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第二章(第2次课)
发动机原理第2章(尾喷管)
尾喷管性能参数
01
02
03
尾喷管出口压力
尾喷管出口压力是衡量尾 喷管性能的重要参数,它 决定了发动机的推力大小。
尾喷管出口温度
尾喷管出口温度反映了发 动机的燃烧效率,对飞机 性能和安全性有重要影响。
尾喷管扩散角
尾喷管扩散角的大小决定 了发动机的推进效率,扩 散角过大会导致推进效率 降低。
尾喷管性能测试
优化措施
优化措施包括改进尾喷管的形状、结 构和材料,以及调整发动机的燃烧室 和供油系统等,以达到优化尾喷管性 能的目的。
04 尾喷管应用与发展
尾喷管应用场景
航空领域
尾喷管在航空领域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控制飞机的起飞、 降落和飞行过程中的推力。不同类型的飞机和发动机需要 不同设计和性能的尾喷管。
航天领域
在航天领域,尾喷管用于控制火箭和航天器的发射、推进 和着陆。尾喷管的设计必须非常精确,否则可能会导致失 败。
汽车领域
一些高性能的汽车发动机也会使用尾喷管来提高发动机的 效率和性能。例如,一些赛车和运动型车辆会使用可变尾 喷管来提高加速和最高速度。
尾喷管技术发展
01
材料技术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尾喷管制造材料也在不断进步。现代的尾喷管通
新材料应用
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轻、更强、更耐高温的新型材料,用于制 造尾喷管。这些新材料可能会带来更优的性能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05 尾喷管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型发动机尾喷管改进
总结词:技术升级
详细描述:某型发动机尾喷管在性能和效率方面存在不足,通过采用先进的材料 和设计理念,对尾喷管进行了技术升级和改进,提高了发动机的整体性能。
常由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制成,以确保其可靠性和寿命。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一。
五个角度:1.进气提前角α:从进气门打开到上止点这段曲轴转角(0~40 oCA)。
目的:活塞下行时有足够大的开启面积,新鲜工质可以顺利流入气缸。
2.进气门迟闭角β:从下止点到进气门关闭(40~70 oCA) 。
目的:利用高速气流的惯性,在下止点后继续充气,以增加进气量。
3.排气提前角γ:从排气门开启到活塞行至下止点所对应的曲轴转角称为,一般为30º~80ºCA。
目的:①在活塞上行时排气门有足够大的开启面积;②减小活塞上行时的阻力。
4.排气迟闭角δ:从上止点到排气门完全关闭这段曲轴转角(10~350CA ) 目的:利用高速气流的惯性排除废气。
.5.叠开角:进、排气门同时开启时对应的曲轴转角,一般为20º~80º曲轴转角。
在增压发动机可达80º~160º的曲轴转角。
因其进气压力高。
目的:由于进气管、气缸、排气管互相连通,可以利用气流的压差、惯性或进、排气管压力波的帮助,清除残余废气,增加进气量,降低高温零件的温度,但注意不应产生废气倒流现象。
二,换气过程:⑴自由排气阶段:排气门开启到气缸压力接近了排气管压力的这一时期 ⑵超临界状态: 排气门开启时,气缸内废气压力较高(0.2~0.5Mpa ), 通过排气门口废气的流速等于该状态下的音速(m/s )在超临界排气时期①废气流量与排气管内压力pr 无关,只与气缸内的气体状态及气门开启截面积有关②因排气流速甚高,在排气过程中伴有刺耳的噪声,所以排气系统必须装有消声器。
⑶亚临界状态:当时,排气流动转入亚临界状态,废气流速降低,产生的噪音较小。
特征:排出的废气量决定于气缸内及排气管内的压力差。
压力差越大排出废气越多。
当到某一时刻 ,自由排气阶段结束(一般下止点后10º~30º曲轴转角)。
此阶段虽然历程很短,但因排气流速甚高,排出废气量达60%以上。
⑷高速发动机:高速发动机其排气提前角要大一些:在自由排气阶段中,排出的废气量与发动机转速无关。
(完整版)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1.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是什么?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相比,主要作了哪些简化?答:目的:1.用简单的公式来阐明内燃机工作过程中各基本热力参数间的关系,明确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平均有效压力为代表的动力性的基本途径2.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内燃机经济性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潜力3.有利于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循环方式的经济性和动力性简化:1.以空气为工质,并视为理想气体,在整个循环中工质的比热容等物理参数为常数,均不随压力、温度等状态参数而变化2.将燃烧过程简化为由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向工质进行的等容、等压或混合加热过程,将排气过程即工质的放热视为等容放热过程3.把压缩和膨胀过程简化成理想的绝热等熵过程,忽略工质与外界的热交换及其泄露等的影响4.换气过程简化为在上、下止点瞬间开和关,无节流损失,缸内压力不变的流入流出过程。
