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豪族的儒化与士族化——以关东豪族为例
名词解释汉朝豪强的原因
名词解释汉朝豪强的原因汉朝豪强是指在汉朝时期,地方豪门家族崛起,掌控一方的社会现象。
他们拥有庞大的财富和权势,并通过与中央政权的勾结或独立的势力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那么,汉朝豪强崛起的原因是什么呢?一、经济原因汉初的大规模土地兼并使得土地集中在少数富豪的手中,而不被广大农民所拥有。
这些富豪利用他们的财富购买土地、人力资源和商业资本,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
同时,汉朝初年带来的繁荣经济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在汉初,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为豪强们提供了丰富的利润空间。
他们在农田中种植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并通过广泛的商业网络将农产品销售到远方。
他们还涉足矿产资源的开发、制造业、金融业等领域,进一步积累财富。
二、政治原因汉朝的政治制度相对宽松,中央政权相对较弱,加上官员选拔制度的滥觞,导致了汉朝豪强的崛起。
各地的豪强家族通过向中央政权贡献财富和人力资源,或通过结婚联姻等方式与皇室家族关系密切,获得政治地位和特权。
汉武帝时期,中央政权加强对地方豪强的控制,通过设立郡县制、义冢、郡国等措施来缩小地方豪强的势力。
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起到了一定的掣肘作用。
三、社会原因汉朝的社会结构中,豪强家族占据着上层社会的重要地位。
他们通过世袭贵族地位,通过收买官员和当地势力争夺社会资源,获得了更多的特权和优势。
在农村社会中,他们通过收买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来扩大自己的土地和势力范围。
此外,汉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豪强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转变,强调个人利益追求,追求物质享受成为一种时尚。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豪强们通过控制资源和财富来满足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需求,赢得了人们的支持和认可。
四、文化原因汉朝的士人文化对豪强的崛起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士人文化强调礼义廉耻,崇尚君子之道。
地方豪强们通过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投资,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他们在宴会、庙会等场合大肆赞助,展现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汉代豪族研究概述_王者利
第29卷第10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29 No.10 2008年10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ct.2008汉代豪族研究概述王者利(大连大学 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622)摘要:豪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他们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对其或者拉拢或者打击。
汉代是豪族形成、发展及转变的关键时期,对汉代豪族的研究可以说已到了无孔不入、细致入微的地步,从其构成到其政治、经济、土地制度等各方面都有学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
本文拟对目前国内有关豪族社会构成、经学化、士族化、“忠孝”观等研究成果做一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豪族;经学化;士族化;“忠孝”观;仕进制度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8)10-0063-02一豪族的社会构成关于豪族的社会构成,学者的意见大致相同。
徐杨杰先生认为强宗大族来源主要有四部分:一是六国旧贵族;二是六国的地方暴富及恶势力;三是汉代新贵;四是地主阶级上层。
[1]马彪先生在《秦汉豪族社会研究》中认为“爵邑之人”、“秩禄之奉”、“素封”等三种人可高度概括为秦汉时期豪族社会的三大成分。
所谓“爵邑之人”主要指宗室、外戚及恩宠;“秩禄之奉”者是指秦汉的官僚;“素封”是指秦汉时期特有的富商大贾阶层。
[2]崔向东先生则认为汉代豪族包括以下七种社会势力:1、六国宗室及其后裔。
如齐诸田,楚昭、屈、景等及名族。
2、高訾富人。
包括的成分较广,主要是私人工商业者。
3、豪民、兼并之家。
即家族富有的豪民地主。
4、豪杰。
即豪侠、游侠。
5、世吏二千石。
即家世为高官的官僚之家。
6、汉代军功阶层和食封贵族。
7、地方强宗。
即地方上宗族势力强大的家族。
[3](p80)瞿同祖先生则把豪族分为六类:1、战国时期的旧家族;2、汉代居于统治地位的皇族;3、外戚家族;4、官僚家族;5、富商家族;6、游侠家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经学历史》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1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六经 先秦 儒学 体系 传统之源 价值观 井田 二程 二十世纪 中国文化 《论语》诠释 《论语》 《经学教科书》
