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及对中国西北的危害
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丁一汇孙冷提要近百年来,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虽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未来50--100年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变化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这种全球的气候变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所引起。
最近发表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气候变化大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主要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的增强温室效应造成增暖的。
但现在还不能确定大气中温度气体浓度达到什么水平地球的气候系统将发生突然的或不可逆的突变,以此带来危险的或灾难性的后果。
近百年所发生的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和中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带来重要影响,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因而,必须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以克服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减缓和控制气候变化的基本对策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目标。
在减排的国际活动中,应坚持共同而又区别的责任和公平的原则。
因而中国在参加履约进程的同时,在一定时期不承担减排义务,但中国应做好在将来面对国际上更大挑战和压力的可能性。
为此中国应加强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与政策研究,从科学、技术、外交、管理等方面做好一切充分准备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及可持续发展赢得时间和主动的地位。
前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已于2001年完成,这是全世界数千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五年努力的结果。
它不但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科学界提供了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信息和成果,以及适应与减缓对策,而且也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大会提供了科学依据。
它的科学成果已被"科学"杂志列为2001年世界十大科学新闻之一。
根据这个报告和近20年国内外的科学研究成果,比较一致的指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相应地球的气候系统也发生并将继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它们对全球和中国的生态系统及社会经济产生明显和深远的影响。
全球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而今,全球变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如何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迫在眉睫....
燃烧着的地球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异常升高。近100多年来,全
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 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 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气温升高与CO2、 CH4、、H2O(g)、N2、N2O、O3以及氟氯烃(CF2Cl2, CFCl3)间接相关,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 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 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的危害
1.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 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 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 ,海水入侵沿 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 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 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气温:全球气温将升高。本世纪较乐观的预测是全球气温 气温:全球气温将升高。本世纪较乐观的预测是全球气温 乐观的预测 将升高1.4摄氏度, 悲观的设想则认 1.4摄氏度 则认为, 将升高1.4摄氏度,最悲观的设想则认为,全球气温将上 摄氏度。 升近6摄氏度。 海洋:海平面将升高。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20 海洋:海平面将升高。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20 厘米至80厘米。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膨胀, 80厘米 厘米至80厘米。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膨胀,冰川和海 上浮冰层融化(北极浮冰层厚度50年来减薄了40%) 50年来减薄了40%)。 上浮冰层融化(北极浮冰层厚度50年来减薄了40%)。在格 陵兰岛, 1988年以来 冰川融化速度加快, 提高了2 年以来, 陵兰岛,自1988年以来,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已提高了2 倍。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后果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后果——以全球变暖为例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看气温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以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和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对气候的影响将更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
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
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
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
