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
《桃花源记》的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的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301f2c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3.png)
《桃花源记》的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记》的原文及翻译陶渊明厌恶官场的黑暗,寻求出仕隐居,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桃花源记》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桃花源记(一)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ae6d7b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84.png)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1原文: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穿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遗忘了路程的远近。
突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秀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讶。
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觉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似乎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光明了。
〔呈如今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秀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交叉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装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观察了渔人,感到特别惊异,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细致的一一作了回答。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对照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eefed52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c.png)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对照《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所著的一篇散文。
故事讲述了一个渔夫在荒山野岭中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村庄——桃花源。
这个村庄里的人们过着幸福自在的生活,不受外界干扰。
第二年,渔夫带着朋友再去寻找桃花源,但怎么也找不到了。
这篇文章通过对桃花源的描述,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和对人类自由追求的讴歌,成为古代中国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寓言。
以下是《桃花源记》的原文及翻译对照:【原文】晋宋之际,僧人道士多崇玄言,浮屠寺观之徒,日益增多。
自是之后,内外奇巧,华丽精益,人物画怪,灵异墨宝。
故画不复效自然之形,书不复墨隶之迹。
大抵质有功于文,文无过恶于官,官作法司,司申刑名,总为人役役。
...今览古文章,失三难之外,文丽约而不华,意深而不淫,以至于山林之高峤,历历可辨;海岛之昏岛,一一如画。
时相去代久,而情处若近;叙事交极,而理犹未尽。
...渔父樵夫之闲,无所适从,遂至于桃源之渚。
其地方广坤,土壤饶肥,居民稠密。
乃见桃李华盖,竹木修篁。
其间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无异他处;嘉兴之客,犹未之有所睹也。
...远远则有渔人父子适汲于其旁。
问之,具以桃源之事对闻。
其人趋而欲言,忽然自制,曰:“此事非吾乡所闻也”。
顾而见其二女子在堂上,容色甚丽,衣服华丽。
渔父再问,二女子驱立而去。
人闻其语,莫不惊异。
明年,往而复见,如此三年。
人乃知不可穷已,不复往也。
...从此满腔疑惑,欲得见辍耕采,尽见失之。
及其乡人有言,有渔者得左永明《莽原野史》,缺齿褴褛。
问之,果得一篇,载此其事。
自是之后,桃源之事,莫不骇异。
【翻译】During the Jin and Song dynasties, there were a lot of priests and Taoists who revered mysterious language, and their followers at temples and monasteries increased day by day. Since then, there has been a strange sophistication and magnificence in both art and literature, and strange creatures, wondrous tales, and supernatural treasures abound. Works of art no longer depict the natural form, and calligraphy no longer follows the traditional styl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quality of writing contributes to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does not harm the government. However, when the government becomes a law court, the court sentences people based solely on their written words, making the people slaves to their literature....Today when we read ancient writings, apart from the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some of the phrases, the writing is simple, deep but not indecent, and the descriptions of mountains and forests are clear and easy to discern; while the descriptions of uninhabited islands are as vivid as a painting. Although the times have long passed, the emotions portrayed seem close and straightforward, the narrative is concise yet the meaning is never exhausted...One day, a fisherman wandered around aimlessly and arrived at the banks of Peach Blossom Creek. The surrounding area was vast and fertile, and the inhabitants dense. He saw peach andapricot trees with large leaves and sparse branches, as well as bamboo groves and forests. The men and women dressed like any other, and guests from other places had never seen such a place before.In the distance, there were two fishermen father and son drawing water. Upon inquiry, they told the story of Peach Blossom Creek. The fisherman wanted to know more, but the two women in the courtyard, with their beautiful appearance and magnificent clothes, stopped him. They became unresponsive when asked again. People there were shocked to hear of this.Over the next three years, the fisherman continued to visit the place but could not find it. He was full of doubt and wanted to give up farming and go and see it again. But he never found it. Later he heard from another villager that he knew a fisherman who owned the book "The Chronicles of Mǎngyuán" by ZuǒYǒngmíng, which was old and tattered. He found that there was a passage in the book that described Peach Blossom Creek. From then on, the story of Peach Blossom Creek became a legend.。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b99c52cf524ccbff0218409.png)
《桃花源记》(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之:的(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水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夹岸:溪水的两鲜美:鲜嫩美丽英:花缤纷:繁多的样子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4)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诧异。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5)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尽其:那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尽:消失。
仿佛:隐隐约约,见不真切。
若:好像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了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
(7)便舍船,从口入。
舍:舍弃,这里是“离开”的意思(渔人)便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8)初极狭,才通人。
才:仅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9)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渔人又往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平旷:平坦、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这类。
(11)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往来:来来往往的人悉:全,都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怡然:快乐的样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乃:竟然(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
(15)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0c7b88f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3.png)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注释《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注释《桃花源记》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注释,希望能帮到大家!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及注释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初二《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初二《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542b6f1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d.png)
初二《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初二《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桃花源记》标准翻译及知识点
![《桃花源记》标准翻译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3616557650e52ea5518986e.png)
《桃花源记》标准翻译及知识点【课文翻译】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人捕鱼作为职业。
沿着小溪行,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忘记路程的仅指远。
忽然遇到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木,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
渔人非常对……感到惊讶指见到的景象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的样子。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又向前划去,想尽那林子。
桃花林到头了溪水发源的地方,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看到一山,山有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渔人就舍弃船,从洞口进入。
起初很狭窄,仅通过一人。
渔人就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入。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又走几十步,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土地平坦宽阔,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房屋整齐的样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桑园竹林取消句子独立性类。
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桑园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见。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衣着装束,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人。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快乐的样子,自得其乐。
初中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2f58a6ce2f0066f53322ae.png)