科研热词 魏源 魏晋玄学 郭象 诠释 论语 简帛 理想政治模式理论 王弼 玄学化 焦循 清代学术 江熙 汉学 汉代诗学理论 楚文化 晋注汇总 文本 政治教育 援佛入儒 思想史 存在价值 孔颖达 孔子形象 圣人人格 合理性 历史语境 儒玄双修 儒家经典 从变从义 今文经学 人生礼仪 丧祭礼制 两汉经学 三礼 《诗经》阐释 《诗》无达诂 《论语集解》 《春秋左氏传补疏》 《春秋》无达辞 《易》无达占 《左传》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科研热词 经学 清代 治学 段玉裁 文化家族 学术文化 士族 南朝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科研热词 经学 论语学 自然本性 礼乐教化 理学化 注经特色 汉代 春秋思想 意义 尊王理论 孙复 孔子礼乐观 儒学
科研热词 蜀学 经学 汉代 道学 考据 经学史 章太炎 离合 皮锡瑞 民族伦理 春秋 巴蜀 夷夏观 公羊传 义理 《经学历史》 郑玄 路向 诸子学 诠释 詹子庆 解经 经学小说 经学传统 纬书 简牍 程颐 秦汉 礼学思想 礼学 理性 理学特色 熊十力 清末民初 注经 汉晋 春秋时代 提封田 思想 康有为 巴蜀学术 小说子书 宋代文化 宋代 学科建立 声转 土崩瓦解 土地关系 史学 历史演变 刘师培 内在规律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东汉豪强士族简述
宗族 部曲 宾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劳 动 者
徒附
私 人 武 装
家兵
奴隶
豪强地主的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 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 他们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田庄的依附农民除 了向田庄主交纳实物地租外,还要为田庄主服各种劳 役。地主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 兵”,由依附农民组成。他们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 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 主出征打仗。
与西汉豪族相比东汉豪强士族的身分性渐渐成长他们累世居官而有文化宗族关系也更为密官僚文化门第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累世经学与累世公卿便造成士族传袭的势力加之察举中权门请托和故旧报恩的结合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社会中的门第
东汉豪强士族简述
兰州大学萃英学院 William
豪强士族阶层形成于西汉后期。西汉末年农民起义, 虽然有些豪族受到打击,但其势力总体上任呈发展的趋 势,尤其是那些追随刘秀的豪强士族都成为新贵。刘秀 本人是南阳豪强士族,因此,东汉政权建立后,必然从 各方面满足他们的利益,豪族势力得以迅速发展。
东汉时期的豪强士族占有大量土地,他们大多采取 田庄的形式经营。“有求必给”、”闭门成市”,自给 自足是东汉庄园经济的很大特点。 东汉时豪强的田庄迅速增长和扩大,庄园经济在整 个社会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豪 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贷, 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 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 息四体之役。 ——《后汉书 ·仲长统传》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陈苏镇:东汉的豪族与吏治
陈苏镇:东汉的豪族与吏治【内容摘要】豪族势力响应舂陵宗室发起的复汉运动,合力推翻王莽,又纷纷支持当地政治人物建立割据政权。
刘秀征服各地豪族势力,建立了东汉王朝,但仍面临如何在豪族社会基础上巩固统治的问题。
豪族占有大片土地,役使贫民和奴婢从事生产并守卫田庄,宗族和宾客是他们的帮手和爪牙。
东汉统治者吸取西汉和王莽的教训,不再企图消灭土地兼并,而是采取各种措施抑制和削弱豪族势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化吏治,用严刑峻法约束豪族。
这一措施收到一定效果,同时也导致吏治苛刻之弊,造成大量冤狱。
时人普遍认为,根除此弊须用“良吏”取代“残吏”。
对“良吏”的强烈期待,成为东汉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豪族的普遍存在,是东汉统治者不得不面对的事实【1】。
我们甚至可以说,东汉王朝是建立在豪族社会基础之上的。
由于刘秀出身豪族,人们常说东汉王朝是豪族利益的代表。
其实,刘秀所依靠的主要是南阳豪族集团。
在他建立东汉王朝的过程中,其他地区的豪族势力附和者少,反抗者多。
故其统一天下的战争,主要是征服各地豪族的过程。
而战争结束后,如何管理这些豪族,仍是一大难题。
刘秀的许多政治措施与此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化吏治。
东汉王朝用严刑峻法规范豪族的行为,收到了恢复并维持社会安定的效果,但同时也使吏治苛刻问题日益严重。
这是东汉政治的一大顽疾。
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对东汉一系列政治和政治文化问题的理解。
一、两汉之际的豪族势力所谓“豪族”,大约是战国以来逐渐兴起的【2】,到汉武帝时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势力。
他们宗族强大,武断乡曲,兼并土地,役使贫民,成为瓦解小农社会从而破坏帝国基础的危险力量。
西汉用酷吏,设刺史,直接打击不法豪族,收到一定效果,但抑制豪族势力发展的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实行“徙陵”制度。