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
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
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
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气候变化对西北内陆寒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的机 理 和差 异 有一 定 的作 用 J 。
多、 蒸发量小径流 量就 多 , 之则 少 。气 温等 因素 通过 影响 降 反
水 和蒸 发间接影 响着径 流… 。全 球变 暖将在 总体 上引 起地球
表 面蒸散发量的增加 , 因而将 引起降水量 的增 加。现今气候模
拟计算 结果表明 , 当地球表 面气 温平 均升 高 15~ . . 4 5℃时 , 全 球 年均 降水 量将 增加 3 一1 % , 在时 间和空 间上 的分布 是 % 5 但
极 不均匀的 , 当一些 地 区的降 水量增 加 时, 一些 地 区的降 水 另
量 有 可 能 减 少 。 在 全 球 水 资 源 日趋 紧 张 的 情 况 下 , 候 变 化 对 气
IC ( P C 联合 国政府 问气候 变化 专 门委员会 ) 出 的敏 感性 给 定义是 : 系统受到 与气候有 关 的刺激 因素影 响 的程度 , 括 不 包 利和有利的影响。与气 候有关 的刺激 因素是 指所有 气候 变 化 特征 , 即平均 气候 状态 、 候 变 异和 极端 事 件 的频 率 与强 度 。 气 这些 影响可以是直接的( 如气候均值及 气候变异变化 所引起 的 作物产量变化 ) 间接 的 ( 或 如海平 面 上升 引起 的沿海地 带洪 水 频率增加而造成的损失 ) 。水文要 素对 气候 变化 的敏感性 是指 流域的径流 、 蒸发 及 土壤 水对 假定 的气候 变 化情 景 响应 的程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利弊

3.定量适应
①加强气候变化的定量影响与风险监测评估,尤其区分不同驱动因素 的影响,从而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定量目标。
②加强适应技术和措施的定量成本效益分析,通过开发成本 - 效益 分析、多目标分析和风险 - 效益分析等方法定量评估适应的效果。
③需要借助定量和定性方法,对不同适应措施和技术进行不确定性分 析,明晰它们的风险、适宜性和优先性,判断其适应效果,进而可为 未来不同时段的适应措施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在此,我们小组从地理学学科的视角,对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成果进行 评述。
1、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
根据IPPC第一工作组所做的气候变化(2001年)报告指出: ·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大约比20世纪升高了0.6℃。 ·过去40年间,距地表8km以下的大气层的温度有所升高。 ·积雪覆盖及冰川范围已经减少。 ·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海洋热容量增加。 ·检潮仪数值表明,20世纪期全球海平面平均升高了0.1~0.2m。 ·全球海洋热容量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有所增加,在此期间所获得的大量 的海洋亚表面温度资料已证明了这一点。
① 调整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 ② 改变耕作制度 ③ 提高复种指数和开发新品种等
避害的适应措施
① 适应国家战略的制定 ② 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的监测评估 ③ 适应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④ 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支持 ⑤ 公众意识的提高 ⑥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2、有序适应
① 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影响机理的实验 与综合评估模型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与风险分析,评估已 经发生的气候变化以及全球持续升温情景对各领域和区域的综合影响。
经济增长点。
4、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取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温上升和极端天气增多:气温升高导致了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
的加剧,同时也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困难。
2.土地沙漠化加剧:随着气候变化,干旱和风沙天气增加,导致土地
退化和沙漠扩张。
这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
3.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使海
水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压力。
同时,海平面上升也给海岸地
区和沿海城市带来威胁。
4.冰川融化和水资源问题: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融化会造成河流干涸、水源枯竭等问题,严重影响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和人们的生活。
因此,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和减缓措施,保护生
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气候变化对全球及国内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全球及国内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一、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1.物候提前、植物生长季延长。
通过对全球4000多个物种的评估发现,在区域性气候变化的驱动下,大约2/3物种的春季物候提前。
在气候变暖情景下,温带区域的春季物候提前,亚洲东部和北部一些区域植物的生长季延长。
但是,不同生物类群在物候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相同类群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上也有差异。
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当前春季物候提前的速度开始变慢,在一些地区停止甚至延后。
在热带区域,降水变化对物候的影响比气温变化更大。
2.生物多样性丧失风险增加。
极端高温的加剧已致使数百个物种的局地丧失,加快了物种丧失速度,其中一部分丧失(如物种灭绝)无法挽回。
全球变暖导致了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退化。
若全球升温1.5℃,海洋生态系统及其沿岸将面临中等至非常高的生物多样性丧失风险,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特有种的灭绝风险将翻倍;若升温3℃,大多数海洋及沿海生态系统都将面临非常高的多样性丧失风险。
受气候变化影响,大量动植物种群局地灭绝,甚至导致部分物种灭绝。
3.物种分布区向极地或高海拔移动。
对全球超过4000个物种的研究表明,其中大约有一半的物种分布区向极地或更高海拔方向移动,不同生物类群的变化并不一致。
