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课件:新生儿败血症
合集下载
儿科之新生儿败血症护理课件
健康教育
向家长和家属普及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和保健知识,提高他们的健 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家属互动交流
组织家属之间的互动交流,让他们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共同探 讨如何更好地照顾患儿。
CHAPTER
05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与预防
定期产检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并发症,降低新生儿 感染风险。
异常情况。
记录护理过程
详细记录患儿的护理过程,如体温 、脉搏、呼吸、喂养量、大小便情 况等,为医生的治疗提供依据。
及时报告病情
如发现患儿病情恶化或出现其他异 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 配合处理。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交叉感染。定期对患儿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 并处理感染病灶。
对于情况较好的新生儿败 血症患儿,应鼓励母乳喂 养,增强患儿的免疫力。
人工喂养
对于不能母乳喂养的患儿 ,应给予适当的配方奶喂 养,保证患儿的营养需求 。
喂养量与次数
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合 理安排喂养量和次数,避 免过度喂养或饥饿。
病情观察与记录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面色 、神志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
分类
根据病因可将新生儿败血症分为 早发型和晚发型,根据感染途径 可分为产前感染、产时感染和产 后感染。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链球菌等,有时也可由病毒、支原 体等引起。
发病机制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 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病原菌的侵袭 ,同时由于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 细菌容易侵入血液并引发感染。
家长教育
向家长介绍新生儿败血症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疾病的治疗和护 理方法,增加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向家长和家属普及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和保健知识,提高他们的健 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家属互动交流
组织家属之间的互动交流,让他们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共同探 讨如何更好地照顾患儿。
CHAPTER
05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与预防
定期产检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并发症,降低新生儿 感染风险。
异常情况。
记录护理过程
详细记录患儿的护理过程,如体温 、脉搏、呼吸、喂养量、大小便情 况等,为医生的治疗提供依据。
及时报告病情
如发现患儿病情恶化或出现其他异 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 配合处理。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交叉感染。定期对患儿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 并处理感染病灶。
对于情况较好的新生儿败 血症患儿,应鼓励母乳喂 养,增强患儿的免疫力。
人工喂养
对于不能母乳喂养的患儿 ,应给予适当的配方奶喂 养,保证患儿的营养需求 。
喂养量与次数
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合 理安排喂养量和次数,避 免过度喂养或饥饿。
病情观察与记录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面色 、神志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
分类
根据病因可将新生儿败血症分为 早发型和晚发型,根据感染途径 可分为产前感染、产时感染和产 后感染。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链球菌等,有时也可由病毒、支原 体等引起。
发病机制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 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病原菌的侵袭 ,同时由于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 细菌容易侵入血液并引发感染。
家长教育
向家长介绍新生儿败血症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疾病的治疗和护 理方法,增加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儿科学课件新生儿败血症
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定义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 治疗