刘邦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及“燕、赵、韩、魏之后”于长安附近的长陵,致使关东“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3】。
其后,西汉“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4】,使得各地豪族不能充分发展壮大【5】。
东汉豪族大姓的来源及发展_曾艳
第5 期
曾 艳: 东汉豪族大姓的来源及发展
·123·
帝。此划分方法是为了便于研究而作的大致划分。 从图上看,汉代豪族的发展呈波浪起伏状,上升
状态的三个时期分别是西汉中期、东汉初期和东汉 末期; 与此相对的三个低点分别是西汉初期、西汉后 期和东汉中期。从总体上看,豪族的发展状态并不 是直线持续上升,显示出来的发展状况与汉代豪族 发展演变基本相符。豪族称谓出现次数多时,也是 豪族势力强大而活跃时。西汉初年,是汉代各种社 会势力最活跃的时期。汉武帝时,政府加强对各种 社会势力的限制、打击的同时又开放权力,各种社会 势力不断向豪族转化。西汉中期以后,是豪族的发 展时期,西汉后期至东汉初期社会动荡,豪族再次活 跃。东汉初年,国家对未与权力结合的地方豪族、大 姓经常进行镇压。经过限制,呈下降趋势。东汉中 期后,豪族与地方、中央权力的结合逐渐密切,豪族 沿着上升趋势发展。豪族发展的这种起伏说明它与 社会的发展状况及王权的支配有直接的联系。
图 1 豪族在两汉不同时期发展显示图
说明: 西汉初期指公元前 206 年—公元前 141 年,包括汉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时期。西汉 中期指公元前 140 年—公元前 40 年,包括汉武帝、 昭帝、宣 帝、元 帝 时 期,以 汉 元 帝 停 止 迁 豪 为 界 线。 西汉晚期指公元前 40 年—公元 25 年,从汉元帝停 止迁豪开始,包括成帝、哀帝、平帝、王莽新朝。东汉 初期指公元 25 年—公元 88 年,包括光武帝、明帝、 章帝。东汉中期指公元 89 年—公元 146 年,包括汉 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东汉晚期指公 元 147 年—公元 220 年,包括汉桓帝、灵帝、少帝、献
第 3 卷第 5 期 2 011 年9 月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士族的形成与演化
四· 名士阶层的发展 ——地域分化与整合
1· 汝阳冀州名士与袁绍势力的兴衰 袁绍得冀州(参《三国志· 荀彧传》《三国志· 袁绍 传》)后,未处理好自己原手下汝阳名士与冀州 名士的矛盾,如许攸之叛、张郃投降以及袁谭袁 尚败亡; 2· 曹操据兖州 操先得到部分兖州名士的支持,后来壮大又引起 兖州名士的担忧,引发兖州叛乱,如兖州名士王 匡、边让被操杀,至兖州名士担忧操手下颍川名 士威胁到自己的势力;
• 士人与庶人一样,也有名籍之例。 • 例:1· 任安,荥阳人也。少孤贫用,为人将 车之长安,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 因占著名数。——褚先生补《史记· 田叔列 传》 2· 安定太守汝南胡依伯···出名户名, ··· 占系陈国。——《风俗通义· 十反》 3· 《全晋文》卷60,p1802“······各自品 其编户也······”
小结
在与外戚宦官的对抗冲突中,“清流”士大夫们 走向了群体认同,党人名士最终形成了新的社会 阶层。 另: “阶层”是社会分层的结果,“分层”源于地质 学术语,社会学借用以分析说明社会的纵向结构; “阶级”与“阶层”:二者可互代适用,前者内 涵包括后者;阶级之分据以社会资源的占用,阶 层着于微观; 社会分层的依据在于社会资源(马克思· 韦伯的社 会分层理论),中国化的表述:名利权。
士族的形成
一· 名士
• “名士即有声名者,是习见于东汉的一种称 号。”——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 论》 • 另详参唐长孺《士族的形成与升降》田余 庆《东晋门阀》。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汉魏之际社 会中据有势力者有二:一为名士,蔡邕、 王粲、夏侯玄、何晏等是也;二为英雄, 刘备曹操。
二· 士名
●形成 中央,三李杜事件 1· 在“李固、杜乔事件”后,东汉政治势力 分为“清流”“浊流”两派; 2· 在“李云、杜众事件”后,桓帝与“清流” 士大夫分道扬镳; 3· 在“李膺、杜密事件” (党锢事件)后, 党人名士群体与皇权彻底背离。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读后感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读后感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读后感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读后感【1】这是陈寅恪先生1947-1948年在清华大学讲课时,万绳楠先生根据笔记整理成的书。
书中有许多新的观点和提法。
魏晋南北朝,是我历史知识中最大的空白点之一。
通过这本书,使我长了不少知识。
1、关于出身儒家的豪族和出身非儒家的寒族。
陈认为,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不同:司马氏是出身儒家的豪族,而曹操则属出身非儒家的寒族。
他们由于出身不同,在统治上有区别:晋朝司马氏重礼,重孝,豪族外宽内忌,依附权臣,奴颜婢膝。
魏朝寒族“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细政苛惨,科放互设”,主张严刑,推尚节俭;在选人上,重才轻德,唯才是举,所以容易赢得广大出身平民、有才能的寒族的支持。
从这个角度上说,魏蜀两国属于寒族统治,而孙吴则属当地士族统治。
2、民族迁徙问题。
从汉朝开始,西北地区就存在戎狄内迁的问题。
有政策的、天灾的、战争的原因。
汉开始,到魏晋进入一个发展时期。
这时不光是迁入,还开始了迁出。
魏的邓艾是第一个主张迁出的人。
晋后八王之乱,人民除了不能走或者不愿意走的,大都外逃以避难,胡族统治者为了控制人口,凭藉武力,强迫迁民,造成北方人口大流动,出现了三百年间的人口流动问题。
有一部分北方士族就南逃到东晋,成为影响南朝的重要力量,被称为北方士族。
王羲之(303-361)就属此类。