森林昆虫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冬季变暖降低了害虫越冬死亡率,生长季延长利于其种群增长,由此导致森林害虫向两极地区扩张,加重了害虫在北美北部和欧亚大陆北部的危害及暴发程度。
北美、欧洲和中亚地区的淡水鱼种群分布区向极地和更高海拔方向移动。
在亚洲,预计约70%被研究的物种受到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约30%的物种面临着较高的灭绝风险。
4.生态系统改变和退化。
气候变化已经对一些陆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和难以逆转的损失。
气候变化导致部分温带森林树木死亡,而热带稀树草原和寒带苔原受树木侵蚀,这些变化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恢复力及生态系统服务。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正在深刻地影响世界环境、人类健康与福利和全球经济持续性。
毫无疑问,随着气候变暖,物种灭绝的速度将不断增加。
而那些已处于污染与掠夺式开发的压力下的濒危物种和破碎的生态系统将更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在不断变暖,平均气温上升了0.4-0.5摄氏度,以冬季和西北、华北、东北最为明显。
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16个大范围暖冬。
降水自50年代以后逐渐减少,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据研究显示,今后中国气候将继续变暖。
2020-2030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1.7摄氏度。
到2050 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摄氏度。
我国气候变暖的幅度由南向北增加。
不少地区降水出现增加趋势,但由于气温升高导致蒸发增大,因此华北和东北南部等地区将出现继续变干的趋势。
(一)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负面影响更为人关注。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
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河海岸带生态系统等。
随着气候变化的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1)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除云南松和红松的面积有所增加外,其他树种的面积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为2%-57%。
(2)冰川和冻土可能减少。
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冰川将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规模。
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24.7%。
到2050,我国冰川将继续减少27.2%。
冻土面积继续缩小。
未来5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3)气候变化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因子之一。
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

目录一、全球变暖定义 (2)二、全球变暖产生的原因 (2)1、自然原因: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和地球正处于温暖期 (2)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产生大量温室气体 (3)三、全球变暖对全球的影响 (3)四、全球变暖对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 (4)1、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气候的影响 (4)(1)温度变化 (4)(2)降水变化 (4)(3)季节变化 (5)(4)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6)①减少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 (6)②极端降水事件增多 (7)③极端气温事件增多 (7)2、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的影响 (8)3、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8)(1)加速干旱化趋势和荒漠化程度,加重我国农牧业生产损失 (9)(2)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粮食产量波动增大 (9)(3)各种灾害性天气增加,严重影响我国超长期的粮食安全 (10)(4)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增加 (10)(5)农业布局结构和农作物品种发生相应变化导致作物减产 (11)4、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1)参考文献 (12)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难以忽视的真相》是一部有关气候变迁的纪录片,电影由戴维斯·古根海姆执导、前美国副总统戈尔主演。
电影中,戈尔运用非常新颖的方式,并引用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很多全球变暖的科学证据、讨论了全球变暖经济和政治的层面,并向全球公众讲解了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并呼吁全球各个国家、团体和个人应该为共同抵御全球变暖做出贡献。
相信每个人在看过《难以忽视的真相》之后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全球变暖居然是这样的严重,这样的接近我们的生活,这样的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大部分人对于全球变暖只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看过影片之后,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全球变暖对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什么?下面仅介绍一下全球变暖对于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
一、全球变暖定义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一、荒漠化1.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大陆内部2.产生的原因:3.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②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③退耕还林、还牧;④建设人工草场;⑤推广轮牧;⑥禁止乱砍乱伐等4.治理的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③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④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沙尘暴1.形成时间:大多在冷空气过境影响时出现,北方都是在春季..容易出现。