2.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组成3.排气终了温度偏高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有流动阻力,排气压力>大气压力,克服阻力做功,阻力增大排气压力增大,废气温度升高。
负荷增大Tr增大;n升高Tr增大,∈+,膨胀比增大,Tr减小。
4.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相比存在哪些损失?试述各种损失形成的原因。
答:1.传热损失,实际循环中缸套内壁面、活塞顶面、气缸盖底面以及活塞环、气门、喷油器等与缸内工质直接接触的表面始终与工质发生着热交换2.换气损失,实际循环中,排气门在膨胀行程接近下止点前提前开启造成自由排气损失、强制排气的活塞推出功损失和自然吸气行程的吸气功损失3.燃烧损失,实际循环中着火燃烧总要持续一段时间,不存在理想等容燃烧,造成时间损失,同时由于供油不及时、混合气准备不充分、燃烧后期氧不足造成后燃损失以及不完全燃烧损失4.涡流和节流损失实际循环中活塞的高速运动使工质在气缸产生涡流造成压力损失。
热工基础与发动机原理第2章
• 5)发动机工作温度 • 发动机的工作温度直接影响润滑油的工作温度,而随润滑油温度的提
高,其黏度减小。发动机的工作温度过高或过低,就会使润滑油的黏 度过小或过大,均会导致机械损失增加,机械效率下降。同时,温度 过高有时使润滑油变质。因此,使用中应尽量保持发动机正常的工作 温度,一般为80℃~95℃。此外,发动机的工作温度也直接影响混合 气的形成及燃烧过程。发动机工作温度过低,燃料不易蒸发,混合气 形成不良,不完全燃烧损失增加,指示功率减小,使机械效率下降。 而温度过高,则会导致燃烧过程不正常,汽油机易发生爆燃,也会使 指示功率减少,机械效率下降。
,每小时耗油量为 GT (kg/h),则指示燃油消耗率为
Pi (kW)
gi
GT Pi
10 3
指示燃油消耗率是评定发动机实际循环经济 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9
• 4.指示热效率
• 指示热效率是指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热量之比,即
i
Wi Q1
• Q1 为做 Wi 指示功所消耗的热量,按所消耗的燃料量与燃料的热值 来计算,燃料的热值是指单位质量的燃料燃烧后放出的热量,其数值 取决于燃料本身的性质。
19
• 3.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 (1)点火提前角或供油提前角 • 汽油机的点火提前角和柴油机的供油提前角直接影响实际循环指示功
和缸内最高压力。汽油机的点火提前角和柴油机的供油提前角不易过 大或过小,必须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等合理选择。 • (2)发动机转速 • 随发动机转速提高,各摩擦表面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加大,摩擦损失增 加;同时由于转速上升而引起运动件的惯性力加大,致使活塞侧压力 和轴承负荷增加,也会使汽缸和活塞的摩擦损失增加。此外,转速提 高,还会使泵气损失及驱动附件的机械损失增加。所以,随发动机转 速提高,机械损失功率增加,机械效率下降。根据试验统计,机械损 失功率与转速平方近似成正比,所以转速越高,机械效率下降越快, 如图2-3所示。这也成为通过提高转速来强化发动机动力性的一大障 碍。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第二章1-2
发动机进气造成燃烧过程所进的水遇热蒸发并随排气排出,由于存在缺口造成三漏(水、油、气),油压不足,可燃混合气有水分造成发动机启动困难或无法启动。
故障原因是气缸体、气缸盖有裂纹,气缸体、气缸盖水道腐蚀,气缸体、气缸盖变形,气缸垫损坏。
【理论知识】:任务2.1 机体组的构造与检修2.1.1机体组的构造机体组是构成发动机的骨架,是发动机各机构和各系统安装的基础,是安装发动机的所有主要零件和附件,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载荷,并保证发动机各运动部件之间的准确位置关系。
所以机体组的故障会给发动机运行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
本项目主要讨论发动机机体组的构造、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
机体组主要由气缸体、曲轴箱、气缸盖、气缸垫等组成,如图2.1所示。
1.气缸体(1)气缸体作为发动机的基础部件,能承受的恶劣工作条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①具有足够的刚度。
②具有良好的冷却性能。
③具有足够的耐磨性。
气缸体材料多是由灰铸铁或铝合金铸造而成,在气缸体内部由许多加强筋、冷却水套和润滑油道组成。
(2)气缸体分类气缸体根据与油底壳安装平面位置不同分成一般式、龙门式、隧道式三种,其中一般式构造简单、加工方便,用于中小型发动机,龙门式刚度和强度较好,但加工工艺性较差,用于大中型发动机,隧道式仅用于少数机械负荷大的发动机,如图2.2所示。