石虎不光是将关西的人迁往关东,还曾将南方的人迁往北方。
数百万人的迁徙,能达者十之二三。
前秦建立后,又把关东人迁入关中,等等。
这种迁徙,是民族的灾难,如果说有好处,就是各民族之间接触的机会多了。
3、“五胡”次序。
“五胡”名称最早出自苻坚之口,次序也是他说的。
即胡、羯、鲜卑、氐、羌。
“十六国不全是五胡所建,如成国是宗(下加贝字)人建立。
羯族。
石勒(建立“后赵”)。
目深,高鼻。
多须。
中亚人种特征。
(石勒死后,石虎暴政,引起治下臣民的愤怒,以至他死后,整个羯民族竟因为汉族人的报复而从此在中国消失)氐族。
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
期刊论文:
在(/grid2008/index/ZKCALD.htm中专业检索中查找)
1、林喦:《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评介,《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35(4)
2、高旭:崔向东著《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13年第4期
3、王子龙:儒道互补的东汉文化精神--以豪族荀悦家族为例,《文史博览:理论》,2013, (8)
4、王子龙:东汉豪族的精神世界,渤海大学硕士论文,2013
5、崔向东、王金阳:两汉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社会科学辑刊,2010(4)
6、孙腾达:东汉初年军功阶层研究,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杨龙:论两汉之际的河西窦融集团,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9月第26卷第5期
8、杨龙:新莽末、东汉初西北地区割据势力研究—以隗嚣集团和窦融集团为中心,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王莉娜:汉晋时期颖川荀氏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0、邓桂姣:汉代扶风班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234页
11、张健:汉魏时期的吴地豪族与地域文化,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2、张健:汉魏时期的吴地豪族,《淮海文汇》2013年04期
13、范书辉,王子龙:从儒家传统精神到道家多元精神——论东汉豪族精神世界的演变,沧桑,2013(4)14、崔向东:西汉不同地域豪族与王莽新朝的灭亡,社会科学辑刊, 2012年06期
15、。
士族社会
士族社会汉晋体制从西汉中期形成,持续到唐代中后期士族解体。
汉晋体制以经学为灵魂,以察举为纽带,以士族为骨干。
这一体制下,士族成为了社会的领导者,在社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因而称汉晋时代的社会为士族社会。
讨论士族社会必须从经学开始。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乃启动复古更化,经是国家之常道,经义是根本法,经学是根本法学。
士族立身之根本是经学,士人从经学简短的文字中解读出微言大义。
他们的经说一旦被立为博士,就进入到了根本法中,可支配、影响国家立法、施政、决狱,可培养子弟,塑造官员理念。
并且,汉以官方确定的讲义治天下,但不禁止儒生研究传播其他经义。
因此,士人纷纷研读经书,以求成为博士官。
这样一来,经说不断变化。
而经义如此重要,故政府重视经学,遇到重大经学分歧,召开会议予以讨论解决。
比如汉宣帝召开的石渠阁会议,江公与董仲舒辩论《春秋》,董仲舒胜出,于是他所学的公羊《春秋》大兴。
东汉章帝时代又召开白虎关会议,诸儒议奏形成《白虎议奏》,班固据此编订《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是各家经学理解的汇编。
在此之后,经义成为所有人的根本法理念。
政府为了得到统治骨干——士,兴办学校并建立选士制度。
首先,官办学校之设立实始于蜀郡。
学校的开办,让蜀地从蛮荒之地变成为文雅之地。
但最重要的学校还是京师的太学。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的意见,设太学。
此后,博士弟子员额不断增加,甚至达到三千人。
政府兴办学校,标志着国家性质的一次巨变:政教。
即建设“徳礼国家”,以文化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但地方出现割据政府,军事势力的时候,管办教育就开始衰落了。
教育的重心就转移到了家庭中,导致了三国时期经学的家族化,知识传授的家族化。
其次,汉晋采用了察举制和征辟制。
汉武帝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吏各一人。
举孝廉制度激励民众趋向于忠信、孝悌,也激励基层官员趋向于;廉洁、奉公。
每个人都能大体公平的参与国家管理使国家更加稳定,也加强了政治秩序内部的凝聚力。
征辟制是中央公卿与地方郡守、国相自辟僚属。
东汉豪族层级探究——以《后汉书》记载为例
东汉豪族层级探究——以《后汉书》记载为例豪族是秦汉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至王权,下至乡里,都能够看到豪族的身影。
根据豪族和王权结合程度的不同,豪族存在着不同的等级,并且不同等级的豪族对于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关于豪族层级的观点,日本学者东晋次先生在《东汉的乡里社会及政治变迁》一文中提出“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产生了士大夫豪族—土豪—小农的序列构造”。
并且这个体系上与王权相通,形成了一个“由士大夫豪族推行的地域支配体制的联合而构成的国家体制”。
崔向东教授在《汉代豪族研究》一书中也指出“王吉家族通过举孝廉和任子世代与中央政权结合,超越地方而发展成为中央士大夫豪族”也说明了豪族之间确实是存在不同的层级,并且在这些层级之间是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做到相互转化的。