2.形成条件3.危害:①造成环境质量下降;②使农作物受灾;③造成人畜伤亡4.治理和缓解沙尘暴的措施——治沙工程(保护和发展林草植被)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建设人工草场;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管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退耕还林、还牧。
三、干旱缺水问题1.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2.产生原因:3.治理措施: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⑤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⑥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⑦发展节水农业;⑧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⑨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⑩海水淡化等。
四、土壤次生盐碱化1.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2.产生原因:3.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④农田覆盖;⑥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⑦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五、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1.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2.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3.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六、洪涝灾害1.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2.产生的原因:3.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七、水土流失问题1.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2.产生的原因:3.治理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4.治理的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③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④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全球变暖对中国的影响案例

全球变暖对中国的影响案例
仅以温度为例,从1961年到2020年,中国平均气温大概每10年上升0.26度,全球大概是每10年上升0.20度,所以中国实际上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
案例:
比如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温度的变化基本是同期全球的2倍,青藏高原这些年冰川消融、冻土退化、气象灾害也非常多。
对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年极端降水、强台风,特别是这两年看到很多台风位置、路径不断向北移动,再加上海平面上升,实际上现在出现了很多复合型灾害,这种灾害对整个国家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带来灾害

全球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带来灾害xx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温度常在0℃以下,潮湿的土壤呈冻结状态,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上称为冻土。
温度愈低且持续时间愈久,冻土层便愈厚。
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
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又称永久冻土,指的是持续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冻结不融的土层)。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在不断退化。
如果土层每年散热比吸热多,冻结深度大于融化深度,多年冻土逐渐变厚,称为发展的多年冻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如果土层每年吸热比散热多,地温逐年升高,多年冻土层逐渐融化变薄以至消失,处于不稳定状态,称为退化的多年冻土。
按空间分布可分为连续冻土和不连续冻土。
如西伯利亚永冻层连成大片,而欧洲的永冻层则呈块状分布。
块状永冻层之间的非永久冻结的地方,称为“融土岛”。
永冻层的深度自10余米至200余米不等,其上部冬冻夏融,称之“活动层”。
活动层的厚度随土质而异。
地球上多年冻土的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0-25%,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加拿大。
中国多年冻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2.3%,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山区、西部高山与青藏高原。
由于人类活动大多集中在温暖地区或低海拔平原地带,所以对于冻土的认识不是很多,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以及对资源需求的增多,人类逐渐将目光投向了太空、海洋和寒冷的极区。
如近四、五十年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为解决能源危机,加紧开发北极和北极近海的石油和天然气。
但是包括多年冻土在内的寒区有着自己独特的环境特性,它是一个很脆弱的环境体系,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挽回。
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
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
正由于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
中国的青藏铁路就有一段路段需要通过冻土层。
工程师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去使冻土层的温度稳定,以避免因为冻土层的转变而使铁路的路基不平,防止意外的发生。
全球变暖对西北地区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西北地区的影响在全球变暖的前提下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各个方面都有个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农业方面从水资源方面等。
农业方面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气候变化对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许多区域受到低温冷害和异常高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侵扰。
具体到中国,近50 年我国北方霜冻日数明显减少,霜冻日平均气温显着升高;青藏高原东中部霜日减少、暖日增加;宁夏1980年代以后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华北和青藏高原北部生长期变化趋势增加最明显;我国各地活动积温及持续日数增加。