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时间分早发型和晚发型
早发型 ❖ 生后7天内起病 ❖ 感染发生在出生前或出生时 ❖ 由母亲垂直传播引起 ❖ 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 杆菌为主 ❖ 常呈暴发性多器官受累,死亡率高
晚发型
❖ 出生7天后起病 ❖ 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 ❖ 由水平传播引起 ❖ 病原菌以葡萄球菌、机会致病菌为主 ❖ 常有脐炎、肺炎或脑膜炎等局灶性感染 ❖ 死亡率较早发型低
❖ 清除感染灶 ❖ 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 ❖ 减轻脑肿
支持疗法 注意保温
供给足够热卡和液体 维持血糖和血电解质在正常水平
免疫疗法
静注免疫球蛋白 200~600mg/(kg·d) 3~5日
重症 交换输血 ,换血量100~150ml/kg
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 输粒细胞 1×109/kg粒细胞
血小板减低 输血小板0.1~0.2U/kg
辅助检查
周围血象 ※
白细胞总数 <5×109/L或增多(≤3天者
>25×109/L; >3天者>20×109/L)
中性粒细胞中杆状核细胞所占比≥0.16 血小板计数 <100×109/L
急相蛋白
C反应蛋白(CRP) 反应最灵敏 感染6~8h内↑,8~60h达高峰 —作为细菌感染的早期指标 感染控制后迅速↓ —评估抗生素疗效和指导抗生素疗程
B族溶血性链球菌
李斯特菌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 屏障功能 ❖ 淋巴结 ❖ 补体 ❖ 中性粒细胞 ❖ 单核细胞
新生儿时期上述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差
特异性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 IgG 来自母体,胎龄愈小,含量愈低
→早产儿更易感染 IgM和IgA 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含量很 低→对G- 杆菌易感
定义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 治疗
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时间分早发型和晚发型
早发型 ❖ 生后7天内起病 ❖ 感染发生在出生前或出生时 ❖ 由母亲垂直传播引起 ❖ 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 杆菌为主 ❖ 常呈暴发性多器官受累,死亡率高
晚发型
❖ 出生7天后起病 ❖ 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 ❖ 由水平传播引起 ❖ 病原菌以葡萄球菌、机会致病菌为主 ❖ 常有脐炎、肺炎或脑膜炎等局灶性感染 ❖ 死亡率较早发型低
❖ 清除感染灶 ❖ 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 ❖ 减轻脑肿
支持疗法 注意保温
供给足够热卡和液体 维持血糖和血电解质在正常水平
免疫疗法
静注免疫球蛋白 200~600mg/(kg·d) 3~5日
重症 交换输血 ,换血量100~150ml/kg
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 输粒细胞 1×109/kg粒细胞
血小板减低 输血小板0.1~0.2U/kg
辅助检查
周围血象 ※
白细胞总数 <5×109/L或增多(≤3天者
>25×109/L; >3天者>20×109/L)
中性粒细胞中杆状核细胞所占比≥0.16 血小板计数 <100×109/L
急相蛋白
C反应蛋白(CRP) 反应最灵敏 感染6~8h内↑,8~60h达高峰 —作为细菌感染的早期指标 感染控制后迅速↓ —评估抗生素疗效和指导抗生素疗程
B族溶血性链球菌
李斯特菌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 屏障功能 ❖ 淋巴结 ❖ 补体 ❖ 中性粒细胞 ❖ 单核细胞
新生儿时期上述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差
特异性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 IgG 来自母体,胎龄愈小,含量愈低
→早产儿更易感染 IgM和IgA 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含量很 低→对G- 杆菌易感
《新生儿败血症》课件
分娩期预防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接生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 作规程,避免新生儿与细菌接 触。
及时处理产道感染
对于产道感染的产妇,应及时 给予抗生素治疗,以降低新生 儿感染的风险。
新生儿处理
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进行彻底 清洗,并尽早开始母乳喂养, 以降低细菌感染的风险。
新生儿护理与观察
定期洗澡和更换尿布
疫苗接种
03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
孕期保健
80%
定期产检
通过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 孕期并发症,降低新生儿感染风 险。
100%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
孕妇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 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 息等,以增强自身免疫力。
80%