(3)气缸冷却为了使气缸内表面在高温下能正常工作,必须对气缸和气缸盖进行冷却,冷却方式有风冷和水冷,现在发动机采用的一般都是水冷式。
水冷发动机的气缸周围和气缸盖都加工有可相通的冷却水套,冷却水可以在水套中不断循环带走热量。
按气缸排列方式常分为单列、V型、对置、VR、W五种,如图2.3所示。
单列直列式(L),一般缸数不大于6的可采取这种形式。
V型气缸排成两列,中心线夹角小于180°,缩短了机体的长度和高度,增加了宽度,减轻了质量,形状复杂,一般6~12缸会采用,大众又推出W型发动机,气缸分四列错开布置,构造紧凑、复杂,成本高,应用较少。
陈茂林-火箭发动机设计基础-发动机原理-第2讲 推力与喷气速度
(2)
To EQ(1)
§ 2.1
推力与喷气速度
0 c t e
控 制 e 体
对于一个封闭表面的矢量积分总是等于零,即有:
A
ex Ae
Pa ndA
A
ex
Pa ndA
A
e
Pa ndA 0 飞行方向
0 c t
Aex F外
Pa ndA Pa ndA Pa nAe
火箭发动机设计基础
西北工业大学 航天学院 二0一四年四月
内容回顾
火箭发动机:不利用外界空气,而是燃烧飞行器自身 携带的推进剂(燃料和氧化剂)并直接向外喷射工质而产 生反作用推力的喷气发动机
火箭发动机的特点: 1. 2. 3. 4. 自带燃料和氧化剂(推进剂) 产生的推力与飞行器的飞行速度无关 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可靠性要求高 推进剂贮箱大
Te ue 2c p T f Te 2c pT f 1 T f k 1 k k R0 Te Pe k c R p 对等熵流动: T 且 P k 1 k 1 m f c
c t
e
ue
k 1 k Pe 2k R0 Tf 1 k 1 m Pc
极限喷气速度
Te 0
:
uL
uL 2 H 0 2c pT f
二者比值:
2k R0 Tf k 1 m
(2 10)
Pe ue 1 uL P c
k 1 k
表示了喷管流动过程中热能利 用的程度 。
二者比值的范围一般在0.65~0.75之间 。
§ 2.2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简答题答案
第一章1.内燃机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指标为什么要分为指示指标和有效指标两大类?表示动力性能的指标有哪些?它们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表示经济性能的指标有哪些?它们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指示指标是以工质对活塞所做的功为基础的,它不考虑动力输出过程中机械摩擦和附件消耗等外来因的影响,可以直接反映由燃烧到热工转换的工作循环进行的好坏:有效指标是以曲轴对外输出的功率为基础,代表了发动机整机的性能。
表示动力性能的指标:平均指示压力p mi是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的指示功平均指示功率P i发动机单位时间所做的指示功,P i=p mi V s in30τ平均有效压力p me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输出的有效功有效功率P e发动机指示功率减去机械损失功率对外输出的功率,P e=P i−P m有效扭矩发动机工作时,由功率输出轴输出的扭矩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C m:提高发动机转速,即增加单位时间内做工的次数,从而使发动机体积小、重量轻和功率增加。
转速增加活塞平均速度也增加,他们之间的关系:C m=Sn30表示经济性能的指标:指示热效率ηi是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之比。
指示燃油消耗率b i单位指示功的耗油量,与指示热效率之间的关系:b i=3.6×106ηi×Hμ有效热效率ηe发动机有效功与所消耗燃料热量的比值有效燃油消耗率b e与P e的关系:b e=BP e ×106,与ηe的关系ηe=3.6×106b e×Hμ2.怎样求取发动机的指示功率、有效功率、平均指示压力和平均有效压力?指示功率P i=p mi V s in30τb i=BP i×106 P i=P e+P m有效功率P e=P i−P m P e=T tq n9550P e=p me V s in30τb e=BP e×106平均指示压力p mi=W iV s P i=p mi V s in30τ平均有效压力p me=30P eτV s in p me=0.1047T tqτiV s×30×10−33.机械效率的定义是什么?机械效率是有效功率和指示功率的比值,ηm=P eP i =p mep mi=1−P mP i=1−p mmp mi4.压缩比的定义是什么?压缩比等于气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的比值。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进气道)shangzai
三、 超音速进气道
斜激波原理
利 利用斜激波,减小气流沿激波法方向的速 度分量,从而降低了激波强度。
三、 超音速进气道
超音速进气道
Ma来流 =2.0
Ma需求=0.55
三、 超音速进气道
超音速进气道的工作原理:
合理的组织激波把超音速气流降低到亚音速; 再通过扩张型管道,使得流速进一步降低
出口总压 p1* * 进口总压 p0
冲压比(掌握)
