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范专业验收材料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专业特色报告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
二OO九年四月
“大类通识、工学结合、按岗产学、多证促能”打造机电高技能人才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我院河北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0年申请备案,2001年开始招生,2003年7月毕业第一批学生。几年来学院高度重视该专业的建设工作,在师资、实验实训等方面给予了政策倾斜和重点投资,并在大类招生、课程综合化及产学结合方面大胆创新,“双证书”推行效果好,形成了“大类通识、工学结合、按岗产学、多证促能”的特色模式,为培养优秀机电一体化人才创造了条件。
一、“大类通识”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通才培养和就业方向准确提供了空间
我院自2004年开始实行按大类招生,其优点是:
1、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考生专业志愿选择的盲目性。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比较细。事实上很多考生并不准确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所以在具体选择专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那么实行大类招生就可以避免这种盲目性,学生在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科、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再选择专业方向将更符合学生的利益。
2、按大类招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按照专业招生,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一般只能填报六个专业志愿,限制了考生对专业的选择。比如有的学生既对材料学科感兴趣,也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感兴趣,还对管理类专业感兴趣。由于填报专业数量的限制,考生不得不舍弃自己热爱的一些专业。而实行按大类招生,一个大类包含过去几个专业,如果学生可以填报六个大类的话,那么就相当于学生填报了十几甚至几十个专业。选择的范围一下子增加了许多。
3、专业的选择能够更加适合社会需求。由于学生入学时不事先确定学习的具体专业,而是在入学后经过基础知识共同学习和大类基本技能训练后,在大学二年级始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对专业的需求情况选择专业,所以专业的选择能够更加适合社会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和未来的发展。
4、学生基础扎实,有利于培养“通才”。实行按大类招生后,由于学生在入学后要经过一年经过基础知识共同学习和大类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的公共
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更加扎实,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专业后,也会促进学生在具体专业上的学习,所以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5、一年级成绩作为学生专业选择的激励措施。一年级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选择专业的重要因素。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本人兴趣爱好选择两个志愿。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本校教学资源调控学生专业,其中调控的指标就是一年级的成绩。如此对鼓励学生积极上进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根据我院一年级不分专业实行大类招生改革的实践,本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四级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即建立文理通识教学平台(如政治理论与思想道德课程、体育、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专业基础技能教学平台(高等数学、工程制图、机械制造基础、电工电子技术、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训、制图测绘等)专业核心能力教学平台(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工业控制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数控机床维修维护)和专业分支“选修课程”平台。对每个教学平台,适当规划了课程群和能力素质培养目标,使课程群之间具有较好的独立性,当技术发展使某一课程群需要调整内容时,不影响其它模块。模块化的课程群规划使学生的能力素质有了一一对应的教学保证,使负责具体模块的教师有了明确的责任和目标要求。
二、通过课程“工学结合”是构建合理高效高职教学体系的根本措施
本专业课程设置,是在对专业的任职岗位群作职业能力分析并进而确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将四级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平台中的每个教学平台,适当规划了课程群和能力素质培养目标,使课程群之间具有较好的独立性,当技术发展使某一课程群需要调整内容时,不影响其它模块。模块化的课程群规划使学生的能力素质有了一一对应的教学保证,使负责具体模块的教师有了明确的责任和目标要求。课程综合化是“企业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主要措施。
课程综合化将多科理论有机结合、以工作岗位需求,将理论与应用方法密切联系。课程综合化是构建合理高效高职教学体系的根本措施。对于专业课中的“按群相关”的课程适当综合化是机电专业课程综合化的切入点。课程综合化整合的基本原则是:以专业岗位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主线,按职业能力结构调整课程内容。课程综合化,就是强调各个学科(专业)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
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个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的一种课程设计思想和原则。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综合化课程主要有三门,分别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计算机工业控制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数控设备维修维护》两门主干课程的基于工作过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机械操作、维修及技改岗位群整合--《机械设计基础》
将原大专的《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中力学基本理论、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有机融合为基于机械设计、维修和操作等典型项目为导向的《机械设计基础》。在该课程教学体系方面融合了《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贯彻高职理论教学“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将力学基本理论分解到机构、机械传动和机械零件的相关章节,做到了真正意义的融合,而不是一般的“混合”。在教材建设方面,积极编写适于融合体系的自编教材。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除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外,科学运用多媒体CAI课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显著的作用。与其配套的机械零件课程设计将工学结合推向高级阶段。
2、机械制造岗位群整合--《机械制造基础》
将原《金属工艺学》、《公差与技术测量》整合为《机械制造基础》,并且与金工实习环节密切配合,高度重视实际操作技能,自编实训教材《机械制造基础实验实训指导》、《机械制造技术实践》、《金工实习报告》等体现了我院《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整合取得成功。
3、现代控制岗位群整合--《计算机工业控制技术》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由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由感性到理性、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和就业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按照由感知环节到控制环节;由简单控制系统到复杂控制系统;由单一控制环节到综合控制环节的设计思路,精心选取任务载体,充分体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按照“必需、够用”的教学原则,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和开发了3个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的学习情景、27个工作任务、26个实训项目工单。
每个任务在实施的过程中,按照教师给定任务(学生接受任务)→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的性质和目的,学生查阅学习指南和教学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