但前代学者们对于豪族的等级的阐述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对豪族的等级进行详细阐述,也没有说明不同等级的豪族对地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所以,本文将在豪族等级的划分、不同等级豪族对地方的不同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对于豪族等级的划分,根据史书记载,豪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中央豪族”“郡县豪族”“乡里豪族”。
一、中央豪族中央豪族是指与王权结合程度最深,或者长期与王权相结合的豪族。
这样的豪族在整体上看,数量是最少的,但所掌握的权力是最大的,对国家整体上的影响较大。
东汉的邓禹家族是典型的中央级豪族,可以通过对邓禹家族的研究说明中央级豪族的特点。
(一)中央豪族的特点“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
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
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数年归家。
”[3]599这是《后汉书·邓禹传》中关于邓禹发迹的记载,在这段话中明确说明邓禹在很早的时候就与光武帝刘秀结识,在王莽末期各路英豪起兵推举邓禹时,邓禹都是“不肯从”的态度,直到光武帝刘秀“安集河北”时,邓禹才“杖策北渡,追及于邺”,追随光武帝刘秀,并且为其出谋划策,为邓禹及其家族能够成为东汉时期重要的豪族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三国时期的社会风气豪门世族与文人雅士
三国时期的社会风气豪门世族与文人雅士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时期。
然而,这个时期也孕育了许多豪门世族和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
他们的存在与交互相互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为我们提供了一独特的历史背景。
本文将探讨三国时期的社会风气,以及豪门世族和文人雅士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 豪门世族的崛起与影响1.1 豪门世族的定义与背景豪门世族,指的是在当时社会地位显赫、家族势力雄厚的贵族家族。
他们通常拥有丰厚的土地、财富和军事力量,是社会中最顶尖的精英阶层。
1.2 豪门世族的兴起原因三国时期,大乱之世,社会秩序崩溃,战乱不断。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强大的豪门世族应运而生,他们依靠自身的力量和财富,站在了社会的最高层。
1.3 豪门世族的影响力豪门世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他们通过政治争斗、军事对抗和经济活动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社会风气的重要塑造者。
2. 文人雅士的风采与影响2.1 文人雅士的定义与背景文人雅士,指的是当时以文学才华闻名于世,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知识分子。
他们通常以诗文才华出类拔萃,被社会所推崇和仰望。
2.2 文人雅士的兴盛原因在乱世之中,人们对于精神寄托和情感宣泄的需求日益增长。
文人雅士应运而生,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学才华,为社会带来了安慰和启示。
2.3 文人雅士的影响力文人雅士通过他们的作品和社交活动,影响着社会的思潮和精神氛围。
他们的诗文流传至今,成为我们理解三国时期社会风尚的重要线索。
3. 豪门世族与文人雅士的交流与互动3.1 互通有无的关系豪门世族和文人雅士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
豪门世族需要文人雅士为他们撰写赞美诗文,以增加自己的声望和威信,而文人雅士则可以通过和豪门世族的往来,获得一定的物质支持和社会地位。
3.2 豪门世族对文人雅士的宣传和支持豪门世族通常会邀请文人雅士来宴席,以展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对文学的重视。
他们会赏识文人雅士的才华,为他们提供机会展示才华,进一步增加自己的社会声望。
第二讲 士族门阀政治
第二讲士族门阀政治一、东汉魏晋的士族发展1、士族的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士族门阀阶级,他们几百年既垄断政治权利又垄断文化,构成了此期历史的突出现象。
本讲把士族门阀阶级的兴起、特征及没落作为主题,同时也要了解皇权、贵族、官僚之间的关系。
周代的政治形态是贵族政治,现代社会是一个流动化的社会,社会制度比传统社会自由传统得多,因此我们对贵族政治比较陌生。
传统社会,身份和财富政治地位不一定有直接关系,但确实存在这样一种高贵的身份。
周代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生活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等级之间的凝滞性相当之强。
周代各个阶级之间礼制和婚姻上的不平等。
如婚姻上,勾践向吴求降: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比如饮食上,“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綌;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龁之。