* * p0 出口总压 p1 k 1 in (1 Ma2 ) k 1 远前方来流静压 p0 p0 2 k
流量系数(了解)
VA0 A0 实际空气流量 通过捕获面积的空气流 量 VA01 A01
一、进气道概述
5、性能参数 (11km)
远前方 进气道出口 性能参数
总压 34521 静压 22632
Ma 0.8
34176 28007
0.54
0.99
in 1.51
0.898
总压 176939 158892 静压 22632 Ma 2.0 144918 0.54
in 7.02
进口面 进口速度 喉道Ma 积m2 m/s 1.944 877.8 1.000 0.8080 589.3 1.000 0.6249 472.2 1.000 0.5352 354.4 1.000
喉道面 积m2 0.4407 0.4780 0.4999 0.5195
喉道速 度m/s 440.7 360.4 331.3 306.0
三、 超音速进气道
2.0 1.0 0.8 1.5 0.6 1.0
q(
0.4 0.2 0.0 0.0
0.5
陈茂林-火箭发动机设计基础-发动机原理-第2讲推力与喷气速度解析
uc 2 2
He
ue2 2
Hc H0 (uc ue , uc 0)
ct e
§ 2.1 推力与喷气速度
因此:
H0
He
ue2 2
ue 2H0 He
ct e
将公式 H e c pTe , H 0 c pT f 代入上式 ,有:
ct e
ue 对等熵流动:
§ 2.1 推力与喷气速度 2.1.1 推力(Thrust)
0 Pa
ct
e
一. 推力定义:发动机工
作时作用于发动机全部表 飞行方向
ue
面(包括内外表面)上的
Pi , Ti
气体压力的合力。
F F内 F外
(1)
0
ct
e
F内 :高温高压燃气对发动机内表面的作用力
F外 :外界大气对发动外表面的作用力(仅考虑大气静压
2cp Tf Te
Over-expanded
pe = pa Fully-expanded
§ 2.1 推力与喷气速度
四.有关推力的几个代表量: F mue Ae Pe Pa
2. 真空推力:发动机在真空环境下工作时的推力,也就是 Pa 0
时的发动机推力。即:
Fv mue Pe Ae
3. 海平面推力:发动机在海平面条件下(环境压强为0.1013MPa)工
Fex :喷管出口截面作
用于控制体上的反
飞行方向
作用力
Fin
Ain
Pi nd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原理)0
Fex
PenAe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3.换气损失和泵气损失
换气损失等于进气损失与排气损失之和,如图2-3、
图2-4中面积(W+Y+X),而在实际示功图计算中,已 经用丰满系数ϕi修圆理论示功图的棱角,所以ϕi中已包 括部分换气损失(面积W+U),故泵气损失为换气损失 的一部分,即图2-3、图2-4中面积(Y+X-U)。
第一节结束
一、充量系数
沿ar线进行,进气沿ar线进行,进、排气压力相等,泵气
功为零,增压发动机的理想换气过程如图2-4a)所示,由 于进气压力Ps大于排气压力Pr ,所以排气沿a′r′线进行,进 气沿r″a″线进行,面积a″a′r′r″a″表示泵气功,为正功。
1.换气损失
如图2-3b)和图2-4b)所示,排气门提前开启时,排气 压力线从点b′开始偏离膨胀线,面积过小与理想循环相比, 损失的功相当于W所表示的面积,称为自由排气损失,在 活塞将燃气推出汽缸时,由于沿途有流动阻力,所以汽缸 内的气体压力高于排气管内压力(非增压发动机排气管内压 力假定为大气压力),损失的功相当于X所表示的面积(X
最佳排气提前角也应当越机中,由于进气系统的阻力,进气
过程汽缸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力,而活塞背面曲轴箱 内的压力稍大于大气压力,因此,进气过程活塞要消 耗功,如图2-3中面积Y所示,在增压发动机中,进 气压力高于大气压力,故活塞顶面压力高于活塞背面 压力,活塞在进气过程得到正功。
所表示的面积包含了U所表示的面积),称为强制排气损失,
自由排气损失与强制排气损失之和即为排气损失。
排气提前角的选择会影响自由排气损失和强制排气
损失的分配,如图2-5所示,排气提前角越大(曲线b),
排气门开启越早,自由排气损失就越大,但此时缸内压 力在下止点前已降得足够低,所以强制排气损失减少, 反之,排气提前角减小(曲线c),强制排气损失会增加, 而自由排气损失则会减少。因此,从减少排气损失角度 看,最佳排气提前角应使两者之和为最小(曲线a)。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尾喷管shangzai知识讲解
张段,主继续加速降压。 ▪ 形成的“流体”壁面可以随主气流压力变化自动调节。
五、其他喷管
❖其他喷管
垂直/短距起降喷管 推力矢量喷管 反推喷管
• 反推装置
五、其他喷管
五、其他喷管
• 垂直/短距起降喷管
• 矢量喷管
五、其他喷管
进气道与尾喷管比较
2cpT9*[1
(pp90*
k1
)k ]
用总压恢复系数动表损示 失 e流 p9* p5*
则排气速度的计为算:公
V9
2cpT5*[1(e1e
k1
)k ]
式中, e p5* p0 表示喷管的可用 (或膨可胀用比压)力比
三、纯收敛型尾喷管
❖纯收敛型
▪ 出口气流速度最高只能达到当地音速,也就是说
当 p p9 0 * c r1 .8p5 9 ,p0,M9a1
▪ (1)判断喷管工作状态。 ▪ (2)计算尾喷管出口静压 ▪ (3)计算尾喷管排气速度 ▪ (4)计算发动机推力 ▪ (5)若改进尾喷管,使气体能够完全膨胀,那么发动
机推力将提高多少?
