等代学物质发生
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蛋白质分子。
(1)胆碱能受体 M型受体
M1受体 M2受体 M3受体
(2) 肾上腺素能受体
α 受体
α 1受体 α 2受体
动物生理学 第八章
BACK
8.1.2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
1)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3) 突触传递
兴奋性突触传递机理
抑制性突触传递机理
8.1.2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
1)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4) 突触传递的特征
A. 单向传布
B. 突触延搁
8.3.5 嗅觉与味觉
• 1.嗅觉 1)7种基本气味。即乙醚味、薄荷味、樟 脑味、花卉味、麝香味、腐臭味和辛辣味 2)不同气味的产生和传导: 3)嗅觉产生的分子机制:
8.3.5 嗅觉与味觉
• 2.味觉 • 1)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 位于舌、口腔、和咽部粘膜上。
2)四种基本的味道:酸、甜、苦、咸
8.3.6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成功实现人的多功能干细胞转化为人脑神经元 Stem Cell Research :4.467
8.1.1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3)神经胶质(neuroglia)
(1) 基本形态 周围神经系统:雪旺氏细胞等 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
8.1.2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
1)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8.2.3 反射活动的一般特性
•
(1)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2)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
•
• • •
•
(3)中枢兴奋状态和中枢抑制状态
(4)反射的习惯化(减弱)和敏感化 (5)反射活动的反馈性调节 ( feedback regulation)
8.2. 4
突触前抑制
1. 突触后抑制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
动物生理学ppt课件第8章人体的免疫机能
精选ppt
22
组织结构
被膜
浅层皮质
皮质 副皮质区
实质
皮质淋巴窦
髓质 髓索
髓窦
精选ppt
23
精选ppt
24
淋巴结
精选ppt
25
1.皮质
位于浅层,由淋巴小结,副皮质区(弥散 淋巴组织)和皮质淋巴窦组成
❖ (1)淋巴小结 位于皮质浅层,由密集淋巴组 织构成,含有大量的 B淋巴细胞,其间有少量T 细胞和巨噬细胞。淋巴小结的形态构造随抗原刺 激强度的增减而多变,新生的无菌动物的淋巴结 内甚至不存在淋巴小结。
淋巴器官
淋巴器官是由大量淋巴组织为主组成的器官,外包以结缔组织被 膜,淋巴器官依其发生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 巴器官两类。
中枢淋巴器官如胸腺和骨髓,由中枢淋巴组织构成,其中的淋巴 细胞受激素及所在微环境的影响,分裂分化形成具有不同功能和 不同特异性的处女型淋巴细胞。中枢淋巴器官发生较早,它的发 生不受抗原刺激的影响,在出生前已基本发育完善,并开始向周 围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输送处女型淋巴细胞。
周围淋巴器官如淋巴结、脾及扁桃体等。由周围淋巴组织构成, 其中的淋巴细胞最初是由中枢淋巴器官迁来的。它们是发生免疫 应答的场所。周围淋巴器官中的淋巴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受抗原刺 激的影响,无抗原刺激时淋巴组织量少,抗原刺激后淋巴组织迅 速增大,致使淋巴器官肿大,抗原消失后又可恢复原状。
精选ppt
6
一、胸腺
2.密集淋巴组织 基本结构与弥散淋巴组织相似,但淋巴细胞 更密集,主要由大量的B细胞和少量T细胞等组成,其中淋 巴细胞排列成球形者称淋巴小结,淋巴细胞排列成索条状者 称淋巴索,淋巴小结的体积随抗原刺激的大小而增减,无抗 原刺激时减少或消失,受抗原刺激后又增大与增多,是体液 免疫应答的重要指标。
动物生理学ppt课件第8章人体的免疫机能(1)
2021/7/22
38