因此, 近年来在研究平均气温变化的同时,亦越来越多地关注极端气温事件以及包括热量资源在内的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
对农业生产而言,温度、光照、水分、空气成分等条件及其组合是一种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由于光、热、水、气等农业气候要素变化的时空差异,使农业气候资源存在着年际变化和区域的不均匀分布,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变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我国西北干旱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农业生产脆弱区,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地理分布、生理生态和生长发育与产量以及土壤水分和气象灾害等已产生了显着影响。
而通过观测实验、模型模拟以及运用评价指标等手段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农业生产影响及其敏感性是正确应对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农业影响的前提与基础。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有弊。
一方面,气候变化使西北干旱区热量资源得以改善。
生长期、无霜期和》00C 、》100C的活动积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将使作物生育期延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西北干旱区暖温带和中温带北界普遍北移,作物的种植界线有向高纬度和高海拔移动的趋势,这促使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此外,由于光、热、水等气候条件的改变,西北干旱区天然植被气候生产力将显着增加。
另一方面,干旱区光照资源总量丰富,明显高于中国东部区域。
光照资源充足有利于作物有机物质积累,产量增加。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和未来趋势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和未来趋势张巧玲摘要:探讨了该地区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不同情景模式,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下西北干旱区地表径流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气候变化;西北干旱;地表水资源;影响;未来趋势第1章绪论随着全球变暖,我国西北地区气温也在不断升高。
由于受到了人类活动以及自然因素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该区域内的降水量出现明显减少现象。
而且近年来,这种情况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加强对气候与水资源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及探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本文主要针对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进行详细论述,然后再进一步预测其发展趋势。
第2章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2.1 气温变化特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西北地区的温度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通过分析发现,近50年来,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49℃/10a(P<0.01);其中,春季、夏季及秋季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升温现象,而冬季则出现下降趋势。
从整体上来看,研究区域内大部分站点的气温都有所升高,这种情况与全国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基本一致。
2.2 降水变化特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
近50年来,该地区年均温以1℃/(10a)的速率升高;而且从年代际尺度来看,进入21世纪后增速明显加快。
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了区域气候环境的改变,导致干旱区水资源量减少、水质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分析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1978—2015年间西北干旱区各气象站点降水量及距平百分率随时间序列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自上个世纪末开始,该地区降水量总体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2.3 蒸发量变化特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蒸发皿蒸发呈明显减少趋势()。
气候变暖的影响和危害

气候变暖的影响和危害气候变暖的影响和危害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气候变暖的影响和危害,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气候变暖的影响:造成温室效应。
气候变暖的危害:1、冰川融化(主要是大陆冰川融化影响),使全球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海拔较低的国家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2、可能使得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如干旱、洪水、极端气温等,影响生物生存。
低纬地区可能降水减少,对农业影响较大。
3、影响全球生态系统,改变生态环境而加快生物灭绝速率。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与危害:1、全球变暖会使冰川融化,世界便会因为缺水而产生的冲突和战争。
而如今全球变暖使得冰山冰雪的积累速度远没有融化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
2、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使他们的生活受到威胁。
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很多海滨大城市也会受到牵连。
3、全球变暖会使我们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差,人类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4、最底层的食物会消失,造成很多以海洋生物为食的生物死亡。
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洋温度上升,海洋食物链的最底层死亡,然后污染海洋,如此恶性循环。
5、温度上升还会让很多无脊椎动物从冬眠中苏醒,然后这些昆虫错过捕食时机而大量死亡,由于昆虫提前苏醒导致吃掉大量森林和庄稼。
7月以来,超警暴雨肆虐多地,从城市到乡村,严重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最近几年,全球温度升高趋势越发明显,特别是今年夏天,美国高温天气造成多地火灾,阿联酋甚至出现70多度的极端高温天气,我国部分地区超出正常气温的天气也常有发生。