初中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译文赏析《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5b3f25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0.png)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口)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i)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i),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16.欲:想要。
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
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尽:走完。
18.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尽:完,没有了19.便:于是,就。
20.得:看到。
21.仿佛:隐隐约约,看不真切。
22.若:好像。
23.舍:舍弃,丢弃。
24.初:起初,刚开始。
25.才通人:只容一个人通过。
才:副词,只。
26.复:又,再。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27.行:行走。
28.豁然开朗:形容由窄小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然,……的样子。
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9.平:平坦。
30.旷:空阔;宽阔。
31.屋舍:房屋。
32.俨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33.之:这。
34.属:类。
3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aba3f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12.png)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桃花源诗》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中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诗人以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突破了个人狭小的生活天地,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难出发,结合传说中的情形,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原文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及注释译文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注释1.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2.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
此指商山四皓。
3.伊人:指桃源山中人。
云:句中助词,无义。
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4.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
湮(yān):埋没。
5.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
肆:致力。
桃花源记原文带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a64283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58.png)
桃花源记原文带翻译桃花源记原文带翻译《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桃花源记原文带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
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原文翻译、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740a792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5.png)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yáng),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shāng])以自酌,眄(miǎn])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xiù),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yuán)。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zhào)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huáng)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zǐ)。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译文: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注释、赏析、文言知识、教学问答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注释、赏析、文言知识、教学问答](https://img.taocdn.com/s3/m/a26c2c2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ea.png)
《桃花源记》陶渊明〔魏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
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0c7b88f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3.png)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注释《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注释《桃花源记》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注释,希望能帮到大家!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及注释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有关成语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有关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6c3259fa2cc58bd63186bd9e.png)
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有关成语《桃花源记》原文和译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390b08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f.png)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桃花源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注释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47c97e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b1.png)
《桃花源记》原文注释及翻译《桃花源记》原文注释及翻译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原文注释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陶渊明(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2)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3)缤纷(4)。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5)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
阡陌交通(8),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9),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10)答之。
便要(11)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12)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13)来此绝境(14),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15)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16)所闻,皆叹惋(17)。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8),处处志(19)之。
及郡下(20),诣(21)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22),遂(23)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24)往。
未果(25),寻(26)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释词】(1)陶渊明:东晋田园诗人。
(2)缘:沿着(3)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4)缤纷:繁多的样子。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俨然:整齐的样子。
(7)属:类。
(8)交通:交错相通。
(9)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0)具:全都。
(11)要:通“邀”,邀请。
(12)咸:全都。
(13)邑人:同乡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之:的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水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夹岸:溪水的两鲜美:鲜嫩美丽英: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4)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诧异。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5)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尽其:那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尽:消失。
仿佛:隐隐约约,见不真切。
若:好像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了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
(7)便舍船,从口入。
舍:舍弃,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渔人)便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8)初极狭,才通人。
才:仅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9)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渔人又往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平旷:平坦、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这类。
(11)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往来:来来往往的人悉:全,都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怡然:快乐的样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乃:竟然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
(15)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具:同“俱”,完全,详尽。
要:同“邀”,邀请。
(渔人)一一作了回答。
(村中人)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1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咸:全,都问讯:打听,探问。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1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焉:
遂:于是,就。
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和外界的人隔绝了。
(1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为:给具:同“俱”,详细叹惋:惊叹
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2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延:邀请其:他们的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21)停数日,辞去。
停:居住去:离开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告辞回去。
语:告诉足:值得为:向,对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呀。
”
(2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既:已经扶:沿着向:原来的志:动词,做标志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标上记号。
(2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及:到诣:拜见
渔人到了郡城,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报。
即:立即,马上其:渔人志:遂: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原先所有权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26)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之:这个消息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个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27)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果:实现寻:不久问津:探访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内容评析
1.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
第二段:总写渔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
第三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
第四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
第五段:写桃花源没有人再找到
2.作者的愿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3.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4.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原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
文章线索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