预防性治疗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胎膜 早破、绒毛膜羊膜炎等,医生可 能会建议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 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新生儿败血症概述 •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 •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 • 新生儿败血症的案例分析
01
新生儿败血症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血液中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 应综合征,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
特点
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 竭、休克甚至总结与启示
案例总结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典型症状包括发热、黄疸、食 欲不振、精神萎靡等。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案例启示
家长和医护人员应提高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警惕性,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对于存在感染高危因 素的新生儿,应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评估,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同时,加强围产期保健和新生儿护理, 降低感染风险。
儿科护理学新生儿败血症课件,儿科护理学课件
• 累及皮肤黏膜、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 泌尿系统等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叁
【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
• 白细胞(WBC)在出生12小时后采血结果较准确,WBC<5×10 9 /L为WBC减少,≤3天者WBC>25×10 9 /L,>3天者WBC> 20×10 9 /L为WBC增多;血小板<100×10 9 /L有意义。由于新 生儿出生后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范围波动很大,应根据采血的日龄 行具体分析。细胞分类:杆状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大于等于0.16。
2.C反应蛋白
• 炎症、组织损伤时C反应蛋白在急性感染6~8小时迅速增高,有助 于早期诊断。
3.血培养及药敏试验
• 血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尽量在应用抗生素前严格消毒下采集。
4.其他检查
• 病原菌抗体检测、脑脊液检查、血沉检查、血清降钙素原(PCT) 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肆
【诊断】
1.确诊败血症
3.感染途径
• ①产前感染:
• ②产时感染:如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分娩消毒不严等均可使胎儿 感染,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多见;
• ③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经脐部、皮肤黏膜损伤处或呼吸道、消 化道侵入,致病菌以葡萄球菌多见。
贰
【临床表现】
1.一般状况
• 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尤其早产儿。一般表现为反应低下、食欲 欠佳,哭声减弱,体温不稳定、体重不增等,病情发展迅速可进展 为不吃、不哭、皮肤颜色较差,精神萎靡、嗜睡。
3.合理喂养
• 病情许可鼓励母乳喂养,应少量多次,耐心喂养。不能进食时可行 鼻饲或静脉补充能量和水,必要时输注新鲜血、血浆等。每日测量 体重1次。
4.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
• 加强巡视,注意患儿的生命体征、面色、神志、意识等。如果患儿 出现面色青灰、脑性尖叫、前囟隆起、双眼凝视、眼睑及面肌小抽 动等表现,提示有化脓性脑膜炎的可能。如出现口渴、皮肤弹性降 低、尿量减少等症状表明患儿有水电解质紊乱,遵医嘱及时补充液 体和电解质。
叁
【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
• 白细胞(WBC)在出生12小时后采血结果较准确,WBC<5×10 9 /L为WBC减少,≤3天者WBC>25×10 9 /L,>3天者WBC> 20×10 9 /L为WBC增多;血小板<100×10 9 /L有意义。由于新 生儿出生后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范围波动很大,应根据采血的日龄 行具体分析。细胞分类:杆状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大于等于0.16。
2.C反应蛋白
• 炎症、组织损伤时C反应蛋白在急性感染6~8小时迅速增高,有助 于早期诊断。
3.血培养及药敏试验
• 血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尽量在应用抗生素前严格消毒下采集。
4.其他检查
• 病原菌抗体检测、脑脊液检查、血沉检查、血清降钙素原(PCT) 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肆
【诊断】
1.确诊败血症
3.感染途径
• ①产前感染:
• ②产时感染:如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分娩消毒不严等均可使胎儿 感染,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多见;