三、纯收敛型尾喷管
▪ (1)判断喷管工作状态。
cr(1k21)kk1 1.8506
p9* p0
5.8cr
喷口工作于临界状态
▪ 超临界的推力公式:
F qmV9 g qmV0 a A9 ( p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
思考:哪种工作状态尾喷管完全膨胀?
三、纯收敛型尾喷管
喷管排气速度
h5*
h9*
h9
V92
2
V92
2
h9* h9
cp(T9* T9)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 内燃机的循环及性能评价指标
=1
河
b) 混合循环: Q1 、一定
南
理
,,t
工
大
学
二、理论循环的评价
第二章 内燃机循环及性能评价指标
2.平均循环压力pt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功 评定循环的做功能力
pt
Wt Vs
tQ1
Vs
混合
ptm
k k 1
pa
k 1
1
k
1t
河 南
等容
ptv
k k 1
pa
k 1
1t
理
柴油机 pr (1.05 ~ 1.2) p0
Tr 700 ~ 900K
排温取决于燃烧温度
河
燃烧过程迟后或后燃(补燃)增加排温升高,
南
理 排温是检查发动机燃烧状况的重要参数
工
大
学
第二章 内燃机循环及性能评价指标
二、实际循环的评价指标 指示指标:以工质对活塞做功为基础,评价实际循
环的做功能力和经济性。
第二章 内燃机循环及性能评价指标
一、卡诺循环与内燃机的动力循环
卡诺循环:绝热压缩、绝热膨胀做功、等温加热、等 温放热
卡诺效率:
tc
W Q1
1
Q2 Q1
1 T2 T1
提高动力循环热效率 的主要途径温差
河 南
卡诺定理:任何实际循环热效率<卡诺效率
理
工 大
意义:指明热力动力机械装置提高热效率的途径
学
第二章 内燃机循环及性能评价指标
一、卡诺循环与内燃机的动力循环
汽油机 — 通过液体燃料(汽油)实现奥托循环 轻便快速内燃机但热效率受限制
柴油机 — 从卡诺循环,以提高热效率增加压缩比提高温 差 热效率至今最高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压气机特性)
2、压气机特性实验和通用特性 、
实验设备及实验过程( 实验设备及实验过程(P74) ) 相似理论和相似准则
– 几何相似 – 运动相似
对应点速度方向相同, 对应点速度方向相同,大小成比例
*
通用特性
π k = f1 ( ηk = f 2 (
*
qma T1* p1
*
,
n T1* n T1
*
)
– 动力相似 轴向M 轴向 a相等 切向M 切向 u相等
主要参数 – 增压比: 增压比: – – – – 流量: 流量: 转速: 转速: 多变压缩功: 多变压缩功: 绝热效率: 绝热效率:
* πk =
* p2 * p1
qma (kg / s) n(rpm) Wk = CpT1*[(π k )
γ −1 * γ
* − 1] / ηk
ηk = Wkad / Wk
节
主要参数(增压比、效率、压缩功等) 主要参数(增压比、效率、压缩功等) 压气机通用特性
– 三种线 等相似转速、等效率、稳定工作边界 三种线(等相似转速 等效率、稳定工作边界) 等相似转速、 – 特性线变化原因 – 喘振及主要防喘措施
qma T1* p1
*
,
)
通用特性图
相似流量为横坐标 增压比为纵坐标 相似转速为参变量 三种线
– 等相似转速线 – 等效率线 – 喘振边界线
稳定工作范围
– 边界线右下方
高效率区
– 等效率线中心
如果设计点在P点 如果设计点在 点
–相似流量变化 相似流量变化 工作点 → A 工作点 → B –相似转速变化 相似转速变化 工作点 → C 工作点 → D
通过调节静子叶片角度,使动叶进口气流的绝 通过调节静子叶片角度, 对速度向转动方向偏斜, 对速度向转动方向偏斜,相对速度的方向与设 计状态相接近,进气攻角恢复到“ 计状态相接近,进气攻角恢复到“零”,消除 了叶背分离, 了叶背分离,因此防止了喘振发生
发动机原理第2章(尾喷管)
3
喷口离地高度
越高喷出的气流会受到更少地限制,产生更大的推力。
尾喷管评价指标
尾喷管的性能评价指标有很多,最常用的指标有: • 推力 • 燃油消耗率 • 噪音 • 速度和空气动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故障,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排查: 1. 查看喷口是否受损或堵塞 2. 检查连接件是否正常 3. 观察喷气流状态是否异常 4. 测量推力值是否正常
发动机原理第2章(尾喷管)
欢迎大家!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尾喷管如何帮助发动机运转。我们将介绍 尾喷管的作用、种类、形式、参数、评价指标以及常见故障排查。最后,我 们将总结本章内容并展望未来。让我们开始吧!