”这种情况到了秦汉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秦汉社会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尽管地位高低、权力大小和贫富的差距依然非常悬殊,但是身份的流动性非常大。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进入士族门阀政治,官僚开始出现贵族化,我们固可以认为这是历史的倒转,或者说贵族政治的回潮,这是历史早期或者中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
唐宋明清,官僚政治在此复兴。
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官僚政治是选贤任能的,科举制采用考试的办法使得社会重新获得了流动性,给普通知识分子提供上升的渠道。
科举制繁荣起来的时候,门阀政治衰落了。
清代郭某赠官僚蒋心余一副对联以阿谀拍马:一代翰林风月手,六朝兰锜谢王家。
兰锜是兵器架,是高官才配享受的一种摆设。
六朝有若干大士族,最著名的就是王谢,这两家不光世代冠冕而且文采风流几百年不衰,号称七代人人有集,直到六朝后,王谢这样的大家族仍然为后人所向往。
学者毛汉光收集了中古士族称谓,他发现在这个时期,这些词大量出现在典籍之中:高门、门户、门地、门第、门望、膏腴、高粱、甲族、华侪、贵游、势族、势家、贵势、世家、世胄、门胄、世族、门阀、阀阅、名族、士流、冠冕、高门大族等。
《国史大纲》(7):魏晋南北朝(下)
《国史大纲》(7):魏晋南北朝(下)第十八章变相的封建势力【魏晋南北朝之门第】贵族世袭的封建制度,早在战国、秦、汉年间彻底打破。
然而东汉以来的士族门第,他们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地位,几乎已成为变相的封建了。
一、九品中正制与门阀东汉士族地位的获得,本由当时的察举制度。
三国丧乱之际,“士人流移,考详无地。
”【卫瓘语。
】用兵既久,人材自行伍杂进。
“郎吏蓄于军府,豪右聚于都邑。
”【李重语。
】两汉文治精神所托命的州、郡察举制,一时逆转,而倒退为秦、汉初年之军功得官。
要对此种情况加以救挽,于是有魏尚书陈群之“九品官人”法。
【事起延康元年,始议则自何夔。
】朝廷用人委之尚书,然尚书“不能审核天下人才士庶,【刘毅所谓“一吏部、两郎中,而欲究鑑人物,何异以管窥天?”但又不愿漫无标准,一切委之军队或私人关西。
】于是委中正铨第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级。
】凭之授受。
”【通典语。
】州置“大中正”,郡置“小中正”。
【自汉末舍之州牧,于是州在郡上,自成一级。
】大中正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
【通典语。
】故“中正”乃中央官之兼职。
【故晋书职官志别无“中正”之官。
】中正何以必须本处人任之?因非此无以熟知各本处之人才。
中正何以必须中央官兼职?因乱离之际,人才集中中央,就近访察为便。
各地郡中正可以各就所知,汇报各本州大中正。
大中正得根据乡评,定其品级与进退。
通典云:“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
倘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
”此虽为军政状态下一时之权宜,然其初“犹有乡论余风”。
【卫瓘语。
】故其后有“正始胜流”之目。
【李重语。
】今按:此制与州、郡察举有相异者两点:一、州、郡察举之权在地方官,而州大中正则为中央官之兼职。
故士庶求出身者,于察举制度下必须归于地方,而在中正制度下则须奔集中央。
此制本因人才不在乡里而立。
但既立此制,则有使人才永不反归乡里之势。
东汉颍川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
东汉颍川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
95
从上表可知 ,颍川豪族在为官人数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 : 11 从整体上看 ,颍川豪族担任郡国守相公卿级官员的人数在豫州五郡国豪族总数中占有相当的比
重 。就各时期而言 ,颍川豪族在光武帝时担任郡国守相级官员的人数达到 44. 44 %的最高点 ,献帝时担 任九卿级官员人数达到最高点 ,占豫州的 75 % ,担任三公级官员人数占 33. 33 %。从豫州所辖五郡国均 为豪族势力极为发达地区的客观现实考虑 ,颍川一郡豪族所达到的最高值不可谓不高 ,即使在党锢期 间 ,郡守人数仍占 21. 43 % ,九卿级官员占 28. 57 % ,三公级官员占 23. 08 %。
7. 4 %(27)
安 、顺帝 5 16. 67 %(30)
3.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54)
4 26. 67 %(15)
6. 45 %(62)
1 14. 29 %(7)
2. 86 %(35)
桓 、灵帝 19 27. 14 %(70)
5. 38 %(353)
8 30. 78 %(26)
9. 52 %(84)
4 21. 05 %(19)
一 、颍川豪族的官僚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官僚化是豪族政治地位的保障和政治影响力发挥的主要途径 ,也是衡量其群体在 东汉豪族中所占地位的一项重要标准 。而官僚化的程度主要是由为官人数的多少和担任官职的高低来
决定 ,因此本部分将从颍川豪族的为官人数和官职的高低两个角度对其官僚化加以论述 。
(一) 东汉时期颍川豪族为官人数的统计与分析
摘 要 :颍川豪族处于东汉全国豪族网的核心位置 。从官僚化看 ,颍川豪族的官僚化进程与东汉政局稳 定与否关系密切 ,其群体担任郡守公卿级官员的人数居于全国豪族前列 ;从士族化看 ,东汉中后期颍川士大夫 豪族 ,已从地方领袖转变为全国性的领袖 ,渐居于全国士大夫豪族的核心位置 ,对东汉豪族士族化产生了重要 影响 。
汉代家学管窥
言 :古人习一业 , 累世相传 . “ 则 数十百年不 坠。盖 良冶 之子必学 为裘 , 良工之 子必学为箕 , 所谓世业也 。工艺且然 , 况于学士大夫
之术业乎 ” 【 l 】
守一艺” 。邓禹之孙邓 弘“ 少治《 阳尚书》授帝禁 中, 多归 欧 , 诸儒
附之” 。邓 弘之子邓 甫德亦 “ 学传父业 ” 。邓 禹的孙女和熹邓 皇后
六岁能《 史书》 十二通 《 、论语》 , 诗》《 。不 仅如此 , 在汉安帝时 , 邓 太后又 “ 征和帝 弟济北 、 诏 河间 王子男女 年五岁 以上四十余人 .