❖ 把单克隆抗体与抗癌药物或毒素结合起来, 就成为威力强大的抗体“生物导弹”。把这 种抗体“导弹”注射到癌症患者的血液中, 它就会发挥导弹样的作用,在患者体内追踪 并附着于癌细胞上,然后与抗体结合的抗癌 药物或毒素杀伤和破坏癌细胞,而且很少损 伤正常组织细胞。这种抗体“导弹”具有高 度选择性,对癌细胞命中率高,杀伤力强的 优点,没有一般化学药物那样不分好坏细胞, 格杀勿论的缺点。
(1)脾索 脾索是排列成索状的淋巴组织,相互连成 网状与血窦相间分布。脾索内含有许多B细胞、浆 细胞、巨噬细胞和多种血细胞,为滤过血液和产生 抗体的部位。脾索内含有细小的笔毛动脉,其毛细 血管末端多开放于脾索淋巴组织,也有的直接通人 脾窦。
(2)脾窦 为血窦,形状不规则,相互连成网。窦壁 由长梭形或长杆状的内皮细胞纵向平行排列而成。 内皮细胞间有明显的间隙,内皮外有不完整的基膜 及环行围绕的网状纤维,使血窦壁成为栅栏状多缝 隙的结构,有利于血细胞穿越。
❖ 胸腺与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有关。
2021/7/22
17
二、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
(一)体表屏障(先天免疫) 1、物理屏障:皮肤表面角质层细胞,病原体不
能在其中生长。病原体也不能穿过皮肤和消 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黏膜。 2、化学防御:油脂抑制真菌和某些细菌的生长 3、寄居在黏膜上的细菌协助抑制病原体
❖ “非我”标志被识别后,淋巴细胞反复分裂 形成巨大数量的淋巴细胞群并分化成效应细 胞群和记忆细胞群。 “非我”标志就是抗原, 淋巴细胞带有相应的受体分子。
2021/7/22
27
4、抗体的来源
❖ 克隆选择学说:认为淋巴细胞拥有一整库预 先设计好的抗体,抗原可以从中选择与它最 匹配的抗体。抗原抗体的结合就会激活带有 这种抗体的淋巴细胞的分裂能力,连续分裂 产生大量带有同样抗体的淋巴细胞群,这群 细胞有同一的来源,叫克隆。这种学说就叫 克隆选择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PPC分子垂直排列于液 气界面,极性端插入液体中,非极 分子垂直排列于液-气界面 极性端插入液体中, 分子垂直排列于液 气界面, 性端伸向肺泡气中,形成单分子层分布在液-气界面上 气界面上, 性端伸向肺泡气中,形成单分子层分布在液 气界面上,并随 肺泡的张缩而改变其密度。 肺泡的张缩而改变其密度。DPPC分子形成的单分子层可降低 分子形成的单分子层可降低 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肺泡液 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大、小肺泡内压力大致相等的原理。 小肺泡内压力大致相等的原理。
图
动力: 动力:气体的分压差 方式: 方式:扩散 影响因素:分压差、呼吸膜厚度、呼吸膜面积、溶解度、 影响因素:分压差、呼吸膜厚度、呼吸膜面积、溶解度、分子量 O2和CO2 的扩散极为迅速,仅0.3s即可达到平衡。而通常情况 的扩散极为迅速, 即可达到平衡。 即可达到平衡 下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的时间约0.7s。 (图) 下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的时间约 。
2、肺通气的动力 、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肺的张缩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胸廓的扩大和缩小→肺的张缩 肺容 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肺的张缩→肺容 积的变化→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 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气体进出肺 积的变化 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 气体进出肺 吸气肌主要有膈肌和肋间外肌。 吸气肌主要有膈肌和肋间外肌。 呼气肌主要有肋间内肌和腹肌。 呼气肌主要有肋间内肌和腹肌。 •腹式呼吸:膈肌收缩,膈下降,吸入气体; 腹式呼吸:膈肌收缩,膈下降,吸入气体; 腹式呼吸 膈肌舒张,膈上升,呼出气体。 8-9) 膈肌舒张,膈上升,呼出气体。 (图8-9) 腹肌收缩引起主动呼气。 腹肌收缩引起主动呼气。 •胸式呼吸:外肋间肌收缩,肋骨上举,吸入气体; 胸式呼吸: 胸式呼吸 外肋间肌收缩,肋骨上举,吸入气体; 外肋间肌舒张,肋骨下降,呼出气体。 外肋间肌舒张,肋骨下降,呼出气体。 内肋间肌收缩引起主动呼气。 内肋间肌收缩引起主动呼气。 •平静呼吸时,呼气运动不需要呼气肌的收缩。 平静呼吸时,呼气运动不需要呼气肌的收缩。 平静呼吸时 •正常呼吸是腹式与胸式的混合型。 正常呼吸是腹式与胸式的混合型。 正常呼吸是腹式与胸式的混合型