尾喷管的作用
尾喷管是一种重要的发动机部件,它可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和燃油效率。尾喷管的主要作用有:
直管式
气流直接从喷口射出,推力大,噪音高。
收缩扩散式
喷口前方收缩,后方扩散形状,可以降噪。
扇形式
相对于直管式可以更均匀地产生推力,适用于喷 气式飞机。
无喷嘴式
气流通过特殊形状的尾部,无需喷嘴,降低噪音 和燃油消耗。
尾喷管参数
1
喷口面积
面积越大,推力越大。
2
喷口位置
位置越低,推力越大。位置越高,噪音越小。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尾喷管是现代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多种 形式和种类,使用必须谨慎且需要经常检查。
展望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尾喷管将继续向更加 高效、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1 产生推力
2 消音
喷射高速气流,产生推力。
降低噪音和振动。
3 调节燃油混合比
尾喷管的形状和尺寸可影 响燃油混合比。
尾喷管种类
定向尾喷管
喷口朝向后方,适用于直升机和涡轮螺旋桨飞机等。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1.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1)进气过程:为了使发动机连续运转,必须不断吸入新鲜工质,即是进气过程。
此时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
2)压缩过程:此时进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缸内工质受到压缩、温度。
压力不断上升,工质受压缩的程度用压缩比表示。
3)燃烧过程:期间进排气门关闭,活塞在上止点前后。
作用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使工质的压力和温度升高,燃烧放热多,靠近上止点,热效率越高。
4)膨胀过程:此时,进排气门均关闭,高温高压的工质推动活塞,由上止点向下至点移动而膨胀做功,气体的压力、温度也随之迅速下降。
(5)排气过程:当膨胀过程接近终了时,排气门打开,废气开始靠自身压力自由排气,膨胀过程结束时,活塞由下止点返回上止点,将气缸内废气移除。
3.提高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可采取哪些基本措施?提高实际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减小工质传热损失、燃烧损失、换气损失、不完全燃烧损失、工质流动损失、工质泄漏损失。
提高工质的绝热指数κ。
可采取的基本措施是:⑴减小燃烧室面积,缩短后燃期能减小传热损失。
⑵. 采用最佳的点火提前角和供油提前角能减小提前燃烧损失或后燃损失。
⑶采用多气门、最佳配气相位和最优的进排气系统能减小换气损失。
⑷加强燃烧室气流运动,改善混合气均匀性,优化混合气浓度能减少不完全燃烧损失。
⑸优化燃烧室结构减少缸内流动损失。
⑹采用合理的配缸间隙,提高各密封面的密封性减少工质泄漏损失。
4.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主要有哪些?答:以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性能指标。
它主要有: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率.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5.什么是发动机的有效指标?主要有哪些?答: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
主要有:1)发动机动力性指标,包括有效功和有效功率.有效转矩.平均有效压力.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2)发动机经济性指标,包括有效热效率.有效燃油消耗率;3)发动机强化指标,包括升功率PL.比质量m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过程中及燃烧后
温分解以及在膨胀过程中的复合放热 现象。
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主要差别
(一)工质不同带来的影响
2.工质比热的变化
C f (T ), T C
比容增大,意味着同样的加热量 在实际循环中所引起的压力和温 度的升高比理论循环低,循环所 作的功减少了,循环热效率低。
C理 C实,则t
综上所述,工质成分的变化、工质比热的变化、工 质的高温分解、工质摩尔数的变化四项中,比热影 响最大,则做功面积减少,损失一部分面积,用虚 线表示。
图中可以看出工质对理 论循环的影响。由于比 热容随温度的增加而增 大,燃烧膨胀线和压缩 线(虚线所示),分别低于 理论循环的燃烧膨胀线 和压缩线(点实线),其中 燃烧膨胀线由于比热容 增加的幅度较大而导致 下降幅度也大一些。同 时,上述曲线所围成的
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主要差别