高温、暴雨频发,元凶是不是“全球变暖”?如何识别全球变暖,它与极端天气形成有什么联系?除了“坏小孩”的`感觉外,它有没有可爱的一面?“目前,还看不出郑州‘720’暴雨与全球变暖存在直接联系。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气候变化的成因与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及成因摘要:近年来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尤为突出。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这世界性难题的面前,中国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作者从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灾害、气温和水资源、农业生产、动植物、传染病和病虫害、深林火灾这些方面阐述了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影响与成因。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中国影响成因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07年11月17日发表了第四次评估报告。
报告指出过去在过去100年中全球地表温度上升了0.74℃,气温普遍升高尤以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最为明显[1]。
而中国正处在地球的北半球并跨越了较大的纬度。
众多学者对中国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诸多阶段性进展[2~4]。
结果显示,中国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基本一致,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1 气候变暖的影响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影响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全球变暖不仅仅威胁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还威胁着人类居住环境和健康。
中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因此了解全球变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必须的。
1.1 全球变暖给中国带来更多的自然灾害天气和气候类灾害对社会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5]。
特别是近几年以来,中国重大气象灾害频发,例如:2008年初南方地区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初北方干旱,2010年初西南大旱,5月份之后华南大部分地区多次持续强降水过程。
据统计,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3倍之多[6]。
上世纪80年代初,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0起自然灾害,而现在已增至500起左右[6]。
就2015年一季度而言,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6次,均发生在西部地区。
低温雨雪多次来袭,全国大部多次遭受低温雨雪天气过程。
天气变暖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造成的影响

天气变暖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造成哪些影响?对这些影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1、对农作物的影响对农业生产而言,温度、光照、水分、空气成分等条件及其组合是一种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由于光、热、水、气等农业气候要素变化的时空差异,使农业气候资源存在着年际变化和区域的不均匀分布,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变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我国西北干旱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农业生产脆弱区,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地理分布、生理生态和生长发育与产量以及土壤水分和气象灾害等已产生了显著影响。
而通过观测实验、模型模拟以及运用评价指标等手段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农业生产影响及其敏感性是正确应对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农业影响的前提与基础。
考虑到霜冻日、暖日、生长期、无霜期的长度及活动积温的大小是重要的农业气候指标, 它们会对植物或作物的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本文选取霜冻日、暖日、无霜期、生长期以及作物生长临界温度的活动积温等与作物生长紧密相连的农业气候指标,探讨全球变暖背景下作物生长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科学评价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西北干旱区各农业气候指标的时间变化趋势与空间分布差异显著。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有弊。
一方面,气候变化使西北干旱区热量资源得以改善。
生长期、无霜期和≥0 ℃、≥10 ℃的活动积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将使作物生育期延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西北干旱区暖温带和中温带北界普遍北移 ,作物的种植界线有向高纬度和高海拔移动的趋势[ 20 ] ,这促使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此外,由于光、热、水等气候条件的改变,西北干旱区天然植被气候生产力将显著增加。
另一方面,干旱区光照资源总量丰富,明显高于中国东部区域。
光照资源充足有利于作物有机物质积累,产量增加。
然而,干旱区光照资源呈显著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年际变化的下降率为- 0106 h /10 a,特别是在天山南北坡以及阿拉善高原的东部区域,其下降率达到- 012 ~- 014 h /10 a;从季节上看夏、冬季下降显著,春秋季变化趋势不明显。
全球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带来灾害

全球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带来灾害秦为胜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温度常在0℃以下,潮湿的土壤呈冻结状态,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上称为冻土。
温度愈低且持续时间愈久,冻土层便愈厚。
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
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又称永久冻土,指的是持续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冻结不融的土层)。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在不断退化。