⊿P:气体的分压差 : T:温度 : A:扩散面积; d:扩散距离 :扩散面积; : S:气体的溶解度 : MW:气体的分子量 :
二、气体在肺的交换 (图)
空气: 空气: PO2:158.4 mmHg 肺泡气: 肺泡气: PO2:105.0 mmHg 呼出气: 呼出气: PO2:120.0 mmHg 肺动脉血: PO2:40 mmHg 肺动脉血: PCO2: PCO2: PCO2: PCO2: 0.3 mmHg 40 mmHg 32 mmHg 46 mmHg
三、肺通气
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泡和胸廓。 胸廓:由脊柱、肋骨以及肋间肌组成,底部由膈肌封闭。 胸廓:由脊柱、肋骨以及肋间肌组成,底部由膈肌封闭。 胸膜腔:由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构成的密闭的腔,内有浆液。 胸膜腔:由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构成的密闭的腔,内有浆液。
(图) (图8-9) )
1、胸膜腔内负压 、 膜腔内负压 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故称胸膜内负压。 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故称胸膜内负压。 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为-5 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为 ~ -3 mmHg,吸气末约为 ,吸气末约为-10 ~ -5 mmHg •负压产生的原因 负压产生的原因 •胸内负压=大气压-肺的回缩力 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 大气压- •负压作用:维持肺的扩张,有利于静脉血的回流 负压作用: 负压作用 维持肺的扩张, •气胸 气胸
肺泡 血液 组织
•血红蛋白(Hb) :由1个珠蛋白和 个血红素构成。每个珠蛋白有 条多 血红蛋白( ) 个珠蛋白和4个血红素构成 血红蛋白 个珠蛋白和 个血红素构成。每个珠蛋白有4条多
肽链,每条多肽链与 个血红素相连接 血红素中的亚铁离子与氧气分子结合. 个血红素相连接。 肽链,每条多肽链与1个血红素相连接。血红素中的亚铁离子与氧气分子结合
三、气体在组织的交换
其发生机制与气体在肺的交换基本相似。 其发生机制与气体在肺的交换基本相似。
四、氧在血液中的运输 •形式:溶解在血浆中(1.5%);与血红蛋白形成化学结合(98.5%) 形式:溶解在血浆中( );与血红蛋白形成化学结合 形式 );与血红蛋白形成化学结合( ) O2 O2 溶解 化学结合 溶解 C O2 C O2
解剖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 ) 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从上呼吸道到终末细 每次吸入的气体, 支气管的呼吸道内。 支气管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 间的气体交换,故称为解剖无效腔。 间的气体交换,故称为解剖无效腔。
二、肺泡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剂 肺泡壁由上皮细胞和分布其中的毛细血管网组成。 肺泡壁由上皮细胞和分布其中的毛细血管网组成。(图) 1、Laplace定律: 、 定律: 定律 P = 2T/r P—泡内压力 泡内压力 T — 泡表面张力 r — 泡半径 肺泡的内表面有一液层,形成液体 肺泡的内表面有一液层, -空气界面。液体中存在降低表面 空气界面。 空气界面 张力的表面活性物质( 张力的表面活性物质(alveolar surfactant)。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dipalmitoyl phosphatidyl lecithin, DPPC),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并释放。 ),由肺泡 ),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并释放。
四、肺总量 (图)
•潮气量 潮气量(tidal volume):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潮气量 :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400-500ml
•补吸气量:1500-1800ml 补吸气量: 补吸气量 •补呼气量:900-1200ml 补呼气量: 补呼气量 •肺活量 肺活量(vital capacity):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男3500ml,女2500ml , •残气量 残气量(residual volume) 残气量 •肺总量 肺活量 +残气量 肺总量: 肺总量 残气量 •机能残气量 机能残气量