• ③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经脐部、皮肤黏膜损伤处或呼吸道、消 化道侵入,致病菌以葡萄球菌多见。
贰
【临床表现】
1.一般状况
• 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尤其早产儿。一般表现为反应低下、食欲 欠佳,哭声减弱,体温不稳定、体重不增等,病情发展迅速可进展 为不吃、不哭、皮肤颜色较差,精神萎靡、嗜睡。
3.合理喂养
• 病情许可鼓励母乳喂养,应少量多次,耐心喂养。不能进食时可行 鼻饲或静脉补充能量和水,必要时输注新鲜血、血浆等。每日测量 体重1次。
4.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
• 加强巡视,注意患儿的生命体征、面色、神志、意识等。如果患儿 出现面色青灰、脑性尖叫、前囟隆起、双眼凝视、眼睑及面肌小抽 动等表现,提示有化脓性脑膜炎的可能。如出现口渴、皮肤弹性降 低、尿量减少等症状表明患儿有水电解质紊乱,遵医嘱及时补充液 体和电解质。
五、新生儿败血症 PPT课件
白细胞总数<5×109/L或>20×109/L、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细胞所占比例≥0.20、 出现中毒颗粒或空泡、 血小板计数<100×109/L 有诊断价值。
三、辅助检查
2 .细菌培养: 血培养:
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作,抽血时必须严格 消毒。 脑脊液、尿培养: 其他:胃液、外耳道分泌物、咽拭子、皮肤 拭子、脐残端、肺泡灌洗液(气管插管患儿) 等细菌培养,阳性仅证实有细菌定植但不能 确立败血症的诊断。 3 .病原菌抗原检测
(三)病原菌:葡萄球菌属最常见,次为大肠杆菌属。
产前、产时感染 (生后3天内)
李斯特菌、大肠杆菌 葡萄球菌、肠球菌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产后感染 (出生3天后)
国内常见 国外常见
B组溶血性链球菌 大肠杆菌
二、临床表现
早期不典型为其最大特点 两种类型
早发型:出生7天内,产前或产时感染,G-杆菌 为主,呈多器官暴发型表现,死亡率 15-50% 晚发型:出生7天后,多为产后感染,金葡菌及 绿脓杆菌多见,死亡率10-20%
二、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
精神萎、哭声弱、吃奶差 o 早期表现不典型 、体温不稳定 o 继而“四不症”不吃、不哭、不动、反应不好
o 特殊表现 黄疸、肝脾肿大、出血倾向或休克 原发病表现 并发症表现 化脓性脑膜炎、中毒性肠麻痹、肺
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化脓性关 节炎和骨髓炎等。
三、辅助检查
1.外周血象:
2、保证营养供应: 应坚持母乳喂养,少量多次,耐心哺喂;
或胃管鼻饲、静脉营养等方法。每日测 体重1次。
3、加强皮肤护理: (1)脐炎的护理: 用3%过氧化氢和70%乙醇清洗,再用2%碘酊涂 抹;若有肉芽形成,可用5~10%硝酸银溶液点 灼。 (2) 皮肤脓疱疹的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分泌物培养 4. 病原菌抗原及DNA检测
㈡ 非特异性检查 1.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5×109 或>
25×109(≤ 3天) ;> 20×109( >3天) 2 杆状核/分叶核 ≥0.16, 3 血小板低 4. 急相蛋白:CRP >8ug/ml 5 PCT >2.0ug/L 6 IL-6
四、诊断
羊水穿刺消毒不严感染胎儿
抽羊水
产钳损伤皮肤粘 摸
急产或助产时消毒不 严
产时感染
胎儿头皮取血
气管插管
胎膜早破污染羊水,宫内窘迫、产程延长 胎儿在宫内或产道吸入污染的羊水
感染途径 产后感染
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因
皮肤 脐部
呼吸道 消化道
近年极低出生体重 儿存活率明显提高,
医源性感染有增加 趋势
静脉留置针
为主 ➢常呈暴发性多器官受累
➢死亡率较高
➢出生后7天后起病 ➢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 ➢由水平传播引起 ➢病原菌以葡萄球菌、机会致
病菌为主 ➢常有脐炎、肺炎或脑膜炎等
局灶性感染 ➢死亡率较低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 —“六不” ❖ 反应差、嗜睡(不动) ❖ 发热或体温不升 ❖ 不吃 ❖ 不哭 ❖ 体
应用指征
抗生素选择 用药原则:①早用药 ②静脉、联合用药 ③疗程足:血培养阴性,临床好转后5-7天 ;阳性,10-14 天;并发症,3周。 ④ < 7天,q 12h ; > 7天, q 8h
㈡处理严重并发症:抗休克、纠酸、低氧 ,减轻脑水肿。
㈢ 清除感染灶 ㈣ 支持疗法 1. 保暖,水、电解质平衡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引起新生儿急性死 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因
核心:缺氧
缺氧:围产期窒息,呼吸暂停,呼吸衰竭 缺血:心跳停止,周围循环衰竭,心力衰竭
严重失血或贫血
48
发病机制
脑血流改变
缺氧缺血加重→脑血流重新分布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脑组织代谢改变
能量衰竭 细胞膜上钠钾泵功能不足 Ca2+通道开启异常 氧自由基损伤 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屏障功能差
皮肤角质层薄、粘膜柔嫩 →易损伤
脐残端未完全闭合 →细菌易进入血液
皮肤破损
脐残端未完全闭合
血脑屏障功能不全 细菌性脑膜炎
呼吸道纤毛运动差
胃液酸度低、胆酸少, 杀菌力弱
肠粘膜通透性高,分泌型 IgA缺乏
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淋巴结
缺乏吞噬细菌的过滤作用 感染不能局限在局部淋巴结
补体
吸痰
暖箱内水箱中的水 机械通气
医务人员的手
感染途径
产前、产时感染 以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为主
产后感染 以葡萄球菌和机会致病菌多见