如果土层每年散热比吸热多,冻结深度大于融化深度,多年冻土逐渐变厚,称为发展的多年冻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如果土层每年吸热比散热多,地温逐年升高,多年冻土层逐渐融化变薄以至消失,处于不稳定状态,称为退化的多年冻土。
按空间分布可分为连续冻土和不连续冻土。
如西伯利亚永冻层连成大片,而欧洲的永冻层则呈块状分布。
块状永冻层之间的非永久冻结的地方,称为“融土岛”。
永冻层的深度自10余米至200余米不等,其上部冬冻夏融,称之“活动层”。
活动层的厚度随土质而异。
地球上多年冻土的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0-25%,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加拿大。
中国多年冻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2.3%,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山区、西部高山与青藏高原。
由于人类活动大多集中在温暖地区或低海拔平原地带,所以对于冻土的认识不是很多,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以及对资源需求的增多,人类逐渐将目光投向了太空、海洋和寒冷的极区。
如近四、五十年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为解决能源危机,加紧开发北极和北极近海的石油和天然气。
但是包括多年冻土在内的寒区有着自己独特的环境特性,它是一个很脆弱的环境体系,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挽回。
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
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
正由于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
中国的青藏铁路就有一段路段需要通过冻土层。
工程师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去使冻土层的温度稳定,以避免因为冻土层的转变而使铁路的路基不平,防止意外的发生。
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水文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水文资源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对生存所必须的水文资源关注度也在日益提升。
气候变化对水文资源的影响是十分明显和重要的,一直是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而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辽阔,我国七大沙漠位于其中,全区多属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包括了多种气候,天然降水较少而且不均匀,植被较为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文资源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并且,一旦受到影响很难恢复及逆转。
在受到影响之后,不仅会对当地水文资源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会对其相邻区域甚至是全国水文资源产生影响。
基于此,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气变化对西北地区水文资源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浅要研究。
首先对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及水文资源情况进行概述,接着分析了气候变大对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影响,最后提出对策和建议。
希望借此,为解决西北地区水文资源问题有所助益。
标签:气候变化西北地区水文资源影响对策1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及水文资源概况首先对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简述,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1气温的变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理发布的西北地区135个气象观测站可以看到,近五十年来,西北地区的气温基本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并且,无论是年度还是四季平均的增加率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就全球来看,呈现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但是西北部尤为敏感,反应更大。
而在一年四季气温的变化中,冬季气温升高的幅度最大。
从时间上来看,通过将历史数据与最近数据进行比较看到,气温上升的趋势伴随时间推移越发显著,也就是说,温度升高的频率越来越快、升高的程度越来越大。
1.2降水量的变化。
学者们对西北地区降水量变化做了相关研究,可以看到在西北地区各省份降水量的变化存在差异。
例如,新疆年降水量九十年代比六十年代有所增加;青海每二十年则会出现一个波动周期;宁夏及陕西变化特征较为一致,与六十年代相比都有所减少。
在对气象台站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得出,西北地区的降水量地域差别明显,西北部呈上升趋势、东部呈现下降趋势、在近二十年总体上是呈现上升趋势。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们有什么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们有什么危害我们的地球,从以前有着新鲜的空气到现在被严重的污染,严重使全球变暖,受到了严重的危害.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 2002 年世界气候状况》公报说,全球地表温度上升,水、旱自然灾害加剧。
报告说,2002 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比 1961 年至 1990 年, 30 年间记录的平均温度高出摄氏 0 . 5 度。
自 1860 年有世界气象记录以来, 1998 年是最热的一年, 2002 年次之。
全球气温升高的 10 年都在 1987 年以后,其中有 9 年发生在 20 世纪 90 年代。
1990 年以来,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了0 . 6 摄氏度。
报告还说, 2002 年太平洋赤道地区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提高了地表温度,加剧了水、旱灾害。
位于西南太平洋地区北部接近赤道的国家,降水量比往常高出 10 倍,而赤道以南的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降水量偏少,新西兰南岛北部大旱,澳大利亚干热。
蒙古高温,中亚、朝鲜半岛和中国北方降雨量均多于常年。
东非的气温高于往年,肯尼亚、乌干达大雨成灾。
北美五大湖地区,今春是第 5 个最冷的寒春,加拿大和美国西部地区雨量很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疟疾、登革热通过昆虫传播的疾病,将可能殃及世界人口的 40% 至 50% ,极大威胁人类的健康和日常生活。
专家说,全球变暖引起的病虫害增加和细菌繁殖,对各地特别是人口聚集区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