(四)燃烧损失 2.后燃以及不完全燃烧损失
后燃
热功转换 效率降低
在实际过程中,经常由于供油系统供油不及时、混 合气准备不充分、燃烧后期氧气不足等原因而导致 燃烧速度减缓,仍有部分燃油在气缸压力达到最高 点后继续进行燃烧。
不完全燃烧损失 有少量燃油由于没有燃烧或没有完全
燃烧,而直接排出机外,
三、实际循环的四个环节
(二)压缩过程
m-e 绝热压缩 a-n 绝热压缩 a-b-e-c 实际压缩多变过程
压缩曲线图
三、实际循环的四个环节
(二)压缩过程 理论循环中压缩过程是绝热的,实际上,内燃机的压 缩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变过程,常用平均多变系数 n1 表示 。
为提高热效率,必须使燃烧在上止点后不久结束,因 此需在上止点前提前喷入燃油或点火。这样实际燃烧 过程在上止点前就已开始,造成了压缩负功的增加。 由于燃烧速度的有限性,燃烧跟不上活塞运动,活塞 下移,增加传热损失,使压力升高率低于理论循环值, 实际循环的最高压力有所下降,做功能力减小。
理论循环假定全部热量是在某一点(zt点)前完全加热 (燃烧)完毕,压力达到最大,而后进入膨胀过程;而实 际的燃烧过程使初始膨胀比ρ0减小(z’z’1<z’tzt)。
第三节
内燃机实际循环及其评价指标
一、发动机的实际 循环
1、进气冲程 图a) 2、压缩冲程 图b) 3、做功冲程 图c) (燃烧和膨胀过程) 4、排气冲程 图d)
二、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比较
P z c b p0
Vc
P z` c b p0
V
Vc Vs
z
r a
Vs
a V
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主要差别
(一)、工质不同带来的影响 (二)、换气损失 (三)、传热损失 (四)、燃烧损失
燃料化学能的损失
(四)燃烧损失
三、实际循环的四个环节
(一)进气行程
进气过程开始时,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 止点向下止点移动。 对于非增压发动机: ①由于进气系统的阻力,进气终了压力 pa p0 ②因为气流受到内燃机高温零件及残余废气的 加热,进气终了的温度 Ta T0 进气流动损失
Va 即 ,对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有不同的要求。 Vc 理论上 则 t ,希望 越大越好。实际
上对 有一定的限制。
三、实际循环的四个环节
(二)压缩过程 ① 的上限
a. 对点燃式内燃机(如汽油机,煤气机),在缸内被压缩 的是空气与燃料的混合物,上限受到可燃混合气早燃或爆 燃的限制。因此,上限取值应考虑到燃料的性质,传热条 件及燃烧室结构等因素。 b.对压燃式发动机(如柴油机) ,上限受到机械负荷Pc、 Pz,噪声、排放(温度高,NOX上升;高温下CO2 分解形成CO) 的限制。当 上升到一定程度时, t上升的程度明显减少, 太高反而得不偿失。
三、实际循环的四个环节
(二)压缩过程
(3)多变压缩指数 实际循环中,压缩过程是一个多变过程,其压缩多变指 数在整个压缩过程中是变化的。
工质受热 dQ 0 ,n1>k1,工质放热 dQ 0 ,n1<k1 在压缩初期,工质的温度低于周围表面的温度,工质从这 些表面吸热,此时 dQ 0 ,n1按大于绝热指数k1变化。实际压缩 曲线ab比绝热压缩曲线 an要陡。当继续压缩,工质温度与周壁 温度相等,这时无换热, dQ 0 , n1=k1。压缩继续进行,工质 dQ 0 , n1 按小于 温度进一步增高,这时工质向周壁传递热量, 绝热指数k1变化,实际压缩曲线ec比绝热压缩曲线em平坦。
第三节
内燃机实际循环及其评价指标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分析目的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相比,存 在着许多不可逆损失,从而达不到理论循环 的热效率和循环平均有效压力。通过分析两 者的差别,可以找到提高内燃机工作过程完 善程度的方向。
第三节
内燃机实际循环及其评价指标
一、发动机的实际 循环
1、进气冲程 图a) 2、压缩冲程 图b) 3、做功冲程 图c) (燃烧和膨胀过程) 4、排气冲程 图d)
(二)换气损失
实际循环 1.为尽可能降低排气阻力,排气门需要提前开启,燃 气在膨胀到下止点前从气缸内排出(沿b1d1线),这将 使示功图上的有用功面积减少(图中阴影区); 2.在排气和吸气行程中,气体在流经进排气管、进排 气道以及进排气门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流动阻力损 失,也需要消耗一部分有用功。 3.由于进气压力(压缩始点压力)pa低于大气压力,使 整个压缩线ac位于理论压缩线atct的下方。
Ta 340 380K Ta 300 340K Ta 320 380K
三、实际循环的四个环节
(二)压缩过程
理想循环中,压缩过程始于下止点,止于上止点,是一 个等熵过程,在整个过程工质数量与比热无变化,与周壁无 热交换。 实际循环中,压缩过程始于下止点后一定角度(进气门 完全关闭,为使多进气),结束于上止点前燃油着火时止 (提前喷油,因为燃烧有一定滞后),存在失效行程,它是 一个多变过程,有泄露,比热有变化,与周壁有热交换。
膨胀和排气过程 工质始终向外放热,因此有大量的热量损失.