细菌入侵后是否发展为败血症取决于 细菌的毒力 数量 入侵方式 入侵时间 新生儿当时的免疫状态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 屏障功能 ❖ 淋巴结发育不全 ❖ 补体C3﹑ C5 ﹑调理素等含量低 ❖ 中性粒细胞产生及储备均少 ❖ 细胞因子能力低下
新生儿败血症
(neonatal septicemia)
目的要求:
1、熟悉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感染途径 及发病机制
2、 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断 方法
3、 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的的预防和治疗措 施
定义
病原体侵入血循环,生长、繁殖并产生 毒素造成全身炎症反应。 常见的病原体为细菌,也可为霉菌、病毒 或原虫
以下体征高度怀疑败血症
黄疸 有时是唯一表现 肝脾肿大 轻至中度肿大(出现较晚) 出血倾向 休克 其他 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痹
呼吸窘迫或暂停、青紫 合并症 肺炎、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
炎 、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
黄疸
三、实验室检查
㈠ 病原菌检查 1. 血培养 2. 脑脊液、尿培养 3. 皮肤表面、脐部、胃液、 咽拭子和外耳
本节主要阐述细菌性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
发病率:我国活产足月儿1-10 ‰ 极低体重儿164 ‰ 美国活产新生儿0.1-0.5 %
病死率:我国 13%-15% 美国 5% -1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㈠ 病原菌:
我国 最多见 葡萄球菌
其次 大肠杆菌等G— 杆菌
发达国家
B族溶血性链球菌(group Bstreptococcus ,GBS) 李斯特菌
B族溶血性链球菌
李斯特菌
近年
机会致病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绿脓
杆菌、 克雷伯杆菌等)有增加趋势
绿脓杆菌
表皮葡萄球菌
克雷伯杆菌
(二)感染途径
产时感染
产
前
感
感染途径
染
产 后 感 染
感染途径 产前感染
母菌血症或其它感染 病原菌经胎盘感染胎儿
产道细菌上行
局部绒毛 膜羊膜炎
细菌扩散 至羊膜腔
胎儿吸入污 染的羊水
C3、C5、调理素等含量低 机体对某些细菌抗原调理
作用差
中性粒细胞
中 性 粒 细 胞 的 趋 化
产生、储备少,趋化性及粘附性低下
吞噬和杀菌能力不足
单核细胞
单 核 细 胞
产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白细胞介素8等细胞因子能力低下
特异性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 IgG 来自母体,胎龄愈小,含量愈低
㈠ . 确定诊断:具有临床表现并符合下列任 一条: (1) 血培养或无菌体腔内培养出致病菌; (2) 如果血培养标本培养出条件致病菌,则 必须与另次(份) 血、或无菌体腔内、或 导管头培养出同种细菌。
临床诊断败血症
㈡ 临床诊断:具有临床表现且具备以下任一 条: (1) 非特异性检查≥2 条。 (2) 血标本病原菌抗原或DNA 检测阳性
发病机制1 脑血流改变
→早产儿更易感染 IgM和IgA 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含量低
→对G- 杆菌易感
细胞免疫
未接触特异性抗原→T细胞处于naïve状态 →细胞因子↓→不能有效辅助B细胞、巨
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时间分早发型和晚发型
早发型
晚发型
➢生后7天内起病 ➢感染发生在出生前或出生时 ➢由母亲垂直传播引起 ➢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杆菌
2.免疫球蛋白静注
3. 换血疗法
4. 血小板低,输血小板,G-CSF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重点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
定义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 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 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㈡ 非特异性检查 1.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5×109 或>
25×109(≤ 3天) ;> 20×109( >3天) 2 杆状核/分叶核 ≥0.16, 3 血小板低 4. 急相蛋白:CRP >8ug/ml 5 PCT >2.0ug/L 6 IL-6
四、诊断
羊水穿刺消毒不严感染胎儿
抽羊水
产钳损伤皮肤粘 摸
急产或助产时消毒不 严
产时感染
胎儿头皮取血
气管插管
胎膜早破污染羊水,宫内窘迫、产程延长 胎儿在宫内或产道吸入污染的羊水
感染途径 产后感染
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因
皮肤 脐部
呼吸道 消化道
近年极低出生体重 儿存活率明显提高,
医源性感染有增加 趋势
静脉留置针
为主 ➢常呈暴发性多器官受累
➢死亡率较高
➢出生后7天后起病 ➢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 ➢由水平传播引起 ➢病原菌以葡萄球菌、机会致
病菌为主 ➢常有脐炎、肺炎或脑膜炎等
局灶性感染 ➢死亡率较低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 —“六不” ❖ 反应差、嗜睡(不动) ❖ 发热或体温不升 ❖ 不吃 ❖ 不哭 ❖ 体
应用指征
抗生素选择 用药原则:①早用药 ②静脉、联合用药 ③疗程足:血培养阴性,临床好转后5-7天 ;阳性,10-14 天;并发症,3周。 ④ < 7天,q 12h ; > 7天, q 8h