在高温与高湿地区,气候变暖可能造成蚊蝇孳生,增加霍乱病、疟疾和黄热病等发病率。
气象局的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日数将明显增加,高温热浪将随之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犯病和死亡率都将增加,与热有关的疾病和死亡会上升。
气象专家警告说,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发生变化,从而加剧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据预计, 2010 至 2030 年我国西部地区缺水量约为 200 亿立方米, 2050 年将缺水 100 亿立方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变暖及对中国西北的危害
一、概述: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因温室效应而造成温度上升的气候变化现象,而其所造成的效应称之为全球变暖效应。
全球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和森林火灾等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具有高透过性,而对地球放射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
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
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
二、对全球的危害:
1、海平面上升
气温过高会造成冰山消融。
海冰和极地冰盖不断融化,使海洋里的水量增多,就造成了海平面升高。
如果沙滩被海水淹没,人们会失去很多乐趣。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像迈阿密这样的城市都面临着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
2、冰川融化
在本世纪,蒙大拿州国家公园的冰川已经严重削减。
另外,喜马拉雅冰川是恒河水的主要来源。
恒河为5亿人提供饮用水和灌溉水,据说现在每年的水量以37米的速度减少。
3 、热浪侵袭
在最近的50到100年中,酷热热浪的发生频率比往常高出了两到四倍。
据预测,在未来40年中,还会有高过100倍的情况出现。
专家预测,持续的热浪会导致火灾发生的频率增多,还会有相关疾病出现,地球的平均气温也会升高。
4、暴风雨和水灾
温暖的海水给飓风提供了力量。
科学家将海洋和大气的温度,与强暴风雨发生的几率关联起来。
在过去几年中,美国和英国都经受了超强风暴和洪水的袭击,灾害中有很多人死亡,财产损失达数亿美元。
5、干旱
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正遭受着干旱。
专家预测,在未来几十年中,降水量可能继续减少。
估计那时的情况会很可怕。
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到2020年,0.75亿至2.5亿的非洲人可能会遭遇水资源短缺,而非洲大陆的农业产量将下降百分之五十。
6、疾病
每年大约有15万人死于跟气候变化相关的疾病,一切与热有关的心脏病和疟疾引起的呼吸问题,都处于增长中。
花粉症是怎样与全球变暖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气温变暖增加了烟雾的生成,增多了哮喘发作的病例,同时进一步助长了杂草的生长,这就为过敏症患者埋下了祸根。
7、经济问题
随着温度的增高,弥补由于气候变化造成损失的花费越来越多。
严重的风暴和洪水造成的农业损失多达数十亿美元,同时治疗传染性疾病和预防疾病传播也需要很多开销。
极端天气也会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滑坡。
2005年破纪录的飓风在路易斯安那州停留数月,造成经济收入损失约总收入的15%,财产损失至少为1350亿美元。
8、冲突和战争
安全问题专家称,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冲突表明,虽然全球变暖不是危机产生的唯一原因,
但其根源可追溯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特别是现有自然资源的减少。
达尔富尔暴力事件暴发在长期干旱的时期里,二十年里只有微量的降水,甚至毫无降水,而附近印度洋的气温却一直升高。
9、生物多样化丧失
全球气温的上升,对物种生存的危害越来越大。
如果年平均气温保持1.1到6.4摄氏度的增长速度,到2050年约30%的现有动植物都会面临着灭绝的威胁。
这些物种会因为荒漠化、森林砍伐、海洋变暖、无法适应气候等原因而灭绝。
野生动物研究者注意到更多的弹性迁移,动物从遥远的北方迁徙到遥远的南方,寻找维持其生存所需的栖息地,如红狐,曾经的北美居民,现在则生活在北极。
10、破坏生态系统
有证据证明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这意味着世界上任何变化都与土地、水和生物生活的变化息息相关。
科学家通过观察白化和死亡的珊瑚礁发现这是海水变暖造成的。
同时一些植物漂移,动物改变栖息地的现象,也都是由于空气和水的温度上升或冰盖融化的造成的。
三、对中国西北的危害:
1、对降雨的危害:
我国西北干旱区深居大陆腹地,地形复杂,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西北地区是中国也是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的地方。
该区域1998—2007年每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163亿m3,仅占同期全国平均年水资源量的7.86%。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近50年来全国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为0.35℃,而西北干旱区气候也存在着明显变暖的趋势,其增温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国干旱区年、季平均气温持续上升,特别是秋、冬两季增温明显,冬季增暖幅度最大,为夏季的2倍有余;受纬度、海拔和区域地形差异的综合影响,气温变化空间差异显著,疆和阿拉善高原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南疆和河西走廊相对升温较慢。
2、对粮食的危害:
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产量可能会减少5%—10% ,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均以减产为主。
预计到2071—2100年,我国农业将受到气候变化较大冲击,其中冬小麦生产潜力将下降10%—30%,水稻和玉米生产潜力也将分别下降10%—20%和5%—10% 。
温升高导致农业病虫害发生区域扩大,使病虫生长季节延长,繁殖代数增加,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程度加重,增加了农药施用量。
西部地区未来气候变化有变暖变湿趋势,一些干旱比较严重的地区,干旱状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低温冷害减轻;晚熟高产品种和多熟制种植面积都将扩大。
四、总结:
全球变暖给地球带来了很多危害,它正在威胁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它不仅是一个个人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防止全球变暖是每一个地球公民的义务,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支持。
我们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
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一定会拯救我们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