在CO中毒时,由于CO与Hb的亲和力是O2的250倍,形成大量HbCO,血液呈樱桃红色
4、Hb与O2的结合或离解曲线呈 形 、 与 的结合或离解曲线呈S形 Hb的氧含量:实际结合的氧量 的氧含量: 的氧含量 Hb的氧容量: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 的氧容量: 的氧容量 Hb氧饱和度 = Hb的氧含量 氧饱和度 的氧含量/Hb的氧容量 的氧含量 的氧容量 血红蛋白离解曲线( 氧—血红蛋白离解曲线(或氧离曲线)是表示 O2与Hb氧 血红蛋白离解曲线 或氧离曲线)是表示P 氧 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饱和度关系的曲线。该曲线表示不同PO2下, O2与Hb的分离情 的分离情 况,同样也反映PO2不同时, O2与Hb的结合情况。 不同时, 的结合情况。 的结合情况
■
所有的气管壁上都有平滑肌,受内脏神经系统支配。 所有的气管壁上都有平滑肌,受内脏神经系统支配。
支配支气管的迷走神经兴奋时,平滑肌收缩 管径缩小 管径缩小。 支配支气管的迷走神经兴奋时,平滑肌收缩→管径缩小。 支配支气管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平滑肌舒张→管径增大。 支配支气管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平滑肌舒张 管径增大。 管径增大
血液循环 肺 组织 细胞
O2 CO2
O2
CO2
肺通气
肺换气
气体在血液 中交换
组织 细胞内氧 换气 化代谢
呼吸全过程示意图
8.2 人的呼吸器官与通气
一、呼吸道 1、上呼吸道:鼻、咽、喉 、上呼吸道: 2、下呼吸道 (图) (图) 、 图 --支气管 支气管-- 小支气管--细支气管-- --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气管 --支气管-- 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呼吸性细支气管 已有肺泡)--肺泡管-- 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管--肺泡囊 --呼吸性细支气管(已有肺泡)--肺泡管--肺泡囊 终末细支气管之前称肺的传导部,之后称肺的呼吸部。 终末细支气管之前称肺的传导部,之后称肺的呼吸部。 肺泡是真正的气体交换场所。 肺泡是真正的气体交换场所。 (图)
第八章 呼吸(respiration)
8.1 内呼吸与外呼吸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 •呼吸过程:外呼吸(肺呼吸) 呼吸过程 外呼吸(肺呼吸)
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 内呼吸
1、外呼吸:包括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通气) 外呼吸 和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换气)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 3、内呼吸:包括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 、 程(组织交换)和细胞内的氧化过程
在肺泡气与肺动脉血之间⊿ 只是⊿ 在肺泡气与肺动脉血之间⊿PCO2 只是⊿PO2的1/10,但肺泡和毛 , 细血管之间CO 的交换速率不低于O 的交换速
① CO2 在水中的溶解度是O2的23倍; 倍 分子量44/ O2分子量 ; 分子量33; ②CO2分子量 相等时, ⊿P相等时 DCO2:DO2 = 20: 1 相等时
**氧离曲线 氧离曲线
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
图
①氧离曲线上段,相当于 PO2 60-100mmHg,即PO2较高的水平, 是Hb与O2结合的部分。曲线坡度较平坦,表明PO2的变化对Hb氧 饱和度影响不大。对应的是肺泡内的氧分压。由于PO2为60 mmHg 时,90%的Hb已与氧结合。故肺泡内氧分压即使变化较大,Hb氧 饱和度变化较小,保证血液在肺部有效的摄取O2 。 ②氧离曲线中段,相当于PO2 40-60mmHg,曲线较陡,表明PO2有 所下降,就有较多的O2离解出来。PO2 40 mmHg相当于静脉血的 氧分压, 时血氧饱和度为75%。故当PO2较高的 脉血 PO2 较 的 时, 出 的O2 ,保证 静 下 的 氧 。 氧离曲线下段,相当于PO2 10-40mmHg,是曲线 陡的部分。 在 段 中,PO2 有下降,即 离解出大 的氧。 生理意 义是保证 时有 的氧 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