2 . 汉代通经人仕政策的诱导
在董仲舒 的建议下 , 汉武帝 “ 黜百家 . 罢 表彰六 经 ”明经 成 , 为人仕 的一个 重要途 径。 士人 只要通 经 ,其取 青紫 如俯拾 地 “
一
61 —
族。
传 子玄成 , 玄成 及兄子 赏 以《 》 诗 授哀帝 , 由是 鲁《 有 韦 氏 “ 诗》 学”甄字 , 严 氏春秋》“ ; 习《 ,子孙传学不绝” 赵翼《 。 廿二史札记》
二、 汉代家学的传授概况
1 . 的传授者 家学 汉代家学的传授者主要是父兄或家族 中的长辈 。如世传《 尚 书》 的夏侯 氏家族一 向注重对家族子弟 的培养 , 初夏侯 都尉从 最
21 年第 4 00 期 ( 复总第 7 期) 8
船 山学 刊
C unhnJu l h asa o mf
N O.4, 01 2 0
(e . t . ) r to 7 s t No 8
汉 代 家 学 管 窥
郭 海 燕
( 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 济南 2 00 ) 5 1 0
中 图 分类 号 : K 3 2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7 8 ( 0 0 0 — 0 1 0 1 0 — 37 2 1 )4 0 6 — 3
文化历史论文-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评毛汉光先生《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评毛汉光先生《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关键词】魏晋隋唐士族统计史【提要】用数理统计的魏晋隋唐社会的变迁及其对的,可以使该社会政治史更具有确定性,避免轻易的定性造成的以论代史,但也遇到史料不完整和不确定的障碍,对史料的选取判断体现了作者对的理解。
士族的特点是什么,与寒素、豪强、官僚有何区分,其向城市的迁徙具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研究中古社会史必须予以明确回答的基本。
一毛汉光先生是研究魏晋隋唐史学者,论著颇丰。
2002年底,上海书店出版他的两本著作《中古社会史论》和《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这两本书原版于20世纪80年代末,书中所论都是研究魏晋隋唐史的基本问题,我读后颇有印象。
现在重读,又给了我仔细思考的机会。
由于两书提出的问题,讨论起来颇费篇幅,故本文只介绍《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另外一本,另待机缘。
毛汉光先生出生于1936年,他们这辈人,在台湾学术界属于承前启后的一代。
在他们之前,是从大陆到台湾的成名学者;他们之后,是台湾培养的新一代,多为他们的学生。
所以,他们的学术,从提出问题,观察角度,思辨模式,到论证方法,都可以看出中国学术传统的深刻影响。
毛汉光先生本科就读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69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班,长年供职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台湾大学和历史语言研究所都与傅斯年先生密切联系在一起。
傅斯年先生当年在北京大学,与胡适之、蔡元培等先生提倡整理考订史料,揭橥“史料即史学”。
此提法过于简单片面,引来许多批评。
然而,考察史料学派所为,并不只是翻剪故纸,而是力图把中国朴学传统与西方的实证主义相衔接,探索新时代的史学规范,功不可没。
公正评价史料学派,有助于我们今日重新确立人文学术规范,克服浮躁虚夸。
而且,毛汉光先生还曾经担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员,接受不少西方的史学与方法,本书名为“社会史论”,就已经表明他试图用社会史的方法来研究中古史,理论渊源,昭然若揭。
汉朝的社会阶层与身份制度
汉朝的社会阶层与身份制度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社会阶层与身份制度对于该时期社会结构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汉朝的社会阶层和身份制度:封建贵族阶层、士人阶层以及平民百姓。
封建贵族阶层汉朝的封建贵族阶层主要包括皇帝、诸侯王、公侯伯子男列等。
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政治权力和威望。
皇帝下设的诸侯王是以政治分封的方式授予一些有功的将领,以巩固汉朝的统治。
公侯伯子男列是封建贵族的下层,他们作为地方统治者,拥有一定的土地和财富,并享有特权地位。
士人阶层士人阶层是汉朝社会中的另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是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而获得社会地位和声望的。
士人阶层主要包括儒家学者、官僚以及军事将领。
儒家学者在汉朝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弘扬儒家思想,影响并制定了汉朝的政策和法律制度。
官僚是由士人阶层中选拔出来的,他们在政府中负责管理、行政和司法等事务。
军事将领则负责保卫国家的边疆和参与对外征战。
平民百姓平民百姓是汉朝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
农民是汉朝社会的主要生产力,他们耕种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为社会提供粮食和物资。
手工业者是指从事手工制造和手工艺的工人,他们为社会提供各种生产和制造服务。
商人则从事贸易活动,扮演着连接不同地区和阶层的重要角色。
总结汉朝的社会阶层与身份制度是一个相对稳定和有序的体系,封建贵族阶层、士人阶层以及平民百姓构成了这个体系的三大基本组成部分。
封建贵族阶层享有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而士人阶层则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担任官员和学者的角色。