(三)传热损失
与理论循环相比, 示功图上减少的有 用功面积将大于压 缩线下所增加的面 积,其差值即为实 际循环的传热损失。 传热损失的存在, 使循环的热效率和 循环的指示功都有 所下降,同时增加 了内燃机受热零件 的热负荷。
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主要差别
但在膨胀中后期,由于温度降低,则反应反向进行,复合反 应是放热反应。 高温分解的损失与循环压缩比有关,压缩比越高,工质压力
越高,高温分解越少,而膨胀比大,释放的能量利用率可以 较大,故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
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主要差别
(一)工质不同带来的影响
4.工质摩尔数的变化
燃烧后,一般摩尔数是增大的,摩尔数增大,即体 积增大,做功能力增大,即输出的指示功率和指示 热效率都增大。
律,确定循 环方式
上次内容回顾 1.2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1. 三种理论循环 汽油机 ——定容加热循环
高增压和低速大型柴油机 ——定压加热循环
高速柴油机 ——混合加热循环
上次内容回顾 1.2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2. 理论循环的评价 理论循环是用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平均压 力来评定。 三种影响因素:
压力升高率 预胀比 压缩比
实际循环
燃烧损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主要差别
(四)燃烧损失 1.燃烧速度的有限性(时间损失)
由于实际上燃料的燃烧速度是有限的,燃烧的进行需要足够 的时间,这就造成了内燃机实际循环中的一个由燃烧速度的 有限性所形成的损失。 减小做功能力减少,影响有效功。 不利影响: (1)压缩负功增加 (2)最高压力下降 (3)初始膨胀比
三、实际循环的四个环节
(二)压缩过程 (1) 压缩过程的作用: ① 扩大了工作循环的温度范围 t ② 使循环的工质得到更大的膨胀比,可对活塞多 作功。 ③ 提高了工质的温度压力,为冷起动及着火创造 了条件。
三、实际循环的四个环节
(二)压缩过程 (2) 压缩比 压缩比是一个描述工质容积变化和压缩程度 的参数,定义为压缩始点容积比上压缩终点容积。
Pz Pc
Vz Vz '
Va Vc
上次内容回顾 1.2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3. 理论循环的比较 a、压缩比及加热量分别相同时比较
tv tm tp
b、加热量及循环的最高压力分别相同时比较
tp tm tv
c、最高温度、最高压力分别相同时比较
tp tm tv
例如,对于压缩比为18、过量空气系数为1.5、最 高压力为8MPa的混合循环,其理论热效率大致为 0.60;当考虑到工质的实际物性时,其热效率将 降低到0.51。
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主要差别
(一)工质不同带来的影响
3.工质的高温分解
2CO2
2CO O2
(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T
高温分解的程度与压力和温度有关,压力越低,温度越高, 越有利于反应向右 进行。
(四)燃烧损失 理论循环
外界热源向工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加热过程;燃烧 (加热)速度在等容加热条件下,热源向工质的加 热速度极快,在容积不变条件下瞬时完成;在等 压加热条件下,加热的速度是与活塞的运动速度 相配合的,以保持缸内压力不变。 实际的燃烧过程需要经历着火准备、火焰传播与 扩散、后燃等环节,燃烧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 约,与理论循环有很大的差异。 燃烧速度的有限性(时间损失) 后燃及不完全燃烧损失
示功图面积也小于理论 循环的示功图面积。
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主要差别
(二)换气损失
理论循环 闭式循环,没有工质的更换,也没有 任何形式的流动阻力损失。 吸入新鲜空气与燃料,然后在合适的时 候排出燃烧废气,这是循环过程得以周 而复始进行所必不可少的。有流动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