㈡处理严重并发症:抗休克、纠酸、低氧 ,减轻脑水肿。
㈢ 清除感染灶 ㈣ 支持疗法 1. 保暖,水、电解质平衡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引起新生儿急性死 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因
核心:缺氧
缺氧:围产期窒息,呼吸暂停,呼吸衰竭 缺血:心跳停止,周围循环衰竭,心力衰竭
严重失血或贫血
48
发病机制
脑血流改变
缺氧缺血加重→脑血流重新分布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脑组织代谢改变
能量衰竭 细胞膜上钠钾泵功能不足 Ca2+通道开启异常 氧自由基损伤 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屏障功能差
皮肤角质层薄、粘膜柔嫩 →易损伤
脐残端未完全闭合 →细菌易进入血液
皮肤破损
脐残端未完全闭合
血脑屏障功能不全 细菌性脑膜炎
呼吸道纤毛运动差
胃液酸度低、胆酸少, 杀菌力弱
肠粘膜通透性高,分泌型 IgA缺乏
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淋巴结
缺乏吞噬细菌的过滤作用 感染不能局限在局部淋巴结
补体
吸痰
暖箱内水箱中的水 机械通气
医务人员的手
感染途径
产前、产时感染 以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为主
产后感染 以葡萄球菌和机会致病菌多见
细菌入侵后是否发展为败血症取决于 细菌的毒力 数量 入侵方式 入侵时间 新生儿当时的免疫状态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 屏障功能 ❖ 淋巴结发育不全 ❖ 补体C3﹑ C5 ﹑调理素等含量低 ❖ 中性粒细胞产生及储备均少 ❖ 细胞因子能力低下
新生儿败血症
(neonatal septicemia)
目的要求:
1、熟悉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感染途径 及发病机制
2、 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断 方法
3、 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的的预防和治疗措 施
定义
病原体侵入血循环,生长、繁殖并产生 毒素造成全身炎症反应。 常见的病原体为细菌,也可为霉菌、病毒 或原虫
以下体征高度怀疑败血症
黄疸 有时是唯一表现 肝脾肿大 轻至中度肿大(出现较晚) 出血倾向 休克 其他 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痹
呼吸窘迫或暂停、青紫 合并症 肺炎、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
炎 、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
黄疸
三、实验室检查
㈠ 病原菌检查 1. 血培养 2. 脑脊液、尿培养 3. 皮肤表面、脐部、胃液、 咽拭子和外耳
本节主要阐述细菌性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
发病率:我国活产足月儿1-10 ‰ 极低体重儿164 ‰ 美国活产新生儿0.1-0.5 %
病死率:我国 13%-15% 美国 5% -1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㈠ 病原菌:
我国 最多见 葡萄球菌
其次 大肠杆菌等G— 杆菌
发达国家
B族溶血性链球菌(group Bstreptococcus ,GBS) 李斯特菌
B族溶血性链球菌
李斯特菌
近年
机会致病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绿脓
杆菌、 克雷伯杆菌等)有增加趋势
绿脓杆菌
表皮葡萄球菌
克雷伯杆菌
(二)感染途径
产时感染
产
前
感
感染途径
染
产 后 感 染
感染途径 产前感染
母菌血症或其它感染 病原菌经胎盘感染胎儿
产道细菌上行
局部绒毛 膜羊膜炎
细菌扩散 至羊膜腔
胎儿吸入污 染的羊水
C3、C5、调理素等含量低 机体对某些细菌抗原调理
作用差
中性粒细胞
中 性 粒 细 胞 的 趋 化
产生、储备少,趋化性及粘附性低下
吞噬和杀菌能力不足
单核细胞
单 核 细 胞
产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白细胞介素8等细胞因子能力低下
特异性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 IgG 来自母体,胎龄愈小,含量愈低
㈠ . 确定诊断:具有临床表现并符合下列任 一条: (1) 血培养或无菌体腔内培养出致病菌; (2) 如果血培养标本培养出条件致病菌,则 必须与另次(份) 血、或无菌体腔内、或 导管头培养出同种细菌。
临床诊断败血症
㈡ 临床诊断:具有临床表现且具备以下任一 条: (1) 非特异性检查≥2 条。 (2) 血标本病原菌抗原或DNA 检测阳性
发病机制1 脑血流改变
→早产儿更易感染 IgM和IgA 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含量低
→对G- 杆菌易感
细胞免疫
未接触特异性抗原→T细胞处于naïve状态 →细胞因子↓→不能有效辅助B细胞、巨
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时间分早发型和晚发型
早发型
晚发型
➢生后7天内起病 ➢感染发生在出生前或出生时 ➢由母亲垂直传播引起 ➢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杆菌
2.免疫球蛋白静注
3. 换血疗法
4. 血小板低,输血小板,G-CSF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重点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
定义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 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 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