平民百姓是社会的劳动者和生产力,为整个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
汉朝的社会阶层和身份制度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差异和社会结构,也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士族与地方豪强晋朝的社会阶层
士族与地方豪强晋朝的社会阶层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社会结构复杂多元,由士族和地方豪强构成的社会阶层尤为突出。
士族是指所谓的世家大族,他们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而地方豪强则是指在地方上有一定声望和势力的富有族裔。
本文将以士族和地方豪强作为切入点,分析晋朝社会阶层的特点和影响。
一、士族的地位和影响1.1 士族的形成与血统优势士族的形成与血统优势密切相关。
他们往往拥有优良的家族血统,祖上曾有显赫的官职和荣誉。
这种血缘优势使得士族在政治和官僚体系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
他们通过世交和姻亲关系的网络,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阶层。
1.2 士族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由于士族较高的地位和权力,他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中的许多人涉足政治,成为朝廷的高级官员和决策者。
他们掌握了重要的政治资源,能够在政治舞台上发挥影响力,并且他们在文化上的修养和教育水平通常较高,对文学、历史和艺术有深厚的造诣。
1.3 士族对地方的影响力士族不仅在朝廷中具有影响力,他们对地方的掌控力也很强。
他们往往是地方官员和地方势力的中坚力量,能够牵制和控制地方上的豪强势力,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此外,士族家族的庄园经济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地方豪强的地位和影响2.1 豪强的兴起与土地经济与士族不同,豪强一般并非拥有清一色的高官血统,而是以土地经济为基础兴起的地方势力。
他们通过种植、商业和地方产业的积累,逐渐积攒了大量财富和资本。
2.2 豪强在地方经济和民生中的作用地方豪强在当地的经济和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组织农田开发,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和作物,提高地方农业生产力。
他们在商业和手工业方面也有广泛的投资和经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3 豪强在地方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豪强在地方政治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他们通过买官卖爵等手段,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他们与士族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往往通过争斗来争夺地方资源和政治利益。
士族 名词解释
士族名词解释士族是指东汉以后兴起的,以血缘婚姻关系为纽带、世代聚居于大郡的名门望族。
他们人才辈出,影响深远,形成了一个世袭垄断官场的特权阶层。
在魏晋时期表现尤为突出。
士族产生的主要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豪族制度的瓦解,士族政治地位的提高,读书风气的盛行,科举制度的推广。
当时门阀士族执掌军政大权,不仅世代垄断官位,而且控制整个文化领域,左右中央决策,垄断仕进之路。
士族的门第观念较强。
在司马氏专政时,很多士族宁愿冒杀身灭族的危险也不敢与司马氏合作。
史书上记载,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弘农杨氏等,世代都做到三公。
当时琅琊王氏“富冠海内,贵震天下”。
但王氏仍规定王氏子弟不准为官,有的士族因为同王氏通婚,亦被禁止做官。
此外,由于士族一般来说都比较富有,所以士族不屑与平民百姓通婚,士族内部也排斥平民。
甚至,连以结婚为重要目的的“婚姻”也受到限制。
例如,东晋孝武帝要给琅琊王氏的女儿选择对象,王氏竟要求孝武帝先拿一斛珍珠来换。
其次,士族崇尚清谈,以玄学作为立身处世的标准。
在他们看来,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应该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之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并与玄学精神相契合。
士族讲究“居必择乡,游必就士”,非名士不交,不饮醇酒,不服药饵,吃食不求甘美。
《世说新语》中就曾记载过:“时孙绰为东晋豫章太守,遣吏送酒,既至,先使两婢行酒。
使者在后。
王戎在坐,作色曰:‘汝比来欲为长夜饮,何为作此态邪?’使者不敢复言,唯唯而已。
”而他们衣食住行都讲求清淡,不为追求奢侈享乐而花费财物,这正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在饮食方面,只求充饥而拒绝“滋味”。
例如,晋王导为官多年,每日一粥一饭,过着极其简单朴素的生活。
王导用茶叶泡水当茶喝。
曹操临死前,留下遗命说:“天下的珍宝没有超过三代的。
周朝的金钱,秦朝的封土,汉朝的美女,晋朝的男色,可传至二十代,但是奢侈华丽的风气应该停止了!”士族最有权力的首领被称为“大姓”,大姓管辖的范围,相当于当时州郡的行政区划,也是大小不同的州郡政权机构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